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金榜教育阶段性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安徽省金榜教育阶段性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安徽省金榜教育阶段性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安徽省金榜教育阶段性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安徽省金榜教育阶段性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①垂花门是中国传统合院式建筑的内部之门,因其特有的构件——垂花柱(又名“垂莲柱”)而得名。垂花门形制多样,包括独立柱担梁式、一殿一卷式、单卷棚式、廊罩式等,在营造工艺上更是集中国传统建筑要素于一身,屋顶、屋身、台基、柱、梁、枋、檩等几乎完备。它不仅折射出宅主的审美品位与文化修养,也展示出工匠们精湛的技艺。②作为中国传统合院式建筑中的“门面担当”,垂花门的装饰工艺蔚为大观,涵盖雕刻、彩绘等多种类型,体现着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雕刻工艺在垂花门的装饰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包括砖雕、石雕、木雕等,凝聚着工匠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巧思。如徽州的砖雕和木雕就常常在垂花门上大放异彩,工匠们不仅生动刻画出各类题材,在对于不同物象的质感处理上更是出神入化,圆润的人物面庞、柔软的衣褶,甚至飘逸的流苏都表现得入木三分。彩绘也是垂花门中常见的装饰工艺,常见于木质构件之上,不仅可以美化建筑,还能起到保护构件不受风雨侵蚀的作用。贵族府邸的垂花门彩绘主要采用苏式彩画,俗称“苏州片”,风格明快活泼,充满诗情画意。皇家建筑中的垂花门多采用旋子彩画、和玺彩画等,更显庄严肃穆。③垂花柱作为垂花门的重要构件,采用了雕刻与彩绘的双重工艺。在宋代成书的《营造法式》中,有数处提到“虚柱”,这一名称指向了垂花柱悬空不落地的特点。它的上部通常雕饰有莲瓣、串珠、花萼云或石榴头等,这些倒垂的柱头酷似含苞待放的莲花花蕾,正所谓“虚柱莲华莲五层”。为配合莲花之形,垂花柱上通常也施以彩绘,使其更加绚丽多姿。此外,吻兽同样是垂花门上常见的装饰构件,彰显出精湛的彩陶、琉璃等制作技艺。相传吻兽能够驱邪避灾,守护家宅平安,传递着丰衣足食、人丁兴旺的美好寓意。因此,不论建筑等级高低,宅主常在垂花门的屋脊之上置有吻兽。龙、凤、麒麟、天马……造型神态各异,为宅院增添了艺术之美与灵动之气,丰富了人们的视觉感受。④斑斓的色彩、精湛的工艺,只为呈现纹饰、图案的广博内涵。垂花门的装饰题材十分丰富,囊括山川草木、鸟兽虫鱼、人物故事、传统器物及吉祥图案等多种类型,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其中,山水与花草是各类垂花门中应用最广的装饰题材,常与其他题材的装饰相互结合,出现在面积较大的枋、门等构件之上。高雅圣洁的莲花、坚韧不屈的梅花、雍容大气的牡丹……各式花卉寄寓了人们丰富的情感与祈愿,体现出宅主的心境与追求。一些知名的山水画如《千里江山图》《富春山居图》等,也常常作为装饰元素出现在垂花门上。瑰丽的自然风光化作门楣上的微缩画卷,高山流水、烟岚云岫,让宅中之人足不出户便可欣赏大好河山,领略天地自然之气。此外,历朝历代的人物故事图像起到伦理纲常的教化作用,鸟兽虫鱼图像则常被赋予吉祥寓意,为垂花门增添盎然生趣。⑤垂花门是内宅与前院之间的重要过渡空间。在传统合院式建筑中,前院是接待宾客的场所,内宅则是宅主及家眷的生活居所,外人不可随意进入,所谓“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二门”指的就是垂花门。在古时,除去家族中诸如婚丧嫁娶等重大仪式,或贵客临门之时可以开启垂花门之外,其余时间垂花门都必须关闭。如此,垂花门按照传统礼制秩序严格地界分内外,使家族中不同身份、地位的人能够在同一个院落中有序地生活。⑥从传统合院式建筑的整体设计布局来看,垂花门能够有效控制、调节合院内的空间节奏。相较前院与内宅两个较为开阔的空间,垂花门是一个较小的通道。宅中人从外至内行进,这一过程伴随空间明暗、宽窄、高低等的起伏变化。如此一层层地渐进转折、交替更迭,为合院式建筑带来一种韵律之感,极大丰富了空间的层次。同时,垂花门虽位于宅中醒目的位置,但大部分时间处于关闭状态,日常生活中,人们出入内宅多通过两侧的侧门或抄手游廊,垂花门在吸引人们目光的同时又时常“拒人于千里之外”,无形中营造出一种空间上的张力。