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5古代诗歌阅读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古代诗歌阅读(2024·四川·成都七中高二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经杜甫旧宅雍陶浣花溪里花多处,为忆先生在蜀时。万古只应留旧宅,千金无复换新诗。沙崩水槛鸥飞尽,树压村桥马过迟。山月不知人事变,夜来江上与谁期。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途经浣花溪畔,不禁触景生情,“忆”字干脆点出对杜甫的追忆之情。B.斯人已去,而今徒见旧宅却不再有新诗,“千金无复”突出对杜甫的推崇。C.颈联中“迟”字内涵丰富,既有马行迟缓之意,又暗含着作者的主观情感。D.山月不知人事变迁,夜晚照旧徘徊江上,作者借月之有情反衬人之无情。2.诗中“沙崩水槛鸥飞尽”一句,是由杜甫《客至》中“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一联化用而来,请简要赏析这样写的妙处。【答案】1.D
2.①引发对杜甫草堂生活的联想,暗含追慕之意;②鸥鸟飞尽凸显草堂今昔变更,传达出人事变迁的伤感;③眼前景与杜甫诗奇妙联结,意味深长而无斧凿之痕。【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赏析诗歌内容的实力。D.“借月之有情反衬人之无情”理解有误,尾联是说自然永恒而人事多变,抒发的是对杜甫的怀念,应是借“月之无情反衬人之有情”。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表达效果的实力。“沙崩水槛鸥飞尽”意思是“锦江沙岸倒塌,草堂的水槛损毁,鸥鸟也已飞尽”。本句从“旧宅”入笔,遥接杜诗所写物态,古今勾连,见出常变之景。诗人联想到杜甫《客至》中“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引发对杜甫草堂生活的联想,暗含追慕之意。此处“鸥飞尽”反用其意,槛崩鸥走,以见旧宅的荒芜。鸥鸟飞尽凸显草堂今昔变更,传达出人事变迁的伤感。眼前景与杜甫诗奇妙联结,意味深长而无斧凿之痕。(2024·四川凉山·高二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小重山岳飞昨夜寒蛩①不住鸣。惊回千里梦②,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静静,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③松竹老④,阻归程⑤。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注:①寒蛩(qióng):深秋的蟋蟀。②千里梦:指梦回中原。③旧山:家乡。④松竹老:喻北方人民充溢着急的渴盼与等待。⑤归程:喻指收复失地。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阙前三句写作者梦见自己率部转战千里,收复故土,成功挺进,实现“还我河山”的宏大志向,兴奋不已,然而却被寒蛩惊扰,梦回现实。B.上阙后三句写梦醒后的悲观和徘徊,直抒胸臆,表达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愤。C.下阙前三句感叹岁月消逝,归乡无望。“阻归程”表面指山高水深,道路阻隔,难以归去,实际暗喻着对赵构、秦桧等屈辱求和、阻挠抗金斗争的不满和指责。D.本词与作者另一首作品《满江红》均表达了他的抗金以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只因作词的时间与心境不同,因此在作法上遂不免有所差异,事实上异曲同工。4.你认为本词下阙“欲将心事付瑶琴”中的“心事”详细包含了那些内容?请结合全词概括作答。【答案】3.B
4.(1)心念中原,收复失地的报国之情;(2)遭人陷害,赋闲在家的无奈之情;(3)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苦闷之情;(4)对奸臣当道,苟且偷生的愤恨之情;(5)没有知己,无人理解的孤独之情;(6)年华逝去,青春不再的缺憾之情。【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实力。B.“直抒胸臆”错误,本句借景抒情,不是直抒胸臆。表达感情呈现曲折委婉的特点。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人思想感情的实力。“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昨天夜里蟋蟀始终鸣叫不停,使作者从金戈铁马对抗金兵的梦中惊醒了,而此时已经是深夜的三更天了。“惊”字充分表达了在秋夜蟋蟀的凄清鸣叫中作者终夜难眠的情景。“千里”示意梦回到包括家乡在内的中原地区,说明白词人在睡梦之中也不忘收复中原的爱国之情,表现作者日夜牵挂的都是国家的战事和兴衰。“起来独自绕阶行。人静静,帘外月胧明”,独自由台阶前徘徊,四周静静静的,人人熟睡,只有明月散下淡淡的冷光。深秋的月夜,凄清冷淡,表达了作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与凄凉心境。“独自”写出词人的孤独孤独,心事无法向人诉说,可见赋闲在家,苦闷之深。下片重在抒情。“白首为功名”,作者自二十岁从军,诞生入死,与金兵浴血奋战,决心为国家建立丰功伟业。