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年北京各区高一二语文(下)期末试卷【文言文阅读题】一、海淀高二期末游信州玉山①小岩记曾巩去县治所东南二十五里,有山秀特卓诡,介然出于群峰之表。下有浮图,幽邃冲静,栋宇朴约,无彩饰刻镂,而与俗绝远。游其间,真若排阊阖②,登阆风③,追伯侨、羡门④而与之驰骋,翩翩然有超忽荒、蹑烟外之意。景佑二年,家尊受诏为是邑宰,仆侍偕来。至未周岁,居甚无事,思有以远览为尘外之乐者,得是小岩焉。……行十余步,上下有水声潺然,若急鸣玉而趋者,非丝竹也。而听之者,心平气舒,吁乎《韶濩(sháohù)》⑤之奏,有忘形绝累之趣,益知轩冕而荣者为其外,恬静而居者为其内。又行二十余步,至于西北隅,有若架危构虚,成宫殿而宅浮屠之象者,上蔽下承,中旷然甚夷。其下有钟乳,围五六人,凝而欲滴者,若檐溜垂空合而外结;积而广者,若聚雪委平厓侧崇而未浅。腻如酥凝,分如瓜形,垂如盖张,色若海波,风聚而为沫。食之咁吻津舌,异若蔗浆露蕊,殚乎美味。说者云:“可以安躬辅气,颐精休神,为不死之药。”自始通至于其深,飙发众窍,当之怆然体清,欻振忽怒,反炀为冷,幽虫伏蛇,往往鸣息其下。又行三十余步,状益奇诡,而石上俯压乃可前。人甚疲,而恐惧者益众。仆固求穷其终,而不我从,遂相与复还。噫嘻!使我遗泉石之胜,而不得远骋周视,良可惜也。是日之会者:叔父易丰伯洪,伯氏斝成之、绎世昌,仲氏牟子进、宰元辅。其名皆以书于石矣。惧其远而翰墨剥缺也,复使仆实其事为记,以诒永久。呜呼,自古述山水者多矣!见其瑰美幽丽,而多诿之神明之为者,其言怪诞迂谲,非戴缎垂绅而游者所宜尚,予不敢知也,故于是独而无取。若夫觞豆之丰约,弦革之嘲轰,皆羁于流俗,而不有异,非书岩石之本,辄复略其辞焉。是时,景佑三年仲夏五月戊子日也。(有删减)注释:①玉山:今江西省玉山县。②阊阖:神话传说中的天门。③阆风:山名,传说中神仙居住之处。④伯侨、羡门:古代传说中的两位仙人。⑤《韶濩》:相传是尧舜时的乐曲。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介然出于群峰之表
介:特异B.使我遗泉石之胜
遗:遗忘C.复使仆实其事为记
实:翔实地记述D.若夫觞豆之丰约
约:简约,简单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A.家尊受诏为是邑宰既自以心为形役(陶渊明《归去来兮辞》)B.而石上俯压乃可前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苏轼《石钟山记》)C.以诒永久作《师说》以贻之(韩愈《师说》)D.皆羁于流俗州司临门,急于星火(李密《陈情表》)8.下列对文中画线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有若架危构虚,成宫殿而宅浮屠之象者有一处地方架构在高空中,修建成宫殿并在其中安放着佛像B.飙发众窍,当之怆然体清有大风从许多孔洞里吹出来,对着它令人心生忧伤而身感清冷C.仆固求穷其终,而不我从,遂相与复还我本要走到岩洞的尽头,但众人都不肯跟随我,于是我同他们一道返还D.其言怪诞迂谲,非戴继垂绅而游者所宜尚他们的说法怪诞离奇,不是有身份的游览者应该崇尚的9.作者在这篇游记中表达了哪些感悟?请根据文章,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4分)二、海淀高一期末可缓而不必求者,天下之常才;不可缓而必求者,天下之奇才也。盖事变出不测者,非常才之所能丁,而必济之以奇才。奇才不可咄嗟而得也,必求之至、蓄之素也。譬之医家之蓄物也,虫鱼草木之剂,出于市之所易得者,不必蓄也;至于山海之奇产,非市之可常得者,则固旁搜素蓄
,而为吾卒急之用也。今寇之窥衅于我,患有不测而起者,吾犹夫常才以处之,以为其人易得也,其术易晓也,其需易应也,譬之治奇疾而欲用草木虫鱼之常剂,其不误而败者,几希矣!今夫提市井之众以与悍敌抗,出奇谋秘策以应其变而制其胜,或单词片檄,而下其城于带甲百万之众,则必用夫不常之才乃可耳。其人于千百人中或一人焉,千万人中或一人焉,不可朝取而暮得也,必先君以求之至、蓄之素,而应吾不测之用,如山海之奇产,然后有以应天下之奇疾也。呜呼!天下之奇才,王伯①之佐乎。闻之谋主也,代未尝乏。求之而不得者,以求者非其道,求得其道,而又用之或非其所也。急奇才者,不咎吾求之非其道、用之非其所,而咎天下之无奇才也,不亦过乎?刘备、苻坚尝知奇才于诸葛亮、王猛,故求之急,而任之为谋主;周亚夫亦知奇才于剧孟,求之缓,几资谋于野;萧宝寅亦知奇才于苏湛,用之失其所,而乞钱以去;李密亦知奇才于徐洪客,用之失于缓,而其人已在泰山之巅矣。若立宾贤之馆,于奇才也,亦知所求矣,然求之非其道,用之非其所,则孰愈安坐而不知求者哉?吾以为图伯,必得谋主,欲得谋主,必求奇才,故作《求才论》。(取材于杨维桢的《求才论》)【注释】①伯:通“霸”。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非常才之所能丁
丁:遭遇B.必求之至、蓄之素也
素:平素C.而下其城于带甲百万之众
下:攻占D.不咎吾求之非其道
咎:责备6.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A.盖事变出不测者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六国论》)B.而必济之以奇才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C.其人于千百人中或一人焉盘盘焉,囷囷焉(《阿房宫赋》)D.用之失其所则非某之所敢知(《答司马谏议书》)7.依据文章内容,下列对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奇才不可咄嗟而得也奇才不是可以轻易得到的B.而为吾卒急之用也以备我紧急时使用C.代未尝乏历朝历代不曾缺乏D.而任之为谋主从而被有谋略的君主任用8.作者是如何就求取奇才逐层展开论证的?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4分)三、西城高二期末(一)庄氏二子字说庄氏有二子。其伯曰文美,予字之曰德实。其仲曰文华,予字之曰德诚。且告之曰:文太美则饰,太华则浮。浮饰相与,敝之极也,今之时则然矣。欲文之美,莫若德之实;欲文之华,莫若德之诚。以文为文,莫若以质为文,质之所为生文者无尽也。衣不鲜好,可以常服;食不甘珍,可以常飧。闻之长老言,洪武间,民不粱肉,闾阎无文采,女至笄而不饰,宴客者不兼味,室无高垣,茅舍邻比,强不暴弱。不及二百年,其存者有几也?予少之时所闻所见,今又不知其几变也!人之有欲,何所底止?相夸相胜,莫知其已。负贩之徒,道而遇华衣者,则目睨视,啧啧叹不已。东邻之子食美食,西邻之子,从其母而啼。婚姻聘好,酒食宴召,送往迎来,不问家之有无,曰:吾惧为人笑也。文之敝至于是乎!非独吾吴,天下犹是也。庄氏居吾里中,独以朴素自好。德实、德诚皆以敦厚为人所信爱。此殆流风末俗所浸灌而未及者。