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公务员(申论)模拟试卷4(共30题)_第1页
湖北公务员(申论)模拟试卷4(共30题)_第2页
湖北公务员(申论)模拟试卷4(共30题)_第3页
湖北公务员(申论)模拟试卷4(共30题)_第4页
湖北公务员(申论)模拟试卷4(共30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北公务员(申论)模拟试卷4(共9套)(共30题)湖北公务员(申论)模拟试卷第1套一、论述组题(本题共3题,每题1.0分,共3分。)一、注意事项1.申论考试是对考生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材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3.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二、给定资料1.记者从建设部获悉,“十五”期间,北京、香港、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数字化建设已启动。目前,中国有120多个城市建有城市规划管理系统、400多个城市建有房产管理信息系统、100多个城市建有综合或专业管网管理系统、100多个城市正在建设空间基础信息系统。数字城市建设已被列入信息产业和城市基础设施“十一五”发展的战略重点。建设部将陆续启动一些国家重大科技攻关计划,包括“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技术研究”、“数字城镇和综合功能提升关键技术研究”、“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功能提升与设施建设关键技术研究”、“城市数字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2.“数字城市”是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遥测、宽带网络、多媒体及虚拟仿真等技术,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功能机制进行信息自动采集、动态监测管理和辅助决策服务的技术系统,具有城市地理、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经济、社会等复杂系统的数字化、网络化、虚拟仿真、优化决策支持和可视化表现等强大功能,提供了全新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调控手段。3.在数字化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尤其是快速发展的实际中,面临着一个突出问题:大家都建了这么多系统,怎么样把资源共建共享起来?不仅仅发展中国家的发达城市面临这个问题,很多发达国家同样也没有全面解决这类问题。目前在城市管理部门、行业管理部门、企业应用中,已有一些相应的系统正在运行,但由于各自分散建设,采用各异的系统平台,缺乏信息共享的机制,信息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因此建成的系统往往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在我国的发达城市如北京、上海,市民的卡非常多:电卡、煤气卡、公交卡、停车卡,等等。如果能够由一个系统共建共享,市民就会方便很多。但是由于管理上条款的分割,很多资源不能共享起来。政府做了很多的投资,却给市民带来很多的麻烦。面对我国数字城市发展的迅猛趋势,城市信息共享机制与技术问题成为越来越突出的问题,迫切需要提供支持分布式、异构空间信息共享与分析的空间信息平台。另一方面,数据的标准和规范研究在数字城市信息应用的共享技术体系中仍然是非常必要的。它对于数据规范化、数据质量的控制与检测、梳理数据信息流程以及数据的共建与共享等将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4.各地各市各部门的财政条件、技术条件和人员素质条件都很不一样,各自发展政务信息系统的力度和水平也自然就很不一样,出现参差不齐和协调困难,有的单位和地区基本没有推行数字化的硬件基础,而有的则严重缺乏软件条件,在人员素质上,特别是认识上还存在问题。5.旧的应急体系容易导致重复建设、浪费资源,表现在人、财、物等各方面的重复投入。各部门为了完善本部门的应急机制,往往重复购置一些设备,同时增加一些人员。应急电话号码作为一种特服号码,是一种重要的电信资源,部门分割、各自为政的应急体系对特服号码资源也是一种浪费。各个部门都拥有自己的特服号码,这种特服系统重复建设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系统利用率低下。此外,特服号码过多,市民不容易记住,当发生紧急事件时,很难快速反应过来拨打紧急求救电话。6.长期以来,由于认识不足、投入不足、技术装备落后等原因,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数据信息的需求与现势性差的矛盾愈加突出。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在自主的数据信息获取技术支持下建立更加快速有效的数据信息更新机制。目前我国的一些大型城市、中心城市和经济基础较发达的城市,都已认识到城市数据基础信息和建设基本图件的陈旧和匮乏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和区域经济腾飞的因素,并开始注重如基础地形图的更新和基础数据的获取工作。如果在数据信息的更新机制和更新方法上没有一个超前和全面的考虑,最终必将制约数字城市的发展。7.是不是数字化已成为城市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例如,某市是一个缺水城市,如何解决水的问题需要一系列准确的数据。从水源来说,地上水、地下水、降水等都要有水量、水质的准确数据;从用水来说,有农业用水、工业用水、景观用水、生活用水等,另外,还要知道一个城市的蓄水能力、节约用水能力、污水处理回收利用的能力等。没有准确的数据,无法制定正确的政策法规,如水价、奖惩制度,无法作出是否要从外地调水的决策,无法布置节水的要求或建设海水淡化等工程措施,无法对城市的发展规模、产业结构、城市建设布局作出准确的判断。由此可见数据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政府的有关部门不能定性地工作,而要经常采集数据,提供数据,可能开始时是人工采集,进而要求自动采集,再进一步要求网络化、实时和数字化。这也意味着传统的一些标尺、水表、电表等要进行改造,使其中的数据可以直接采集、上网,这不仅有利于有关部门的统计,也有利于用户电子交费,促进电子金融的发展。从这个最简单的例子可以看出数字化的推动作用。我们还可以举出其他行业的很多例子,各行各业的发展构成了数字城市的全局。要抓数字城市首先要抓数据。8.2005年,建设部在北京市东城区召开“全国数字化城市管理现场会”,总结北京市东城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的经验和做法,并将这种新管理模式推向全国。传统的城市管理存在许多弊端:信息不及时,专业管理部门职责不清,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价机制,等等。在城市管理方面出现问题后,除了城管监察大队在执勤巡逻中才能发现以外,大多数情况是群众打电话反映、信访,或者媒体进行曝光后,专业管理部门才知道,使发生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针对传统城市管理存在的多种问题,2004年底,北京市东城区正式将“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管理法”推出。这种管理模式将辖区25.38平方公里划分为1652个网格单元,再利用地理编码技术,将路名牌、井盖、垃圾站、城市雕塑等16万多个城市部件逐一编码后,定位在每个大致1万平方米的单元网格中。300多名手持“城管通”的监督员在各自负责的网格单元内巡查,发现问题或接到居民举报,即可在第一时间将信息发送到城市管理监督中心,监督中心利用网格化城管信息平台,实现精确定位、快速处置和对监督员的科学管理。据统计显示,新模式对城市管理问题的发现率和处理率均达90%以上,处理时间由原来的平均7天提高到现在的12小时。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使城市管理者对管理对象做到一清二楚,为维护城市公共安全提供了可靠保障。新模式将城市管理部件准确定位并编码,通过城市管理监督员全天候不间断巡查,不仅可以及时发现并上报各种城市管理部件和事件信息,还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完成对某类城市管理对象的专项普查;不仅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而且可以及时处理问题,有效防止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从而为维护城市公共安全提供了可靠保障。通过对数字城市技术的整合和应用,实现了数字城市技术应用领域的创新。