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先贤之声传颂千年,至今仍振聋发巨贵,发人深省。在多元
化、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书院以古老智慧解答现代问题,为
人们撑起了一片心灵绿荫。修身应"言忠信,行笃敬",接物
应"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处事应"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
道不计其功”……传统书院经千年锤炼的中国智慧,用岁月的厚
重重新唤起我们的文化记忆。这意味着我们的文化是有根、有
传统的。
传统书院不仅记录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而且以其新的形式
焕发出青春活力。信息化时代,古老的书院如何返本开新,适
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脚步?历史和实践告诉我们,传统书院和其
他传统文化一样,都不应只是存放在博物馆展柜里精致而脆弱
的陈列品;它更应当是扎根在现实土地上的参天古木——年轮
雕刻着历史的印记,根系吸收着时代的养分,叶脉流淌着生命
的活力。文脉因人而兴,亦因人而系。要推动传统书院的创造
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离不开大家的用心呵护。目前,各地书
院正在进行多样化的探索与尝试一一国学论坛、新生会讲、经
典诵读、课外拓展、网络传播……目前,有许多书院纷纷利用
"互联网+国学”的方式,让传统文化飞出了实体书院的门墙,
随时随地都可以鼓舞寻路觅渡的人。书院在与其它文化生命体
交流互动、相谐相生的过程中,成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生态体
系里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日月两轮天地眼,诗书万卷圣贤心。书院所承载的文化底蕴
与家国情怀,是"以文化人"的精神瑰宝,是建立文化自信的
重要思想源求。千年书院经时光打磨,其长久而永恒的智慧仍
值得现代人铭记与发展。我们应守住书院根脉,呵护书院历
史,激活书院文化,古为今用,去芜存菁,让书院在新时代中
展现出无限风采与永久魅力。
(摘编自《书院精神为现代人撑起心灵的绿荫》)
材料二
山林蔚秀,清溪湛湛,登上钟灵毓秀的庐山五老峰东南麓,
可见枝叶掩映的白鹿洞书院,经几百年岁月打磨,依然氤氮着
书卷墨者。白鹿洞最早因唐代李渤在此隐居读书、豢养白鹿而
得名。1179年,南宋理学大家朱熹在江西为官时曾造访书院,
见残垣断壁,杂草丛生,深感惋惜,向朝廷呈报修复书院。
朱熹的设想未能得到朝廷的支持,但他依然坚持己见,自任
洞主,制定教规,聘师聚徒,划拨田产,苦心经营。鹅湖书院
"朱陆之辩”后,朱熹还曾邀请心学大家陆九渊到白鹿洞书院
升堂讲学,并请人将陆九渊关于"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等论述镌刻入石。不仅如此,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
亦为后世诸多书院效仿,影响深远。李宁宁教授评价道:
"《揭示》是对儒家精神和教育思想的高度凝练,确立了宋以
后书院教育的总体要求和精神格局。"
如今,在书院的朱子祠中依然可见清乾隆年间《白鹿洞书院
教条》碑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此为五教之目;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
之,笃行之,此为为学之序;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
善改过,此为修身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此为处事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已,
此为接物之要。"言简意赅的书院学规,凝聚了书院教育的指
导方针,明确了儒家教育以"明人伦”为根本目的的价值旨
归。
"《揭示》是白鹿洞书院的灵魂,是后世学校教育的参考榜
样。在五条要求中有四条涉及教人如何为人处世,只有一条谈
及做学问,这在当时’科举既成终南捷径’的社会背景下是非
常宝贵的。"白鹿洞书院研究员闵正国表示。
书院之宝贵精神向来不拘于一院,其影响力可突破地域甚至
国界的限制。据《利玛窦书信集》所记,明代传教士利玛窦在
书信中多处提到白鹿洞书院,"他们待我十分客气与敬仰,对
人生等重大问题常和我辩论",并与时任白鹿洞书院院长章潢
结为好友。
《揭示》不仅在中国书院发展中意义重大,对朝鲜、韩国、
日本等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整个东亚儒文化圈中,
白鹿洞书院传承与彰显的儒家教育思想不仅是一国之财富,更
是可供其它国家共同分享的富矿。至今在日本与韩国的乡校,
仍有悬挂和集体吟诵《白鹿洞书院揭示》的活动。日本兴让馆
山长,每天早上招集生徒一同齐诵《揭示》,申明义理,已成
为兴让馆的传统。”李宁宁介绍说。
"言忠信,行笃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教育思想的
认可和广泛传播,彰显出优秀中华文化超越国界的影响力与感
染力。进入21世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推动社会进步、强化
道德建设等方面为全球提供重要启示和解决路径。"国学应当
成为我们文化自信的支撑,而书院的新角色应为‘国学’的道
场。"李宁宁说道,"这不是唯我独尊的文化自大和文化独
白,而要为探索建立具有‘中国气派‘和‘中国作风’的教育
精神和教育格局,提供有益的经验,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大背