其可不深自爱惜,以即其所谓实,而勿事于饰;求其所谓诚,而勿事于浮!礼失而求之野,吾犹有望也。(二)怀竹说夏太常风流雅韵,寄于楮墨间。意之所至,挥洒所及,有不自知。虽为好事者所珍袭,然不足以为太常重。盖太常非命于竹者也,适也。而其子孙怀之者,非囿于竹者也,情也。然予有进于是焉。子孙之身,即祖宗之身也。竹犹怀之,而况其身乎?凡人作事无法,浪言苟行。此心漫然,任其所之,皆由于无所怀之故。知所怀也,则竦息顾虑,择地而蹈。被发跣袒而号于市,人谓之狂;俄而缨冠振履,揖让进退,人即以为儒者。在乎怀与不怀之间也。为太常子孙者,必慎而言,顾而行,深自贵籍。若持重宝焉,惟恐失之,斯善怀矣。苟徒出于一时感动,俄而忘之,注意于残楮败墨间,而失其所以重,非君子所谓孝思也。予祖母,实太常之孙女,玄孙焕[1],与予为表弟,以“怀竹”自命,予故勖之如此云。(取材于归有光《震川先生集》)注释:[1]归有光在《夏怀竹字说序》中指出夏焕“为人滑稽,与伶人伍,衣裳偏倚,步履邪施,去忽来,见者咸轻之”。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可以常飧
飧:吃B.吾犹有望也
望:期望C.虽为好事者所珍袭
袭:效法D.然予有进于是焉
进:进献8.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今之时则然矣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陈情表》)B.其可不深自爱惜
实迷途其未远(《归去来兮辞》)C.知所怀也
当其欣于所遇(《兰亭集序》)D.若持重宝焉
若甚怜焉,而卒以祸(《种树郭橐驼传》)9.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浮饰相与,敝之极也虚浮和夸饰相互结合,这是极大的弊端B.则目睨视,啧啧叹不已就斜着眼睛看,不停地啧舌赞叹C.然不足以为太常重然而这并不足以说明夏太常的重要性D.注意于残楮败墨间只关注先人留下的残缺的纸张和破败的墨迹10.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庄氏二子字说》中,作者借庄氏二子之“名”发挥,讨论了吴地风俗问题。B.庄氏二子能以朴素自好,这说明他们所居住的乡里还未受到流风末俗的影响。C.在《怀竹说》中,作者认为君子对于其先人不仅要“有怀”,而且要“善怀”D.两篇文章都是以小见大,在形式和内容上体现了归有光散文独特的审美追求。11.同样是对他人的字号发表看法,针对庄氏二子,作者用“告之”来表达告诫之意,而对夏焕却用“勖之”来表达勉励之情,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其原因。(6分)四、东城高二期末孙武论古之善言兵者,无出于孙子矣。利害之相权,奇正之相生,战守攻围之法,盖以百数,虽欲加之而不知所以加之矣。然其所短者,智有余而未知其所以用智,此岂非其所大阙欤?夫兵无常形,胜无常处。是以其说屡变而不同,纵横委曲,期于避害而就利,杂然举之,而听用者之自择也。是故不难于用,而难于择。择之为难者,何也?锐于西而忘于东,见其利而不见其穷,得其一说,而不知其又有一说也。此岂非用智之难欤?夫智本非所以教人,以智而教人者,是君子之急于有功也。变诈汩其外,而无守于其中,则是五尺童子皆欲为之,使人勇而不自知,贪而不顾,以陷于难,则有之矣。深山大泽,有天地之宝,无意于宝者得之。操舟于河,舟之逆顺,与水之曲折,忘于水者见之。何者?不役于利也。夫不役于利,则其见之也明。见之也明,则其发之也果。古之善用兵者,见其害而后见其利,见其败而后见其成。其心闲而无事,是以若此明也。不然,兵未交而先志于得,则将临事而惑,虽有大利,尚安得而见之!若夫圣人则不然。居天下于贪,而自居于廉,故天下之贪者,皆可得而用;居天下于勇,而自居于静,故天下之勇者,皆可得而役;居天下于诈,而自居于信,故天下之诈者,皆可得而使。天下之人欲有功于此,而即以此自居,则功不可得而成。是故君子居晦以御明,则明者毕见;居阴以御阳,则阳者毕赴。夫然后孙子之智,可得而用也。今夫世俗之论曰:兵者,诡道也。非贪无以取,非勇无以得,非诈无以成。廉静而信者,无用于兵者也。嗟夫,世俗之说行,则天下如鸟兽之相搏,婴儿之相击,强者伤,弱者废,而天下之乱何从而已乎?(取材于《苏东坡全集》)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此岂非其所大阙欤阙:欠缺B.锐于西而忘于东锐:锋芒C.变诈汩其外汩:扰乱D.则其发之也果果:果断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古之善言兵者然其所短者B.以智而教人者居晦以御明C.是君子之急于有功也则天下如鸟兽之相搏D.不役于利也居天下于贪8.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认为孙武讲兵法非常全面,后人很难有所增益。B.作者认为运用智谋的难处在于不易全面把握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C.作者用“操舟于河”的例子,意在说明只有置身事外才能明辨是非。D.作者对在用兵中推崇诡诈之道的说法持反对态度。9.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2分)杂然举之,而听用者之自择也10.作者认为应如何使用孙子的用兵之法?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说明。(5分)五、东城高一期末(1)某启:昨日蒙救,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非、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延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取材于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2)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致忠直疏远,谗佞辐辏,败坏百度,以至于此。今方矫其失,革共弊,不幸介甫谢世,反覆之徒,必诋毁百端。光意以谓朝廷特宜优加厚礼,以振起浮薄之风。(取材于司马光《与吕晦叔第二简》)(3)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以之修身,以之事国,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取材于欧阳修《朋党论》)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A.见,加在动词之前表示被动,与“百姓之不见保”中“见”的意思相同。B.晤,见面,“晤”与相邻的“会”字意思相同,同义复用,可参照理解。