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1页
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2页
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3页
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4页
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①夫子其人,也许是数千年中国历史上,记载最丰富、细微环节最生动、面目最清楚、气象最宜人的宏大圣哲,也是华夏文明之学统和道统的重要奠基者,他不唯是“千古一圣”的不二之选,更是中国文化的最大恩人!②《论语》其书,几乎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私家著述,其取法之高、化人之深、流传之广,影响之大,绝非一般经典之可比,即便称其为“中国人的圣经”,亦毫不为过。窃以为,凡有血气、通文墨、思进取、求良知、明善道的中国人,皆应在有生之年阅读此一“圣经”,而且,起始年龄越早越好,阅读次数多多益善!③其实,只要是读书人,都应当找寻这个缘,把握这个缘,扩充这个缘。我素所仰慕的史学大师钱穆先生说:“今日的中国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诚哉是言也!④我因读《论语》而受益,久而久之,不免技痒心动,必欲加入“劝人读《论语》”的行列而后快。本书之撰写,盖缘于此。⑤前辈学者徐梵澄先生在《孔学古微·序》中说:“过往的历史显示出中国人特别保守,在某种程度上完全可以说,中国人之所以能够战胜全部内乱和外侵,主要是因为在2500年的历史中我们始终坚守着儒家的道路。公元6世纪上半叶,曾经有人试图用佛教统治一个大帝国,但是失败了。除此之外,道家是这个民族思想中的巨大暗流,但从未显著地浮现过表面。”又说:“流行的观念认为儒学在本质上是世俗的,或以为儒学仅为一堆严格的道德训诫或枯燥的哲学原则。事实却恰恰相反,儒学在本质上是极具精神性的,亦有难以逾越的高度和不行测量的深度,有极微妙精细处乃至无限的宽广性和敏捷性,甚或遍在之整全性。”(摘编自刘强《每个中国人都是儒家——<论语新识>自序》)材料二:①同西方文化传统强调个体,敬重特性发展相反,中国伦理传统却重家族轻个人,重群体轻个体。在宗法观念下,个人是被重重包围在群体之中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层层统属,各有责任和义务,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类。而需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则是所谓“五常”:仁、义、礼、智、信,由此而达到“群体和谐”、“四海一家”的儒家志向社会状态。这里反复强调的是群体意识和稳定状态,至于个人的权利和意志则显得无足轻重。这种伦理道德标准的形成,同中国长期处于农耕社会不无关系。农业社会一般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社会成员在长期的共同地域生活中,彼此相互交往、相互帮助的机会较多,所以比较简洁形成集体活动的群体或有某种血缘关系的较大的家族。比较深厚的群体观念也正是在这种静态、稳定的社会中形成的。“群体和谐”的伦理追求,既有其优长,也有其不足。从优长的一面看,在这种伦理观念制约下,社会有较强的凝合力和向心力,国家、民族乃至家族,很简洁形成“命运共同体”,在该共同体内全部成员休戚相关,荣辱与共,往往是有难同当,有福同享,能够比较团结、和谐一样。②同时,在群体生活中,一般而言,有较高的道德水准,能同舟共济,比较具有人情味。但过分强调群体观念和一样性,像孔子所说的那样,“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必定会压抑特性的发展,限制个人的创建力,也会使集体缺乏必要的朝气与活力,阻碍社会的正常发展。钱穆指责儒家伦理道德的缺陷时,指出:“他们太看重现实政治,简洁使他们偏向社会上层而忽视了社会下层;常偏向于大群体制而忽视了小我自由。”这是很有见地的见解。的确,如何维持在群体与个体之间,大我与小我之间,社会与个人之间的适当平衡,不因强调集体意识而忽视个体自由,最终阻碍民族创建力的发展,是今日中国文化建设无法回避的大问题。