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质量检测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2024·江苏统考)江苏张家港东山村遗址是崧泽文化时期的文化遗存,遗址中有东、西两处墓葬群。东区都是些小墓,西区主要是规模较大、随葬品较多的大中型墓,大墓随葬品包括玉石饰件、石钺、凿、锛等。此考古发觉表明,当时已出现(B)A.等级森严的丧葬礼制B.贫富分化的社会现象C.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D.早期奴隶制国家机器[解析]材料“东区都是些小墓,西区主要是规模较大、随葬品较多的大中型墓”体现的是受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当时社会已经出现贫富分化的现象,B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当时出现严格的丧葬礼制,解除A项;精耕细作指的是在有限的土地上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与材料无关,解除C项;材料未体现“国家机器”内容,解除D项。故选B项。2.(2024·湖北荆州)考古探讨显示,甘肃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石斧、石铲、石刀、骨柄石刃刀、锄、镰等,这些生产工具一般通体磨光。同时,让工具运用起来更加得心应手的钻孔技术也有广泛体现。据此可知,马家窑文化时期(B)A.具有显明的旧石器时代特征B.原始生产力得到确定提高C.封建小农经济得到快速发展D.磨制石器起先应用于生产[解析]马家窑文化遗址中大量磨制石器的出土、钻孔技术的运用等是生产工具改进的体现,促进了原始生产力的提高,B项正确;磨制石器属于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是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解除A项;封建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时间不符合,解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磨制石器广泛应用于生产,不能体现磨制石器是从马家窑文化起先的,解除D项。故选B项。3.(2024·河南三门峡)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广泛汲取外来文明,源于西亚、中亚等地区的小麦栽培技术、黄牛和绵羊等家畜的饲养技术,以及青铜冶炼技术都渐渐融入中华文明之中。材料所体现中华文明的发展特点是(C)A.多元一体 B.长期生长绵延不断C.兼容并蓄 D.始终处于世界核心[解析]依据材料“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广泛汲取外来文明”可知,中华文明广泛汲取外来文明,兼收并蓄,C项正确;多元一体是指国内多地各有特点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解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华文明的绵延不断,解除B项;D项材料无从体现,解除。故选C项。4.(2024·甘肃庆阳)考古资料证明,二里头文化的一些象征性产品如牙璋、玉刀、绿松石、青铜牌饰、陶封口盉等,均对外有着广泛传播,且这些产品并非一般生活用器,而是礼仪制度用器。这反映了(C)A.区域文明走向汇聚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C.中原文明的影响力D.不同地区文化的起源相同[解析]依据材料“二里头文化的一些象征性产品如牙璋、玉刀、绿松石、青铜牌饰、陶封口盉等,均对外有着广泛传播,且这些产品并非一般生活用器,而是礼仪制度用器”可知,经考古证明,二里头文化对外有着广泛传播,且传播的产品为礼仪制度用器,说明中原文明的对外传播及其影响力,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文明的传播,而非汇聚,解除A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与材料主旨不符,解除B项;从材料中无法判定起源相同,解除D项。故选C项。5.(2024·河北邯郸)夏朝官制简洁而笼统,分为处理对外事务的军事体系和处理内部事务的宗教事务体系。商朝时期,军队明确编为左、中、右三师;商王之下设“尹”“百僚”“小臣”;宗教活动和生活记录呈现分别趋势。这一发展表明,商朝(D)A.王位世袭制确立B.宗教活动影响政治C.中心集权制形成D.国家机构更加完善[解析]依据材料能够发觉,和夏朝相比,商朝官制更加细化,分工更加明确,且内政管理与宗教事务渐渐分别,这些都体现了商朝国家机构更加完善,D项正确;王位世袭制在夏朝时已经确立,解除A项;宗教活动影响政治是夏朝与商朝的共同特征,解除B项;中心集权制在战国时期才出现,解除C项。故选D项。6.(2024·福建漳州)商周时期,驾驭神权的卜、巫同时又是重要的国家官员,他们可以通过卜筮来参加王朝的最高决策,权位显赫。这表明商周时期(C)A.具有原始民主色调B.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C.神权与政权相结合D.