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辽宁省名校联盟高一3月联考语文试题_第1页
2021-2022学年辽宁省名校联盟高一3月联考语文试题_第2页
2021-2022学年辽宁省名校联盟高一3月联考语文试题_第3页
2021-2022学年辽宁省名校联盟高一3月联考语文试题_第4页
2021-2022学年辽宁省名校联盟高一3月联考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2021—2022学年辽宁省名校联盟高一3月联考语文试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以人情来解读中国日常社会,首先意味着这个社会的现实基础是家庭或者亲人。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家、族、宗及村落所形成的网络社会,聚族而居构成了网络社会中的成员的血缘和地缘关系,通常叫做“乡亲们”。当然,有血缘和地缘的关系并不因此互相之间就没有矛盾或者冲突,但因为该网络突出了人情的重要性,从而使得矛盾与冲突发生的方式发生改变,比如不能正面冲突或公然决裂,而是面和心不和,彼此有很多积怨,但不到万不得已,始终维持着表面和谐。“亲情”的意思不适用于宗亲以外的人际关系,所以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人情”就更为适合于表达更多场景中的关系运行。人情,作为中国社会的现实基础,还具有更加一般性的含义,用来表达中国人对世态或者人世间的认知,比如天理人情、风土人情、人情世故等。总之,所谓“人情”是对中国人人性、人格与关系的基本理解。人情处于地方网络中,也可以合并起来叫做“人情网”,这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这张网的相对稳定性。当然,从实际情况来看,人情网越封闭越好,因为在此网中所发生的人情必须要有回报,虽然这个回报无法预期,但不能没有。一旦一种交往中的助人行为不是人情的意思,那么我们就必须换做其他概念来表达,比如捐助、施舍或者慈善。所以人情一定要有针对性的回报,谁报答谁,谁欠谁,都很清楚。正因为人情网比较稳定,因此如果一个人情这辈子还不了,也可以下一代来偿还。如果人情网不那么稳定,其中的成员处于社会流动中,也就是说,需要报答的人或者欠人情的人都离开了,那么人情运行也就解体了。当然,作为一种文化观念,在现代社会,人群的确发生了比较大的社会流动。这个时候,我们就得看一看家乡观念或者原有的网络是否还存在。如果是存在的,那么一个人或一个家庭虽然整年都在外面流动,比如打工、上学或移居城市,但他在一些特定的时候还是要回到家乡,比如春节的含义就非常重大,这是中国人回家的日子。很多情况下,无论一个人流动到多远的地方,他都会在春节之日回到他的家乡,那里有他的父老乡亲,也有“拜年”活动,人情网中的成员都需要通过此时段的人情往来来稳定其网络。如果一个移居外地者,无论如何都不再回到家乡,那么就等于宣告这里的人情没有了。(摘编自翟学伟《中国人的人情与面子》)材料二: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生,也就是血,决定了他的地。世代间人口的繁殖,像一个根上长出的树苗,在地域上靠近在一伙。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区位是社会化了的空间。我们在方向上分出尊卑:左尊于右,南尊于北,这是血缘的坐标。空间本身是混然的,但是我们却用了血缘的坐标把空间划分了方向和位置。当我们用“地位”两字来描写一个人在社会中所占的据点时,这个原是指“空间”的名词却有了社会价值的意义。这也告诉我们“地”的关联派生于社会关系。在人口不流动的社会中,自足自给的乡土社会的人口是不需要流动的,家族这社群包含着地域的涵义。村落这个概念可以说是多余的,儿谣里“摇摇摇,摇到外婆家”,在我们自己的经验中,“外婆家”充满着地域的意义。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亲密的血缘关系限制着若干社会活动,最主要的冲突和竞争;亲属是自己人,从一个根本上长出来的枝条,原则上是应当痛痒相关,有无相通的。而且亲密的共同生活中各人互相依赖的地方是多方面和长期的,因之在授受之间无法分一笔一笔的清算往回。亲密社群的团结性就倚赖于各分子间都相互的拖欠着未了的人情。在我们社会里看得最清楚,朋友之间抢着回帐,意思就是要对方欠自己一笔人情,像是投一笔资。欠了别人的人情就得找一个机会加重一些去回个礼,加重一些就在使对方反欠了自己一笔人情。来来往往,维持着人和人之间的互助合作。亲密社群中既无法不互欠人情,也最怕“算帐”。“算帐”“清算”等于绝交之谓,因为如果相互不欠人情,也就无需往来了。社会生活愈发达,人和人之间往来也愈繁重,单靠人情不易维持相互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于是“当场算清”的需要也增加了。货币是清算的单位和媒介,有了一定的单位,清算时可以正确;有了这媒介可以保证各人间所得和所欠的信用。“钱上往来”就是这种乐意当场算清的往来,也就是普通包括在“经济”这个范围之内的活动,狭义的说是生意经,或是商业。