(摘编自《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大特色》)材料三:①这些年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使我对孟子的“四端之说”有了更深的理解。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孟子·公孙丑上》)。②作为“礼”的起始点,这种“辞让之心”就是人们发自内心的善意,是人作为社会动物的“乐群”的一面。而在中国的儒释道三教以及基督教等宗教里,都提倡“谦逊”的价值观。这个“谦逊”,“谦”即谦卑、谦和、虚心;加“逊”,即逊让、辞让、忍让的意思。总的来说,就是“克制自己,以礼待人”,也就是孔夫子所说的“克己复礼”。③对人有礼貌,本当是发自内心深处的一种善意,是对社会环境的一种友爱之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部分四个词,其一是“友善”。提倡并践行“友善”太重要了!传统的乡土社会,“友善”是对四周熟识人的。如今工业化、城市化了,我们每天要接触很多生疏人,可是我们并没有与时俱进,还只是对亲友才“友善”。同一个社区同一栋大楼的人,假如不是熟识的,就舍不得给一个笑脸。这就是一些有海外旅行阅历的人感叹的,出境到了发达国家和地区,才知人与人之间应当怎样相互对待。现在这样子,我们实在不好意思声称自己来自“礼义(仪)之邦”!④“礼”是形式,是手段,它的基础和旨归是“仁爱”。孔子又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可见,在孔子的学说中“仁爱”才是目的。⑤请看,那些在机舱里为座椅打群架的人们,那个争吵中拿开水泼向空姐的女子,最要害的不是懂不懂礼,而是心中对别人有无仁爱之心——但凡有点爱心,都不会那么横那么狠吧。⑥孔子敬重的政治家管子,是个务实主义者。《管子》“国颂”篇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牧民”篇说明“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为什么必需“礼不逾节”?因为“不逾节则上位安”。在社会伦理层面,关于“礼”的学说,不论儒释道,“三家”或者说“三教”,都有可取之处;而且,即便在今日看来,可取之处仍旧是主要的。⑦总而言之,我认为“礼”的核心是“仁爱”与“谦逊”。道理其实很简洁。试以乘公交车为例:等车、上车要有“逊让”之心,不要挤,不要抢。假如要好人一味逊让,可能他就不能按时上班了,这不公允。所以,要按先来后到排队,不许插队,这就是“秩序”,也就是“礼制”。上车之后,让老弱病残孕先落座;见后来者有更须要座位的,把自己的座位让给他,这便是“仁爱”;受用了人家的让座,对人家的善意应当表达感谢,这是最至少的“知恩图报”……大家都为别人着想,都守秩序,都与人为善,整个社会就显得落落大方,文明和谐了,这就是“礼义之邦”。(摘编自鄢烈山《也来说一说“礼”》)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儒学在本质上是极具精神性的,亦有难以逾越的高度和不行测量的深度,道家是这个民族思想中的巨大暗流,给我们的民族带来了极大的消极影响。B.中国伦理传统重家族轻个人,重群体轻个体,强调“群体和谐”、“四海一家”,所以它的社会是静态、稳定的。C.材料二能够说明材料一的“在某种程度上完全可以说,中国人之所以能够战胜全部内乱和外侵,主要是因为在2500年的历史中我们始终坚守着儒家的道路”这一观点。D.材料三认为在如今工业化、城市化的生疏人社会里,要与时俱进,对生疏人也应当“友善”,这和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的内涵是完全一样的。2.依据这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孔子是华夏文明之学统和道统的重要奠基者,是“千古一圣”,《论语》一书被称为“中国人的圣经”。B.我们在强调群体观念和一样性的同时,也要留意在群体与个体之间,大我与小我之间,社会与个人之间维持适当平衡。C.在社会伦理层面,儒道释关于“礼”的学说,在今日仍旧有很多可取之处,对我们仍旧有很大的启示。D.“礼”的核心是“仁爱”与“谦逊”,但不能因“仁爱”与“谦逊”而破坏了“秩序”,社会是须要守秩序的,是须要“礼制”的。3.下列说法中,不行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A.《乡土中国》的长老统治。B.《红楼梦》贾宝玉和林黛玉爱情。C.