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题汇编:写作专题_第1页
下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题汇编:写作专题_第2页
下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题汇编:写作专题_第3页
下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题汇编:写作专题_第4页
下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题汇编:写作专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写作专题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三、作文(70分)28.根据要求完成作文。在今天,人们经常用计算来达成对自身的掌控,比如吃饭计算卡路里,睡觉计算深浅睡眠时间。对于这种现象,请写一篇文章,谈一谈你思考与认识。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重游计算起点,摆脱精神内耗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用量化计算来达成对自身的掌控。在日复一日的记录与打卡中,获得对自律生命的良好体验。但随着所行至远,人们似乎淡忘了本心,过度苛求完美,继而不免陷入精神焦虑的漩涡之中。因此我们有必要追溯本心,重游计算起点;为精神松绑,摆脱精神内耗。“计算”起点在于明晰好坏,在自律中提升完善。自律者进,自胜者强。计算正是一个助力我们坚守自律的平台。运动打卡,监测健康状况,有的放矢地去锻炼加强;设定目标,督促自我争分夺秒,如扬鞭奋蹄激励作为。在自律中提升完善,补足短板,优化长处,才是根本。至于暂时的退步与落后,只不过是自律乐章中的小插曲,并不必破坏整支音调的和谐;同样的,我们也不应因此而滋生负面情绪,它们正是我们通往更好的自己之路上的垫脚石,以平常心坦然越过,自会托举前进的脚步。“计算”引发精神内耗,欲避之则须适时停歇。石在水的激荡下固而能够发出鸿鸣,却也有被激碎之险;人在计算、“量化”生活的激励下固而实现了进步与完善,但同时也触发了精神压力,带来内耗与倒退。不允许懈怠,不接受失败,这不是胜利者的宣言;要求完美,下意识地竞争,似乎软化了我们的意志,遇挫即思虑不振,遇不顺则置身压力之下,这偏离了以计算掌控自我最原本的意义,更是背离了生活的意味。此时,我们不妨驻足停歇,适当松下精神之弦。像“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般放荡心胸,像史铁生一般“坐下来看看流岚雾霭,唱支歌听”,舒解精神压力,体味生活。自我完善,量化之本也;一张一弛,生活之道也。人如待发的箭,压力来临时,正是我们出弦之时;可若压力过大,弦会断,反而适得其反,甚至伤害到自己。因此,在“量化”生活中,我们要学会避免一味的“内卷”与内耗。每一次停下脚步,都是为了更好的出发。不盲目与他人竞争,唯需挑战自我;而挑战自我,并不意味着汲汲于完美,苛求于面面俱到。胜则变顶点为新起点,向上跃进;败则收拾心情再出发,更有针对性地阔步向前。计算出的不仅是身体与时间的指标,更是明确本心后不断完善的自我。纵是困顿之时,不妨重游起点,摆脱内耗,明天的你会更好。【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思辨性材料作文题。材料所述内容中的关键词是“计算”,计算的背景是“在今天”,计算的目的是“达成对自身的掌控”,计算的例子是“吃饭计算卡路里,睡觉计算深浅睡眠时间”。这种将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用数据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模式,被人们称作“量化生活”。虽然人的数据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带来服务与管理的高效、精准,但这也意味着很多时候人不再被看作是具有独特体验与丰富境遇的生命,而是被简单粗暴量化的对象,或者无差异化计算的数字,“以人为本”可能会逐步转向“以数字为本”。而以人为本、以生活为本、“远观山色,近观人情,中观自己”的中国传统生活方式,显然是难以被量化的。即使是在科学和理性主导的世界里,人的日常生活、精神生活、灵魂生活以及对价值的追求,也不应该一并交给数据来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对此,写作时,可以首先指出过度依赖计算,陷入量化生活的一些有效影响。从积极的一面,可以说它可以帮助我们更高效率地规划自己的时间,对于当事人来说,是对自身行为的一种不错的管理方式,能够达到自律的状态,获得成功。