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704政治学理论》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合集_第1页
深圳大学《704政治学理论》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合集_第2页
深圳大学《704政治学理论》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合集_第3页
深圳大学《704政治学理论》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合集_第4页
深圳大学《704政治学理论》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合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2012年深圳大学706政治学理论考研真题2011年深圳大学704政治学理论考研真题2009年深圳大学政治学理论考研真题2008年深圳大学政治学理论考研真题2007年深圳大学政治学理论考研真题及详解2006年深圳大学政治学理论考研真题2005年深圳大学政治学理论考研真题2004年深圳大学政治学理论考研真题2003年深圳大学政治学理论考研真题2012年深圳大学706政治学理论考研真题2011年深圳大学704政治学理论考研真题2009年深圳大学政治学理论考研真题2008年深圳大学政治学理论考研真题2007年深圳大学政治学理论考研真题及详解2007年深圳大学硕士生考试初试试题专业:中外政治制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考试科目:政治学理论一、简答(每题15分,共90分。可以自选其中6题回答。作全部7题者,以6题给分数)1.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提出了著名的政治学理论,请作简要说明。2.简述中国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代表性著作、其政治学说的基本观点。3.请列举你所知道的西方近代以来的著名政治思想家及其代表作。4.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基本观点是什么?5.解释“古典自由主义”6.解释“政治制度”7.解释“法治”二、论述(每题30分,共60分,可以自选其中2题回答。作全部3题者,以l一2题给分数)1.何谓合法性?联系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说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经历的变化过程。2.如果请你设计一个民主的政府,你会提出哪些制度元素?并说明理由。3.论利益集团在现代西方政治中的作用。参考答案2007年深圳大学硕士生考试初试试题专业:中外政治制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考试科目:政治学理论一、简答(每题15分,共90分。可以自选其中6题回答。作全部7题者,以6题给分数)1.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提出了著名的政治学理论,请作简要说明。答:《政治学》是西方历史上第一部成体系的政治理论著作,是亚里士多德和他的弟子对158篇希腊城邦宪法研究总结后写成的。它探讨了国家的起源、本质和理想的社会政治制度等重要的政治理论问题。在《政治学》中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著名的政治学理论如下:(1)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技术、研究、行为都是以“善”为目的的,在所有这些目的中,有一个高于一切的目的,那就是要达到人类的至善。国家的善比个人的善更大更完全。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学即治理国家的技术,乃是最高的统治的技术,因为只有它才能表现最高的善。

(2)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人天生是政治的动物”。这“政治”就是指城邦国家、社会集体;他的意思是说:人不能单个独立生活,只能在社会中合群生活,所以是社会的动物。人只有在城邦中,参与城邦政治生活,才能走向“善”。但这里的“人”不是指所有的人,而是指城邦中的少数公民,不包括奴隶等非自由民。(3)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上的主要贡献是他分析研究了当时希腊各个城邦的各种政治制度,指出其利弊,做出了评价。亚里士多德将政体分为六种:君王制,贵族制,共和制,民主制,寡头制,僭主制。亚里士多德认为它们的高低优劣是按这种次序排定的:君王制最好,贵族制次之,照排下来,最坏的是僭主制。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贯彻了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就是他强调法律的重要性。他认为:无论是由一人统治的君王制,由少数人统治的贵族制,以及由多数人统治的共和制,只要能根据理性行事,对国家人民有利,就都是好的政体。(4)重经验研究方法,把神学束缚下的政治学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的政治学。与他的老师柏拉图注重抽象思维和神话论证不同,主张“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亚里士多德更注重经验。他毕生的大量精力都放在了开创性的、贴近现实的研究工作上。他所收集的当时希腊158个城邦的政治法律制度方面的资料,涵盖了这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在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他试图理清各个城邦的发展历史,然后对它们进行比较,最后找到它们兴衰成败的原因。在本书第二卷中,他分析批判了柏拉图等人以及别的时期的前辈关于政体的思想,阐述了历代政体的兴衰得失,为他后来关于政治的各种精辟观点的提出奠定了基础。他首次在政治学领域突破神学观念的束缚,坚持从历史和现实中寻求国家产生的原因,第一次把匍匐在神学和哲学框架下的政治学转变为人的政治学,一定程度上开创了政治“科学”研究的先河。他在《雅典政制》以及本书中所采用的这种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对后来的政治学者,比如声

名赫赫的西塞罗、托马斯·阿奎那、马基雅维利、布丹和孟德斯鸠的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5)提出了理想的政体模式—中产阶级占主体的共和制。公元前4世纪的希腊城邦日益没落,社会混乱,贵族和平民、奴隶主和奴隶的矛盾日益激化。对此,亚里士多德认为,各种社会动荡和混乱均起于非正义,而非正义就是不公道、不平等。在本来应该平等的公民之间如产生了不平等,必然导致不满,产生斗争。富人掌权的寡头政权,以压迫穷人为能事;而如果贫民掌权,他们也会不择手段地排挤富人。他认为,要想调和这种矛盾,实现长治久安,就必须有一套适宜的政治理论。在他看来,这个理论就是中庸之道。这就需要找到一个能在穷人阶层和富人阶层之间起居间掣肘作用的力量,即中产阶级。这样,就可以建立一个“能包含较多因素的”“完善政体”,即共和政体(或称“立宪政体”、“混合政体”)。总之,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的中心内容就是“中庸之道”。亚里士多德曾指出:“中庸则是美德的特征。”善德就在于行中庸之道,过度和不及就会导致恶行。他认为这种善恶标准也同样适用于政体。他还指出:“凡离中庸之道(即最好的形式)愈远的也一定是恶劣的政体。2.简述中国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代表性著作、其政治学说的基本观点。答:(1)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等。(2)儒家的代表性著作有四书五经,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则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3)其政治学说的基本观点如下:

①“内圣外王”。“内圣外王”之学导源于儒家创始人孔子。内圣外王在孔子那里具体表述为“修己”与“安人”、“修己”与“安百姓”的统一。孔子提倡“为己之学”,他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按照孔子的主张,要想成为“君子”,就必须由“修己”推广到“安人”,把“修己”的“内圣”功夫与“安人”的“外王”事业有机地结合起来。据记载:“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又“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修己”是培养主体内心之“仁”,其最高境界是“圣”。而主体一旦达到仁、圣的精神境界,必然要释放出巨大的精神力量,见之于政治实践,成就“外王”事业。这种“外王”事业,以“博施济众”为极致,虽然连尧舜也难以完全做到,但孔子将它树立为儒家最高的政治理想。“外王”实为“内圣”的延长,即政治乃道德的延长。“内圣”与“外王”重叠于“圣”,其最高境界是合而为一的。孔子之后,内圣之仁学与外王之礼学两个方面开始发生离异。孟子侧重发展了“内圣”一面,成为儒家理想派的代表;荀子侧重发展了“外王”一面,成为儒家现实派的代表。②儒家的政治学说主要集中在“礼”与“仁政”两个方面,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中国儒家学说对于政治的阐释,寄托着其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如孔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这里的“正”,就是儒家的道德规范,治者的思想行为符合这些规范,天下当治。儒家实施“仁政”的前提是人的本性具有先天的善性,肯定人自身具有可向高尚道德发展的潜在因素,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人格的培养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的产生。但儒家又认为人与人是不平等的,每个人的生活环境、生活历程具有具体性,因而道德水平必然存在差异。统治者必然是善的代表,由他实施仁政,在他

的领导之下,被统治者才能保存原有的善性,然后继续修身养性,以达到自身人格的完美。因此,从本质上看,儒家的“仁政”理论就是把国家的发展和社稷的安危完全托付给一个理想化的圣人。③君权天予。“天子受命于天”的观念被儒家,特别是儒家中的思孟学派继承了下来。孟子说:“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孟子在与万章谈及尧舜之所以有天下时说,舜之所以有天下是“天与之”,“非人之所能为也”。到了西汉,董仲舒杜撰了天的体系,通过天人合一完成了天的神秘主义人格化。“天者,百神之大君也”,这是就意志之天的意义把天看作主宰自然和社会的至上神。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只是天王合一,使统治者的地位神圣化、绝对化。④以天道制约君主。解释君主权力来自于天,只是儒家天道观与君主理论的一个侧面。历代儒家在论证君主绝对权力的同时,也曾经试图用天道与天理限制和约束君主。按照“君权神授”的理论,天子既为天命所授,其权威自然至高无上,谁也不容怀疑、不许染指。反观之,天既然授权于天子,自然也有权收回这种授命;天子既然从天那里获得了权力,自然负有对天应尽的义务。这个道理在殷周之际就被人发现了,那时叫做“天命靡常”,“以德配天”。天命并非常归一人、一家独得,有德者授天命,失德者失天命。3.请列举你所知道的西方近代以来的著名政治思想家及其代表作。答:西方近代以来的著名政治思想家及其代表作如下:(1)马基雅弗利。他的主要政治著作为《君主论》和《论罗马政治家李维的十卷书》。(2)法国政治学家让·布丹,代表作《共和六论》。

(3)伏尔泰,代表作《老实人》。(4)孟德斯鸠,代表作《论法的精神》。(5)卢梭,代表作《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6)霍布斯,代表作《利维坦》。(7)威尔逊,代表作《国会制政体》、《国家》、《分裂与重新统一》、《乔治·华盛顿》。(8)萨拜因,代表作《政治学说史》。(9)莫尔,代表作《乌托邦》。(10)康帕内拉,代表作《太阳城》。(11)马克斯·韦伯,代表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12)潘恩,代表作《常识》。(13)边沁,代表作《道德与立法原理》、《政府论断篇》。(14)汉娜·阿伦特,代表作《极权主义的起源》《人的条件》《精神生活》《康德政治哲学讲义》。(15)托马斯·阿奎纳,代表作《神学大全》。(16)哈耶克,代表作《自由秩序原理》、《通往奴役之路》。(17)诺齐克,代表作《恒在:客观世界的结构》。4.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基本观点是什么?答:(1)国家的定义。列宁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论断,对国家

的涵义作了界定:“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迫使一切从属的阶级服从于一个阶级的机器。”列宁的定义包括三层含义:①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这就是说,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国家的出现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它是随着生产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形成,阶级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同样,国家也必然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消灭,而自行消亡。这就是国家产生、发展、消亡的必然规律。②国家是阶级统治。这表明了国家的本质。所谓国家的本质,就是指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或称哪个阶级的专政。马克思主义国家观认为,人类有史以来的一切国家都是阶级的国家,国家的实质是阶级专政。③国家是个机器。顾名思义,国家是一个工具,而且是一个复杂的工具。它是由许多部件所组成的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国家机构。但国家是一个特殊的机器,具有公共权力是国家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的根本区别。(2)马克思主义在国家起源问题上有两个基本论断:①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是说明国家产生的时间问题;②国家的出现,是社会内部发展的结果。它是生产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形成、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这是说明国家产生的原因问题。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起源问题的基本论断是:氏族制度的解体是社会内部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氏族制度的解体和国家的产生,都是人类