景下,创建和涵养儒学乃至传统文化新面貌和新境界。"
(摘编自《〈白鹿洞书院揭示〉——一篇南宋校规的恒久魅
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书院和其他传统文化一样,不仅仅应该存放在博物馆展
柜里精致脆弱的陈列品,而且还要进行创新。
B.”言忠信,行笃敬""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等精神都是传统
书院经千年锤炼的中国智慧。
C.朱熹造访白鹿书院时感慨书院昔盛今衰,经请示批准后修复
书院,自任洞主,苦心经营。
D.所有书院学规言简意赅,不仅凝聚了儒家教育的指导方针,
而且明确了所有书院教育的价值旨归。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开篇的景物描写,既实写山中所见,又象征书院历经
百年不衰,同时避免语言枯燥。
B.《揭示》出现才确立了宋以后书院教育的总体要求和精神格
局,说明此前并无书院教育。
C.《揭示》要求中有四条涉及教人如何为人处世,一条谈及做
学问,说明书院很重视为人。
D.千年书院经时光打磨,其智慧仍值得现代人铭记与发展,让
书院展现出时代风采与魅力。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书院作用的一项是()
A.记录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B.为现代人们撑起了一片心灵绿
荫。
C.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思想源泉。D."国学"的道场。
4.分别从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角度概括材料二的主要特点。
5.如果你是某书院院长,你会如何发展书院文化?请结合材料谈
谈你的看法。
【答案】1.B2.B3.C
4.(1)论证结构:文章从由来,内容、意义、发展多个角度介
绍《白鹿洞书院揭示》,由浅入深,层层递进。(2)论证方
法:文章善用引言论证。既有史料引用,又有今人评价。
5.(1)守住传统书院中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书院精神。
(2)信息化时代,不断探索与尝试,让书院以新的形式焕发出
青春活力,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脚步。(3)调动社会力量,因
为要推动传统书院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离不开大家的
用心呵护。(4)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大背最下,与世界接轨,
与其它国家共同分享书院文化,彰显出优秀中华文化超越国界
的影响力与感染力。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传统书院和其他传统文化一样,不应是存放在博物馆展柜
里精致脆弱的陈列品,而是要进行创新"错误,原文表述为
"传统书院和其他传统文化一样,都不应只是存放在博物馆展
柜里精致而脆弱的陈列品;它更应当是扎根在现实土地上的参
天古木——年轮雕刻着历史的印记,根系吸收着时代的养分,
叶脉流淌着生命的活力",是指它应该扎根现实,故而要推动
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C.”朱熹造访白鹿书院时感慨书院昔盛今衰,经请示批准后修
复书院"错误,材料二表述为"南宋理学大家朱熹在江西为官
时曾造访书院、见残垣断壁,杂草丛生,深感惋惜,向朝廷呈
报修复书院。朱熹的设想未能得到朝廷的支持,但他依然坚持
己见,自任洞主,制定教规"可见,他向朝廷请示并未得到批
准。
D."所有书院学规言简意赅,不仅凝聚了儒家教育的指导方
针,而且明确了书院教育的价值旨归"错误,从材料二"在书
院的朱子祠中依然可见清乾隆年间《白鹿洞书院教条》碑刻.…
言简意赅的书院学规,凝聚了书院教育的指导方针,明确了儒
家教育以"明人伦"为根本目的的价值旨归"来看,该评价仅
仅针对白鹿洞的学规,而非"所有书院学规"。
故选
Bo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揭示》出现才确立了宋以后书院教育的总体要求和精神格
局,说明此前并无书院教育"曲解文意,《揭示》确立其要求
和精神格局,只是有了系统性的教育理念,但并不表示此前没
有书院教育。因为“白鹿洞"书院并非朱熹首创,而是"朱熹
在江西为官时曾造访书院、见残垣断壁,杂草丛生,深感惋
惜,向朝廷呈报修复”的,因此在《揭示》出现前是有书院教
育的。
故选Bo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信息的能力。
A."记录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属于书院作用,表述在材料一
第二段"传统书院不仅记录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而且以其新
的形式焕发出青春活力"。
B."为现代人们撑起了一片心灵绿荫”属于书院作用,表述在材
料一第一段"书院以古老智慧解答现代问题,为人们撑起了一
片心灵绿荫"。
C."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思想源泉”于文无据,不属于书院作
用。原文是"书院所承载的文化底蕴与家国情怀,是‘以文化
人’的精神瑰宝,是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思想源求","建立
文化自信的重要思想源泉"是"书院所承载的文化底蕴与家国
情怀”的作用,而不是"书院"的作用。
D."‘国学’的道场”属于书院作用,表述在材料二"书院的
新角色应为‘国学’的道场"中可找到证据。
故选
