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解析版)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竹笋(sǔn)
臆造(yì)
吝啬(sè)B.违反(fàn)
漆黑(qī)
钦差(qīn)C.谬种(niù)
是否(fǒu)
预期(yù)D.暂时(zàn)
剥削(xiāo)
担负(fù)【答案】A【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辨识能力。A项,正确。B项,“违反(fàn)”中的“反(fàn)”读音错误,应该读为“反(fǎn)”。C项,“谬种(niù)”中的“谬(niù)”读音错误,应该读为“谬(miù)”。D项,“剥削(xiāo)”中的“削(xiāo)”读音错误,应该读为“削(xuē)”。故选A。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他在长达一个小时的演讲中引经据典,用大家所熟知的名人、名言、名事来作妙喻,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B.今年的第一场春雨不期而遇,虽然没有电视台预报的降水量大,但还是让京城一直干燥的空气变得湿润了一些。C.伴着落日的余晖,诗人缓步登上了江边的这座历史名楼,极目远眺,晚霞尽染,鸿雁南飞,江河日下,诗意油然而生。D.满车的猪崽儿从车上重重摔到地面,有的被活活摔死,有的挤压成一堆嗷嗷待哺,现场一片狼藉。【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项,“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使用正确。B项,“不期而遇”,没有约定而意外地相遇。一般用于人与人之间,这里用错对象。C项,“江河日下”,江河的水天天向下游流,比喻情况一天天坏下去。本句望文生义,理解成“落日下的江河”,错。D项,“嗷嗷待哺”,饥饿时急于求食的样子。形容受饥饿的悲惨情景。这里指叫声,应用“嗷嗷乱叫”。故选A。3.把下面带序号的语句组合成语义连贯的一段话,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人之为人,在于人有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且还能够用行动来实现思想。①从现象中看出本质②能够用语言来表达思想③有思想的人能够从事物的个性中看出共性
④人不但有思想⑤用文字来记录思想A.③①④②⑤ B.④②⑤③①C.③④②⑤① D.②⑤③①④【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语句的连贯性。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语序题可以抓以下几点:抓中心首,先要统揽全局,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其次,抓思路,句子中的思路一般指三个方面: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思维的顺序。空间顺序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逻辑顺序,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具有规律性的顺序。再其次,抓标志,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关联词语、暗示性词语、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陈述对象或议论角度、抓句式等等。最后,抓语境,文章要表达的情感或喜或悲或褒或贬,或高昂或低沉,是通过一定的情景色彩渲染而完成的。在同一段文字中,这种基调、气氛、色彩要保持一致。根据语意连贯原则,此句进一步阐释“有思想的人能怎么样”,是对第一句的进一步阐释,③应为所填文句首句,据此可排除BD两项,然后依据句式结构一致的原则,①应紧随③;然后依据文段所给最后一个文句“而且还能够用行动来实现思想”,可见前面所填文句与之构成递进关系,据此逻辑关系,应遵循“有思想”、“表达思想”、“记录思想”、“实现思想”的逻辑关系,故正确的顺序应是③①④②⑤。故选A。4.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近日,本人拜读了辛德勇的新作,作品思想深刻,文风清新,颇有乃师之风。(发言稿)B.虽至耄耋,犹不揣浅陋,钩沉拾遗而敝帚自珍,以不负愚公之志。(作者自序)C.本人成绩优秀,身体无恙,表达能力强,现惠寄相关资料,敬请笑纳。(求职信)D.这几首诗歌构思精巧,是新诗之极品,值得忝列“中国新诗十二首”。(诗评)【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得体,解答时要注意以下四点:①依据语境,用语准确句式恰当;②看准对象,用语讲究分寸;③适应场合,巧妙用语;④把握语体。另外,考生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并能够正确使用生活中常见的谦敬词语。A项,“乃师”是“你的老师”的意思,用于发言稿,面对大家,不合语境。B项,“不揣浅陋”,谦辞,用于没有慎重考虑就轻率行事的客气话;句中用于谦称自己不慎重,使用正确。“钩沉拾遗”,指探索深奥的道理或散失的内容;句中用于表达自己的心愿,使用正确。C项,“惠寄”错,“惠寄”是敬辞,用于指对方给自己寄来,应改为“寄送”;“笑纳”错,指收下别人的礼物。D项,“忝列”是谦词,只能用在自己身上。故选B。5.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而且要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②在王守仁看来,“知”与“行”的合一是强调既要“知”,又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③知行合一,是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提出的认识论命题。④所谓“知”是指科学知识,所谓“行”是指人的实践。⑤知行合一也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这一命题主要涉及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⑥知行合一,这是阳明文化的核心。