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3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1月期末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吸氧是常见的临床治疗手段之一,主要用于缓解由病理性、生理性因素导致的缺氧。给病人进行输氧时,要在纯氧中混入5%的二氧化碳气体来刺激呼吸中枢,这主要利用了()A.体液调节 B.神经调节 C.免疫调节 D.激素调节〖答案〗A〖祥解〗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称为体液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除激素外,其他一些化学物质,如组胺、某些气体分子(NO、CO等)以及一些代谢产物(如CO2),也能作为体液因子对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功能起调节作用。CO2是调节呼吸运动的重要体液因子。体液中CO2浓度变化会刺激相关感受器,从而通过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进行调节。【详析】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称为体液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除激素外,其他一些化学物质,如组胺、某些气体分子(NO、CO等)以及一些代谢产物(如CO2),也能作为体液因子对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功能起调节作用。给病人进行输氧时,要在纯氧中混入5%的二氧化碳气体来刺激呼吸中枢,这主要利用了体液调节,BCD错误,A正确。故选A。2.内环境是人体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下列不属于物质进入内环境的过程的是()A.药物被注射到皮下组织B.消化酶进入小肠C.胰高血糖素分泌到细胞外D.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答案〗B〖祥解〗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组成。【详析】A、药物被注射到皮下组织,是进入组织液,属于内环境,A不符合题意;B、消化酶进入小肠,消化酶进入消化道,没有进入内环境,B符合题意;C、胰高血糖素分泌到细胞外,进入组织液,属于内环境,C不符合题意;D、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进入组织液,属于内环境,D不符合题意。故选B。3.交感神经紊乱主要是长期精神紧张、压力过大等原因引起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释放自己内心的压力,多注意休息,适量运动,保证充足的睡眠,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属于自主神经系统B.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会导致机体的食欲减退、心跳减慢C.机体处于压力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可能占据优势D.机体精神紧张,肾上腺素分泌会增多〖答案〗B〖祥解〗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详析】A、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属于自主神经系统,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A正确;B、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会导致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B错误;C、机体处于压力状态时,副交感神经受到抑制,而交感神经是兴奋的,使机体处于紧张状态,因此交感神经活动可能占据优势,C正确;D、过度紧张的时候会导致肾上腺素分泌增多的,通常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会引起一系列的生理性反应,包括脸红出汗多心跳加速,甚至发抖等的表现,D正确。故选B。4.糖尿病病因复杂多样,引起糖尿病的其中两种原因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A.两种原因引起的糖尿病都属于自身免疫病B.两种原因引起的糖尿病都属于1型糖尿病C.图中两种抗体是由不同浆细胞分泌的D.两种原因引起的糖尿病都具有多饮、多尿、多食的外在表现〖答案〗B〖祥解〗当血糖浓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胰岛B细胞的活动增强,胰岛素分泌量明显增加。体内胰岛素水平的上升,一方面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进入肝、肌肉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组织细胞转变为甘油三酯;另一方面又能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变葡萄糖。当血糖浓度降低时,胰岛A细胞的活动增强,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增加。胰高血糖素主要作用于肝,促进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进入血液,促进非糖物质转变为糖,使血糖浓度回升正常水平。【详析】A、两种糖尿病都是因为免疫功能过强引起的,所以都属于自身免疫病,A正确;B、1型糖尿病是胰岛功能减退、分泌胰岛素减少所致,抗体2引发的糖尿病并不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减少,B错误;C、一种浆细胞只能分泌一种抗体,C正确;D、人类的糖尿病分为1、2两种类型,多饮、多尿、多食是其共同外在表现,D正确。故选B。5.在果树栽培过程中,需要“打顶”去除顶端优势。这样做使侧芽的生长素()A.含量增加,以抑制其生长B.含量增加,有利于其生长C.含量减少,以抑制其生长D.含量减少,有利于其生长〖答案〗D〖祥解〗1、顶端优势是植物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抑制现象,因为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使侧芽生长受抑制。一般来说,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生长素抑制植物生长,甚至杀死植物。2、“打顶”就是去除顶芽,顶芽去掉后侧芽部位的生长素浓度就会下降,侧芽开始发育,产生众多的侧枝,侧枝多,结的果实就多,为果实的丰产奠定基础。【详析】顶端优势是植物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抑制的现象。其原理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在侧芽处积累,使侧芽处生长素浓度过高,生长受到抑制而出现顶端优势。“打顶”就是去除顶芽,可以减少生长素在侧芽处的积累,有利于侧芽生长,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6.科学家发现,TRPV1是一种神经元细胞膜上的痛觉受体(一种跨膜蛋白),同时也是一种阳离子通道。辣椒素和热刺激均可激活TRPV1,导致机体产生痛觉,辣椒素和热刺激的作用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兴奋处的神经纤维膜内电位变化为由正变负B.吃辣椒同时喝热饮可能会加重痛觉C.伤害性刺激引起机体产生痛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D.TRPV1能够感受热刺激并产生电信号,属于反射弧中的感受器成分〖答案〗A〖祥解〗题图分析,在口腔和皮肤的感觉神经末梢中,存在对辣椒素敏感的受体TRPV1受体,所以人吃辣椒后,辣椒素会与TRPV1受体结合,进行信息传递,导致机体产生痛觉。【详析】A、由图示可知,辣椒素和热刺激均可激活TRPV1,激活后的TRPV1作为离子通道引起阳离子内流,产生动作电位,因而表现为膜内电位由负变正,A错误;B、辣椒素和热刺激均可激活TRPV1,激活后的TRPV1作为离子通道引起阳离子内流,产生动作电位,因此,吃辣椒的同时喝热饮可能会加重痛觉,B正确;C、伤害性刺激引起机体产生痛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因为感觉的形成部位是大脑皮层,C正确;D、TRPV1能够感受热刺激并产生电信号,实现电信号的转变,即能感受外界刺激,因而属于反射弧中的感受器成分,D正确。故选A。7.乙型肝炎病毒容易引起乙型肝炎,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提高抵抗力的良好方法,通常乙型肝炎疫苗总共需要接种三针且需要间隔接种。第一针和第二针需要间隔一个月,半年后再注射第三针。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疫苗作为抗体可以提高机体对某病原体的免疫力B.接种后体内可检测到乙型肝炎病毒抗体,表明该个体一定不会患乙型肝炎C.多次接种该疫苗的目的主要是提高体内浆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数量D.若两次接种间隔时间过短,则上一次接种后产生的抗体可能会将疫苗当作抗原进行攻击〖答案〗D〖祥解〗疫苗通常是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疫苗后,人体内可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对特定传染病具有抵抗力。【详析】AD、疫苗通常是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作为抗原可以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因此,若两次接种间隔时间过短,则上一次接种后产生的抗体可能会将疫苗当作抗原进行攻击,A错误,D正确;B、接种后体内可检测到乙型肝炎病毒抗体,该抗体在一定时间内可以保持机体不感染乙肝病毒,但体内抗体的量会随时间下降,该个体仍可能患乙型肝炎,B错误;C、两次或更多次数的接种,可以使机体产生更多的记忆细胞和抗体,提供对相关疾病的长期保护,C错误;故选D。8.