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部分地区 下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1页
湖南省部分地区 下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2页
湖南省部分地区 下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3页
湖南省部分地区 下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4页
湖南省部分地区 下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湖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联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材料二:古者,文王处丰、镐之间,地方百里,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荆文王恐其害己也,举兵伐徐,遂灭之。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齐将攻鲁,鲁使子贡说之。齐人曰:“子言非不辩也,吾所欲者土地也,非斯言所谓也。”遂举兵伐鲁,去门十里以为界。故偃王行仁义而徐亡,子贡辩智而鲁削。以是言之,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去偃王之仁,息子贡之智,循徐、鲁之力,使敌万乘,则齐、荆之欲不得行于二国矣。且民者固服于势,寡能怀于义。仲尼,天下圣人也,修行明道以游海内,海内说其仁、美其义而为服役者七十人。盖贵仁者寡,能义者难也。故以天下之大,而为服役者七十人,而仁义者一人。鲁哀公,下主也,南面君国,境内之民莫敢不臣民者固服于势诚易以服人故仲尼反为臣而哀公顾为君。仲尼非怀其义,服其势也。故以义则仲尼不服于哀公,乘势则哀公臣仲尼。今学者之说人主也,不乘必胜之势,而务行仁义则可以王,是求人主之必及仲尼,而以世之凡民皆如列徒,此必不得之数也。(节选自《韩非子·五蠹》,有删改)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境内之民莫敢A不臣B民者C固服于势D诚易E以服人F故仲尼反为臣G而哀公顾为君。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治,治理,与《屈原列传》“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的“治”意思相同。

B.让,推让、谦让,与《鸿门宴》“大礼不辞小让”的“让”意思不相同。

C.“上古竞于道德”与《师说》“不拘于时”的“于”都是介词,意义不同。

D.义,用作动词,与《齐桓晋文之事》“刑于寡妻”的“刑”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认为有人见到小孩将要掉入井中会惊惧同情,是因为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理,

并非出于私利等其它原因。

B.韩非子将周文王与偃王事例进行对比,他认为二人虽都推行仁义,但结果截然相反,所以治国不能遵循古法,要因时而变。

C.齐国将要攻打鲁国,善辩的子贡被派去说服齐人,但因其所说不能满足齐国实际的欲望,鲁国依然难逃被攻打的命运。

D.韩非子认为,孔子是天下的圣人,他修养道德品行,宣扬仁义思想,周游列国,天下的人都赞赏他的仁义,且肯为他效劳。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2)故以义则仲尼不服于哀公,乘势则哀公臣仲尼。

14.孟子提倡以“仁政”治理天下,韩非子对此极力反对,其理由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二加以分析。(5分)

10.BDF11.B12.D13.(1)凡是具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它们就会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一样。

(2)因此,要讲仁义,孔子就不会屈服于哀公;要讲权势,哀公却可以使孔子俯首称臣。14.①时代已经发生变化,先王之法已经过时。②仁义很难做到,治理国家应该以权势为主。【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国内的人没有敢于不服从的。民众总是屈服于权势,权势也确实容易使人服从。所以孔子反倒做了臣子,而鲁哀公却成了君主。“境内之民莫敢不臣”,表意完整,其后B处应断开;“民者固服于势”,主谓宾结构完整,故其后D处应断开;“诚易以服人”承前省略主语“势”,“故”为连词,故F处应断开。故选BDF。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治理。句意: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间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悉外交应对辞令。B.“意思不相同”错误。推让、谦让。句意:谦让的心。/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C.正确。介词,在;介词,表示被动。句意:上古时候人们在道德上竞争高下。/不被时俗所限制。D.正确。名词作动词,行义;名词作动词,作榜样。句意:能行义的人实在难得。/给自己的妻子做榜样。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天下的人都赞赏他的仁义,且肯为他效劳”错。根据“海内说其仁、美其义而为服役者七十人”可知,赞赏他的仁、颂扬他的义并肯为他效劳的人才七十来个。故选D。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凡”,凡是,所有;“端”,萌芽、发端;“然”同“燃”,燃烧;“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若始然之火,始达之泉”。