北京市东城区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城市管理之中,使城市管理走向数字化,一方面提高了城管部门的办事效率,节约了管理成本;另一方面也方便了居民,群众反映的问题能迅速得到解决。这种城市管理新模式在国内城市管理领域首次实现了信息化技术的全面整合与应用创新。利用网络技术,构建新模式运行的基础设施平台,使得信息能够及时传输到管理中心;网格地图技术实现了城市管理区域的精细划分,创建了城市管理新的地理空间体系,加上地理编码,能够对管理对象进行精确、有序定位;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将城市管理对象按照不同时期、不同重点任意分类、组合,实现城市管理对象的专项普查和城市管理评价体系数字化,等等。通过对数字城市技术的整合和应用,以信息流调控人流、物流,实现了城市管理的信息化、标准化、精细化和动态化,实现了数字城市技术应用领域的创新。这种管理新模式通过创立“两个轴心”的管理体制,再造城市管理流程,实现了城市管理由粗放、盲目、运动、落后方式向高效、敏捷、精确方式的转变,解决了职责交叉、推诿扯皮、多头管理等“政府失灵”问题,进一步强化了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做出了有益探索。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具有广阔的拓展空间,必将推进城市数字化建设。数字城市是实现城市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数字城市是在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和生产、生活中,充分利用数字信息和通信网络技术,将城市的各种数字信息和信息资源加以整合并充分利用。我国目前城市信息化普遍存在着一个问题’,即“重建设,轻应用”。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在应用上取得了突破。通过采用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管理法相结合的方式,应用、整合多项数字城市技术和研发信息采集器——“城管通”,创新信息实时采集传输手段,创建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两个轴心”的城市管理体制,城市管理的流程再造,加上动态、实时的评价体系,实现了城市管理工作流程的透明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在城市科学管理方面迈出了一大步,具有广阔的拓展空间。新模式在功能设定、理念确立、组织设计、方法设计、激励约束机制设计、管理对象精确化、信息技术的应用等方面,都迈出了一大步。这套系统不仅可以用于城市管理,而且对于其他领域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公共安全、社会保障、社区卫生等的管理也同样适用,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和广阔的拓展空间。新模式运用信息化技术实现了城市管理全过程信息的实时传递与处理;实现了技术支撑体制、体制保障技术应用的良性互动;支撑了整个系统流程再造,系统的内生评价;支撑了精确、敏捷管理方式的实现,摆脱了过去为信息化而信息化、信息化与生产和管理很大程度上脱节的怪圈,做到了需求引导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带动政府管理效率的提高,使信息化建设“落地”。9.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全球产业转移和价值链的延长与伸展,城市向正常的社会经济生活转轨,不再讲经营层次或者是其他的情况。所以,这些对于数字城市建设以及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在整个经济社会变迁的过程中,城市是最早可以密集交易的地方,然后密集交易才发展到乡村。形成这样的转变,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基础设施,而数字化可以作为更好地管理基础设施,并提升基础设施运行和配置的一个手段,所以数字城市现在成为我们应该关注的一个话题。成都市数字化建设3年3个台阶。3年前,成都还是全国没有门户网站的两个副省级城市之一,但在2002年,在计世资讯全国政府网站的评比中,创办不到一年的成都公众信息网综合得分就排入了前20名,2003年进入了第10名,在2004年的评比中,成都公众信息网进入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政府的网站的前3名。在论坛上,成都市副市长郝康理透露了关于成都市数字化建设发展如此之快的秘诀。郝康理在报告中讲到,在2001年,针对当时成都信息化发展的状况,市长亲自率领市里各级班子组建了成都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在这个过程中,市长亲自推进信息化的建设,特别是一些重大的工程项目都是由市长亲自拍板,并落实经费、组织保障。“领导参与、统一管理、强力推进信息化”是其亲历信息化的建设和推进以来,感受最为深刻的一点。如今,成都的信息化已经形成了较为有效的管理体系、应用重点、产业特色和工作方法,受到了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信息产业部、科技部等的充分肯定。江苏省力保信息化大省形象。江苏省地处长三角,物流、信息流、科技力量雄厚,是全国著名的制造业基地和信息产业大省。论坛上,江苏省信息产业厅副厅长谢正义作了详细的报告。他说,江苏信息产业已经连续5年以年增长率超过55%的速度高速发展,已经形成了专业门类比较齐全,产业规模较大,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产业体系,成为带动全省经济增长、结构升级第一支柱产业和增强综合实力的战略性产业。目前,信息产业是江苏省19个工业门类之中的第一支柱,2003年全年信息产业额达到了3032亿元,完成出口交换值1780亿元,占全国出口总额比重的13.6%。2004年前三个季度,江苏省信息产业销售增速超过55%,软件销售收入135亿元。全省形成以1个国家级的信息产业基地,8个省级信息产业基地和5个省级软件园为载体的产业带,产生了强大的经济效益。随着核心竞争力显著提高,涌现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的产品。到2007年,江苏省将进一步推进信息化的建设工程,使其整个信息化建设在全国继续保持一个较高的水平。10.据介绍,影响城市数字化的瓶颈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资源的整合。IBM电子商务资深顾问曹硕人认为,城市数字化是个超级系统,信息量巨大且出自众多部门,整合的任务极为繁重。即使整合起来,要方便应用也还有大量工作要做,这当中软件、设备、人才、服务等“一个不能少”。二是权力和观念的阻力。数字化意味着信息的公开化和透明化,真正推起来势必要打破权利的暗箱操作,会直接冲击某些人员的利益,阻力不会小。在综合实力上有“中国县级第一市”之称的广东南海市,信息化建设成绩卓著,曾在联合国和中南海宣讲过“数字化城市”的市委书记邓耀华介绍,南海的信息化是从电子政务起步的。他在推行城市信息化时有一句口头禅:“你进监狱还是进网络?”“进监狱”指政府信息的不透明和对权利的垄断所导致的腐败;“进网络”指把村、镇(区)、市三级财务用网络联起来,并推行政务电子化,让信息透明,政务公开,把“数字革命”革到政府头上。南海正是以此为突破口而获得了成功。邓耀华称此举是花最少的钱获得了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南海搞一个教育信息化项目需3000万元经费,校长们都说没有钱,全市的财务管理实现信息化之后,仅堵管理的漏洞,一年就多收税3000万元。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所长郭华东针对面面俱到的城市数字化,出具了“不能贪大求全,要对症下药,量体裁衣”的药方。譬如传统产业集中的城市,可以从改造传统产业切入。温州市的“温州数码城”,就是定位于以信息化推动传统产业的提升。大连市针对软件出口增速快的局面,提出了建设“宽带大连”的目标。安徽省淮南市则选择一个区试点,利用网络平台招商引资,花了小钱,办了大事。南京、常州的城市数字化也都各有侧重。11.建设部从2002年开始着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监管信息系统建设和有关数字化试点工作,5年来取得重要进展。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监管信息系统是综合运用信息化技术,以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为依据,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工程建设、资源保护和利用状况进行卫星遥感动态监测,为政府宏观管理提供科技支撑的辅助管理系统。目前,全国已组织完成29个省级主管部门和全国140余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监管信息系统的软件系统安装调试、卫星遥感数据采集,组织了180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监管系统现场技术指导,有490余人参加了景区数字化建设基础理论学习培训。