可是十多年已经过去,头发也白了,仍未能实现还我河山的宏大志向,由此抒发功名未就的悲伤;同时表达年华逝去,青春不再的缺憾之情。“旧山松竹老”用松竹喻中原父老,他们在金人的统治之下,坚韧挺立,渴望早日复国,可如今他们都已老了,而“阻归程”写倒戈派的求和主见阻挡了收复中原,回来家乡的进程,流露作者对奸臣当道,无法复原旧河山的愤恨之情。“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化用擅长操琴的俞伯牙和知音钟子期的典故,寄予作者的一腔愤和无处言说的沉痛,来表达心事无人理解的苦闷。岳飞是坚决的主战派,然而南宋朝廷始终偏安一隅,朝野上下一片议和声,作者为此忧愁苦闷,却无人理解,故而有“知音少”之感慨。(2024·四川南充·高二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巽公院五咏•苦竹桥①柳宗元危桥属幽径,缭绕穿疏林。迸箨②分苦节,轻筠③抱虚心。俯瞰涓涓流,仰聆萧萧吟。差池下烟日,嘲哳鸣山禽。谅④无要津⑤用,栖息有余阴。【注】①诗人初贬永州,住龙兴寺,作组诗《巽公院五咏》,此为其一。②箨(tuò):竹笋上一层一层的皮,即笋壳。③筠:竹皮。④谅:料想,实在。⑤要津:重要的渡口。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古诗,标题为“苦竹桥”,全诗以“危桥”开篇,并以它为中心绽开,可见它是全诗的写作重点。B.三、四句写苦竹于笋箨中迸出苦节,筠皮环绕着虚心,表现苦竹拔节、虚心的特质,极具画面感,生动形象。C.五至八句写桥上观景,俯瞰细流,仰聆竹声,远观落日,近闻鸟鸣,体现自然安静美妙,为下文抒情作铺垫。D.诗人独具慧眼,从平凡的事物中发觉诗意,将自己的身世遭受与不起眼的苦竹联系起来,从而使诗意含蓄隽永。6.诗人借苦竹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5.A
6.①诗人借写竹子从笋箨中迸发出苦节,筠皮环绕着空虚的竹心,喻指自己也有挺立的气节和谦恭的美德。②苦竹虽有“苦节”和“虚心”的美妙品质,但不会被用在渡口当做竹筏,诗人以此抒发对自己明珠暗投的伤感无奈。③苦竹虽无法被用作竹筏,但能为人们休憩供应绿荫,暗含诗人的自我宽慰之情,虽被贬穷山僻壤但也要发挥光热造福一方。【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思想内容鉴赏艺术特色的实力。A.“全诗以‘危桥’开篇,并以它为中心绽开,可见它是全诗的写作重点”错,本诗更像一首咏物诗,它描写的是苦竹间的桥,而且表面上是写桥,实则重点是写竹,桥只不过是陪衬而已故选A。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的实力。苦竹,楚地湘南极一般的一种竹子,而且连名称都带有贬意。诗人独具慧眼,从平凡的事物中发觉了诗意,将自己身世遭受与不起眼的苦竹有机联系起来,寓意有自己如“苦竹”“虚心”的竹一样坚守正直低调的本性,吃苦耐劳。苦竹尚能为人们栖息供应绿荫,则暗含着诗人的自我劝慰之情。作者借竹自喻,感叹竹子虽有‘苦节’和‘虚心’的美质,也只能供人和鸟休息遮阴,不会用在重要的渡口,而诗人却同样被贬偏地,不受重用隐有自伤明珠暗投之意,抒发了诗人有才不被重用的伤感无奈。大自然是美妙的,然而胸怀大志的诗人不能像鸟一样自由翱翔,投入它的怀抱,只能与“囚徒为朋”,在寺院的木鱼声中难以入眠,这剧烈的反差不能不使人产生共鸣,有才不得施展,人生受限不得自由的伤感之情溢于言表。(2024·四川·遂宁绿然学校高二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阁夜(杜甫)岁暮阴阳催短景,天际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依依漫寂寥。7.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点明时间,冬季,岁暮的日月催短了日影,日短夜长的冬天,令人有光阴苦短之感。B.其次句点明环境是雪落霜重的寒冬之夜,作者遥望远在天际的家乡,顿生沦落天际之意。C.“鼓角”是古代军中用以报时和发号施令的鼓声、号角。鼓角连响五遍,反映时局动荡、斗争频仍。D.最终一句的意思是,有音乐和书籍与自己相伴,任凭人间世事变迁不定,也不会感到寂寥。8.这首诗“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两句,与《旅夜书怀》中“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都是律诗的颔联,而且写到了江水和夜景。它们在意境上有什么相像之处和不同之处?试作分析。【答案】7.A
8.相像之处:①“三峡”“星河”“平野”“大江”都是宽阔、浩荡的意象,这两联都营造出雄浑阔大的意境。不同之处:②“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从“五更”到“三峡”,时空结合,将眼前之景与心中忧国伤时之感、身世凄凉之情合而为二。(以哀景写哀情)③“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自然景物之间相互衬托,以宽阔和原野、皎洁的月光、闪耀的星星来反衬诗人孤独的形象和凄苦的心境。(以乐景写哀情)【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实力。B.“环境是雪落霜重的寒冬之夜,作者遥望远在天际的家乡,顿生沦落天际之意”句意理解错误。“霁”指雨雪停止,云雾散开,天色放晴。