此外,垂花门本身有进深尺度,与前院、内宅自然地融为一体,屋檐既能遮阳又能挡雨,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交空间”,人们在门下问候寒暄、听风赏雨,拉近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距离。⑦雕梁画栋、美轮美奂的垂花门蕴含着实用与审美的双重价值。它容纳了建筑营造、雕刻、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实乃中国传统合院式建筑中的点睛之笔。(摘编自韩林飞《合院清幽门垂花——浅赏传统垂花门的装饰之美》,2024年3月24日《光明日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为中国传统合院式建筑的内部之门,垂花门形制多样,集传统建筑要素于一身。B.垂花门的装饰工艺主要有雕刻、彩绘两种类型;其中,雕刻工艺的地位最为重要。C.垂花柱是垂花门重要且独有的构件,其上部常雕饰有莲瓣、串珠等,并施以彩绘。D.垂花门的装饰题材以山水与花草应用最广,甚至一些知名的山水画也被用在门上。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垂花门的彩绘既能美化建筑,又能保护构件;不同的彩绘可反映宅主的不同身份。B.我们常能在不同等级建筑的垂花门的屋脊之上看到吻兽,这与它的美好寓意有关。C.垂花门的装饰题材多种多样,能够相互配合使用,并且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关。D.垂花门虽然是门,但主要是隔开内宅和前院,并不供人出入,常年处于关闭状态。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第⑤段观点的一项是()A.垂花门的使用极为广泛,除宅门、府邸外,宫殿、寺观、园林中都有垂花门。B.垂花门的独特结构在经历了千年的风雨洗礼后,依然屹立不倒,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一项宝贵遗产。C.封建社会对建筑使用色彩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大多数传统民居建筑中的垂花门无法用绚丽的色彩进行装饰,仅呈现材料本色。D.三四个衣帽周全的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复抬起轿子……至一垂花门前落下,众小厮退出,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图片中的门是垂花门的一项是()A. B.C. D.5.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垂花门蕴含的“实用与审美的双重价值”。【答案】1.B2.D3.D4.C5.(1)实用价值:界分内外;调节空间节奏;促进社交。(2)审美价值:不仅折射出宅主的审美品位与文化修养,也展示出工匠们精湛的技艺。【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B.“雕刻工艺的地位最为重要”错误。从“垂花门的装饰工艺蔚为大观,涵盖雕刻、彩绘等多种类型,体现着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雕刻工艺在垂花门的装饰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可知,雕刻工艺很重要,但未提到是最重要的。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D.“并不供人出入,常年处于关闭状态”错误。从“在古时,除去家族中诸如婚丧嫁娶等重大仪式,或贵客临门之时可以开启垂花门之外,其余时间垂花门都必须关闭”可知,垂花门可以供人出入,只是一般处于关闭状态。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第⑤段观点是垂花门按照传统礼制秩序严格地界分内外,使家族中不同身份、地位的人能够在同一个院落中有序地生活。D.林黛玉到垂花门前,小厮退下,证明了垂花门按照传统礼制秩序严格地界分内外。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由①段“因其特有的构件——垂花柱(又名‘垂莲柱’)而得名”和③段“上部通常雕饰有莲瓣、串珠、花萼云或石榴头等,这些倒垂的柱头酷似含苞待放的莲花花蕾”,排除BD。由⑤段“其余时间垂花门都必须关闭”,排除A。