C.矫,从“矢”,本义指矫正箭杆的工具,后来引申为擅改,文中即此意。D.谢,辞别、告辞,与《鸿门宴》“乃令张良留谢”中“谢”的意思相同。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君子则不然B.不为征利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C.胥怨者民也故为人君者D.以膏泽斯民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辟邪说,难壬人批驳不正确的言论,排斥巧辩的佞人B.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如果您说我现在不应该每事都过问C.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只是生性不通情理,喜欢坚持错误D.则反相贼害就会反过来互相残害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选文(1),篇章短小精悍,语气委婉而严正,结构严谨,层次清晰。B.选文(1),王安石用盘庚迁都史例表明自己不因怨诽而改变的态度。C.选文(2),司马光认为王安石的失败是因为遭到了变化无常的小人的诋毁。D.选文(3),欧阳修认为要做到天下大治,君主应用君子之朋而退小人之朋。10.你认为司马光和王安石的关系是欧阳修所说的“君子之真朋”吗?请结合以上三则文言文说明理由。(6分)六、朝阳高一期末(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取材于魏征《谏太宗十思疏》)(2)夫圣人之于天下,所恃以为牢固不拔者,在乎天下之民可与为善,而不可与为恶也。昔者三代之民,见危而授命,见利而不忘义,此非必有爵赏劝乎其前,而刑罚驱乎其后也,其心安于为善,而忸怩于不义,是故有所不为。及至秦汉之际,其民见利而忘义,见危而不能授命,法禁之所不及,则巧伪变诈无所不为,疾视其长上而幸其灾,因之以水早,加之以盗贼,则天下荡然无复天子之民矣。世之儒者常有言曰:“三代之时,其所以教民之具,甚详且密也。及至后世,教化之道衰,而尽废其具,是以若此无耻也。”臣愚以为若此者,乃好古而无术,知有教化而不知名实之所存者也。昔武王既克商,散财发粟,使天下知其不贪;礼下贤俊,使天下知其不骄;封先圣之后,使天下知其仁;诛飞廉、恶来,使天下知其义。如此,则其教化天下之实固已立矣。天下耸然,皆有忠信廉耻之心,然后文之以礼乐,教之以学校,观之以射乡,而谨之以冠昏丧祭,民是以目击而心谕,安行而自得也。及至秦汉之世,专用法吏以督责其民,如此而欲望其迁善远罪,不亦难乎?欲民之知信,则莫若务实其言;欲民之知义,则莫若务去其贪。夫所贵乎县官之尊者,为其恃于四海之富,而不争于锥刀之末也。其与民也优,其取利也缓。古之设官者,求以裕民,今之设官者,求以胜之。求利太广,而用法太密,故民日趋于贪。臣愚以为难行之言,当有所必行,而可取之利,当有所不取,以教民信而示之义。(取材于苏轼《崇教化》)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君当神器之重
当:掌握
B.永保无疆之休
休:休养C.承天景命
景:大
D.莫不殷忧而道著
殷:深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所恃以为牢固不拔者
拔:动摇
B.此非必有爵赏劝乎其前
劝:奖励C.天下耸然
耸:惊恐
D.民是以目击而心谕
谕:明白8.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臣闻求木之长者
欲民之知信
B.塞源而欲流长者也疾视其长上而幸其灾C.必竭诚以待下
然后文之以礼乐D.其可忽乎其与民也优
9.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竭尽诚心那么胡越之人也将同心同德,傲视别人那么至亲骨肉也会成为不相干的路人B.因之以水旱,加之以盗贼水旱灾害接续来袭,盗贼作乱施以侵害C.如此而欲望其迁善远罪,不亦难乎像这样却想要他们提拔良善疏远奸邪,不也很困难吗D.今之设官者,求以胜之如今设置官吏,是为了驾驭百姓10.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和苏轼《崇教化》中为政治国的主张有哪些相同之处?请简要概括。(4分)七、丰台高二期末六曰厚农桑。臣观《书》曰:“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此言圣人之德,惟在善政。善政之要,惟在养民;养民之政,必先务农。农政既修,则衣食足;衣食足,则爱肤体;爱肤体则畏刑罚;畏刑罚,则寇盗自息,祸乱不兴。是圣人之德,发于善政;天下之化,起于农亩。故《诗》有《七月》之篇,陈王业也。今国家不务农桑,粟帛常贵。浙江诸路,岁籴米六百万石,其所来之价与辇运之费,每岁共用钱三百余万贯文。又贫弱之民,困于赋敛,岁伐桑枣,鬻而为薪,劝课之方,有名无实。故粟帛常贵,府库日虚,此而不谋,将何以济!臣于天下农利之中,粗举二三以言之。且如五代群雄争霸之时,本国岁饥,则乞籴于邻国,故各兴农利,自至丰足。江南旧有圩田,每一圩方数十里,如大城。中有河渠,外有门闸。旱则开闸引江水之利,涝则闭闸拒江水之害,旱涝不及,为农美利。又浙西地卑,常苦水沴。虽有沟河,可以通海,惟时开导,则潮泥不得而堙之。虽有堤塘,可以御患,惟时修固,则无摧坏。臣知苏州日,点检薄书,一州之田,系出税者三万四千顷。中稔之利,每亩得米二石至三石,计出米七百余万石。东南每岁上供之数六百万石,乃一州所出。臣询访高年,则云曩时两浙未归朝廷,苏州有营田军四都,共七八千人,专为田事,导河筑堤,以减水患。于时民间钱五十文籴白米一石。
自皇朝一统,江南不稔则取之浙右,浙右不稔则取之淮南,故慢于农政,不复修举。江南圩田、浙西河塘,大半隳废,失东南之大利。今江浙之米,石不下六七百文足,至一贯文省,比于当时,其贵十倍,而民不得不困,国不得不虚矣。又京东西路有卑湿积潦之地,早年国家特令开决之后,水患大减。今罢役数年,渐已堙塞,复将为患。臣请每岁之秋,降敕下诸路转运司,令辖下州军吏民各言农桑之间可兴之利、可去之害。或合开河渠,或筑堤堰陂塘之类,并委本州军选官计定工料,每岁于二月间兴役,半月而罢,仍具功绩闻奏。如此不绝,数年之间,农利大兴,下少饥岁,上无贵籴,则东南岁籴辇运之费大可减省。其劝课之法,宜选官讨论古制,取其简约易从之术,颁赐诸路转运使,及面赐一本,付新授知州、知县、县令等。此养民之政、富国之本也。(取材于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畏刑罚,则寇盗自息
息:停止B.
岁籴米六百万石
籴:购买C.又浙西地卑
卑:卑鄙D.则云曩时两浙未归朝延
曩:从前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又贫弱之民,困于赋敛
其制稍异于前B.此而不谋
徐而察之C.