“天际”是指作者所处之地。C.“鼓角连响五遍”错。“五更”不是“五遍”,是“接近天明”的意思。D.“有音乐和书籍与自己相伴,任凭人间世事变迁不定,也不会感到寂寥”错。“人事”是亲朋的存亡状况,“音书”是消息和书信。消息和书信断绝,只好任凭孤独孤独。故选A。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境的实力。(1)相同之处:这两首诗的颔联在意象的选取和意境的营造上相像:都选取“三峡”“星河”“平野”“大江”等意象都宽阔、浩荡、大气,都营造出雄浑阔大的意境。(2)不同之处:《阁夜》颔联“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承次句“寒宵”,写夜中所闻所见。晴朗的夜空,鼓角声特别洪亮,正是五更天快亮的时候,诗人忧愁难眠,那声音更显得悲壮感人。诗人用“鼓角”二字点示,再和“五更”、“声悲壮”等词语结合,兵革未息、斗争频仍的气氛就自然地传达出来了。下句说雨后天空无尘,天上银河显得特别清澈,群星参差,映照峡江,星影在湍急的江流中摇曳不定。诗人以哀景写哀情的手法,从“五更”到“三峡”,时空结合,把他忧国伤时之感、身世凄凉之情和三峡夜深美景合而为一。《旅夜书怀》中颔联“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袤;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诗人写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绚丽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孤独无靠的凄怆心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2024·四川自贡·高二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览卢子蒙侍御旧诗,多与微之唱和。感今伤昔,因赠子蒙,题于卷后【注】白居易夕闻元九咏君诗,恨与卢君相识迟。今日逢君开旧卷,卷中多道赠微之。相看泪眼情难说,别有难过事岂知?闻道咸阳坟上树,已抽三丈白杨枝!【注】此诗作于会昌元年(841年),元稹已早在十年前身故。元九即元稹,字微之。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夕闻”一联写诗人自己、元九、卢子蒙三人,表达了诗人对卢子蒙的仰慕。B.翻看卢子蒙旧作,卢诗多次提到元九,因而引发了诗人对亡友的思念之情。C.面对如潮奔涌的情感,诗人感慨卢子蒙并不了解自己的心事,因此倍加伤感。D.这首诗以叙事为主,叙述中饱含深情,体现了白居易诗歌明白如话的特点。10.诗歌最终一联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答案】9.C
10.这一联化实为虚,融情于景。“闻道”写想象之景,诗人想象元九坟上的杨树已高达三丈,枝繁叶茂,叙写元九已经去世多年,以此表达对友人深深的怀念之情。【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的实力。C.“诗人感慨卢子蒙并不了解自己的心事,因此倍加伤感”错误。第三联大意为:诗人与卢子蒙泪眼相望,对元九的怀念之情却无从说起、无法表达,抒发了对亡友深切的思念之情。故选C。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实力。首先理解最终一联的意思。“闻道咸阳坟上树,已抽三丈白杨枝”意思是听说在咸阳元稹的墓上,白杨树已经抽枝三丈了。由颈联诗人与卢子蒙泪眼“相看”转换到写“闻道”之事。然后分析技巧,品尝情感。“闻”意思是“听说”,明显后面元稹坟墓白杨已经三丈多高是诗人的想象之景,由前面的实转入想象中的虚;而白杨“已抽三丈”则意味着元稹已逝去多年,流露出对友人的怀念之情。(2024·四川达州·高二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度大庾岭①(清)朱彝尊雄关直上岭云孤,驿路梅花岁月徂。丞相祠堂②虚孤独,越王③城朗总荒芜。自来北至无鸿雁,从今南飞有鹧鸪。乡国不堪重伫望,乱山落日满长途。注:①大庾岭:在江西大庾县境内,岭上广植梅树,故又名梅岭,②丞相祠堂:指大庚岭上张九龄祠堂。丞相,指唐宰相张九龄,九龄为岭南人。③越王:指汉南越王赵佗,其都城在广州府城西二十七里。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来到宏伟险峻的大庾岭之巅,由驿路两旁的梅花引发了对岁月消逝的无限忧思。B.颔联实写诗人在大庚岭上看到寥落的丞相祠堂和荒废的越王城阙,寄寓着他的伤时怀古之情。C.尾联以夕阳照乱山、诗人不忍回望的场景,表达出内心的伤感。“不堪”二字写得沉重而苍凉。D.本诗写景抒情融为一体,在落寞凄清的景物描写中蕴含着诗人的感慨,诗风含蓄蕴藉,沉郁顿挫。12.赏析颈联的表现手法和思想情感。【答案】11.B