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D.抗疫中中国民众表现出剧烈的责任自觉。4.请结合对材料二的理解和分析,简述材料二的行文思路。(4分)5.史学大师钱穆先生说:“今日的中国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材料三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翱翔的故事(三)李浩[注]她没有父亲,她的父亲早早地在斗争中死去。在她四岁那年她的母亲也殒命于狼群。这个年幼的孩子,竟然提着一根折断的树枝追打一只受伤的老狼,“打死它!打死它!”当她满身血污、气息奄奄地被炎帝从地上抱起的时候,手还在努力地伸着,眼睛里满是生气。她成为了部族之王炎的女儿,住进王庭,同时获得了一个新名字,精卫。多年以后的一天早晨,用过餐后,精卫确定去海边。喝鱼羹汤的时候她记起梦里的情景:巨浪和波涛翻滚着向她压下来,洁白的浪花隧然地变成了狼牙。“我倒要看看,海浪里面是不是真的藏着可恨的狼!”女仆试图阻拦,终归,到海边要走三天,而且炎帝曾反复叮嘱过他们肯定要看护好精卫,别让她磕着碰着……精卫拉下脸:“我又不是笼子里的鸟!你们谁也不用告知!我们现在上路,立刻!”精卫的脾气不好,想想吧,从那么小就经验那么多的变故……没有谁敢忤逆她,她要是发起火来…………一阵叮叮当当的忙乱之后,他们动身了。他们来到了海上。海风吹拂,海浪汹涌,白色的海鸥在海面上翻涌,犹如被打成了碎片的布。“走,我们靠近些!”女仆阻拦:小公主啊,可不能啊,你看这么大的风,这么大的浪……“让开!”精卫脱下靴子,径直朝海边走去,海风突然变小,海浪也宁静了很多。精卫踩在沙子上。翻滚的乌云在她头上聚集。精卫朝着远处的一大团海浪跑过去。“小公主,别,不要!”女仆在岸边呼喊。“你们不用管!”惊奇的是,担心的海浪再次变小变得安静,只有海鸥和海燕的叫声尖锐,它们跳着惊奇的舞蹈。“小公主,不要再往里面走啦!太危急啦!”侍卫长冲着精卫的背影大喊。“不用你们管!”海浪又一次退后,远处,它们汹涌翻滚,几乎要和压低的乌云粘在一起了。海鸥们、海燕们像离弦的箭,它们插入到云层然后急速地坠落,即使离得那么远,女仆和侍卫们也能听得见这些水鸟骨头碎裂的声音。“求求你啦,小公主,千万不要向里面再走啦!海龙王已经退了三次,他绝不行能再退啦!”“我偏要他退,我偏要他再退!看他能把我怎样!他肯定知道,我是炎帝最娇惯最纵容的女儿!哼,在梦里,我看到在海浪的里面竟然藏着狼牙!你们说,他是不是觉得我懦弱可欺?莫非,他不知道我最最痛恨的就是狼吗?”精卫昂着头,一步一步,朝着迎面的巨浪走过去。……得到消息的炎帝连忙赶往海边。他见到的是女儿精卫的靴子、漂移在水面上的尸体,以及冲至沙滩上的狼牙项链。傍晚时分。炎帝命人向龙王献祭。深夜,炎帝的营帐里多了一个赤发赤须的人,那个人自称是龙王,此处的海神。他告知炎帝,他可以归还炎帝这个女儿。他说,当海水沉没了精卫,他赶在死神到来之前取了她的魂魄留在了水中,爱护了她。“但我怕把她还给你之后她依旧不依不饶,那样我的龙宫就会永无宁日。”炎帝向龙王致歉,说自己平日里实在繁忙而很少关切和关注这个孩子,让她有些娇惯任性,不合群。无论她做了什么做错了多少,他这个名义上的父亲都应当有更多的担当。“您放心,我来劝她不许与您为敌。”“好吧”,龙王点头,“假如你能劝得住她,我会在明天把她完整地还给你。假如你劝不住,我只能……”龙王没有再说下去,而是朝着炎帝挥了挥手。“父亲!”红着眼珠的精卫出现在炎帝面前,“立刻去调您的兵马!龙王实在欺人,我们必需给他点颜色看看!”“孩子,你不能这样……”“父亲,莫非连你也不愿帮我吗?就任凭他这样欺侮你的女儿?”“孩子,不是,你先听我说……”“父亲!假如你不愿帮我,我为什么要听?莫非,你宁可信任他也不愿体谅我?我知道,我不是你的亲生女儿……”炎帝和精卫不断地争吵,越争吵,炎帝就越感到愧疚。“孩子啊,这些年,我收养了你却没把你带在身边,没能好好地教你,我……”“父亲,我感谢你,始终都是。假如你真的想多为我做点什么的话,那就发兵,我肯定要报仇,要掀掉他的龙鳞!你知道,这些天他把我关在了什么地方!”“孩子,他这样做其实是为了爱护你……”“我不须要这样的爱护!”精卫的眼睛变得赤红,“我不会放过水里面的任何一种活着的生物!只要有一口气,我就不会放弃报仇,哪怕,哪怕……”精卫突然扭过头去,“哪怕我重新成为孤儿!”——你都望见了吧。赤发赤须的那个人重新出现在营帐里。我想,我们都没有方法让她变更秉性,她的固执远比石头更为坚硬。其次日早晨,炎帝从悠长哀痛的梦中醒来,他发觉,营帐的烛台上多了一颗亮晶晶的、樱桃大小的珠子。它有些软,拿在手上不得不当心翼翼。炎帝叫来侍卫,把他带到存放精卫尸体的营帐中。