乃一州所出
乃使人复葺南阁子D.导河筑堤,以减水患
吾小人辍飧饕以劳吏者8.下列文中画线语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故《诗》有《七月》之篇,陈王业也《诗经》的《七月》是陈王功业的篇章B.旱涝不及,为农美利无旱无涝,对农业生产大有好处C.一州之田,系出税者三万四千顷一州之中可以上税的农田有三万四千顷D.取其简约易从之术选取古制中简单易做的方法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认为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是祸乱不兴、天下教化的基础。B.作者认为当前鼓励农桑的政策有名无实,长此将难以补救。C.文中说作者任知州时阅帐册、访乡民、修堤坝,造福百姓。D.选文中作者秉公直言、心怀家国,这是一种士大夫的担当。10.选文中“此养民之政”的“政”与《种树郭橐驼传》中“得养人术”的“术”分别指什么?并结合原文分别阐释其意义。(6分)八、丰台高一期末贞观四年,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以备巡狩。给事中【1】张玄素上书谏曰:陛下智周万物,囊括四海,令之所行,何往不应?志之所欲,何事不从?微臣窃思秦始皇之为君也,藉周室之余,因六国之盛,将贻之万叶。及其子而亡,谅由逞嗜奔欲,逆天害人者也。是知天下不可以力胜,神祇不可以亲恃。惟当弘俭约,薄赋敛,慎终始,可以永固。方今承百王之末,属凋弊之余,必欲节之以礼制,陛下宜以身为先。东都未有幸期,即令补葺;诸王今并出藩,又须营构。兴发数多,岂疲人之所望?其不可一也。陛下初平东都之始,层楼广殿,皆令撤毁,天下翕然,同心欣仰。岂有初则恶其侈靡,今乃袭其雕丽?其不可二也。每承音旨,未即巡幸,此乃事不急之务,成虚费之劳。国无兼年之积,何用两都之好?劳役过度,怨讟(dú)将起。其不可三也。百姓承乱离之后,财力凋尽,天恩含育,粗见存立,饥寒犹切,生计未安,三五年间,未能复旧。奈何营未幸之都,而夺疲人之力?其不可四也。昔汉高祖将都洛阳,娄敬【2】一言,即日西驾。岂不知地惟土中,贡赋所均,但以形胜不如关内也。伏惟陛下化凋弊之人,革浇漓之俗,为日尚浅,未甚淳和,斟酌事宜,讵可东幸?其不可五也。臣尝见隋室初造此殿,楹栋宏壮,大木非近道所有,多自豫章采来,二千人拽一柱,其下施毂,皆以生铁为之,中间若用木轮,动即火出。略计一柱,已用数十万,则余费又过倍于此。臣闻阿房成,秦人散;章华【3】就,楚众离;乾元毕工,隋人解体。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日?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百王之弊,以此言之,恐甚于炀帝远矣。深愿陛下思之,无为由余所笑,则天下幸甚矣。(取材于《贞观政要·纳谏》)注释:【1】给事中:古代官职。【2】娄敬: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3】章华:章华台,楚灵王六年(公元前535年)修建的离宫,后毁于兵乱。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谅由逞嗜奔欲
谅:料想B.陛下初平东都之始
平:平定C.奈何营未幸之都
营:营建D.袭百王之弊
袭:攻击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微臣窃思秦始皇之为君也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B.今乃袭其雕丽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C.但以形胜不如关内也
则足以拒秦D.恐甚于炀帝远矣
赵尝五战于秦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藉周室之余,因六国之盛,将贻之万叶倚仗(灭掉)周室的余威,凭借(平定)六国的气势,将(基业)传至万代B.每承音旨,未即巡幸一听到下面有呈报,没有(经过考察)就去巡视C.伏惟陛下化凋弊之人,革浇漓之俗恳请陛下体察百姓之苦,革除日渐沦丧的世俗风气D.无为由余所笑,则天下幸甚矣不要因为我而被天下取笑,那便是国家的大幸了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张玄素在文章开头部分通过赞美唐太宗的英明和力量,为后续的谏言铺垫,形成了先扬后抑的结构。B.张玄素通过总结历史教训、分析当前形势,向唐太宗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包括节俭治国、避免劳民伤财等。C.张玄素通过具体比较隋炀帝和唐太宗不同时期的国力,警示太宗注意自身行为,避免重蹈炀帝覆辙。D.张玄素在谏言中采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对比唐太宗初平东都时与现在的决策差异,突出其矛盾性。10.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条概括张玄素反对修建洛阳乾元殿的五个理由。(每条不超过15个字)(6分)九、石景山高二期末盖公堂记苏轼始吾居乡,有病寒而咳者,问诸医,医以为蛊【1】,不治且杀人。取其百金而治之,饮以蛊药,攻伐其肾肠,烧灼其体肤,禁切其饮食之美者。期月而百疾作,内热恶寒,而咳不已,累然真蛊者也。又求于医,医以为热,授之以寒药,旦朝吐之,暮夜下之,于是始不能食。惧而反之,则钟乳、乌喙【2】杂然并进,而瘭疽痫疥眩瞥之状,无所不至。三易医而疾愈甚。里老父教之曰:“是医之罪、药之过也。子何疾之有!人之生也,以气为主,食为辅。今子终日药不释口,臭味乱于外,而百毒战于内,劳其主,隔其辅,是以病也。子退而休之,谢医却药而进所嗜,气完而食美矣,则夫药之良者,可以一饮而效。”从之。期月而病良已。昔之为国者亦然。吾观夫秦自孝公以来,至于始皇,立法更制,以镌磨锻炼其民,可谓极矣。萧何、曹参亲见其斫丧之祸,而收其民于百战之余,知其厌苦憔悴无聊,而不可与有为也,是以一切与之休息,而天下安。始参为齐相,召长老诸先生问所以安集百姓,而齐故诸儒以百数,言人人殊,参未知所定。闻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请之。盖公为言治道贵清净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之,参于是避正堂以舍盖公,用其言而齐大治。其后以其所以治齐者治天下,天下至今称贤焉。吾为胶西守,知公之为邦人也,求其坟墓、子孙而不可得,慨然怀之。师其言,想见其为人,庶几复见如公者。治新寝于黄堂之北,易其弊陋,达其壅蔽,重门洞开,尽城之南北,相望如引绳,名之曰盖公堂。时从宾客僚吏游息其间,而不敢居,以待如公者焉。
夫曹参为汉宗臣而盖公为之师,可谓盛矣。而史不记其所终,岂非古之至人得道而不死者欤?胶西东并海,南放于九仙,北属之牢山,其中多隐君子,可闻而不可见,可见而不可致,安知盖公不往来其间乎?吾何足以见之!注释:【1】蛊:人体内的寄生虫。此指由寄生虫引起的疾病。【2】钟乳:即钟乳石。乌喙:中药附子的别称,有散寒止痛的功效。【3】萧何、曹参:汉初大臣,协助刘邦建立汉朝基业。【4】黄老言:黄老之学,是战国、汉初道家学派的学说。黄、老指黄帝与老子,4.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气完而食美矣
完:完成,结束B.而收其民于百战之余
收:收容,接受C.参于是避正堂以舍盖公
舍:使……住宿D.北属之牢山
属:连接,接续5.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2分)A.问诸医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B.禁切其饮食之美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C.三易医而疾愈甚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D.其后以其所以治齐者治天下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6.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谢医却药而进所嗜谢绝医生,断绝吃药,吃一些自己喜欢吃的食物B.以镌磨锻炼其民像雕琢器物、锻造金属一样砥砺他们百姓的德行C.而不可与有为也因而不可发布过多政令烦扰D.达其壅蔽把阻塞不通的地方清除打通7.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患风寒的乡人多次求医,不同的医生给出的治疗方法大相径庭。B.齐国儒士众多,治国之策各异,但都不如盖公的政治智慧高明。C.作者将黄堂之北的新居命名为“盖公堂”,以等待盖公入住其中。D.作者揣想盖公隐居山中,逍遥往来,表达了对贤者的追慕之情。8.清代学者评价此文:“《盖公堂记》用柳子《郭橐驼传》之意而变其面目。”请结合此文与《种树郭橐驼传》,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十、大兴高二期末荀卿论苏轼尝读《孔子世家》,观其言语文章,循循莫不有规矩,不敢放言高论,言必称先王,然后知圣人忧天下之深也。茫乎不知其畔岸,而非远也;浩乎不知其津涯,而非深也。其所言者,匹夫匹妇之所共知;而所行者,圣人有所不能尽也。呜呼!是亦足矣。使后世有能尽吾说者,虽为圣人无难,而不能者,不失为寡过而已矣。子路之勇,子贡之辩,冉有之智,此三者,皆天下之所谓难能而可贵者也。然三子者,每不为夫子之所悦。颜渊默然不见其所能,若无以异于众人者,而夫子亟称之。且夫学圣人者,岂必其言之云尔哉?亦观其意之所向而已。夫子以为后世必有不能行其说者矣,必有窃其说而为不义者矣。