社会内部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国家起源于社会内部基本矛盾的运动。在原始社会的后期,人类生产能力的发展,促进了分工和交换的出现。在经历三次社会大分工之后,特别是商业的独立标志着人类社会的分工和交换已经达到相当普遍的程度,经济活动一跃而成为人类生活的主要内容,经济利益也上升为决定人际关系的根本因素。分工、交换、利益分化这些因素的出现,使经济因素逐渐取代血缘因素成为决定人类社会制度的主要因素。随着群婚制度向“一夫一妻制”的被迫过渡,个体家庭逐渐取代氏族成为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生产分工日益细化,商品交换日益频繁,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也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刻。原始的氏族组织和道理力量已经无力应付这一变化,于是就需要有一个第三种力量,它似乎站在相互斗争的各阶级之上,压制它们的公开冲突,至多允许阶级斗争在经济领域内以合法的形式进行。于是,氏族制度被分工及其后果即社会分裂为阶级所炸毁,被新的机关——国家所代替了。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3)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其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国家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随着阶级斗争的发展而趋于完善,也必将随着阶级的消灭而自行消亡。国家是一个历史现象,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既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的。

5.解释“古典自由主义”答:古典自由主义是一种支持个人先于国家存在的政治哲学,是自由主义发展的一个阶段。它源于经济学上的投入产出原则,认为一国的真正财富不是金银总量的增加,而是其国民创造的商品服务的数量。是一种支持个人先于国家存在的政治哲学,强调个人的权利、私有财产,并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认为政府存在的目的仅在于保护每个个体的自由。古典自由主义发源于17世纪和18世纪,也因此,它通常被视为由于工业革命和随后的资本主义体制而产生的一种意识形态。言论自由、信仰自由、思想自由、自我负责,和自由市场等概念最先也是由古典自由主义所提出,后来才陆续被其他政治意识形态所采纳的。古典自由主义反对当时绝大多数较早期的政治学说,例如君权神授说、世袭制度和国教制度,强调个人的自由、理性、正义和宽容。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都受到了古典自由主义的影响。古典自由主义政府的干预经常是阻碍了经济的增长,因此主张将政府排除出经济领域,让经济生活自行其事,让追求自身利益的无数的个体理性的计算来引导经济生活的调整,即“谁会应当尽量从政府干预中摆脱出来,尽量的自由”,“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古典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1)在自由观念上,古典自由主义信奉消极自由,强调个人应该享有不被强迫和干涉的自由,更少的限制意味着更大的自由,是获得技能、知识和自我实现的自由。古典自由主义重视个人的主权,个人财产的所有权被视为个人自由最重要的部分,强调自由放任的政策。古典自由主义并不必然支持民主的原理,这是因为尊重和保护个人财产权的法律,比民主里的多数决定原则还要重要。古典自由主义认为社会自由主义所追求的那些“积极权利”反而会侵蚀原本消极的个人权利。因此,古典自由主义支持以宪法保护个人的自由和财产权免受多数统治的干扰,并认为人民投票仅仅是为了选出官员,而不是为了创造法律。

(2)在国家观念上,古典自由主义认为国家是必要的恶,它时时都可能侵犯个人的自由,而社会是自由的领域,因此应该限制国家的作用,反对国家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信奉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3)古典自由主义为其观点辩护的基本出发点是个人完全独立、理性本质以及自然权利,个人之间的关系是原子式的分散独立个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个人经由社会契约组成社会,社会运转的机制是竞争,因而社会达尔文主义是其风格。(4)在经济上,古典自由主义坚持一个“不受管制的自由市场”才能有效满足人类的需求、并且将资源分配至最合适的地方。他们对于自由市场的支持是因为假定个人都是理性的、追求私利的、并且会有计划的追求他们各自目标的。他们不相信个人权利是有政府所“创造”的(在道德层次上),而相信道德权利是独立于政府之外存在的。托玛斯·杰弗逊称呼这些是“无法被分割的权利”,并且也指出古典自由主义所相信的理念:亦即权利并非来自法律、相反的法律的唯一目的便是用以保护个人的权利,他宣称“正当的自由,指的是个人有绝对权利依照他们自己的意志做出任何行动,唯一的限制便是不违反其它人的相同权利。我不会加上“以法律为限”,因为法律经常只是专制者的工具,这在法律侵犯个人权利时尤其明显。6.解释“政治制度”答:政治制度指的是在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从更为宽泛的角度看,政治制度是指社会政治领域中要求政治实体遵行的各类准则或规范。(1)政治制度是随着人类社会政治现象的出现而产生的,是人类出于维护共同体的安全和利益,维持一定的公共秩序和分配方式的目的,