(2)“服”,屈服;“臣”,名词作动词,使动用法。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世异则事异”可知,韩非子认为时代已经发生变化,先王之法已经过时。根据“且民者固服于势,寡能怀于义”可知,人们一向就屈服于权势,很少能被仁义感化的;孔子与鲁哀公的君臣关系,进一步说当时的学者们游说君主,不是要君主依靠可以取胜的权势,而致力于宣扬施行仁义就可以统治天下在事实上是肯定办不到的。据此可知韩非子认为仁义很难做到,治理国家应该以权势为主。参考译文:材料一: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之心。古代圣王有怜悯体恤之心,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之心,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间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之心,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之心;这不是因为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并非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声才这样。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不是人;没有羞耻心,不是人;没有谦让心,不是人;没有是非心,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残害君主的人。凡是具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它们就会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一样。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有问题。材料二:古代周文王地处丰、镐一带,方圆不过百里,他施行仁义的政策感化了西戎,进而统治了天下。徐偃王统治着汉水东面的地方,方圆有五百里,他也施行仁义的政策,有三十六个国家向他割地朝贡。楚文王害怕徐国会危害到自己,便出兵伐徐灭了徐国。所以周文王施行仁义得了天下,而徐偃王施行仁义却亡了国,这证明仁义只适用于古代而不适用于今天。所以说:时代不同了,政事就会随之不同。上古时候人们在道德上竞争高下,中古时候人们在智谋上角逐优劣,当今社会人们在力量上较量输赢。齐国准备进攻鲁国,鲁国派子贡去说服齐人。齐人说:“你的话说得不是不巧妙,然而我想要的是土地,不是你所说的这套空话。”于是出兵攻打鲁国,把齐国的国界推进到距鲁国都城只有十里远的地方。所以说徐偃王施行仁义而徐亡了国,子贡机智善辩而鲁失了地。由此说来,仁义道德、机智善辩之类,都不是用来保全国家的正道。如果当初抛弃徐偃王的仁义,不用子贡的巧辩,而是依靠徐、鲁两国的实力,去抵抗有万辆兵车的强敌,那么齐、楚的野心也就不会在这两个国家得逞了。况且人们一向就屈服于权势,很少能被仁义感化的。孔子是天下的圣人,他修养身心,宣扬儒道,周游列国,可是天下赞赏他的仁、颂扬他的义并肯为他效劳的人才七十来个。可见看重仁的人少,能行义的人实在难得。所以天下这么大,愿意为他效劳的只有七十人,而倡导仁义的只有孔子一个。鲁哀公是个不高明的君主,面南而坐,统治鲁国,国内的人没有敢于不服从的。民众总是屈服于权势,权势也确实容易使人服从。所以孔子反倒做了臣子,而鲁哀公却成了君主。孔子并不是服从于鲁哀公的仁义,而是屈服于他的权势。因此,要讲仁义,孔子就不会屈服于哀公;要讲权势,哀公却可以使孔子俯首称臣。现在的学者们游说君主,不是要君主依靠可以取胜的权势,而致力于宣扬施行仁义就可以统治天下;这是要求君主一定能像孔子那样,要求天下民众都像孔子门徒。这在事实上是肯定办不到的。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二世用赵高计,乃不坐朝廷见大臣,居禁中。赵高常侍中用事,事皆决于赵高。是时二世在甘泉,方作觳抵优俳之观。李斯不得见,因上书言赵高之短曰:“臣闻之,臣疑其君,无不危国。今有大臣于陛下擅利擅害,与陛下无异,此甚不便。昔者司城子罕相宋身行刑罚以威行之期年遂劫其君。田常为简公臣,爵列无敌于国,私家之富与公家均,布惠施德,下得百姓,上得群臣,阴取齐国,杀宰予于庭,即弑简公于朝,遂有齐国。此天下所明知也。今高有邪佚之志,危反之行,如子罕相宋也;私家之富,若田氏之于齐也。兼行田常、子罕之逆道而劫陛下之威信。陛下不图,臣恐其为变也。”二世已前信赵高,恐李斯杀之,乃私告赵高。高曰:“丞相所患者独高,高已死,丞相即欲为田常所为。”于是二世曰:“其以李斯属郎中令!”(节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有删改)材料二:初,始皇尊宠蒙氏,信任之。蒙恬任在外将,蒙毅常居中参谋议,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赵高者,生而隐宫。始皇闻其强力,通于狱法,举以为中车府令,使教胡亥决狱。胡亥幸之。赵高有罪,始皇使蒙毅治之。毅当高法应死。始皇以高敏于事,赦之,复其官。赵高既雅得幸于胡亥,又怨蒙氏,乃说胡亥,请诈以始皇命诛扶苏而立胡亥为太子。胡亥然其计。赵高曰:“不与丞相谋,恐事不能成。”乃见丞相斯曰:“上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事将何如?”斯曰:“安得亡国之言!此非人臣所当议也!”高曰:“君侯材能、谋虑、功高、无怨、长子信之,此五者皆孰与蒙恬?”斯曰:“不及也。”高曰:“然则长子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君侯终不怀通侯之印归乡里明矣!胡亥慈仁笃厚,可以为嗣。愿君审计而定之!”丞相斯以为然,乃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立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扶苏,数以不能辟地立功,士卒多耗,数上书,直言诽谤,日夜怨望不得罢归为太子,将军恬不矫正,知其谋,皆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节选自《资治通鉴·秦纪二》)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昔者A司城子罕B相宋C身行D刑罚E以威行F之G期年H遂劫其君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优俳,古代以谐谑为主的杂戏表演,也指表演杂戏的人,属《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伶人”之列。B.“子罕相宋”的“相”是动词,这与“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并序》)的“相”用法不同。C.“愿君审计而定之”与“愿陛下矜愍愚诚”(《陈情表》)两句中“愿”的含义和用法不同。D.“丞相斯以为然”与“脱然有怀”(《归去来兮辞并序》)两句中“然”的含义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斯上书揭发赵高,用“子罕代宋”“田常窃国”的典故劝谏秦二世防备赵高专权害国、劫夺帝王威信。B.李斯认为赵高有奸邪心思和危险反叛行为,且他的私产富足,若秦二世不采取行动,赵高可能要作乱。C.秦始皇听说赵高办事能力强,通晓刑法,便提拔他担任中车府令,并让他教胡亥学习审理判决诉讼案。D.秦始皇在给扶苏的诏书中指责扶苏多年未开疆立功,还导致士卒大量伤亡,最终令扶苏和蒙恬都自杀。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布惠施德,下得百姓,上得群臣,阴取齐国。(4分)(2)君侯材能、谋虑、功高、无怨、长子信之,此五者皆孰与蒙恬?(4分)14.太史公评价李斯说:“人皆以斯极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乃与俗议之异。不然,斯之功且与周、召列矣。”他认为李斯的功劳不能和周公、召公并列,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理由。(3分)【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知道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解说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明确古文化常识的相关知识及词语含义,再判断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理解文本的内容,再结合选项比对判断。