Co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以及论证方法的能力。
从论证结构来看,材料二先概述了朱熹修复白鹿洞书院的经
过,介绍《白鹿洞书院揭示》的由来;并引述“《白鹿洞书院
教条》碑刻”的内容,引述教授话语为《揭示》作出极高评
价:”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亦为后世诸多书院效
仿,影响深远"。从"书院之宝贵精神向来不拘于一院,其影
响力可突破地域甚至国界的限制""不仅在中国书院发展中意
义重大,对朝鲜、韩国、日本等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
响""进入21世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推动社会进步、强化
道德建设等方面为全球提供重要启示和解决路径”可知,展现
出对《揭示》的认识和研究发展不但意义重大,而且影响深
远,甚至对当今时代也有启示,从而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介
绍《白鹿洞书院揭示》。
从论证方法来看,文中多处引用,如引用"君子喻于义,小人
喻于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石刻史料,也引用教
授和研究院的话语,使作者的阐述更有说服力。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
力。
从材料一"先贤之声传颂千年,至今仍振聋发巨贵,发人深省。
在多元化、快节奏现代生活中,书院以古老智慧解答现代问
题,为人们撑起了一片心灵绿荫""书院所承载的文化底蕴与
家国情怀,是‘以文化人’的精神瑰宝,是建立文化自信的重
要思想源求。千年书院经时光打磨,其长久而永恒的智慧仍值
得现代人铭记与发展。我们应守住书院根脉,呵护书院历史,
激活书院文化”等可知,首先要认识到书院对现代人精神抚慰
的作用,下定守住传统优秀文化和书院精神的决心。
从"要推动传统书院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离不开大家
的用心呵护。目前,各地书院正在进行多样化的探索与尝试一
一国学论坛、新生会讲、经典诵读、课外拓展、网络传播……目
前,有许多书院纷纷利用‘互联网+国学’的方式,让传统文化
飞出了实体书院的门墙,随时随地都可以鼓舞寻路觅渡的人”
可知,要与时俱进,用创新的形式让书院焕发生机;要调动群
众的力量,让整个社会都用心呵护书院。
从"国学应当成为我们文化自信的支撑,而书院的新角色应为
‘国学’的道场……这不是唯我独尊的文化自大和文化独白,而
要为探索建立具有‘中国气派‘和‘中国作风’的教育精神和
教育格局,提供有益的经验,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大背景下,
创建和涵养儒学乃至传统文化新面貌和新境界"可知,在全球
化和信息化的大背最下,要与世界接轨,与其它国家共同分享
书院文化,彰显出优秀中华文化超越国界的影响力与感染力。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6分)
深秋
安庆
进入八月,秋梅的心就被拽回家乡了。
一到秋天,秋梅就有一种莫名的感觉,就想回家,回家吃母
亲煮的玉米。说不出自己为什么偏爱煮玉米,也许是自己出生
在秋天;母亲说生她前吃了两穗煮玉米,秋梅在娘胎里就闻着
煮玉米的味儿了。父亲也是在秋季离开人世的,那时候秋梅才5
岁,她隐约记得母亲拉着她和哥哥站在父亲坟前茫然的样子。
几年前的秋季秋梅离家的前一天,母亲默默地挎着荆篮去地里
摘回几穗玉米,然后把黄澄澄的熟玉米放在她的眼前。母亲
说:孩子,想吃玉米时就回来。
一进入八月,她就有一种归心似箭的感觉。回了家,母亲挎
着那只荆篮往地里走,瘦瘦的身影淹没在无边的青纱帐里。那
一年看母亲挎着荆篮往地里去,她跑过去要挎篮子,母亲不
让,她就挎着母亲的胳膊。她看见母亲日益多起来的白发像玉
米缨子一样地飘,心里隐隐地有些忧郁。人干吗要老呢?母亲
这么慈祥的人也会老呀?
水在火上滚,几分钟后那玉米的香味儿溢得满屋子都是。母
亲说:成熟前的玉米穗儿,也就是熟到七八成时的嫩玉米煮出
来最好吃,干干净净的黄像刚刚升起的太阳的颜色。秋梅有一
次和单位的几个人进饭馆吃自助餐,一伙人津津有味地抢吃切
成一截截的玉米,只有秋梅稳塔似的坐着。有人问:秋梅,你
不吃呀?秋梅摇摇头。真的,秋梅从不在城里的街上买玉米
吃。她只喜欢吃母亲煮的玉米。有一次吃着吃着,秋梅忽然冒
出这样的灵感:吃母亲煮的玉米,好像在吃母亲的奶。真的,
怎么不是呢?母亲不是说生自己时吃了两穗煮玉米吗,这么
说,自己一生下来吃的第一口奶里就有玉米的味道了,自己爱
吃煮玉米也许从自己落地吃第一口奶时就开始了,那个时候煮
玉米的馨香已经在心里扎根了。秋梅为这种想法激动,更坚定
了回家吃玉米的念头。
往往是玉米煮熟了,母亲把一锅的玉米从火上端下来,把一
个个玉米穗捞进灶台上的一个用秫秸编成的小筐里。一缕缕热
气喷着一个个小小的气柱,幻成气圈儿往上蹿。晾几分钟,母
亲把一只玉米穗递给女儿,女儿接过来,峻着母亲也拿过一
只,便贪婪地吃起来。
这时候女儿就要告诉母亲自己在城里的一些消息,让妈妈为
自己高兴。秋梅说:妈,我受了奖励,工资又长了一级。妈
问:真的吗?秋梅说:真的,我能骗妈吗?妈嘱咐:做本分的
人,好好儿干,干好才有出息。秋梅点点头,她看见母亲脸上
绽出了欢喜的笑容,她迎着母亲的目光笑得露出了白白的牙
齿。
有一次,秋梅啃着玉米说:妈,我每年都回家吃你煮的玉
米,每年。不,一辈子都回家吃,也给妈带来女儿的好消息。
母亲笑笑,脸上的皱纹往一处挤。妈不知还能给你煮几年
啊,妈是煮一次少一次啊。
秋梅急了:妈,你咋这样说呀?妈,你记着,女儿喜欢你煮
的玉米,你要长生不老。
秋梅真的每年八月都回来一次。秋梅有一个哥,哥忙,要种
地还要抽空做些生意,很少和妈在一起。这年回家,母亲挎着
荆篮往河滩走。秋梅有些迷惘地跟着母亲,母亲把她带到河滩
上一片勃勃生长的玉米旁。秋梅看见玉米穗上的红缨子舞动
着,一群麻雀叽叽喳喳地在河滩的上空叫。母亲站着,说:咱
家的田被新修的公路占了,这是我开的荒。
开荒?