对各种政治关系所做的一系列规定。它是针对人们的政治生活而设计的规则,是人类在公共事务管理中围绕取得权力、分享权力、运用权力以及限制权力,从而保障公民各种权利所建立起来的一系列规则的总和。(2)政治制度是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一套规则,是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的政治,由国家的本质、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政权机构体系以及为保证国家机器运转的诸多单项政治制度。不同的政治制度,表明不同的国家形态,它与国家相联系,属于历史的范畴。(3)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国家制度、政府制度、政党制度和选举制度。具体来说,包括立法制度、行政制度、司法制度、国防制度等。(4)从历史发展进程看,人类社会经历了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制度几种类型。①奴隶制政治制度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政治制度,由氏族社会的管理形式演变而来,在某些形式上带有原始制度的痕迹。神权学说是奴隶制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东方与西方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的具体形式有所不同。君主制和身份等级制是封建制国家的普遍形式。“朕即国家”、“君权神授说”是封建君主专制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②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的特点是君权至上,国家的立法、司法、行政等各个方面的事务都控制在君主手中。③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是最后的也是最高发展阶段的剥削阶级政治制度。它的显著特点是分权、制衡、政党制、代议制、普选权和限期任职制。其种类较多,就主权归属而言,可分为立宪君主制和共和制;就国家元首、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的关系而言,可分为总统制和议会内阁制

等。④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由以工人阶级为首的广大人民掌握政权、对反对社会主义的敌对势力实行专政的政治制度。它与历史上所有剥削阶级类型的政治制度有本质的不同。它的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的民主,即占人口最大多数的劳动人民享有民主,并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起来的政治制度。它的领导力量是工人阶级政党,它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7.解释“法治”答:法治是指在某一社会中,任何人都必需遵守法律,包括制订者和执行者本身。政府(特别是行政机关)的行为必需是法律许可的,而这些法律本身是经过某一特定程序产生的。即法律是社会最高的规则,没有任何人或机构可以凌驾法律。现代大部份国家都认同法治的重要,虽然他们产生法律、立法代表的方法不太相同。法治的好处在于能防止有特定的个人凌驾法律而伤害其他大多数人的利益。(1)法治是宪政的一部分。法治的一个核心涵义是“限制性”。在一个法治国,法律对人(尤其是当权者)的行为加以限制和规范,从而成为宪政框架下规范政府行为最重要的制度安排之一。法治使人们(包括政府官员)按照长远利益和理性来行事。从这一角度讲,法治一方面限制了政府的任意权力,另一方面使政府更理性和有效,同时更加取信于民。在现实中,“法治”中的“法”必须有一个具体化身,否则不确定性太大,而且人们可能会为其具体内容争论不休,这都不符合法治精神。这个化身应该是高于一切的宪法。在宪法框架下实现法治,靠的是宪法司法、司法独立、司法审查、法官找法等一系列的宪政体制。(2)法治有如下一些要素:

①有普遍的法律。一个相对成熟的法律体系是法治的前提,无论这个法律体系是以法典为主导,还是以判例为主导。②法律为公众知晓。法律必须公布,晓之于民众,以便被指望服从规则的人们了解规则是什么。③法律可预期。规则之存在须在时间上先于按规则审判的行为。“法无明文不罚”。无人能遵循溯及既往的法律,因其行动时该项法律并不存在。所以,既不能制定也不能适用溯及既往的法律。④法律明确。规则必须能够为其接收者所认知和理解。强调法律的明确性并不是一般地反对在立法中使用像“诚信”和“适当注意”等准则。不过,对法律的明确性要求也不能过分,一种华而不实的明确性比老老实实的含糊不清更有害于法治。⑤法律无内在矛盾。被期待服从规则的人们不能同时被命令去做既为A又非A的事情。⑥法律可循。规则的接收者必须能够使其行为与规则相符合。⑦法律稳定。规则不能改变过快以至难以学习和遵守。若法律变动过于频繁,人们便难以了解在某个时候法律是什么,而且不可能在法律的指导下作长远的规划。⑧法律高于政府。任何社会里的法律皆有权威,法治所要求的法律权威乃是立于政府之上的权威。⑨司法威权。设立司法机构负责在案件中适用法律,并且对案件在法律上的是非曲直做出最终的判断和结论。⑩司法公正。既然几乎任何法律管辖下的任何事情都要由法院最后做出结论,如果一件事情进入诉讼而法院不能公正地适用法律,那么,法律作为一种形式正义便失去了意义,劝导人们遵循法律也会徒劳无

功。换言之,既然法院要对法律是什么做出结论,那么,只有法官公正地使用法律,才能通过法律来伸张社会正义,当事人也才会受法律的引导。不然的话,人们就只能根据其他的考虑而不是根据法律来猜测法院的决定。二、论述(每题30分,共60分,可以自选其中2题回答。作全部3题者,以第l~2题给分数)1.何谓合法性?联系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说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经历的变化过程。答:合法性是指人民对某种政治权力秩序是否认同及其认同程度如何的问题。具有合法性意味着一种政治秩序或一个政权获得了人们的同意和自愿服从。合法性的基础是同意,缺乏同意,政府的统治只能依靠高压手段。“合法性”概念在社会科学(社会学、政治学等)中的使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合法性概念被用于讨论社会的秩序、规范,或规范系统。狭义的合法性概念被用于理解国家的统治类型,或政治秩序。韦伯和哈贝马斯论述的合法性统治表现为“下”对“上”的承认。而近几年关于文化多元主义的讨论把承认引申到群体与群体的关系(平行的承认)、当权者与被统治群体的关系(“上”对“下”的承认),这种关系构成了一个共同体内异质文化群体的“承认的政治”,特定的文化或者具有特定文化的群体通过这种过程获得自己的合法性。于是,我们从社团获得的承认来分析社团的合法性时,可以把表达承认的主体界定为国家、政府部门及其代表人物,也可以界定为各种单位、社会团体,还包括社会上的个人。国家、政府部门的承认是与同意、授权社团开展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单位和其他社会团体的承认是与合作、提供资源联系在一起的。个人的承认则是与个人的参与联系在一起的。社团活动是一种群体的或组织的公共活动,这三种主体赋予它的合法性是它开展公共活