(4)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把握文言句子翻译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先找到文本中对应的信息点,再对其进行准确翻译的基础上概括分析。【解答】(1)句意:过去司城子罕辅佐宋国,亲自实行刑罚,行使威权,一年后就劫夺了国君。

“昔者司城子罕相宋”为主谓句,是后文的前提,其后C处断开;“身行刑罚”是具体做法,其前后C、E处断开;“以威行之”“以”表具体做法的目的,其前E处断开;“期年”为时间词,常放于句首,后面的“遂”有承接之意,末句是前面行为的结果,“期年”前G处断开。

故选CEG。

(2)A.正确。优俳指滑稽戏(谐谑杂戏)或演滑稽戏的演员。《五代史•伶官传序》注释:古代称演戏的人为“伶”。可见“优俳”属于“伶人”之列。(另外,“优”“伶”常合称“优伶”,“伶”在一些朝代还可专指演奏音乐的人。)

B.正确。意为“辅佐/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态度”。句意:司城子罕辅佐宋国。/一定不会同意。

C.错误。两句中的“希”意皆为“希望”,用法也相同。句意:希望您审慎地考虑一下再定夺!/希望陛下怜恤我的衷情。

D.正确。意为“正确、对/……的样子”。句意:丞相李斯认为赵高说的正确。/解除忧虑而放松地有了某种念头。

故选C。

(3)D.“秦始皇……”错误,由原文“乃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立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扶苏……”可知,这里是赵高联合李斯篡改的诏书的内容,并不是秦始皇的意思。