12.颈联借景抒情,“北至无鸿雁”“南飞有鹧鸪”借鸿雁不到、鹧鸪南飞渲染环境,写出此地的荒僻,引发诗人思乡之情和凄切的故国之思。【分析】1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实力。B.“实写诗人在大庚岭上看到寥落的丞相祠堂和荒废的越王城阙”错,颔联由丞相祠堂的孤独,联想到越王城阙的荒芜,后句是虚写。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情感和表现手法的实力。颈联“自来北至无鸿雁,从今南飞有鹧鸪”意思是,北来的大雁飞不到此地,南飞的鹧鸪与梅岭争高。自古以来人们即认为:衡阳回雁峰,是南飞大雁的回头之地,而大庾岭在回雁峰以南,所以大雁从来也飞不到这里。只有鹧鸪“行不得也哥哥”的啼叫,使远离家乡的行人意乱神迷,顿生孤独、孤独和前途渺茫之感。颈联从飞禽着眼,借景物抒情,“北至无鸿雁”“南飞有鹧鸪”写出此地的荒僻,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作者深深的感慨和深厚的思乡之情;再结合整首诗的内容和创作背景,诗中所包含的浓烈的感情,也不仅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感叹,而是一种故国之思、亡国之痛。(2024·四川绵阳·高二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留别王司马嵩①(节选)李白鲁连②卖谈笑,岂是顾千金。陶朱虽相越,本有五湖心。余亦南阳子,时为梁甫吟③。苍山容偃蹇④,白日惜颓侵。愿一佐明主,功成还旧林。【注】①公元732年,李白求仕不得,离开长安。游坊州时作此诗,王嵩当时任坊州司马。②鲁连:鲁仲连,战国末期人,曾帮助赵国解除了邯郸之危,赵平原君赠以千金,不受而去。③梁甫吟:据传为诸葛亮所作诗歌。④偃赛:偃息而卧,不问世事。1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是一首送别诗,诗中既有了诗人对友人王嵩的不舍,也暗含了诗人的志向志向。B.诗人以蛰居南阳的诸葛亮自比,含蓄表达了对自己才华的自负和对建功立业的渴望。C.诗人虽可以隐居苍山,不问世事,但又想到时间已逝自己却无所作为,而心生惆怅。D.“功成还旧林”与“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都体现了李白功成身退的人生选择。14.本诗运用鲁仲连、范蠡的典故,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13.A
14.诗人在诗中对鲁仲连的描写是他虽然用自己的惊人口才帮助赵国解除了邯郸之危,但并非是因为金钱利益;对范蠡的描写,是借以衬托自己功成身退的心志。因此,诗人用这两个典故,是为了表明自己求仕并非是为了金钱利益,而是出于对自己才华的确定和建功立业的志向。【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综合理解诗歌内容的实力。A.“本诗是一首送别诗”“对友人王嵩的不舍”说法有误。这首诗以“留别”为题,写的却是诗人的政治思想和人生看法。作品表示作者自己到长安以来以及出游邠、坊,是为了寻求知音,由荐举入朝,辅佐明主,然后功成身退。既然知音不遇,自己也就打算退隐了。因此,诗歌并未表达对友人的不舍,更多的是对自己志向的表达和无法建功立业的感叹。故选A。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用典的写作手法的分析实力。解答此题,我们须要先精确理解两个典故的真实含义。第一联中,我们可以借助注释了解鲁仲连的相关典故:鲁仲连帮助赵国解除邯郸之危立下大功,却并未接受巨额金钱,“不受而去”,可见他并非为了金钱才去解除邯郸之危。其次联中,“五湖心”指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佐越王灭吴复国,然后辞官远走,变名易姓,乘舟入五湖,避开了被越王猜忌获罪的下场;后因以“泛五湖”比方功成身退或弃官归隐。因此,此处采纳范蠡的典故,也是为了表明自己不是因为金钱利益而想要入仕,而是出于建功立业的报国之心。(2024·四川泸州·高二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双调·沉醉东风·归田汪元亨远城市人稠物穰,近村居水色山光。熏陶成野叟情,铲削去时官样,演习会牧歌樵唱。老瓦盆边醉几场,不撞入天罗地网。达时务呼为俊杰,弃功名岂是痴呆?脚不登王粲楼,手莫弹冯谖铗,赋归来竹篱茅舍。古今陶潜是一绝,为五斗腰肢倦折。【注】王璨: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西京丧乱,他避难判州,投靠刘表,未被重用,于是作了一篇《登楼赋》抒发自己久客异乡,才能不得施展所产生的思想心情。冯谖:在孟尝君家里作客,没有得到重视,于是弹铁铗而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有了鱼,又说“出无车”;有了车,又说“无以为家”。15.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双调”是宫调名,“沉醉东风”是曲牌名,“归田”是标题,示意了作者的情感。B.“天罗地网”与“久在樊笼里”中的“樊笼”异曲同工,凸显了官场生活对人的束缚。C.“老瓦盆边”是元曲习惯用语,此指端着粗制的酒器与农夫喝点儿小酒,满意十足。D.下阕运用“王璨”“冯谖”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期盼早日被朝廷重用的情感。16.对比手法是本曲一大特色,请结合全曲简要赏析。【答案】15.D