从街集贸易发展到店面贸易的过程中,“客边”的地位有了特殊的方便了。寄籍在血缘性地区边缘上的外边人成了商业活动的媒介。村子里的人对他可以讲价钱,可以当场算清,不必讲人情,没有什么不好意思。所以依我所知道的村子里开店面的,除了穷苦的老年人摆个摊子,等于是乞丐性质外,大多是外边来的“新客”。商业是在血缘之外发展的。(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血缘和地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聚族而居构成了人们的血缘和地缘关系。被叫做“乡亲们”,表明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家、族、宗及村落所形成的网络社会。B.“人情网”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往往是越封闭越好,因为在人情网中发生的人情必须要有回报,虽然无法预判这个回报的具体时间。C.我们已然能够在方向上分出尊卑并形成血缘坐标。虽然空间本身是混然的,但是我们可以用血缘的坐标把空间划分出方向和位置。D.“当场算清”的需要增加了,说明单靠人情不易维持相互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钱上往来”之后,人和人之间往来的负担加重了。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人人性、人格与关系,基本内核就是“人情”。家族内靠亲情,社会上靠人情,这就保证了社会的和谐发展。B.我们可以运用诸如捐助、施舍或者慈善等活动,来改变落后的人情交往的模式,因为有的人情债,几代人都还不清。C.在亲密社群中,“算帐”“清算”就相当于绝交。人们只要有不再往来的需要,也就彼此谁也不欠谁的人情了。D.村子里的人不必跟寄籍在血缘性地区边缘上的外边人顾及人情,在商业活动中,可以通过讲价来当场结算,这很自然。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贫居闹市无人顾,富在深山有远亲B.山川异域,风月同天C.远亲不如近邻D.亲不亲,故乡人4.如何理解费孝通先生说的“商业是在血缘之外发展的”?5.每年到春节的时候,各地都会出现“春节回乡潮”,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请结合材料简要回答。【答案】1.D2.D3.A4.①人情社会怕算账。②单靠人情不易维持相互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③“钱上往来”是乐意当场算清的往来。④“客边”的地位在贸易活动中有了特殊的方便。5.①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②在现代社会,人群的确发生了比较大的社会流动,家乡观念或者原有的网络在许多人心中还存在。③人情网中的成员都需要通过此时段的人情往来来稳定其网络。④“春节回乡潮”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在心灵上的呼唤。【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钱上往来’之后,人和人之间往来的负担加重了”错,逻辑顺序不当。原文信息是“社会生活愈发达,人和人之间往来也愈繁重,单靠人情不易维持相互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于是‘当场算清’的需要也增加了”是因为人和人之间往来愈发繁重,才需要当场清算,进而形成“钱上往来”,因果颠倒。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A.“这就保证了社会的和谐发展”错,与文意不符。原文说的是“维持着表面和谐”。B.“来改变落后的人情交往的模式”错,于文无据。原文说“一旦一种交往中的助人行为不是人情的意思,那么我们就必须换做其他概念来表达,比如捐助、施舍或者慈善。所以人情一定要有针对性的回报,谁报答谁,谁欠谁,都很清楚”,选项无中生有。C.“人们只要有不再往来的需要,也就彼此谁也不欠谁的人情了”错,过于绝对。原文说的是“如果相互不欠人情,也就无需往来了”。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材料一的观点是“人情(网)”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特征。BCD均属于人情方面的内容,可以作为材料一的论据。A.说的是某些人的势利眼,不在材料的讨论范围内。故选A。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观点并筛选提取信息的能力。由“欠了别人的人情就得找一个机会加重一些去回个礼,加重一些就在使对方反欠了自己一笔人情。来来往往,维持着人和人之间的互助合作。亲密社群中既无法不互欠人情,也最怕‘算帐’。‘算帐’‘清算’等于绝交之谓,因为如果相互不欠人情,也就无需往来了”得出①人情社会怕算账。