故选D。

(4)①“布惠施德”,给予人们仁德和恩惠;“下”,在下;“阴”,暗中。译文:给予人们仁德和恩惠,在下得到百姓拥护,在上得到大臣拥护,暗中窃取了齐国。

②“材能”,才能;“无怨”,人缘(或:世人无怨诽/无人怨诽/不受怨谤);“孰与”,与……比,哪一点……。译文:您的才能、谋略、功勋、人缘以及获长子扶苏的信任,这五点全部拿来与蒙恬相比,哪一点比得上(他)呢?

(5)①由材料一“李斯不得见,因上书言赵高之短曰:‘臣闻之,臣疑其君,无不危国……陛下不图,臣恐其为变也。’二世已前信赵高,恐李斯杀之,乃私告赵高”可知,李斯劝谏秦二世要防患于未然,但为时已晚,作为臣子,没有做到及时弥补君主的过失。②由材料二“丞相斯以为然,乃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立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扶苏,数以不能辟地立功,……日夜怨望不得罢归为太子,将军恬不矫正,知其谋,皆赐死”可知,李斯听信赵高的奸计邪说,废掉秦始皇长子扶苏而改立庶子胡亥为太子,且害死扶苏、蒙恬(矫诏令其自杀)。

答案:

(1)CEG

(2)C

(3)D

(4)①给予人们仁德和恩惠,在下得到百姓拥护,在上得到大臣拥护,暗中窃取了齐国。

②您的才能、谋略、功勋、人缘以及获长子扶苏的信任,这五点全部拿来与蒙恬相比,哪一点比得上(他)呢?

(5)①李斯劝秦二世防患于未然,但为时已晚,作为臣子,没有做到及时弥补君主的过失。②李斯听信赵高的奸计,废秦始皇长子扶苏而改立庶子胡亥为太子,且害死扶苏、蒙恬(或:矫诏令其自杀)。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二世采用赵高的计谋,就不再坐朝处理政务,住在宫禁之中。赵高常常侍奉在二世身边,独揽朝政大权,事情都由赵高决定。这时二世在甘泉宫,正迷恋着观看角抵和杂耍的乐舞。李斯不能进见,便上书揭发赵高的短处说:“我听说,大臣们如果对君主不忠心,没有不危害国家的。现在有大臣在陛下左右,独断专行地擅自杀人或者给人好处,和陛下没有两样,这是非常不合适的。从前司城子罕辅佐宋国国君,亲自执行刑罚来树立自己的威信,一年之后,就劫持了他的国君。田常作为齐简公的臣子,他的爵位在齐国无人能比,他的私家财富和公家一样多,他施舍恩德,对下得到百姓的拥护,对上得到群臣的亲附,暗中取得了齐国的政权,在朝廷上杀了宰予,然后就杀掉了简公,终于独揽了齐国的政权。这些都是天下人都知道的事情。现在赵高有邪恶不正的野心,他的行为像子罕那样危害国君;他的私家财富,也像田家那样富足。他一人身兼田常、子罕的逆道,来胁迫陛下的威严。陛下不考虑这件事,我担心他会有变故。”二世已经相信了赵高,害怕李斯杀掉他,就私下告诉了赵高。赵高说:“丞相所担忧的只有我赵高一个人,我死了,丞相就会想仿效田常篡夺齐国政权那样篡夺秦国的政权了。”于是二世说:“把李斯交给郎中令处置吧!”