16.(1)把喧器喧闹的都市与清幽恬适的村庄对比。都市的富贵繁华,没有赐予作者优越的舒适感,反而失去自由乐趣,作者更宠爱田园风光。(2)把污浊险恶的官场与清爽美丽的田园对比。作者亲自耕田,是为了最终能够摆脱官场的“天罗地网”,过上逍遥自由的生活;他歌咏隐逸,“老瓦盆边醉几场”,庆幸自己身心得到了解放。(3)把虚假多变的“时官样”与纯真率真的“野叟情”做对比。突出了作者内心纯粹,不想压抑本真的追求。【分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实力。D.“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期盼早日被朝廷重用的情感”理解错误。原诗“脚不登王粲楼,手莫弹冯谖铗,赋归来竹篱茅舍”意思是说不学那王粲登楼,冯谖弹琴,为了功名利禄而苦恼,也不会期盼朝廷重用。故选D。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实力。由原诗“远城市人稠物穰,近村居水色山光”,可见用喧器喧闹的都市与清幽恬适的村庄比照(明比)。都市的富贵繁华,没有赐予作者优越的舒适感,反而觉得自己像久在笼中的鸟,失去自由,失去乐趣,失去本性,而竹篱茅舍,环山傍水的安静村庄,自然无雕饰,极具诱惑,人在这里可以无拘束无忧虑,心情安逸地过着淳朴的生活。通过城乡生活的比照,呈现的不仅仅是环境氛围的差异,更是作者的志气。由原诗“熏陶成野叟情,铲削去时官样,演习会牧歌樵唱。老瓦盆边醉几场,不撞入天罗地网”,可见诗人用污浊险恶的官场与清爽美丽的田园对比。他乐田躬耕,是为了最终能够摆脱官场的“天罗地网”,过上逍遥自由的生活;他歌咏隐逸,“老瓦盆边醉几场”,庆幸自己身心得到了解放。在两种境界的比照中,呈现的不仅仅是作者摆脱羁绊而获自由的华蜜之情,更是对自身价值的重新相识。由原诗“熏陶成野叟情,铲削去时官样”,可以概括出用虚假多变的“时官样”与纯真率真的“野叟情”做对比。作者对归田前的“官样”和归田后陶冶成的“野叟情”怀有憎恶和宠爱的不同感情。但这前后感情和看法的变更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是以行动来表现作者思想本质的变更。这体现生活作风、生活方式上的变更。这是心灵的净化,是高唱人生新旅途新生活的真情流露。(2024·四川眉山·高二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旅夜书怀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夜晚微风习习,江岸细草如丝,舟上的桅杆摇摇欲坠,此情此景让诗人顿感孤独。B.颔联“垂”“涌”二字极富动感,写出了平野的广袤和大江的汹涌,气概大气磅礴。C.面对四周景象,诗人自觉如一只飘舞的沙鸥,天地越广袤,越显诗人渺小孤寂。D.全诗句法严谨、雄浑沉郁,前两联写“旅夜”,后两联“书怀”,饱含失意漂泊之感。18.从本诗颈联看,杜甫对文名与官名持怎样的看法?【答案】17.A
18.①博得文名当然好,仅有文名还不够。“名岂文章著”一句反其意而写,诗人因文章而显名,在旁人看来当然可喜,但这并非他最大的心愿。②对官名的追求甚于文名。“官应老病休”一句是激愤之语,诗人罢官不是因为年老多病,而是受到排挤,因而愤慨。【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实力。A.“舟上的桅杆摇摇欲坠”错。“危”,高。《蜀道难》有“噫吁嚱,危乎高哉”之句。“危樯”指“高高的桅杆”。故选A。18.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观点看法的评价实力。“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是说,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应当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这是反话,立意至为含蓄。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志向,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因文章而著,这在别人看来是可喜的,但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因此作者对“文名”的看法是“博得文名当然好,仅有文名还不够”。再看“官应老病休”,杜甫此时的确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漂泊、孤寂的根本缘由。由这愤激之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看重“官名”的,对官名的追求甚于文名。(2024·四川宜宾·高二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人适越【唐】贾岛高城满夕阳,何事欲沾裳。迁客蓬蒿暮,游人道路长。晴湖胜镜碧,寒柳似金黄。若有相思梦,殷勤载八行①。注:①八行:指书信。旧时书信多八行一页,故得其名。1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起句写景,送别之时,城关高耸,夕阳满天,此情此景渲染出浓浓的离愁别绪。B.颔联回答了首联的“何事”,写离人被贬,此去蓬蒿路长又逢日暮相送,自然难过。C.此诗围绕“送”写景抒情,尾联写彼此可书信往来,倾诉相思,足见诗人爱护深细。D.本诗语言清丽高雅,一反贾岛“瘦硬”之诗风,但仍旧能体现诗人工于炼字的特点。20.颈联所写之景与前两联迥然不同,请结合全诗分析此联在情感表达和结构支配方面有什么作用。【答案】19.D