是故其言平易正直,而不敢为非常可喜之论,要在于不可易也。昔者常怪李斯事荀卿,既而焚灭其书,大变古先圣王之法,于其师之道,不啻若寇仇。及今观荀卿之书,然后知李斯之所以事秦者皆出于荀卿,而不足怪也。荀卿者,喜为异说而不让,敢为高论而不顾者也。其言愚人之所惊,小人之所喜也。子思、孟轲,世之所谓贤人君子也。荀卿独曰:“乱天下者,子思、孟轲也。”天下之人,如此其众也;仁人义士,如此其多也。荀卿独曰:“人性恶。桀、纣,性也。尧、舜,伪也。”由是观之,意其为人必也刚愎不逊,而自许太过。彼李斯者,又特甚者耳。今夫小人之为不善,犹必有所顾忌,是以夏、商之亡,桀、纣之残暴,而先王之法度、礼乐、刑政,犹未至于绝灭而不可考者,是桀、纣犹有所存而不敢尽废也。彼李斯者,独能奋而不顾,焚烧夫子之六经,烹灭三代之诸侯,破坏周公之井田,此亦必有所恃者矣。彼见其师历诋天下之贤人,以自是其愚,以为古先圣王皆无足法者。不知荀卿特以快一时之论,而荀卿亦不知其祸之至于此也。其父杀人报仇,其子必且行劫。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其高谈异论有以激之也。孔、孟之论,未尝异也,而天下卒无有及者。苟天下果无有及者,则尚安以求异为哉!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而夫子亟称之亟:屡次B.要在于不可易也易:轻视C.喜为异说而不让让:谦让D.而天下卒无有及者卒:始终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其所言者如此其众也B.虽为圣人无难每不为夫子之所悦C.子路之勇今夫小人之为不善D.而不敢为非常可喜之论而自许太过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圣人有所不能尽也圣人也有不能完全做到的B.岂必其官之云尔哉难道一定要学圣人是怎么说的吗C.独能奋而不顾只有他奋发有为不顾阻碍D.以自是其愚认准了自己那种愚蠢的念头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轼认为孔子言必先王,心忧天下,言论文章道理平易并不深奥。B.苏轼认为后人即使做不到孔子所说内容,也可以成为少犯错的人。C.李斯焚书行为都是听从老师荀子言论做的,苏轼认为不值得奇怪。D.文章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对比效果明显,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度。10.结合第4-6段,概括作者对荀子的评价。(6分)十一、昌平高二期末孟子之适魏,正当魏人败于马陵,秦人掳其公子卬,
魏之为国可谓困矣。魏惠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盖其兵屡败,意夫孟子之来,必有奇谋秘计以取胜于邻国,而洗其屡败之过也。故问孟子用兵何若而利,何若而不利也,而孟子则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然孟子学子思者也。
尝问牧民之道何先,子思曰:“先利之。”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人,亦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子思曰:“仁义固所以利之也,上不仁则下不得其所,上不义则下乐为诈也,此为不利大矣。”孟子之学子思,既知夫仁义为利之大,而其对魏王,则终不以利言之,何哉?善夫
温公【1】之论:“子思、孟轲之言一也。夫惟仁者为知仁义之利,不仁者不知也。故孟子之对魏王,直以仁义而不及利者,所与言之人异故也。”此说可谓尽之矣。盖仁义非无利,仁义之利,可与智者道,难与俗人言也。与世俗而言仁义之利,彼将以利心而求于仁义,果何以得仁义之利哉?以利心而求于仁义,虽近仁义,而卒不免于利。故惟孟子则可以与之言,非孟子而与之言,则失之矣。盖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则失人;不可与之言而与之言,则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故子思言利,孟子不言利,何也?盖其所言之人异也。孔子之所以罕言利者,罕与世之人言也。夫子之道传之子思,子思之道传之孟子。夫子罕言利,而子思言之于孟子,此子思之所以为善学夫子也。子思既言利,而孟子则不言之于魏王,此孟子所以为善学子思也。譬如医家之用药,此人所用之药不可以用之于彼人也。君子不天下俭其亲,为墨子而言则可,为始皇而言之则不可。俭非圣人之中制,为魏晋之君俭啬言之则可,为武帝言之则不可矣。(取材于林之奇《论子思言利孟子不言利》)注释:【1】温公,指司马光。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孟子之适魏
适:适合B.
意夫孟子之来
意:猜想C.仁义固所以利之也
固:本来D.而卒不免于利
卒:最终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君子之所以教人
孔子之所以罕言利者B.上不仁则下不得其所
而孟子则不言之于魏王C.所与言之人异故也夫子之道传之子思D.彼将以利心而求于仁义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魏之为国可谓困矣魏国作为一个国家可以说是处境艰难了B.尝问牧民之道何先孟子曾经问畜牧为生的人把什么放在第一位C.既知夫仁义为利之大已经知晓仁义可以带来很大的利益D.俭非圣人之中制节俭不是圣人的合乎中庸之道的典章制度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孟子到魏国时,魏王希望孟子能够帮助自己改变国家现状。B.孟子回答魏王时只谈仁义并不谈利,是因为魏王足够仁义。C.世俗之人用求利之心去求仁义,最终难免会失去仁义之利。D.智慧的人知道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做到不失人不失言。10.文章第五段作者认为“子思言利,孟子不言利”的原因是说话的对象不同,请具体说明该段是如何逐层阐释的。(6分)十二、通州高二期末《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1】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媿哉!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古人治军之道,未有不本于廉耻者。《吴子》曰:“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尉缭子》言:“国必有慈孝廉耻之俗,则可以死易生。”而太公对武王:“将有三胜,一曰礼将,二曰力将,三日止欲将。故礼者,所以班朝治军而兔苴【2】之武夫,皆本于文王后妃之化;岂有淫刍荛【3】,窃牛马,而为暴于百姓者哉!”(取材于顾炎武《日知录》)注释:【1】管生:即管仲。生,先生。【2】兔苴:又作“免置”,“苴”与“置”均为捕兽的网。“兔苴”被用来比喻勇猛的武士。【3】刍荛:指割草打柴,也指割草打柴的人。泛指乡野之人。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管生之能言也能:善于B.鸡鸣不已于风雨已:停止C.稍欲通解通:通达D.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务:事情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则天下其有不乱其原皆生于无耻也B.耻之于人大矣彼昏之日C.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而为暴于百姓者哉D.必教之以礼则可以死易生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无耻之耻,无耻矣把没有羞耻心当作羞耻,那就不会有耻辱了B.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这个人的儿子真是不同寻常啊C.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颜之推不得已而在乱世中为官D.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从大处讲就能进攻,从小处讲就能退守了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强调了礼义廉耻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性,着重指出了廉最为关键。B.指出三代以后社会道德衰败的状况,表明了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C.引用《颜氏家训》中齐朝士大夫教育儿子的事例,批判谄媚求荣行为。D.引用《吴子》《尉缭子》等兵书中的言论,阐述廉耻对于治军的重要性。10.根据文章内容,简析作者围绕“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一说法,主要从哪些方面展开论述。(6分)十三、怀柔高二期末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①苏轼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蝌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②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③,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吾与与可诗信往还。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有删改)注释:①文与可:文同,字与可,长于画竹。偃竹:仰斜的竹子。②子由:苏辙,字子由。③轮扁:古代斫轮的工匠,名扁。④彭城:徐州。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