为了研究动物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调节机制,某研究小组进行了下列实验。实验一:将一定量的放射性碘溶液经腹腔注射到家兔体内,一定时间后测定家兔甲状腺的放射性强度。实验二:给甲、乙、丙三组家兔分别经静脉注射一定量的生理盐水、甲状腺激素溶液、促甲状腺激素溶液。一定时间后分别测定三组家兔血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发现注射的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都起到了相应的调节作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实验一中,可在家兔的甲状腺中检测到碘的放射性B.实验二中,乙、丙组家兔甲状腺激素的合成量不同C.据实验二推测,丙组甲状腺激素的合成量小于甲组D.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靶细胞〖答案〗C〖祥解〗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寒冷等条件下,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增加产热。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叫做负反馈调节。【详析】A、实验一中,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将放射性碘溶液注射到兔体内,碘首先进入组织液,后进入血浆或淋巴运输到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被吸收,参与甲状腺激素的合成,A正确;B、实验二中,乙组注射外源甲状腺激素,使机体甲状腺激素含量超过正常水平,会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从而抑制两者的活动,使机体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丙组注射促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甲状腺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增加,故乙、丙组家兔甲状腺激素的合成量不同,B正确;C、据实验二推测,甲组注射生理盐水,对甲状腺的活动没有明显的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释放维持原来的水平;丙组注射促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甲状腺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增加,所以丙组甲状腺激素的合成量大于甲组,C错误;D、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运输至全身,作用于靶细胞和靶器官,D正确。故选C。9.外源乙烯和赤霉素对萌发水稻种子主根生长的影响情况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不合理的是()A.实验中加入的含外源乙烯和赤霉素的溶液量应保持相同且浓度适宜B.在调节主根生长的过程中,乙烯和赤霉素的作用效果相反C.赤霉素和乙烯调节主根生长的途径可能不同D.乙烯能够增强赤霉素对主根生长的促进作用〖答案〗D〖祥解〗赤霉素促进麦芽糖的转化;促进营养生长,防止器官脱落和打破休眠等。赤霉素最突出的作用是加速细胞的伸长(赤霉素可以提高植物体内生长素的含量,而生长素直接调节细胞的伸长),对细胞的分裂也有促进作用,它可以促进细胞的扩大(但不引起细胞壁的酸化)。乙烯促进果实成熟。【详析】A、本实验目的是探究外源乙烯和赤霉素对萌发的水稻种子主根生长的影响情况,因此实验的自变量是激素的种类,因变量是主根的长度,因此,实验中加入的含外源乙烯和赤霉素的溶液量应保持相同且浓度适宜,因为它们均为无关变量,A正确;B、与对照相比,乙烯可以抑制主根生长,赤霉素可以促进主根生长,说明赤霉素和乙烯的作用效果相反,B正确;C、赤霉素能促进主根生长,而乙烯能抑制主根生长,说明赤霉素和乙烯调节主根生长的途径可能不同,C正确;D、同时施加赤霉素和乙烯,主根长度与对照相比减少,与单独施加赤霉素相比也是减少,说明乙烯抑制赤霉素对主根生长的促进作用,D错误。故选D。10.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1所示,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2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K值是指种群达到的最大数最值B.K/2时的增长速率对应图2中的b点C.灭鼠时,要使其数量处于K/2D.捕捞海洋鱼类后可使其增长速率处于a点〖答案〗D〖祥解〗种群数量变化包括种群增长、波动和下降,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包括J型增长曲线和S型增长曲线,S增长曲线是存在环境阻力的情况下的增长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所能允许的最大值,又叫K值,K值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增长速率为0,K/2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详析】A、K不是指种群达到的最大数最值,是一定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A错误;B、K/2时的增长速率最大,对应图2中的a点,B错误;C、K/2时的增长速率最大,在灭鼠时,要使其数量处于K/2以下,C错误;D、种群数量在a点时增长速率最大,故捕捞海洋鱼类后可使其增长速率处于a点,种群数量增长较快,D正确。故选D。11.我国有些古诗词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学道理。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体现了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B.“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体现了光照对植物的影响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了温度对植物的影响D.“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体现了植物之间的原始合作关系〖答案〗D〖祥解〗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详析】A、螟蛉是一种绿色小虫,蜾蠃是一种寄生蜂。蜾蠃常捕捉螟蛉存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就拿螟蛉作食物,应主要为捕食关系,A正确;B、“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植物在光照充足的地方更容易生长,可体现光照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B正确;C、山上的温度一般比山下的温度要低,所以山上的桃花开得比山下晚,因此“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了温度对植物的影响,C正确;D、“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体现了豆与草之间的竞争关系,而且表现出草在竞争中占优势的状态,D错误。故选D。12.在水体或湿地中发生的植物群落演替称为水生演替,演替开始于水生环境中,但一般都发展到陆地群落,一般淡水湖泊中,水深超过7米时,便是水底的原生裸地,其水生演替一般会经历自由漂浮植物阶段、沉水植物阶段、浮叶根生植物阶段、直立水生植物阶段、湿生草本植物阶段、木本植物阶段(出现顶极群落)。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水深超过7米的湖泊的水生演替属于初生演替B.环境不断变化是水生演替的原因之一C.在陆地阶段,群落均会逐渐演替成森林群落D.顶极群落处于不断变化的相对稳定状态〖答案〗C〖祥解〗1、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2、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详析】A、水深超过7米时,便是水底的原生裸地,以此为起点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正确;B、群落演替的过程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因此环境不断变化是水生演替的原因之一,B正确;C、在陆地阶段,群落的演替速度与方向还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因此陆地群落不一定会逐渐演替成森林群落,C错误;D、顶极群落是动态的,处于不断变化的相对稳定状态,D正确。故选C。13.某山地并入自然保护区后,山兔种群密度与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某研究机构对达到K值后的山兔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方总面积为2hm2,随机布设100个笼子,统计所捕获的山兔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项目捕获数/只标记数/只雌性个数/只雄性个数/只初捕32321418重捕3641818A.山兔种群增长过程中,a、c两点的环境阻力相同B.山兔种群增长过程中,a、c两点的年龄结构类型均为增长型C.山兔种群达到K值之后,平均种群密度为288只·hm-2D.山兔种群达到K值之后,种群数量不再发生改变〖答案〗B〖祥解〗标记重捕法:适用的生物是运动能力强、运动范围广的动物。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是:初捕数/种群总数=重捕标记数/重捕数。题图分析,种群增长速率先变大,再变小,K/2时最大,满足“S”形增长。【详析】A、据图分析,种群增长速率一直大于0,说明种群密度一直在增加,因此c点时种群密度大于a点,所以c点的环境阻力大,A错误;B、a、c两点时种群增长速率一直大于0,说明种群数量在增加,所以a、c两点的年龄结构类型均为增长型,B正确;C、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是初捕数/种群总数=重捕标记数/重捕数,所以种群数量=32×36÷4=288只,但调查样方总面积为2hm2,所以种群密度为144只•hm2,C错误;D、山兔种群达到K值之后,种群数量会在K值上下波动,并不会不发生改变,D错误。