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复习学案(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01纲要上册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原卷版)_第1页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复习学案(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01纲要上册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原卷版)_第2页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复习学案(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01纲要上册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原卷版)_第3页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复习学案(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01纲要上册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原卷版)_第4页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复习学案(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01纲要上册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考点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中华文明的起源1.原始社会按生产力划分含义以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遗址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人生活从事渔猎和,过着群居生活。元谋人、北京人已经学会用火。含义以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早期距今约万年前;大量使用,开始从事原始,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遗存分布广泛中期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黄河中游地区的文化(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下游的文化和长江下游的文化(种植水稻,并且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晚期距今约5000年,黄河流域的文化(蛋壳陶)、辽河上游的文化、长江下游的文化(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按生产关系划分生活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权贵阶层。中国即将迈入社会的门槛2.部落联盟概况(1)黄帝联合,结成炎黄部落联盟,他们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2)五帝中最后两位尧、舜,可能是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3)有夏氏部落的因治水有功,接受舜的禅让,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制度尧老年时,根据推举和他对舜的考察,由舜继承其位,这种做法称为“”二、早期国家夏朝建立约公元前年,禹建立夏朝统治①中央:夏王是最高统治者。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②地方:通过控制一些部族实行间接统治。商朝建立汤灭夏后,建立商朝。考古验证甲骨文、统治方式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商朝的国家管理实行制势力范围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西周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建立周朝统治分封制、制灭亡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商周经济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农具极少。井田制是商周的基本制度。手工业铸造是手工业生产的主要部门,青铜种类繁多,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一、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多元一体,中原核心中国原始遗存众多,形成了中原文化区、海岱文化区、江浙文化区、燕辽文化区等。中原文化区的仰韶文化区和龙山文化区相对发达,对其他文化影响较大,处于核心地位。地处大河冲积平原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原始遗存大部分分布在大河流域的冲积平原上,这是农业生产力相对落后下的必然选择,这些冲积平原更有利于农耕经济的发展,这与两河流域、埃及、印度文明是相似的。文明的原生性中华文明是中华大地的先民们长期交融、发展的产物,具有原生性的特点。基本不受域外文明的影响,与传导性文明有着质的区别。兼容并蓄、延绵不断各主要史前文化区之间的交流日益深入,彼此吸收各自长处,这是各地区文明化进程加速的重要原因。中华文明受外族影响较小,是世界上少有的没有中断的文明。二、古代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政治血缘亲属关系尚未被地域关系所取代,最高统治集团集权程度不高,管理比较松散;维持着世卿世禄制度,国家官职仍由氏族贵族世代承袭;尚未有成熟的常备兵役制度,王朝的军队由各酋邦军队组成;尚未出现真正固定的成文法,国家法律制度尚未健全。经济进入青铜时代,但生产力水平尚属低下,生产工具仍是以木石工具为主;集体劳动;已经出现了奴隶制。思想呈现出较浓厚的鬼神迷信与原始宗教色彩;统治阶级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民本思想。1.(2023全国新课标卷,1)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这主要表现在(

)A.公共墓地出现 B.农业的产生 C.贫富分化加剧 D.文字的使用2.(2023湖北卷,1)象形文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创字时的生态环境、经济生活和思想观念等。下表是“农”字的演变历程,其创意是在树木众多的地方以蜃(蚌壳)制工具从事劳作。“农”字的创制可反映当时(

)A.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 B.渔猎采集的劳动方式C.形神兼备的书画艺术 D.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考点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社会及思想变动军事列国纷争表现春秋五霸、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以及。结果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被破坏。民族关系华夏认同表现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在频繁交往和密切联系中,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影响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经济农业铁制农具开始使用,得到推广;各国纷纷兴建水利工程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商业货币流通广泛,出现了一批中心城市,大商人出现政治变法运动代表商鞅变法内容经济:重农抑商,奖励;“废井田,开阡陌”军事:奖奖励,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行政管理:推行制基层治理: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在民间实行,互相纠察告发

目的富国强兵意义顺应了历史潮流,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思想孔子哲学核心观念是“”政治“为政以德”、通过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主张恢复礼,但也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教育文化“有教无类”、整理文献、主要思想和言论记录在《》中老子哲学“”是天地万物本原、天人合一、朴素的辩证法政治主张顺其自然、⑧无为而治百家争鸣原因(1)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阶层崛起。

(2)各国出于争霸需要,争相招揽人才。含义出现众多学派、学说,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内容儒家(1)孟子:人性善,提倡“”

(2)荀子:人性恶,隆礼重法道家庄子:崇尚阴阳家邹衍:提出“”理论墨家墨子:“兼爱”“非攻”“”