遗:赠送B.而读书者与之
与:给予C.袜材当萃于子矣
萃:聚集D.废卷而哭失声
废:搁下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而节叶具焉而有万尺之势B.生而有之也与可之教予如此C.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
乃见其所欲画者D.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就像兔子出洞鹘鸟就立即扑过去那样,稍微放松就会失掉兔子B.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庖丁,是宰牛的,可是(他讲的道理)却为养生的人所采纳C.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各地拿着白绢请他作画的人,一个接着一个找上门来D.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从前曹操祭奠桥公文中,有车过坟前就会腹痛的话9.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解说有误的一项是(3分)A.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在诗、词、文、书、画等诸方面成就斐然。散文著述丰富,与欧阳修并称“欧苏”。B.“寻”,是古代的长度单位。一般认为八尺为一寻,“剑拔十寻”是指笋长成竹后,高数丈,如剑拔出鞘似的。C.苏轼诗中所提到的“箨龙”,是竹笋的别称。在文人的笔下,竹笋还有许多别称,如“竹萌”“竹雏”“竹胎”等。D.“记”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可叙事、写景、状物、描写等,也可用来抒发情怀抱负,也可用来阐述观点。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子由虽未向文与可学画竹,但他却赞赏文与可的绘画,领悟到文与可在画竹方面所蕴含的高深修养。B.文与可虽然是有名的画家,但他对自己的作品并不看重,甚至把求画者送来请他作画的素绢拿来做袜子。C.文与可写信给苏轼,开玩笑说已经告诉求画者,画墨竹的大师苏轼就在徐州,以后就向已到徐州任职的苏轼求画吧。D.苏轼睹物思人,借用曹操祭桥公的典故,意指自己与文与可情意深厚,读来情思绵长,悲意顿生,更显真情。11.翻译下面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6分)①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3分)②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3分)12.文章第一段叙述了文与可画竹的方法和作者在艺术实践中的体会。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其中蕴含的绘画理论。(6分)参考答案一、海淀高二6.(2分)B7.(2分)C8.(2分)A9.(4分)参考答案:①听到岩洞的水声,懂得了高官显位给人带来的不过是身外之物,恬淡宁静的生活才是人的内心需求。②游览岩洞深处,却随众返回而没有看到泉流山石的胜境,在感到可惜时流露出做事不应因随众心理而丢失自己初心的体悟(或做事不应因随众而失去更好机遇的体悟)。③记述游览山水经历不应采纳怪诞、流俗之说,而应体现自己的真实经历及感受。(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得4分)二、海淀高一5.(2分)A6.(2分)A7.(2分)D8.(4分)①文章第一、二段运用对比论证,阐明奇才需急求,以应不测之变的道理;运用比喻论证,说明奇才应在平时蓄积。②文章第三段通过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阐明求取奇才需运用正确方法,且将人才放置到合适位置的道理。【评分参考】答出内容要点,3分;答出论证方式,1分。三、西城高二7.(3分)D(深入理解)8.(3分)C(A.副词,“就是”;连词,表转折,“然而”。B.副词,表反诘;副词,表推测。C.代词,放在动词前面,组成名词性词组。D.语气词,可不译;代词,指“百姓”)9.(3分)C(然而这并不足以让夏太常看重)10.(3分)B(庄氏二子以朴素自好与流风末俗的影响没有必然关系)11.(6分)答案示例:①庄氏二子与夏焕的身份不同,作者表达看法的语气也有所不同。庄氏二子是乡里邻人之子,是后生晚辈,作者用“告之”,语气显得庄重、严肃;而夏焕是表弟,是同辈之人,作者用“勖之”,言辞更显恳切。②两篇文章所针对的问题不同,作者的写作用意也不同。《庄氏二子字说》从二子名字问题,想到吴地、天下的风俗问题,因此用告诫的方式表达对二子可能受到当时追求虚浮、夸饰风气影响的担忧,希望他们能爱惜自己,坚守敦厚的品格;《怀竹说》中,作者由夏焕言行随意、为人所轻的问题,想到君子所谓孝思问题,因此借他以“怀竹”自命之机,勉励他在保留祖先遗物、表达悲伤之情的基础上,继承先人遗风,改变自己的言行。[评分参考]第①点2分;第②点4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四、东城高二6.(3分)B7.(3分)C8.(3分)C9.(2分)杂乱地列举各种方法,听凭使用的人自己选择10.(5分)答案要点:①不急于事功,明辨不利因素和有利因素。(2分)②心中有主守,自居廉、静、信。(2分)③依据形势的具体情况,选择孙子的用兵之法。(1分)五、东城高一6.B7.C8.B9.C10.答案示例:我认为两人的关系是欧阳修所说的“君子之真朋”。①欧阳修认为“君子之真朋”是君子在道义一致的基础上结成的朋党,修身事国始终坚守道义。(1分)②王安石和司马光虽然所持的政治主张不同,但二人都遵循“为国为民”之道。(1分)③王安石在信中驳斥司马光的责难,为变法正名(1分),目的是利国惠民(1分)。④司马光虽然不满王安石变法败坏法度,但仍希望朝廷在他去世后礼遇他,以此振作世风(1分),体现了司马光公而忘私的君子之德(1分)。六、朝阳高一6.(3分)B7.(3分)C8.(3分)A9.(3分)C10.(4分)答案要点:①君主要修身以治国。②要重视百姓,以民为本。【评分参考】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七、丰台高二6.(3分)C7.(3分)D8.(3分)A9.(3分)C10.(6分)答案要点:选文“政”指劝课农桑、兴修水利;《种》中的“术”指顺民之性。意义:①二者“养民”的主张均反映了“以民为本”思想。②本文作者针对当时颓废待兴的农业生产和水利设施,提出劝课农桑、兴修水利。③《种》的作者针对当时繁政扰民的社会现实,提出让百姓“顺天致性”,休养生息的主张。【评分参考】“政”的解说2分,每点1分。“术”的解说1分。第①点1分。第②点结合背景谈1分,也可谈效果等。第③点结合背景谈1分,也可谈效果等。意思对即可。有其他合理解读,能自圆其说,亦可酌情给分。八、丰台高一6.D7.A8.D9.C10.①工程多,征发多,非疲敝民众所愿。②前后政策矛盾,现不应求雕饰之美。③国家储备不足,两都建设无实际需要。④百姓经历战乱,生计未安。⑤风俗未淳,不宜东都巡幸。九、石景山高二4.A(2分)5.D(2分)6.B(2分)7.C(2分)8.参考答案:“用柳子意”是指:苏文像柳文一样借用寓言的形式,通过种树/治病善与不善的对比,阐述治国之道(治国理政务在与民休息、不能繁政扰民的道理)。“变其面目”表现为:(1)内容方面:柳文引述当时官吏扰民的现状,申明理政务在清简;苏文则引用曹参以盖公建议治国辅政的史实,阐明主张。(2)行文方面:柳文侧重从理政之不善论述主张,苏文侧重从理政之善来表达观点。(“用柳子意”“变其面目”各3分,共6分。“变其面目”答出一方面即可得3分答其他内容,合理即可。)十、大兴高二6.B(易:改变)7.D(两个“而”都表并列)8.C(只有他骄矜傲慢不顾一切)9.C10.示例一:荀子(在儒学层面)阐明了王道,阐述了礼乐文明(1分),值得肯定(1分)。荀子喜欢“放言高论”(1分),苏轼不认同荀子追求标新立异的举止(1分)。荀子为人刚愎自用且不知谦逊,赞扬自己太过分(1分),苏轼反对他否定先贤的做法。(1分)示例二