建设部于2005年、2006年分两批对15个省的24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进行了遥感监测抽查。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数字化建设试点工作方面,建设部在全国范围内筛选了24个国象级风景名胜区,加强景区数字化建设的指导和培育。目前已有石林、青城山、都江堰等12个试点景区的数字化建设总体方案通过建设部专家组的评审;黄山、峨眉山等8个试点景区初步建成了综合性的数字化指挥调度中心;九寨沟、武陵源等10个试点景区开通了门票网络预售,累计销售额超过10亿元;龙门、庐山等15个试点景区安装使用了电子门禁系统;十三陵、钟山、天山天池等20个试点景区建成LED大屏幕信息发布系统,通过卫星联播实现了景区资源相互推介宣传;大部分试点景区还建成使用了森林防火或集游客安全、资源保护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视频监控系统,实现了对主要景区、景点和游人集中地带的实时监控。在风景名胜区行业的数字化建设上,建设部近期将重点抓好以下三项工作:一是抓紧国家监管信息系统网络平台建设,确保2008年年底之前,试点单位实现卫星遥感数据和景区政务信息的网络化传输,提高工作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二是搞好数字化建设试点景区的验收,成熟一个,验收一个,命名挂牌一个;少数试点单位工作进展缓慢、年底之前如仍没有实质性突破的,将取消其数字化景区试点单位资格。三是尽快完成行业数字化发展战略规划研究,为“十一五”和今后相当一个时期的风景名胜区数字化建设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12.来自日本“数字化城市”京都的信息工程项目负责人、京都大学教授石田先生介绍,从全球范围看,城市的数字化建设大体上可分为两种模式:欧洲是城市联盟模式、亚洲是政府推动模式。与会代表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中国应当选择政府推动模式,推动的突破口应选择电子政务,通过电子政务实现信息的透明与公平,提高办事效率。与会专家的另一个告诫是“要善于把信息流变成钱流”,即信息化必须注意当地市民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能力,简单起步,注意引入市场机制,否则就是建起来了也难以长久。数字化城市建设要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日本的石田教授指出,2000多年前,人们为了找水而聚集在一起,产生了水稻;如今人们为了寻找信息而聚集在一起,出现了互联网;今后的趋势是什么,那就是数字化城市。中国惠普副总裁何炳麟说,1985年我从香港来到祖国内地的感觉是“很痛心”——怎么这么落后?那时有人问我上海与香港差多少年,我说:上海永远追不上香港。但今天,上海在许多方面已经超过香港了。由此来看,中国的数字化城市追上美国的时间也不会太久。13.数字城市有几个基本的要素: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网络),数据库的建设(内容),信息的消费者、使用者。这三个基本因素缺一不可。作为一个城市,要建设数字化城市,应该在这三个方面下功夫。政府应该扮演一个重要角色,在推动数字化城市建设中发挥创造力,起着主导者和推动者的作用。信息基础设施相当于高速公路,数据库就像高速公路上跑的车,高速公路建好以后没有车来跑等于浪费。我们正在加快步伐进行数据库建设。数据库的建设怎么才能与市民的需求息息相关,这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建设要满足市民的需求,把住市民需求的脉,才能为市民所认识了解,市民才能有兴趣参与。如果建设的数据库能让市民应用起来方便,市民便会主动参与到这里面来。在建设数据库内容方面有一个政府和市民互动的过程。通过我们初步的建设,目前效果还是不错的。比如我们对各种审批的手续专门设立一个服务大厅,把所有部门的审批环节放在一起,让市民能够很容易地体验到它的便捷之处。另外像城市规划的信息平台、仿真系统、数字房地产、数字城管等的建设都让市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给他们带来的好处和方便。所以市民参与的积极性是比较高的。当然政府在数字内容这方面也在着力消除部门之间隔离的一种障碍,使部门之间的信息能够得到最大可能的共享。对于消费者、使用者来说,最重要的是使其具有使用信息网络的能力。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宣传、培训活动来让广大的市民学会使用信息网络,同时通过这些活动来扩大消费者的群体。以上三个方面是互动的,是内在相互联系的。在基础设施方面,政府已经下了很大功夫。现在我们工作的一个重点就是基础库的建设,市民参与的积极性比前几年大得多。在扩大消费群体方面,我们也在做一系列工作。三个方面互动起来,引导市民更多地参与到我们的建设中来,从目前来看效果还是比较好的。我们也有信心通过政府的倡导、领导,市民参与到数字城市的建设中来,数字城市的步伐也会加快。1、结合材料3~7说明我国城市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求:分条作答,简明扼要,语言流畅,字数不超过100字。标准答案:我国城市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没有数据或没有准确的数据,导致数字城市的工作缺乏最基本的前提;(二)分散建设,采用各异的系统平台,缺乏信息共享的机制,导致信息未能得到充分利用;(三)认识不足、投入不足、技术装备落后;(四)数据信息的更新机制和更新方法缺乏超前和全面的考虑。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针对上题出现的问题,结合材料8~13,对数字化建设提出建议。要求:概述全面,观点鲜明,语言流畅,条理清楚,字数不超过300字。标准答案:针对数字化建设产生的问题,建议如下:(一)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包括建设直达基层的信息主干网和城市局域网,建设各种信息采集体系,提供良好的计算能力和通信平台,建设数据平台;(二)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数据组织协调机构。政府的领导和引导至关重要。必须要有一个权威的机构进行组织协调,有责任的单位都要参与;(三)加快数据信息的应用和服务。在企业、家庭进入数字化领域作出引导和示范,使数据信息能够产生现实效益,从而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四)加强监督检查功能,保障数字城市发挥优势。政府在数字城市建设中既是推动者,也是监督者、受益者。数字城市使政府对城市经济运行的社会发展各方面问题了解更清晰,可以更好地监督城市有关部门的工作,可以推动企业的整体发展,保障社会安全。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根据提供的材料结合自己的认识,写一篇与城市数字化建设相关的文章。要求:条理清楚,段落分明,论述有力,篇幅不少于1000字。标准答案:突破制约,加快数字化城市建设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对于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视所提出的更进一步的要求,我国的数字城市建设正在形成热潮。目前,中国有120多个城市建有城市规划管理系统、400多个城市建有房产管理信息系统、100多个城市建有综啥-或专业管网管理系统、100多个城市正在建设空间基础信息系统。我国的大、中城市已经提出了各自的数字城市建设方案,并投资启动了相关的项目。但从目前我国已经开始建设的城市数字化方案中看到,各个城市的建设目标、实施步骤、实施方案还有很大差别,在数字化城市建设中许多城市正面临着一些重大问题,成为数字城市发展的制约因素。要突破制约因素的限制,我们在城市数字化建设中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数字化城市管理和服务的基础设施。依据统一的规划和标准,将分属不同单位的现有电子政务资源和建设成果加以整合。集中和简化分散于各个部门、领域的大量而繁杂的公共数字化资源,管理手段和服务设施,由此终止部门分割、单位分割和层级分割,消除数字化差异与损耗,实现城市数字化资源的大规模整合,初步统一和规整现有的城市管理和服务信息系统。与此同时,形成一个相应的数字化城市管理与服务联动模式,为改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促进经济手段和条件。其次,根据数字化程度和社会发展要求,变革管理体制,调整管理机制,创新管理方式。为此,要采取综合执法体制,简化城市管理程序,科学确定职能职责,理顺各部门关系,集中指挥和监督,发挥协同效应,再造管理流程,细化管理运作,把城市管理和服务过程中的信息收集、案卷建立、任务派遣、任务处理、处理反馈、核实结案和综合评价完全置于数字技术规范之下,确保发现问题在现场、处理在现场、监督在现场、反馈在现场、最后检验还在现场。由此提高反应速度和工作效率,最终建立科学、长效的管理机制和新型的城市管理模式,废止突击式和运动式管理,消除乃至根绝源自不良管理的隐患,充分胜任于解决日常问题和应急问题,适应现代化城市发展的需要。