由“社会生活愈发达,人和人之间往来也愈繁重,单靠人情不易维持相互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于是‘当场算清’的需要也增加了”得出②单靠人情不易维持相互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由“‘钱上往来’就是这种乐意当场算清的往来,也就是普通包括在‘经济’这个范围之内的活动,狭义的说是生意经,或是商业”③“钱上往来”是乐意当场算清的往来。由“从街集贸易发展到店面贸易的过程中,‘客边’的地位有了特殊的方便了。寄籍在血缘性地区边缘上的外边人成了商业活动的媒介”得出④“客边”的地位在贸易活动中有了特殊的方便。5.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中内容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由“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生,也就是血,决定了他的地。……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区位是社会化了的空间”““在人口不流动的社会中,自足自给的乡土社会的人口是不需要流动的,家族这社群包含着地域的涵……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得出①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外出打工是地缘,返乡是血缘。由“作为一种文化观念,在现代社会,人群的确发生了比较大的社会流动。这个时候,我们就得看一看家乡观念或者原有的网络是否还存在。如果是存在的,那么一个人或一个家庭虽然整年都在外面流动,比如打工、上学或移居城市,但他在一些特定的时候还是要回到家乡,比如春节的含义就非常重大,这是中国人回家的日子。”得出②在现代社会,人群的确发生了比较大的社会流动,家乡观念或者原有的网络在许多人心中还存在。由“人情处于地方网络中,也可以合并起来叫做‘人情网’,这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这张网的相对稳定性。……正因为人情网比较稳定,因此如果一个人情这辈子还不了,也可以下一代来偿还。如果人情网不那么稳定,其中的成员处于社会流动中,也就是说,需要报答的人或者欠人情的人都离开了,那么人情运行也就解体了”得出③人情网中的成员都需要通过此时段的人情往来来稳定其网络。由“很多情况下,无论一个人流动到多远的地方,他都会在春节之日回到他的家乡,那里有他的父老乡亲,也有‘拜年’活动,人情网中的成员都需要通过此时段的人情往来来稳定其网络。如果一个移居外地者,无论如何都不再回到家乡,那么就等于宣告这里的人情没有了”得出④“春节回乡潮”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在心灵上的呼唤。二、文学类阅读—双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雨街小景柯灵雨,悒郁而又固执地倾泻着。那淙淙的细语正编织着一种幻境,使人想起辽廓的江村,小楼一角,雨声正酣,从窗外望去,朦朦胧胧,有如张着纱幕,远山巅水墨画似地逐渐融化,终于跟雨云融合作一处。我又记起故乡的乌篷船,夜雨渐渐地敲着竹篷,船头水声汩汩。——可是一睁眼我却看见了灰色的壁,灰色的窗,连梦的翅膀也无从回翔的斗室。谁家的无线电,正在起劲地唱着。——像是揶揄,或者说讽刺。气压低得叫人窒息,黄梅季特有的感觉,仿佛一个触着蛛网的飞虫,身心都紧贴在那黏性的丝缕上。推开半闭的窗,雨丝就悄悄地飞进来,扑到脸上,送来一点并不愉快的凉意。蚁群排着整齐的阵列,在窗下的墙上斜斜地画了一条黑线,从容地爬行,玲珑的触角频频摇动,探索途径。这可怜的远征队,是为了一星半粒的食量,或是地下巢穴也为淫雨所浸没了?刚爬到窗棂上,却被一片小小的积水所阻,彷徨一阵,行列便折向下面,成了一个犄角。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雨脚忽然收了。厚重的云堆慢慢移动,漏出一角石青的天,洒下一片炙人的阳光。是羞于照临这不洁的都市吗?有如一个娇怯的姑娘,刚探出头就又下了窗帘。于是留下了阴黯——仿佛比先前更浓的阴黯。且多了一种湿腻的燠热,使人烦躁。雨又急骤地落下,忽然又停了。傍晚倚窗。新晴的天,西边红得出奇。我忧郁地记起乡间老农的传说:这是“大水红”,预告着水灾的。满地积水,将一条街化装成一道河,只是中间浮着狭窄的河床。这虽是江南,而我们所缺少的正是一滴足以润泽灵魂的甘泉,有如置身戈壁;眼前的一片汪洋,就得到了许多孩子的喜爱,他们跣着双脚,撩起裤管,正涉着水往来嬉戏。公共汽车如大鲸鱼,泅过时卷起一带白浪,纷飞的珠沫,还有清澈可听的激响的水声,孩子们的哄笑送他逐渐远去。黄包车渡船似的来往,载渡一些为衣冠所束缚而不愿意裸露腿脚的行人;而一边却又另有一群苦力,身体倾斜,用他们酱色的臂膀,在推动着一辆为积渚所困的雪亮的病车,这意外的出卖劳力的机会!一个赤膊者伫立在人行道边,用风景欣赏家似的姿态静静地看着这奇异的水景,看了一阵,就解下颈上乌黑的毛巾,蹲在水里洗起脸来。另一个少年却用双手掬起水来喝着。人世间的一切,对他们仿佛都是恩惠。