:苏轼肯定了荀子阐明王道、阐述礼乐文明的贡献,但认为荀子为人刚愎自用且不知谦逊,所以才会喜欢发表高谈异论、诋毁先贤。十一、昌平高二6.A7.C8.B9.B10.(6分)答案要点:①首先从孔子说起,突出子思和孟子两人言论不同,但都是善于向老师学习,很少对世俗之人谈利。②接着用医家对不同的患者用药不同进行比喻论证,形象生动地阐释了说话的对象不同采用的回答也应不同。③最后举可以对墨子和魏晋之君谈节俭,而不能对秦始皇和汉武帝谈节俭的例子,运用对比论证进一步阐释观点。十二、通州高二6.C7.D8.B9.A10.答案提示:①解释礼义廉耻的内涵和重要性,强调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指出了廉耻对于个人行为的约束作用;②通过对比,指出人若不知廉耻则会导致祸败乱亡,凸显廉耻对于国家稳定的重要意义;③即使在世衰道微、背弃礼义廉耻的时代,总有坚守廉耻之人存在;④引用罗仲素的观点,阐述了朝廷教化、士人廉耻与天下风俗之间的关系,强调廉耻在社会层面的连锁影响;⑤引用古人治军之道,说明廉耻在军事和国家治理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共6分。每个要点1分,语言表达1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十三、怀柔高二6.B(3分)7.A(3分)8.A(3分)9.D(3分)10.B(3分)11.(共6分)①我不能做到这样,但心里却明白这样做的原因。(然,而,所以,各1分)②士大夫把他的话当成话柄来传。(之,以为,口实,各1分)12.(共6分,每点3分,照抄原文,分数减半)①画竹必须先作细致观察,先成竹在胸,然后根据捕捉到的形象一气画成,这样才能画出竹子的神韵。(尊重生活,师法自然。重视创作灵感的捕捉和整体形象的把握,追求神似)②在创作过程中,要做到心手相应,既“得其意”而又“得其法”,必须勤学苦练才有可能达到。(认识和行动要统一,理解道理和实际操作要一致,要重视实践,不断积累经验)(6分)5.请根据《红楼梦》全书内容,文中画线句子所暗对的人物正确的一项是(3分)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节选自《红楼梦曲·飞鸟各投林》)A.巧姐宝钗探春妙玉B.巧姐黛玉李纨惜春C.湘云黛玉探春妙玉D.湘云宝钗李纨惜春6.《乡土中国》中提到了血缘结合的社会现象,在以下《红楼梦》相关事件中不符合血缘结合的一项是(3分)A.林黛玉住进潇湘馆B.探春住进秋爽斋C.妙玉住进陇翠庵D.邢岫烟住进紫菱洲(四)阅读下面文段,回答7-13题。(21分)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困困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选自《阿房宫赋》)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选自《桂枝香·金陵怀古》)7.下列句子中的“爱”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B.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C.百姓皆以王为爱也怜惜,同情D.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8,下面加点词“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句;后人哀之而不鉴之A,杳不知其所之也B.提刀而立,为之四顾C.代百司之职役哉D.夫晋,何厌之有9、下面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妃嫔媵嫱,指六国王侯的宫妃。王子皇孙,指六国王侯的儿子、孙子。B、锱铢,古代较小的重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的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C.阿房宫,秦宫殿,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到秦二世时未完工,被誉为“天下第一宫”。D、赋,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有“铺采擒文,体物写志”特点。10、下面加点词语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成不敢敛户口B.韩魏之经营C.雷霆乍惊,宫车过也D.正故国晚秋11.下面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A.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长桥卧在水上,没有云怎么出现了龙一条又一条的通道架在半空,并非雨过天晴,怎么出现了彩虹B.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明亮的星星晶莹闪烁,这是宫妃们打开了梳妆的镜子;绿色的云朵纷纷扰扰,这是宫妃们在梳理晨妆的发髻。C.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直的栏杆,横的门槛,比九州的城郭还要多;管弦的声音嘈杂,比闹市里人们的言语还要多。D.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让秦王朝又能爱护六国的百姓,那么可以传递三世乃至万世而做皇帝,谁能够消灭它呢12.下面对两则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阿房宫赋》开篇,用四个三字短句领起,既写出了秦横扫六国统一天下的气势,也体现了阿房宫工程的浩大。B.《阿房宫赋》中,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C.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开头三句寥寥数语就交代清楚登临的时间、地点、气候,并定下了后面观景的坐标位置。D.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归帆”“酒旗”“彩舟”“白鹭”既写出了真实的生活情景,又有想象之景,展现了金陵的美丽、繁华。13.下面对两则材料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阿房宫赋》中,写六国珍宝之多及其来源,是为了说明六国统治者不爱护其百姓,为下文的议论蓄势。B.《阿房宫赋》中,无论描写还是议论,都大量采用了铺排的手法,叙事言情,极尽其致,气势夺人,令人耳目一新。C,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结句化用杜牧《泊秦淮》诗句,和杜牧一样,责怪商女无知,至今还唱着亡国之音。D,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中,景物有实有虚,色彩有浓有淡,虚实结合,浓淡相宜,构成一幅巧夺天工的金陵风景图。(五)名句名篇默写。(4分)14、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从下面三句中任选二句完成,如果三句都写,以前二句为准)(1)《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2)苏洵在《六国论》里表述齐国灭亡的原因是:▲;赵国灭亡的原因是:▲。(3)古诗词中,作者往往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来寄寓情感。三国人物故事就经常被引用,如“▲,▲”。二、表达与交流(共55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离老通宝坐处不远,一所灰白色的楼房蹲在“塘路”边,那是茧厂。十多天前驻扎过军队,现在那边田里留着几条短短的战壕。那时都说东洋兵要打进来,镇上有钱人都逃光了;现在兵队又开走了,那座茧厂依旧空关在那里,等候春茧上市的时候再热闹一番。老通宝也听得镇上小陈老爷的儿子——陈大少爷说过,今年上海不太平,丝厂都关门,恐怕这里的茧厂也不能开。但老通宝是不肯相信的。他活了六十岁,反乱年头也经过好几个,从没有见过绿油油的桑叶白养在树上等到成了“枯叶”去喂羊吃;除非是“蚕花”不熟,但那是老天爷的“权柄”,谁又能够未上先知“才得清明边,天就那么热!”老通宝看着那些桑拳上怒茁的小绿叶儿,心里又这么想,同时有几分惊异,有几分快活。他还记得自己还是二十多岁少壮的时候,有一年也是“清明”边就得穿夹,后来就是“蚕花二十四分”,自己也就在这一年成了家。那时,他家正在“发”,他的父亲象一头老牛似的,什么都懂得,什么都做得;便是他那创家立业的祖父,虽说在长毛窝里吃过苦头,却也愈老愈硬朗。那时候,老陈老爷去世不久,小陈老爷还没抽上鸦片烟,“陈老爷家”也不是现在那么不象样的。老通宝相信自己一家和“陈老爷家”虽则一边是高门大户,而一边不过是种田人,然而两家的命运好象是一条线儿牵着。不但“长毛造反”那时候,老通宝的祖父和陈老爷同被长毛掳去,同在长毛窝里混上了六七年,不但他们俩同时从长毛营盘里逃了出来,而且偷得了长毛的许多金元宝——人家到现在还是这么说,并且老陈老爷做丝生意“发”起来的时候,老通宝家养蚕也是年年都好,十年中间挣得了二十亩的稻田和十多亩的桑地,还有三开间两进的一座平屋,这时候,老通宝家在东村庄上被人人所妒羡,也正象“老陈老爷”在镇上是数一-数二的大户人家。可是以后,两家都不行了,老通宝现在已经没有自己的田地,反欠出三百多块钱的债,“陈老爷家”也早已完结。都说“长毛鬼”在阴间告了一状,阎罗王追还“陈老爷家”的金元宝横财,所以败的这么快。这个,老通宝也有几分相信,不是鬼使神差,好端端的小陈老爷怎么会抽上了鸦片烟15、下列句子中引号用法和划波浪线句子相同的一项是(3分)A、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他们难得的佳肴。B、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C、蝙蝠的耳朵又怎么能“穿透”黑夜,“听”到没有声音的物体呢D、都说“长毛鬼”在阴间告了一状。16、文中的画线句如果改成“他的父亲什么都懂得、做得”语意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请作简要分析。(4分)17、文中将老通宝一家和陈老爷家对照着写,有何意味(2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6分)“随地大小蹲”、累了可以躺地上睡觉、饿了可以边走边吃……在别人看来会觉得很不理解或是奇怪的行为,川渝人民或许早已习以为常。