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登岳阳楼》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诵读文本,感知形象;品读炼字艺术,体会杜诗严整章法;赏析气象宏伟诗境,感悟悲苦孤寂诗情。思维发展和提升探究诗歌意蕴,诵读融情理于一体;学习情景交融手法,丰富联想想象,感受诗人苦痛忧思。审美鉴赏和创造了解杜甫沉郁顿挫诗风,体味雄浑阔大意境。文化传承和理解激发灵性,陶冶情操,通过比较阅读,学习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积极面对人生中的“苦难”,做一个大写的人。教学重点:读懂诗句,感受诗人登楼所见的恢宏气象,体会诗人的情感。教学难点:欣赏“坼”“浮”等炼字妙处。深入诗歌,读懂作者。教学过程:导入读杜甫,我们便知他将自身的命运与大唐盛衰相系,可知他与百姓血脉相连,可知他一生泣血而歌,从意气飞扬的《望岳》,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伟大志向,偏逢安史之乱,在动荡和烽火中,他“忧黎元”,“忧寒士”!一字一句让我们听到的是他少年的壮志,是中年的落寞,是老迈而报国心不死。辗转一生的求索和追寻,这位老翁于寒风凛冽的冬日再登高楼,内心又会生出什么感触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登岳阳楼》!知人论世过渡语: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不可乎!1、知人论世——识其人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现实主义诗人,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杜工部、杜拾遗。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大部分作品真实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和老百姓的疾苦,因而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2、知人论世——论诗风作品风格:沉郁顿挫所谓“沉郁”指诗歌内容的广阔深刻,思想情感的深沉蕴藉。所谓“顿挫”指诗歌韵律的抑扬跌宕,表现手法的含蓄曲折。3、人生四个阶段—经历、作品(1)读书游历时期(35岁以前,即712-745),涉世未深从小好学,20岁开始漫游吴越,后认识李白、高适。和李白登高怀古,寻幽访胜,饮酒论诗。即开元盛世时期,也是杜甫最快意的时期,诗作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此时写了《望岳》《画鹰》等(2)困守长安时期(35-44岁,即746-755),忧国忧民是他长安困守的十年,是他走向现实主义的时期,安史之乱酝酿时期。此十年,诗人在长安求人援引做官,“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是杜甫屈辱生活时期,后又参加考试,奸相李林甫作弊说“天下无贤才”无一人中考,杜甫十年不仕,也经常挨冻受饿,也使他深入人民生活,了解人民疾苦,看到了统治者的罪恶,这十年也成就了忧国忧民的诗人。《兵车行》(3)为官及流亡时期(45-48岁,即756-759),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安史之乱爆发,杜甫被抓。一年后逃出,到达肃宗行在陕西凤翔,授左拾遗。不久弃官携家前往秦州。颠沛流离,历尽艰辛。“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写于此期。(4)漂泊西南时期(49-59岁去世,即759-770),诗风更沉郁依靠严武,在成都草堂安身。后严武逝世,他又飘泊西南、湖湘,最后病死在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此时律诗很多,如《登高》、《登岳阳楼》《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这一切决定了他成为现实主义诗人。三、初探明意初探文本——明大意师:请同学们根据课下注释,以及老师所提供的注释,补充笔记,梳理诗歌大意。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中国第二淡水湖。吴楚:吴楚两地在我国东南。坼:分裂。乾坤:指日月。浮:漂浮。无一字:音讯全无,字,这里指书信。戎马关山北:指战事起于北部边境地区,当时吐蕃正在侵扰陇右、关中一带。戎马,战马,代指战争。关山,在今宁夏南部。关山北,指北方边境。凭轩:倚窗。涕泗:眼泪鼻涕。翻译:很早听过闻名遐迩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师:明其意,方能更好地悟其境!接下来,我们由题入手。四、再读悟境(一)再读悟境——解题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墙上,下瞰洞庭,前望君山。与湖北武昌的黄鹤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题材:登高诗指作者登临某山或者亭、台、楼、阁而生发某种情思的诗词。一般写登高所见、所思、或所感。(事、景、情)或写人生哲思、抒胸襟抱负;或感时伤乱,寄寓身世之悲;或于兴亡之叹中隐喻现实;或在山高水阔间思乡怀人等。师:通过刚才了解的登高诗的一般特点,请同学们概括诗歌内容。叙登临事——首联绘眼前景——颔联抒心中情——颈联,尾联(二)再读悟境——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1、登高抒怀,请同学们品读首联,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登楼时什么样的心?作者是如何表现情感的呢?明确:“昔闻”:说明诗人对洞庭湖渴望向往已久。“今上”:表达了自己如愿以偿的喜悦。今昔的心情对照,突出了登楼时的喜悦心情。虚实交错、古今对比过渡语:有人说这句的情感是“喜初登也”,也有人认为是“悲凉沉郁之情。我们一起细品。2、古人说“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处”。大家觉得这首诗首联的“无字处”是什么?(无字处,就是文字之外留下的空白。一如刚学习的《庖丁解牛》“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有字在三年,无字在这三年背后的付出,才能练就这“目无全牛”的技艺。)明确:“无字处”是指“昔”和“今”之间的空白,这是一段漫长的时间距离,作者把这段距离拉开,没有用简单“喜”“悲”之词来填充它,而是留给读者去想象、回味。