故选B。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14.体温调定点是为调节体温处于恒定状态,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高于或低于此值、机体都会进行相应调节,正常生理状态下为37℃。在受到病原体感染时可造成机体发热至38.5℃以上,这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定点受影响有关。下图表示机体在发热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生理变化。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人体产生的致热性细胞因子会使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定点上调B.在体温上升至38.5℃的过程中,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C.物质d是神经递质,它可能会改变甲细胞的膜电位D.体温上升期人体进行体温调节的方式为神经调节〖答案〗AC〖祥解〗题图分析,图示为体温调节过程,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其中激素a表示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表示垂体细胞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c表示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d表示神经细胞分泌的神经递质。【详析】A、结合图示可以看出,人体产生的致热性细胞因子会使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定点上调,即人体在受到病原体感染时可造成机体发热至38.5℃以上的原因是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体细胞产生致热性细胞因子作用到下丘脑体温中枢引起的,A正确;B、机体体温的维持是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相对平衡的结果,即在体温上升至38.5℃的过程中,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B错误;C、物质d是神经递质,它与甲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后,可能会改变甲细胞的膜电位,C正确;D、体温上升期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此时人体进行体温调节的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因为产热量的增加与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有关,D错误。故选AC。15.鳗弧菌是感染斑马鱼的一种致病菌,科研人员采用基因工程技术敲除鳗弧菌的致病基因,使其丧失感染能力但保留菌体活性,从而获得鳗弧菌疫苗,科研人员针对该鳗弧菌疫苗的免疫效果,开展了以下实验。将斑马鱼分成四组:加强免疫0次组(BO×0)、加强免疫1次组(BO×1)、加强免疫2次组(BO×2)和对照组,并以14天为间隔进行加强免疫,实验设计如下:时间0天14天28天56天实验处理初次免疫第一次加强免疫第二次加强免疫野生型鳗弧菌进行感染BO×0组+?-+BO×1组+?-+BO×2组+?++对照组-?-+注:“+”表示施加相应处理,“-”表示未施加相应处理。下列关于此实验的分析,错误的是()A.本实验中注射到斑马鱼体内的疫苗相当于抗原B.第14天需进行第一次加强免疫处理的组别是BO×1组C.注射该疫苗后发生的免疫过程主要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功能D.注射该疫苗后,辅助性T细胞能够分裂分化形成辅助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答案〗BC〖祥解〗疫苗类型分三种:灭活的微生物、减毒的微生物、分离的微生物成分或其产物。疫苗的作用是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进而产生抗体和相应的记忆细胞,进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力;【详析】A、本实验中注射到斑马鱼体内的疫苗相当于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A正确;B、结合表格信息可知,第14天需进行第一次加强免疫处理的组别是BO×1组和BO×2组,B错误;C、注射该疫苗后发生的免疫过程主要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因为疫苗属于外来的抗原,C错误;D、注射该疫苗后,机体会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因此,辅助性T细胞能够分裂分化形成辅助性T细胞,并同时产生细胞因子,同时由于靶细胞的刺激也会产生记忆T细胞,D正确。故选BC。16.种群存活力分析是一种了解种群灭绝机制的方法,该方法通常以种群在200年内的灭绝概率小于5%作为种群可以维持存活的标准。某小组用这种方法对某地大熊猫的种群存活力进行了分析,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注:环境阻力是指生存空间、食物的限制、天敌的捕食等限制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A.环境阻力中包含影响大熊猫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B.环境阻力越大,大熊猫初始种群规模越小,灭绝的概率越低C.环境阻力为0、初始种群规模为80只时,种群可能呈“J”形增长D.环境阻力为0.02、初始种群规模为160只时,种群可维持存活〖答案〗ACD〖祥解〗由图可知,实验的自变量为初始种群规模和环境阻力的大小,因变量为灭绝概率,随着初始种群规模的增大,种群灭绝概率越来越小。【详析】A、题干信息:环境阻力是指生存空间、食物的限制、天敌的捕食等限制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环境阻力中包含影响大熊猫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A正确;B、分析题图可知,环境阻力越大,大熊猫初始种群规模越小,灭绝的概率越高,B错误。C、题图可知,环境阻力为0时,维持种群存活的最小初始种群规模小于40只,则初始种群规模为80只时,该种群可以存活,又环境阻力为0,该种群可能呈“J”形增长,C正确;D、题图可知,环境阻力为0.02时,维持种群存活的最小初始种群规模为140只,故初始种群规模为160只时,种群可维持存活,D正确。故选ACD。17.调查某森林群落乔木层的5个优势种的年龄结构,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森林群落中,这五种乔木植物的生态位基本相同B.野核桃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与其他四种乔木的相同C.随着群落的演替,香果树种群的优势地位将更加明显D.野核桃能利用不同层次的光,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答案〗ABD〖祥解〗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是指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意义: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植物的分层与光照强度有关,动物的分层与食物和栖息地有关。水平结构:是指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它们呈镶嵌分布。【详析】AC、据图可知,香果树的幼苗和小树的数量较多,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而其余4种的年龄结构则接近衰退型,因此随着群落的演替,香果树种群的优势地位将更加明显,即这五种乔木植物的生态位不同,A错误,C正确;B、野核桃幼苗和小树的数量较少,年龄结构接近衰退型,种群数量将逐渐减少,而香果树的幼苗和小树的数量较多,年龄结构为增长型,因此野核桃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与香果树不同,B错误;D、野核桃是一个种群,不能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D错误。故选ABD。18.树线是划分高山景观类型的重要生态过渡带,也是高海拔山地天然森林分布的上限,树线以上为高山灌丛和草甸,树线以下是以乔木为主的森林,如图1所示。气候变暖造成树线以上的植被厚度增加,植被厚度对树线上升幅度的影响如图2所示。植被厚度较大时会形成一道厚厚的封锁墙,种子落于此地难以萌发。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影响树线上下植物群落分布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温度B.树线上下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群落,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C.树线以上的植被厚度越大,则树线的上升幅度越小D.气候变暖使树线上升,过渡带生物的生态位保持稳定〖答案〗ABC〖祥解〗群落的结构分为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结构的意义在于能提高生物群落对光等资源的利用率。题图分析:植被厚度指数越大,树线上升幅度越小。【详析】A、由于树线上和树线下的海拔不同,两个地方的温度不同,因此影响了两个地方的植物群落的分布,即影响树线上下植物群落分布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温度,A正确;B、树线上和树线下为不同的地段,这两个地方的植物群落的不同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B正确;C、由题干信息可知,植被厚度增加,会使落于此地的植物种子难以萌发,使树线上升幅度减小,C正确;D、气候变暖使树线上升,过渡带的生物种类可能发生一定的改变,该地带生物的食物、栖息环境等均可能发生一定的改变,即生态位可能发生改变,D错误。