王权与神权冲突尖锐[解析]依据材料“驾驭神权的卜、巫同时又是重要的国家官员,他们可以通过卜筮来参加王朝的最高决策,权位显赫”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商朝时期神权与政权相结合,卜、巫驾驭神权,可以参加到国家的决策管理中,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原始民主,解除A项;B项出现在秦朝,解除;材料没有体现王权与神权冲突尖锐,解除D项。故选C项。7.(2024·江苏连云港)西汉学者刘向对某一时期的混乱局面作出如下概括:“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据此可知,这一时期(D)A.王国发动叛乱 B.诸侯扩张势力C.统一进程完成 D.政治秩序破坏[解析]依据材料“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并大兼小,暴师经岁”可知,战国时期,兼并斗争不断,周王室的权威扫地,原有的政治秩序被打破,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的兼并斗争,王国发动叛乱是在西汉,解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诸侯相互兼并造成社会政治秩序的混乱,诸侯扩张势力并非材料主旨,解除B项;此时尚未完成统一,解除C项。故选D项。8.(2024·福建期末)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出访鲁、郑、卫等中原诸国。季札对各国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诗歌,都能一一点评。季札的到来,让原本视江南为“夷人”聚居之处的中原各国大开眼界。这说明(B)A.中华民族正式形成 B.华夏认同意识增加C.江南地区经济发达 D.宗法血缘观念瓦解[解析]据题意可知,来自江南地区吴国的季札对中原各国的乐舞与诗歌都能一一点评,让中原各国大开眼界,说明吴国对于乐舞和诗歌理解深刻,这是对中原礼乐制度憧憬的表现,B项正确;仅依据季札的表现不能体现中华民族是否形成和江南地区经济发达,解除A、C两项;“瓦解”的说法过于夸张,解除D项。故选B项。9.(2024·云南大理)商鞅变法推行“异子之科”,规定:“凡一户之中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其目的是(D)A.稳定社会秩序 B.确立私有制度C.加强思想限制 D.增加赋税收入[解析]依据材料“加倍征收户口税”,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商鞅变法“异子之科”的目的是增加秦国赋税收入,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增加收入,未涉及稳定社会秩序、确立私有制度以及加强思想限制,解除A、B、C三项。故选D项。10.(2024·陕西咸阳)先秦时期,孔子认为“宽则得众”,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反映了先秦时期的思想家(D)A.相识到黎民百姓的重要性B.赐予人民自由生存空间C.注意规范统治者的行为D.以民为重强调民生关怀[解析]依据题意,孔子的“宽则得众”,即为孔子的“宽政”思想,体现出孔子以民为重的思想,老子的“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事实上主见统治者勿扰民过甚,要实行宽厚政策,D项正确;A项是材料表述的现象,解除;B项是老子思想的体现,解除;材料中孔子和老子的关注点在民众而非统治者,解除C项。故选D项。11.(2024·天津北辰)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议:“父兄有天下,而子弟为匹夫”,剥夺了嬴姓侧室的世袭特权;又因六国新灭,遗民未曾心服,自然有在各地设立据点的必要。故实行(D)A.宗法制 B.行省制度C.三公九卿制 D.郡县制[解析]依据材料“父兄有天下,而子弟为匹夫”和“剥夺了嬴姓侧室的世袭特权”“遗民未曾心服,自然有在各地设立据点的必要”可知,秦朝废除了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加强中心集权,D项正确;宗法制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安排国家权力,以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与材料无关,解除A项;元朝实行行省制度,解除B项;三公九卿制是中心官制,与材料不符,解除C项。故选D项。12.(2024·辽宁期末)秦灭六国后,面临天下“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状况,实行的措施是(B)A.颁行法律,整顿社会风俗B.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C.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D.郡县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解析]依据材料“面临天下‘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状况”可知,秦灭六国后在田亩计算、车轨、法律、穿着服饰、文字等方面各异。为了巩固统一,秦朝实行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的措施,B项正确;A项不是统一的措施,解除;材料未涉及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解除C项;材料未涉及郡县制,解除D项。