从积极的一面,可以指出依赖计算、过度量化的方式似乎也为我们的生活设置了条条框框,使我们被数据指标牵引。比如,由于数据显示睡眠时间不足导致的“没睡好”心理暗示、由于运动后没有数据而产生的“白运动”想法。可见,当数字过度地发散到我们的身体和生活中时,其产生了短暂的意识与身体剥离的状态。事实上,我们精准计算、量化生活的初心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更好地感受自己身体的变化。但是现在看来部分与之截然相反,在数字空间中数字与身体的关联性越来越强,使得我们过于依赖数字设备,更多地关注数据的呈现,使行为和感受呈现出“质壁分离”的结果。最后,行文时则可再一次回顾开头计算生活的有益性来讨论这一问题,使逻辑更严密:计算生活没有问题,让量化的价值最大化,也是让我们的生活迈向更高质量的一条道路,我们的生活需要计算,但同时我们也要警惕数字空间的侵蚀,避免数据框住了我们的意识,让我们的情绪感受与身体分离。情感与身体的结合才能让我们对人生有更丰富的体验与收获。立意:1.理性也应有“度”。2.过分量化,会带来情感的缺失。3.莫让工具理性凌驾于价值理性之上。上海市大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六、(30分)27.观察下面这幅漫画,写一首不少于10行的小诗,自拟标题。【答案】例文:世界你有你的鱼缸我有我的鱼缸我们不说话背对背也很好你说世界是长的我说世界是圆的咕噜噜一串串泡泡我们看向外面还是鱼缸里最美妙【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写作类型:抒情类微写作审题:试题给出的漫画中,有两个鱼缸,鱼缸大小不一,瘦高的鱼缸里的鱼比较瘦,粗圆的鱼缸里的鱼比较肥硕。鱼缸里的鱼没有隔着鱼缸交流,表现出亲昵友好的关系,而是各自游向另一方,悠闲地吐着泡泡。除了漫画,没有任何文字提示。同时注意,要写成小诗,自拟题目。诗歌可以押韵,小诗的句子不宜过长,要有诗的韵致。以物喻人,鱼的故事就是我们人类的现实生活。可以想象两条鱼内心的想法,如:我想看看外面更广阔的世界。也可以畅谈两条鱼不交流的原因,如:你有你的世界,我有我的世界,不打扰是一种尊敬。也可以由鱼缸大小对鱼的影响,谈环境对人的影响。还可以根据鱼在水里悠游自在,谈自由才会快乐。写作思路:写作时,可以以鱼的口吻写,表现一种童趣:我是一条快乐的鱼,和我的伙伴隔着鱼缸,快乐地吐着泡泡。也可以以观赏者的角度写,写成哲理诗:深与浅,大与小,两个鱼缸,两个世界,人啊,也是如此自由而孤独!可以表达的情感或哲理,如:保持边界感、环境塑造人、不打扰是一种尊敬、自由才会快乐,等等。上海市建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三、写作70分26.根据要求写作。当今社会,我们之所以感到迷惘,并不是因为找不到答案,而是找不到真正的问题。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与思考?请完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只有一句话,关键词在于“迷惘”“答案”“真正的问题”。从材料来看,迷惘与后两者构成因果关系。材料充满辩证的哲理意味,可以有几层理解:①提出问题、寻找答案是人们认知自己和世界的必然过程,也是我们破解迷惘的方法。答案和问题并不能简单地分割,有问题才要去寻找答案,只有找到答案,我们才能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找到探索的方向。②当今社会迷惘不在于找不到答案,毕竟互联网带来的信息大爆炸,各式各样的答案俯拾即是,我们的迷惘更多在于不知道自己真正的问题在哪,也就不知道去哪寻找答案,无从找到答案,也容易失去方向,陷入迷茫状态,不知道怎么办。没有真正的问题,所谓的诸多“答案”也只会是“众声喧哗”的应制之语。③有些问题是“假”问题,有些问题是“小”问题。无关紧要、引发焦虑的“假问题”会让人陷入内耗、自我质疑,扰乱和模糊人们对自身和当下的认知,因而陷入迷惘。没有找到“真正的问题”,我们解决再多的“假问题”“小问题”,反而会陷入迷惘之中,分辨不清轻重缓急,找不到真正的方向。④为什么找不到真正的问题?互联网时代呈现了多元的价值观,他人的问题不是自己的问题,但人们常常被社会焦虑裹挟,难以回归本心,难以认清自身和环境,所以我们要找出属于自己、属于时代的真正的问题。⑤真正的问题未必存在答案,但我们仍要不断追寻,也因为不断地追寻答案,人类社会才能不断地文明进步。追寻答案的过程也可能带来更多的问题,一个问题可能是另一个问题的答案。这一不断解惑、生惑的无尽历程,便是人类文明生生不息的奥义。(文章立意的侧重性最好放在“问题”一方)我们如何找到“真正的问题”,破除这种迷惘:首先,个人在与社会相处的同时,审视人与社会的关系,认清自我价值,以此来真正认识自我。其次,真正的问题建立在思考的基础上。