20.①情感表达方面:颈联描写了阳光明媚,碧湖胜镜,柳芽似金的初春美景,与上联离别的孤独凄苦形成显明对比,从而表达了对孤苦远游之友的劝慰。②结构支配方面:承上启下,为尾联对友人的劝慰作铺垫。【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实力。D.“语言清丽高雅”错。结合“满夕阳”“欲沾裳”以及“胜镜碧”等可知语言特点应是清丽而又朴实。故选D。2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作用的实力。情感表达方面:颈联“晴湖胜镜碧,寒柳似金黄”描写初春美景。“晴湖”示意雨过天晴,阳光明媚;“镜”运用比方手法写出湖水平滑如镜;“碧”字写出湖水倒映着两岸青山,如碧玉般温润漂亮;“胜”字更写出湖水之安静与景色之美妙。“寒柳”点出初春景物特点,“似金黄”写出柳芽初绽,嫩黄可爱。两句中一“碧”一“黄”,色调清爽漂亮,描摹出一派朝气。诗句中含有初春到来的喜悦。而前两联则通过“高城”“夕阳”等渲染出浓浓的离愁别绪;又用“欲沾裳”“迁客”“游人”写出离别的伤感。由此可见,颈联与上联离别的孤独凄苦形成显明对比,从而表达了对孤苦远游之友的劝慰。结构支配方面:颈联一反上联的伤感悲凉,心情变得主动乐观,这样就为尾联对友人的劝慰做了铺垫。“若有相思梦,殷勤载八行”,离别不要伤感,假如惦念我,就把相思写进厚厚的信中吧。由此可见,颈联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2024·四川广安·高二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正初奉酬歙州刺史邢群①杜牧翠岩千尺倚溪斜,曾得严光②作钓家。越嶂远分丁字水,腊梅迟见二年花。明时刀尺③君须用,幽处田园我有涯。一壑风烟阳羡④里,解龟⑤休去路非赊。【注】①当时杜牧由京官外放到睦州任刺史。②严光:字子陵,东汉隐士。③刀尺:剪刀和尺子,比方做官后大权在握。④阳羡:杜牧在阳羡有产业。⑤解龟:解去所佩龟印,指辞官。2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写于正月初一,是诗人为酬答歙州刺史邢群而作,诗题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和缘由。B.本诗前四句写山水风光,后四句抒发情感。写景为下文抒情作铺垫,景与情完备结合。C.睦州山清水秀,环境幽雅,气候暖和,腊梅可开放到来年,汉代严光曾在此隐居垂钓。D.诗人希望在这幽静地方有一方独处的田园,栽种梅花,可以用来寄予自己有限的人生。22.请简要概括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案】21.D
22.①对歙州美妙山水的赞美之情;②对自由悠然隐居生活的仰慕之情;③对邢群不要辜负朝廷期望的勉励之情:④对自己仕途无望、年华已老的伤感之情。【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实力。D.“诗人希望能在这幽静地方有一方独处的田园,栽种梅花”错误。没有说自己“栽种梅花”。诗人只是说自认老朽,留恋的是幽静独处的这一方田园。此外,诗人也并非希望在那里“寄予自己有限的人生”,这事实上是借劝慰激励对方,来发泄心中的牢骚不满。故选D。2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情感的实力。诗歌的前两联写歙州的山水风光。山岩上长满了绿色植物,看起来仿佛有千尺那样高,斜斜地倚靠在溪流旁边。这样幽雅的环境,人迹罕至,东汉初的严光曾把这里当作钓鱼的地方。穿过层层叠叠的山峰,远远就能看到像丁字形汇流的江水。这里气候暖和,在别的地方只能在腊月开放的梅花,可以推迟到来年还能照旧绽放。所以表达了作者对歙州美妙山水的赞美之情。“明时刀尺君须用”意思是现在是太平盛世,明君在上,你既然手握一方军政大权,就应当放手去做,不要辜负了朝廷对你的期望。所以表达了作者对邢群不要辜负朝廷期望的勉励之情。“幽处田园我有涯”意思是跟你相比,我自认老朽,留恋的就是幽静独处的这一方田园,可以寄予我有限的人生。所以表达了作者对自由悠然隐居生活的仰慕之情。诗歌尾联写到自己对仕途已经不抱有太大的期望,现在思念的只有阳羡别业那山谷的风和烟雨。现在若辞官归去的话,阳羡离睦州不远,赶去还来得及。所以表达了作者对自己仕途无望、年华已老的伤感之情。(2024·四川资阳·高二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楚泽①曾巩楚泽荒芜白露根,盈虚无处问乾坤。虫虫②旱气连年有,寂寂遗人几户存?盗贼恐多从今始,经论空健与谁论?诸公日议云台③上,忍使忧民独至尊。[注]①楚泽:指现在湖北一带的湖泊。熙宁八年(1075),曾巩从七州调任至洪州,路经此处,有感所作。②虫虫:热气蒸腾的样子。③云台:此处指朝廷。2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荒芜的楚泽地区水旱无常,诗人认为这种状况与天地无关。B.颔联的两个叠词分别表现了楚泽地区旱情深重、民不聊生的状况。C.诗人认为,楚泽地区的天灾频频是当地盗贼出没的一个重要缘由。D.诗中其次个问句既丰富了诗歌语气,也表露了诗人明珠暗投的激愤。24.诗歌尾联中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答案】23.A