故选B项。13.(2024·广东东莞)汉朝规定:每年祭祀高祖庙时,诸侯需奉献黄金资助。汉武帝曾借口诸侯所献黄金的重量和成色不足,一年就夺去了106个诸侯的爵位。汉武帝的做法(B)A.抵挡了匈奴南下袭扰B.有利于加强中心集权C.落实了养精蓄锐政策D.有助于经济重心南移[解析]依据材料“汉朝规定:每年祭祀高祖庙时,诸侯需奉献黄金资助。汉武帝曾借口诸侯所献黄金的重量和成色不足,一年就夺去了106个诸侯的爵位”及所学学问可得,汉武帝实行的措施减弱了诸侯的权力,有利于加强中心集权,B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匈奴相关信息,解除A项;材料没有强调经济方面养精蓄锐,C项不符合题意,解除;经济重心南移是在唐中后期以后,D项不符合题意,解除。故选B项。14.(2024·福建期末)公元八年,王莽更名天下田为“王田”,奴婢为“私属”,严禁买卖;又参照孟子所说的“井田制”中一夫一妇授田百亩的原则,宣布凡男口不满八人而土地超过九百亩的,应当把余田分给九族邻里中无田和少田的人。这一改革措施(B)A.较为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B.意在缓和汉末土地兼并冲突C.得到地主官僚的普遍支持D.促进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解析]依据材料“公元八年,王莽更名天下田为‘王田’,奴婢为‘私属’,严禁买卖;又参照孟子所说的‘井田制’中一夫一妇授田百亩的原则,宣布凡男口不满八人而土地超过九百亩的,应当把余田分给九族邻里中无田和少田的人”可知,王莽严禁土地买卖和规定凡男口不满八人而土地超过九百亩的,应当把余田分给九族邻里中无田和少田的人,意在缓和汉末以来土地兼并冲突,B项正确;结合所学学问,王莽的改革措施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最终失败,解除A项;王莽改革抑制土地兼并,损害了地主的利益,不会得到地主官僚的普遍支持,解除C项;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在材料中没有体现,解除D项。故选B项。15.(2024·内蒙古鄂尔多斯)当涉及对“游侠”的评判时,《史记》认为其“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汉书》则认为其“以匹夫之细,窃杀生之权,其罪已不容于诛”。这种区分反映出(A)A.汉代官方意识形态的强化B.史料实证精神得到史家认可C.两汉社会风气的渐渐开放D.私家野史的可信度遭到质疑[解析]《史记》成书于汉武帝时期,《汉书》是东汉的作品,从题干材料来看,司马迁对游侠精神有确定,明显与统治阶级的思想相违反,而班固则不然,这反映出从西汉到东汉,统治者的官方意识形态强化,相比较而言,《汉书》更是一本“遵命史学”作品,A项正确;二者是对游侠的价值推断有区分,而不是事实推断,解除B项;材料与社会风气无关,解除C项;《史记》虽是私家作品,但不是野史,而属于正史,解除D项。故选A项。16.(2024·福建期末)据大致估算,两汉时期流入匈奴境内的汉人总数达十余万。而在当时的汉画像中,我们也可以随处找到少数民族的身影,“高鼻”“深目”“多须”“披发”“尖帽”等形象特征。这些现象反映出(B)A.汉统治者推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B.民族交融在汉代已形成确定规模C.汉人文化思想中的传统意识深厚D.民族元素丰富了艺术创作的内容[解析]依据材料“两汉时期流入匈奴境内的汉人总数达十余万”和汉画像中可以随处找到少数民族的身影可知,两汉时期民族交融已经形成确定规模,B项正确;A项材料无法体现,解除;材料无法推断汉人文化思想中的传统意识深厚,解除C项;材料的侧重点是汉人塑造的少数民族某些独特的形象特征,而非艺术创作内容的丰富问题,解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4分,共52分)1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以环太湖地区为分布中心的良渚文化,影响波及淮河流域地区、华南地区。良渚文化的代表包括有着高水平的制玉工艺、精致的磨光黑皮陶、通体磨光石器、精致漆木器。良渚文化遗址中虽并未发觉黍、粟等旱作农业品种遗存,但发觉了大量的炭化米(谷)、颖壳和小穗轴等不同的稻谷存在形态,其中以炭化米数量为多。稻米是良渚社会居民的食物主要来源。良渚文化中的墓葬,可分为两类。一类,如马桥文化中见到的那些小墓,其中有的无随葬品,有的仅随葬一些日常用品;另一类,如张陵山墓葬,往往不与“小墓”为伍,而葬于人工堆筑土台上,常运用棺、椁,以玉钺、琮、璧这类重器随葬。良渚社会在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经济基础等方面已经具备文明社会特征。——摘编自郑云飞《良渚文化时期的社会生业形态与稻作农业》等材料二从20世纪70年头至80年头末,接连发觉了以玉器为主要随葬品的良渚文化大墓,琮、璧等玉礼器以及墓葬等级的差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发达程度。2007年发觉良渚古城,2015年确认水利系统,这些都将良渚文化推到了国家文明的高度,2024年良渚古城遗址被列为世界遗产。假如没有对良渚80多年的考古发掘与探讨工作,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中国在距今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已经存在如此成熟发达的文明社会。