材料二:

当初,始皇帝尊重宠爱蒙氏兄弟,信任他们。蒙恬在外担任大将,蒙毅则在朝中参与商议国事,称为忠信大臣,即便是各位将领丞相也没有敢与他们一争高低的。赵高一生下来就被阉割了。始皇听说他办事能力很强,且通晓刑法,便提拔他担任中车府令,并让他教小儿子胡亥学习审理判决诉讼案。胡亥宠幸他。赵高曾经犯下大罪,始皇派蒙毅惩治他。蒙毅判决赵高依法应被处死。但始皇因赵高办事灵活,赦免了他,并恢复了他的官职。赵高既然素来得到胡亥的宠幸,又怨恨蒙氏兄弟,便劝说胡亥,让他诈称始皇遗诏命杀掉扶苏,立胡亥为太子。胡亥同意了赵高的计策。赵高又说:“这件事如果不与丞相合谋进行,恐怕不能成功。”随即会见丞相李斯说:“皇上赐给扶苏的诏书及符玺,都在胡亥那里。定立太子之事,只在您我口中的一句话罢了。这件事将怎么办呢?”李斯说:“怎么能够说这种亡国的话呀!这件事不是我们这些为人臣子的人所应当议论的啊!”赵高道:“您的才能、谋略、功勋、人缘以及获扶苏的信任,这五点全部拿来与蒙恬相比,哪一点比得上他呢?”李斯回答:“都比不上他。”赵高说:“既然如此,那么只要扶苏即位,就必定任用蒙恬为丞相,您最终不能怀揣通侯的印信返归故乡的结局已经是显而易见的了!而胡亥仁慈忠厚,是可以担当皇位继承人的。希望您慎重地考虑一下再定夺!”丞相李斯听后认为赵高说的正确,便与他共同谋划,诈称接受了始皇的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又篡改始皇给扶苏的诏书,指责他多年来不能开辟疆土、创立功业,却使士卒大量伤亡,并且数次上书,直言诽谤父皇,日日夜夜地抱怨不能获准解除监军职务,返归咸阳当太子,而将军蒙恬不纠正扶苏的过失,知晓扶苏的图谋,令他们都自杀,将兵权移交给副将王离。【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湖南省长沙市平高教育集团六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唐武德中,太宗围王世充于东都,窦建德率众来救。太宗守武牢以拒之。建德阵汜水东,弥亘数里。诸将皆有惧色。太宗将数骑登高以望之,曰:“贼起山东,未见大敌。今渡险而嚣,是军无政令;逼城而阵者,有轻我之心也。我按兵不动,待彼气衰,阵久卒饥,必将自退,退而击之,何往不克!”建德列阵,自卯至午时,卒饥倦列坐,又争饮水。太宗曰:“可击矣。”命骑将建旗列阵,自武牢乘高入南山,循谷而东,以掩贼背。建德遽率其师却,止东原,未及整列,太宗轻骑击之,所向披靡。程咬金等众骑缠幡而入,直突出贼阵后,齐张旗帜,表里俱备,贼众大溃,生擒建德。(节选自《百战奇略·后战》,有删改)材料二:太宗曰:“《司马法》言,‘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此亦攻守一道乎?”靖曰:“有国有家者,易尝不讲乎攻守也。夫攻者,不仅攻其城、击其阵而已,必有攻其心之术焉。守者,不止完其壁、坚其阵而已,必也守吾气而有待焉。孙武所谓‘先为不可胜’者,知己者也;‘以待敌之可胜’者,知彼者也。”太宗曰:“《孙子》言三军可夺气之妙,‘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如何?”靖曰:“夫含生禀血,鼓作斗争,虽死不省者,气使然也。故用兵之法,必是察吾士众,激吾胜气,乃可以击敌焉。吴起四机,以气机为上,无他道也,能使人人自斗,则其锐莫当。所谓朝气锐者,非限时刻而言也,举一日时刻为喻也。凡三鼓而敌不衰不竭,则安能必使之惰归哉。盖学者徒诵空文而为敌所诱苟悟夺之之理则兵可任矣。”(节选自《李卫公问对》,有删改)【注】①含生禀血:指有生命者。②四机:吴起认为作战有气机、地机、事机和力机四种胜利条件。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大写字母)填在答题卡上。盖学者A徒诵B空C文D而为敌E所诱F苟悟夺之G之理H则兵I可任矣。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卒,文中指最终,到头来,与《种树郭橐驼传》中“若甚怜焉,而卒以祸”中的“卒”字意思相同。B.建,文中指树立、树起,与《谏逐客书》中“建翠凤之旗”中的“建”意思相同。C.循,文中指沿着、顺着,与《登泰山记》中“古时登山,循东谷入”中的“循”字意思相同。D.术,文中指方法,与《归去来兮辞》中“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中的“术”字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太宗率军围攻王世充,窦建德率兵来援救,唐太宗登高而望,认为自己必将打败窦建德。