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专业更敬业-十年后中国新闻人的变化-更专业_第1页
更专业更敬业-十年后中国新闻人的变化-更专业_第2页
更专业更敬业-十年后中国新闻人的变化-更专业_第3页
更专业更敬业-十年后中国新闻人的变化-更专业_第4页
更专业更敬业-十年后中国新闻人的变化-更专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更专业更敬业:十年后中国新闻人的变化]更专业十年,不过是恒河之一粒沙,在时间的长河里,不过是一瞬;十年,是一代人的分水岭,尽管有人说,代沟已经以五年计了。对新闻业来说,十年的变化,足以让人难以预料。在传播技术加速度进展的今日,因传播技术而被深刻影响的新闻业,也将消失巨大的变化。因此,猜测十年后的新闻业,是一个好玩而又有挑战性的事情。

2021年,在“将来世界学会”年会上,“21世纪新闻学”成为争论的话题。将来学家对2021年新闻媒体做出了自己的猜测。大多数将来学家都预期新闻业将发生巨大的技术变革,但是他们坚信新闻业的基本价值观将连续保持下去。82%的被调查者认为,将来新闻业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内容传送和选择的多样化上。将近五成的人认为,采纳新闻纸的媒体将会很少。这些将来学家们的猜测,在8年后的今日,部分已经被“基本证明”。因此,有理由根据传播的规律以及进展惯性,对将来的新闻业进行进一步的描述。

当下关于媒介融合的争论方兴未艾,从技术层面上展望,不少人对纸质媒体的进展产生了巨大的隐忧。十年后的纸媒还能够连续存在并进展壮大吗?这是一个最具焦点意义的话题。博客、微博的勃兴,使得公民记者一度成为热词,这些一般人身份的公民或平民记者,真的能够与职业记者“平权”吗?人们对搜寻引擎的依靠,能够取代专业人员在收集、传播和加工新闻方面的作用吗?这些话题,既是将来学家们热衷探讨的话题,也是传播业界为之孤疑的问题,以十年之限,对这些问题,做一番大胆的展望,不失为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传播业的进展日新月异,新媒体势头迅猛,不时地听说一个又一个老牌报纸倒闭破产,传统媒体的压力越来越大,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挤压和渗透气概日甚。传统媒体真的日薄西山了吗?世界传媒巨子鲁珀特・默多克这样告知我们:一些报纸和新闻机构不会适应数字化现实――它们将会破产。我们不应当把它们的破产归咎于技术,新闻业的将来属于勇者,能够富强兴盛的媒体将是那些找到更好方法满意读者需求的公司。他断言:新闻业的将来比任何时候都有盼望!

十年后,中国经济总量将会更加巨大,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更高,中国的新闻业也更加发达。可以预见的变化是,一些二三线城市,将会消失一些强势媒体,而一些媒体在海外的“发行”和传播将不仅成为可能,更会是现实。媒介融合的程度大为提高,公民记者的水平也与今日不行同日而语,考虑到这些因素,我认为十年后的中国新闻人与今日相比,将会有一些新的特点和变化。

专业素养更高

十年后,中国的传媒教育将更加务实,中国人随着中国在国际上地位的提升,民族骄傲感与日俱增。随着国际交往的便捷与频繁,留学回来的新闻人,甚至有更多的外国新闻人加盟中国知名媒体,新闻业的国际惯例更多地在中国新闻人中扎根。除了新闻意识更强、新闻技能更加娴熟之外,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将会消失全新的变化。相比较一些公民记者和业余记者,新闻人无论是在新闻的推断、新闻价值的开掘、新闻素材的再加工、对事实真相的追寻和调查、对新闻信息的取舍和传播等方面,都将更加专业。尤其值得一说的是,随着新闻生态的全面好转,收“红包”的记者将大为削减,甚至可以乐观地推断,新闻人的自律将会更加严格:由于媒体对记者的新闻道德管制、社会对记者的监督会更严格,因此,记者的社会地位虽然略有下降,但记者的职业形象将会更加鲜亮。