A.⑤④①⑥③② B.①③⑤④⑥② C.②③⑤④①⑥ D.③④②⑥⑤①【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通读语段可知核心词是“知行合一”。首先要提出“知行合一”的起源,即③中“知行合一,是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提出的认识论命题”。④中分别解释“知”、“行”的概念,是对③的补充说明,故④在③后。②是对“知"行”关系的阐述,强调"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和④中分别解释“知”、“行"的概念联系紧密,故②在④后。⑥强调知行合一是“阳明文化的核心”,紧承②中“在王守仁看来”,故②⑥排在一起。⑤中“知行合一也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是对“知行合一”概念的补充说明,①是对“知“行”统一必要性的认可,⑤和①将“知行合一”上升到中国古代哲学层面进行论述,且①是全段的总结,“知”“行”结合方为“善”,故⑤在①前。因此,最恰当的排序顺序是③④②⑥⑤①。故选D。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这是一个认识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一般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现在我们的同志中,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问他的思想、意见、政策、方法、计划、结论、滔滔不绝的演说、大块的文章,是从哪里得来的,他觉得是个怪问题,回答不出来。对于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样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飞跃现象,也觉得不可理解。因此,对我们的同志,应当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以便端正思想,善于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克服困难,少犯错误,做好工作,努力奋斗,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并且帮助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广大人民,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国际主义的伟大义务。(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材料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什么?这是早被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解决了的问题。但是这些年来,由于“四人帮”的破坏和他们控制下的舆论工具大量的歪曲宣传,把这个问题搞得混乱不堪。为了深入批判“四人帮”,肃清其流毒和影响,在这个问题上拨乱反正,十分必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第一段)6.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的正确思想不能凭空产生,只能来自人们从事的生产斗争等社会实践中。B.人的思想是头脑中的感性认识在大量积累的基础上升华而形成的理性认识。C.社会斗争中先进阶级的势力可能会因力量比较弱小而暂时失败,但最终会胜利。D.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是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所以比第一个阶段更伟大。7.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紧紧围绕“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这一中心论点展开论述。B.文章按照“引论——本论——结论”的结构展开议论,结构严谨,条理清晰。C.文章论述重心是在认识客观世界过程中最多经过“两次飞跃”形成正确认识。D.文章最后指出要对我们的同志进行认识论教育,照应文章开头,具有针对性。8.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两次飞跃”的观点的一项是(
)A.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B.居里夫人和丈夫经实验提出了放射性理论,并成功用以指导医生的癌症治疗。C.西汉的刘向说,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D.伽利略做了著名的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实验,证明了重力加速度和物体质量无关。9.材料一的论证语言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10.材料一和材料二两篇文章的开头都很有特点,你喜欢哪种?请说明理由。【答案】6.D7.C8.B9.①用词准确,逻辑严密。例如,用“一般来说”修饰限定推理结果,用“暂时”“有时候”“有些”修饰“失败”,在肯定普遍性的同时不否定特殊性,思维严密;②语言高度概括。文章没有列举具体例子,而以“思想”一词指代包括“意见、政策、方法、计划、文章”等在内的一切思想成果;用“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高度凝练的概括了两次飞跃的认识过程。③语言通俗易懂。例如“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口语化的语言,通俗易懂。(答出任意两点即可。)10.(1)喜欢材料一。理由:①设问开篇,自问自答,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②态度鲜明。通过直接的否定和简明的肯定,使中心论点鲜明突出。(2)喜欢材料二。理由:①开门见山,提出话题,交代写作的目的和意义;②说明写作背景,使文章更有针对性。