母亲点点头。
母亲庄重地说:我要让你每年都吃到我亲手种的玉米穗。
秋梅呆呆地站着,秋梅知道开荒的难,要除掉荒草,剔走石
子……她看着母亲,看着母亲越来越驼的背,不知道该说些什
么。秋梅蓦地想起自己心里的那句话:吃母亲煮的玉米像吃母
亲的奶。那次秋梅吃得很慢,吃得很香。
又一年秋天,她又踏上回家的路。
妈。她喊着。
水开了,玉米在锅中咕嘟咕嘟地沸,玉米的香气出来了,溢
得满屋子都是。秋梅把锅端下来,把玉米捞在那个每年捞玉米
用的秫秸筐里,腾腾的热气顺着筐沿往空中飘。
秋梅把半截玉米放在妈的手里,妈倚在床头,慢慢地抬起
手,把玉米穗慢慢地往嘴边送。秋梅也开始吃,吃另半截玉
米。吃了几口,像往年一样讲她在城里的事儿……
妈侧着头看着秋梅,脸上露着笑容,最后的笑容。
第二天晚上,母亲走了。
秋梅搂着妈,哭着,唤着,把个秋夜哭得好阴沉。
哥说:妈其实一直在等你回来。
妈葬了,坟地就在荒地的不远处。
又是一年的深秋。
这一天午后,秋梅打开寝室的门,哥风尘仆仆地站在她的门
□o哥把几穗煮玉米递过来,说:照妈的嘱咐,每年的秋天我
都给你送玉米穗来……
秋梅伏在哥的肩头,好久好久才抬起头,泪眼婆娑地对哥
说:哥,回去告诉妈,每年秋天我还回去,咱一起去看妈,还
吃那片荒地上的玉米穗……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段"进入八月,秋梅的心就被拽回家乡了",既交
代了小说的主人公,同时也设置了悬念,引发读者的猜想,激
发阅读兴趣。
B."慢慢地抬起手""慢慢地往嘴边送"这些细节暗示母亲病
重,大限将至;"露着笑容,最后的笑容"则表明母亲为有好
女儿而感到欣慰。
C.因自家的田被新修的公路占了,为了让女儿每年吃到自己亲
手种的玉米,母亲不辞辛劳在河滩开荒:这一情节凸显母亲的
爰心与坚韧。
D.母亲过世后,哥哥每年秋天给秋梅送玉米:一是为兑现母亲
的嘱咐;二是补偿生前很少与母亲在一起的缺憾,同时也是表
达自己未尽孝的忏悔。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多起来的白发像玉米缨子一样地飘......"这一句勾勒出母亲
白发披散的形象特点,比喻贴切,满含怜爱、忧虑之意。
B.单位一伙人在饭馆里抢食玉米,而秋梅"稳塔似的坐着",不
为所动;这处对比,意在突出秋梅对母亲煮的玉米的喜爱。
C.小说善于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刻画
人物,描写生动、传神,语言简练、干净,饱蘸真挚的情意。
D.小说剪辑母亲为女儿煮玉米、种玉米,秋梅回家吃玉米,哥
哥给秋梅送玉米等若干片段,情节曲折,跌宕起伏,扣人心
弦。
8.玉米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请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两个
方面简要分析。
9.请从情感、审美两个角度谈谈小说为什么以"深秋”为题。
【答案】6.D7.D
8.①在人物形象上,母亲为女儿煮玉米、种玉米,和儿女一起吃
玉米,玉米衬托出母亲的善良、仁爱、坚忍、本分、纯朴。②
在故事情节上,玉米是情节的枢纽(或聚合点),小说围绕着
玉米来叙事,情节集中、紧凑。
9.①在情感上,小说剪辑了发生在不同秋天的若干生活片段场景
来抒写对母亲(也是对故乡)的思念,"深秋”在文中渲染思
乡浓情、念母深情,衬托孝敬母亲、感恩母爱的真情。②在审
美上,小说淡化故事情节,叙事节奏舒缓,以"深秋”为题,
赋予小说诗意色彩,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更能引人共鸣,发
人深省。
【解析】
【分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二是补偿生前很少与母亲在一起的缺憾,同时也是表达自
己未尽孝的忏悔"过度解读。文章只是说"哥忙,要种地还要
抽空做些生意,很少和妈在一起",不能据此认为哥哥没有尽
孝;哥哥送玉米给秋梅,主要是替母亲完成心愿。
故选Do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情节曲折,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错误。从本文叙事看,
它采用了追叙的笔法,撷取秋梅记忆中的若干片段,展现母女
情深,情节舒缓,未有跌宕起伏,也不宜用"扣人心弦”的鉴
赏文字。
故选Do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物象作用的能力。
玉米是这篇小说的核心意象,题干要求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
两个角度进行回答,应从玉米这一物象所寄寓的母亲的性格、
品质,以及它对于情节组织的功能两个方面具体分析。
表现了母女深情,体现了人物性格特征。结合”父亲也是在秋
季离开人世的,那时候秋梅才5岁,她隐约记得母亲拉着她和
哥哥站在父亲坟前茫然的样子。几年前的秋季秋梅离家的前一
天,母亲默默地挎着荆篮去地里摘回几穗玉米,然后把黄澄澄
的熟玉米放在她的眼前。母亲说:孩子,想吃玉米时就回来"
分析,可见母亲的坚忍、顽强、慈爱。
结合"母亲不是说生自己时吃了两穗煮玉米吗,这么说,自己
一生下来吃的第一口奶里就有玉米的味道了,自己爱吃煮玉米
也许从自己落地吃第一口奶时就开始了,那个时候煮玉米的馨
香已经在心里扎根了。秋梅为这种想法激动,更坚定了回家吃
玉米的念头""母亲庄重地说:我要让你每年都吃到我亲手种