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1)结合“垂花门按照传统礼制严格地界分内外”可概括出“界分内外”;结合“垂花门能够有效调节合院内的空间节奏”可概括出,“调节空间节奏”;结合“垂花门本身有进深尺度,与前院、内宅自然地融为一体,屋檐能遮阳挡雨,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交空间’,人们在门下问候寒暄、听风赏雨,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可概括出,“促进社交”。(2)从“它不仅折射出宅主的审美品位与文化修养,也展示出工匠们精湛的技艺。”可知,垂花门不仅折射出宅主的审美品位与文化修养,也展示出工匠们精湛的技艺。(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困难的日子里路遥(甲)一夜寒风就把不凉不热的秋天吹走了。讨厌的冬天追随着最后一批南迁的大雁,降临在了黄土高原上。浪涛起伏般的千山万岭,很快变得荒凉起来。县城周围的山野,光秃秃的,再也看不见一星半点的绿颜色。日月在流逝,时序在变换,我基本上仍然是老样子。自国庆节后,吴亚玲又主动找了我两次,说她要帮助我一点什么,但我都躲开了。我怀着一种感激的心情躲避着她的关怀,和她更疏远了。除过乡巴佬的拘谨和胆小外,主要是我还不习惯平白无故地接受别人的帮助。尽管我看出来她是诚心的,但我既不是她的亲戚,又不是她很熟的人,凭什么要接受这种帮助呢?而严格说来,她对我还是个生人——在国庆节之前,我实际上和她连一句话也没有说过。但吴亚玲的行为无疑给我的精神投射了一缕阳光。人要是处在厄运中,哪怕是得到别人一点点的同情和友爱,那也是非常宝贵的。有的人会立即顺蔓摸瓜,把别人的这种同情和友爱看作是解脱自己的救命稻草,一旦抓住了就不松手。而对我来说,只觉得应该珍惜这种美好的人情,并以同样高尚的心灵给予回报。我现在越发对自己的学习成绩害臊了;我知道我为什么首先把思想的焦点强烈地凝聚在这个问题上。是的,我在学习上已经到了这般落后的地步,我怎配让人尊重呢?在这个新的强烈的精神刺激下,尽管饥饿使我感到天旋地转,但只要坐在教室里,趴在自己的课桌上,面对课本和演算本,一切便很快被控制住了,就像弹簧一样紧紧地压缩在了一起,没有任何的松懈。可一旦离开教室,精神稍一松弛。这“弹簧”就“嘣”地一声散开了。我立刻感到浑身所有的关节都已经脱开,软得就像一摊稀泥……好在城郊收秋的时候,我曾在那些留下庄稼茬的土地上,捡了一点土豆和十几穗并不丰满的玉米棒。我当然不能把这点干粮放在宿舍里;想了半天,才决定藏在学校后山上一个生产队遗弃了的破烧砖窑里。晚上复习完功课,我就摸黑跑到这个荒凉的地方,拾点干柴枯草,打一堆火,烧几颗土豆;或者在火里爆一把玉米花。我不能想象再有比这更好的晚餐了。吃完后,稍有一点精神,就在黑暗中背诵当天新学的数理化公式;或在心中打着作文题的底稿,嘴里念念有词……啊,烧砖窑!这又成了我的“冬季别墅”了。这个地方既避人,还能遮挡点严寒。不久,期终大考开始了,我怀着充实的心情投入应试之中。考试的结果连我自己都大吃一惊:各门平均分数竟是全班第一名!聪敏好学的郑大卫也不得不屈居第二了。宣布完成绩后,我沉默地走出教室,像胜利了的拳击手一样,疲惫不堪中带有一种说不出的欢愉情绪。到了大操场上,激动的情绪进一步高涨起来。尽管两条腿饿得软绵绵的,但很想走动,甚至想跑。我一个人来到学校后院的大墙下,踏着那些衰败的枯草,独自溜达着。(乙)沿墙根的几棵老梨树已经落光了叶子,光秃秃的枝条条灰白而洁净,在初冬的寒风中静静地挺翘着。其中有一棵树梢上,竟然还奇迹般地留下了一片硕大的叶子,被寒霜染得一片深红,旗帜似的在蓝天下索索地招展着。不知什么时候,我突然感到有一只手掌轻轻地搭在了我的肩膀上。我吓了一跳,回过头一看,原来是郑大卫。大卫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转身来到我面前,说:“建强,你真行啊!我真没想到你能把物理试题的最后一道圆满地解决了。那的确是太难了,我觉得其中有一个环节是我们还没有学过的。你不知道,咱们物理课的王老师曾说,这次物理考试他断定不会有人得一百分。我不服气,结果这道题没能答出来。可你让王老师的话落空了!这真叫人高兴。不瞒你说,这道题我现在还不会。王老师说下星期上物理时专门讲。我不想这么现成的接受,想在这之前自己非解决了不可。但现在确实又解决不了。你现在千万不要对我说出做的步骤,你知道我需要的是启发……”普遍受同学们尊重的班长突然出现在我面前,并且用如此真诚的谦虚态度来向我请教,使我在吃惊中对他涌起了一种深深的敬意。真的,大卫也是一个言语不多的人——虽然原因和我不一样。他聪敏,刻苦,又很有涵养。以前,我对其他同学是躲避,而对他却可以说是敬而远之。现在,他主动为一道考题费心来找我,这同时又使我非常钦佩这个人——因我在我看来,只有有能力的人才在学问上这么谦恭和一丝不苟。我当即告诉他,让他去看一看《物理疑难题五百解》,那上面有一道题和物理考试的这道题很类似。我告诉他,这本书我是大前天才从书店买的(他当然不知道,我为了买这本书,把当月仅剩的几毛钱菜票又重新换成了现金)。