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题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1页
下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题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2页
下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题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3页
下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题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4页
下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题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学类文本阅读吉林省吉林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卷(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镖头杨三聂鑫森古城湘潭,地处湘中腹地,交通十分便利。那时天下不怎么太平,财货、银两又非木船、车马运送莫属,路途遥追,山重水复,杀人劫财的事时有发生,没有护镖的寸步难行。于是,城中便有许多大大小小的镖局。杨三的镖局名叫吉成镖局。这镖局和他本人一样,名气很大。他从十八岁开始当镖头,到不惑之年,还没有过“失镖”的记录。那时已是民国刚立的年号了。这一年年景不大好,秋收后,湘潭城里的粮价不但没有落下去,反而上涨了,而且供不应求。这天他正跟一个老者下棋,突然城中最大的茂丰粮行老板朱启人找他走一趟镖,运一批粮食去贵州。此次出行的有二十多辆马车,装运着几万斤上等白米。朱启人说:“粮队所经的地方民风强悍……”杨三说:“如若失镖,我杨三赔偿。”朱启人说:“这就好,这就好!”第二天一早出发时,杨三骑马在前面开路,挎一口单刀。在风扬起的尘雾中,镖旗在第一辆马车上自矜而立、一路无事,渐渐地进入湘西。这一天傍晚,他们在一家车马大店安歇下来。阳光金红金红的。远处,青山如黛。天色暗了下来,他点燃桌上的桐油灯,摆开棋盘,忽听见隔壁房里有棋子落桌的脆响,寂寞感油然而生。要是有个人下下棋,多好,他忍不住来到隔壁房间的门前,房门敞开着,一个穿长衫的很文弱的中年人在自己下棋,神情十分专注。杨三咳了一声,那人抬起头来,同:“先生找人?”杨三在光影中看到的是一张白净的险,双目有神,便说:“冒昧冒昧,我就住在隔壁,听见有棋子的声音,便过来看看。”“完生定是好棋之人,放途相逢,何不来一局?”杨三飞快地扫了一眼房间,说:“正好来请教。我叫杨三,是湘潭吉成镖局的,押镖路过这里。”那人说:“镖局?啊,我听说过,我是个教书匠,叫沙风里,回贵州老家去的。”子是,他们坐下来,一边聊天一边下棋。“沙先生回老家省亲?”“是的。今年家乡年景很坏、很多田地因久早无雨,颗粒不收,而粮价飞涨,老百姓叫苦连天,有些地方竟出现食人肉的惨景。”“老百姓怎么活啊!”杨三叹息道。沙风里说:“政府虽有赈灾粮,贪官层层克扣,老百姓只有望天叫冤。”杨三说:“老百姓走投元路,往往冒险!”沙风里说:“完生所押何镖?”“大米。”“这大米老百姓如何买得起,简直是粒粒珠玑,享用的只是富家阔佬,唉。”一直聊到鸡叫三遍,杨三才恋恋不舍揖别回房。第二天出发时,沙风里也雇了马,和杨三并排而行。粮行的账房暗地里告诫杨三,别让生人同行,杨三一笑曰:“他一介书生,防他做什么?”一追六七日,沙风里和杨三同吃同住,聊天,下棋,竟如兄弟一般。车马队进入了贵州境内。沙风里明日将走另一条路,要与杨三分手了。这一夜,他们一直聊到东方破晓,然后沙风里拱手揖别杨三,跨马飘然而去。杨三望着渐小渐杳的影子,很是惆怅。一进入贵州境内,到处凄凄惨惨,村墟不见炊烟,路边横着饿殍,逃荒的人一拨一拔在眼前经过。这天午后,行至一个荒僻处,忽然尘土飞扬,从一个山谷中窜出一彪人马,领头的是个连鬓胡大汉,双手握一把单刀,他高喊道:“杨镖头,请留下粮车!”杨三说:“朋友,我也是受人之托,护镖为生,请借一条路,以后再重重致谢。”连鬓胡说:“我们之所以劫粮,实不为已,请留下粮车,可以活一方百姓的性命。”杨三说:“如果是我的粮食,你尽管取去、只是镖行有规矩,主动丢镖,罪同叛逆,杨三不愿坏一世英名。”连鬓胡说:“杨镖头,那就失敬了。”说毕,舞着单刀劈了过来,杨三用单刀撩开,三五回合后,又有几人围将上来,或枪或锤或剑,真正是蹄声如鼓,寒光如瀑。杨三既无法脱身,又不忍用绝招伤他人性命,故一时难以取胜。突然听见有人高喊:“众弟兄且停手。”随着喊声,一马飞来,跨在马上的竟是沙风里!杨三一愣,突然愤怒起来:“你原来是绿林中人!你跟着我,就是为了这些粮食?”“正是。杨先生,这一方百姓已饿死不少了,就等它救命。”杨三冷笑一声:“我不相信!你们得了粮食,又去卖高价!再说我从未失过镖,岂能毁声誉于一旦?”沙风里正色道:“你若让出粮车,可救百姓于不死,怎么只想着自己的声誉?”杨三握刀的手颤了一下。沙风里说:“杨先生留下粮车,如不好回去复命,请留下来,和我们一起救济百姓。”“不,不是不敢,是不能。我若如此,则败了整个镖行的规矩,在后谁还敢‘请镖’!我只求你们几件事:粮食留下后,请莫伤赶车人及账房、伙计的性命,让他们安然回湘潭;我的尸首不必搬回去,就在此安葬吧。”杨三说完,猛横刀于颈,使劲一抹,血光飞溅,遂倒下马来。沙风里翻身下马,扑了过去,大哭道:“杨先生,杨先生,我不陪你去,岂不令人笑话。”遂将匕首猛插心口,狠狠一绞,然后和杨三并排而躺。残阳如血。随车来的一行人被安然遣返。粮食分给了附近的饥民。……朱启人好些日子展不开眉头,尽管吉成镖局这份产业归了他作赔偿之用,但他失去的是更多的进益。他常自语:“杨镖头这样好的武艺,怎么会‘失镖’呢?几万斤雪白雪白的大米啊!”(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将故事设定在旧中国的古城湘渊,交代了社会环境,也为后续人物介绍提供了合理背景。B.小说中的对话突出了人物个性,如和朱启人的对话,就表现了杨三对武艺的自信和对信誉的重视。C.小说讲述了杨三护镖、沙风里夺镖的故事。