【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是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所以比第一个阶段更伟大”错误,原文为“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第二个阶段就是“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它之所以意义更伟大,是因为它是“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选项曲解文意,强加因果。故选D。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最多经历两次飞跃”错误,文中说“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可见至少要经历两次飞跃。选项曲解文意。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居里夫人和丈夫“在实验中提出放射性理论”是“由物质到精神”的第一次飞跃,“运用该理论指导医生治疗癌症”是“由精神到物质”的第二次飞跃。A.赵括“学兵法”是间接经验,不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也没有第二次飞跃,所以排除。C.刘向的话强调实践的重要意义,没有涉及第一次飞跃,故排除。D.也是通过试验检验理论,也只是第二次飞跃,故排除。故选B。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语言特点的能力。结合“一般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等内容可知,文中用“一般来说”修饰限定推理结果,用“暂时”“有时候”“有些”修饰“失败”,在肯定普遍性的同时不否定特殊性,用词准确,逻辑严密。结合“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问他的思想、意见、政策、方法、计划、结论、滔滔不绝的演说、大块的文章,是从哪里得来的……”等内容可知,文章没有列举具体例子,而以“思想”一词指代包括“意见、政策、方法、计划、文章”等在内的一切思想成果;用“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高度凝练的概括了两次飞跃的认识过程,语言高度概括。结合“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是从哪里得来的,他觉得是个怪问题,回答不出来”等语句可知,口语化的语言,通俗易懂。1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此题是开放性试题,回答喜欢哪一个都可以,分析处出其艺术特点及效果即可。喜欢材料一。“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设问开篇,并自问自答,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的同时,又表明观点,思路清晰;“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态度非常鲜明,一点也不拖泥带水。通过直接的否定和简明的肯定,使中心论点鲜明突出,显得语言很有力量。喜欢材料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什么”,开门见山,提出话题“检验真理的标准”,交代写作的目的和意义;“这是早被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解决了的问题。但是这些年来……为了深入批判‘四人帮’,肃清其流毒和影响,在这个问题上拨乱反正,十分必要”,说明写作背景,使文章更有针对性。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材料一:所谓“物质变精神”。就是在实践过程中,外部客观物质的东西反映到主观意识中来,形成主观的如思想、理论、方针、政策等东西。所谓“精神变物质”,就是将实践中业已形成的方针、政策、理论、方案等观念性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指导群众实践,从而转化成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力量。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从认识的过程来看,表现为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从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来看,表现为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从干部的领导实践过程来看,表现为制定和贯彻路线、方针、政策,不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毛泽东认为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过程,并不是任意的过程,实践在这个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物质可以变精神,但是正确的思想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中固有的,“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精神可以变物质,“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从客观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只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总之,毛泽东强调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摘编自樊瑞平,张心立《毛泽东倡导对干部进行认识论教育——重读<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材料二: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每次大挫折,都是唯心论盛行的结果。