故选ABC。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9分。19.神经元轴突具有传导兴奋的作用,X、Y为灵敏电流计,电极均连接在轴突膜外。A、B为可能使兴奋传导中断的膜损伤区域,实验给予的均为适宜强度的刺激。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①②③共同构成___________,刺激a处后③处发生的信号转换情况是___________。(2)刺激a处,电流计X会偏转2次,而刺激b处,电流计X会偏转1次.原因是____________。(3)电流计Y的两个电极都置于神经纤维膜外,兴奋传到左边电极处时电流计Y测量结果为负电位,兴奋传到右边电极处时电流计Y测量结果为正电位。若B处损伤,A处正常,刺激b处后,请在坐标轴上画出电流计Y所测得的电位变化情况。_________(4)为探究A、B两处膜具体的损伤情况,研究人员刺激b处后,对电流计Y的偏转情况进行了观察。①若电流计Y信转1次,则说明_____________。②若电流计Y偏转____________次,则说明A处损伤,但不能得知B处的损伤情况,此时进一步刺激c处,发现电流计Y偏转2次,说明______________。〖答案〗(1)①.突触②.化学信号转换为电信号(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3)(4)①.A处未损伤,B处损伤②.0③.B处未损伤〖祥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且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题图分析,图中①②③依次为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它们共同组成突触结构。(1)图中①②③分别表示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它们共同构成突触结构,刺激a处后③突触后膜发生的信号转换情况是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2)刺激a处,由于兴奋能通过突触结构向右传导,因此电流计X的两个电极会先后兴奋,因而会偏转2次,而刺激b处,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故兴奋不能通过突触向左传导,即电流计X的右侧电极会产生兴奋,而左侧电极不能产生兴奋,因此,电流计X会偏转1次。(3)电流计Y的两个电极都置于神经纤维膜外,兴奋传到左边电极处时电流计Y测量结果为负电位,兴奋传到右边电极处时电流计Y测量结果为正电位。若B处损伤,A处正常,刺激b处后,则电流计Y的左侧电极处会产生兴奋,而右侧电极处不能产生兴奋,且当左侧电极处兴奋时,电流计表现为负电位,随后恢复正常,即Y只会发生一次偏转,可表示如下图:(4)为探究A、B两处膜具体的损伤情况,研究人员刺激b处后,对电流计Y的偏转情况进行了观察。①若电流计Y信转1次,则说明电流计Y的左侧电极产生兴奋,而右侧电极为产生兴奋,因而可说明A处未损伤,B处损伤。②若电流计Y偏转0次,则说明左侧电极没有产生兴奋,即A处损伤,但不能得知B处的损伤情况,此时进一步刺激c处,发现电流计Y偏转2次,说明电流计Y的两侧电极先后兴奋,因而说明B处未损伤。20.研究表明,人体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有两种类型,即胰岛素敏感和胰岛素抵抗,两种类型的相关原理如图1和图2所示。回答下列问题:注:(+)表示促进,x表示阻断(1)胰岛素是由_____________细胞合成和分泌的,它的分泌受血糖、______________(答出1点即可)等物质的调节。(2)如图1所示,胰岛素与其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通过激活IRS-PT3K-AKT信号通路使血糖浓度降低的机制是_____________。(3)根据图2推测,胰岛素抵抗发生的原因是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4)研究发现,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发生的生理机制之一。由此推测,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胰岛素含量__________(填“低于”“等于”或“高于”)正常人体内的胰岛素含量。〖答案〗(1)①.胰岛B②.胰高血糖素(或神经递质)(2)促进葡萄糖转运蛋白转移到细胞膜上,加速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合成糖原(3)①.胰岛素受体数量减少②.IRS-PI3K-AKT信号通路的信息传递受阻(4)高于〖祥解〗胰岛素的作用:一是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二是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血糖和肝糖原的分解,进而使血糖下降;胰高血糖素的作用: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进而使血糖上升。(1)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合成和分泌的,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胰岛素的分泌不仅受血糖的直接调节,同时还会受到下丘脑发出的神经支配,可见能调节胰岛素分泌的物质有葡萄糖、神经递质等物质,另外胰高血糖素也能调节胰岛素的分泌,其表现为促进胰岛素分泌。(2)如图1所示,胰岛素与其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通过激活IRS-PT3K-AKT信号通路促进葡萄糖转运蛋白转移到细胞膜上,进而可以加速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合成糖原和转变成非糖物质,使血糖浓度降低。(3)根据图2推测,胰岛素抵抗表现为胰岛素与受体结合后无法实现信号转导,进而无法发挥调节血糖的作用,即胰岛素抵抗发生的原因是IRS-PI3K-AKT信号通路的信息传递受阻。(4)研究发现,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发生的生理机制之一。由此推测,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胰岛素含量应该“高于”正常人体内的胰岛素含量,因为糖尿病患者血糖浓度高,进而可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多。21.人类偏肺病毒(HMPV)是一种呼吸道病毒,常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主要引起呼吸道感染。为了解药物A对感染HMPV后的疗效,研究人员用HMPV感染甲、乙两组小鼠,甲组小鼠注射生理盐水,乙组小鼠注射药物A,一段时间后测得两组小鼠体内抗体、巨噬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增加的变化情况,结果如图1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煮沸或用酒精处理餐具,能避免HMPV通过餐具传播,原理是_____________。(2)分析图1可知,小鼠感染HMPV后,药物A能显著提高_______________(填“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功能,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3)HMPV侵入小鼠体内后,机体会产生特异性抗体,且巨噬细胞数量增多,该抗体发挥的作用是有______________,巨噬细胞具有______________的功能。(4)HMPV初次和再次侵入机体后,小鼠免疫系统产生的抗体(包括IgM和IgG)数量的变化如图2所示。再次应答过程中,IgG由_____________合成和分泌。在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的过程中,IgM和IgG作用的差异是_____________。〖答案〗(1)高温或酒精使蛋白质变性,导致病毒失活(2)①.体液免疫②.乙组小鼠的抗体浓度显著增加,细胞毒性T细胞数量不变(3)①.与HMPV结合,抑制其与小鼠细胞的黏附②.吞噬消化、抗原处理和呈递(4)①.浆细胞②.IgM发挥作用早,免疫效果弱;IgG发挥作用晚,免疫效果强〖祥解〗
体液免疫: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繁殖快,并分泌细胞因子;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这种病原体结合;抗体与病原体的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1)高温或酒精使蛋白质变性,导致病毒失活,能避免HMPV通过餐具传播。(2)分析图1可知,小鼠感染HMPV后,乙组相比甲组显著增加巨噬细胞和抗体浓度,而细胞毒性T细胞数量不变,说明药物A能显著提高体液免疫功能。(3)抗体可以与HMPV结合,抑制其与小鼠细胞的黏附;巨噬细胞有吞噬消化、抗原处理和呈递的功能。(4)抗体由浆细胞合成和分泌。在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的过程中,从发挥作用的时间和抗体浓度来看,IgM发挥作用早,免疫效果弱;IgG发挥作用晚,免疫效果强。22.我国古书早有“旱极而蝗”的记载。有着“牧草王国”之称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草原。由于过度放牧及高温干旱等异常气候,自2016年入夏以来,呼伦贝尔大草原多地蝗虫数量呈爆发式增长,蝗虫密集区域最高达到62只·m-2,受灾区域牧草被啃食得非常严重。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资料所给的信息,请你推测2016年夏季呼伦贝尔大草原多地爆发蝗灾的非生物因素有__________(答出1点)。这些非生物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是影响种群数量的____________(填“密度制约因素”或“非密度制约因素”)。(2)研究发现,蝗虫喜欢在坚实的土地上产卵,且在坚实土壤中卵的孵化率较高。若在蝗虫繁殖期人为疏松土壤,可影响蝗虫的_____________(填种群的数量特征),从而降低其种群密度。