个人只有认识自我,认识世界,才能发现属于自己的“真正的问题”,而不是迷惑于他人的问题与答案,亦步亦趋,沦为他人人生的一重翻版。最后,发现、提出真正的问题是走出迷惘的开始,还需要去探求答案、付诸行动。寻找答案可以解决思想和内心的困惑,当今社会可以便捷地找到各式各样的答案,但也要有付诸行动的勇气和能力,切忌止步不前、患得患失。具体写作时,考生可以简单引述材料,提出观点:找出真正的问题,才能破除迷惘。接着,结合现实例子,分析“我们之所以感到迷惘,并不是因为找不到答案,而是找不到真正的问题。”这句话的内涵。然后,指出要破除迷惘,要去找出真正的问题。最后指出,真正的问题即使没有答案,但是不断追寻答案的过程也是破除迷惘的过程,在不断追寻中我们终将找到方向。立意:1.找出真正的问题,才能破除迷惘。2.答案不是目的,找到真正的问题才是根本。3.追寻答案之前应该找到问题所在。上海市上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三、作文(40分)23.根据要求作文。改变世界几乎难以做到,这是否意味着人应该将精力放在改变自己上?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脚踏实地志存高远据说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前的一块墓碑上,记录了一个亡灵的自白。这个曾经梦想改变世界的年轻人,在生活的长河中被挫败,发现甚至连国家、家庭都改变不了,直至行将就木,才醒悟若起初便从改变自己开始,一步步前行,或真能改变世界。这段自白启示着我思考人与世界的关联。人生为世界的一部分,从属于它,脱离了世界之人既无法存活,又没有意义;而世界又由人构成,若世界上没有人,那人所定义的世界亦化为虚无。因而改造世界必将成为人生的重要目的之一,而改变自己其实相当于改变世界的部分,是改变更多部分的途径和基础。在我看来,我们应当脚踏实地,从自己的一点点变化做起,进而影响更大范围的事物;同时,保持对持续更高目标的追求,而不耽于现状和安逸。古圣人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很好阐述了人生不同阶段而应当保有的渐近目标。人可以作用的、最直接的对象只有自己。苏秦落魄之时,兄嫂逐之;待其佩六国相印,合纵递交,其兄嫂跪而拜之。可见,要想影响家人、身边之人,须得先是自己有所树立。这种阶段性的成功,可以获得家人的支持,获得有力的推助力,帮助自己更进一步,是谓修身然后齐家。欧阳修推崇韩文,支持古文运动。然其喁喁于陋屋窄巷,与狸狌相伴,其建议被众人嗤之以鼻;至官居参知政事,形同副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振臂一呼,何人不从?即使并非所有人都折其人格博智,趋炎附势之徒也会缘于名利亦步亦趋,是之为治国。清朝末年,曾国藩出生于贫寒之门、落魄之野,方其率湘军、平教乱,位列三班,举军工,争博于洋人,其平天下之行非一蹴而就,箕篑相积也。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完成每个阶段目标时,切不可遗忘了起初的“终极目标”。那个年轻人之所以愈是年迈,愈力不从心,是因其年轻时“想象力毫无限制”,及其历世多年,有了越来越多的牵挂、羁绊,以及所求所待者,便觉举手投足各受其限。无事可成,无志可竟。此为物于物而非物物。为人者,即使“一箪食,一瓢饮”也不能忘记那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以天下为己任之心,何其难持?如今有多少人沉溺于财富、安逸、现状,而不愿再往前踏一步,走出自己的个性的局限,为更多人思虑。失去了梦想的能力,便把自己与世界钉死在了当下,再无将来。我想用一位流行文学作家的话聊作结束:“要有最朴素的生活和最遥远的梦想,即使明天天寒地冻,路远马亡。”【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提出一个疑问,面对改变世界的困难重重,我们是不是该从改变自己做起?可以有不同的回答,一是“几乎”表明改变世界存在可能,那我们要坚守着自己改变世界的远大目标,尽管任重而道远,但依然以改变世界为己任,做到弘毅致远。二是先改变自己,在你改变自己的情况下,改变世界,以个体影响整体、全局、世界。三是在你不能改变世界的情况下,改变自己,以适应世界,这与我国古代儒家思想中“一是皆以修身为本”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处。无论哪种改变,都应是积极向上的、朝前发展的改变。本次作文旨在引导学生思考个人的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之间的冲突。人生目标究竟是直接“改变世界”,还是应从“改变自己”做起。我们可以选择改变世界的“有为”之理,努力以“小我”为杠杆撬动“世界”种种有为之举。