沙风里心机深沉、诡计多端,反衬了杨三的侠义精神。D.小说的语言简洁凝练,刚健古朴,富有表现力。从中可见作者深厚的旧学根底和高雅的文化品格。7.对于文中几处环境描写的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风扬起的尘雾中,镖旗在第一辆马车上自矜而立”,运用拟人手法,展现了镖队的威武和气势。B.“阳光金红金红的。远处,青山如黛”,描写了傍晚的自然景色,烘托了镖头杨三暂时放松的心情。C.“到处凄凄惨惨,村墟不见炊烟,路边横着饿浮殍……”与上文沙风里所谈家乡年景的情节形成呼应。D.“残阳如血”,不仅增添了小说的美感,而且渲染了一种凄清的氛围,为小说结局的情节作了销垫。8.伏笔是叙事性作品中为下文情节、内容的出现预设的埋伏。本篇小说中,对杨三“失镖”多处设有伏笔,试找出其中两处加以分析。9.小说中杨三经历了从“护镖”到“献粮”的变化,作者为什么塑造这样一个人物,请说说你的看法。【答案】6.C7.D8.①朱启人开始时提醒杨三粮队所经地区民风强悍,让杨三注意;杨三保证如若失镖,一定赔偿。为后文劫镖和镖局归了朱启人等情节埋下伏笔。②沙风里告诉杨三其家乡年景很坏,老百姓无粮可吃甚至食人;杨三说“老百姓走投无路,往往冒险!”为下文一彪人马劫粮埋下伏笔。③粮行的账房曾暗地里告诫杨三,别让沙风里同行,以免出事;杨三认为沙风里只是一个文弱书生,不需防备。为后文沙风里带头劫镖埋下伏笔。9.①杨三前后选择与命运的变化正是基于当时贵州天降荒年、贪官污吏枉顾民生、商贾重利轻义、百姓饿殍遍地的社会环境。(环境)②杨三极重自己行镖的声誉,最终毅然选择以牺牲自己来捍卫声誉并成全救济百姓的大义的形象(人物)。③杨三对百姓抱有悲悯的情怀,对社会具有强烈责任感,寄予了作者对这种崇高精神的敬佩和赞扬。(主题)【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沙风里心机深沉、诡计多端,反衬了杨三的侠义精神”错,文中的沙风里是一个具有民族大义的侠义之士在与杨三的交往、夺镖的过程中并没有施用诡计。根据结尾的提示,可知镖头杨三最终放弃护镖,救民于水火,他也是一个侠义之士,所以应该是正衬。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D.“而且渲染了一种凄清的氛围”错,这一段环境描写是为了突出杨三舍身献粮拯救饥民故事的悲壮,渲染的氛围是悲壮而不是凄清。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手法的能力。第一处,原文“朱启人说:粮队所经的地方民风强……杨三说:‘如若失镖,我杨三赔偿”为后文遭遇沙风里一彪人马打劫、杨三弃镖而赔掉镖局作了铺垫,埋下伏笔。第二处,原文“今年家乡年景很坏。很多田地因久旱无雨,颗粒不收,而粮价飞涨,老百姓叫苦连天,有些地方竟出现食人肉的惨景”“老百姓走投无路,往往冒险!”此处是沙风里和杨三的对话,年景不好,百姓无法生存,铤而走险就变得顺理成章。此处对话为下文一彪人马劫粮埋下伏笔,前后形成照应。第三处,原文“粮行的账房曾暗地里告诫杨三。别让生人同行,以免出事。杨三一笑曰:‘他一个书生,防他做什么?’”账房谨慎劝诫,但杨三认为沙风里只是一个文弱书生,不需防备。但到后文“随着喊声,一马飞来,跨在马上的竟是沙风里”可见,账房先生和杨三关于沙风里的对话,为后文劫镖的带头人是沙风里埋下伏笔,前后形成照应。【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剖析小说中杨三的角色转变,即从“护镖”的英勇形象到“献粮”的无私奉献,这一转变并非偶然,而是根植于当时贵州社会的沉重背景之下。从环境上来说,贵州遭遇天降荒年,粮食歉收,饿殍遍野。而此时的官场,更是腐败不堪,贪官污吏无视百姓疾苦,只知搜刮民脂民膏。商贾们则重利轻义,囤积居奇,加剧了百姓的苦难。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杨三的选择与变化显得尤为突出。在当时需要一位无私奉献的英雄出现。从人物上来说,杨三,一个行镖出身的英雄,他深知自己的声誉对于镖局乃至整个江湖的重要性。然而,在面对百姓的疾苦时,他选择了牺牲个人的声誉和利益,毅然决然地将自己护送的粮食献给了饥饿的百姓。这一选择,不仅体现了他对自己声誉的坚守,更彰显了他对百姓的悲悯情怀和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在当时需要一位舍己为人的英雄引领。从主题上来说,作者通过杨三这一角色,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英雄在艰难时刻的抉择与担当。他不仅是对杨三个人品质的赞美,更是对那个时代中那些坚守道义、勇于担当的英雄们的致敬,作者对杨三的对百姓抱有悲悯的情怀、对社会具有强烈责任感的崇高精神,寄予了敬佩和赞扬。作家应当弘扬正能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于是就需要塑造这样的人物。吉林省普通高中G6教考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骑桶者卡夫卡煤全部烧光了,煤桶空了,铲子没有用了,火炉里透出寒气,灌得满屋冰凉。窗外的树呆立在严霜中,天空成了一块银灰色的盾牌,挡住向苍天求助的人。我得弄些煤来烧,我可不能活活冻死,我的背后是冷酷的火炉,我的面前是同样冷酷的天空,因此我必须快马加鞭,在它们之间奔驰,在它们之间向煤店老板要求帮助。可是煤店老板对于我的通常的请求已经麻木不仁,我必须向他清楚地证明,我连一星半点煤屑都没有了,而煤店老板对我来说不啻是天空中的太阳。我这回前去,必须像一个乞丐,由于饥饿难当,奄奄一息,快要倒毙在门槛上,女主人因此赶忙决定,把最后残剩的咖啡倒给我,同样,煤店老板虽说非常生气,但在十诫之一“不可杀人”的光辉照耀下,也将不得不把一铲煤投进我的煤桶。我怎么去法,必将决定此行的结果,因此我骑着煤桶前去。骑桶者的我,两手握着桶把——最简单的挽具,费劲地从楼梯上滚下去,但是到了楼下,我的煤桶就向上升起来,妙哉,妙哉,那些平趴在地下的骆驼,在赶骆驼的人的棍下摇晃着身体站立起来时,也不过尔尔。它以均匀的速度穿过冰凉的街道,我时常被升到二楼那么高,但是我从未下降到齐房屋大门那么低。我极不寻常地高高飘浮在煤店老板的地窖穹顶前,而煤店老板正在这地窖里伏在小桌上写字,为了把多余的热气排出去,地窖的门是开着的。