可是我想起了早上从新闻纸上得到的一个印象,——那是一个关于雨的故事。一个十七岁的少年,战争夺去了亲人,留着他孤单的一个,开始流浪生活。他辗转飘泊到这五百万人口的城市,贩卖糖果。可是生活程度跟着季候的热度飞升,几天的淫雨又困阻着谋生的路,仅有的本钱经不住几天坐吃,空空的双手,空空的肚子,生计成了严重的威胁。在崎岖多歧的人生路上,他选取了最难走然而最近便的一条,一脚越过了生的王国,跨进了死的门阈。年轻的灵魂淹没在一片水里。——生命的怯弱呢,雨的残酷呢?……晚间,有撩人的月色。云鳞在蓝空上堆出疏落有致的图案。积水似乎浅一点了,人行道上已经可以行人,只偶有汽车从水中驶过,还受着浪花的侵蚀。从未有过的宁静。风吹起一街涟漪,迎月光闪耀着银色,远处的微波摇动街灯的倒影。是这样奇异的幻觉的水国风光,缺少的只是几只画舫,一串歌声了。转过街角,我解放了几天来拘羁的脚步。很少行路人,除了我前面的两个:一个挟着蓝花布的破棉被,一个拿了席子和扫帚。是找寻什么的?他们低着头一边走一边就四处察看,沉默如同一块顽石镇在他们身上。到一处比较干燥的地方,他们停步了,一个用扫帚轻轻扫了几下。就在地上摊开了卷着的席子;另一个也就铺上棉被。“今晚还露宿吗?”我不禁吐露了我的疑问。“唔,在屋子里就得饲臭虫。”拿扫帚的诅咒似地说。我看了他一眼,是胡桃似的多皱而贫血的脸。天上的云在厚起来,月亮一时隐没在云里了。我低低地说了一句,近乎自语:“天恐怕要下雨。”他自始至终连正眼也没有看我,“下了雨再进屋里去吧。”咕噜着算是回答,身体却已经在潮湿的地上倒了下去。“要生病的。”可是我没有勇气再开口了。病魔对他们算得了什么呢?我这才看见,不远处早有一个露宿者在做着好梦,连席子也没有,垫着的是几张报纸,已经完全湿透了,入梦的该是一身稀有的清凉吧?再走过几步,一家商店的门前又躺着四五个,蜷缩着挤作一堆。——上面有遮阳,底下是石阶,那的确是燥爽的高原地带,不会有水灾的。什么幸运使他们占了这样的好风水!多么残酷的生活的战争呵,可是人们面对着战争,他们就是这样地活着,并且还要生存下去……夜半,梦醒时又听到了奔腾的雨声。一九三九年七月十一日文本二:柯灵散文贵在“真”,它是出自自己内心的实在体验,别致中透着灵性。加上他有着深厚的文字功力,讲究语言的锤炼,因而没一点矫揉造作。他的文字是心的天籁与自然的风物融为一体的真实。论到文章和写作,柯灵曾咏过一诗:“浮夸矫饰早成病,作势装腔总失真。好是风清月白夜,披襟促膝话平生。尽道散文是美文,争妍斗艳日纷纷。万重金碧徒炫目,一语清新便足珍。文格晶莹气亦清,渊渊掷地作金声。不须刻意媚时俗,自出心裁论古今。兰苕翡翠堪清赏,鲲鹏千里任翱翔。人间忧乐深似海,冷暖咸酸细品尝。”这四咏,堪称柯灵先生一生写作提炼出的精义,诵之受益匪浅,若以文章来阐述,每首都可写上千字,且都道出了散文写作的真谛与诀窍。(节选自李树平《柯灵:把生命融化在文学里》)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并不认为梅雨打在脸上是令人舒服的感觉。别人家无线电里播放的音乐,在他听来都有对天气讽刺的意味。B.其实连续下雨过程中的片刻天晴并不让人欣喜,那烤人的阳光及其之后的阴黯使空气更加湿腻燠热,让人们烦躁。C.写雨后夜晚街头的露宿者,是在表明这些普通百姓比别人更适应梅雨季节,露宿街头也比睡在满是臭虫的屋里好。D.这篇文章,不仅仅表现作者对连续下雨的厌烦,也通过几个具体场景,传递出对普通百姓生活状态的关注和同情。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用拟人化的笔法,写驻地梅雨季节下雨的场景,并联想到以往自己经历梅雨天的见闻,写得充满诗情画意。B.文章写蚁群阵列受阻的细节,表现了这些自然界的小精灵为了生存,艰难而顽强地坚守,与下文写普通百姓形成观照。C.作者善用比喻修辞,“公共汽车如大鲸鱼”“黄包车渡船似的来往”等比喻句生动形象地写出街路积水成河的景象。D.坐黄包车的衣冠行人与水中推病车的苦力,戏水的孩子与新闻中溺水的少年,这些都形成了强烈对比,表现人生无常。8.文本一画线部分是怎样概括“人间忧乐”“冷暖咸酸”的?请说明“这样”的具体内涵。9.文本二写出了柯灵散文的特点和创作主张,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体现他的散文特点和创作理念的。【答案】6.C7.D8.①作者把艰难的生活比作残酷的战争,寄寓了作者对百姓不幸命运的关注。②“还要生存下去……”写出了人的韧性,并包含对未来的希望。(意思对即可)“这样”指的是在苦难中寻找生机,在艰辛中寻找安乐。9.①柯灵散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真”,拒绝浮夸矫饰和装腔作势。文本一写梅雨季节的市井生活,都是自己内心的实在体验。②有着深厚的文字功力,讲究语言的锤炼。文本一语言既清新质朴,又生动形象。③他主张“不须刻意媚时俗,自出心裁论古今”,文本一没有刻板的套路,情感的律动和节奏的变化,深入读者的心田。(意思对即可)【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表明这些普通百姓比别人更适应梅雨季节”错误,曲解文意,应该是写出了老百姓的艰难与无奈。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D.