我们也可以选择因势而变的“有位”之理,懂得山不转水转的道理,在新的格局中重新拥有自己的位置。写作时针对“改变世界”与“改变自己”注意辩证分析,综合考量。写作时,在文章开头,要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改变世界,不如改变自己。在论证部分,需要思路清晰,需要运用丰富的论据来支持和证明论点,论据要具有典型性和新颖性。主体部分先分析什么是改变自己,是认识自己的缺点,是丰富自己的学识,是提高自己的能力。再分析怎样改变自己,改变自己需要我们认准目标,需要我们持之以恒,需要我们脚踏实地等。结论部分,需要对文章的主要观点进行总结升华。唯有改变自己,才能不“固步自封”,从而行稳致远。立意:1.以改变世界为为己任,志存高远。2.先改变自己,再改变世界。3.改变自己,以适应世界。上海市青浦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三、写作(40分)20.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有句话曾引起不少人的共鸣——懂得了很多道理,可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思考出真理,实践见真知懂得了很多道理,可还是过不好这一生。我们有智慧的文库,还真可能过不好一生。道理多的是,稍不注意可能成了个小糊涂。钱锺书说过:“书读得再多,如果不加思考,终只是个邮差。”因此在道理满街都是,你我皆可也书的今天,不妨对这些道理加以思考,引以关联,最终进行实践,再可见到人生真知。道理虽微妙,思考出实质。随着人民生活越发向好,更多的人开始注重启蒙教育。这固然正确,但随年龄的增长,我们不能只顾知识的输入,也应注重输入后的复盘与化繁为简的过程。所谓道理是一个人在历经千桑万海后结合自身经历再加以包装后得出的结论,而思考的过程恰如删繁就简的妙用,最终实现经验的转化、智慧的嫁接。好比看《齐物论》不可只看游鱼之辩、无为之论,更应看出无为在于有为,有为创造无为的本质;就如同看《美丽新世界》不能只看那片粉红的海洋,也要深知空想乌托带来的噩嚎……道理是否可以属于你,很多程度上在于你是否愿于、敢于、勇于打破思想的懒惰区来实现智慧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和跨越。空想若不止,境界犹不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古有赵括“纸上谈兵”终酿大祸,如今我们又何必做第二个赵括呢?我们学的内容最终通过实践才能创造实际价值,激发社会生产力。若是人人空想,那么社会这台巨型机器还能向前吗?君且看瞿秋白民族大义为底本,舍小为公,报效祖国;君且看华罗庆“渠乡虽好,非旧居之乡,归去来兮;君再看当下群众,化二十大指引为信念,积蓄前行的动力……习总书记曾说:“要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强国,就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可见实践才是将理想蓝图转变为擎天大厦的根本!思考与实践,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王阳明曾面竹七日,终知“知行合一”才是做人乃至治国的基础。有思考,无实践,是空想者,只悟得了道理却成不了人生;无思考,有实践,是终不成实践家的,只会陷入“多则生乱”的逆流中。正处新时代的我们,风华正茂,要把握时代给予我们的和平机遇,用思考、实践的舟桨织起我们精彩的人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针对“道理与人生”提出两个概念,即“道理”和“人生”,考生需要思考二者的关系。而材料本身也是一个“道理”,它传达的信息大概是很多道理无用,有“我被聪明误一生(苏轼)”的意思。比如你从小到大,从父母、老师和书上知道了很多道理,但在你进入社会以后,发现它们基本没什么用。但是,我们却不能仅仅去怪“道理”本身。因为人,只能是对自己负责。首先,应该明白“道理”是从哪里来的。道理一般源于两大方面,一个是书上记录的道理,一个是长辈传授的道理。两者都是我们的前辈根据自己的经历、实践得出的经验。所以说,“道理”是有用的,非常有价值。如果人类没有这些经验、知识的传承,那人类会一直保持在幼儿的状态,没有发展和进步。但这些“道理”有个最大的弊端,那就是左右矛盾,很多“道理”也跟不上时代的变化。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经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道理”。除了一些自然科学领域的“道理”,这世上的大多数道理都是有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