“煤店老板!”我喊道,那急切的声音裹在呼出的热气里,在严寒中显得格外沉浊。“煤店老板,求你给我一点煤吧,我的煤桶已经空了,因此我可以骑着它来到这里。行行好吧,我有了钱,就会给你的。”煤店老板把一只手放在耳朵边上。“我没有听错吧?”他转过头去问他坐在火炉旁边的长凳上织毛衣的妻子,“我没有听错吧?是一个顾客。”“我什么也没有听见,”妻子说,她平静地呼吸着,一面织毛衣,一面舒服地背靠着火炉取暖。“噢,是的,”我喊道,“是我啊,一个老主顾,向来守信用,只是眼下没钱了。”“我的老伴,”煤店老板说,“是的,是有一个人,我不会弄错的,一定是一个老主顾,一个有年头的老主顾,他知道怎么来打动我的心。”“你怎么了,当家的?”妻子说,她把毛衣搁在胸前,暂歇片刻,“没有人,街上空空的,我们已经给所有的顾客供应了煤,我们可以歇业几天,休息一下。”“可是我正坐在这儿的煤桶上,”我喊道,寒冷所引起的没有感情的眼泪模糊了我的眼睛,“请你们抬头看看,你们就会发现我的,我请求你们给我一铲子煤,如果你们能给我两铲,那我就喜出望外了。所有别的顾客你们确实都已供应过了。啊,但愿我能听到煤块在这桶里滚动的响声。”“我来了。”煤店老板说,他正要迈动短腿走上地窖的台阶,他的妻子却已经走到他的身边,拉住他的手臂说:“你待在这儿。如果你还固执己见的话,那就让我上去。想想你昨天夜里咳嗽咳得多么厉害。只为一件买卖,而且只是一件凭空想象出来的买卖,你就忘了你的妻儿,要让你的肺遭殃。还是我去。”“那么你就告诉他我们库房里所有煤的品种,我来给你报价格。”“好。”他的妻子说,她走上了台阶,来到街上。她当然马上看到了我。“老板娘,”我喊道,“衷心地向你问好,我只要一铲子煤,放进这儿的桶里就行了,我自己把它运回家去,一铲最次的煤也行。钱我当然是要全数照付的,不过我不能马上付,不能马上。”“不能马上”这两个词多么像钟声啊!它们和刚才听到的附近教堂尖塔上晚钟的声响混合在一起,又是怎样地使人产生了错觉啊。“他要买什么?”煤店老板喊道。“什么也不买,”他的妻子大声应着,“外面什么都没有,我什么都没有看到,什么都没有听到,只是听到钟敲六点,我们关门吧。真是冷得要命,看来明天我们又该忙了。”她什么也没有听见,什么也没有看见,但她把围裙解了下来,并用围裙把我扇走。遗憾的是,她真的把我扇走了。我的煤桶虽然有着一匹良种坐骑的一切优点,但它没有抵抗力,它太轻了,一条妇女的围裙就能把它从地上驱赶起来。“你这个坏女人,”当她半是蔑视半是满足地在空中挥动着手转身向店铺走去时,我还回头喊着,“你这个坏女人!我求你给一铲最次的煤你都不肯。”就这样。我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不复再见。【注】①本篇小说作于1917年冬,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篇小说描写了一个荒诞的故事,“我”因为贫穷没有煤烧而去向煤店老板求助,竟然是骑着空桶去的。B.虽然煤店老板对于“我”的通常的请求麻木不仁,但“我”相信出于十诫之一“不可杀人”的要求,他会帮助我。C.“‘不能马上’这两个词多么像钟声啊!”这种错觉将“借煤”置于似真似幻的氛围中,暗示“借煤”事件的幻想性。D.对于我的多次哀求,煤店老板装作没有听见,并且没有付诸行动的打算,始终无动于衷,说明老板缺乏同情心。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为了把多余的热气排出去,地窖的门是开着的”表现了煤店老板温暖富足的生活,与“我”的悲惨境遇形成对比。B.小说运用了动作、语言、肖像、心理等多种描写,全方位地展现“我”在借煤时所遭遇的残酷打击。C.小说对一件悲惨的冻馁事件做了冷峻的幽默处理,并不严肃的叙述语调中带有辛酸的自我解嘲式的幽默。D.小说以第一人称来叙述事件,展现了主人公“我”在借煤时的复杂心理,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和读者的代入感。8.“荒诞”是卡夫卡小说的重要特征,请结合小说的内容简要分析在文中哪些地方运用了荒诞手法。9.老板娘的形象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答案】6.D7.B8.①人物形象的荒诞。卡夫卡虚构了一个“骑着木桶飞翔”的人物形象。②动作细节的荒诞。文中例如“我”骑桶的动作,滚落的姿态,被老板娘用围裙扇走等。③结局的荒诞。最后“我”的结局是浮升到“冰山”,结局的设计令人匪夷所思。9.①和煤店老板形成对比,揭示现实世界的残酷,煤店老板几次准备借煤,而老板娘不肯借煤,老板娘的无情和老板的善良对比鲜明,善良敌不过无情。②老板娘的言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小说的情节张弛有度,老板娘一次次阻止老板借煤给我,引出我一次次的请求哀告,把主人公从充满希望一步步推向绝望,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③突出现实世界的残酷无情,有利于小说主旨的表达。老板娘对于“我”借一铲煤的哀告无动于衷,甚至把“我”推向死亡,有力地表现了有产者的无情和现实世界的残酷。④有利于表现主人公的内心的凄凉无助和命运的悲惨。老板娘的言行让我从请求哀告到泪眼模糊再到绝望咒骂,老板娘的冷酷衬托了“我”的凄苦悲惨。【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D.“煤店老板装作没有听见,并且没有付诸行动的打算”说法错误,煤店老板听到了我的哀求,并且也打算有所行动,“正要迈动短腿走上地窖的台阶”时,被他的妻子拉住,没有走出地窖。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B.“肖像”错,有动作描写“两手握着桶把”,有语言描写“你这个坏女人!”,有心理描写“这两个词多么像钟声啊!它们和刚才听到的附近教堂尖塔上晚钟的声响混合在一起,又是怎样地使人产生了错觉啊”,并没有使用肖像描写展现“我”借煤时遭遇的残酷打击。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特征,赏析小说手法技巧能力。“荒诞”的意思是“极不真实;极不近情理”,也就是要求学生分析文章中运用极不真实;极不近情理手法表现的极不真实、极不近情理的内容的表达效果。人物形象的荒诞。文章开篇讲述一个事实“我”没有煤了,为了不被冻死,“我”必须弄写煤来烧。