动的基础。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经历的变化过程如下:(1)革命战争及其合法性。中国共产党经过二十八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推翻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三座大山的伟大胜利,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这种革命战争是具有合法性的。①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在战争中和广大人民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同时也赢得了政治合法性,而国民党却失去了政治合法性,并最终导致了国共两党政治地位的互换。②在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进行的土地改革、军队建设等,都大大加强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性,赢得了广大的民心。解放战争最终以中国共产党的胜利,国民党的失败而告终,全国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建立起其合法性基础。(2)建国初期的合法性基础。中国共产党建立全国性政权之后,毛泽东所处的时代环境,迫使他一方面搞建设,一方面“抓革命”。这是革命的惯性。近代以来,自谭嗣同引颈就戮开始就逐步对流血赋予了一定的认同,直至苏俄革命的示范使“革命”一词具有了政治话语中的正当性而成为一种意识形态。正是对革命正当性的高度认同,中国共产党人才前赴后继的开展斗争,直至确立新政权。但革命的取向和思维习惯并未从此而终止。西方对中国新生政权的压力和苏联赫鲁晓夫的所为更使毛泽东的“革命取向”进一步强化。与经济建设和物质生活相比,政治不变色自然是第一位的。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从执政权力、意识形态、政绩、领袖魅力、制度、法律和程序等方面,成功地开发了其执政的合法性资源,这是新政权得以巩固并在随后顺利地完成社会主义改造、进行

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党始终将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同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其开发执政合法性资源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是一条根本的经验。①执政权力方面,中国共产党从宪法和法律上确立了自身的执政权力,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和政体等方面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②意识形态方面,真正在全社会范围内确立以社会主义为主导的意识形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占领思想阵地,除了大张旗鼓地宣传,心平气和地说服外,必要时也需要用批判斗争的方法方能奏效。在全国确立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为科学、文艺、教育的发展指出了正确的方向,而且事实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以先进的思想、科学的理论、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教育和引导人民的一贯主张。③政绩方面,建国初期的一系列措施和运动,如三大改造的完成,“三反”、“五反”运动,反腐败法规建设,开展整风,整党,稳定财政金融的坚强措施稳定了物价和经济形势,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等都加强了中共的合法性。和平解放西藏等地,实现祖国统一。新中国成立时,西藏等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未得到解放,中共迅速解放这些民族地区,满足了彻底解放全国各族人民的需要,将解放战争进行到底,完成祖国大陆统一大业。毛泽东坚持民族团结的原则,阐述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少数民族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民族团结与反对民族主义的关系,提出了“在一切工作中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等思想,并肯定了新中国的团结友爱的民族关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使中共在少数民族地区获得了执政合法性基础。④领袖魅力,毛泽东、周恩来等在革命时期发挥巨大作用的领袖,以其强大的领袖魅力和对新中国的伟大贡献,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尊敬

和爱戴。(3)建设时期合法性受挫。由于各种复杂因素,中共合法性在建设时期经受过挫折。表现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个别领导人的错误决策和反动分子的利用,使得中共合法性受挫。(4)新时期中共的合法性。改革开放以后,则是通过经济绩效、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来体现其合法性的。中国经济建设的持续、稳定发展及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是举世瞩目的,这也是中国共产党能够维持其自身合法性的重要基础。但这种经济绩效、经济建设成就与执政党合法性直接挂钩的做法是非常危险的。一旦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或落后于世界经济发展速度,就有可能导致执政党的合法性危机。①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到了邓小平时代,国际形势有所缓和,出访美国,直到争取到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中国的外交压力减轻。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没有受到外在威胁,而国内民众对执政党的强大需求和期待,也促使邓小平坚持中国共产党真正转型为执政党。否则,中国共产党的合法性就会受到怀疑,这就是邓小平常讲的“亡党亡国”。所谓执政党,简单的讲就是“告别革命”。不再用革命战争年代的思维和做法处理和平建设时期的事情,也就是实现从“马上打天下”到“马下治天下”的转变。文革结束,中国最需要的是恢复秩序,发展生产。邓小平首先做的就是这些工作。同时,他又适时地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改革,如改变终生制、建立离退休制度;明确党政职能,实行党政分工;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建立法制等等。这一系列的努力都是使中国共产党实现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的必须。邓小平试图建立一个常规的制度平台,以实现共产党领导能力的可持续性更替,从而稳定执政党的地位。党在新时期执政合法性建设的首要步骤是走出僵硬的意识形态的禁锢。通过开展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党重新确立了“实践是检