再次,建立组织、协调、监督的权威机构,引导民众参与数字化建设。城市数字化建设作为政府职责的一部分,政府应在此过程中发挥协调、引导、监督作用。数字化城市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满足市民的需求。因此在建设数字化城市的过程中,除了把握市民的脉,还要积极宣传、引导、培训市民参与数字化城市的使用中。另外,摒弃重建设、轻应用的思想。以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为契机,加快数据信息的应用和服务。数据是基础性工作,电子政务系统与城市的管理水平关系最密切,也是数字化城市产业效益最直接的应用,应侧重解决地方政府的决策指挥、协同办公、行政管理以及信息交换和共享等试点示范,提高政府公共管理和服务水平。同时也为企业、家庭进入数字化领域做出引导和示范。只有在基础设施、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的基础上,数据服务才能够面向企业和社会。最后,信息化不等于数字化。数字化城市并不等同城市的信息化,而是城市信息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和更高的发展阶段。一个城市,有广播听,有电视看,有电话打,有网络通,有政府网站等,只是建立了一定的基础,真正重要的是数据,是政府各部门提供更准确的数据进行更有效的工作,是社会各界根据可靠的数据进行的自组织活动,是城市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认识,克服困难,加快城市数字化进程,使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推动经济和社会全局的发展,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湖北公务员(申论)模拟试卷第2套一、论述组题(本题共4题,每题1.0分,共4分。)1.中国人讲究礼尚往来,逢年过节来往走动,互赠礼物,互祝安康,也是美好情谊的表达。特别是在结婚这样的喜事上更是讲究礼尚往来。操办婚礼无可厚非,但是动辄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的彩礼、几百几千的份子钱,亲朋好友连吃多天的婚宴酒席等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不良风气在一些地区还普遍存在着,甚至愈演愈烈。“人情消费”持续攀升,“面子工程”随处可见。“我和对象谈了两年多,打算过两个月结婚,可没有想到结婚太烧钱了,家里实在凑不够那么多钱.我不得不准备贷款结婚。”在H市打工的小伙L说。前不久,双方父母见面商议婚事,没想到仅彩礼一项就要15万元,还有看亲、定亲、喝甜酒等各种陈规旧俗,一场婚礼办下来没有30万元搞不定。L说,他的家乡是贫困县,但是村里婚丧嫁娶攀比之风盛行。2015年“彩礼”一般为10万元到12万元,2016年“涨”到15万元左右。结婚要大宴三天,小孩满月、老人过寿、子女升学、乔迁新居等都要设宴吃请,令很多农民不堪重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少人认为,婚丧嫁娶是人生大事,人情往来都很正常,甚至把大操大办当作孝敬老人、关爱子女的一种表现,而且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惯例,导致竞相效仿,形成“人人喊打、人人参与”的不良局面。还有部分党员领导干部自以为“出人头地”,在虚荣心的作祟下,想借婚丧嫁娶之机光宗耀祖,显摆身份和价值。这些党员领导干部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和社会影响,替别人办了很多事情,积累了不少人情,认为借婚丧嫁娶收点礼金、礼品理所当然。当前,我国虽然制定了关于规范党员干部操办婚丧嫁娶等事宜的规定,但执行不到位,监督不到位,有些党员干部遇事变着花样操办以逃避监督的现象时有发生,而纪检部门主管单位,由于碍于情面,又不愿得罪人,存在监管和查处失之于软的问题。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的陈规陋习严重超出群众经济承受能力,不仅严重阻碍农村发展,更与崇尚节俭文明的社会新风背道而驰,亟待破解。2.F省Q市一名干部刚刚结完婚,她在婚前执行报批制度,认真填写了《N区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举办婚礼报告表》,向组织说明婚礼操办时间、地点、邀请人数等情况,婚礼现场也是仪式从简,人员从少。这是Q市党员干部带头移风易俗的一个缩影。“长期以来,大家都非常看重传统习俗,尽管婚丧喜庆事宜铺张浪费严重,但没有人愿意拉下面子简办。如今,随着党员干部带头,逐渐形成新的风气,老百姓反映轻松多了,压力也小了,纷纷拍手叫好。”Q市纪委有关负责人表示。陋习旧俗腐蚀的不仅是社会风气,还有Q市的文化根基。为此,Q市专门制定《深化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活动实施方案》,要求党员干部发挥“五带头”作用,即带头节俭办理婚丧嫁娶事宜、带头革除陈规陋习、带头树立文明风尚、带头落实生态安葬、带头宣传移风易俗。紧接着,该市又出台《Q市厉行节约文明举办婚丧喜庆事宜的暂行规定》,提倡“非亲不请、非亲不去”,规范党员干部操办婚丧喜庆事宜,以移风易俗营造良好社会风气。同时,Q市还注重发挥基层党员干部的作用,由村干部带头,以村(居)民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为切入点,召开村民代表委员会,制定和完善村规民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文明建设、移风易俗内容融入其中,提倡“全民参与、自我约束”,兴起破除陋习的新风。据统计,Q市下辖的J市共有392个村居通过公订公示、共信共行等方式,把群众简办红白喜事的意愿转化为村规民约,简办红白喜事从开始的躲躲闪闪变成了现在的理直气壮。在沿海地区大力倡导简办红白喜事的同时,山区也悄然兴起破除陋俗的新风。“以前年景不好的时候,还得向亲戚借钱办喜宴,现在好了,我再也不用为此事犯愁了。”Q市贫困户林先生开心地说。原来,林先生所在地在2016年年底联合邻村制订《村规民约》,取消了每年春节期间举办“佛生日”宴的老规矩,减轻了群众负担。据统计,全县已有100多个村修改了村规民约,“约”定简办红白喜事。此外,村干部带头,积极引导村民简办红白喜事,杜绝铺张浪费,省下的资金,拿出一部分进行爱心捐助,定期对困难户、老年人进行慰问,形成邻里和睦、互帮互助的良好乡风,得到了村民的拥护和支持。“经过几年的努力,不正之风得到有效遏制。”Q市纪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如今,各级各部门纷纷行动起来,党员干部参与其中、率先垂范,倡导文化引领、破旧立新,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推进移风易俗,带动党风政风社风民风实现根本性的转变。3.斑马线是行人的安全“生命线”,斑马线上的文明,是城市文明的一个重要指数。虽然我国已经步入汽车社会,但很多人的驾驶习惯还停留在自行车时代,以方便自己为中心,甚至无视交通法规,导致抢行斑马线的驾驶陋习成为顽疾。观察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交通文明是很直观的窗口。行人遇红灯时,能否主动等候、不抢行;汽车通过斑马线时,驾驶员是踩一脚刹车给行人一个善意礼让的手势,还是加一脚油门鸣着喇叭抢行,都体现着汽车社会的文明程度。然而,由于部分机动车驾驶员无视斑马线的存在,为了自己的便利快捷,在斑马线上与行人抢时争道,使得“生命线”屡成“夺命线”。数据显示:2015—2017年在斑马线上发生机动车与行人的交通事故全国共有1.4万起,造成3898人死亡,其中机动车未按规定让行导致的事故占总量的90%。“斑马线礼让行人”,不仅是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更是机动车驾驶者的文明体现。公安部交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机动车行经斑马线时应当减速行驶,遇行人正在通行时应当停车让行。但是,一些交通参与者交通安全意识、法律意识淡薄,机动车不按规定让行的行为比较普遍,在斑马线前争道抢行的问题突出,未将“礼让行人”真正变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出行习惯,从而出现持续不断“抢线大战”。另外,《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也有相应的罚则:“驾驶机动车行经人行横道,不按规定减速、停车、避让行人的,一次记3分。”然而,一直以来,由于种种原因,针对“不礼让斑马线”的执法在很多地方并未真正落地。为了敦促驾驶员礼让行人,一些地方尝试了多种办法,比如在一些路口,安排专门义工手拿竖大拇指的牌子过街,对礼让的司机表达敬意;设立奖励政策,对主动礼让的司机给予油卡、现金奖励。不过,“大拇指”的新鲜劲儿过去后,礼让效果很快就呈现出边际递减效应,渐渐不了了之。奖励“礼让斑马线”的做法,也带来了谬奖的质疑。说到底,在这个问题上,执法部门不能本末倒置,要用严格执法来旗帜鲜明地宣示,“礼让斑马线”是一项法定义务,驾驶员必须无条件遵守。当然,我们不能不正视源于“行人”的责任。