(3)蝗虫的数量变化与其食物来源密切相关,蝗虫喜食禾本科植物(包括小麦、玉米等),不喜食大豆、油菜等。科研人员对蝗虫感受气味信息的部位进行了初步研究,实验处理及结果如图所示:图中①处可选择_______________提取物。该实验结果说明______________。(4)根据上述信息,请为预防蝗虫的爆发提供2点合理建议: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答案〗(1)①.高温、干旱②.非密度制约因素(2)出生率(3)①.蝗虫不喜食植物(或油菜或大豆)②.蝗虫感受气味信息的部位在触角,而不在口器(4)①.在蝗虫易爆发区种植蝗虫不喜食的作物(大豆或油菜)②.在蝗虫繁殖期人为疏松土壤(或在蝗虫快速繁殖之前引入蝗虫天敌)〖祥解〗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两类,一类是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食物、流行性传染病等;另一类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没有关系,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1)根据资料所给的信息可知,影响蝗灾的非生物因素有高温、干旱、地震、火灾等,这些因素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2)研究发现,蝗虫喜欢在坚实的土地上产卵,且在坚实土壤中卵的孵化率较高。因此,若在蝗虫繁殖期人为疏松土壤会影响蝗虫产卵,从而通过降低蝗虫的出生率来降低其种群密度。(3)蝗虫喜食禾本科植物(包括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不喜食大豆、油菜等双子叶植物。实验组中其中一组选择的是蝗虫喜食植物小麦提取物,故①处可选择蝗虫不喜食植物(油菜、大豆等)提取物,实验结果显示,仅保留触角蝗虫趋近于喜食植物小麦提取物比例大,而仅保留口器却没这个现象,说明蝗虫感受气味信息的部位在触角,而不在口器。(4)题意显示,蝗虫喜欢在坚实的土地上产卵,且在坚实土壤中卵的孵化率较高,则可在蝗虫繁殖期人为疏松土壤,或在蝗虫快速繁殖之前引入蝗虫天敌,降低种群的出生率;依据实验结果,防治蝗虫爆发,可在蝗虫易爆发区种植飞蝗不喜食的作物,断绝飞蝗的食物来源。23.荔枝的产量和品质一直是果农关注的问题。荔枝园A采用常规管理,果农使用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等进行管理,林下几乎没有植被,荔枝产量高;荔枝园B与荔枝园A面积相近,但不进行人工管理,林下植被丰富,荔枝产量低。研究者调查了这两个荔枝园中的节肢动物种类、个体数量及其中害虫、天敌的比例,结果如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荔枝园种类/种个体数量/头害虫比例/%天敌比例/%A52310327836.6714.10B56810411840.8620.40(1)荔枝园群落的外貌和结构随着四季的变化而发生着规律性的变化,这体现了群落具有__________的特点。蚜虫是危害荔枝园的重要害虫之一,中华草蛉可捕食蚜虫。蚜虫是影响中华草蛉种群数量发展的_____________(填“密度制约因素”或“非密度制约因素”)。(2)荔枝园中有蚜虫、荔枝蝽象、夜蛾等多种害虫,若要调查荔枝园中昆虫的密度,可以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答出2点)。与荔枝园A相比,荔枝园B的节肢动物物种丰富度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3)若要调查某节肢动物的生态位,通常需要调查其__________。(4)荔枝园弃种后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答案〗(1)①.季节性②.密度制约因素(2)①.样方法、黑光灯诱捕法②.高③.林下丰富的植被为节肢动物提供了食物条件和生存空间(3)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情况,及其与其他物种的关系(4)①.次生演替②.土壤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祥解〗1、群落的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阳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和栖息空间的影响。2、群落的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1)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的变化,荔枝园群落的外貌和结构随着四季的变化而发生着规律性的变化,体现了群落的季节性变化,即群落具有季节性的特点。食物、天敌属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中华草蛉可捕食蚜虫,即蚜虫是中华草蛉的食物,是影响中华草蛉种群数量发展的密度制约因素。(2)调查荔枝园中昆虫的种群密度,有些昆虫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可以用样方法进行调查;有些昆虫是趋光性昆虫,可以中黑光灯诱捕法进行调查。由表格内容可知,荔枝园B节肢动物的种类数多于荔枝园A,即荔枝园B节肢动物的物种丰富度高,可能的原因是林下丰富的植被为节肢动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空间,有利于其生存,因为动物的生存需要植物直接或间接提供食物和栖息地。(3)若要调查某节肢动物的生态位,通常需要调查其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情况,及其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4)荔枝园弃种后由于仍存在土壤,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等,因此其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是次生演替。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1月期末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吸氧是常见的临床治疗手段之一,主要用于缓解由病理性、生理性因素导致的缺氧。给病人进行输氧时,要在纯氧中混入5%的二氧化碳气体来刺激呼吸中枢,这主要利用了()A.体液调节 B.神经调节 C.免疫调节 D.激素调节〖答案〗A〖祥解〗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称为体液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除激素外,其他一些化学物质,如组胺、某些气体分子(NO、CO等)以及一些代谢产物(如CO2),也能作为体液因子对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功能起调节作用。CO2是调节呼吸运动的重要体液因子。体液中CO2浓度变化会刺激相关感受器,从而通过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进行调节。【详析】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称为体液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除激素外,其他一些化学物质,如组胺、某些气体分子(NO、CO等)以及一些代谢产物(如CO2),也能作为体液因子对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功能起调节作用。给病人进行输氧时,要在纯氧中混入5%的二氧化碳气体来刺激呼吸中枢,这主要利用了体液调节,BCD错误,A正确。故选A。2.内环境是人体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下列不属于物质进入内环境的过程的是()A.药物被注射到皮下组织B.消化酶进入小肠C.胰高血糖素分泌到细胞外D.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答案〗B〖祥解〗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组成。【详析】A、药物被注射到皮下组织,是进入组织液,属于内环境,A不符合题意;B、消化酶进入小肠,消化酶进入消化道,没有进入内环境,B符合题意;C、胰高血糖素分泌到细胞外,进入组织液,属于内环境,C不符合题意;D、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进入组织液,属于内环境,D不符合题意。故选B。3.交感神经紊乱主要是长期精神紧张、压力过大等原因引起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释放自己内心的压力,多注意休息,适量运动,保证充足的睡眠,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属于自主神经系统B.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会导致机体的食欲减退、心跳减慢C.机体处于压力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可能占据优势D.机体精神紧张,肾上腺素分泌会增多〖答案〗B〖祥解〗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详析】A、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属于自主神经系统,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A正确;B、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会导致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B错误;C、机体处于压力状态时,副交感神经受到抑制,而交感神经是兴奋的,使机体处于紧张状态,因此交感神经活动可能占据优势,C正确;D、过度紧张的时候会导致肾上腺素分泌增多的,通常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会引起一系列的生理性反应,包括脸红出汗多心跳加速,甚至发抖等的表现,D正确。故选B。4.糖尿病病因复杂多样,引起糖尿病的其中两种原因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A.