“戏水的孩子与新闻中溺水的少年……形成了强烈对比”牵强附会,从文中来看,戏水的孩子是年龄的原因,而溺水的少年是因为生活的原因,二者无法形成对比;“表现人生无常”错误,这是对主题的曲解,文中通过雨季普通民众的境况展现的是对百姓生活状态的关注和同情。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文本一倒数第二段提到“多么残酷的生活的战争呵,可是人们面对着战争,他们就是这样地活着,并且还要生存下去……”,结合前面“身体却已经在潮湿的地上倒了下去”“我这才看见,不远处早有一个露宿者在做着好梦,连席子也没有,垫着的是几张报纸,已经完全湿透了”“再走过几步,一家商店的门前又躺着四五个,蜷缩着挤作一堆”可知,人们不顾也雨天地上的湿气和病魔的入侵而席地而眠,“多么残酷的生活的战争”中“残酷的生活”指的就是这种贫困无奈的生活,作者将之比作“残酷的战争”,展现这些百姓命运的不幸,流露出对这种命运的关注;“人们面对着战争……还要生存下去”意味着人们在这贫困无奈的生活中还要继续生活下去,展现了人们生命的韧性之强,也可以看出对未来生活存在希望;“就是这样地活着”中“这样”指代的就是上文在苦难中寻找生机,在不幸中寻找安乐的生活态度,如“一个赤膊者伫立在人行道边,用风景欣赏家似的姿态静静地看着这奇异的水景,看了一阵,就解下颈上乌黑的毛巾,蹲在水里洗起脸来。另一个少年却用双手掬起水来喝着。人世间的一切,对他们仿佛都是恩惠”“上面有遮阳,底下是石阶,那的确是燥爽的高原地带,不会有水灾的。什么幸运使他们占了这样的好风水”。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把握文体特色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先到文本二中找到柯灵散文的特点和创作主张,然后结合文本一分析是如何体现这些特点和创作理念的。如文本二提到“柯灵散文贵在‘真’,它是出自自己内心的实在体验”,而文本一写雨季的生活,写雨季普通民众的境遇,作者在行文中自然流露自己内心的情感,如“年轻的灵魂淹没在一片水里。——生命的怯弱呢,雨的残酷呢”,这是对年轻男孩结束自己生命的悲叹,如“可是我没有勇气再开口了。病魔对他们算得了什么呢”,这是对普通民众贫困生活的感伤,是对人民的苦难的同情。如文本二提到“加上他有着深厚的文字功力,讲究语言的锤炼,因而没一点矫揉造作”,这是说柯灵的语言自然清新,质朴平实,如文本一中写雨“雨,悒郁而又固执地倾泻着。那淙淙的细语正编织着一种幻境”,写蚁群“排着整齐的阵列,在窗下的墙上斜斜地画了一条黑线,从容地爬行,玲珑的触角频频摇动,探索途径。……刚爬到窗棂上,却被一片小小的积水所阻,彷徨一阵,行列便折向下面,成了一个犄角”,既质朴又形象。如文本二提到“他的文字是心的天籁与自然的风物融为一体的真实”“不须刻意媚时俗,自出心裁论古今”,这是说柯灵的散文是自然的流露,并无刻意的矫揉造作,如文本一中,作者写人们用雨水洗脸、喝脏水、露宿街头,写有人因生活所迫而自杀等等,真实展现了生活的残酷,在这些内容之中,作者自然流露自己的情感,并没有刻意的套路。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鲁肃字子敬,临淮东城人也。生而失父与祖母居家富于财性好施与尔时天下已乱肃不治家事大散财货以赈穷弊结士为务甚得乡邑欢心周瑜为居巢长,将数百人故过候肃,并求资粮。肃家有两囷米,各三千斛。肃乃指一囷与周瑜,瑜益知其奇也,遂相亲结。瑜之东渡,因与同行,留家曲阿。时孙策已甍,孙权尚住吴,瑜因荐肃才宜佐时,当广求其比,以成功业。权即见肃,与语甚悦之。因密议曰:“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肃对曰:“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张昭非肃谦下不足,颇訾毁之,云肃年少粗疏,未可用。权不以介意,益贵重之,赐肃母衣服帏帐,居处杂物,富拟其旧。权得曹公欲东之问,与诸将议,皆劝权迎之,而肃独不言。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肃对曰:“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权叹息曰:“此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此天以卿赐我也。”遂任瑜以行事,以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曹公破走,肃即先还,权大请诸将迎肃。肃将入阁拜,权起礼之,因谓曰:“子敬,孤持鞍下马相迎,足以显卿未?”肃趋近曰:“未也。”众人闻之,无不愕然。就坐,徐举鞭言曰:“愿至尊威德加乎四海。总括九州,克成帝业,更以安车软轮征肃,始当显耳。”权抚掌欢笑。建安二十二年卒,肃年四十六。(节选自《三国志·鲁肃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生而失父与祖母/居家富于财/性好施与尔/时天下已乱/肃不治家事/大散财货/以赈穷弊结士为务/甚得乡邑欢心/B.生而失父/与祖母居/家富于财/性好施与/尔时天下已乱/肃不治家事/大散财货/以赈穷弊结士为务/甚得乡邑欢心/C.