通过再现良渚文明的历史,可以发觉它对其他新石器时代文化乃至后世中华文明,均产生了礼制、艺术、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这一过程同时见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演进历程。——摘编自刘斌《良渚与中国百年考古——被低估的中国新石器时代》(1)依据材料一,概括良渚文化的特征。(6分)(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80多年的良渚考古发掘与探讨工作的历史意义。(6分)[答案](1)特征:以环太湖地区为中心,影响范围广;以精致的玉、黑皮陶、磨制石器等为物化特征;手工业发展和社会分工细化;以稻作生产为主要形态;社会成员存在等级差别;已具备文明社会特征。(答出3点即可)(2)意义:为探讨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农业、手工业、城市建设、社会状况以及国家文明等供应了重要史料;丰富了人们对中华民族文明起源的认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谱系,同时见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演进历程。(答出3点即可)[解析](1)特征:依据“以环太湖地区为分布中心的良渚文化,影响波及淮河流域地区、华南地区”可得以环太湖地区为中心,影响范围广;依据“良渚文化的代表包括有着高水平的制玉工艺、精致的磨光黑皮陶、通体磨光石器、精致漆木器”可得以精致的玉、黑皮陶、磨制石器等为物化特征;依据“良渚文化遗址中虽并未发觉黍、粟等旱作农业品种遗存,但发觉了大量的炭化米(谷)、颖壳和小穗轴等不同的稻谷存在形态,其中以炭化米数量为多”可得手工业发展和社会分工细化;依据“稻米是良渚社会居民的食物主要来源”可得以稻作生产为主要形态;依据“良渚文化中的墓葬,可分为两类。一类,如马桥文化中见到的那些小墓,其中有的无随葬品,有的仅随葬一些日常用品;另一类,如张陵山墓葬,往往不与‘小墓’为伍,而葬于人工堆筑土台上,常运用棺、椁,以玉钺、琮、璧这类重器随葬”可得社会成员存在等级差别;依据“良渚社会在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经济基础等方面已经具备文明社会特征”可得已具备文明社会特征。(2)意义:依据“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中国在距今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已经存在如此成熟发达的文明社会”可得为探讨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农业、手工业、城市建设、社会状况以及国家文明等供应了重要史料;依据“这一过程同时见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演进历程”可得,丰富了人们对中华民族文明起源的认知;依据“通过再现良渚文明的历史,可以发觉它对其他新石器时代文化乃至后世中华文明,均产生了礼制、艺术、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这一过程同时见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演进历程”可得丰富了中华文明的谱系,同时见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演进历程。18.(12分)(2024·甘肃高台)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有学者说,周朝的宗法制完备而严格,是一个胜利的创建。继位的族长在宗族中有对宗族祖先的主祭权、对族人政治上的治理权、对宗族内共有经济的支配权。同一宗族内,“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也”。这种关系不断发展的结果是君统宗统的合一。——摘编自冯尔康等《中国宗族史》材料二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封邦建国)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随着世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需再一次重新找寻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摘编自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宗法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该制度对西周政治产生的作用。(6分)(2)依据材料二,分析春秋时期政治制度变革的趋势,并依据所学战国时期的历史,说明“制度的重新建构”。(6分)[答案](1)特点:体系完备;等级森严(族长具有专断权力);具有大小宗关系;与政治关系亲密(政权族权结合,家国一体)。(任答3点即可)作用: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安排方面的冲突与冲突;凝合宗族,强化王权。(2)趋势:分封制、宗法制瓦解。建构:建立中心集权国家;从贵族制(世卿世禄制)向官僚制转变。