而弄煤,只能向煤店老板求救。“可是煤店老板对于我的通常的请求已经麻木不仁,我必须向他清楚地证明,我连一星半点煤屑都没有了”,且“我怎么去法,必将决定此行的结果”。于是“我”采用了极不真实、极不近情理方式去向煤店老板求救——骑着空了的煤桶去。文章塑造了“我”这个“骑着木桶飞翔”的人物形象。动作细节的荒诞。“我”骑着空空的煤桶去找煤老板求救,描写了一系列极不真实、极不近情理的细节,比如“我”“费劲地从楼梯上滚下去,但是到了楼下,我的煤桶就向上升起来”“以均匀的速度穿过冰凉的街道,我时常被升到二楼那么高,但是我从未下降到齐房屋大门那么低。我极不寻常地高高飘浮在煤店老板的地窖穹顶前”向煤老板苦苦哀求,请求能给我一铲煤。可是煤老板娘不但不给我煤,还解下围裙,“并用围裙把我扇走”。这些荒诞的细节描写,能让读者更深刻体会到“我”作为现实世界中处于底层的小人物卑微和凄惨。结局的荒诞。“我”不但没有借到煤,竟然被煤老板娘用围裙扇到了“冰山区域”最后“永远消失,不复再见”,极不近情理之至,但是也说明“我”这次借煤失败。通过这个极不近情理的结局,不但让读者感受到作品展现的黑色幽默,更让读者深深体悟到主人公自嘲式的无奈和深沉的悲哀。【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次要人物形象作用的能力。首先把握老板娘的形象特点,从文中来看,面对“我”借煤的请求,老板娘“‘我什么也没有听见,’妻子说,她平静地呼吸着,一面织毛衣,一面舒服地背靠着火炉取暖”“她什么也没有听见,什么也没有看见,但她把围裙解了下来,并用围裙把我扇走”,面对“我”乞求,老板娘不但阻止老板借煤给“我”,还用围裙把“我”扇走,可见老板娘的无情;再看老板的形象特点,老板听到“我”的乞求也准备把煤借给“我”,可以看出老板是善良的,一个无情,一个善良,二者形成鲜明对比,但结果是无情战胜了善良,展现出现实世界的残酷。接着分析老板娘形象在情节推动方面的作用。从文中来看,我第一次乞求的时候,老板好似听到我的乞求,但老板娘说“我什么也没有听见”,引发了我下面的乞求,老板娘再次阻止老板,我的乞求变得哀伤“寒冷所引起的没有感情的眼泪模糊了我的眼睛”,乞求老板“抬头看看”,接着老板娘再次阻止老板,亲自出来查看,然后用围裙把我扇走,可见老板娘的形象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接着分析老板娘形象和“我”形象之间的关联。因为老板娘一次次的阻止,“我”的请求从哀告到泪眼模糊到绝望咒骂,展现出“我”的内心的凄凉无助和命运的悲惨。最后分析老板娘形象在主旨方面的作用。老板娘面对“我”的乞求非常冷漠无情,一步步把“我”推向死亡,老板娘的表现展现出现实世界的残酷无情,所以老板娘的形象有利于小说主旨的表达。吉林省吉林地区普通高中友好学校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完璧阿英“听风庐”打烊前一刻,他身披风尘,挑帘而入:“只有你一人在?喊掌柜的出来,我有古籍要修复。”学徒抬眼,眸子黑亮,被他杂糅的外乡口音逗乐:“师父深居简出,从不见人,把书留下便可。”他愣一下,眼含挑剔,扫视学徒面前的工作台。桌案简陋,工具却排列似兵阵:浆笔、棕刷、镊子、铁锥、砑石、竹起子……①几册已修好的线装书,安卧如归巢之鸟。他暗自惊叹:修旧如旧,不留痕迹,属上乘技法。②他将包裹缓放于柜面。学徒欲上手相助,被他以眼神挡回。包裹解开,一层又一层。一本古籍,躺在二人之间。学徒不禁轻呼:“好书啊!”罕见的明内府珍本,凤纹封面,黄绫签条。漫长岁月里,它避过了虫蠹鼠啮,水浸风化,品相近乎完美。他戴上手套,小心翻动书页。开本宏阔,墨色饱满浓郁,卷首卷尾均钤朱印。学徒再三赞叹。及至翻到某页,学徒才猛然呆住。那页纸枯皱残破,像被踩烂的落叶,与书体仅余一绺相连。可推测出,曾遭外力野蛮撕扯。学徒以目光摩挲那处伤口,不住叹息。他的呼吸变得急促,语音亦锐利如刀:“你说,该如何惩罚那毁书之徒?”学徒切齿:“鞭笞火烤也不为过!”他神色稍缓,说:“如此绝世孤本,修复所用纸张宜选用颜色、质地、厚薄相近的同时期旧纸。工艺要求也颇苛刻,先精心调出浆水,涂于纸上,待纤维疏松膨胀,再将修复纸与原纸粘合。过程看似简单,但须有补天之手,贯虱之睛。见不到你师父,我怎能放心?”学徒嗫嚅道:“其实……我也可以。”“你?黄口小儿!若你晓得这古书的坎坷经历,便不会出此狂言。也罢,就给你讲一讲。”学徒方知,这部书原存于本地一座藏书楼。八年前,保定城沦陷,日本人觊觎库中古籍。③他整理珍本,连夜装车运走,历经盘查,追击,抢劫。随着战火蔓延,多次转移,翻山过河,辗转数省,至南国。又沿漓江,入深山,于巨岩之腹,觅得一石洞藏书。为免受潮,他斫巨木,搭支架,置书其上。每遇晴天,便搬出晾晒。日夜巡检,以防虫兽。一晃已逾八载,他由一个白面书生,变成手足粗砺的山野之人。那一洞书,安然酣眠于战火之外。某次,他出山采买,从兽口救下一个女子。不久,二人成婚。日本投降后,他联系舟车,将书运回。临行时,幼子还未满月。二人眼中不觉潮湿。“那,这本书因何被毁?”学徒问。他接着讲述。这批书籍当年离开保定前,曾被他的师弟拦下,说同城另一家藏书楼,④日本人去“借”书,主人不允,当天,其妻便无故横死于街市。藏书楼主大恸,但仍不松口。不知日本人又使出何种伎俩,第二日,那楼主竟自缢于檐下。几个门生亦蹊跷失踪,生死未卜。师弟坚称,若为护书而付出人命代价,太不值得。时间紧迫。二人争执,互不相让。情急间,他抄起这部珍本,怒指师弟:“你忍心将这无价宝物,拱手让给鬼子糟蹋?”说罢手臂一挥,书竟脱手,像断翅的鸟,惊恐坠向地面。师弟忙冲上前,一把抓去。一页纸瞬间被攥为一团,几乎与书体脱离。他呆愣不动,锥心般痛。师弟却咬牙说:“我亲眼看到,那死者的幼子抱住父亲悬空的腿哭泣!若能少亡一命,这一楼书,又算什么!”学徒脸色渐渐苍白,垂泪道:“我就是那藏书楼主之子,后来被师父收养,传我全部技艺,与我相依为命。”霎时,他浑身凝冻,沉默良久。三天后,他再次来到听风庐:“能否修复?可有进展?”学徒声音沉郁:“您上次提到的‘师弟’,我知道是谁了。”他叹口气:“那本书,你师父可曾看过?”“看过……不,没看过。”“怎讲?”“师父净手后,轻抚封面,还未触摸内页,就突然抽泣起来,让我为他整理行装,出了趟门。”“出门?他不会是躲我这个师兄吧?”“师父说,他去寻纸。听风庐的各类存纸,皆无法与此书匹配。”“寻到了吗?”“寻到了。只是这铺子,也不再是师父的了。明代合适的纸,只那一处有。