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不难感受到个别行人对“闯红灯”“抢黄灯”毫不在意。在斑马线上慢吞吞过马路的,不只是需要帮助的老人和孩子,更有为数不少的“低头族”,这也是交通事故隐患的潜在因素。行人与机动车看似矛盾,实际上他们是交通参与的统一体。行人可能是司机,司机也可能是行人,他们在生活中总是互换,机动车给行人创造一个好的出行的环境,也是为自己作为行人创造安全的过马路生态;行人不闯红灯,既是为自己为父母为家庭负责,也是为社会负责,为自己作为司机时创造良好的行车环境。只有礼让斑马线的车多了,乱穿马路的人少了,“斑马线惨案”“路怒”等发生的概率才会下降。人们出行环境得到改善的同时,汽车社会也会因礼让而更加和谐通畅。4.写春联、放鞭炮、办晚会……在春节这个时间节点上,全国各地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不仅让人们充分感受到了过年的幸福与快乐,也让人们体会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和精神内涵。当下很多人在抱怨年味越来越淡。过年越来越没意思,很大程度上缘于物质生活充裕后,人们的选择变多了,胃口变挑剔了,再加上受多元文化的冲击,人们对年失去了以往的那种虔诚与重视。其实,春节不只是聚在一起吃饱喝足,也不是物质的过度消费,而是有一种独特的文化贯穿其中。春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时代怎么变迁,都不该让传统文化、过年习俗走远。我们应当看到,老百姓对春节有很强的心理认同感,贴春联、吃饺子是文化,放鞭炮也是文化,而穿新衣、发压岁钱,都有深刻的文化内涵。置于“互联网+”时代,发微信、短信等新年俗,同样蕴含着文化禀赋。而这些,恰恰被人们所忽略。所以说,只有充分认识到传统节日的文化意义,并将其融入过年的每一个细节中,那么春节才会透出浓郁的文化内涵与人文情怀,并富有更强的生命力。春节的意义在于传承过年文化,这就需要我们充分挖掘文化元素,并对历史的、传统的东西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时代创新激活传统的“文化基因”,以更好的创意赢得人们的认同,汲取向上向善的力量。让“有文化的春节”成为新风尚,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成为当务之急。无论是看一场大戏,或是听一段音乐,还是读一本好书,这个时候,只有政府精心搭好台,百姓才能尽兴唱好戏。一方面,要坚持政府主导,发挥文化场馆的主阵地作用,通过广泛开展送演出、送电影、送书画、送展览、送春联等文化惠民活动,让群众在家门口尽享“文化大餐”;另一方面要坚持市场主力,多创设活动载体,多搭建草根舞台,多营造体验空间,让人们强烈地感受到传统节日中更多的现场感,让群众在自编自演中自娱自乐,在浓郁的文化熏陶中放松心情、愉悦身心。年味其实就是“文化味”,把春节文化挖掘、保护好了,年味也就保住了,就能找寻到过年的那些仪式感。于此而言,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文明交融互补,把春节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彰显出来,使其更有吸引力和影响力,需要我们不断创新探索。5.千百年来,无论是春节等节日还是婚丧嫁娶等家庭大事,燃放烟花爆竹一直存在于中国人的生活中。但是,因燃放烟花爆竹而使人受伤、导致火灾以及对空气污染的报道也占据了不少报纸的版面。禁放烟花爆竹,成为越来越多的群众的心声。据环保部通报,2017年除夕夜,上海、南京、杭州、太原等实施禁放限放措施的城市,PM2.5浓度均未出现明显上升,和本地未禁放限放的年度相比大幅下降。上海市公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日益突出的空气污染让公众对禁放限放政策越来越支持。自实行“禁放”令后,在规定区域不放鞭炮,在其他区域少放鞭炮成了市民们的“约定俗成”。2017年春节烟花爆竹燃放减少某种程度上是人们环保意识增强的一个转折点,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愿意以实际行动投入环保之中。所以,应抓住这一难得的“共识”,推动包括治霾在内的环保全民行动。“从大年三十开始,我们就通过悬挂横幅、电子屏幕滚动播出、‘小喇叭’宣传提示、微信朋友圈宣传等多种形式,发动党员带头示范,动员、倡导社区居民禁燃烟花爆竹。”2017年2月3日,Z省C县某社区居委会主任X带领社区工作人员打扫小区卫生,她说:“从小区卫生情况来看,燃放烟花爆竹的现象少了很多。”6.在新加坡,闯红灯、吐口痰、乱扔垃圾是很丢人的事。大街上,看不到随便丢垃圾的,也听不到一个按汽车喇叭的;过斑马线,汽车会主动停下来让行人先走。新加坡人的文明素质如此之高,不是与生俱来的。新加坡建国之初,城市环境和公民素质是非常恶劣的,各种不文明现象屡见不鲜。学法律出身的新加坡第一任总理李光耀,制定了严格的法律以及罚款标准,甚至被批评者认为是“严刑峻法”“牛刀杀鸡”。新加坡把爱乱丢垃圾的人称为“垃圾虫”,同时推出了“垃圾虫劳改法令”。累犯者要被处以3至12小时的劳役,并且需要穿上标有“我是垃圾虫”的特制服装,在规定时间和规定地点打扫公共卫生。应该说,对于不文明行为,除了道德谴责,还依法治理,是新加坡文明素质升华、公序良俗健康的法宝与秘籍。从20世纪60年代起,新加坡政府开展了一系列全民参与的“大扫除运动”“反对随地吐痰运动”“礼貌运动”“取缔乱抛垃圾运动”“清洁公厕运动”等,几乎每月都有重要的运动或专门的活动周或活动日。这些社会运动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让维护公共文明成为全民共识,为依法治理奠定了良好社会和文化基础。同时,新加坡从幼儿开始就将文明道德规范课纳入教学课程,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编写不同的教材;针对不同的人群采取不同的宣传方式,编写不同语言的宣传材料,进行环境卫生、文明道德的宣传教育,让市民从小养成良好的文明意识和行为习惯。德国,在历史上,曾经分布着300多个小公国,每个小公国都有自己的法律和管理制度。随着历史发展。小公国不复存在,但小规模“管理单元”的模式保存了下来,演变为如今德国社会各种各样协会型的管理组织。这些管理组织对社会公德的建立发挥了重要作用。最典型的例子可能是社区居民自管会。在较大的居民楼内,住户通常会投票选出一名楼长和几名理事,成立“居民自管会”,所有居民都是会员。物业公司与自管会成员定期开会,就一些社区管理问题进行沟通。目前,德国有大约59万个登记协会,超过50%的德国人至少是一个协会的会员。协会种类繁多,如妇女协会、动物保护协会、社区自管会等,大部分协会都是为某项事业贡献一分力量。每个协会都有自己的管理章程,并敦促会员严格遵守。法律规定了不该做什么,而协会就好比身边的“父亲”,提醒你应该做什么。有了这些积极活跃的协会,法律就能得到很好的保障。而这正是促进社会遵守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的重要因素。韩国,人口约5125万,汽车保有量达2000多万辆,而到过韩国的外国人,普遍对韩国的交通秩序有着较好的印象,人车不争,鲜有“路怒”,礼让,有序。1988年韩国举办奥运会时,3879名首尔市民组成举报委员会,走上交通混杂的街头,“自觉遵守交通秩序”的启蒙运动正式开始。1999年,面对韩国私家车暴增、交通拥堵严重、交通伤亡剧增的局面,政府开始实施细致管控。在韩国,任何涉及汽车和摩托车或行人的交通意外,汽车都被认为是有过错的,即使没有证据证明有过失。血液中酒精含量为0.05%以上为酒驾,酒精含量不同将被处以不同数额的罚款,最多可处300万韩元罚金(约合1.79万元人民币)。醉驾3次以上或者拒绝接受酒精测试者,可判处1年以上、3年以下有期徒刑,并罚款1000万韩元。交通管控设备系统的完善,也对韩国交通文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韩国警察厅表示,电子监控装置主要分为车辆监控和防范用途,目前全国共安装了约14万个监控装置。韩国街头很少看到交警,交通信号控制和道路电子监控系统的智能化和普遍化,发挥了“天网恢恢”的关键作用。有了明确的法规和严格的追责,韩国交通的井然秩序和礼让风尚才最终形成。“文化世界杯,观光韩国”是韩国政府当年的口号。为了展现韩国魅力,韩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转变姿态,亲切服务,培养先进旅游观光文化”活动。为使市民讲文明、懂礼貌,韩国电视每天播放一分钟的公益广告,并号召家庭成员共同收看。另外,政府还在细微之处下功夫,鼓励国民在电梯中相遇首先打招呼,每天让行十次,培养交通文明,对别人的礼让以微笑作为答谢,还有倾听他人讲话、拒绝脏话等礼仪规范。1、根据给定资料3,概括我国当前在“斑马线礼让行人”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求:内容全面、准确,不超过200字。标准答案:我国在“斑马线礼让行人,”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我国虽已进入汽车社会,但交通文明尚未建立。具体表现有:第一,部分机动车驾驶员缺乏交通安全意识与法律意识,在斑马线与行人抢时争道;第二,部分地区执法部门本末倒置,缺乏对“礼让斑马线”规定的强制落实;第三,个别行人忽视公共安全,存在交通事故隐患。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请根据给定资料6,谈谈国外的社会文明建设经验对我国有哪些可供借鉴之处。