[解析](1)特点:依据材料“周朝的宗法制完备而严格,是一个胜利的创建”可知,体系完备;依据材料“继位的族长在宗族中有对宗族祖先的主祭权、对族人政治上的治理权、对宗族内共有经济的支配权”可知,等级森严(族长具有专断权力);依据材料“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也”可知,具有大小宗关系;依据材料“不断发展的结果是君统宗统的合一”可知,与政治关系亲密(政权族权结合,家国一体)。作用:依据所学学问可知,宗法制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安排方面的冲突与冲突,同时也起到凝合宗族,强化王权作用。(2)趋势:依据材料“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随着世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可知,分封制、宗法制瓦解。制度重新建构:依据材料“中国必需再一次重新找寻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建立中心集权国家,从贵族制(世卿世禄制)向官僚制转变。19.(14分)战国时期,选贤任能是思想家们关注的焦点之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故尊圣者王,贵贤者霸,敬贤者存,慢贤者亡,古今一也。(荀子)立君而尊贤,是贤与君争,其乱也甚于无君。(慎子)材料二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墨子)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李悝)(1)指出材料一中两人对“贤”的不同看法,并说明他们目的上的相同之处。(8分)(2)结合商鞅变法,说明材料二反映的选贤任能主见有何意义。(6分)[答案](1)看法:荀子主见贵贤、敬贤,慎子主见尊君轻贤。目的:为君主治国供应用人建议。(2)墨子和李悝主见用人不论出身,以才能和功劳为用人标准。商鞅变法实行嘉奖耕织和军功爵的举措,打破了世卿世禄制度,促进了社会阶层流淌,推动了社会进步,使秦国成为当时的强国。[解析](1)不同看法:据材料一“故尊圣者王,贵贤者霸,敬贤者存,慢贤者亡,古今一也”可知,荀子认为使圣人尊贵的能统一天下,而使贤者尊贵的能称霸诸侯,故荀子主见敬“贤”、贵“贤”,则主尊下安;据材料“立君而尊贤,是贤与君争,其乱也甚于无君”可知,慎子认为确立君主而敬重贤人,会造成社会动乱,故慎子反对敬“贤”、贵“贤”。相同目的: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主见都是为统治者供应治国之道。(2)意义:据材料“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和材料“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可知,墨子和李悝都主见选贤任能,结合所学可知,二者都有力地打击了当时的奴隶主贵族,强化了人才意识,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的进步。20.(14分)(2024·湖南益阳)政治文明的演进经验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每一个朝代政权的稳固都离不开统治者的治国措施。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西)周分封71国,其中同姓诸侯40国,通过逐级分封,编织起由中心向四方扩散的限制网络,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林立的状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便利构造器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深度研究
- 美容淡季活动方案
- 应急心理干预效果评估-深度研究
- 工业互联网安全权限策略-深度研究
- 分形几何理论发展-深度研究
- 增强现实与数字博物馆的融合-深度研究
- 2025年广西科技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语文2018-2024历年参考题库频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近5年常考版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广州珠江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近5年常考版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近5年常考版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图像识别领域自适应技术-洞察分析
- 个体户店铺租赁合同
- 礼盒业务销售方案
- 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试题及答案(100题)
- 【奥运会奖牌榜预测建模实证探析12000字(论文)】
-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件)
- 主要负责人重大隐患带队检查表
- 鲁滨逊漂流记人物形象分析
- 危险废物贮存仓库建设标准
- 多层工业厂房主体结构施工方案钢筋混凝土结构
- 救生艇筏、救助艇基本知识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