共产党早期的干部像陈独秀等,革命信仰都很坚定,但最大的问题是脱离实际,结果给党带来1927年的大挫折。开始以为,只要听苏联的就肯定能取得胜利,后来才知道盲从他国经验,脱离中国实际是要掉脑袋的。中国共产党第一堂学到东西的党课是谁上的?是共产党的对立面蒋介石在1927年给上的。敌人是最好的教师,沙场是最好的课堂。你正儿八经给他讲,他听不进去,一流血,什么都学会了。那一次蒋介石逼得共产党人抛弃了陈独秀“绘画绣花”式的革命,脱了西服,拿起枪上了山。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逻辑就这样展开了。开展武装斗争,刚刚打开一点局面,王明又带着斯大林的圣旨来了。李德、博古等人听不进长期坚持实际斗争的同志们的意见,将用于欧洲平原的坚守阵地决战的战法用于中国东南山地,最后把根据地丢了个干净。红军大转移开始时,他们还是死守他们那一套办法,结果损失惨重。当时你说他,他不听,很多人也不敢怀疑他。为什么?人家是“权威”,王明曾受到斯大林单独召见。后来的张国焘更厉害,他受到过列宁的接见,而且据他自己说是中国共产党高级干部中唯一见过列宁的人。这些人牌子都很硬,文凭也很高,但一打仗就不行。长征路上打得赢就是硬道理;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最后实践的权威打倒了观念的权威,到陕北后,我们党明白了,马列主义的原理要跟中国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必须和中国实际结合,这是不断付出血的代价才明白的道理。不流血谁也不承认自己是错的。1964年3月24日,毛泽东谈到《毛泽东选集》时说:“这是血的著作。”当时,共产国际是世界革命的灯塔,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的中国支部,大家都是坚定的革命者,自觉服从共产国际的领导。但问题是唯心主义是不能带领革命走向胜利的。当时许多在领导岗位的人缺乏中国革命的实际经验,更缺乏历史自觉和道路自信。为此毛泽东写了《反对本本主义》。邓小平后来说,这篇文章写得好。我认为,它好就好在这篇文章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唯物论打倒了曾在中国革命实践中盛行的打着“马克思主义”幌子的唯心论。毛泽东认为:中国的问题需要听听中国同志的意见。对世界革命的贡献取决于中国革命取得的胜利。制定方针政策必须以中国革命的利益为最高原则,不能机械地服从其他国家的革命经验。这是毛泽东和教条主义者争论的一个焦点。教条主义本质上就是唯心主义。延安整风期间,全党充分认识到毛泽东同志的思想对中国革命的意义,在此基础上,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反过来想,如果没有长征及其路途上经历的生死实践的检验,这些共识的形成是很难想象的。所以说,毛泽东思想来自血的教训,这不是从书本和课堂里就能学来的。毛泽东说,人的正确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昨天不是从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掉下来的,今天也不是从华盛顿的白宫掉下来的,它是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产生的。不这样,与长征一样,还是要流血,要亡党亡国的。(摘编自张文木《我们赢在哪里?赢在人才!》,《北京日报》)材料三:社会实践是人们有计划、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主观之于客观的活动,经过社会实践检验所证明了的真理,具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性,即不论什么人,只要是他的思想,理论,认识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目的,实现了主观与客观的一致,就是真理性认识,相反便是谬误。但在现实生活中,坚持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往往与“某些领导人的某些意志”“某些书本中的某些原理”“某些权威人士的某些言论”发生矛盾,在这种情况下,要把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认识路线坚持下去,就应该遵照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唯一性”和“此外再无别的”而“只能是”的“绝对性”要求,坚持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情况出发,检验、修正他们的那些错误意志、言论和丰富、发展书本上写的不成熟不完备的原理。“不唯上”“不唯书”“要唯实”是中国共产党人所信仰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其他一切真正科学知识的生命力所在。所以说,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社会实践,是既公正又无情的,由它所赋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真理的客观性,是与阶级真理,权力真理,权威真理等一切形式的主观真理论不相容的,所以,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摘编自唐梅芳《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学习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由客观物质反映到主观意识中而得到的如方针、政策等的认识属于感性认识,用方针、政策指导实践则是认识到实践的转化。B.在毛泽东看来,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都属于能够检验思想的正确性的社会实践。C.邓小平认为,《反对本本主义》这篇文章好就好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唯物论打倒了打着“马克思主义”幌子的唯心论。D.与阶级真理、权力真理、权威真理等主观理论不相容的马克思主义真理既公正又无情。12.