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设计(部级优课)x-历史教案_第1页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设计(部级优课)x-历史教案_第2页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设计(部级优课)x-历史教案_第3页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设计(部级优课)x-历史教案_第4页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设计(部级优课)x-历史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过程:导入:(3分钟)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苏联的经济体制建设》。大家知道,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那接下来应当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成为了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所面临的新难题。而关于这个问题革命导师马克思早已做出了设想:马克思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教师设问:请同学们根据材料,说一说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有何特点?学生:建立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排斥市场。教师:对,但是请大家注意,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的,而十月革命后的俄国却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小农国家,面对这样的情况,列宁是选择按照马克思的设想直接发展公有制还是利用一定程度的私有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任何历史事件都有其特殊性,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下,历史会做出不同的在选择1918年初,布列斯特和约签订后,协约国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企图把刚刚诞生的苏维埃共和国扼杀在摇篮之中…许多人对布列斯特和约的签订不理解、困惑甚至反对。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趁机带头反对苏维埃政权,在各地建立起形形色色的政府,他们还煽动中小农民、工商业者同他们一起叛乱1918年初,布列斯特和约签订后,协约国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企图把刚刚诞生的苏维埃共和国扼杀在摇篮之中…许多人对布列斯特和约的签订不理解、困惑甚至反对。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趁机带头反对苏维埃政权,在各地建立起形形色色的政府,他们还煽动中小农民、工商业者同他们一起叛乱。无产阶级政权处于危机之中。教师:通过这段材料,请同学们总结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哪些问题?学生:我们发现,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既面临着外部威胁,又面临着内部叛乱,处于内忧外患的形势下。教师:很好,甚至列宁在一次赴工厂演讲的活动中还遭人开枪刺杀,生命垂危。面对国内外反动势力的猖獗,1918年9月2日,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宣布发出了“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的口号,把各项工作都转入战时轨道。为了把所有的人力物力资源都集中起来用于战争,列宁决定跟随理想选择公有的办法,采取了理想中的应急措施。第一子目:理想中的应急措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教师:请大家阅读课本第三自然段,说明国家是如何管理经济的。学生:国家依靠一种军事和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教师:对。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下,国家依靠一种军事和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全面控制经济,通过这种政策的实行苏维埃政府在战争时代最大限度的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战胜了国内外敌人,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但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一种战时体制,本该在战争结束后立刻取消,但是出于对传统社会主义观念的信奉,列宁这样说展示材料:“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苏联史》根据材料,说明在战争结束后列宁对这一政策持什么态度?学生:不仅坚持推行,而且要利用该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教师:列宁的这一目标能实现吗?学生:不能。马克思的设想中,社会主义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的。而当时俄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小农国家,国家无力支撑社会的需要。教师:非常好。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是有着差距:展示材料:“在转向和平建设后,又遇到新的困难和危机。农业生产直线下降;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连面包等最起码的物品都十分缺乏;农民不堪忍受越来越严厉的无偿征购,反苏维埃暴动频繁发生;由于经济破坏、工厂停工和饥荒流行,彼得格勒和莫斯科等城市爆发了工人罢工和抗议游行;一直是布尔什维克党可靠基地的喀琅施塔得爆发水兵兵变……”——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教师设问:根据这段材料你看到了什么?学生:该政策虽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但这一政策具有明显的强制性,且征粮过多,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因此,战争结束后继续推行导致国内爆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苏维埃政权处境危急。过渡:很好,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历史事件。虽然保证了战争取得胜利,但却不顾农民意愿,不管客观条件,强迫社会接受一种理论上或理想中的设计,结果造成严重的社会政治经济危机,在当时社会经济得不到恢复,苏维埃处境危急的情况下,党的领导集团发出了不同的声音。多数人认为应当严格管制,加强国家干预,对违背者严厉制裁。少数人不赞成,主张放松控制,用一定程度的私有刺激生产,但这一主张被谴责为社会革命党的思想。随着危机的加深,伟大领导者列宁不断反思,我们来看看1921年列宁反思后得出了怎样的认识:第二子目:危机下的权宜之计——新经济政策展示内容对比表格教师:请同学们阅读表格,并逐条分析: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比,新经济政策新在哪里?学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严格的计划经济;而新经济政策在坚持共有为主体的条件下允许一定的私有,在计划的基础上允许利用市场。教师:对,那这种新政策有何作用?学生:调动农民、企业、全社会的生产积极性,尊重客观经济规律,承认商品经济,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发展教师:很好,那同学们能不能根据两者内容上的不同找到这两种政策最本质区别在哪里吗?学生:方法是不同的,战时政策以行政和军事手段强制执行,新经济政策却允许私有存在。