要求:内容全面,结合实际,不超过300字。标准答案:国外的社会文明建设经验对我国的借鉴有:一是制定完善的社会文明法律法规,并且严格执行,为社会文明建设奠定法治基础;二是开展全民参与的社会文明建设活动。让维护公共文明成为全民共识;三是加强教育宣传,将文明道德规范纳入学校教学课程,并通过电视公益广告等方式宣传社会文明,培养市民良好的文明意识与行为习惯;四是建立社会文明相关社会组织,敦促社会成员遵守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五是完善社会文明相关基础设施,为社会文明发展提供必要的硬件支持。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请根据给定资料1~2,就我国当前存在的婚丧嫁娶大操大办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要求:内容具体、全面,有针对性,切合实际,不超过300字。标准答案:解决我国当前存在的婚丧嫁娶大操大办问题,需要破除陋习,树立文明风尚。具体工作如下:首先,根据社会实际情况,制定操办婚丧嫁娶的具体规定,从制度层面完善对大操大办问题的规范。其次,纪检部门主管单位应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监督,对违反操办婚丧嫁娶等事宜的规定、逃避监督的党员干部严肃查处。再次,通过公订公示等方式,将群众简办红白喜事的意愿转化为村规民约,加强群众自我约束与管理。最后,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引导村民简办红白喜事,节省资金,形成良好乡风。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阅读给定资料,请以“现代文明新风尚”为主题,联系社会现实,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观点明确,见解深刻;(2)论证充分,结构合理;(3)逻辑清晰,语言流畅;(4)总字数1000~1200字。标准答案: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尚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丰富的传统习俗:庆春节,贴对联、放鞭炮;迎婚嫁,挂彩灯、贴喜字。诸多文化习俗丰富了我们的生活。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部分习俗逐渐“变味”:春节燃放鞭炮造成污染和人身伤害。婚丧大操大办导致劳民伤财。鉴于此,亟须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尚。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尚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传统习俗大多形成于古代,是当时社会文明的体现。而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之前的文化习俗,不再适应现实发展需要。以婚嫁习俗为例,操办婚嫁本无可厚非,但是部分地区在攀比风气的带动下,动辄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的彩礼、几百几千的份子钱,亲朋好友连吃多天的婚宴酒席等大操大办的不良风气让人望而生畏,不仅加重了人们的经济负担,而且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基于这种情况,部分地区专门出台了举办婚丧相关事宜的规定,提倡简办婚丧,破除陈规陋习,以减轻人们的负担,改善社会风气。可见,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勇于向传统的陋习宣战,移风易俗,树立现代文明新风尚,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尚是文化传承的需要。春节期间,贴对联、放鞭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不仅可以让人们感受过节的幸福和快乐,还能让人们深刻体会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然而,近年来,却有不少人抱怨年味越来越淡,失去了过春节的兴趣。不可否认,这与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精神生活的极大丰富有重要关系,但是从根本上看还是春节习俗未能与时俱进,从而影响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当前,我们处于网络时代,社会各项事业都与网络紧密结合起来,一旦脱离时代节奏就会被冷落。甚至淘汰,传统文化习俗也不例外。鉴于此,我们应该积极将传统习俗与互联网相结合,形成“互联网+”传统习俗的新形式,如近几年兴起的微信拜年、网络红包、互联网祭拜等就是互联网形势下传统习俗新的传承方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欢迎。通过与时代发展趋势的结合,创新信息时代的风俗礼仪,才能让传统文化传承发扬。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曾经说过:“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传统习俗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必须做好传承。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我们只有摒弃传统习俗中的陈规陋习,结合时代发展创新庆祝形式,树立现代文明新风尚,才能更好地传承传统习俗,从而推动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湖北公务员(申论)模拟试卷第3套一、论述组题(本题共3题,每题1.0分,共3分。)一、注意事项请先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然后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依次作答。二、给定资料1.为应对当前经济形势,国家在2008年11月出台了规模高达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如此庞大的款项,大部分用于固定资产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这必将掀起新一轮的建设高潮。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有统计表明,2008年11月在建、拟建以及筹建城轨的城市达40余座,筹备建设城轨的城市规划线路也超过了1700公里,加上目前在建的线路,我国城轨线路将达到3400公里。据悉,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15个城市规划的60多条线路中,地铁占72%,轻轨占10%。由于我国地铁发展历史较短,经验不足。在建设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不安全隐患。2.地陷,指地面由于地下物质移动而发生的渐进下陷或急剧下沉,是地面沉降的一种。近年来,这一特殊地质现象频现广州、上海、深圳、杭州、武汉、天津等数十个城市。中国地质调查局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已有50多个城市不同程度地出现地陷灾害,沉降面积达到9.4万平方千米,发生岩溶塌陷1400多起。应当引起警惕的是,地陷并非仅属天灾,而是与现代人类活动密切相关。随着我国城市日趋膨胀、建设日臻高峰,发生地陷的可能性加大。过度抽取地下水、铺设地下管道、修建地铁、建设高楼等现代化建设工程一旦缺乏规划与防护,极可能引起更多的地陷发生。美国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奇的研究值得我们深思,他认为安全事故存在着“88:10:2”的规律,即100起事故中,有88起纯属人为因素所致,10起属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造成,只有2起是所谓的“天灾”所致。地质专家们也一致认为,众多城市发生地陷的主要原因还是人为因素。3.2008年11月15日下午3点20分,H市地铁1号线湘湖站工段施工工地突发地面塌陷,瞬间出现了一个长达100米、宽约50米的深坑,现场路基下陷6米。来自工地东侧河沟以及断裂的地下自来水管、排污管的污水淤泥倾泄而下,最终造成21人死亡。专家痛惜地指出:“这是中国地铁修建史上最大的事故。”针对此次事故,有专家认为H市整体上属于冲击型平原,地质条件极其复杂,且当地地下水非常丰富,水位偏高,土质以沙层粉土为主。这种土遇水后本来就像牙膏一样容易坍塌,如果从地面向下挖19米深,两侧的维护墙会承受很大的压力,所以这种流沙地质容易导致基坑坍塌。然而,现代工程技术已经完全能够解决在流沙土质条件下的施工问题。11月18日,有地铁专家提出了H市在建地铁施工本应遵循的原则:一是基坑的开掘必须分层、分段,且开挖时间不宜过长,每次分层开挖控制在3米,分段开挖保证在15-20米;二是基坑必须先支撑后开挖,并把握好支撑的细节,基坑的变形须在受控的状态;三是注意在雨天环境下基坑的及时排水,完工后要立即加固混凝土,确保基坑不变形。