大卫高兴地说:“太感谢你了。今天是星期六,书店关门早,我得快点去!”他匆匆地走了,健美的身影在二年级教室的拐角处一闪,就不见了。我一个人呆呆地站了很久,也不知道自己想了些什么。我觉得我的心情从来也没有今天这样愉快过。(选自《当代》,有删节)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对于吴亚玲主动提出给“我”帮助,“我”虽然感激却又躲避,甚至和她更疏远了,这主要是因为“我”跟她不熟,没说过几句话。B.认识到自己学习成绩落后、不配让人尊重,给“我”带来强烈的精神刺激,从此“我”刻苦攻读,终于在期终大考中获得全班第一。C.郑大卫向“我”请教物理最后一道试题,却又让“我”不要说出做的步骤.只想获得启发,可见他对自己屈居第二多少有点不服气。D.“我觉得我的心情从来也没有今天这样愉快过”,真实地反映了颇受同学们尊重的班长前来请教,令“我”的虚荣心得到极大满足。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且在叙述过程中夹杂“我”的内心独白,将“我”的所见所闻与所思所感融为一体,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B.小说以弹簧紧紧地压缩在一起和“嘣”地一声散开为喻,生动地刻画出“我”在教室内外不同精神状态,设喻精巧,对比鲜明,颇具艺术匠心。C.小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郑大卫是为了衬托主人公“我”的形象,他的谦虚好学、一丝不苟、温和有礼令“我”折服,以至“一个人呆呆地站了很久”。D.小说在展现马建强的苦难生活的同时,也着意表现来自其他同学的同情、友爱与善良,从而使“苦难的日子”染上了一层亮色,给人以勇气和力量。8.小说中两处画线的文字各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9.有评论家指出,马建强“饱受饥饿的折磨,但在精神上,却是高贵和高尚的”。请结合全文,谈谈其精神上“高贵和高尚”的具体表现。【答案】6.B7.C8.①第一句话其作用是交代时令,渲染荒凉、凄清的氛围,烘托主人公因贫困而凄凉的心境,为后文情节的展开奠定了感情基调。②第二句话其作用是描写一片被寒霜染得深红的叶子在寒风中招展的情景,给阴冷的天地增添了亮色和暖意,象征主人公在困境中不屈奋斗的精神,表达了对主人公美好人格的赞美。9.①在与吴亚玲的交往中,马建强展现出了他的人格尊严和对情感的尊重。②在与郑大卫的交往中,马建强则展现出了他的真诚、善良和宽容。【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能力。A.“这主要是因为‘我’跟她不熟,没说过几句话”分析错误,根据原文“有的人会立即顺蔓摸瓜,把别人的这种同情和友爱看作是解脱自己的救命稻草,一旦抓住了就不松手。而对我来说,只觉得应该珍惜这种美好的人情,并以同样高尚的心灵给予回报”,可知真正的原因是“我”不会把同情和关爱当成救命稻草,怕自己的某种人格力量会被损害和削弱;C.“可见他对自己屈居第二多少有点不服气”分析错误,郑大卫这样做是因为尊重“我”,也表现了他的真诚与坦荡;D.“真实地反映了颇受同学们尊重的班长前来请教,令‘我’的虚荣心得到极大满足”分析错误,原文为“普遍受同学们尊重的班长突然出现在我面前,并且用如此真诚的谦虚态度来向我请教,使我在吃惊中对他涌起了一种深深的敬意”,可知“我”心情的愉快是真实的,并非虚荣心得到某种满足,而是因为通过努力赢得别人的尊重。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衬托主人公‘我’的形象”错误,小说对郑大卫的描写并非完全是为了衬托“我”的形象,而是为了展现那个特殊时期人物群像中的一个重要角色。郑大卫同样是一个具有独特性格和魅力的角色,他的谦虚好学、一丝不苟、温和有礼等特点,不仅令人折服,也反映了那个时代青年的精神风貌。而“我”呆呆地站在那里,更多的是因为“我”对郑大卫的理解和认同,对他在困境中依然保持高尚品格的敬佩,而并非仅仅是因为郑大卫的某些特质让“我”折服。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第一句话其作用是交代时令,渲染荒凉、凄清的氛围,烘托主人公因贫困而凄凉的心境,为后文情节的展开奠定了感情基调。这句话描绘了一个由秋天迅速转入冬天的黄土高原,寒风凛冽,千山万岭变得荒凉,县城周围的山野也变得光秃秃的,这样的环境描写不仅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更深刻地展现了主人公在这个特殊时期所面临的艰难困苦,突显了他内心的凄凉与无助。第二句话其作用是描写一片被寒霜染得深红的叶子在寒风中招展的情景,给阴冷的天地增添了亮色和暖意,象征主人公在困境中不屈奋斗的精神,表达了对主人公美好人格的赞美。