生而失父/与祖母居家/富于财性/好施与尔/时天下已乱/肃不治家/事大散财货以赈穷弊/结士为务/甚得乡邑欢心/D.生而失父/与祖母居家/富于财/性好施/与尔时天下已乱/肃不治家/事大散财/货以赈穷弊/结士为务/甚得乡邑欢心/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桓文,是齐桓公、晋文公的并称。有一种说法,春秋五霸除了桓文二人,还有秦穆公、宋襄公和楚庄王。B.文中的“宇”是房檐的意思,泛指房屋。宇下,指屋檐之下。而“宇内”则指的是天下的意思。C.士林,指文人士大夫阶层。有时也泛指学界。而“杏林”则是中医学界的代称,人们常用来称颂医生。D.四海,指天下各地。古人按方位分为西海、北海、东海和南海,其实就是今天的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瑜曾经领着几百人专程拜访鲁肃,并向他借粮。鲁肃毫不犹豫,非常大方与慷慨,这让周瑜很是惊奇。B.鲁肃对汉末的天下形势有比较清晰的洞察,他主张孙权应该立足江东,审时度势,避免引起别人嫌弃。C.曹操率大军向江东进兵。孙权手下诸将几乎都劝孙权投降曹操,只有鲁肃向孙权晓以利害,坚决反对降曹。D.打败曹操之后,孙权亲自迎接鲁肃,不料鲁肃并不感到满足。原来鲁肃的理想是能够帮助孙权成就帝业。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瑜因荐肃才宜佐时,当广求其比,以成功业。(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14.孙权对鲁肃的赏识与器重有哪些表现?【答案】10.B11.D12.B13.(1)周瑜于是向孙权举荐鲁肃,认为他的才能适合辅佐当世君王,应该广泛寻求像他这样的人才,来成就功业。(2)刚才观察众人的议论,(他们)专门是要妨碍将军的,(您)不值得同他们共同谋划大事。14.①初见鲁肃,交谈后特别高兴。②不理会张昭对鲁肃的诋毁,并赏赐鲁肃母亲衣物。③听到鲁肃的抗曹主张,感到欣慰并重用他。④击败曹操后,孙权隆重迎接鲁肃。⑤孙权听说鲁肃的理想之后,抚掌欢笑。(答出任意三点即可)【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出生的时候就没有父亲,与祖母一起生活,家里比较富裕,鲁肃性情喜好赠与别人东西。这个时候天下已经大乱,鲁肃不管理家中事务,大散财货来赈济穷苦人,把结交读书人作为自己的事务,特别受同乡人的欢迎。“与祖母”作“居”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家事”这里是名词,是“治”的宾语,不能拆分,排除CD.故选B。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古今“四海”的内涵并不相同。古人依据方位分别四方海域分为东西南北海。东海便是指大陆东方的海域,也就是今天的黄海。南海还是指今天的南海。西海则有点特殊,因为我国西边处于亚欧大陆内部,所以西方并不存在真正的海洋。北海指的是当今的渤海。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避免引起别人嫌弃”错误,“规模如此,亦自无嫌”的意思是我们有这样的局面,没有人会猜疑你。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宜”,适合;“比”,类同,类似;“以”,来。(2)“向”,刚才;“误”,妨碍;“图”,谋划。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结合“权即见肃,与语甚悦之”,可概括出“初见鲁肃,交谈后特别高兴”。结合“张昭非肃谦下不足,颇訾毁之,云肃年少粗疏,未可用。权不以介意,益贵重之,赐肃母衣服帏帐”,可概括出“不理会张昭对鲁肃的诋毁,并赏赐鲁肃母亲衣物”。结合“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此天以卿赐我也。”遂任瑜以行事,以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可概括出“听到鲁肃的抗曹主张,感到欣慰并重用他”。结合“曹公破走,肃即先还,权大请诸将迎肃。肃将入阁拜,权起礼之,因谓曰:“子敬,孤持鞍下马相迎,足以显卿未”,可概括出“击败曹操后,孙权隆重迎接鲁肃”。结合“愿至尊威德加乎四海。总括九州,克成帝业,更以安车软轮征肃,始当显耳。”权抚掌欢笑”,可概括出“孙权听说鲁肃的理想之后,抚掌欢笑”。参考译文:鲁肃字子敬,是临淮东城人。出生的时候就没有父亲,与祖母一起生活,家里比较富裕,鲁肃性情喜好赠与别人东西。这个时候天下已经大乱,鲁肃不管理家中事务,大散财货来赈济穷苦人,把结交读书人作为自己的事务,特别受同乡人的欢迎。周瑜担任居巢长,率领数百人拜访鲁肃,并请求鲁肃资助粮食。鲁肃家有两囷米,各三千斛。鲁肃就指一囷给周瑜,周瑜更加知道鲁肃的不凡,于是相互结成好朋友。周瑜东渡,鲁肃于是同他同行,把家留在曲阿。当时孙策已死了,孙权还住在吴县,周瑜于是向孙权举荐鲁肃,认为他的才能适合辅佐当世君王,应当广泛寻求像他这样的人才,来成就功业。孙权马上召见鲁肃,与他交谈后便非常高兴。