据调查,在湘湖站的施工设计中,工程被分成了38段施工段,每段由7.8米到8.9米不等。负责保管图纸的工作人员认为,如此松软的土质,挖得太深太快,正是事故发生的原因之一。他说,塌陷事故中死人最多的地段约有30米左右,由于施工仓促,工地没来得及打地板,上有马路,东有小河,底板又没做,焊接的钢支撑只能支撑上面的力量,根本挡不住两边挤过来的压力。另一位曾参与外地地铁施工的工作人员回忆说,“事故段工程的坍塌是从最南端开始,南端还没有做完底板工程,所以率先崩溃,我们钢筋班的绞丝工当时在北边。那边刚好已做好了底板,抵挡住淤泥在地下冲击过来的压力,才能够逃生。”他还表示,以前在上海施工时,土挖进去一点,马上就有一个支撑撑上去,每隔3米就有一个,以防止上面的泥土掉下来,接着才会继续挖土。有一份内部文件显示,由H市地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委托上海中鑫建设咨询有限公司代为招标的“H市地铁1号线湘湖站一滨康路站(19号盾构)”工程,原计划完工时间为2009年12月,而国家发改委关于批复同意开工建设的文件中,H地铁1号线的计划完工时间为2011年。一位业内人士评价说,这也是出于施工方的利益考虑。中标额是固定的,而临时招聘的民工却以工作日计酬,在此情况下,工期越短,对业主方和施工方都越有利。但也有专家认为,这种节约时间成本的做法,必然需要其他成本补位。4.在H市地铁1号线地陷事故中受伤的村民傅某说:“一个礼拜前,这条路就有很多裂缝,宽两三厘米,这些裂缝延伸到100米开外,从机动车道到人行道,无一例外。”多位钢筋班的民工证实,到工地工作不久,施工方就发现路面下沉。怀疑是渗水所致,并多次采取浇灌混凝土、架钢筋等措施来补救。后来还把部分沥青路面敲了,改成了2厘米厚的混凝土。11月16日晚,国家安监总局副局长赵铁锤赶到施救现场查看情况,询问地铁施工相关负责人是否在事故发生之前发现过事故隐患,该负责人表示确实存在隐患。赵铁锤随即追问,为什么不事先采取措施解除隐患?该负责人表示,已经向上级部门汇报过,需要等待上级批示。他反复辩解说,要按照程序,等待相关单位研究后,再进一步采取措施。在场的几位领导当即表示,出现这么重大的安全隐患,施工单位应该及时采取措施补救,根本不应等待审批。多名民工证实,如此大的施工场地,只有一架由钢管焊成的一米宽移动梯可供上下。事发后,大家各自奔命,却发现有的方向根本没有安全通道,很多人被闷在里面,根本没办法出来。现场施工方负责人也承认,事故发生前施工现场地面出现的小幅沉降,并没有引起他们的足够重视。施工过程中,尽管他们也请专家来监测过几次,但专家来的次数不够密集,无法确定下一步采取的措施。他一再强调,事故原因主要是事发地段土质比较复杂,也承认在施工管理上存在问题。这位负责人称,集团的大部分员工都是经过培训的,不过由于地铁赶工期,对于一部分新来的员工培训有所缺失。事发工地二十多位钢筋班和木工班的民工证实,他们能记住的施工方培训内容,只有“施工方要求民工戴安全帽”这句话。在全国工程建筑市场盛行最低标中标的情况下,以低价夺标后的资质企业,为节约成本,转包已成惯例。“这样的惯例在大型工程中早已是公开的秘密,地铁施工自然也不能例外。”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说。转包的一般做法是,公司成立项目部,由少数资深工程师带领年轻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在工程中标后将中标工程分割成若干段,用不同方式分包给借用正规公司牌照的大包工头,而大包工头则将自己的劳务二次发包给若干个小包工头,小包工头们则在开工前临时雇用毫无经验的农民工。近年来,轨道交通建设如火如荼,轨道施工人才奇缺,以某建筑工程公司为例,该公司官方网站公开的数字显示,公司共有员工2348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381人。高级工程师24人,工程师153人,高级技师、技师55人;而其承建的项目,除在杭州外,还有深圳地铁1号线、5号线,上海A15公路14标段,北京地铁亦庄线,武广路新广州站,洛湛铁路,海南东环铁路,宜万铁路等项目,合同价值超过330多亿元。两相比较,技术人才显然远远不够。在11月16日召开的会议上,施工方承认成立了H市地铁项目部,其中140人是有正式身份的管理和技术人员,而其余一线作业的330多名劳务用工,都属临时招聘。但该公司官方数字显示,H市地铁项目部人数不过33人,其中35岁以下的青年人有25人,占总人数的76%。用这样的技术力量去管理临时招聘的农民,质量可想而知。H市地铁1号线的建设,一开始就提倡在商业开发上吸收香港地铁物业的理念,推行“地铁+物业”模式。这样的模式一提出,房地产商欢欣鼓舞,由于僧多粥少,商业竞争在地铁路线的抉择中变得越来越激烈,有专家认为,地铁线路应该越直越好,尽量取直,最安全、快捷的路线才是合理的路线。但出于对地铁经济的憧憬,H市地铁一开始,就被各方的商业利益所影响。H市地铁路线在商业利益的博弈中不断被修改。5.H市地铁施工工地发生塌陷事故后,围绕事故责任的归属问题,施工方中×集团和业主方H市地铁集团各执一词,互不相让,这场争论发生在施工方中×集团副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和业主方H市地铁集团之间。11月17日,施工方地铁一号线湘湖线项目部首次向媒体通报时,采用了王院士的观点,将事故原因归结为特殊土质造成的,并认为这属于突变情况,之前没有预料到。塌陷后第二天,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赵铁锤先后赶到事故现场,而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两位副总理李克强、张德江的分别批示,更是让大家感到此事的重量。11月16日,在召开的地铁工地塌陷事故第一个专题会议上,H市委领导对外宣布,“在信息发布上,必须承诺公开、透明、实事求是,不瞒报、不漏报失踪、伤亡人数……市委、市政府绝不允许出现瞒报、漏报或‘私下处理’等现象”。施工方认为,地铁设计存在严重缺陷,施工单位按图施工,无明显失误。而H市地铁集团认为,设计尤其适用于地质条件恶劣的地区。王院士随后接受中央电视台电话采访时,称“拍脑袋”、“图便宜”、“赶工期”、“领导意见替代科学决策”等因素是导致H市地铁工地事故的原因所在。王院士解释说,江南的地质比较差,按照地铁施工惯例,设计的时候一般要求是封闭的,像H市地铁这种开放式明挖的办法,最容易造成群死群伤。一旦发生地陷,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塌就一大片。更可怕的是,在湘湖站附近还有湖、河流和主干道,完全不具备开放施工的条件。从这次塌陷的工地设计图分析,仅有0.8米的防水墙,在本该放横撑的地方只加了块钢板,显然没考虑到开放施工和通行等问题。如果设计时考虑这些问题的话,就必须要设计挡土墙,挡土墙起码得1.5米到2米厚,同时还须每隔三四米打一个桩。先做桩,桩上再做挡土墙,而且连续墙后面要有水平的腰梁,每隔3米还要有很多横撑,连续墙6米一个接头。设计上的先天不足、长期下雨、再加上下水管渗漏,造成了一个滑动面。这个滑动面在四车道的压力下,往塌陷处挤压,由于设计的是防水墙而非挡土墙,最后才发生了管涌现象。王院士总结说,如果没水,下雨小点,还能碰大运。但现在有动荷载的情况下,迟早会出问题。业主方对上述说法予以坚决反驳。在一份公开的材料中,业主方反驳说,相关方案均通过国内知名专家的现场踏勘和深入论证,决不是“随便”的方案。业主方称,采用连续墙作为围护结构的明挖法,其最大的特点是围护结构施工容易、工艺成熟、支护刚度大,尤其适用于地质环境条件恶劣的地区。并举例说,类似的办法在上海、广州建设地铁时也取得过成功。明挖法对环境的适应性是较强的。可有效避免城市中心区域的“大拆大建”。11月19日,王院士再度面对公众,他为了表示自己的客观,分析了施工方存在的问题。“业主方有些技术方面不懂,也不能怨他们。作为施工方,在没把严重性说清楚的情况下仍坚持是不对的,且施工方的施工流程也有问题,开挖一段15米左右,就要马上做底板。可惜的是为了赶工期,底板没及时做。但即使设计方有问题,只要有经验,也能避免。”王院士举例说,他在南京曾有过成功的经验,当时是在开挖的时候,一次只做10米,并不断加固底板,最终令工程得以顺利完成。另外,地铁施工特别要注意人少上,要机械化挖土,并随时注意观测,而这次出现事故的施工工地开挖得面积大、人也多,开挖六十多米,七十多人在下面,这样的情况,最终死了21人,已算不幸中的万幸。争吵进一步升级。H市地铁集团承认,选择明挖法是因为其造价相对经济,采用暗挖法的成本造价要贵30%,且工期也要慢近一半。王院士认为,除了经济原因,赶工期也是悲剧发生的罪魁之一。“又想赶工期,又想成长低,就是因为你考虑省钱,这样要防止事故也难。”王院士称。不合理工期、不合理造价的问题在全国很普遍,业内所有的人都知道,业主总是不断压价,而且选最低标。他举例说,像盾构区间的成本,现在3万元每米都有点不够,但H市一些地方甚至不到3万元每米,而在广州4.5万元就比较合理。地铁每公里最少也要在5亿元以上,其中机电设备,不能超过2亿元,土建不能少于3亿元。这个价钱还是10年前的,现在物价上涨,价钱还要更高。王院士认为,施工单位有时也很无奈,他们不单是责任人,有时也是受害者。依照惯例,整个施工应以施工单位为主体,施工单位所提的方案和建议应在建设方主持下由施工方、监理方参加,并补充完善,最后必须由施工单位认可。因为施工单位懂行且长期在现场,最了解情况。但此次H市的做法,恰恰与之相反,是“外行领导内行”。据施工方中×集团介绍,本来合同是3年建成,后来改为2年。结果由于拆迁遇到麻烦,进场施工时间又拖了半年,实际就是一年半。在此情况下,施工方只能加快进度。而低价的结果,找农民工或者包出去,都成了“正常”的选择。