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这一命题,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充分认识到,政治合法性最根本的基础恰恰是长期得不到重视的经济问题,“经济是当前最大的政治”,经济发展的好坏,不仅是一个政党执政合法性的决定性因素,也是社会主义成败的关键,“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党在新时期要赢得人民的认同,建立和巩固自己的执政合法性,就必须首先要有经济绩效的基础。党通过改革经济体制,消除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有助于增加和巩固经济绩效合法性。党在新时期的改革开放,重建执政合法性的努力在短时期内即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②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的伟大成果。邓小平的改革就是一步步走向市场经济,确立市场经济的政治正当性。在邓小平对市场经济(最开始的叫法是商品经济)肯定的过程中,市场能够激发生产力是一个重要原因,他对人们生活水平须不断提高的认识是另一重要原因。虽然邓小平从未忽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但在中国这样一个政府计划干预倾向比较强的国家,他一再强调市场的作用,实际上是试图使中国的经济真正走向现代形态。淡化市场经济“姓资姓社”的问题,让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在“共同富裕”,不出现“两极分化”上,从而将现代经济形态和现代政府职能的兼顾凸现出来。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③改革开放,向全球体系的靠拢。邓小平在国际环境有所改善的背景下,强调和平和发展的两大主题。积极建立和发展与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政治经济关系。发展经济特区,大力引进外资。这实际上是融入全球政治体系和经济体系,改变毛泽东时代相对封闭自守的国家取向。虽然毛泽东在晚年也曾努力打破与美国的僵化关系,但整个国家在经济,文化,政治上的封闭性是显而易见的。邓小平时代,与外国的交流和互相沟通日益频繁,相互依存的程度愈加深厚。中国全面加入世

界,真正进入全球化大潮中。为中国在国内和国际两方面取得了合法性基础。④“三个代表”对执政合法性建设的全面整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自身经历了“两个转变”,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这要求我们党在合法性建设上做出新的努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党的执政合法性建设方面的价值体现在,它是对既有的合法性建设成果的全方位整合。⑤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执政合法性建设的推进。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强化了党的执政合法性理论建设的构建和实践,在广度、深度和力度上都有突出、鲜明的体现,并收到了很好的实际效果。首先,提出了党的执政合法性建设的问题,这就为党正视自身的执政合法性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点。其次,将党的执政合法性建设细化到党的领导和建设的各个方面,突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在合法性建设中的核心地位。最后,我党注重执政合法性建设的实际效果,明确“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人民的满意度成为检验合法性建设成色的重要尺度。2.如果请你设计一个民主的政府,你会提出哪些制度元素?并说明理由。答:一个民主的政府需要选举、参与、法治、分权制衡、透明、绩效、监督机制、人权、责任、平等公民权等基本制度元素。具体理由如下:(1)选举。国家必须拥有一套完整的选举制度和其他政治制度,保证所有实际政府权力角色都是通过自由而公正的选举产生。官员必须经过选举产生,

必须根据宪法和法律,确保政府的各级官员真正由公民通过自由而公正的选举产生,让人民按照法律最大限度地自由选择自己的管理者,从制度上保证政府官员成为人民利益的真实代表。“民主”即为民做主,一个民主的政府就是能够根据公民的真实意愿、真实需求、真实情况,制定决策,采取措施,不断的满足公民的需求。选举既包括直接选举,也包括间接选举,在现代国家中更多地体现为间接选举。但无论是直接选举还是间接选举,真正的选举必须保证每一个公民都拥有平等的机会参与选举和被选举。评估一个国家的选举状况主要有以下这些指标:选举法规、直接选举的范围、选举的方式、秘密投票的范围、候选人产生的方式、候选人的差额、选民登记率、实际参选率等。(2)参与和表达。国家必须保证每一个公民都有平等的机会直接地或间接地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包括向政府决策机关表达自己的利益,影响与自己利益相关的政府政策,通过合法的程序罢免不称职的官员。政治参与自身既是一种政治价值,也是一种政治制度或行为,是民主政治在两个层面上的结合。缺乏政治参与,民主便无法体现人民主权、自由和平等,就失去了民主的价值意义;同样,缺乏政治参与,民主无法从行为上实践民主的工具性的功能,也不可能建构真正的民主政治的制度。因此,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的必要条件,是民主所必须包含的基本元素,在实践中,政治参与的充分与否,还检验着各种民主理念的实现程度和民主制度的完善程度。评估政治参与的主要指标有:政府的决策过程和制度,权力监督的制度和渠道,公民的利益表达机制,公民特别是妇女、少数民族和贫困者的参政程度,各级政府官员的代表性,自治的范围和程度等等。民主的政府还必须让公民拥有自由表达的权力。“民声”即“民心”,只有让国民充分表达自己的心声,政府才能从中获取更多的信息。公民可以针砭时弊,可以对政府之作为高谈阔论,也可以为政府出谋划策,如此一来,即可以从中发现国民对政府的看法,