的玉米穗""秋梅呆呆地站着,秋梅知道开荒的难,要除掉荒
草,剔走石子……她看着母亲,看着母亲越来越驼的背,不知道
该说些什么"分析,可见母爱的勤劳能干、伟大无私,女儿的
感恩和念想。
结合"往往是玉米煮熟了,母亲把一锅的玉米从火上端下来,
把一个个玉米穗捞进灶台上的一个用秫秸编成的小筐里。一缕
缕热气喷着一个个小小的气柱,幻成气圈儿往上蹿。晾几分
钟,母亲把一只玉米穗递给女儿,女儿接过来,峻着母亲也拿
过一只,便贪婪地吃起来"分析,可见母亲本分、纯朴,母女
之间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颇具感染力。
在故事情节上,玉米是情节的枢纽(或聚合点),小说围绕着
玉米来叙事,情节集中、紧凑,具有串联情节的线索作用。第
二段总说秋梅对母亲的思念,是从到了八月,便情不自禁地想
吃母亲的煮玉米开始的,回忆母亲说生她前吃了两穗煮玉米,
秋梅在娘胎里就闻着煮玉米的味儿了,"几年前的秋季秋梅离
家的前一天,母亲默默地挎着荆篮去地里摘回几穗玉米,然后
把黄澄澄的熟玉米放在她的眼前。母亲说:孩子,想吃玉米时
就回来";第四段秋梅回忆母亲煮玉米的画面,说自己吃母亲
煮的玉米,好像在吃母亲的奶,秋梅从不在城里的街上买玉米
吃。她只喜欢吃母亲煮的玉米;第五段详写母亲煮玉米,女儿
吃玉米。第六段写吃玉米时和母亲聊天,母亲教秋梅本分做人
好好干。第七段写啃玉米时秋梅说:妈,我每年都回家吃你煮
的玉米,每年。不,一辈子都回家吃,也给妈带来女儿的好消
息。第八、九两段写母亲老了,秋梅希望母亲长生不老,因为
女儿喜欢她煮的玉米,表现母女间的深厚情义和拳拳眷恋。第
十段至十四段写母亲为了女儿能每年吃上玉米而不辞劳苦地开
荒种地。第十五段至二十三段写母亲最后一次给女儿煮玉米,
秋梅最后一次吃母亲煮玉米,感人至深。最后三段照应开头和
上文,写又到秋天,秋梅吃到了哥哥送来的煮玉米,原来母亲
临终有遗言,"照妈的嘱咐,每年的秋天我都给你送玉米穗
来……",秋梅哭着说"每年秋天我还回去,咱一起去看妈,还
吃那片荒地上的玉米穗……"。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该文以时间名词或说季节意象"深秋”命题,具有多重功能。
从情感的角度看,标题"深秋",蕴含对母亲的忆念、追思,
渲染缅怀、感伤的氛围。小说剪辑了发生在不同秋天的若干生
活片段场景,深秋,母亲收割玉米、煮玉米,秋梅吃煮玉米,
哥哥送煮玉米等等来抒写对母亲(也是对故乡)的思念,"深
秋"在文中渲染思乡浓情、念母深情,衬托孝敬母亲、感恩母
爱的真情,"她看着母亲,看着母亲越来越驼的背,不知道该
说些什么""秋梅蓦地想起自己心里的那句话:吃母亲煮的玉
米像吃母亲的奶""那次秋梅吃得很慢,吃得很香""几年前
的秋季秋梅离家的前一天,母亲默默地挎着荆篮去地里摘回几
穗玉米,然后把黄澄澄的熟玉米放在她的眼前。母亲说:孩
子,想吃玉米时就回来"。
在审美上,小说淡化故事情节,叙事节奏舒缓,以"深秋"为
题,赋予小说诗意色彩,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更能引人共
鸣,发人深省。"秋梅搂着妈,哭着,唤着,把个秋夜哭得好
阴沉""又一年秋天,她又踏上回家的路又是一年的深
秋""这一天午后,秋梅打开寝室的门,哥风尘仆仆地站在她
的门口。哥把几穗煮玉米递过来,说:照妈的嘱咐,每年的秋
天我都给你送玉米穗来……""秋梅伏在哥的肩头,好久好久才
抬起头,泪眼婆娑地对哥说:哥,回去告诉妈,每年秋天我还
回去,咱一起去看妈,还吃那片荒地上的玉米穗……"。
从审美的角度看,"深秋”题意统摄下的小说叙事,极具诗
意,用语简约而耐人玩味,引人共鸣。"进入八月,秋梅的心
就被拽回家乡了""一到秋天,秋梅就有一种莫名的感觉,就
想回家,回家吃母亲煮的玉米""父亲也是在秋季离开人世
的,那时候秋梅才5岁,她隐约记得母亲拉着她和哥哥站在父
亲坟前茫然的样子""一进入八月,她就有一种归心似箭的感
觉。回了家,母亲挎着那只荆篮往地里走,瘦瘦的身影淹没在
无边的青纱帐里。那一年看母亲挎着荆篮往地里去,她跑过去
要挎篮子,母亲不让,她就挎着母亲的胳膊。她看见母亲日益
多起来的白发像玉米缨子一样地飘"。"深秋"已经不仅是季
节,更具有象征比喻义,寄寓了母女深情,想起母亲便想起深
秋的玉米,想起深秋便想起母亲的渭渭慈爰,故乡、深秋、玉
米、爰,俨然融合为一体。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高登,字彦先,漳浦人。少孤,力学,持身以法度。绍兴二
年,授富川主簿,复命兼贺州学事。学故有田舍,法罢,归买
马司,登请复其旧。守日:"买马、养士孰急?"登日:"买
马固急矣,然学校礼义由出,一旦废,衣冠之士与堂下卒何
异?"守日:"抗长吏耶!"日:"天下所恃以治者,礼义与
法度尔,既两弃之,尚何言!"守不能夺,卒从之。满秩,士
民丐留不获,相率馈金五十万,不告姓名。白于守日:"高君
贫无以养,愿太守劝其咸受。”登辞之,不可,复无所归,请
置于学,买书以谢士民。授静江府古县令,广西帅沈晦问登何
以治县,登条十余事告之晦曰此古人之政今人诈疑不可行对日
忠信可行蛮笳谓不能行诚不至尔豪民秦琥武断乡里,持吏短
长,号"秦大虫",邑大夫以下为其所屈。登至,颇革,而登
喜其迁善,补处学职。它日,琥有请属,登谢之,琥怒,中之
以危法。会有诉琥侵学钱者,登呼至,面数琥,声气俱厉,叱
下,白郡及诸司置之法,忿而死,一郡快之。帅胡舜陟谓登
日:"古县,秦太师父旧治,实生太师于此,盍祠祀之?"登
日:"桧为相亡状,祠不可立。"舜陟大怒,摭秦琥事,移荔
浦丞康宁以代登,登以母病去。舜陟遂创桧祠而自为记,且诬