这句话描绘了一片在寒冷冬天中顽强生存的叶子,尽管周围都是荒凉和寒冷,但它依然倔强地挺立在树梢上,被寒霜染得深红,象征着主人公在困境中不屈不挠、努力奋斗的精神。这种描写既给整个阴冷的环境增添了一抹亮色和暖意,也表达了对主人公坚韧不拔、美好人格的赞美和敬意。【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的能力。在与吴亚玲的交往中,马建强展现出了他的人格尊严和对情感的尊重。当吴亚玲主动提出帮助马建强时,他虽然感激,但却因为担心失去生活的平衡和人格力量而选择了躲避。他宁愿忍受饥饿的煎熬,也不愿轻易接受他人的施舍,这体现了他强烈的自尊心和独立性。在与郑大卫的交往中,马建强则展现出了他的真诚、善良和宽容。当郑大卫在物理考试中向他请教时,他真诚地提供帮助,不仅教会了他解题方法,更让他理解了物理学的奥秘。这种毫无保留的帮助和分享,体现了马建强的高尚品格和对知识的尊重。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苏辙,字子由,年十九,与兄轼同登进士科,又同策制举,曰:“近岁以来,宫中贵姬至以千数,歌舞饮酒,优笑无度,坐朝不闻咨谟,便殿无所顾问。国家内有养士、养兵之费,外有契丹、西夏之奉,臣恐陛下以此得谤,而民心不归也。”策入,辙自谓必见黜。考官胡宿以为不逊,请黜之。仁宗曰:“以直言召人,而以直言弃之,天下其谓我何?”宰相不得已,置之下等。会张方平知陈州,辟为教授。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吕惠卿始谄事王安石,倡行虐政以害天下。及势钧力敌,则倾陷安石,甚于仇雠,世尤恶之。至是,自知不免,乞宫观以避贬窜。辙具疏其奸,以散官安置建州。朝廷议回河故道,辙为公著言:“河决而北,自先帝不能回。今不因其旧而修其未至,乃欲取而回之,其为力也难,而为责也重,是谓智勇势力过先帝也。”公著悟,竟未能用。进户部侍郎。六年,熙河奏:“夏人十万骑压通远军境,挑掘所争崖巉,杀人三日而退。乞因其退,急移近里堡砦于界,乘利而往,不须复守诚信。”下大臣会议。辙奏曰:“夏兵十万压熙河境上,不于他处,专于所争处杀人、掘崖巉,此意可见,此非西人之罪,皆朝廷不直之故。熙河辄敢生事,不守诚信,臣欲诘责帅臣耳。”崇宁中,蔡京当国,又降朝请大夫,居许州。筑室于许号颍滨遭老自作传万余言不复与人相见。政和二年,卒,年七十四。淳熙中,谥文定。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独其齿爵皆优于兄,意者造物之所赋与,亦有乘除于其间哉!(节选自《宋史·苏辙传》)材料二: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节选自苏洵《名二子说》)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筑室A于许B号颍滨C遗老D自作传E万余言F不复G与人H相见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策,指策问,此处用作动词,与《杂说(四)》中“执策而临之”的“策”意思不同。B.辟,指征召、召见,与《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中“放辟邪侈”的“辟”意思不同。C.故,指缘故、原因,与司马迁《鸿门宴》中“君安与项伯有故”的“故”意思相同。D.谥,指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如苏辙谥“文定”。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辙冒着被黜落的风险,在策问试卷中批评皇帝耽于享乐,荒废朝政,指出国内外面临的困难,提醒皇帝及时止谤,以顺应民心。B.吕惠卿始谄媚后陷害王安石,行为卑劣,激起众怒,为了逃避贬官流放而请求宫观,苏辙上疏揭露其奸恶,使其以散官安置建州。C.西夏军队撤退后,熙河上奏请求趁机移动堡砦,不必再守诚信,苏辙认为西夏人做法表明了朝廷不直、熙河失信,应责问帅臣。D.苏洵认为,车辙不能分享车之功却能免去车翻马死之祸,善处祸福之间,故以“辙”为苏辙命名。事实上,苏辙的名气和地位比苏轼高。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仁宗曰:“以直言召人,而以直言弃之,天下其谓我何?”(2)为文汪洋澹泊,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14.关于“回河故道”的议论,苏辙持何种意见?结果如何?【答案】10.BDF11.C12.D13.(1)仁宗说:“本来是想用直言求取人才,却因为直言而抛弃他,天下人会怎么说我呢?”(2)写文章气势宏大而淡泊,而俊秀杰出之气终究不可掩盖,他的长处(才学)大致和哥哥苏轼相近。