法家韩非主张以为工具管理国家,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

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成为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一、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和影响政治因素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林立纷争。经济因素当时经济有了极大发展,这使得某些人成为有闲阶层,有时间从事自己的学术活动。文化因素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使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致使“私学勃兴”。学术自由因素他们虽从不同社会集团的利益出发,但是他们并非政治附庸,而是“用我则留,不用我则去”对当时促进了当时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的繁荣,为当时中国社会变革、转型提供了思想文化基础。对后世奠定了中国后世两千多年精神文明的基础,对社会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对世界彰显了古代中国的人文精神,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而且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成为世界人民的宝贵遗产。二、中国古代改革的现实启示改革的必要性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改革是革除弊政、促使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改革的曲折性改革必然会涉及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可能一帆风顺。改革和变法不会一帆风顺,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要坚信新事物一定能够战胜旧事物。对改革的具体要求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在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1.(2023全国新课标卷,2)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下列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张的是(

)A.“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B.“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C.“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D.“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天性;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也就没有了,与材料设问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2.(2023全国甲卷,1)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君爵位由高到低称为公、侯、伯、子、男。楚国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孔子编撰《春秋》,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孔子此举目的是(

)A.实录历史事实 B.提升周王权威C.维护等级秩序 D.强调文化差异考点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一、秦的统一背景客观条件人民渴望;各地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秦国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主观条件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商鞅变法后,秦国日益强盛;秦国采取策略。过程灭东方六国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完成统一征服越族地区,加强对的控制;在北方,击退进攻;修筑万里长城。巩固统一政治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制经济、文化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修驰道、直道;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整顿社会风俗。影响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推动了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二、秦的速亡原因秦朝的暴政导致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尖锐化。过程①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②公元前207年,刘邦的军队进占,秦朝灭亡。1.(2023湖北卷,2)司马迁认为,在推翻秦王朝过程中,项羽是天下诸侯的盟主,“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故而在《史记》中将项羽列入本纪。唐代史家刘知几则指出:“霸王者,即当时诸侯。诸侯而称本纪,求名责实,再三乖谬。”两者认识不同的根源在于(

)A.史书编纂体例的选择 B.正统观念的左右C.历史叙述原则的取向 D.情感倾向的影响2.(2021浙江卷·2)秦兵马俑造型精美,比例匀称,神态逼真,威武雄壮的军阵生动再现了秦统一中国的磅礴气势。秦兵马俑大型艺术群塑体现了()A.和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B.实用性与装饰性精确巧妙地结合C.鲜明的民本意识和高超的表现技巧D.高度概括和细腻写实的艺术手法考点四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一、西汉的统治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汉初政策“汉承秦制”、并行制、与民休息西汉的强盛加强中央集权政治①颁布“”,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②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尚书令的作用开始提升。③确立以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④分设,监察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⑤任用酷吏治理地方,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经济①改革,将铸币权收归中央。②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③推行,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④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税。思想①接受的建议,尊崇儒术。②公元前136年,设立五经博士,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开拓疆域①北击匈奴,设置。②派遣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③行政管理:公元前60年,在乌垒城设置,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④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二、东汉的兴衰新朝建立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东汉建立25年,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光武中兴政治加强皇权,增强的作用,严格控制干政;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经济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思想提倡文教,重视儒学。东汉衰败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三、.两汉的文化史学《史记》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文学汉赋和乐府诗科技医学《》,成书于战国至西汉之间,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东汉时期的《》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数学《》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造纸术105年,改进造纸术一、汉承秦制,颇有损益汉承秦制①承袭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如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②承袭秦朝的监察制,如御史大夫。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时实施刺史制度,监察郡国等地方高官,东汉时刺史地位进一步提高,后成为地方长官,掌军政。③承袭秦朝的郡县制,郡守县令的任免权归皇帝。④承袭秦朝的田租、户赋、徭役、兵役制,西汉发展为编户制度,以加强对人民的管理和控制。颇有损益①秦朝赋税、兵役、徭役沉重,汉初采取“与民休息”政策。②秦朝法律严酷,汉文帝减轻刑罚,约法省禁。③秦朝“焚书坑儒”,西汉尊崇儒术,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④汉朝实行了分封,出现了诸侯王国与郡县并存的体制,被称为“郡国并行制”。到汉武帝时,大体解决了王国问题,汉朝实行州、郡、县三级管理制度体系。二、两汉文化的特点统一与多样化的有机结合两汉巩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稳定的大一统的秩序,形成了文化的趋同与统一;两汉又是多民族的、疆域辽阔的国家,统一前提下的多样性,使中华文明更加绚丽多彩,并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两汉时期,由于中外交通的发达,中国大规模地吸取了外来文化,特别是张骞出使西域以后,中亚、印度文化随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华文化广泛外传,不仅形成了东亚文化圈,还向西传到西域以至欧洲。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西汉时期,造纸术的发明为人类文化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九章算术》的问世,表现出了中华民族的非凡智慧;中医、中药的发展形成了中国医药学独特的辩证理论体系,这都表明那时的文化处于世界的先进行列。气势恢宏两汉时期,涌现出一批令世界瞩目的文化成果,如史学辉煌巨著《史记》,气势恢宏的汉赋等。这些成就都表现出汉人充满自信、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和统一王朝的恢宏气势。这些成就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也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民族性格。1.(2023全国甲卷,2)在中国古代,自然环境、社会生产状况、国家政策、灾害以及战乱,都会对人口的区域布局产生影响。下图显示了两汉间江浙一带与湘江流域人口增长的巨大差异,能够解释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土地兼并程度 B.经济发展水平C.人口自然增长 D.移民流入数量【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末期至东汉中期(中国)。据本题图3材料信息可知,东汉中期与西汉末年相比,江浙一带与湘江流域的户数和口数均出现增长,但湘江流域人口数增加幅度更大,这正好印证了中国古代第一次人口南迁——汉代北方人口顺长江而下南迁的情况,先迁入长江中游,再迁入长江下游,也就是迁入湘江流域并在此定居的人口比江浙地区更多,D项正确;土地兼并在中国封建社会各朝代、各个地区都存在,只不过是兼并程度有差异,甚至经济开发较早的江浙地区(联系春秋五霸相关知识)还有可能比湘江流域更突出,排除A项,同理排除C项;尽管南北朝时期的江南经济开发,奠定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基础,但三吴地区(江浙地区)在此时期经济发展最快,这就说明西汉末年以来,湘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定就比江浙地区高,排除B项。故选D项。2.(2023全国新课标卷,3)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