B.窦建德在遭受唐军袭击后,率领军队向后撤退,遭到李世民轻骑兵攻打,又被程咬金率骑兵突击后方,然后被杀。C.李靖认为,进攻一定要有瓦解敌人军心的方法,防守一定要保持我方旺盛的士气,这才是知己知彼的攻守之术。D.唐太宗汜水之战的胜利,完美印证了《孙子兵法》中“避开敌人最初的锐气,等待敌人懈怠思归而攻打”战略的正确性。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太宗守武牢以拒之。建德阵汜水东,弥亘数里。(2)守者,不止完其壁、坚其阵而已,必也守吾气而有待焉。14.汜水之战前,唐太宗登高而望,认为自己必将打败窦建德,请简要概括其原因【答案】10.DFH11.A12.B13.(1)李世民扼守武牢以阻截窦建德军。窦建德在汜水以东布阵,军队绵延横贯数里。(2)所谓防守,也不是仅仅指使城池的守备完善、使营阵的防守巩固,还一定要保持我方旺盛的士气,来等待时机破敌。14.①窦军队伍喧嚣,说明其没有严格号令。②窦军迫近敌人城前而布列营阵,这说明其轻敌。③太宗预料到窦建德列阵过久会士卒饥疲,必将自行退走,乘其后退而出兵追击,定可获胜。【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学习兵法的人只晓得背诵书本上空洞的条文,最后必被敌人所欺骗诱惑。如果能领悟剥夺敌人士气的道理,那么就能够让他领兵作战了。“学者徒诵空文”主谓宾结构完整,其后D处断开;“而为敌所诱”是被动句,表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其后F处断开;“苟……则……”是假设分句,意为“如果,那么”,分句中间H处断开。故选DFH。【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错误。文中指“士卒”/最终,到头来。句意:他们列阵过久而士卒饥疲。/好像是很怜爱(百姓)啊,但百姓最终反因此受到祸害。B.正确。句意:命令骑兵将领树立军旗列好军阵。/树立的是以翠凤羽毛为饰的旗子。C.正确。句意:沿着山谷向东行军。/古时候登泰山,是沿着东面的山谷进去。D.正确。句意:还一定要拥有瓦解敌人军心的方法。/维持生活所需的一切东西,找不到取得的办法。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然后被杀”错,原文“生擒建德”,没有说被杀。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拒”,抵抗,阻截;“阵”,布阵;“弥亘”,绵延。(2)“壁”,营垒;“完”“坚”,使动用法,使……完善,使……坚固;“守”,保持。【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由原文“今渡险而嚣,是军无政令”可知,窦军队伍喧嚣,说明其没有严格号令。②由原文“逼城而阵者,有轻我之心也”可知,窦军迫近敌人城前而布列营阵,这说明其轻敌。③由原文“待彼气衰,阵久卒饥,必将自退,退而击之,何往不克”可知,太宗预料到窦建德列阵过久会士卒饥疲,必将自行退走,乘其后退而出兵追击,定可获胜。参考译文:材料一:唐高祖武德年间,唐太宗李世民在东都洛阳围攻王世充,窦建德率领众人来援救。李世民扼守武牢以阻截窦建德军。窦建德在汜水以东布阵,军队绵延横贯数里,唐军将领看见都面有惧色。李世民率数名骑兵登上高冈眺望敌阵,说:“窦建德从崤山以东地区起兵,尚未遇到过强大对手。如今他们越过险要地带而喧闹不止,这说明其军队没有严格的号令;迫近我们城前而布列营阵,这说明其有轻视我军的心理。我们按兵不动,等待他们士气衰落,他们列阵过久而士卒饥疲,一定将会自行退走,我们乘其后退而出兵追击,哪有不胜之理!”窦建德军摆开阵势,从卯时直到中午时分,士卒们饥饿疲倦,坐在队列里,又互相争夺饮水。李世民说:“现在可以出击了。”(唐太宗)命令骑兵将领树立军旗列好军阵,从武牢登高而上进入南山,沿着山谷向东行军,趁敌不备袭击敌军背后。窦建德急忙率领其军向后撤退,刚刚退到东山坡处,还未来得及整顿好队伍,李世民已率领轻骑兵冲杀过来。唐军所向之处,敌军无不瓦解溃散。唐军大将程咬金等所率骑兵卷起军旗冲进敌阵,径直突击敌军阵后,再一齐展开旗帜,内外奋击,敌军大败,活捉了窦建德。材料二:唐太宗问:“《司马法》说,‘国家即使强大,喜欢发动战争就一定灭亡;天下即使太平,忘记会有战争则一定有危险。’这也是攻守统一的道理吗?”李靖回答说:“凡是有国有家的人(统治者),怎么能不讲求攻守之道呢?