以专杀之罪,诏送静江府狱。舜陟遣健卒捕登,适登母死舟
中,草葬水次,航海诣阙上书,求纳官赎罪。故人有为右司
者,谓曰:"丞相云尝识君于太学,能一见,终身事且无忧,
上书徒尔为也。"登日:"某知有君父,不知有权臣。"既而
中书奏故事无纳官赎罪,仍送静江狱。登归葬其母,事讫诣
狱,而舜陟先以事下狱死矣。事卒昭白。
(《宋史咧传第一百五十八》,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登条十余事告之/晦日/此古人之政/今人诈/疑不可行/对曰/忠
信可行/蛮笳谓不能行/诚不至尔
B.登条十余事/告之/晦日/此古人之政/今人诈疑/不可行/对日/
忠信可行蛮貂/谓不能行/诚不至尔
C登条十余事/告之/晦日/此古人之政/今人诈疑/不可行/对日/
忠信可行/蛮貂谓不能行/诚不至尔
D.登条十余事告之/晦曰/此古人之政/今人诈/疑不可行/对日/忠
信可行蛮貂/谓不能行/诚不至尔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别名,只
供长辈和自己称呼。
B.衣冠,衣和冠,古代士以上戴冠,故特指士以上的穿着,代指
缙绅、名门世族。
C.秩,根据功过确定的官员俸禄,"满秩"即秩满,文中指高
登贺州学事任期结束。
D.太学,中国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大学,
太学之名始于西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先买马还是先养士,高登与太守争辩,他认为学校是礼
仪诞生的地方,不能废弃,他坚持治理天下依仗礼仪和法度之
理。
B.高登任静江府古县令时,秦琥有改变,高登增补他担任学职;
秦琥侵占州学钱财,高登声气严厉地喝令他,并对他处以死
刑。
C.高登因不满秦桧的作为,拒绝给秦桧立祠,因而得罪了上
司;他因处置秦琥一事遭受上司的诬陷,遭受打击报复而终致
入狱。
D.高登求纳官赎罪,担任右司的故人建议他拜见丞相,而不要
直接向朝廷上书,可是他却只认君父,不认权臣,不肯媚附权
贵。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
也。
(2)适登母死舟中,草葬水次,航海诣阙上书。
14.高登重视教育,他具体做了哪些事情?请结合文本简要说
明。
【答案】10.D11.A12.B
13.(1)蚯蚓没有锋利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
向下饮地下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2)恰逢高登母亲死在舟中,高登把她草草葬在水边,航海回
朝廷上书。
14.(1)高登主张恢复过去州学给田舍的制度;(2)高登把百
姓馈赠自己的钱币放到学府里,(用来)买书以答谢百姓。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高登条列十余事告诉他。沈晦说:"这是古人的做法,
今人奸诈,恐怕不可行。"高登回答说:"忠信可在蛮务百之地
推行,说不能行,是诚心不到罢了。"
"条十余事"与"告之"是高登连续的动作行为,中间不能断
开,排除BC;
"忠信可行蛮貂"是"忠信可行(于)蛮笳”的省略句,
"行"是动词,"蛮务百"是"行"的后置状语,中间省略
"于",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
故选
Do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O
A.认为"字""只供长辈和自己称呼"错误。古人在成年以
后,"名”只供长辈和自己称呼,自称其名表示谦逊,而
"字"才是用来供社会上的人来称呼的,以示相互尊重。
故选
Ao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并对他处以死刑"错误。由原文"登呼至,面数琥,声气俱
厉,叱下,白郡及诸司置之法,忿而死”可知,秦琥是气忿而
死,不是被高登处死的。
故选
Bo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中,"爪牙之利",定语后置句,锋利的爪牙;"爪
牙",爪子和牙齿;"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强健的筋
骨;"上",名词作状语,向上;"下",名词作状语,向
下;“黄泉",地下水;"用",因为;"一",专一。
第二句中,"适",恰逢,正赶上;"死舟中",是"死
(于)舟中”的省略句;"草葬水次",是"草葬(于)水
次”的省略句;"水次",水边;"诣",回到;"阙",朝
廷。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
从"学故有田舍,法罢,归买马司,登请复其旧。守日:‘买
马、养士孰急?‘登日:’买马固急矣,然学校礼义由出,一
旦废,衣冠之士与堂下卒何异?’"可知,高登主张恢复过去
州学给田舍的制度;
从"登辞之,不可,复无所归,请置于学,买书以谢士民"可
知,高登把百姓馈赠自己的钱币放到学府里,(用来)买书以
答谢百姓。
参考译文:
高登,字彦先,漳浦人。幼年失去父亲,致力学习,用法度
来约束自己。绍兴二年,就授予他富川主簿一职,接着又命他
兼任贺州学事。州学过去有田舍,州里出台法令将其撤掉,交
由买马司经管,高登请求恢复过去的制度。太守说:"买马、
养士哪一个更急迫?"高登说:"买马固然紧急,然而学校是
礼义诞生的地方,一旦废弃,读书人与堂下卒有什么区别?"