)A.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 B.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C.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 D.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1.2021年10月18日,“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开幕式在河南省三门峡市举行,开幕式上公布了“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从年代分布来看,旧石器时代有5项入选,新石器时代有33项入选,夏商时期有10项入选,两周时期有15项入选,秦汉至明清时期有37项入选。这可用于说明中华文明()A.源远流长 B.兼容并包C.多元一体 D.以中原为中心2.(2022·丹东一模)成书于公元前5世纪中期到4世纪中期的《仪礼·聘礼》篇记录有中国古代聘礼的诸多礼仪环节。2010年山西翼城大河口墓地出土的霸伯盂记录了周王使者至霸国行聘的经过,这是目前金文所见最为详细的西周聘礼史料。据此可知()A.金文所记内容更为可信B.《仪礼·聘礼》之所记信而有征C.中国古代礼制非常完备D.《仪礼·聘礼》记载了霸国行聘3.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秦始皇下令从内地迁往北河、榆中(今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一带3万户农民,约10余万人口,并给迁移民户赐爵一级。这一举措()A.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 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C.拓展了秦朝统治疆域 D.增强了边疆防御力量4.下图是汉代牛郎织女画像石,石右举鞭牵牛者为牛郎,其上三星相连者为牛郎星(河鼓三星)。石左下角四星相连成房子状,内有一女子跪坐,当为织女。左上角七星相连环绕一兔者为毕宿,石中部为白虎星座。此画像石()A.体现了汉代绘画注重写实B.凸显了精耕细作生产模式C.证实了民间传说的真实性D.反映了当时的天文学成就5.唐代的科举考试分为常举和制举两种,其中常举以明经和进士两科最为重要。进士又作“士林华选”,对于缙绅而言,“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这说明,唐代“进士及第”()A.不利社会阶层流动 B.考核标准严格苛刻C.重视士家大族利益 D.受到社会广泛推崇6.如图为某同学总结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示意图,图中第一个长方框中应填写()A.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B.佛教思想融入儒学理论体系C.华工被运往美洲等地D.魏晋开始出现三教合流7.(2022·山东潍坊高三阶段练习)元朝初期君主多热衷于大规模“春猎秋狝”活动。1312年,元仁宗颁旨“今年田禾多不收,百姓饥困,朕不飞放(纵鹰隼捕猎)”,此后行猎的规模和频率逐渐减少。这一变化反映了元朝()A.统治者受农耕文明影响加深B.开启了封建化的进程C.确立了以农立国的治国策略D.放弃了民族分化政策8.乾隆时期,《襄阳府志》提到“春末夏初,(玉米)即成蛀秕,不可久贮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