两种原因引起的糖尿病都属于自身免疫病B.两种原因引起的糖尿病都属于1型糖尿病C.图中两种抗体是由不同浆细胞分泌的D.两种原因引起的糖尿病都具有多饮、多尿、多食的外在表现〖答案〗B〖祥解〗当血糖浓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胰岛B细胞的活动增强,胰岛素分泌量明显增加。体内胰岛素水平的上升,一方面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进入肝、肌肉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组织细胞转变为甘油三酯;另一方面又能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变葡萄糖。当血糖浓度降低时,胰岛A细胞的活动增强,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增加。胰高血糖素主要作用于肝,促进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进入血液,促进非糖物质转变为糖,使血糖浓度回升正常水平。【详析】A、两种糖尿病都是因为免疫功能过强引起的,所以都属于自身免疫病,A正确;B、1型糖尿病是胰岛功能减退、分泌胰岛素减少所致,抗体2引发的糖尿病并不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减少,B错误;C、一种浆细胞只能分泌一种抗体,C正确;D、人类的糖尿病分为1、2两种类型,多饮、多尿、多食是其共同外在表现,D正确。故选B。5.在果树栽培过程中,需要“打顶”去除顶端优势。这样做使侧芽的生长素()A.含量增加,以抑制其生长B.含量增加,有利于其生长C.含量减少,以抑制其生长D.含量减少,有利于其生长〖答案〗D〖祥解〗1、顶端优势是植物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抑制现象,因为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使侧芽生长受抑制。一般来说,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生长素抑制植物生长,甚至杀死植物。2、“打顶”就是去除顶芽,顶芽去掉后侧芽部位的生长素浓度就会下降,侧芽开始发育,产生众多的侧枝,侧枝多,结的果实就多,为果实的丰产奠定基础。【详析】顶端优势是植物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抑制的现象。其原理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在侧芽处积累,使侧芽处生长素浓度过高,生长受到抑制而出现顶端优势。“打顶”就是去除顶芽,可以减少生长素在侧芽处的积累,有利于侧芽生长,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6.科学家发现,TRPV1是一种神经元细胞膜上的痛觉受体(一种跨膜蛋白),同时也是一种阳离子通道。辣椒素和热刺激均可激活TRPV1,导致机体产生痛觉,辣椒素和热刺激的作用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兴奋处的神经纤维膜内电位变化为由正变负B.吃辣椒同时喝热饮可能会加重痛觉C.伤害性刺激引起机体产生痛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D.TRPV1能够感受热刺激并产生电信号,属于反射弧中的感受器成分〖答案〗A〖祥解〗题图分析,在口腔和皮肤的感觉神经末梢中,存在对辣椒素敏感的受体TRPV1受体,所以人吃辣椒后,辣椒素会与TRPV1受体结合,进行信息传递,导致机体产生痛觉。【详析】A、由图示可知,辣椒素和热刺激均可激活TRPV1,激活后的TRPV1作为离子通道引起阳离子内流,产生动作电位,因而表现为膜内电位由负变正,A错误;B、辣椒素和热刺激均可激活TRPV1,激活后的TRPV1作为离子通道引起阳离子内流,产生动作电位,因此,吃辣椒的同时喝热饮可能会加重痛觉,B正确;C、伤害性刺激引起机体产生痛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因为感觉的形成部位是大脑皮层,C正确;D、TRPV1能够感受热刺激并产生电信号,实现电信号的转变,即能感受外界刺激,因而属于反射弧中的感受器成分,D正确。故选A。7.乙型肝炎病毒容易引起乙型肝炎,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提高抵抗力的良好方法,通常乙型肝炎疫苗总共需要接种三针且需要间隔接种。第一针和第二针需要间隔一个月,半年后再注射第三针。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疫苗作为抗体可以提高机体对某病原体的免疫力B.接种后体内可检测到乙型肝炎病毒抗体,表明该个体一定不会患乙型肝炎C.多次接种该疫苗的目的主要是提高体内浆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数量D.若两次接种间隔时间过短,则上一次接种后产生的抗体可能会将疫苗当作抗原进行攻击〖答案〗D〖祥解〗疫苗通常是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疫苗后,人体内可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对特定传染病具有抵抗力。【详析】AD、疫苗通常是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作为抗原可以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因此,若两次接种间隔时间过短,则上一次接种后产生的抗体可能会将疫苗当作抗原进行攻击,A错误,D正确;B、接种后体内可检测到乙型肝炎病毒抗体,该抗体在一定时间内可以保持机体不感染乙肝病毒,但体内抗体的量会随时间下降,该个体仍可能患乙型肝炎,B错误;C、两次或更多次数的接种,可以使机体产生更多的记忆细胞和抗体,提供对相关疾病的长期保护,C错误;故选D。8.为了研究动物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调节机制,某研究小组进行了下列实验。实验一:将一定量的放射性碘溶液经腹腔注射到家兔体内,一定时间后测定家兔甲状腺的放射性强度。实验二:给甲、乙、丙三组家兔分别经静脉注射一定量的生理盐水、甲状腺激素溶液、促甲状腺激素溶液。一定时间后分别测定三组家兔血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发现注射的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都起到了相应的调节作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实验一中,可在家兔的甲状腺中检测到碘的放射性B.实验二中,乙、丙组家兔甲状腺激素的合成量不同C.据实验二推测,丙组甲状腺激素的合成量小于甲组D.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靶细胞〖答案〗C〖祥解〗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寒冷等条件下,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增加产热。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叫做负反馈调节。【详析】A、实验一中,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将放射性碘溶液注射到兔体内,碘首先进入组织液,后进入血浆或淋巴运输到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被吸收,参与甲状腺激素的合成,A正确;B、实验二中,乙组注射外源甲状腺激素,使机体甲状腺激素含量超过正常水平,会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从而抑制两者的活动,使机体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丙组注射促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甲状腺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增加,故乙、丙组家兔甲状腺激素的合成量不同,B正确;C、据实验二推测,甲组注射生理盐水,对甲状腺的活动没有明显的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释放维持原来的水平;丙组注射促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甲状腺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增加,所以丙组甲状腺激素的合成量大于甲组,C错误;D、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运输至全身,作用于靶细胞和靶器官,D正确。故选C。9.外源乙烯和赤霉素对萌发水稻种子主根生长的影响情况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不合理的是()A.实验中加入的含外源乙烯和赤霉素的溶液量应保持相同且浓度适宜B.在调节主根生长的过程中,乙烯和赤霉素的作用效果相反C.赤霉素和乙烯调节主根生长的途径可能不同D.乙烯能够增强赤霉素对主根生长的促进作用〖答案〗D〖祥解〗赤霉素促进麦芽糖的转化;促进营养生长,防止器官脱落和打破休眠等。赤霉素最突出的作用是加速细胞的伸长(赤霉素可以提高植物体内生长素的含量,而生长素直接调节细胞的伸长),对细胞的分裂也有促进作用,它可以促进细胞的扩大(但不引起细胞壁的酸化)。乙烯促进果实成熟。【详析】A、本实验目的是探究外源乙烯和赤霉素对萌发的水稻种子主根生长的影响情况,因此实验的自变量是激素的种类,因变量是主根的长度,因此,实验中加入的含外源乙烯和赤霉素的溶液量应保持相同且浓度适宜,因为它们均为无关变量,A正确;B、与对照相比,乙烯可以抑制主根生长,赤霉素可以促进主根生长,说明赤霉素和乙烯的作用效果相反,B正确;C、赤霉素能促进主根生长,而乙烯能抑制主根生长,说明赤霉素和乙烯调节主根生长的途径可能不同,C正确;D、同时施加赤霉素和乙烯,主根长度与对照相比减少,与单独施加赤霉素相比也是减少,说明乙烯抑制赤霉素对主根生长的促进作用,D错误。故选D。10.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1所示,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2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K值是指种群达到的最大数最值B.K/2时的增长速率对应图2中的b点C.