24.①对官吏空谈不作为的不满。众多官吏成天在朝廷里空谈时事,对灾情并没有产生实质性的助益,诗人对此行为颇为不满。②对皇帝独自忧心民生的不忍。皇上独自忧心民生灾患,诗人心生不忍与忧情。【解析】23.本题考查学生综合理解诗歌的实力。A.“诗人认为这种状况与天地无关”理解有误。“无处问乾坤”意为“无法询问天地”,而非“诗人认为这种状况与天地无关”。故选A。2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情感的实力。“诸公日议云台上”意思是众多官吏成天在朝廷里空谈时事,却没有实际的作为,对灾情没有实质性的帮助,表达了诗人对官吏空谈不作为的不满。“忍使忧民独至尊”意思是怎么忍心让皇帝独自忧心民生呢,楚泽地区旱情深重、民不聊生,官吏空谈不作为,只有皇上忧心忡忡,表达了对皇上独自忧心民生灾患的不忍与忧情。(2024·四川德阳·高二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白帝城最高楼杜甫①城尖径仄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峡坼云霾龙虎卧,江清日抱鼋鼍②游。扶桑③西枝对断石,弱水④东影随长流。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注】①766年,杜甫迁居夔州,起先了寄寓夔州的一段生活。本诗与《秋兴八首》《登高》等同为诗人在夔州时所作。②鼋(yuán):大鳖;鼍(tuó):鳄鱼。③扶桑,见《说文》:“扶桑,神木,日所出也。”④弱水,见《山海经》:“昆仑之丘,其下有弱水,其水不胜鸿毛。”2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突出“白帝城最高楼”之高,城高路险,白帝城楼耸于缥缈之际,凌空若飞,诗人驻立楼前,视野开阔。B.颔联写楼头所见,忽而江峡若裂,卧虎藏龙,忽而江清水澈,鼋鼍畅游,将所见之境写得栩栩如生。C.颈联用“扶桑”“弱水”两个典故,以虚写实,亦真亦幻,宏阔奇妙。同时紧扣诗题,极力渲染城楼之高。D.全诗格局严谨,首联叙写楼高,颔联摹写近景,颈联拟想远境,尾联感慨身世。起、承、转、合,诗法井然。26.请结合全诗,简要说说你读出了诗人的哪几种形象?【答案】25.B
26.①孤独愁苦的登楼者。诗人“独立”“飞楼”,楼高路险,旗帜愁,人亦愁。②壮志难酬的漂泊者。诗人漂泊西南,借居夔州。楼头观景,三峡倏忽万变,江水长流不竭,而自己却是“白头”“杖藜”,年老体弱,英雄迟暮。③忧国伤时的叹世者。国恨,民苦,己愁,诗人“叹世”之忧,郁积于胸,心系天下,“泣血迸空”。【解析】2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看法的实力。B.“忽而江峡若裂,卧虎藏龙,忽而江清水澈,鼋鼍畅游,将所见之境写得栩栩如生”错误。两处用喻,“龙虎卧”形容峡坼云霾;“鼋鼉游”形容江流湍急闪耀之状。故选B。2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实力。“城尖经仄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起句突出“白帝城最高楼”之高:城高路险,城头遍插旗帜,而旗帜亦愁城楼高险,则人愁不言而喻。白帝城楼高耸于此缥缈之际,凌空若飞,诗人驻立楼前,极目四望,胸襟益开。塑造了一位孤独愁苦的登楼者。“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诗人的目光又从愈见虚渺的远景上落回楼头,孑孑老者,倚杖望空,情境与首联“独立”句相像,面对苍茫浩荡之江水,立此险峻峭拔之峰,心与物化,问“叹世者谁子?”似已达到忘我境界。但终归执着难遣,惟有泪洒天半。诗人一生漂泊,年逾半百仍不得归所。这是一位壮志难酬的漂泊者。尾联感慨当世,诗中充溢勃郁不平之气。写此诗时离安史之乱安静不过三四年,朝野间百废待兴,国恨、乡愁,平生叹喟,郁积于胸,只有回首归去,让这地老天荒的萧瑟苍凉之感渐渐淡化消释于心罢了。安史之乱虽已结束,但藩镇割据,外族侵扰,国家仍动荡担心,百姓困顿悲苦。这是一位忧国伤时的叹世者。(2024·四川遂宁·高二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临江仙冯延巳秣陵①江上多离别,雨晴芳草烟深。路遥人去马嘶沉。青帘斜挂,新柳万枝金。隔江何处吹横笛?沙头惊起双禽。徘徊一晌②几般心。天长烟远,凝恨独沾襟。【注】①秣陵:今南京,旧称金陵,后更名为秣陵。②一晌:很短的时间。27.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冯延巳善用大境写柔情,词风被王国维评为“深美闳约”,如“天长烟远”便显得意境开阔。B.“路遥人去马嘶沉”从视听角度写空间距离之远、凝视时间之长,表达了分手后眷恋徘徊的情意。C.“徘徊一晌几般心”写出了短时间内主子公情感的困难变更,表达了时间匆忙、生命无常的感伤。D.词人在篇末呈现了一个离愁别恨郁凝于心,唯终日泪湿衣襟的主子公形象,留给读者无限遐思。28.本诗“青帘斜挂,新柳万枝金”一句与柳永《雨霖铃》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都借柳抒情,但同中有异,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予以比较分析。【答案】27.C