14.意见:苏辙认为,黄河决口向北,从先帝时起就无法改变,现在想让它回到故道,十分困难且责任重大。结果:吕公著虽然有所觉悟,却没有采用他的意见。【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苏辙在许州建屋,自号颍滨遗老,自己作了万余字的传,不再和别人相见。“筑室于许”中“于许”是介词结构后置,修饰“筑室”,语意完整;“号”为动词,引出下文苏辙取号,另说一事。两句中间要断开,故在B处断开。“号颍滨遗老”是动宾结构,省略主语“苏辙”,语意完整,之后需要断开,故D处断开。“作传万余言”其中“万余言”为后置的定语,修饰“传”,中间不能断开,整体为动宾结构,语意完整;“不复”为状语,修饰“与人相见”,中间不能断开,前面省略主语“苏辙”,故F处断开。BD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策”,名词作动词,参加策问。/马鞭子。句意:又一同参加殿试制科策问。/拿着鞭子面对它。B.正确。“辟”,指征召、召见。/不正。句意:征召他为教授。/不遵守礼义法度。C.错误。“故”,缘故、原因。/交情。句意:都是朝廷处事不恰当的缘故。/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的?D.正确。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苏辙的名气和地位比苏轼高”错误。根据原文“独其齿爵皆优于兄”“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意思是只是他的享年和官职都比哥哥高,他的才学大致和哥哥苏轼相近,而不是名气和地位比苏轼高。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召”,征召;“弃”,抛弃;“谓”,评论;“何”,怎么。(2)“为”,写;“澹泊”,恬淡;“秀杰”,优异杰出;“殆”,大概。【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意见:根据文中“河决而北,自先帝不能回”“乃欲取而回之,其为力也难,而为责也重”,是说苏辙提出黄河决口向北流,从先帝时就不能使其回故道,现在却要其回到故道,动用民力很困难,而且责任重大。结果:根据“公著悟,竟未能用”,是说吕公著虽然觉悟,但最终没能采纳苏辙的建议。参考译文:材料一:苏辙,字子由,十九岁时,和哥哥苏轼一同考中进士科,又一同参加殿试制科策问,他在试卷中说:“近年以来,宫中贵姬用千来计数,歌舞饮酒,戏谑没有节制,陛下临朝不问治国谋略,在便殿也不去征求大臣意见。国家对内有养活士人、养活军队的费用,对外有给契丹、西夏的岁币,我担心陛下因此得到人们毁谤,而民心不归向陛下。”策问试卷送上后,苏辙自己认为一定被黜落。考官胡宿认为对皇上不恭,要求黜落他。仁宗说:“本来是想用直言求取人才,却因为直言而抛弃他,天下人会怎么说我呢?”宰相不得已,把他列入下等。适逢张方平任陈州知州,征召他为教授。元祐元年,担任右司谏。吕惠卿开始时谄媚侍奉王安石,提倡施行虐政危害天下。到和王安石势均力敌时,就排挤陷害王安石,比仇敌还狠,世人尤其厌恶他。到这时,吕惠卿自知不免受责,请求提举宫观以逃避贬官流放。苏辙上疏详细把吕惠卿的奸恶加以揭露,朝廷以散官把吕惠卿安置建州。朝廷议论使黄河回到故道,苏辙对吕公著说:“黄河决口向北流,从先帝时就不能使其回故道,现在不根据以前的状况而对尚未出现的情况早事修筑,却要其回故道,动用民力很困难,而且责任也重,这是自认为智力和勇气胜过先帝。”吕公著觉悟,但最终没能采纳苏辙的建议。苏辙升为户部侍郎。元祐六年,熙河上奏说:“西夏十万骑兵压向通远军边界,挖掘所争的崖巉地方,杀人三天而退去。请求趁他们退走之时,赶快把靠近内地的堡塞移向边界,乘有利的形势前进,不必再守信用。”这建议交给大臣们议论。苏辙奏道:“夏兵十万屯驻熙河界上,不在别处,专在所争之处杀人、掘崖巉,这意思可以知道,这不是西夏人的罪,都是朝廷处事不恰当的缘故。熙河路常敢于制造事端,不守信用,我想责问主帅。”崇宁年间,蔡京掌握国政,又降苏辙为朝请大夫,住在许州。苏辙在许州建屋,自号颍滨遗老,自己作了万余字的传,不再和别人相见。政和二年,苏辙去世,享年七十四岁。淳熙年间,赠谥号为文定。苏辙性情沉静简洁,写文章气势宏大而淡泊,而俊秀杰出之气终究不可掩盖,他的长处(才学)大致和哥哥苏轼相近。只是他的享年和官职都比哥哥高,或许老天所赐与他们的,也在其中有所增减吧!材料二:天下的车子,没有不经由车辙,可是人们谈论到车子的功劳,车辙是不相干的。虽然如此,车翻马倒了,灾祸也不会波及车辙。这车辙呀,正好处在灾祸和幸福之间。辙啊,我料知你能免除灾殃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独山梅花①王安石独山梅花何所似?半开半谢荆棘中。美人零落依草木,志士憔悴守蒿蓬。