精卫的脸上依旧是那副怒容,只是比平日里苍白得多。炎帝依据昨夜梦见的那样,掰开精卫紧紧闭着的嘴、生硬咬着的牙,将那枚珠子放进她口中。只见,刚才还在的精卫不见了。在她的衣服里面,钻出一只鲜血一样颜色的鸟。它一从里面钻出来,就尖叫着从营帐的门帘处急速地飞了出去……(选自李浩《翱翔的故事集》,有删改)[注]李浩,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他在传统故事和技法之外常以想象力赐予生命的更大空间,在奇诡的转折中,诠释了超越固有印象的写作可能性。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精卫从小无父无母,特殊是四岁时母亲葬身狼群,这一悲剧使她对狼充溢仇恨,从而引发了这个报仇的故事。B.炎帝特别爱惜精卫这个养女,平常极尽呵护,即便精卫不听劝阻,他也自责内疚,认为自己对女儿照看不周。C.文中多用对比,如精卫的弱小与对老狼的生气、精卫的进逼和海浪的退让、精卫的坚持己见和炎帝的耐性劝告。D.“只要有一口气,我就不会放弃报仇,哪怕,哪怕……”“哪怕我重新成为孤儿!”从这里可见精卫的义无反顾。7.关于文中精卫逼退海浪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虽然海浪一再后退,乌云、海鸥与海燕的反复出现示意潜在危急在不断地积聚增大。B.面对女仆、侍卫们的呼喊,精卫说“我不是笼中的鸟”,张扬了本文追求自由的主题。C.精卫三次逼退海浪,实际是海龙王在一再退让,这为后文海龙王爱护精卫埋下了伏笔。D.“海浪里狼牙”这个意象在文中一再出现,既串联了文章,又具有肯定的象征意义。8.小说以精卫化鸟作为结尾,删除了《山海经》中精卫鸟衔石填海部分。这样处理有什么效果?请简要分析。(4分)9.闻名作家博尔赫斯说“强大的虚构产生真实”。本文是如何处理虚构和真实的关系的?试结合文本和生活实际加以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齐人将取燕,诸侯谋救之。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①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②,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下》)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③,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疆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柯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注】①葛:远古时期的部落名。②旄倪(máoní):被俘虏的老人和幼儿。③放于利而行:依据利己的原则办事。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B.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C.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D.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3分)A.万乘之国,文中指大国,春秋战国时期周制“天子地才千里,出兵车万乘”。“乘”是当时军队的基本编制,四马一车为一乘。B.夷,我国古代对东部各民族的统称,古有“北狄南蛮、西戎东夷”之说,后来可用“夷”泛指中原以外的各族。C.吊,祭祀死者或对遭到丧事的人家、团体赐予慰问,文中“吊其民”中的“吊”与成语“形影相吊”中的“吊”意思不同。D.《孟子》,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一起著作而成,有对孔子学说的传承。《论语》《高校》《中庸》《孟子》并称为儒家“四书”。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孟子认为商汤征伐天下,得到当地百姓的信任,是因为商汤能够怜惜当地百姓,实施的政策能够让百姓快乐。B.孟子认为齐宣王假如能够敬重燕国人民的意愿,实施“仁政”,那么还来得及阻挡各国对齐国动兵。C.孟子认为谋利是一切祸乱的起先,为防备这个祸乱的根源,他很少谈及利。后世史学家司马迁对此极为赞美。D.