太守说:"你这是违抗长官!"高登说:"治理天下所依仗的
标准,只有礼义与法度罢了,既然两者都可以抛弃,还说什
么!"太守不能改变他的想法,最终听从了他。任期结束,士
民乞求他留任没有如愿,就相约馈赠钱币五十万,不留姓名。
告诉太守说:"高君贫困没有什么来养家,希望太守劝他全部
接受。"高登想不接受它(或赠金),未被允许,又无法归
还,(就)请求把钱放到学府里,(用来)买书以答谢百姓。
被授予静江府古县县令,广西驻军首领沈晦问高登如何治理县
事,高登条列十余事告诉他。沈晦说:"这是古人的做法,今
人奸诈,恐怕不可行。"高登回答说:"忠信可在蛮貂之地推
行,说不能行,是诚心不到罢了。"豪民秦琥雄霸乡里,挟持
官吏把柄,号"秦大虫",邑大夫以下都被他屈服。高登到
达,他颇有改变,高登也喜其变好,增补他担任学职。一天,
秦琥有私人请求,高登拒绝了他,秦琥心生怨愤,企图通过危
害法律来中伤高登。恰逢有人控告秦琥侵占州学钱财,高登喊
秦琥来到,当面责备他,声气严厉,喝令他下去,告诉郡中及
主管部门按法律处置他,秦琥气忿而死,全郡的人们都为此感
到痛快。驻军首领胡舜陟对高登说:"古县,是秦太师父亲过
去治理过的地方,实际上太师就出生在这里,何不建祠祭祀
他?"高登说:"秦桧做宰相不象样,不能建祠堂。"胡舜陟
大怒,抓住秦琥一事,调荔浦丞康宁来代替高登,高登因母病
离去。胡舜陟于是建起秦桧的祠堂并自己写了记,并且用专权
杀人之罪来诬陷高登,朝廷下诏押送高等到静江府监狱。胡舜
陟派遣强健的狱卒逮捕高登,恰逢高登母亲死在舟中,高等把
她草草葬在水边,航海回朝廷上书,请求纳官赎罪。故交中有
担任右司一职的人,对他说:"丞相说曾经在太学认识你,如
果你能见一见他,终身的大事将不必忧虑,上书是徒劳的。"
高登说:"我知有君父,不知有权臣。"不久中书衙门上奏说
按照惯例没有纳官赎罪的,仍旧押送高登回静江监狱。高登回
去安葬了他的母亲,事情结束后来到监狱,而胡舜陟先因事下
狱死了,高登的冤情最终得以昭雪。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诗句,完成下面小题。
寄全椒①山中道士
[唐]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②。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注]①全椒:今安徽省全椒县,唐属滁州。②白石:《神仙传》
云:"白石先生,常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时人故号日
白石先生。"此指山中道士艰苦的修炼生活。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冷"字明写天气之冷,暗寓诗人心头之冷,诗人由此想起
山中道士。
B.道士在山中修炼,要自己打理日常生活,砍柴做饭的事都是亲
力亲为。
C.风雨交加之时,诗人想给山中道人送去一瓢酒,让他得到友
情的慰藉。
D.尾联借落叶满山、人迹全无之景突出道人超凡脱俗,诗人非
常羡慕他。
16.请从虚与实的角度简要赏析本诗。
【答案】15.D16.①实写:首句实写郡斋的天气转冷,由此引发
诗人联想;②虚写:诗歌二到八句为虚写,诗人联想山中天
气、友人在山中修炼情景,想要持酒远慰山中友人,却难寻行
迹;③全诗由实人虚,虚实结合,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
惦念以及求之不得的失落与怅惘。
【解析】
【分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情感和诗歌形象的分析鉴赏能力。
D.”诗人非常羡慕他"赏析错误,道人在山中修炼,生活清
苦,诗人对友人关心与惦念,尾联表现的是想去慰问而不得的
怅然、孤寂与失落之情。没有对其生活的羡慕。
故选
Do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手法能力。
题目要求考生从"虚与实的角度"进行赏析。
首联"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意思是"今天郡斋里很冷,
忽然想起山中隐居的人"。出句"今朝郡斋冷”是实写,写郡
斋的天气转冷,由此引发诗人思念"山中客"。
颔联"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意思是"你一定在涧底打
柴,回来以后煮些清苦的饭菜",是诗人想象山中客在这寒冷
气候中到涧底去打柴,打柴回来却是"煮白石",属于虚写。
诗人用自己的联想表现山中客在在山中艰苦。
颈联"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意思是"想带着一瓢酒去看
你,让你在风雨夜里得到些安慰",因为想象山中客在山中艰
苦——在寒冷的天气里到涧底去打柴,打柴回来却是"煮白
石",就想要带一瓢酒给山中客,想让山中客在风雨夜里得到
些安慰。可见诗人与山中客感情深厚,深深惦念和牵挂着山中
客。这里诗人只是想带酒去安慰山中客,还没有具体行动。属
于虚写。
尾联"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意思是"可是秋叶落满空
山,什么地方能找到你的行迹啊「‘诗人又想到这满山的落
叶,去哪里寻找山中客呢。此联仍然是诗人想象满山落叶,难
寻山中客行迹,表达了诗人想象山中客行踪不定,踪迹难寻的
失落与怅惘之情。属于虚写。
具体作答时,根据以上分析,结合诗歌中具体内容从虚实两个
方面进行分析鉴赏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Q)《沁园春•长沙》中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
日〃〃
At/o
(2)《劝学》中用"蚓""蟹"作比,前者没有锋利的爪牙也无
"",却能实现目标,后者有"六跪而二螯"
却""。
⑶《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
句子是:,______________O
【答案】①.携来百侣曾游②.忆往昔峥嶂岁月稠③.筋骨之强④.