【知人论世——识背景】过渡:杜甫此次的游历已不是青年的漫游,而是晚年的漂泊。这首诗创作于杜甫57岁时,距离他生命的终点仅有2年时间,当时诗人的处境十分艰难。他身体衰弱不堪—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大历三年(768)冬,正值国家动乱,人民多难,生活困苦,他与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飘荡。杜甫从公安(今湖北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阳,登上岳阳楼,创作了这首诗歌。师追问:结合背景,联系杜甫生平,想想作者言未尽的无字处经历了什么?(请同学们结合杜甫生平谈谈这期间杜甫发生的事——屡试不第,不得重用,战争中流亡,贫病交加)师:现在同学们还觉得首联情感仅仅是“喜初登”吗?明确:诗人青年时代当值“开元盛世”,到处都是歌舞升平的景象,诗人既闻洞庭之名,必有向往之意,可惜未能一游;如今,祖国山河残破,疮疾满目,而诗人也到了暮年,且历尽人生坎坷,却有幸登楼,怎能不百感交集呢?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可今与昔拉开的时间序幕,走过了杜甫的半生,可以说,这期间天在变,地在变,国在变,人也在变。安史之乱,唐王朝由盛转衰,人民的深重灾难,杜甫个人的悲惨遭遇,这一切都凝聚在一起,凝聚在杜甫的心头,并随着诗人—起登上了岳阳楼。这其实包含了作者忧国忧民、伤时伤世的感慨。内心复杂。由此看来,“今”“昔”二字虽从“小”起笔却有“大”的意蕴,言有尽意无穷。再读悟境——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过渡语:于是,杜甫踽踽独行,哪怕,无人会,登临意,也要猛志固常在!接着让我们透过杜甫的视角,一起观洞庭。1、颔联精妙,历来为人称道,你读出了怎样的洞庭湖风光?明确:方法指导:(1)概括(事件、时间季节、地点、特点等),(这句诗描绘了一幅……图景)(2)高级画面(要在直译的基础上加入合理的想象)(3)意境特点词或情感(如果有,就写上),(营造了……的意境)明确: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洞庭湖图景。洞庭湖水面广阔、波涛万顷,方圆数千里的江南大地訇然裂为两片,洞庭包容天地万物,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营造了一种气势磅礴、雄浑壮阔的意境。过渡语:这两句气势之盛,虽未亲历,犹在眼前!是的,杜甫就是这样,“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是杜甫最真实的自我解剖。于是有宋代文人评价这两句诗“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同学们认为,这两句中表现力最强的词语分别是哪个?(句中眼、炼字题)生:坼、浮。师:遇到这类问题,我们该如何理清思路呢?我们一起进行方法复习。方法指导:释字意+明手法+描画面+析效果(突出了……特点,烘托了……意境,表达了……情感等)明确:“坼”为“分裂、裂开”,洞庭湖波涛万顷、巨浪千层,方圆数千里的江南大地訇然裂为两片,刹那间,乾坤摇动、天崩地解;体现一种力量感;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浮”为“漂浮、浮动”,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包容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体现一种动态感;一派雄浑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过渡语:这两句是写景,但不能看成是纯写景,写景中渗透着诗人的胸怀。这两句诗蕴含了作者什么情感呢?明确:杜诗中“吴楚”喻指国土,“乾坤”更有深意,“乾坤”是道教文化术语,本指乾卦和坤卦,可指天地、日月,也可以指国家、江山和局势。吴楚坼,透露唐王朝的分裂衰败,乾坤浮喻指国势的不安定。这其中,包含着安史之乱的后遗症,唐王朝的衰败,人民的痛苦,外族的侵扰,国家四分五裂,社会的不安定,栋梁之臣的缺乏等等,这一切都是杜甫漂泊中念念不忘的大事。看似写景,实则体现诗人不灭的济世的博大胸襟。他眼中不只是一个洞庭,而是整个吴楚乃至乾坤;他胸中不仅仅有他自己,而是天下的百姓。由此可见,杜甫诗歌用字“小”但是胸襟和境界“大”。再读悟境——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过渡:人生如棋,每一步,必有得失。品读颈联杜甫人至暮年,“有什么”“无什么”?1、结合诗句分析,颈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有无相衬,更显孤单落寞、漂泊无依。再读悟境——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过渡:杜甫的眼中常含泪水,只因他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尾联写出什么社会现实?明确: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戎马关山北”写的是安史之乱后吐蕃入侵唐王朝的事情。大历三年秋,吐蕃侵扰灵武,京师戒严,朝廷命大将率兵五万至奉天以备吐蕃。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因何落泪?这涕泪之中,有对亲戚朋友的眷念,有年老多病孤独的悲伤,也有无以报国的自悼,但更重要的是北方边境战乱未平,国家艰危,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身世之悲家国之痛忧国忧民六、课堂小结孤舟虽小却装着整个天下。衰老多病的躯体中,仍然跳动着—颗忧国忧民的志诚之心。江山之壮阔与诗人胸襟之悲壮,互为表里,故悲伤沉郁。人生有逆顺,希望同学们,不坠青云志,永葆向阳心!教学反思:《登岳阳楼》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体现了其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与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其写景雄伟壮阔,写身世孤苦凄凉,抒情却心忧天下。这节课有两个很重要的知识点,一是描绘画面,二是掌握诗眼的相关知识点以及炼字法。这两个知识点都是高考中"诗歌鉴赏"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