也可以从中发现治国的良方。(3)法治。民主政府理想状态的获得需要得到法治的支撑。法律是国家的意志,是全国必须遵守的规定。得到法治支撑的民主政府,或是另外一种说法,就是用法律的形式确定民主政府的形式,才能保证民主政府的建立得以顺利地进行。建立起一套民主制度,将促进民主的程度越来越高。法律是公共政治管理的最高准则,任何政府官员和公民都必须依法行事,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评估一个国家的法治状况的主要指标包括:国家的立法状况;公民和官员对法律的了解和尊重,法律在实际政治生活中的作用,立法活动和司法活动的自主性和权威性,法律在全国范围内和各个部门中的普遍适用性等等。必须不断地促进《宪法》的完善,完善的《宪法》并不等于完美的《宪法》。民主的政府必须在一部完善的《宪法》的指导下进行各项政府活动,这样才能保证政府的活动得到最大的民众的支持。①奉行法律至上原则。法律是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反映统治阶级意志,并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则,也是调整国家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利益关系的准则。各级领导干部和法律工作者要切实改变重红头文件轻法律的错误行为,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切实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树立唯法、唯实的观念。②坚持依法治国。首要的是依法治政、依法治官,提高各级干部的法律素质。依法治国最重要的是依照宪法治国。宪法对国家、社会组织、公民的权力和义务作了明确的规定,必须不折不扣的遵守宪法的规定,保证宪法的有效实施。现代意义上的法治,主要是制约政府的权力。依法行政,就是要约束公权的行使,保护私权,保证公民权的充分行使。③树立善法和良法的观念。法律文化即权力文化,公共权力都源于

人民的授权,行使公共权力时要注意保护公民权利。在行使权力时,要防止公共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个人化的倾向。(4)分权制衡。民主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权力分散和权力制衡。权力分离以及制约平衡体制非常重要,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只有各部门权力上相互制衡,才能有效的促进整个政治体系的运作。分权制衡的目的并不是把权力分解完毕就结束,更不能因为权力的分解制约而影响工作效率,而是按照廉洁高效的要求,使“一把手”集中精力抓中心,干大事。同时促进班子成员之间的相互监督。一种权力必须受到其他权力的制约和平衡,成为一种相对的权力,才能有效地防止其蜕变成为官员个人或小集团谋取私利的工具。(5)透明。即政治信息的公开性,保护公众的知情权。每一个公民都有权获得与自己的利益相关的政府政策的信息,包括立法活动、政策制定、法律条款、政策实施、行政预算、公共开支以及其他有关的政治信息。在民主制度下,施政应该尽可能透明,也就是说,政府的审议和决策,都应该公之于众,接受检查。显然,不是所有政府行动都应该公开,但是公民有权利知道,他们所缴纳的税款是如何开支的,司法部门是否有效率和效力,他们所选出的代表是否办事负责。如何提供这些信息,各个政体的做法有所不同,但是,任何民主政体,都不可能以封闭式运作。评价政治透明的主要指标有:政治传播渠道的数量和质量,决策过程的公开,政府、法院、检察院、公共部门等活动的公开化制度,公民对政治事务的认知,新闻媒体的独立性,公民获知政治信息的权利等等。(6)绩效。一个民主的政府也是一个有绩效的政府。绩效是现代民本政府的中心环节。政府是否高效运作,是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关键。绩效是判断一个公共管理体系是否优良的基本标准,同时也是判断政府是否有能力承担公共服务职能的主要标准。高效率和高绩效意味着

公共部门能够充分地利用各种资源实现管理的目标,意味着公共部门和公共管理者要重视金钱的价值(符合经济的原则)、重视时间的价值(符合效率原则)、重视结果的价值(符合效能的原则)、重视服务的价值(公民满意原则)。因此,政府应当想方设法为公民提供更多的公共利益,但同时必须杜绝铺张浪费,杜绝所谓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促进政府管理绩效的提高。除此之外,还必须采取具体对策与措施。(7)监督机制。必须有一套公民约束和监督政府权力的有效机制。没有约束和监督的权力是危险的权力。失去约束和监督的权力可能会不断地膨胀,最后发展到权力的独断化,这样的政府将是一个独裁的政府,也就没有任何民主可言了。①特别要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制定人民监督法,使人民监督具有至高无上的法律地位,从而建立一套人民民主监督制度,使人民监督有规范的系统的制度保证。②合理设置机构,形成权力制约关系。依据权力制约原理,调整部门职能分工,合理划分职责权限,形成部门之间、单位之间平等交叉监督制约的机制。对于不适合权力分解的岗位,可实行岗位轮换、干部交流制度。③切实保障司法监督的独立性和有效性,使监督过程诉诸于独立有效的司法程序。而不受某些部门的控制和干扰,切实保障法律的有效执行。④专门机关监督与社会监督有机结合,形成机制。要进一步加大纪检监察、审计等专门机关的监督力度,加强对行政权力和行政违纪的监控,尤其对容易发生以权谋私、权钱交易部门和环节的重点监督检查,防止权力越轨和滥用;加强新闻舆论监督。发挥新闻舆论监督公开性、快捷性的特点,对各级领导干部及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纪违法行为应进