非蛇鳍之穴无可寄托者⑤.无边落木萧萧下⑥.不尽长江滚滚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词有:携、峥噪、稠、鳍、萧。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不仅电影《长津湖》让观众了解并走近那些为国捐躯的英
雄,更使观众牢记祖国因何国泰民安,今天因何山河无恙。长
津湖之战是朝鲜战争中最的一次战役,中国人民志愿军凭
着钢铁般的意志,用冰与血凝聚成的英雄赞歌。
影片以_____的画面全景式、史诗般地呈现了震惊世界的长
津湖战役。《长津湖》上映后引发的热评,显然不仅缘于故事
情节、人物刻画等光影艺术带给我们的视觉冲击,更缘于大气
磅礴、悲壮深情的战争叙事_____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带给我们的
精神震撼。抗美援朝中的长津湖之战,零下40摄氏度的极寒
中,1081高地上的志愿军官兵坚守阵地,全连以俯卧战壕的战
斗姿势牺牲,成为一尊尊巍然屹立的冰雕。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惨烈跌宕起伏气势恢宏演化
B.激烈荡气回肠气势磅礴演绎
C.激烈跌宕起伏气势磅礴演化
D.惨烈荡气回肠气势恢宏演绎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仅电影《长津湖》让观众了解并走近那些为国捐躯的英
雄,更使观众牢记祖国因何国泰民安,今天因何山河无恙。
B.电影《长津湖》不仅让观众了解并走近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
更使观众铭记祖国因何国泰民安,今天因何山河无恙。
C.不仅电影《长津湖》让观众走近并了解那些为国捐躯的英
雄,更使观众牢记祖国因何山河无恙,今天因何国泰民安。
D.电影《长津湖》不仅让观众走近并了解那些为国捐躯的英
雄,更使观众铭记祖国因何山河无恙,今天因何国泰民安。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请分析构成及表达效
果。
【答案】18.D19.D
20.构成:把战斗姿势牺牲的全连战士比作一尊尊冰雕。表达效
果:非常形象地写出了志愿军战士牺牲时的姿态,表现了志愿
军战士为坚守阵地,宁死不屈的顽强意志和大无畏的精神,表
达作者对“冰雕连”这种精神的崇高敬意和赞美之情。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惨烈:意思指的是气候寒冷或景象凄惨,或者指税务
的苛重、残酷,或表示十分悲痛或凄惨,也指惨情和烈迹。激
烈:(动作、言论)居U烈;(性情、情怀)激奋,冈!J烈。根据
语境长津湖之战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凭着钢铁般的意志,用冰
与血"换来的胜利,标明当时的处境十分不利,可知应选用
"惨烈"。
第二空,跌宕起伏:形容事物多变,不稳定,也比喻音乐声忽
大忽小和故事情节的曲折。荡气回肠:形容乐曲、文章非常动
人。根据语境,与“英雄赞歌"搭配使用,这里强调的是英雄
之歌的动人,应选用"荡气回肠"。
第三空,气势恢宏:指东西的气势很大,场面大气。气势磅
礴:形容气势雄伟盛大。根据语境,这里形容的是影片画面,
表现长津湖战役的场面十分大气,应选用"气势恢宏"。
第四空,演化:演变(多用于自然界的变化)。演绎:意思是
铺陈、表现。根据语境,这里是形容的是"伟大抗美援朝精
神",意思是表现了这样的精神,应选用"演绎"。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五处语病:
①语序不当,关联词语序不当,根据句意可知分句应为共一个
主语,即"电影《长津湖》",所以"不仅"应放在主语"电
影《长津湖》"的后面,排除选项ACO
②语序不当,"走近"和"了解"的语序不当,应该先"走
近"再"了解","走近"应放在"了解"的前面,排除选项
ABO
③语序不当,"山河无恙"和"国泰民安"的语序不当,应该
先"山河无恙"再"国泰民安","山河无恙"应放在"国泰
民安"的前面,排除选项ABO
④成分赘余,"祖国因何国泰民安"中"祖国"和"国"重
复,应该是"祖国"与"山河无恙"搭配,"今天"与"国泰
民安"搭配,排除选项AB。
⑤搭配不当,词语使用不当,"牢记"指的是"长久清晰地记
住","铭记"指的是"深深地记在心里",这里指的是把英
雄和历史深深地记在心里,所以"牢记"应改为"铭记",排
除选项ACO
故选Do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构成和表达效果的能
力。
①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全连以俯卧战壕的战斗姿势牺牲,成为一
尊尊巍然屹立的冰雕"在构成上,以"巍然屹立的冰雕"比喻
"以俯卧战壕的战斗姿势牺牲”的全连战士,前者为喻体,后
者为本体,用"成为"连接,属于暗喻。
②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以战斗姿势牺
牲的全连战士比作一尊尊冰雕,以冰雕在极寒中的姿态写出了
战士们在风雪中的无所畏惧、坚守阵地的精神,战士们死后像
冰雕一样巍然屹立,这种比喻把志愿军战士牺牲时的姿态展现
得淋漓尽致,生动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志愿军战士这种大无畏
精神的崇高敬意和赞美之情。
(二)语言文字运用n(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是可游、可居、可望。其中,
①。一切美术都是"望",都是欣赏。不但"游"
可以发生"望”的作用,②_____________也同样要"望"。
()o在园林建筑艺术中,窗子起着"望"的重要作用,有了
窗子,内外就能发生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
框望去,就是一幅画。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望去,
③于是引发人们不同的联想。这样,画的境界就
无限地丰富了。如"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
人从一个小房间"望"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购销补充协议文本
- 贷款合同补充内容
- 车辆维修保养合同
- 迟到保证书撰写注意事项
- 通信业务合同
- 酒店供应商协议
- 酒店购销合作协议样本
- 重拾爱情的保证信
- 金鱼看护协议
- 铝单板隔音棉购买协议
- 机械设计螺旋输送机传动装置的设计
- 内衬管防腐和修复管道施工工艺HT-PO、HDPE
- 大学英语四级长篇阅读匹配技巧(课堂PPT)
- 国旅局旅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 医院临床科室住院超30天PDCA案例
- 消防工程中常见质量问题及预防措施
- led背光源BLU学习资料ppt课件
- 初中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音乐1.5学吹竖笛(29张)ppt课件
- 幂的运算综合专项练习50题(共7页)
- 反洗钱终结性考试题目及答案
- 品类采购策略模板及填写指导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