所谓进攻,不仅仅是指攻击敌人的城池和军阵,还一定要拥有瓦解敌人军心的方法。所谓防守,也不是仅仅指使城池的守备完善、使营阵的防守巩固,还一定要保持我方旺盛的士气,来等待时机破敌。孙武所说的‘先制造自己不会被敌人战胜的条件’(保有我方士气),这即是了解自己;‘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机会’(瓦解敌人军心),这即是了解对方。”唐太宗问:“《孙子兵法》中讲到瓦解敌军士气的办法是,‘敌人早上初至士气旺盛;陈兵至中午,则人力困倦士气怠惰;待至日暮人心思归;善于用兵的一定先避开敌人初来时的锐气,而等到敌人懈怠思归时再去打击它。’此种讲法如何?”李靖回答:“一切有生命的生灵,(为了自己的存活)鼓舞振作,进行斗争,至死也不顾惜自己的生命,这就是‘气’使它这样的。所以用兵的方法,必须先考察我军官兵,激发起敢打必胜之仗的勇气,这样才能够去进击敌人。吴起所讲的气机、地机、事机、力机等‘四机’,‘气机’是首要的,没有别的道理,它能让每个士兵都自己敢于战斗,那么他就勇往直前,不可阻挡。(《孙子兵法》)所说的早上士气猛锐,并不是限定于一日之中某个时间来说的,是拿一天中的时间来作为比喻。已经三次击鼓进攻,但敌人的士气依然是不衰竭,又如何能一定使敌人懈怠思归呢?学习兵法的人只晓得背诵书本上空洞的条文,最后必被敌人所欺骗诱惑。如果能领悟剥夺敌人士气的道理,那么就能够让他领兵作战了。”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两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仆射周青臣进颂曰:“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始皇悦。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始皇下其议。丞相李斯曰:“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制曰:“可。”(节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平定A海内B放C逐蛮夷D日E月F所照G莫H不宾服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即《诗经》,其按照诗歌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B.卜筮,古代占问吉凶的两种方法,是古代巫术的一种表现。C.“非其相反”与“则盍反其本矣”(《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反”的含义不同。D.“语皆道古以害今”与“道芷阳间行”(《鸿门宴》)两句中“道”的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斯提议禁止私学,有敢相互谈论《诗》《书》的处死,知情不报的官员与罪犯同罪等,获得了秦始皇的支持。B.周青臣极力赞扬秦始皇的功绩,他认为当下百姓们都安居乐业,没有战争的忧扰,这样的伟业可以流传万世。C.淳于越认为秦始皇虽拥有天下,但秦始皇的子弟却是普通百姓,一旦出现乱臣贼子,国家会陷入危急情况。D.李斯认为五帝、三代能够因时而变地治理国家,因此秦始皇既应该效法三代旧事,也需要根据时代而有所改变。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2)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14.请根据本文和《谏逐客书》,简要评价李斯。【答案】10.BDG11.D12.D13.(1)做事不效仿古法却能够长久的,我从未听说过。(2)现在天下已经安定,法令都由陛下统一颁布,百姓在家就努力务农做工,读书人就应学习法律刑禁。14.①敢于直言进谏,《谏逐客书》开篇就提出自己的意见:逐客是不对的。本文中李斯也直言效法古代是不好的。②有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远见,《谏逐客书》中李斯详细阐述了“客之功”,本文中李斯则具体分析了效法古代的弊端。③提议刑罚施行过于极端,本文中李斯提议“焚书”,违法者处罚严厉,钳制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平定天下,驱走蛮夷,日月能够照耀到的地方,没有不臣服于陛下的。“海内”“蛮夷”都是名词,分别做“平定”“放逐”的宾语,“海内”“蛮夷”后停顿,BD处断开。