亭亭孤艳带寒日,漠漠远香随野风。移栽不得根欲老,回首上林②颜色空。【注】①此诗是诗人被迫罢相之后,隐居钟山时所写。独山,在今江苏溧水。②上林:秦汉时皇家园林。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篇点题,并巧妙设问,交代梅花的生长环境,颇有一种“寂寞开无主”之感。B.颔联紧承上文,以零落的美人、憔悴的志士比喻梅花,进一步突出梅花的不幸命运。C.颈联中以叠词“亭亭”“漠漠”分别状梅花之姿与梅花之香,描写精准,声韵和谐。D.“带”“随”二字运用比拟手法,生动地刻画出孤梅映夕阳、幽香飘荒野的凄清意境。16.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案】15.C16.(1)借“独山梅花”抒发了志士迟暮的伤感、壮志难酬的慨叹、无人理解的孤独。(2)国家需要杰出人才担负责任,却又有许多优秀人才闲置草野,老死蓬蒿。诗人借梅花讽刺统治者埋没人才。【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漠漠”状“梅花之香”错误。“漠漠”是指孤独寂寞。句意:虽然孤独寂寞,却依然花开艳丽,花香遍野。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1)尾联抒发感慨,独山之梅不能移植入皇家上林苑,其根欲老,深可叹惋;而更值得痛惜的是,上林苑中,此刻正缺少颜色美艳的奇花异木。结合注释“此诗是诗人被迫罢相之后,隐居钟山时所写。独山,在今江苏溧水”可知,诗人以梅花自喻,抒发志士迟暮的伤感、壮志难酬的慨叹、无人理解的孤独。(2)“皇家上林苑”指国家,“梅花”指人才,梅花无法进入上林苑指人才不受赏识,讽刺统治者埋没人才。(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认为自己可以去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即使这个国家处在“______,______”的危急情况下。(2)在《赤壁赋》中,苏轼与客人在赤壁之下泛舟,触景生情,想到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______,______”。(3)鸿雁即大雁,它是一种候鸟,每年秋季南迁、春季北归,在古诗词中常用鸿雁或雁来表达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______,______”。【答案】①.加之以师旅②.因之以饥馑③.月明星稀④.乌鹊南飞⑤.鸿雁长飞光不度⑥.鱼龙潜跃水成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有:馑、鹊、度、潜跃、文、衡、蓬、雁。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到达南溪,已是暮色四合。四围的群山在夜幕的掩映下,线条也显得很柔和,在夜色中留下了静默的剪影,并不似白天看到的大山那样陡峭险峻。山村的夜很静,不知名的虫子也是A地鸣叫,仿佛怕惊扰了夜眠人的清梦。反而不知是哪儿传来的哗哗水流声,在寂静的夜里听得格外真切,也格外悦耳。夜宿南溪梅园,水流声B,这一夜竟睡得格外香甜。后来听主人说,很多客人专门来南溪听水声,南溪的水流声治好了他们多年的失眠症。①第二天早起,我就C地去寻找水声的来处。原来这水声来自梅园两侧的瀑布,瀑布都不大,一东一西,仿佛分挂在梅园双肩的两条白练。②东边的瀑布较低,从客舍下方的石壁上流入南溪,声音比较轻柔;西边的瀑布较高,从客舍北边的山上泻入西边的水潭,水流与水面相激发出很大的声响,绽放一朵朵浪花。③梅园是徵派风格的建筑,白墙黛瓦,典雅清秀,毗山临水,动静相宜,静中有声。④每天早晚,我徜徉于南溪两岸,陶醉于南溪秀美的自然风光。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下列句子中的“仿佛”与文中加点的“仿佛”,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B.这个问题仿佛一个谜,让人琢磨不透。C.只见一个和他年岁仿佛的男子,正从一辆轿车里走出来。D.那封信虽然没有保留,但写那信时的心境直到现在都还能仿佛。20.“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南溪”这句话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答案】18.A小心翼翼B不绝于耳C迫不及待19.B20.D【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熟语)的能力。A处,根据前文“山村的夜很静”和后文“仿佛怕惊扰了夜眠人的清梦”,可知此处用虫子的叫声衬托山村夜晚的安静,所以此处可填“小心翼翼”。