人家欺他心急,用一片巴掌大的纸,换走了这间听风庐……”他吃了一惊:“我要当面告诉师弟,这几天,我终于想通了,也不再记恨他……他就那么不想见我?”“他无法‘见’您了,他……是个盲人。”“什么?!”“日本人设宴,逼他交出藏书。师父连干三杯后,两手各持一箸,自戳双目,从此日日听风……”他身体一晃,险些栽倒。“师父只想问您,那批书,幸存几何?”“那批书,已完璧返回……不止是我守护的书,还有桂图的珍本善本、浙图的《四库全书》,以及北平、安徽等多地藏书,均是历尽艰辛,迁徙到日寇难至之处。抗战胜利后,才陆续重归故土。”门外石阶忽有响声,一根光滑的竹杖,探进帘来。(选自《小小说月刊》2023年12月)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战争为背景,用“师兄”护书的经历以点带面地反映了抗战时期各地图书馆及藏书楼开展的护书行动。B.小说插叙古籍受损的过程、补叙“师弟”变盲的经历,这不仅使故事情节更加丰富完整,也使行文富于变化。C.小说故事情节主要靠学徒与“师兄”的对话描写推进,情节看似平淡,实则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引人入胜。D.小说以“完璧”为标题,不仅意味着被损坏的孤本即将被修复得完好如初,也意味着师兄弟二人的误会即将化解。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中同时运用比拟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描写线装书被修复完好的状态,以此衬托修书人技艺高超。B.句子②中“缓放”“挡回”两处描写表现了“他”对古籍的珍视、看重,也暗示了古籍的坎坷经历。C.句子③运用短句和动作描写,写出在面对战乱和日本人的觊觎时,“他”守护古籍所经历的困难与艰辛。D.句子④中“借”字加引号,起强调作用。强调师弟认为日本人是想要借书一观,故而与师兄发生争执。8.文中的“师弟”虽未正面出场,但形象鲜明可感,请结合文本分析“师弟”的形象。9.本文为小小说征文大赛一等奖作品,评委评价本文具有“古典美”,请结合文本分析本文的“古典美”。【答案】6.B7.D8.(1)善良仁慈。同情并收养藏书楼主之子,并传授其全部技艺。(2)舍生取义。师弟为保护古籍,选择自戳双眼,体现师弟的爱国、珍视古籍。(3)以人为本。师弟坚称若为护书而付出人命代价太不值得,认为人的生命是最重要的。(4)技艺精湛。“他”不放心技艺高超的徒弟修书,坚持要让师弟修书,并声称修书“过程看似简单,但须有补天之手,贯虱之睛”。9.①故事内容展现古典美:小说主要情节围绕古籍的修复与保护展开,其中对古籍珍本品相和对古籍修复技艺的描述洋溢着浓郁的古典文化气息。②人物品质体现古典美:危难之际,师兄舍身护书,师弟舍己救人,二人身上体现出来的舍生取义精神具有古典君子风范。③语言风格呈现古典美:全文多用四字短语,语言凝练典雅,文白间杂,呈现出浓厚的古典韵味。【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B.“补叙‘师弟’变盲的经历”说法有误。师弟变盲的经历也是插叙。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句子意义,赏析语言特点的能力。D.“起强调作用”说法有误。“借”字加引号,表示特殊含义,表现出日本侵略者强取豪夺、明借实抢的卑劣行径。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文中,顾客(师兄)故事讲罢后,学徒脸色苍白,垂泪表明身份:“我就是那藏书楼主之子,后来被师父收养,传我全部技艺,与我相依为命”,并且文章开头面对顾客的质疑,学徒“嗫嚅道:‘其实……我也可以。’”表明年纪轻轻的他对自己的手艺已有绝对自信,这也从侧面说明其师父早已倾囊相授。由此,我们可看出文中的师弟是一个善良仁慈的人。文中说到日本人逼师弟交出藏书时,他“连干三杯后,两手各持一箸,自戳双目,从此日日听风……”很显然,他这么做是以此向日本人反抗,并为了保护中国的古籍不落入日本人之手。从这一点来看,师弟诗歌爱国、珍视古籍、舍生取义之人。而对于他人的姓名而言,师弟虽然无比看重中国的古籍,不惜伤害自己的身体,但却“坚称,若为护书而付出人命代价,太不值得”,可见其绝不会为了保护古籍而伤害其他无辜的姓名。可见其是个以人为本的人。文章开头,作者极力展现了古籍的珍贵与破损之严重,还借“他”之口声称修书“过程看似简单,但须有补天之手,贯虱之睛”,说明修书之难,非技艺无比高超之人而不能救。因此,“他”(师兄)不放心技艺高超的徒弟修书,坚持要让师弟修书。这也从侧面展现了师弟修复古籍技艺之精湛。【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从内容的角度分析,小说主要情节围绕古籍的修复与保护展开。八年前师兄想要保护古籍,辗转后觅得一石洞藏书,他斫巨木,搭支架,置书其上,又晴天搬出晾晒,以免受潮,日夜巡查以防虫兽。他和师弟想要保护古籍,而战火之中日寇想要夺走古籍。他仍然几经辗转、历尽艰辛,拼尽全力守护古籍,师弟则甘愿自戳双眼也不交出藏书。学徒用精湛的技艺修复古籍。其中“桌案简陋,工具却排列似兵阵:浆笔、棕刷、镊子、铁锥、砑石、竹起子……”“罕见的明内府珍本,凤纹封面,黄绫签条。漫长岁月里,它避过了虫蠹鼠啮,水浸风化,品相近乎完美”“开本宏阔,墨色饱满浓郁,卷首卷尾均钤朱印”“如此绝世孤本,修复所用纸张宜选用……待纤维疏松膨胀,再将修复纸与原纸粘合”,描述了古籍珍本品相和古籍修复技艺,富有浓郁的古典文化气息,使故事内容展现了古典美。从人物角度分析,“他整理珍本,连夜装车运走……他由一个白面书生,变成手足粗砺的山野之人”,师兄历尽艰辛,拼尽全力守护古籍;“日本人设宴,逼他交出藏书。为避免再有无辜者被害,师父连干三杯后,两手各持一箸,自戳双目,从此日日听风……”,师弟自戳双眼,舍己救人,保护古籍。他们这种舍生取义的精神体现了古典君子的风范。从语言特点的角度分析,“师父深居简出,从不见人,把书留下便可”“不知日本人又使出何种伎俩,第二日,那楼主竟自缢于檐下。几个门生亦蹊跷失踪,生死未卜”“两手各持一箸,自戳双目,从此日日听风”“师父只想问您,那批书,幸存几何?”等对学徒的语言描写,大多使用文言词句,庄重典雅;文中也“只有你一人在?喊掌柜的出来,我有古籍要修复”“出门?他不会是躲我这个师兄吧?”“我要当面告诉师弟,这几天,我终于想通了,也不再记恨他……他就那么不想见我?”等通俗易懂的白话。