教师:这两种政策在实行的时候采取了截然不同的两种方式:战时政策的推行主要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实现的完全公有制和国家计划经济。而新经济政策遵循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采用了公有与私有相结合、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办法。所以新经济政策的实行调动了全社会的生产积极性,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市场繁荣,社会经济不断恢复和发展。列宁激动地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教师:不仅如此,新经济政策提出了如何在一个小农占多数的落后国家,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新思路。它是在不发达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可贵探索,也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真正源头。它为仍在探索和奋进中的中国共产党人提供锐利的理论武器,从而能使中国人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迈步更坚定更自觉,也更稳健更大胆。但为什么说它是一种权宜之计呢?当时多数领导人的思想观念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对立的、水火不相容的两种制度,社会主义就是要消灭剥削,引进外资实际就是承认资本主义的合理性,承认市场经济就是承认资本主义。展示材料:有人把新经济政策看成是某种策略,是两次向资本主义进攻间的喘息时机,一旦时机成熟,还会重新实行以前那种消灭商品货币关系、把小农经济完全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的政策;还有一些人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向资产阶级投降,为资本主义复活创造前提条件,并因此而退党。——摘自陆南泉、姜长斌等《苏联兴亡史论》教师:根据材料大家可以发现当时在舆论上占主导的是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念,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对立起来,也因此一些人对新经济政策的怀疑在党内产生了关于在新经济政策的道路上建设社会主义可能性的争论。那由此可见,促使新经济政策走向夭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哪里出了问题?学生:思想观念的问题教师:对,由于当时苏联的绝大多数官员和干部文化水平很低,不知道价值规律,更无视经济规律,把行政命令看成是解决经济问题的唯一手段,认为通过政权的力量就可以做好一切。可以说,领导人的观念没有发生根本转变,没有突破传统社会主义观念,是新经济政策夭折的重要原因。(在传统观念的作用下,苏联不但没有因新经济政策而出现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反而更加强政治上的控制,作为对经济上允许资本主义的补偿。通过“控制",在苏联共产党内部逐步形成了集权体制,使得一个人就可以决定新经济政策的命运,最终导致了列宁去世后本应长期实行的新经济政策被人为终止。)过渡:那继列宁之后上台的斯大林对新经济政策什么态度呢?他在人们争论的公有和私有的问题上是如何权衡的?社会主义建设采取了什么办法?展示材料:“我们所以采取新经济政策,就是因为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当它不再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时候,我们就把它抛开”。——斯大林也就是说随着时移世易,我们对新经济政策采取不同态度。那首先我们先来看看1927年的苏联处于什么样的情况展示视频《大国崛起》纪录片面对资本主义的包围和威胁,且国内生产力落后的情况,斯大林着急了,他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十年内跑完这段距离。我们要么做到这一点,要么被人打到。”他认为,苏联已经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可以依靠政权力量加快经济发展。因此,政府制定了开展工业建设的的五年计划。在一场争议后加速前进。第三子目争议后的加速前进——斯大林体制经从1928到937年,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展示材料:——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不仅实现了工业化,还实现了由落后的农业国向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的转变为。在1941年希特勒发动袭击后,苏联只用了8天时间就征集了530万人入伍,仅用四个月时间就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工业基地。——这为日后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物质基础。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促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在短时间内取得巨大成就。为了加快速度,斯大林认为必须对农业实行全盘集体化加速工业化的资本积累。展示材料一:很多农民,特别是富农反对集体农庄,因为他们必须以与几乎一无所有的贫农相同的条件加入农庄。有时候,富农们会烧毁集体农庄的房屋,毒死耕牛,散布谣言吓走其他农民。苏联政府对此进行了报复:将成千上万户富农赶出村庄,把他们关进监狱和西伯利亚劳动营。——[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不过,苏联农业的主要困难还是来自于莫斯科的极度控制。苏联官员告诉农民们种什么,何时种,何时育苗,施多少肥料、何时收割。——[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根据材料一、二,你能说明政府是以何种方式实现农业集体化的?会带来什么后果?学生:政府是以一种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来推进农业集体化的,而且推行单一的公有制,一切都掌握在国家计划之内,由国家进行高度集中的管理。这种方式不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且牺牲了农民的利益,降低了农民对政府的信任。教师:很好,而且推行农业集体化目的却在于为工业化积累资金。我们来看一幅描绘斯大林体制的漫画,这幅漫画在说明什么问题?学生: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教师追问:这样的体制会带来什么问题?学生:首先,会带来产业结构失衡;其次,农业和轻工业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另外,落后的农业和轻工业会反过来制约重工业的发展,长远来看不利于苏联经济进一步发展。教师:对,也不得不承认,人民为工业化做出了巨大的牺牲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教师:很好!我们从刚刚的学习中看到了斯大林按照他的设想对苏联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弊端,但从历史的角度,我们也不能否认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促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在短时间内取得巨大成就。在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深陷危机时,苏联工业却凯歌猛进。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还有大批美国人申请移居苏联。小结:同样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我们反观中国,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也同样历尽艰难和曲折,但是在对搞市场经济争议的时候,在对公有和私有争议的时候,在对特区姓资姓社争议的时候,也就是在历史的关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