28.①冯词描绘了春光中万枝新柳闪耀金光的鲜丽春景,以乐景写哀情,倍显主子公惜别的愁情。②柳词描绘了晓风残月下杨柳岸清冷萧索的秋景,以哀景渲染了离别后的孤独相思之意。【解析】2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看法的实力。C.“表达了时间匆忙、生命无常的感伤”错误。“徘徊一晌几般心”,一时间徘徊往复内心极不安静。在“一晌”的短时间内而“几般心”,充分表现了送别之人极不安静的内心世界。这种不安静的内心还表现在“徘徊”行动上,使我们仿佛见到了一个在“青帘”“新柳”之下徘徊往复内心极度担心的身影。她嫉妒双禽在惊散之后又能聚在一起,而叹息自己在芳辰丽景之际离散却天各一方。本句旨在叹惋与意中人天各一方,哀怜自己的孤独孤独。故选C。2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的实力。“青帘斜挂,新柳万枝金”,这两句是说,青帘斜挂着,万枝杨柳呈现出金色。一是时间在推移,在早晨烟雾迷漫的分别之际,四周景物模糊不清,现在日高雾散,“帘”(青色)“柳”(金色)之色调,以及帘之斜挂,柳之万条都景象分明白。二是指出别离之地是在江边柳树下的酒店(即旅舍),这使我们想起了古人以酒饯别和折柳送行的礼俗。三是指出送别之人已从别境的迷惘之中醒悟过来,蓦地看到沐浴在春阳中的新柳,和漂浮在春风中的青帘,这时才意识到他们的离别是在芳辰丽景之中。以乐景写哀情,凸显主子公的离别愁情。“杨柳岸,晓风残月”,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柳”“留”谐音,写难留的离情;晓风凄冷,写别后的寒心;残月破裂,写此后难圆之意。这句诗描绘了送别时萧瑟冷清的秋景,此一景语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悲伤的感情,表现得非常充分、真实,创建出一种特有的意境。(2024·四川雅安·高二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六杜甫城上胡笳奏,山边汉节归。防河赴沧海,奉诏发金微①。士苦形骸黑,旌疏鸟兽稀。那堪往来戍,恨解邺城围②。注释:①金微:古山名,即今阿尔泰山。唐时于此置金微都护府。②“恨解”句:史载,乾元二年(759)唐军九节度使围邺城已数月,因军中无帅,攻城不力,致使史思明调兵解邺城之围得逞。29.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从视听角度呈现了军队调动的情景。秦州城上胡笳声响起,调集兵马的使节远行归来。B.颔联叙写土兵转战的劳苦。军事紧急,金微守军奉皇帝吩咐,为了增援黄河防线由西面边塞途经秦州转战沧海。C.颈联通过戍边士兵的肖像描写和边塞地区的环境描写,示意了斗争的长久和戍边生活的艰辛。D.本诗和《秋兴八首(其一)》都是杜甫抒写伤时感乱之情和个人身世遭受之悲的诗篇。寄寓了诗人颠沛流离之苦、壮志难酬之愤,情感含蓄深厚。30.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答案】29.D
30.(1)对士兵许久征战的怜悯和对斗争的憎恶。(2)对叛军的痛恨,同时委婉表达了诗人对朝廷无能的讽刺。(3)对战局形势的担忧,但是面对现实又无可奈何的缺憾之情。【解析】2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实力。D.“都是……”错,本诗和《秋兴八首(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第二单元 汉字输入:第5课 词语输入速度快》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浙江摄影版(2020)三年级下册
- 2024秋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13章 全等三角形13.5 逆命题与逆定理 3角平分线-角平分线的性质教学设计(新版)华东师大版
- 8《课余生活真丰富》(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2024)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
- 10方便的手轮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科学六年级上册粤教粤科版
- 7 鹿角和鹿腿(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语文三年级下册统编版
- 2023三年级英语上册 Unit 1 Hello Part A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PEP
- 12我的环保小搭档(教学设计)-部编版(五四制)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
- 胃息肉术后护理诊断及措施
- 5《 煮鸡蛋》(教学设计)人教版劳动三年级上册
- 14 文言文二则 学弈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
- 影视剧组聘请工作人员合同二零二五年
- 中国轮毂电机市场发展状况与投资方向预测报告2024-2030年
- 2025年长袜子皮皮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陕西金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广西机场管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九年级中考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 部队食品安全知识课件
- 中建商务管理手册
- 海洋中国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哈尔滨工程大学
- 学生心理韧性对教学策略的影响研究
- 2024年医院客服部工作计划(三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