小心翼翼:形容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B处,此处语境强调悦耳的水流声在耳边不断鸣响,所以此处可填“不绝于耳”。不绝于耳:声音在耳边不断鸣响。C处,此处语境照应前文“反而不知是哪儿传来的哗哗水流声,在寂静的夜里听得格外真切,也格外悦耳”,表达了寻找水声来处的急切心情,所以此处可填“迫不及待”。迫不及待:形容心情急切。【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的能力。文中加点的“仿佛”表比喻,相当于“好像”。A.若有若无,隐隐约约的样子。B.表比喻,相当于“好像”。C.相似,近似。D.有近似或大概得印象。故选B。【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南溪”这句话直接表达对南溪的喜爱之情,并起到总结的作用。故应在④处,后句是“喜欢”的具体表现。故选D。(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从外观来看,“加拿大一枝黄花”颜色嫩黄,非常美观。上世纪30年代,这种原产自北美洲的菊科植物作为观赏花卉被引入中国,最初在公园、植物园栽培,①;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繁荣、交通发展,开始加速传播,蔓延至更多地区。目前,我国10余个省份②。这种植物有着极强的入侵性。首先,其能以种子和根状茎两种方式繁殖,具有极强的繁殖能力。平均一株每年可产生2万颗以上的种子,种子细小,易借风力、动物或者人类活动远距离传播。一株健康的这种植物,仅靠根茎繁殖,两年后就能扩展为200多株的种群。其次,这种植物具有极强的竞争力,它们在与被侵入地的植物争光、争水、争营养、争空间时优势明显,并能释放化感物质,对周围植物产生毒害作用,一两年内就能迅速扩张地盘,③,形成自身单一的种群优势。此外,这种植物还具有很好的生态适应性,耐干旱、耐贫瘠,适应的温度范围较广,可以侵入各种生境,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降低物种多样性等。一言以蔽之,对于这种外来植物必须用科学的方法严格管控。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55个字。【答案】21.①此后逐渐扩散到野外②都能见到它的踪影③让其他植物消退甚至死亡22.“加拿大一枝黄花”有极强的入侵性,繁殖能力和竞争力极强,能形成单一种群优势,因此,必须用科学的方法严格管控。【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此处顺承前句“最初在公园、植物园栽培”,应为“此后……”,后文有“蔓延至更多地区”,可知此处说这种植物的扩散情况,应填:此后逐渐扩散到野外。第二空,前文说这种植物“蔓延至更多地区”,此处就此话题提到“我国10余个省份”,应是这些地方都有这种植物,故应填:都能见到它的踪影。第三空,结合前后文内容“对周围植物产生毒害作用”“迅速扩张地盘”“形成自身单一的种群优势”可知,其毒害其它植物形成自身单一的种群优势,则是导致其他植物消退和死亡,故应填:让其他植物消退甚至死亡。【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选用句式压缩语段的能力。第二段总领句是第一句“这种植物有着极强的入侵性”,后文分别以“首先”“其次”“此外”阐述具体情况,“具有极强的繁殖能力”“具有极强的竞争力”“形成自身单一的种群优势”“具有很好的生态适应性”;最后一句总结:必须用科学的方法严格管控。最后的观点和前面内容可形成因果关系:因其入侵性,所以必须用科学的方法严格管控。用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如“因为……所以……”或者“因此”来整合以上信息即可,注意字数限制。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在《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中,屠呦呦提到在1971年10月4日成功得到了安全性高的中性提取物,从而找到了发现青蒿素抗疟疗效的突破口,进而开发出新抗疟药物,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其实,读书治学、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环境保护、国家治理、民族复兴乃至生活中的问题解决,都有类似的“突破口”。请以“突破口”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