文白间杂,呈现出浓厚的古典韵味。全文多用“他身披风尘,挑帘而入”“学徒抬眼,眸子黑亮”“凤纹封面,黄绫签条”等四字短语,使语言凝练典雅。语言风格呈现古典美。吉林省“三区九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红楼梦(节选)曹雪芹时值暮春之际,湘云无聊,因见柳花飘舞,便偶成一小令,调寄《如梦令》。其词曰:岂是绣绒残吐,卷起半帘香雾,纤手自拈来,空使鹃啼燕妒。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自己作了,心中得意,使用一条纸儿写好,与宝钗看了,又来找黛玉。黛玉看毕,笑道:“好,也新鲜有趣。我却不能。”湘云笑道:“咱们这几社总没有填词。你明日何不起社填词,改个样儿,岂不新鲜些?”黛玉听了,偶然兴动,便说:“这话说得极是。我如今便请他们去。”说着,①一面吩咐预备了几色果点之类,一面就打发人分头去请众人。这里他二人便拟了柳絮之题,又限出几个调来,写了绾在壁上。众人来看时,以“柳絮”为题,限各色小调。又都看了史湘云的,称赏了一回。宝玉笑道:“这词上我们平常,少不得也要胡诌起来。”于是大家拈阄,宝钗便拈得了《临江仙》,宝琴拈得了《西江月》,探春拈得了《南柯子》,黛玉拈得了《唐多令》,宝玉拈得了《蝶恋花》。紫鹃炷了一支梦甜香,大家思索起来。一时,黛玉有了,写完。接着宝琴宝钗都有了。他三人写完,互相看时,宝钗便笑道:“我先瞧完了你们的,再看我的。”探春笑道:“嗳呀,今儿这香怎么这么快,已剩了三分了,我才有了半首。”因又问宝玉可有了。宝玉虽作了些,只是自己嫌不好,又都抹了,要另作,回头看看,已将烬了。李纨笑道:“这算输了。蕉丫头的半首且写出来。”探春听说,忙写了出来。众人看时,上面却只半首《南柯子》,写道是: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②李纨笑道:“这也却好作,何不续上?”宝玉见香没了,情愿认负,不肯勉强塞责,将笔搁下,来瞧这半首。见没完时,反倒动了兴开了机,乃提笔续道:落去君休惜,飞来我自知。莺愁蝶倦晚芳时,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众人笑道:“正经你分内的又不能,这却偏有了。纵然好,也算不得。”说着,看黛玉的《唐多令》: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球。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众人看了,俱点头感叹,说:“太作悲了!好是固然好的。”因又看宝琴的《西江月》:汉苑零星有限,隋堤点缀无穷。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几处落红庭院?谁家香雪帘栊?江南江北一般同,偏是离人恨重。众人都笑说:“到底是他的声调悲壮。‘几处’‘谁家’两句最妙。”宝钗笑道:“总不免过于丧败。我想,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无绊的东西,然依我的主意,偏要把他说好了,才不落套。所以我诌了一首来,未必合你们的意思。”众人笑道:“不要太谦。我们且赏鉴,自然是好的。”因看这一首《临江仙》道是:③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湘云先笑道:“好一个‘东风卷得均匀’!这一句就出人之上了。”又看底下道: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众人拍案叫绝,都说:“果然翻得好气力,自然是这首为尊。缠绵悲戚,让潇湘妃子;情致妩媚,却是枕霞;小薛与蕉客今日落第,要受罚的。”宝琴笑道:“我们自然受罚,但不知交白卷子的又怎么罚?”李纨道:“不用忙,这定要重重罚他,下次为例。”一语未了,只听窗外竹子上一声响,恰似窗屉子倒了一般,众人唬了一跳。丫鬟们出去瞧时,帘外丫鬟嚷道:“一个大蝴蜂风筝挂在竹梢上了。”众丫鬟笑道:“好一个齐整风筝!不知是谁家放断了绳,拿下他来。”宝玉等听了,也都出来看时,宝玉笑道:“我得这风筝,这是大老爷那院里娇红姑娘放的,拿下来给他送过去罢。”紫鹃笑道;“难道天下没有一样的风筝,单他有这个不成?我不管,我且拿起来。”探春道:“紫鹃也学小气了。你们一般的也有,这会子拾人走了的,也不怕忌讳。”黛玉笑道:“可是呢,知道是谁放晦气的,快掉出去罢,把咱们的拿出来,咱们也放晦气。”紫鹃听了,赶着命小丫头们将这风筝送出与园门上值日的婆子去了,倘有人来找,好与他们去的。这里小丫头们听见放风筝,巴不得七手八脚都忙着拿出个美人风筝来。也有搬高凳去的,也有捆剪子股的,也有拔矍子的,宝钗等都立在院门前,命丫头们在院外敞地下放去。宝琴笑道:“你这个不大好看,不如三姐姐的那一个软翅子大凤凰好。”宝钗笑道:“果然。”因回头向翠墨笑道:“你把你们的拿来也放放。”翠墨笑嘻嘻的果然也取去了。宝玉又兴头起来,也打发个小丫头子家去,说:“把昨儿赖大娘送我的那个大鱼取来。”小丫头去了半天,空手回来,笑道:“晴姑娘昨儿放走了。”宝玉道:“我还没放一遭儿呢。”探春笑道:“横竖是给你放晦气罢了。”宝玉道:“也罢。再把那个大螃蟹拿来罢。”丫头去了,同了几个人扛了一个美人并子来,说道:“袭姑娘说,昨儿把螃蟹给了三爷了,这一个是林大娘才送来的,放这一个罢。”宝玉细看了一回,只见这美人做的十分精致。心中欢喜,便命叫放起来。此时探春的也取了来,翠墨在山坡上已放了起来。宝琴也将一个大红蝙蝠取来。④宝钗也高兴,也取了一个来,却是一连七个大雁的,都放起来。(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经史湘云提议,林黛玉起社填词,限定几个小调写作“柳絮词”后,黛玉、宝钗、湘云、探春等所作“柳絮词”各具特色。B.薛宝钗认为林黛玉、薛宝琴二人创作的“柳絮词”过于伤悲,而她创作的这首《临江仙》夸赞柳絮,众人认为不落俗套。C.“蕉丫头”“蕉下客”是探春,“潇湘妃子”是林黛玉,“枕霞”是史湘云,这些诗社里的别号来源多与居住环境有关。D.文本中的“柳絮词”等诗词是《红楼梦》中故事情节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融合在小说的情节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句运用动作描写,进行细节刻画,巧妙暗示了黛玉考虑细致、周到。