行及时揭露;加强群众监督,尤其应建立起人民群众批评监督的渠道,保障人民群众监督的权利。(8)人权。国家必须有一系列的制度和现实机制,切实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评价一个国家的人权状况主要有以下指标:法律对公民权利的保护,公民权利的实现程度。对少数民族的尊重,对少数派和不同意见者的保护和宽容,公民和官员的人权意识,民间组织的状况,公民的自我保护能力,公民反抗政府不公正行为的合法权利等等。不仅需要通过宪法直接规定人的基本权利,而且要通过对国家权力进行合理配置,使权力之间相互制约,从而防止国家权力的滥用对人权的侵害。同时,还要通过宪法外的一系列法律法规的执行来具体保障人权(如刑法、民法等是对人权的实体保障,诉讼法是对人权的程序保障)。宪法还需要一套保障制度,依照—定程序,采取一定措施维护宪法权威。(9)责任。它主要指的是官员对自己行为的负责程度。评价政府责任性的主要指标有:官员的廉洁,官员对其行为的负责性,对渎职官员的惩罚,官员与公民的沟通,官员对公民意见的尊重,政府接受和处理公民意见的机制等等。①打造政府公信力。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角色是“裁判员”,主要是通过制定公平公正的“游戏规则”——政策法规,让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获得平等竞争的机会,并对违规者进行严厉、公正的处罚。在政治上,建立一套调节利益冲突的协调和社会控制机制,让不同利益阶层有表达利益诉求的渠道。②提升政府凝聚力。政府必须将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③增强政府执行力。政府有责任通过建立和完善责任制度、学习和强化责任意识、塑造和推广责任文化、督办和考核责任落实等措施,改

变干部队伍中的这些不良现象,增强干部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意识和履责能力,培养自动自发履职尽责的工作习惯和争先创优的奋斗精神,打造一支责任感强、工作能力高、充满活力、高效廉洁的干部队伍,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10)确立平等的公民权(保护少数权利)。任何社会,如果一贯将特定的人群排斥在法律的全面保护之外,这个社会就不能称其为民主社会。在中国,弱势群体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一个群体,但是,这个“弱势群体”却具有“强力作用”。“强力作用”主要表现在现在弱势群体人数较多,当这部分群体成员行动起来时,那将是一股巨大的力量。3.论利益集团在现代西方政治中的作用。答:利益集团是以某种特定的利益、政治主张、价值目标所维系的人们所组成的大集团。它集中代表和表达某种特殊群体人们的利益、要求,对议会和政府施加影响,使其制定出符合集团利益和要求的决策。它既不同于没有政治目的的一般社会组织,也不同于以夺取和掌握国家政权为根本目的的政党。利益集团的范围包括工商、工会、职业社团、政府间组织、公共利益集团等形式。利益集团在西方政治中的作用如下:(1)集中和代表各种利益。西方社会是一个利益多元化的社会,这就决定了利益集团的首要作用是代表和集中各种利益的作用。利益集团是社会中的一些成员为了共同的集团利益而结合在一起的社会组织。共同的集团利益就会促使具有共同态度的人组织起来;而许多利益集团通过不同的手段在其成员中又起着统一观点的作用,由此形成共同的目标,确定哪些是主要目标,打算如何实现这些目标。许多利益集团通过不同手段在其成员中起着统一

观点、协调利益的作用,由此形成共同的目标,并就如何实现这些目标达成一致。不仅如此,集中各种利益还意味着利益冲突的不同利益集团之间讨价还价,相互妥协以达成一致的意见。例如:常见的企业和工会间的谈判。(2)政府的助手利益集团在接近议会和行政机构的过程中,事实上在起着重要的工作人员的作用。利益集团为了自身的利益,常常要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而细致的研究。它们搜集情报,并从社会、经济、政治和法律等各个方面提出论点来支持或否定议会或行政部门的观点。如果议员或行政官员要把这类工作做得像利益集团那样有价值,他们需要有一批更精通专业、数量上要比现在多好几倍的工作人员才行。在当今计算机和数据处理年代,一种有力的影响手段以咨询事务所的形式产生出来。对特殊信息的需求,加之员工人数又受立法限制,使得各级行政长官纷纷转向外界咨询机构。他们为获取新的信息、对正在实施中的项目进行评估以及对新项目的推荐而同咨询机构签订合同。(3)对议会和政府施加影响。利益集团往往采取派出人员常驻立法机构所在地,与议员密切交往;充当“走廊议员”,在议会中进行游说,或通过举行各种社交聚会,要求议员们参见,对议员进行拉拢并支持议员竞选、捐款、贿赂、提高相关情报、散发材料影响议员观点。同时他们的获得也影响到政府,他们向行政机构排除代表掌握重要权力;接受行政机构的咨询,与政府进行对话;直接派代表向官员施加压力;为行政官员竞选提高赞助,在政府中寻找自己的代理人。在美国大约半数的州里,利益集团可以利用公民立法提案权和公民复决权采取行动。前者允许选民经投票提出议案;后者允许选举团对已经制定的法案进行投票公决。为废除或批准某个提

案,集团要花费大量的钱财和组织力量。在外交事务方面,游说团体通常采用第二种方法,即对具体问题向国会和行政当局进行有针对性的游说,并借助媒体力量,造成一定声势,推动和阻止某一项政策的出台。利益团体在“铁三角”中有时会帮助行政当局为某一项政策游说国会,有时又会帮助国会向行政当局施压,完全取决于所涉及的问题。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和互联网的出现与兴起,使美国的游说活动又出现了新的特点,越来越多的利益团体开始在网上活动。互联网成为了利益团体和许多非政府组织(非赢利组织)游说的便捷而又成本低廉的工具。许多单一目标的游说组织通常只有几个人和一部电脑,但他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跨越国界,宣传自己的主张,招揽同情者,结识盟友,向政府和地方议员施加压力。这些组织的影响力日益增大,他们甚至称自己为企业和政府之外的“第三部门”。(4)利用抗议、示威游行、罢工甚至骚动和暴动等手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