灭鼠时,要使其数量处于K/2D.捕捞海洋鱼类后可使其增长速率处于a点〖答案〗D〖祥解〗种群数量变化包括种群增长、波动和下降,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包括J型增长曲线和S型增长曲线,S增长曲线是存在环境阻力的情况下的增长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所能允许的最大值,又叫K值,K值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增长速率为0,K/2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详析】A、K不是指种群达到的最大数最值,是一定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A错误;B、K/2时的增长速率最大,对应图2中的a点,B错误;C、K/2时的增长速率最大,在灭鼠时,要使其数量处于K/2以下,C错误;D、种群数量在a点时增长速率最大,故捕捞海洋鱼类后可使其增长速率处于a点,种群数量增长较快,D正确。故选D。11.我国有些古诗词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学道理。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体现了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B.“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体现了光照对植物的影响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了温度对植物的影响D.“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体现了植物之间的原始合作关系〖答案〗D〖祥解〗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详析】A、螟蛉是一种绿色小虫,蜾蠃是一种寄生蜂。蜾蠃常捕捉螟蛉存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就拿螟蛉作食物,应主要为捕食关系,A正确;B、“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植物在光照充足的地方更容易生长,可体现光照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B正确;C、山上的温度一般比山下的温度要低,所以山上的桃花开得比山下晚,因此“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了温度对植物的影响,C正确;D、“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体现了豆与草之间的竞争关系,而且表现出草在竞争中占优势的状态,D错误。故选D。12.在水体或湿地中发生的植物群落演替称为水生演替,演替开始于水生环境中,但一般都发展到陆地群落,一般淡水湖泊中,水深超过7米时,便是水底的原生裸地,其水生演替一般会经历自由漂浮植物阶段、沉水植物阶段、浮叶根生植物阶段、直立水生植物阶段、湿生草本植物阶段、木本植物阶段(出现顶极群落)。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水深超过7米的湖泊的水生演替属于初生演替B.环境不断变化是水生演替的原因之一C.在陆地阶段,群落均会逐渐演替成森林群落D.顶极群落处于不断变化的相对稳定状态〖答案〗C〖祥解〗1、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2、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详析】A、水深超过7米时,便是水底的原生裸地,以此为起点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正确;B、群落演替的过程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因此环境不断变化是水生演替的原因之一,B正确;C、在陆地阶段,群落的演替速度与方向还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因此陆地群落不一定会逐渐演替成森林群落,C错误;D、顶极群落是动态的,处于不断变化的相对稳定状态,D正确。故选C。13.某山地并入自然保护区后,山兔种群密度与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某研究机构对达到K值后的山兔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方总面积为2hm2,随机布设100个笼子,统计所捕获的山兔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项目捕获数/只标记数/只雌性个数/只雄性个数/只初捕32321418重捕3641818A.山兔种群增长过程中,a、c两点的环境阻力相同B.山兔种群增长过程中,a、c两点的年龄结构类型均为增长型C.山兔种群达到K值之后,平均种群密度为288只·hm-2D.山兔种群达到K值之后,种群数量不再发生改变〖答案〗B〖祥解〗标记重捕法:适用的生物是运动能力强、运动范围广的动物。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是:初捕数/种群总数=重捕标记数/重捕数。题图分析,种群增长速率先变大,再变小,K/2时最大,满足“S”形增长。【详析】A、据图分析,种群增长速率一直大于0,说明种群密度一直在增加,因此c点时种群密度大于a点,所以c点的环境阻力大,A错误;B、a、c两点时种群增长速率一直大于0,说明种群数量在增加,所以a、c两点的年龄结构类型均为增长型,B正确;C、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是初捕数/种群总数=重捕标记数/重捕数,所以种群数量=32×36÷4=288只,但调查样方总面积为2hm2,所以种群密度为144只•hm2,C错误;D、山兔种群达到K值之后,种群数量会在K值上下波动,并不会不发生改变,D错误。故选B。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14.体温调定点是为调节体温处于恒定状态,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高于或低于此值、机体都会进行相应调节,正常生理状态下为37℃。在受到病原体感染时可造成机体发热至38.5℃以上,这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定点受影响有关。下图表示机体在发热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生理变化。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人体产生的致热性细胞因子会使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定点上调B.在体温上升至38.5℃的过程中,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C.物质d是神经递质,它可能会改变甲细胞的膜电位D.体温上升期人体进行体温调节的方式为神经调节〖答案〗AC〖祥解〗题图分析,图示为体温调节过程,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其中激素a表示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表示垂体细胞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c表示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d表示神经细胞分泌的神经递质。【详析】A、结合图示可以看出,人体产生的致热性细胞因子会使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定点上调,即人体在受到病原体感染时可造成机体发热至38.5℃以上的原因是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体细胞产生致热性细胞因子作用到下丘脑体温中枢引起的,A正确;B、机体体温的维持是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相对平衡的结果,即在体温上升至38.5℃的过程中,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B错误;C、物质d是神经递质,它与甲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后,可能会改变甲细胞的膜电位,C正确;D、体温上升期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此时人体进行体温调节的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因为产热量的增加与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有关,D错误。故选AC。15.鳗弧菌是感染斑马鱼的一种致病菌,科研人员采用基因工程技术敲除鳗弧菌的致病基因,使其丧失感染能力但保留菌体活性,从而获得鳗弧菌疫苗,科研人员针对该鳗弧菌疫苗的免疫效果,开展了以下实验。将斑马鱼分成四组:加强免疫0次组(BO×0)、加强免疫1次组(BO×1)、加强免疫2次组(BO×2)和对照组,并以14天为间隔进行加强免疫,实验设计如下:时间0天14天28天56天实验处理初次免疫第一次加强免疫第二次加强免疫野生型鳗弧菌进行感染BO×0组+?-+BO×1组+?-+BO×2组+?++对照组-?-+注:“+”表示施加相应处理,“-”表示未施加相应处理。下列关于此实验的分析,错误的是()A.本实验中注射到斑马鱼体内的疫苗相当于抗原B.第14天需进行第一次加强免疫处理的组别是BO×1组C.注射该疫苗后发生的免疫过程主要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功能D.注射该疫苗后,辅助性T细胞能够分裂分化形成辅助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答案〗BC〖祥解〗疫苗类型分三种:灭活的微生物、减毒的微生物、分离的微生物成分或其产物。