B.②句语义紧承上文,引出下文宝玉提笔续词,单独成段,凸显李纨的重要。C.③句中的“卷”,运用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风的柔和及柳絮的轻盈。D.④句以宝钗放风筝收束全文,与前文多处宝钗言语相呼应,形成表现张力。8.本文选自《红楼梦》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在节选部分,史湘云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结合内容进行分析。9.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小说的语言同样如此。试从本文选三个人物,分析其所作“柳絮词”暗示了人物怎样的命运结局。【答案】6.A7.B8.①才华出众,文思别致。她写的《如梦令》,黛玉评价为“新鲜有趣”,众人“称赏了一回”。

②心直口快,纯真坦率。对宝钗所写《临江仙》第一个称赞,认为第一句就“出人之上了”。

③孤傲旷达,命运凄苦。从《如梦令》所写柳絮形象、暮春之景可知。9.①探春只写出半首《南柯子》,“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暗示了她远嫁边疆的命运;宝玉帮她完成后半首,暗示了兄妹二人人生就像南柯一梦。

②湘云的《如梦令》写了暮春之景,象征她的凄苦命运,“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隐喻她命运困顿、史家衰败。

③宝琴“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暗示“好日子”即将结束,成为一场梦,贾家败落;宝琴风筝是“大红蝙蝠”,吉祥偏福之意,暗示宝琴命运独好。

④黛玉借柳絮的“粉堕”“香残”“漂泊”“白头”“无人收”抒发了自己漂泊无依、年华易逝、无人理解的孤独和哀愁,暗示其凄苦的命运。

⑤薛宝钗“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认为柳絮会随着东风,飞到云彩之上,体现了其乐观积极的性格,暗示其心想事成。

【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林黛玉起社填词……后,……湘云……所作……”错误,湘云所作“柳絮词”在林黛玉起社填词之前。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B.“单独成段,凸显李纨的重要”错误,②句引出下文宝玉提笔续词,没有凸显李纨的重要,属于过度解读。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根据“时值暮春之际,湘云无聊,因见柳花飘舞,便偶成一小令,调寄《如梦令》……黛玉看毕,笑道:‘好,也新鲜有趣。我却不能。’”“众人来看时,以‘柳絮’为题,限各色小调。又都看了史湘云的,称赏了一回”可知,才华出众,文思别致。她写的《如梦令》,黛玉评价为“新鲜有趣”,众人“称赏了一回”。根据“好一个‘东风卷得均匀’!这一句就出人之上了”可知,心直口快,纯真坦率。对宝钗所写《临江仙》第一个称赞,认为第一句就“出人之上了”。湘云出身侯门,但髫年失侍,父母双亡。在婶娘家中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在暮春将去,飞絮狼藉之际,湘云睹物伤怀,以柳絮自况,自伤寄人篱下、象柳絮一样飘忽不定的身世,不免有几分惆怅,但对美好生活的珍重,使她的心境豁然开朗,“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表现出她留恋美好春光、追求美好生活的乐观热情的生活理想。可见,她孤傲旷达,命运凄苦。【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语言特点的能力。“探春听说,忙写了出来。众人看时,上面却只半首《南柯子》,写道是: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探春只写出半首《南柯子》,“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暗示了她远嫁边疆的命运;“宝玉见香没了,情愿认负,不肯勉强塞责,将笔搁下,来瞧这半首。见没完时,反倒动了兴开了机,乃提笔续道:落去君休惜,飞来我自知。莺愁蝶倦晚芳时,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宝玉帮她完成后半首,暗示了兄妹二人人生就像南柯一梦。“时值暮春之际,湘云无聊,因见柳花飘舞,便偶成一小令,调寄《如梦令》。其词曰:岂是绣绒残吐,卷起半帘香雾,纤手自拈来,空使鹃啼燕妒。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湘云的《如梦令》写了暮春之景,象征她的凄苦命运,“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隐喻她命运困顿、史家衰败。“因又看宝琴的《西江月》:汉苑零星有限,隋堤点缀无穷。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几处落红庭院?谁家香雪帘栊?江南江北一般同,偏是离人恨重”,宝琴“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暗示“好日子”即将结束,成为一场梦,贾家败落;“宝琴也将一个大红蝙蝠取来”,宝琴风筝是“大红蝙蝠”,吉祥偏福之意,暗示宝琴命运独好。“说着,看黛玉的《唐多令》: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球。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黛玉借柳絮的“粉堕”“香残”“漂泊”“白头”“无人收”抒发了自己漂泊无依、年华易逝、无人理解的孤独和哀愁,暗示其凄苦的命运。“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薛宝钗“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认为柳絮会随着东风,飞到云彩之上,体现了其乐观积极的性格,暗示其心想事成。