孟子的政治主见得不到当时诸侯各国国君的采纳,国君们把能攻善伐之人看作贤能,认为孟子的“德政”不合时宜。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4分)(2)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4分)——(《老子》四章)14.孟子认为“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请从所给材料中列举两个例子分析论证这个观点。(3分)(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15~16题。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斟酌,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半死桐贺铸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①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注]①梧桐半死:晋崔豹《古今注·草木》:“合欢树,似梧桐。枝叶繁,相互交结。”则所谓“合欢树”似即连理梧桐。古诗文中例以“梧桐半死”比方丧偶。15.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无处话凄凉”既有诗人自己因潦倒失意的悲情愁绪而无法向亡妻诉说的沉痛,又包括亡妻无法向千里之外的诗人诉说的凄凉。B.“尘满面,鬓如霜”寥寥数字,运用了白描手法,刻画了诗人的外部形象,表现出其内在的困难的思想感情。C.“原上草,露初晞”,纯粹是为了状眼前之景,以荒郊常见的“草”“露”为主要意象,运用起兴手法引出后文的“新垅”,抒发了诗人对妻子离世的伤悲。D.“谁复挑灯夜补衣”,从前妻子挑灯补衣的情景历历在目,却再难重见。平实的细微环节表现了妻子的贤慧、勤劳以及夫妇之间的同甘共苦、甘苦共尝。16.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和贺铸的《半死桐》堪称古代悼亡篇章中的双璧,同以真挚、沉痛见称。试分析这两首词在表达技巧上的相同之处。(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论语·里仁》中,孔子强调让别人成为自己修身养性的镜子,见到贤能的人就向他学习,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同样的问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2)李白《将进酒》中,写曹植的饮酒豪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表现游子归途艰难和遥远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文物承载绚丽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记载古代历史的竹简木牍,历经千年沧桑的秦砖汉瓦,凝合民族文化的陶瓷器皿,彰显传统艺术的敦煌壁画……一件件珍贵的文物,既是见证历史的文化遗存,也是滋养精神血脉的珍贵财宝。与文物“对话”,不仅能让我们感受到弦歌不辍的传承,还能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触摸①的文明,从而更加坚决文化自信。我们理应发挥好博物馆的“高校校”作用,让文物更好融入日常生活。近年来,各大文博机构推出的文创产品让人②,“把文物带回家”成为一种流行趋势。那些或精致可爱或“脑洞大开”的文创产品,让文物活起来也火起来,制造着一个个消费热点。从《假如国宝会说话》《国家宝藏》等节目的热播,到故宫文创产品的走红,再到云端博物馆的蓬勃发展,一个个文化现象启示我们,文物活化利用,有利于将优秀传统文化③。主动推动文物活化利用,让更多文物活起来,这是时代的呼声,也是群众的期盼。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加以修改。(3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代茶饮以药代茶,选用一两味药或数味中草药,煎汤或以沸水冲泡,补水又兼有治疗作用,强身健体。但代茶饮不能随意喝,①,才能收到疗效。首先,要因症饮用。