装备更加全面

科技的发达,往往首先体现在传媒业。十年后,科技将会让人更为晕炫,传媒业态也将消失巨大变化。新闻教育已经着眼于媒介融合,虽然文字、摄影和摄像还有专业上的侧重和分工,但在记者的装备上,已经打通。除了一般的掌上电脑、数码摄录装备,还有无线传输装备、个人资讯机、便携式扫描器等,甚至卫星电话也是装备之一。驾驶汽车成为必备的基本技能。因此,一部汽车加上一个装满设备的箱子,就是一个小型的流淌编辑部,远程工作是一种常态,由于从技术上讲,十年后的记者在任何地方,只要有信号,就可以快速和编辑部融为一体。

流淌更加频繁

这里所说的流淌,不仅是跨行业、跨媒体的流淌,甚至还包括跨国流淌。此外,由于对专业新闻人的要求更高,新闻人尤其是专业记者,将更多的是“在路上”的姿势。他可能在媒体的时间很少,更多的是在采访的路上。还有一点值得留意:随着二三线城市的崛起以及大城市就业压力的增加,一些名牌学校毕业的新闻人,不再谋求在京、沪、广等大城市工作,一些主流媒体的外派、外驻中西部二三线城市的记者将大量消失,中西部二三线城市与京、沪、广的新闻对流更为普遍,这也是流淌的一种表现。

跨媒体成为常态

如上所述,记者的要求更高,需要是多面手,具有多种复合素养和力量,同时,一个记者服务本集团的几个媒体将成为常态。他可能是报社的记者,同时是网站的专栏,也会不时地在电视上充当主持人。随着媒体集中和融合的加快,十年后的新闻人将会更多地活跃在多种传媒上。由于跨媒体,所以一些记者的工作地点不再固定,甚至没有固定的办公室,远程记者、特约记者将大批消失。

全媒体记者成为普遍的现实。记者在教育之初,就受到全面的训练,不仅会采写新闻,还会摄影、摄像,制作网页、编辑专题。十年后,文字、摄影、摄像的记者分工依旧会存在,但那更多的是侧重,而不是壁垒分明。全媒体记者对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音像等载体样样能玩得起来,还需会操弄4G等技术。一个记者可能担当的任务更加多样化,一方面要为报纸供稿、供图,也要为本集团的网站供应视频、音频等。这就需要新闻人具有更加全面的素养和力量。由于跨国采访、越洋采访更加频繁,娴熟运用一至两门外语的人将会更多。

受众意识更强

新闻营销是常态,新闻人的受众意识更强。由于媒体的服务性要求更高,受众的主动性大为加强,受众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挑剔的接受主体。在竞争激烈的新闻市场上,假如写不出受众喜爱的作品,一些网友就会写给你看,教你写新闻,他们用嘴来称赞,还用脚来投票。所以,新闻人必需是更为敏锐的信息雷达,不仅能捕获变动不居的信息,还要洞悉受众的需求和心理,适时供应他们需要的产品。

视野更加开阔

在将来的微博3.0时代,一个优秀的记者,不仅要能够玩转微博,擅长进行新闻营销,还要在肯定范围、肯定领域内是一个舆论领袖。他的微博、博客肯定是他的另一个活动平台,不仅借此和网友沟通,同时也可以收集信息、发布信息。这就要求他具有更为开阔的视野。行业分工可能会越来越细,他跑的口子也越来越小,但绝不能囿于口子的限制,在专业更细、分工更明确的前提下,视野肯定会更加开阔,由于假如没有宏阔的视野,他就不能胜任竞争激烈的新闻工作。

此外,将会有更多的专家型记者大量涌现,一方面是记者更加专业,另一方面是一些专家更活跃于媒体,媒介学问分子更多。这些学问分子熟识新闻操作手法,既是媒体的采访对象,又是媒体内容的供应者。

十年后,中国的新闻环境应当更为宽松,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新闻改革将会触及深水区,思想解放成为共识。因此,一些非意识形态领域的知名发行人将会大量涌现。十年后,中国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