孙权单独叫鲁肃密谈,说:“现在汉朝即将倾覆,天下风起云涌,我继承父亲与兄长留下的基业,也想建立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功业。你已经光临我这里,将用什么来帮助我?”鲁肃说:“鲁肃我私下推想,汉室不可能复兴,曹操不可能一下子被铲除。我替将军您谋划,只有占据江东,来静观天下的分裂。我们有这样的局面,没有人会猜疑你。”张昭责怪鲁肃不够谦逊,很是诋毁他,说鲁肃年少草率,不能重用。孙权不把这些话放在心上,更加敬重他。赏赐鲁肃母亲衣服韩帐,生活用物,家中又像过去一样殷实。孙权得到曹操要东来的消息,和众将领商议,众人都劝孙权投降曹操,而只有鲁肃没有说话。孙权起身上厕所,鲁肃追到屋檐下,孙权知道他的心意,握住他的手说:“您想说什么?”鲁肃回答说:“刚才观察众人的议论,(他们)专门是要妨碍将军的,(您)不值得同他们共同谋划大事。现在只有像鲁肃我这样的人可以投降曹操罢了,而将军您却不行。为什么这样说呢?现在鲁肃我投降曹操,曹操会把鲁肃我送回乡里,品评我的名位,还可能会做下曹从事这样的小官,乘坐牛车,带着吏卒,在士大夫们交游,逐级升迁还可能会做州郡长官。如果将军您投降曹操,想要在哪里安身呢?希望您早定大计,不要采纳众人的意见。”孙权叹息说:“这些人的主张,使我很失望;现在您阐明大计,正和我的心意相同,这是上天把您赐给我啊。”随即任命周瑜掌管此事,让鲁肃做赞军校尉,帮助谋划策略。曹操大败撤退,鲁肃当即先返回吴郡,孙权隆重地邀请众位将领迎接鲁肃。鲁肃正要入殿阁拜见孙权,孙权起身向他施礼,并对他说:“子敬,我为您扶鞍下马来迎接您,足以使您感到显赫荣耀了吧?”鲁肃快步赶上前说:“还不够。”众人听到这话,没有不感到惊愕的。大家就座后,鲁肃慢慢举起马鞭说道:“我希望将军您的威仪恩德遍于四海,统一九州,能够成就帝王大业,那时再用迎接贤士贵宾的软轮安车征召我,这才算显赫荣耀呢。”孙权拍掌欢笑。鲁肃建安二十二年逝世,享年四十六岁。四、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咸阳城西楼晚眺许浑[注]一上高城万里愁,兼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注]许浑,晚唐著名诗人,擅长律诗。此诗是诗人任监察御史时所写,当时大唐王朝已处于风雨飘摇之际。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扣题,情景交融。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基调。笔触低沉,景致凄迷,苍凉伤感的情怀落笔即出。B.颔联是千古名句。落日之时,风雨将至,这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也是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形象写照。C.颈联特写飞鸟、鸣蝉、绿芜、黄叶等意象,以动写静,视听结合,表达了对昔日强盛的秦汉两朝的赞赏。D.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赋予王朝兴替的抽象思想以具体的意境,凄美的画面传递出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16.诗人为什么说“行人莫问当年事”?最后一句又有什么表达作用?【答案】15.C16.第一问:包括作者在内的征人游子,容易从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钩沉历史的教训,生发忧愁。第二问:①一个“流”字,暗示出颓势难救的痛惜之情。②以景结情,意境蕴藉而苍凉,委婉含蓄,令人伤感。【解析】【分析】15.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C.“表达了对昔日强盛的秦汉两朝的赞赏”错误。颈联写禁苑深宫,而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鸟雀和虫鸣,不识兴亡,依然如故。历史的演进,王朝的更替,世事的变化沧桑,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以实景叠合虚景,吊古之情油然而生。所以应该是对王朝盛极必衰的感伤。故选C。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和理解诗句作用的能力。“行人”,过客。泛指古往今来征人游子,也包括作者在内;诗人最后感慨道:羁旅过客还是不要索问当年秦汉兴亡之事吧!我这次来故国咸阳,连遗址都寻不着,只有渭水还像昔日一样长流不止而已。“莫问”二字,并非劝诫之辞,实乃令人思索之语,它让读者从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钩沉历史的教训。“故国东来渭水流”融情于景,以景结情。“故国”,指秦汉故都咸阳;“东来”,指诗人(不是渭水)自东边而来。一个“流”字,则暗示出颓势难救的痛惜之情。渭水无语东流的景象中,融铸着诗人相思的忧愁和感古伤今的悲凉,委婉含蓄,令人伤感。五、情景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归园田居》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陶渊明归隐之后远离尘嚣,享受居家闲静生活的惬意。