比如,同样是咽痛,有的人属于实热症,有的人属于虚热症,实热者可以用寒凉药物代茶饮,虚热者假如单纯用寒凉药物清热,就会导致脾胃受寒,所以需配健脾祛湿化痰的药物。其次,②。不是全部人都适合用同一个代茶饮,身体上火要去火,但对脾胃虚寒的人来说,须要加些甘草、大枣、生姜、干姜等健脾和胃的药物中和,以免去火伤了脾胃。同时,还要视症状严峻程度选不同搭配。“是药三分毒”,③。喝代茶饮讲究中病即止,也就是取得效果后,就可停止运用。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6分)22.仿按例句,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4分)人的命运既源于性格,也源于所处的环境。走进世界文学名著的殿堂,我们会发觉:《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因循守旧,极力维护沙俄的专制统治,成为“保守派”的别称;《红楼梦》中的①;《老人与海》中的②。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依据要求写作。(60分)材料一:仇璋问:“君子有争乎?”子曰:“见利争让,闻义争为,有不善争改。”——《文中子·魏相篇》材料二: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请综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索。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4年秋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语文参考答案1.(3分)C2.(3分)A3.(3分)B4.(4分)(1)首先指出中国伦理传统的特点;(2)接着阐述这种传统在宗法社会中的表现;(3)然后论述了形成这种特点的缘由——中国长期处于农耕社会;(4)最终指出这种伦理追求的优长和不足。评分建议:每点1分。其他表达,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5.(6分)(1)材料三中的我正是在读了《论语》《孟子》等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后,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才感到“礼”当是发自内心深处的一种善意,是对社会环境的一种友爱之心,才能理解“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中的仁爱思想。所以自己要读《论语》。(2)在工业化、城市化的今日,有人舍不得给同一个社区同一栋大楼的生疏人一个笑脸,不知人与人之间应当怎样相互对待,有人毫无仁爱之心,能在机舱里为座椅打群架,为一点争吵拿开水泼向空姐。面对此,作为一个有责任心的读书人,应当要劝人读《论语》。在晚自习的时候保持宁静,不随意探讨而影响其他同学,寝室生活也是如此,熄灯后大家就要自觉保持宁静。只有这样事事为别人着想,都守秩序,都与人为善,整个社会才会显得落落大方,才是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这才是孔孟文化熏陶下的“礼义之邦”。评分建议:每点3分,两点6分。言之成理即可。6.(3分)D.“从这里可见精卫的义无反顾”错误,这句话表现了精卫不通情理、自以为是、蛮横固执的性格。7.(3分)B.“张扬了本文追求自由的主题”错误,精卫说的“我不是笼中的鸟”表现了她的特性,但这句话不能呈现文章的主题。8.(4分)①主题更加集中。精卫化鸟的细微环节突出了精卫娇纵任性、蛮横偏执的特性,给人成长的思索,而“衔石填海”部分表现了精卫不畏艰难,敢于斗争的执着精神。②形象更加显明。结尾呈现“鲜血一样颜色”,“尖叫着”“急速地飞了出去”等细微环节,突出了她的一心报仇的执拗心理,更增加其悲剧性色调。③增加艺术感染力。从艺术效果上来说,故事定格在精卫化鸟急速飞出的画面,用省略号替代确定的结局,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评分建议:每点2分,两点4分。言之成理即可。9.(6分)①这篇小说改编自神话,情节超越现实生活,如炎帝和龙王形象,退海、化鸟等情节充溢浪漫主义色调,体现了虚构的特点。②小说的情节和主题呈现有艺术真实性。小说细微环节真实,情节合理;精卫自我膨胀的成长悲剧,也是溺爱、迁就的教化悲剧,悲剧具有必定性。③现实生活中有精卫这样的年轻人,也存在养成他们的品性弱点的社会土壤。小说对神话故事的“再虚构”隐射了现代社会青年教化成长存在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评分建议:每点2分,三点6分。言之成理即可。10.(3分)D