“莫”,无定指代词,没有人。“不宾服”是谓语,二者结合结构完整,“莫”前应停顿,G处断开。故需要断句的三处为:BD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B.正确。C.正确。颠倒的、方向相背的。/通“返”,“回到”或“返回到”。句意:并非故意要不同。/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D.错误。含义不同。称道。/取道。句意:议论都是称道古代非难当今。/当今取道芷阳从小路出行。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能力。D.“因此秦始皇既应该效法三代旧事,也需要根据时代而有所改变”错误。原文“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意思是“而且淳于越说的只是三代的旧事,哪里值得效法呢?”由此可见,李斯并不认为秦始皇应该效法三代旧事。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事”,名词作动词,做事;“师古”,效仿古法;“闻”,听说。(2)“一”,统一;“农工”,务农做工;“辟禁”,刑法禁令。【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①由《谏逐客书》开头“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原文“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可知,《谏逐客书》开篇就提出自己的意见:逐客是不对的。本文中李斯也直言效法古代是不好的。可见,李斯敢于直言进谏。②由《谏逐客书》“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原文“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可知,《谏逐客书》中李斯详细阐述了“客之功”,本文中李斯则具体分析了效法古代的弊端。可见,李斯有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远见。③由原文“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可知,本文中李斯提议“焚书”,违法者处罚严厉,钳制了当时人们的思想。可见,李斯提议的刑罚施行过于极端。参考译文:始皇在咸阳宫设酒宴,七十名博士上前敬酒。仆射周青臣赞扬歌颂道:“从前秦国土地不超过千里,全靠陛下神灵明圣,平定天下,驱走蛮夷,日月能够照耀到的地方,没有不臣服于陛下的。将诸侯的封国设置为郡县,每个人都安居乐业,没有战争的忧扰,这样的伟业可以流传万世。自上古以来没有哪个帝王能够比得上陛下的功绩。”始皇非常高兴。这时博士齐人淳于越进言说:“我听说殷、周的君王统治天下一千多年,分封子弟和功臣,让他们辅佐王室。现在陛下拥有天下,而子弟却是普通百姓,一旦出现田常、六卿之类的臣子,没有辅助之人,怎么来挽救呢?做事不效仿古法却能够长久的,我从未听说过。现在周青臣又当面阿谀奉承来加重陛下的过错,不是一个忠臣。”始皇把他的意见交臣下讨论。丞相李斯说:“五常不互相重复,三代不互相因袭,各自按自己的方法治理国家,并非故意要不同,是时代改变了。现在陛下开创了前所未有的事业,建立了万代不朽的功劳,本不是愚蠢的儒生所能理解的。而且淳于越说的只是三代的旧事,哪里值得效法呢?从前诸侯纷争,重金招来游说之士。现在天下已经安定,法令都由陛下统一颁布,百姓在家就努力务农做工,读书人就应学习法律刑禁。现在的儒生们不学习当今的法令却学习古制,来非议当世,惑乱百姓。我冒死进言:古代天下分散紊乱,没有人能够统一号令,因此诸侯群起,议论都是称道古代非难当今,粉饰虚夸,以淆乱真实,人人欣赏自己私下学的知识,来非议圣上确立的制度。现在皇帝统一了天下,辨别是非黑白,让天下只尊崇陛下一个人。现在私家学问又一起反对法制教化,人们一听到法令下达,就以各自的学问来评议,入朝时心存反感,退朝后就在街巷议论,夸奖自己的学说来博取名声,表达异议来抬高自己,率领臣下来造谣生事。如果这种现象不禁止,就会造成陛下的威望下降,而群下会结党营私。我认为应该禁止私学。我请求官吏将《秦记》以外的书都烧掉。不是博士官所执掌,天下有敢收藏《诗》《书》诸子百家著作的,都要交给地方官员一起烧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