(2)《赤壁赋》中苏轼把人生与长江相对照,慨叹人生短暂,羡慕自然无穷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3)姚鼐在《登泰山记》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初登山顶见到山与雪的情景,形象地描绘出积雪的光彩。【答案】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要注意的字词有:“臾”“羡”“苍”“负”。六、选择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处处竞争、时相侵夺,在这个崇尚丛林法则的世界,水之处下,本质上是“善利万物而不争”。这里的“不争”,绝非__________、图安乐逸、什么事情也不干,而是在溪、谷、渊里以静默状态__________自己的能量。“不争”的最终结果是:“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争而莫能与之争与无为而无不为是对应着的。不争之水所完成的,是天下万类谁也无法__________的巨业、伟业。比如,长江三峡、秦晋峡谷,数百里奇险惊绝,不都是水所开辟、创造的吗?柔和、平静、处下、浩茫,为水的变化、运动埋下了伏笔。大千世界,水的变动是最神奇的。水化为汽,汽结为云雾雨露,悄悄然__________,夏雨滂沱,冬雪飘拂。因机而动之水,让这个世界呈现出多少迷人的景观哟:逶迤九曲的江河、韬光养晦的飞瀑、清潭的虎啸龙吟……倘若没有水,天下的自然美景,大多就没有了灵魂。水性繁复,最卓异的是“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继而为江为河,聚成湖海;接着,才有了负重远行的舰船、航母。是水的变动不居、行迹无限,在人间完成了“天地相合,以降甘露”的祥瑞景象。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自暴自弃涵养追索铺天盖地B.自暴自弃聚集企及漫山遍野C.得过且过涵养企及铺天盖地D.得过且过聚集追索漫山遍野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逶迤九曲的江河、韬光养晦的清潭、虎啸龙吟的飞瀑……倘若没有水,天下的自然美景,大多就没有了灵魂。B.韬光养晦的江河、虎啸龙吟的清潭、逶迤九曲的飞瀑……倘若没有水,天下的自然美景,大多就没有了灵魂。C.逶迤九曲的江河、虎啸龙吟的清潭、韬光养晦的飞瀑……大多天下的自然美景,倘若没有水,就没有了灵魂。D.逶迤九曲的江河、韬光养晦的清潭、虎啸龙吟的飞瀑……倘若没有水,大多就没有了灵魂,何况天下的自然美景。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水为自己辟出新的前程,滴水穿石,能以柔性、韧性磨穿、磨断当路之顽石B.滴水穿石,水能为自己辟出新的前程,以柔性、韧性磨穿、磨断当路之顽石C.水能以柔性、韧性磨穿、磨断当路之顽石,滴水穿石,为自己辟出新的前程D.滴水穿石,水能以柔性、韧性磨穿、磨断当路之顽石,为自己辟出新的前程【答案】18.C19.A20.D【解析】【分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自暴自弃:自己糟踢自己,自己鄙弃自己。指自己甘心落后或堕落,不求上进。虽然在否定之列,但与下文“图安乐逸”内容不符。得过且过:只要勉强过得去就这样过下去,敷衍地过日子,也指对工作不负责任,敷衍了事。与语境相符。涵养:这里是动词,是指蓄积并保持(水分等)。聚集:集合,凑在一起。“聚集”虽然也可跟“能量”搭配,但与“静默状态”搭配却不如“涵养”。追索:追逼索取,不合语境。企及:盼望达到,希望赶上,与“巨业、伟业”搭配合理。铺天盖地:形容声势大,来势猛,到处都是,形容云雾雨露范围之广。漫山遍野:山上和田野里到处都是,形容极多,这里对象错误。故选C。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划线句子有两处错误:“韬光养晦的飞瀑、清潭的虎啸龙吟”定语与中心词的搭配不当,且句式不对称。改为:韬光养晦的清潭、虎啸龙吟的飞瀑。注意“逶迤九曲的江河、韬光养晦的清潭、虎啸龙吟的飞瀑”“倘若没有水,天下的自然美景,大多就没有了灵魂”逻辑顺序,不可打乱。只有A项修改正确。故选A。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考查语句衔接的能力,主要是概念与事理的逻辑顺序。解题的关键是概念的配对分组,以及话题的一致性。前句落脚于“坚”,下文接“滴水穿石”,自然顺畅,排除AC;然后由“坚”进而体会“柔韧”的效果、作用,紧承“水能以柔性、韧性磨穿、磨断当路之顽石”,由“为自己辟出新的前程”引出递进承接的后文内容,“继而为江为河,聚成湖海;接着,才有了负重远行的舰船、航母”,“水为自己辟出新的前程”表结果的句子放在了解释滴水穿石的句子之间,不符合逻辑事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