A.所以这股与生俱来的“松弛感”,川渝人民也被大家调侃道“四川人不信神,因为他们自己就很‘神’”。探究川渝人民拥有的网友们所谓的“超绝松弛感”,首先,与其地理环境因素有关。B.四川和重庆处于四川盆地中,又有“天府之国”的优越位置,宜室宜家的水土环境养成了川渝人民乐观的性格与心态。除此之外,①,“少不入川,老不出蜀”,从古至今,四川就是大家心目中的“休闲之地”,温柔又有魅力的历史遗传,孕育了当地人民悠闲自得的生活态度。当然,除了地理和历史这些外在因素,最重要的一点,②,他们接纳自己的优点,也接纳自己的缺点,而不被外界的评价和视线所干扰,在另一层面上,这也是一种内心的强大。C.也正是由于这种内心的强大,才让他们在繁琐、忙乱的生活中可以找到自己的秩序,养成乐观、稳定的情绪状态和内在品质,也就是“松弛感”。只有当自己真正接纳自己的时候,松弛感才会由内而外的散发出来,自己也会感到愉悦和满足。当然需要强调的是,我们所鼓励的松弛感,是在不打扰他人的前提下的自适和自我接纳与满足,③,那不叫“松弛”,而是一种冒犯与打扰。18.请在文中划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3分)19.文中三个划线句表述不当,请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义。(3分)A▲B▲C▲(三)作文(40分)20,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人们同时生活在两个世界中,日常生活是事实世界,精神生活是意义世界。数字时代,数字技术最大的风险就是使日常生活的意义在虚拟中退隐并可能最终走向消散。在日常生活中建构意义,对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甚至是拯救人类文明的一种努力。请综合以上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1.【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说法和相应观点的关系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观点,仔细比对各个选项,正确选择。【解答】(1)D.“这说明移民是一个国家飞速发展的必要条件”错,根据“二战以后美国的崛起和外来移民密切相关”等内容,只能说明国家飞速发展和移民有一定的关系,不能说明“移民是一个国家飞速发展的必要条件”。故选D。(2)最后一段中的观点是:引进外劳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能会增加国内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如果不引进,可能会导致产业外移和本地发展受阻。A.不能体现。介绍引入“外资”,而不是最后一段中的“外劳”。B.不能体现。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劳动力不足,才引进外劳以缓解劳动力紧缺的压力,没有体现引进外劳带来的双重影响。C.不能体现。介绍香港的劳工政策,没有体现引进外劳带来的双重影响。D.能体现。台湾引进外劳,促进了经济繁荣、文化多元,同时也伴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体现了引进外劳带来的双重影响。故选D。答案:(1)D(2)D3-4(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叙述视角及其表达效果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两篇小说,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①结合前文“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壽’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可知,本段通过社会环境的描写,突出了鲁镇旧习陈俗“年年如此”,“我”回到故乡面对的社会环境几乎一成不变,鲁镇依旧封闭、停滞、保守的特点,这令“我”难以忍受,所以“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从而暴露了“我”与鲁镇之间深刻的隔膜与疏离。②结合“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我乘她不再紧接的问,迈开步便走,匆匆的逃回四叔的家中,心里很觉得不安逸。自己想,我这答话怕于她有些危险……倘有别的意思,又因此发生别的事,则我的答话委实该负若干的责任”“但是我总觉得不安,过了一夜,也仍然时时记忆起来,仿佛怀着什么不祥的豫感;在阴沉的雪天里,在无聊的书房里,这不安愈加强烈了。不如走罢,明天进城去”可知,“我”与祥林嫂偶遇之后,祥林嫂的“灵魂”三问,令“我”手足无措,“我”更怕自己的回答会给祥林嫂带来什么危险,让“我”的惶惑不安之情难以排遣,所以“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这是“我”的自责与逃避,暴露了“我”因无法解决群众的精神启蒙问题而惶恐焦虑。(2)①甲选文是用的第一人称“我”来叙述,写了一个进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我”来到了阔别多年的鲁镇。居然遇见了多年不见的祥林嫂,而祥林嫂已经成了一个乞丐,并且在祝福前夜死掉。用第一人称叙述,拉近了读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使读者更容易产生代入感,可以使得祥林嫂的悲剧有一种即视感,是“我”亲眼见到了祥林嫂,也亲耳听到了她的死亡悲剧,更有真实感。“我”是故事的参与者,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人物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从“我”的眼睛里看出来;对人物的感受、评论,从“我”的嘴里说出来。而且“我”是整篇小说中唯一一个能够同情祥林嫂的人,在面对祥林嫂的“灵魂之问”的时候,他不知如何回答,希望能够帮到她,又怕害了她,有利于突出小说主题。②乙文是从李小二的角度来写他见到的人,看到的事。鉴于李小二和林冲的特殊关系,采用李小二的视角来叙述,从有限的视角来观察来人的特殊可疑,鬼鬼祟祟,推动下文情节的发展。从表达效果方面看,以李小二为视角叙述,将一切其未知之事不再描写,渲染了紧张气氛,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答案:(1)第①处,鲁镇依旧封闭、停滞、保守,令“我”难以忍受,暴露了“我”与鲁镇之间深刻的隔膜与疏离。第②处,祥林嫂的“灵魂”三问,令“我”手足无措,暴露了“我”因无法解决群众的精神启蒙问题而惶恐焦虑。(2)①甲选文中,鲁迅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呈现故事情节,增加了真实感,拉近了读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更容易产生代入感。“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通过“我”的所见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我”的感触揭示小说的主题。②乙选文中,采用李小二的视角来叙述,可以借由他的疑心揭开这次阴谋,从而更能推动情节的发展。同时,以他为视角叙述,更有紧张气氛,容易吸引读者的注意力。【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原则:(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5-6【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相关人物的掌握能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怀化学院《少儿舞蹈编创》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高校课程设计工作内容
- 怀化学院《钢琴基础》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电商培训视频课程制作合同
- 化工企业事故应急处理预案
- Pazufloxacin-mesylate-Standard-生命科学试剂-MCE
- 2024用工合同简单范本
- 红外收发装置课程设计
- 幼儿园情绪管理教育实施方案
- 2024销售合同(适合卖方)
- 北京应急指挥系统建设
-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秋天》精品课件【最新】
- 以“政府绩效与公众信任”为主题撰写一篇小论文6篇
- 高校教师培训心得体会2000字3篇
- 电力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管理细则
- 《用一元一次方程求解数轴上动点问题》 课件
- 水泥用灰岩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
- 老年友善医院创建-老年人社会服务相关职责
- 高等天气学讲座---锋生动力学和锋面次级环流课件
- 液压站更换作业指导书
- 《犯罪学》课程教学大纲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