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物质变精神”这个过程中,“精神”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要靠实践来检验。B.真理具有客观性,它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实现了主观与客观的一致。C.毛泽东认为,人的正确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是头脑中固有的,而是借助血的教训从实践中来的。D.不论是何人的言论还是何种书本中的原理,只要没有通过实践的检验,都需要修正。13.下列说法中,不能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一些管理咨询公司从不研究行业、企业实际,动不动就照搬照抄世界500强公司的理论,盲目给企业开处方。B.许多缺点和错误根本上是由一些领导满足于听纸上的报告,听口头汇报,下去的时候走马观花,不求甚解造成的。C.人们只有结合实际情况,认真研究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才能使自己的认识逐步合乎规律。D.人类需要善于实践的人,但也需要梦想者,需要醉心于事业的发展,不注重自身的物质利益、大公无私的人。14.请指出材料二在论证上最突出的两个特点,并简要说明。15.在阐释“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上,材料一和材料三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答案】11.B12.C13.D14.①运用举例论证的手法,将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相结合,具有说服力。如文章先以陈独秀、王明、李德等人为反面事例,后以毛泽东为正面事例,论证了理论应与实际相结合的观点,具有说服力。②论证语言形象生动。如“掉脑袋”“圣旨”等词语的使用。15.①材料―,立足于对毛泽东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的解读,重点强调了“实践”对“认识”的重要性;②材料三,立足现实,强化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观点。【解析】11.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A项,“由客观物质反映到主观意识中而得到的如方针、政策等的认识属于感性认识”错,根据材料一可知,由客观物质反映到主观意识中而得到的如方针,政策等的认识属于理性认识。C项,由材料二中的“我认为……幌子的唯心论”可知,选项中的“好就好在……唯心论”是作者的观点。D项,“马克思主义真理既公正又无情”错,材料三说的是“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社会实践,是既公正又无情的”,选项张冠李戴。故选B。1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借助血的教训从实践中来”错,由材料一可知,毛泽东认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主要谈的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意义。D项,“人类需要善于实践的人,但也需要梦想者,需要醉心于事业的发展,不注重自身的物质利益、大公无私的人”,说的是追求的问题,不能支撑材料二的观点。故选D。14.本题考查分析论证特点的能力。论证的特点一般包括论点的提出、论证的过程、论证的方法以及议论语言的风格等。对于本题来说,可先看论证方法,材料先举了王明等人的例子,“王明又带着斯大林的圣旨来了。李德、博古等人听不进长期坚持实际斗争的同志们的意见,将用于欧洲平原的坚守阵地决战的战法用于中国东南山地,最后把根据地丢了个干净”,从反面论证了理论脱离实际给中国革命造成的危害;后以毛泽东为例子,“当时许多在领导岗位的人缺乏中国革命的实际经验,更缺乏历史自觉和道路自信。为此毛泽东写了《反对本本主义》。邓小平后来说,这篇文章写得好。我认为,它好就好在这篇文章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唯物论打倒了曾在中国革命实践中盛行的打着‘马克思主义’幌子的唯心论”,从正面论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然后看论证的语言,如“敌人是最好的教师,沙场是最好的课堂。你正儿八经给他讲,他听不进去,一流血,什么都学会了”“那一次蒋介石逼得共产党人抛弃了陈独秀‘绘画绣花’式的革命,脱了西服,拿起枪上了山”“刚刚打开一点局面,王明又带着斯大林的圣旨来了”等,材料的语言生动形象,使说理透彻明白。15.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分析材料内容可知,二者都阐释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但侧重点略有不同。材料一是对毛泽东的文章《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的再认识,这可从文段的出处以及具体内容的引用上看出来;材料三先确定了“真理性认识”的内涵,再关照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强化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观点。三、选择简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在中西哲学史上,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没有被不少哲人搞清楚,主张认识是人头脑里固有的观点。比如,孔子把人分为“生而知之者”与“学而知之者”,他认为有一类人天生就知道很多,但他自己却很谦虚,认为“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从来的哲学家只是各式各样地说明世界,但是重要的乃在于改造世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创立,科学地解决了认识论的根本问题。