H市地铁集团针锋相对,否认了相关指责。他们认为自己的工期安排科学合理。地铁1号线工期为5年,计划用3年时间洞通,两年时间轨通、电通、车通。虽然湘湖车站的长度较一般地铁车站长,但只要施工组织合理,24个月左右完成施工是完全可以实现的。而对于造价,H市地铁集团则澄清说,地铁1号线是一条既有地下,又有高架和地面线,且以明挖为主的线路,22公里中,有6.2公里的高架线和0.5公里的地面线,而高架线的造价一般每公里仅2亿~2.5亿元。因此,杭州地铁2号线每公里约4.6亿元的造价是比较适宜的,国家发改委组织的可行性研究评估及初步设计审查也肯定了这一经济指标,而且工程费用是由施工单位自主报价,不存在压低费用问题。6.2009年1月4日上午10时许,位于广州市海珠区东晓南路瑞宝村的位于地铁二、八号线东晓南路隧道上方的一栋六层居民楼突然下陷并发生倾斜。事发后,该楼及相邻两栋楼房的123名居民被紧急疏散,事件并未造成人员伤亡。因怀疑事故由地铁施工引起,地铁工地随即停工。相关部门对出事楼房进行监测,地铁公司的监测人员表示将持续24小时不问断观测,每隔两小时出一份观测结果,直到楼体稳定。从5日早晨8时至12时,其观测结果显示,楼体的最大沉降为1mm左右,监测人员表示,沉降1mm应该是正常范围。10年前,广州地陷还算一个大新闻,但如今人们对此已司空见惯。尤其是2008年以来广州地陷事故频发。从荔湾区桥中的多次塌陷,到金沙洲、夏茅、嘉和、再到东晓南路,人们的记忆中与地陷有关的地名越来越多,而几乎每一次都与地下施工有关。2008年,由于荔湾区桥中地区接连出现地陷房塌事故,广州市地质调查院的监测人员至今仍在该地区搜集相关数据。监测专家陈××带着观测人员在这带寻找地标。一个点一个点作记号。“测控坐标都是很精确的,只有精确才能避危险,”陈××介绍说,“我们每次开工之前都有周详的选点勘测,虽然不可能密密麻麻地设置到每一个点,但这绝对是我们工作的重点。”为了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广州地铁设立了安全监察部,有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近120人,其中有近五十名安全巡查员,负责对全市所有在建地铁线路施工点每天逐个进行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施工单位整改。从2008年10月开始,广州地铁还开展了夜间安全生产巡查。由于广州地质条件比较复杂,2008年初,广州地铁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控小组,由专家对安全生产及地质灾害进行把关。据了解,广州地铁在国内地铁界首次提出地质灾害防治课题并抽调专家成立了专门的组织。广州地铁总公司还专门请了第三方监测单位,对每个在建项目进行监测,核查各承建商所报的资料是否准确可靠。7.根据广州市地质调查院最新统计,2008年广州市共发生地质灾害27宗,其中地面塌陷11起。地质灾害数量明显超过往年,造成的损失也比往年大幅提高。对此,广州地铁总公司副总经理陈××介绍说,从广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历程来看,1962年广州的第一份地质勘探报告指出,广州地质条件表现为地形地貌起伏多变,地层岩性复杂多样的独特特征,三大地质难题广州全部都有:一是广州发育了多条断裂,地铁线路经过的断裂有十多条。断裂带最大的问题是岩体破碎,相对周边完整的基岩属于软弱夹层。在隧道施工时容易造成涌水、突水等工程事故;二是花岗岩、混合花岗岩残积层多。当遇水浸泡时,该土层会迅速软化以及崩解、流淌,会造成涌水等事故;三是广州市西北部存在大量的石灰岩和溶洞。这些地方涌水量很大,险情发生时止水、堵水等都极难进行。与北京、上海、西安等地层相对单一的城市比较起来,广州在地铁建设过程中,设计、施工难度更高。1965年广州成立地下电车工程建设指挥部。筹资1300万元上项目,这在当时是个巨大的工程。当时规划的地铁是南北走向,把中心区域连接起来,运用的是传统的矿山法。但由于当时的经济和技术条件限制,只挖了3米宽,2.85米高,8公里长的一条隧道就报废了,广州修建地铁的想法只能搁浅。进行地质调查是修建地铁前的首要任务,针对广州地铁岩土工程的勘察工作覆盖了广州各区,至今已积累上万个钻孔资料。广州地铁总公司副总经理陈××表示,“从一号线到在建线路,我们首先要的就是对地铁线路的合理埋深研究与工法研究。这些工作主要是看是否有稳定的地层。在这一方面,我们需要花费一年多时间,只有地质报告通过了,我们才能开展下面的施工方案。”在这一历程中,广州地铁始终没能找到适合本地地貌的典型通用工法。上世纪90年代初,盾构法兴起,广州地铁开始在一号线建设中尝试使用盾构法,效果不错。据悉,1999年以后,广州地铁二号线、三号线、四号线大量采用盾构技术修建地铁隧道。如今,在广州已开通的地铁线路中,使用盾构法修建的隧道约75.3单线公里。一号线经过的多是老城区,房屋密集,且大量陈旧的房屋就在地铁沿线上,为此,广州地铁建立了房屋、高架桥的评估检测体系。“当时对许多沿线建筑都进行了全过程的检测,在施工前就开始进行鉴定,施工工程中,一旦发现开裂或是下沉我们都会及时应对,停工对他们进行保护。这已经成为一条政策运用到后来的所有线路的施工中。”陈××也表示,对于施工过程中的动态检测还在不断完善中。对于目前施工中时有发生的开裂等问题,他坦诚地说:“这的确时有发生,我们必须承认,出现这一问题,一是客观上广州的地质条件非常复杂,面临的风险也更大;二是各种施工工法技术的应用上还需进一步提高,但是,我们会千方百计的保证市民人身财产的安全,并做好周边建筑物的保护工作,这是我们修建地铁的大前提。”8.日本是亚洲第一个建设地铁的国家,从地铁建设的第一步就把安全放到了重要的位置,并把安全意识贯彻到整个建设过程当中,比如地铁的建设必须要考虑避开地震带、容易发生塌方事故的土层以及排水系统等。有资料显示,东京的地铁建设必须进行慎密细致的调研,首先要在选址和建设地点方面征求设计建筑工程、环境保护、危机管理等领域专家的意见。日本用法律来规定地铁建设可能带来的一系列安全问题。《劳动安全卫生法》规定,建立劳动安全体制,任命或指定劳动安全卫生负责人,监督和指导企业的安全工作,地铁建设也不例外。日本的监察机构十分重视安全的前期管理和过程管理。对地铁施工人员的培训几乎是由全社会来承担,而不仅是地铁公司一家的事,社会的培训使工人绷紧了安全生产这根弦,且不会为了赶工期而忽视安全生产,2001年六月出台的《地下深层空间使用法》规定,对地下建筑物在承载能力方面的技术标准作了规定。布鲁塞尔市地铁建设所用资金相当一部分是来自国家与城市的财政支出、在保证设备、车辆、运营环境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压缩地铁建造成本,布鲁塞尔跨区运输公司副总工程师帕斯卡说地铁建设将高效、舒适、环保,与城市规划、建设的协调发展结合起来是布鲁塞尔市发展地铁及其他公共交通始终遵循的原则。1、请用不超过250字的篇幅,概括出H市政府应从材料3和材料4(仅限材料3和材料4)所涉事故中吸取的教训。要求:概括准确,条例清楚,语言流畅。标准答案:从表面看,事故发生的原因是施工单位没有遵守操作规则、忽略员工培训、发现事故隐患不及时报告和处理所致;但从深层分析,这些问题的产生,与政府部门没有严格实行对施工单位的监管有密切关系。并且,H市地铁1号线工程从规划到施工都存在大量问题,之所以有问题不解决、违反规则不纠正,根本原因在于当地政府急于求成,盲目求“快”,要求快速推进施工进度,不顾安全隐患,没有遵循依法科学安全施工的要求和规律。因此,政府应该吸取的最主要教训是纠正错误的政绩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科学、安全发展的理念,认真履行政府对公共工程的监管职责。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请以调查组成员身份,就材料5中施工方和业主方对事故责任认定的争论,给H市政府写一份简报,篇幅不超过350字。要求:概括准确,条例清楚,语言流畅。标准答案:H市地铁发生塌陷后,施工方中×集团和业主方H市地铁集团就责任认定问题各执一词,施工方认为事故主要是由于地铁设计存在严重缺陷引起的,施工单位按图施工,无明显失误;业主方认为地铁设计方案不存在问题,事故只能是由于施工环节的问题引起的。但两方观点均有偏颇,专家认为:施工方的施工流程存在缺陷是造成事故的一个原因,而业主方不懂技术、外行领导内行,赶工期不顾技术要求也是原因之一,施工方与业主方都要负相应的责任。经过多方调查,调查组认为造成事故既有施工方未按科学流程和标准施工的责任,又有业主方违反工程建设规律、“外行领导内行”、盲目赶工期、压报价、工期安排不合理不科学的责任。在以后的工程建设中,必须避免盲目加快施工,严格实施监理方、施工方共同参与的方案设计和施工程序等,确保施工安全,防止此类事故再次发生。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请根据所给全部材料(仅限所给材料),以“地铁建设中如何避免地陷”为题,撰写一篇800字左右的策论文章。要求:结构完整,措施全面、操作性强、条理清晰,行文流畅。标准答案:地铁建设中如何避免地陷目前,我国多个城市地铁建设中多次出现不同程度的地陷问题,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安全,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如何有效避免地铁建设中的地陷问题,已经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地铁建设中可能造成地陷的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