句意为:当通晓孔道之后,便去游说齐宣王,齐宣王没有任用他。于是到了魏国,梁惠王不但不听信他的主见,反而认为他的主见不切实情,远离实际。“游事”是动词,其宾语是“齐宣王”,不能断开,解除AB;“不果所言”动宾结构,不能分开;“迂远而阔于事情”是“以为”的宾语,不能断开,解除C。11.(3分)C12.(3分)C

“孟子认为谋利是一切祸乱的起先,为防备这个祸乱的根源”错误。文中“太史公曰……利诚乱之始也”,认为谋利是一切祸乱起先的是司马迁;“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防备祸乱根源的是孔子。

13(1)(4分)大王赶快发布吩咐,把被俘的老人孩子遣送回去,停止搬运燕国的宝器,同燕国百姓商议,选立一个新国君,然后撤离燕国。评分建议:反、止、“谋于燕众”句式、去,各1分。(4分)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不能彰显。评分建议:企、跨、见、自是,各1分。

14.(3分)①周武王征伐他国,当地百姓兴奋就兼并这个国家;②周文王征伐他国,当地百姓不兴奋就不兼并这个国家;③商汤征伐他国,实施百姓满足的措施,百姓欢迎他的征伐。评分建议:一点1分,两点3分。举两个例子即可。参考译文:齐国攻打燕园,战胜了燕国。齐宣王问道:“有人劝我不要兼并燕国,有人劝我兼并燕国。以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五十天就攻克了它,光凭人力是做不到的。不兼并它,必定会有上天降下的灾祸。兼并它,怎么样?”孟子回答说:“兼并了,燕国人民兴奋,那就兼并它。古代有这么做的人,武王就是。兼并了,燕国人民不兴奋,那就不要兼并。古代也有这么做过的人,文王就是。以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百姓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来迎接大王的军队,莫非有别的缘由吗?只是想摆脱水深火热的境况罢了。”齐国人要兼并燕国,别的诸侯国谋划援救它。宣王说:“很多诸候谋划来讨伐我,(我)用什么方法应付他们呢?”孟子回答道:“我听说过凭方圆七十里的地方就治理了天下的人,商汤就是这样。没有听说靠着方圆千里的土地还怕别人的。《尚书》上说:‘商汤的征伐,从葛起先。’这时,天下的人都信任商汤,他向东征伐,西边的少数民族就埋怨,向南征伐,北边的少数民族就埋怨。(他们埋怨)说:‘为什么(不先征伐我们这里,而要)后征伐我们(这里)呢?’人民盼望他,犹如大旱季节盼望云彩一样。(汤的军队每到一地,)让经商的照常做买卖,种田的照常干农活,杀了那里的暴君,慰问那里的百姓,像是刚好雨从天而降,百姓特别兴奋。《尚书》上又说:‘君王来了,我们就得到新生。’现在,燕王虐待他的百姓,大王去征伐它,百姓都以为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挽救出来,(所以)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来迎接大王的军队。假如您杀戮他们的父兄,囚禁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搬走他们国家的宝器,像这样怎么行呢?天下原来就畏忌齐国的强大,现在齐国扩大了一倍的土地却不施行仁政,这就使得天下的诸侯要出兵攻打您了。大王赶快发布吩咐,把被俘的老人孩子遣送回去,停止搬运燕国的宝器,同燕国百姓商议,选立一个新国君,然后撤离燕国。那么还来得及阻挡(各国动兵)。(节选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下》)太史公说:“我读《孟子》,每当读到梁惠王问“怎样才对我的国家有利”时,总不免放下书本而有所感叹。说:唉,谋利的确是一切祸乱的起先呀!孔夫子极少讲利的问题,其缘由就是常常防备这个祸乱的根源。所以他说“依据个人的利益而行动,会招致很多怨恨”。上自天子下至平民,好利的弊病都存在,有什么不同呢?孟轲,是邹国人。他曾跟着子思的弟子学习。当通晓孔道之后,便去游说齐宣王,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