“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陶行知也形象地说:“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获得并保持正确思想观念的方法途径就是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指导下,多调查研究,多总结经验,这样便可以少犯错误。1965年7月,毛泽东在中南海接见李宗仁时曾如实说:“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16.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B.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C.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D.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17.下列各项中的引号与文中“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股市有它的行话,如股票价格上涨,叫“牛市”,反之,叫“熊市”。B.外国的地摊书到了国内就变成了“传世经典”,这种崇洋媚外的现象值得深思。C.消息传开,聂将军收到了大批来自日本各地的电报和书信,日本人民称他为“活菩萨”。D.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必备,充满生机”。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答案】16.A17.D18.在中西哲学史上,不少哲人没有搞清楚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主张认识是人头脑里固有的。【分析】16.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行动是老子”使用比喻,把“行动”比作“老子”。A.使用比喻,把“白发”比作“秋霜”。B.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远看”对“近听”,“山有色”对“水无声”。C.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用“摘星辰”这一不可能出现的现象突出楼之高。D.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用“知”来形容“雨”,赋予“雨”以人的特点。故选A。1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引号表直接引用。A.标示特定称谓;B.标示讽刺和否定;C.标示特殊含义;D.与题干中句子的引号作用相同,都是标示直接引用的内容。故选D。18.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横线句存在两处语病:一是结构混乱,“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没有被不少哲人搞清楚”被动句使用错误,从后文来看,是从“人”的角度来谈的,所以可以改为主动句,即“不少哲人没有搞清楚认识与实践的关”;二是句式杂糅,可改为“主张认识是人头脑里固有的”或“持有认识是人头脑里固有的的观点”。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初生的婴儿总是不美的,革新中的事物也是如此,因为革新正是时间所孕育的婴儿。然而,正如创业难于守成,好的开端是一切后继者的模范。在人类的心灵中,恶似乎有一种自然的动力,它可以在发展中增强。而善却似乎缺乏一种动力,总是在开始时最强。革新乃是驱除“恶”的药物。有病而不服药就意味着不断地患新病,因为事物终归是要随着时间而发展的。因此,如果时间已使事物腐败,而人又无智慧使之改革,那么其结局只有毁灭。既成的习惯,即使并不优良,也会因习惯而使人适应。而新事物,即使更优良,①。对于旧习俗,新事物好像一位陌生的不速之客,它引起惊异,却不受欢迎。然而,历史是川流不息的。若不能因时变事,而顽固恪守旧俗,这本身就是致乱之源。时间本身正是立志改革者的楷模。它在运行中更新了世间的一切,表面上却又使一切似乎并未改变。假如不是如此,新事物发生得太突然,就难免会遇到极大的反对力量。所以实行改革要十分谨慎。每一次改革都必须是确有必要而并非为了标新立异的。②。要注意到,即使有很多人赞同,它还是很危险的!正如《圣经》所告诫我们的:“你们当站在路上察看,访问古道。那是善道,便行在其间。这样,你们心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商铺租赁合同担保协议执行范本2篇
- 2024年房地产分销代理与环保产业合作合同3篇
- 2024年瑞安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合同范本
- 2024版个人租赁办公场地合同范本(含装修条款)3篇
- 2024合规手续建筑施工资质代办与申报合同2篇
- 2024年技术合作开发合同
- 2024年版高压电气设备安装工程承包协议版B版
- 2024年二手汽车电机交易合同2篇
- 2024年度售楼部物业合同违约责任与赔偿服务协议3篇
- 2024年度网络平台运营商与商家入驻合同3篇
- 酒店保洁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独家代理权的合同
- 我是小交警(教学设计)-2024-2025 学年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蒙沪版
- 分形缺陷的电磁波调控
- 2024全球智能家居市场洞察报告
- 艺术中国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上海戏剧学院
- TZGCSC 009-2024 数字道路路侧雷视一体机技术规范
- 中职汽修专业《汽车维修基础》说课稿
- Unit 6 Meet my family 单元整体教学说课(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英语四年级上册
- 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4年版)
- 铭记历史 勿忘国耻九一八事变教育主题班会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