疫苗的作用是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进而产生抗体和相应的记忆细胞,进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力;【详析】A、本实验中注射到斑马鱼体内的疫苗相当于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A正确;B、结合表格信息可知,第14天需进行第一次加强免疫处理的组别是BO×1组和BO×2组,B错误;C、注射该疫苗后发生的免疫过程主要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因为疫苗属于外来的抗原,C错误;D、注射该疫苗后,机体会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因此,辅助性T细胞能够分裂分化形成辅助性T细胞,并同时产生细胞因子,同时由于靶细胞的刺激也会产生记忆T细胞,D正确。故选BC。16.种群存活力分析是一种了解种群灭绝机制的方法,该方法通常以种群在200年内的灭绝概率小于5%作为种群可以维持存活的标准。某小组用这种方法对某地大熊猫的种群存活力进行了分析,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注:环境阻力是指生存空间、食物的限制、天敌的捕食等限制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A.环境阻力中包含影响大熊猫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B.环境阻力越大,大熊猫初始种群规模越小,灭绝的概率越低C.环境阻力为0、初始种群规模为80只时,种群可能呈“J”形增长D.环境阻力为0.02、初始种群规模为160只时,种群可维持存活〖答案〗ACD〖祥解〗由图可知,实验的自变量为初始种群规模和环境阻力的大小,因变量为灭绝概率,随着初始种群规模的增大,种群灭绝概率越来越小。【详析】A、题干信息:环境阻力是指生存空间、食物的限制、天敌的捕食等限制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环境阻力中包含影响大熊猫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A正确;B、分析题图可知,环境阻力越大,大熊猫初始种群规模越小,灭绝的概率越高,B错误。C、题图可知,环境阻力为0时,维持种群存活的最小初始种群规模小于40只,则初始种群规模为80只时,该种群可以存活,又环境阻力为0,该种群可能呈“J”形增长,C正确;D、题图可知,环境阻力为0.02时,维持种群存活的最小初始种群规模为140只,故初始种群规模为160只时,种群可维持存活,D正确。故选ACD。17.调查某森林群落乔木层的5个优势种的年龄结构,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森林群落中,这五种乔木植物的生态位基本相同B.野核桃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与其他四种乔木的相同C.随着群落的演替,香果树种群的优势地位将更加明显D.野核桃能利用不同层次的光,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答案〗ABD〖祥解〗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是指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意义: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植物的分层与光照强度有关,动物的分层与食物和栖息地有关。水平结构:是指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它们呈镶嵌分布。【详析】AC、据图可知,香果树的幼苗和小树的数量较多,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而其余4种的年龄结构则接近衰退型,因此随着群落的演替,香果树种群的优势地位将更加明显,即这五种乔木植物的生态位不同,A错误,C正确;B、野核桃幼苗和小树的数量较少,年龄结构接近衰退型,种群数量将逐渐减少,而香果树的幼苗和小树的数量较多,年龄结构为增长型,因此野核桃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与香果树不同,B错误;D、野核桃是一个种群,不能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D错误。故选ABD。18.树线是划分高山景观类型的重要生态过渡带,也是高海拔山地天然森林分布的上限,树线以上为高山灌丛和草甸,树线以下是以乔木为主的森林,如图1所示。气候变暖造成树线以上的植被厚度增加,植被厚度对树线上升幅度的影响如图2所示。植被厚度较大时会形成一道厚厚的封锁墙,种子落于此地难以萌发。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影响树线上下植物群落分布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温度B.树线上下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群落,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C.树线以上的植被厚度越大,则树线的上升幅度越小D.气候变暖使树线上升,过渡带生物的生态位保持稳定〖答案〗ABC〖祥解〗群落的结构分为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结构的意义在于能提高生物群落对光等资源的利用率。题图分析:植被厚度指数越大,树线上升幅度越小。【详析】A、由于树线上和树线下的海拔不同,两个地方的温度不同,因此影响了两个地方的植物群落的分布,即影响树线上下植物群落分布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温度,A正确;B、树线上和树线下为不同的地段,这两个地方的植物群落的不同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B正确;C、由题干信息可知,植被厚度增加,会使落于此地的植物种子难以萌发,使树线上升幅度减小,C正确;D、气候变暖使树线上升,过渡带的生物种类可能发生一定的改变,该地带生物的食物、栖息环境等均可能发生一定的改变,即生态位可能发生改变,D错误。故选ABC。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9分。19.神经元轴突具有传导兴奋的作用,X、Y为灵敏电流计,电极均连接在轴突膜外。A、B为可能使兴奋传导中断的膜损伤区域,实验给予的均为适宜强度的刺激。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①②③共同构成___________,刺激a处后③处发生的信号转换情况是___________。(2)刺激a处,电流计X会偏转2次,而刺激b处,电流计X会偏转1次.原因是____________。(3)电流计Y的两个电极都置于神经纤维膜外,兴奋传到左边电极处时电流计Y测量结果为负电位,兴奋传到右边电极处时电流计Y测量结果为正电位。若B处损伤,A处正常,刺激b处后,请在坐标轴上画出电流计Y所测得的电位变化情况。_________(4)为探究A、B两处膜具体的损伤情况,研究人员刺激b处后,对电流计Y的偏转情况进行了观察。①若电流计Y信转1次,则说明_____________。②若电流计Y偏转____________次,则说明A处损伤,但不能得知B处的损伤情况,此时进一步刺激c处,发现电流计Y偏转2次,说明______________。〖答案〗(1)①.突触②.化学信号转换为电信号(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3)(4)①.A处未损伤,B处损伤②.0③.B处未损伤〖祥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且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题图分析,图中①②③依次为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它们共同组成突触结构。(1)图中①②③分别表示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食品不合格品处理培训
- 多关节等速力量测试及训练系统项目需求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高分子材料》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妇科臭氧治疗护理课件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AutoCAD(2)》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12.2滑轮-【课堂笔记】2023-2024学年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材解读与重难点突破(人教版)
- 11.2功率-【课堂笔记】2023-2024学年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材解读与重难点突破(人教版)
- 中南大学《物流管理信息系统》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中南大学《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2023-2024学年期末试卷
- 中南大学《科学计算与MATAB语言》2021-2022学年期末试卷
- 河北省石家庄市长安区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学期期中英语试卷
- 初中数学30种模型(几何知识点)
- 多能互补规划
- 天一大联考●皖豫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试卷语文答案
- GB/T 44291-2024农村产权流转交易 网络交易平台服务规范
-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公开招聘应届毕业生补充(北京)高频难、易错点500题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公司研发项目审核管理制度
- 山东省名校考试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数学试卷
- 开展中医诊疗模式创新工作方案
- 《抖音运营》课件-1.短视频与抖音认知基础
- 第一课我的服饰巧搭配(课件)鄂教版劳动六年级上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