吉林省“BEST合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文本一:长明灯鲁迅春阴的下午,吉光屯唯一的茶馆子里的空气又有些紧张了,人们的耳朵里,仿佛还多留着一种微细沉实的声息——“熄掉它罢!”“还是这样么?”三角脸拿起茶碗,问。“听说,还是这样,”方头说,“还是尽说‘熄掉它熄掉它’,眼光也越加发闪了。见鬼!这是一个大害,我们倒应该想个法子来除掉他!”“我们上县去,送他忤逆!”阔亭捏了拳头,在桌上一击,慷慨地说。“不成。要送忤逆,须是他的父母,母舅……”方头说。“可惜他只有一个伯父……。”阔亭立刻颓唐了。“老年人不都说么:这灯还是梁武帝点起的,一直传下来,没有熄过。他这么胡闹,什么意思?……”胖脸的庄七光放开喉咙嚷起来。“我想:还不如用老法子骗他一骗。”灰五婶说,她是本店的主人兼工人。“什么老法子?”庄七光诧异地问。“他不是先就发过一回疯么,和现在一模一样。他那时也还年青哩,他的老子也就有些疯的。听说:有一天他的祖父带他进社庙去,教他拜社老爷,瘟将军,王灵官老爷,他硬不拜,跑了出来。从此便有些怪,一见人总和他们商量吹熄正殿上的长明灯,后来他自己要去吹。幸亏我家死鬼那时还在,想了一个法:将长明灯用厚棉被一围,漆漆黑黑地,领他去看,说是已经吹熄了。”阔亭愤愤地说:“这样的东西,打死了就完了!”“那怎么行?”她吃惊地看着他,连忙摇手道,“他的祖父不是捏过印靶子①的么?”阔亭们立刻面面相觑。灰五婶接着说:“后来就好了的!不知道怎么又疯了起来。午后他就走过这里,一定又上庙里去了。那灯不是梁五弟点起来的么?不是说,那灯一灭,这里就要变海,我们就都要变泥鳅么?你们快去和四爷②商量商量,要不……”几个人决定还是先到庙前去看一看。他也还如平常一样,黄的方脸和蓝布破大衫,只在浓眉底下的大而且长的眼睛中,略带些异样的光闪,看人就许多工夫不眨眼,并且总含着悲愤疑惧的神情。短的头发上粘着两片稻草叶,那该是孩子暗暗地从背后给他放上去的。“你干什么?”三角脸终于走上一步,诘问了。“我叫老黑开门,”他低声,温和地说,“就因为那一盏灯必须吹熄。你看,三头六臂的蓝脸,三只眼睛,长帽,牛头和猪牙齿,都应该吹熄吹熄。”一个赤膊孩子擎起玩弄着的苇子,对他瞄准着,将樱桃似的小口一张,道:“吧!”“你还是回去罢!倘不,你的伯伯会打断你的骨头!灯么,我替你吹。你过几天来看就知道。”阔亭大声说。他两眼更发出闪闪的光来,钉一般看定阔亭的眼,使阔亭的眼光赶紧辟易了。“你吹?”他嘲笑似的微笑,但接着就坚定地说,“不能!不要你们。我自己去熄,此刻去熄!我知道的,熄了也还在。然而我只能姑且这么办。我先来这么办,容易些。”他说着,一面就转过身去竭力地推庙门。“不成!你没法开!”“那么,就用别的法子来。”他转脸向他们一瞥,沉静地说。“哼,看你有什么别的法。”“我放火。”他闪烁着狂热的眼光,在地上,在空中,在人身上,迅速地搜查,仿佛想要寻火种。方头和阔亭在几家的大门里穿梭一通之后,吉光屯全局顿然扰动了。许多人的耳朵里,心里,都有了一个可怕的声音:“放火!”全屯的空气紧张起来,凡有感得这紧张的人们,都很不安,仿佛自己就要变成泥鳅,天下从此毁灭。这事件的中枢,不久就凑在四爷的客厅上了。“是么,”四爷捋着上唇的花白的鲇鱼须,却悠悠然,仿佛全不在意模样,说,“这也是他父亲的报应呵。他自己在世的时候,不就是不相信菩萨么?我那时就和他不合,可是一点也奈何他不得。现在,叫我还有什么法?”“如果真是烧将起来……”方头抢着说。“真是拖累煞人!”四爷将手在桌上轻轻一拍,“这种子孙,真该死呵!唉!”方头说,“我们得赶紧想法子。我想……”“我想:倒不如姑且将他关起来。”“我是天天盼望他好起来,”四爷缓缓地说,“可是他这疯病总不好。也不是不好,是他自己不要好。无法可想,就照这一位所说似的关起来,免得害人。”“那自然,”阔亭感动地说,“可是,房子……”“庙里就没有闲房?……”四爷慢腾腾地问道。“有!”阔亭恍然道,“有!进大门的西边那一间就空着,又只有一个小方窗,粗木直栅的,决计挖不开。好极了!”未到黄昏时分,天下已经泰平,或者竟是全都忘却了,人们的脸上不特已不紧张,并且早褪尽了先前的喜悦的痕迹。在庙前,人们的足迹自然比平日多,但不久也就稀少了。吃过了晚饭,还有几个孩子跑到庙里去游戏。“我放火!”孩子们都吃惊,立时记起他来,一齐注视西厢房,又看见一只手扳着木栅,一只手撕着木皮,其间有两只眼睛闪闪地发亮。沉默只一瞬间,癞头疮忽而发一声喊,拔步就跑;其余的也都笑着嚷着跑出去了。赤膊的还将苇子向后一指,从喘吁吁的樱桃似的小嘴唇里吐出清脆的一声道:“吧!”从此完全静寂了,暮色下来,绿莹莹的长明灯更其分明地照出神殿,神龛,而且照到院子,照到木栅里的昏暗。孩子们跑出庙外也就立定,牵着手,慢慢地向自己的家走去,都笑吟吟地,合唱着随口编派的歌:“白篷船,对岸歌一歌。此刻熄,自己熄。戏文唱一出。我放火!哈哈哈!”(有删改)【注】①捏过印靶子,即过去做过朝廷正式任命的官。②四爷,“疯子”的伯父。文本二:“矛盾冲突”一词在现实中是指面对同一事件,人与人之间出现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同时又对对方的看法持反对意见。高尔基曾表示:“在有着鲜明人物的那些地方,必定存在着矛盾冲突。”在文学作品中,“矛盾冲突”则是用来展现人物自身、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复杂关系的特殊艺术形式。“矛盾冲突”是形成人物个性的基础,能够塑造具有冲击力的人物性格,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动力。(选自李宗刚《文本的张力与历史的合力》)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讲述了一个“疯子”想要吹熄庙里的长明灯,引起了全吉光屯人的恐慌,最后他被关押还扬言要放火的故事。B.灰五婶替阔亭一伙出主意,将“梁武帝”说成“梁五弟”,作者用她来影射不明真相却人云亦云的人,具有讽刺意味。C.“疯子”被压制被禁闭之后,孩童们将他那熄灯放火的呼号随口编排进童谣,这给心理上受伤的他带来了精神慰藉。D.“长明灯”在村民心目中是传统的代表、幸福的写照,实际上是封建社会残留下来的愚昧落后文化思想的象征。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