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练2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_第1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练2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_第2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练2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_第3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练2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跟踪练21.(2024·陕西宝鸡高三二模)《墨子·尚同》中说:“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进而选择贤者仁人为三公、诸侯国君、里长乡长等。于是“天子之所是,皆是之;天子之所非,皆非之”。(天子)“壹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也”。由此可知,墨子()A.提倡原始干脆民主 B.主见建立专制集权政体C.认同儒家仁义观念 D.强调人才选拔的重要性解析:依据此料“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可知墨子强调人才选拔的重要性,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墨子提倡原始干脆民主,解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主见建立专制集权政体,解除B项;墨子是墨家代表人物,且材料没有提到仁义观念,解除C项,故选D项。答案:D2.《左传》载,晋文公教其民,二年,欲用之。大臣子犯以民未知义,(因)未安其居民未知礼,未生其共(通“恭”)等理由谏阻。于是晋国实行了入务利民作执秩以正其官等措施,数年后一战而霸。据此可知时晋文公能够称霸是因为他()A.宣扬礼治,完善制度 B.崇尚儒学,伸张信义C.以民为本,专务生产 D.擅长纳谏,注意德教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晋文公听从子犯的谏议,施行教化,让百姓知义、知礼,最终成为春秋霸主之一,D项正确;礼治只是其中部分内容,且无法体现完善制度和崇尚儒学,解除A、B两项;材料没有涉及以民为本的信息,而是强调晋文公能够擅长纳谏,注意德教,解除C项。答案:D3.(2024·全国甲卷)汉晋时期有多种文本记载,帝尧之时,“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老者“击壤”而戏,围观者称颂帝尧。老者歌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上述记载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最接近()A.孔子 B.老子C.韩非 D.墨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文化——百家争鸣中老子(道家)的政治理念,属于推理推断类试题,旨在考查学生获得并解读历史上信息的实力。题干关键信息是帝尧之时“天下无事”,老者说“吾日出而作……帝何德于我哉”,描绘了一个统治者清静无为,人民养精蓄锐,没有受到统治者太多干预的情景,与这些信息最接近的就是道家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故选B项;A项不符合题意,孔子的政治理念是德治和礼治,主见为政以德,统治者削减苛政,而题干没有体现这方面的信息;C项不符合题意,韩非子主见法治、改革,强调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制度,而材料没有体现这方面的信息;D项不符合题意,墨子主见兼爱、非攻、尚贤、尚俭等思想,在材料中均无体现。答案:B4.战国时期的封君,大多徒有虚名。很多封君在封邑内既无统治权,又不能长期世袭;封君在封邑内必需奉行国家统一的法令,封君的封邑亦有被收回的可能。这反映出当时()A.君主至尊权威地位确立B.中心对地方限制加强C.社会变革进程渐渐加速D.各国的变法比较彻底解析:依据“封君在封邑内必需奉行国家统一的法令,封君的封邑亦有被收回的可能”可得出战国时期中心对地方的集权得到加强,使地方的封君逐步失去了权力与地位,B项正确;“确立”错误,解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变革加速,解除C项;材料不能反映各国的变法比较彻底,解除D项。答案:B5.(2024·广东卷)考古材料是探讨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选项材料结论A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出土商朝的青铜器商朝的统治范围到达内蒙古地区B山西晋国都邑遗址出土春秋早期的铁器残片春秋早期已经运用铁器C湖北大冶铜矿冶遗址出土东周时代的陶片大冶铜矿的开采时间不早于东周D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上铁镞(箭头)秦朝军队主要运用铁制兵器解析:依据材料可知,B项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山西晋国都邑遗址出土春秋早期的铁器残片,说明春秋早期已经运用铁器,B项正确;A项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不正确,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出土商朝的青铜器可能是通过贸易等其他方式传入当地的,不肯定属于商朝的统治范围,解除A项;C项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不正确,湖北大冶铜矿冶遗址出土东周时代的陶片,说明大冶铜矿的开采时间不晚于东周,解除;D项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不正确,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上铁镞(箭头)不代表秦朝军队主要运用铁制兵器,解除。故选B项。答案:B6.战国初期,中原诸夏视秦人为夷狄,战国晚期秦人的“夷狄”标签已经淡化甚至消逝,秦与六国之间已经不存在夷夏之别,秦人已经完全融入并认同华夏民族。秦人的改变反映了战国时期()A.封建制度已经崩溃 B.民族认同感日益加强C.政治局面动荡担心 D.华夷观念仍根深蒂固解析:依据材料“战国初期,中原诸夏视秦人为夷狄,战国晚期秦人的‘夷狄’标签已经淡化甚至消逝”,“秦人已经完全融入并认同华夏民族”反映了民族认同感日益加强,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封建制度已经崩溃,解除A项;政治局面动荡担心在材料中无法体现,解除C项;华夷观念仍根深蒂固说法与材料不符,解除D项。答案:B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发展起来的中心集权制度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由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从中心到地方的主要官吏,都由皇帝干脆任免,都依据皇帝的律令和意志办事。二是成立中心政府机构,即三公九卿制,就是朝廷,以帮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公九卿制为官僚政治,职事人员各有职分、等级、俸禄,公私分明,政绩有考核,讲效率,有升迁,体制划一,组织完善。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即郡县两级制度。郡县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升迁,地方官僚之间没有战乱、兼并之事。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年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摘编自袁行霈、张传玺等《中华文明史》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学问,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查学生获得和解读信息、论证和探讨问题实力。可从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的产生的角度提炼观点,结合战国时期的相关史实,从经济(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社会状况(新兴地主阶级力气的增长、局部统一的出现)、思想(法家思想)、商鞅变法的影响等角度论述说明中心集权制度产生的历史必定性。也可结合中心集权制度的发展总结其总体趋势,相应提炼观点。结合汉朝到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中心对地方限制的加强、选官任官制度等相关史实论述说明。另外也可结合中心集权制度的影响提炼观点,结合秦朝到明清时期的相关史实论述说明中心集权制度的消极影响(政治上,权力过分集中简单形成皇权专制,导致暴政现象;思想上,中心集权强调思想限制,钳制了人们思想,压抑了人们创建力;经济上,中心集权的高度加强导致地方主动性和主动性的丢失,不利于地方因地制宜地发展适合本地方的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发展。)答案:示例1。观点:中心集权制度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或“中心集权制度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论述: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气的增长、局部统一的出现,为中心集权制度的形成创建了社会条件。为适应新兴地主加强专政和爱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须要,各诸侯国初步确立起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为秦朝建立中心集权制度供应了胜利的阅历。韩非子提出了中心集权和“以法治国”的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心集权理论。秦始皇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中心集权制度是历史发展的产物。综上,中心集权制度的产生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须要,是历史发展的产物。示例2。观点:中心集权制度发展的总体趋势是中心集权不断加强。论述: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中心集权制度的理论基础。内外朝制度的形成进一步加强了皇权,刺史制度的实施则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限制。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把丞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制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心的统治力气。科举制度则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豪门士族手里集中到中心,大大加强了中心集权。宋代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进一步分化相权,加强皇权。派文官担当地方最高长官,把地方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中心,进一步加强了中心集权。元朝在中心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制度适应了对宽阔疆域管辖的要求,有利于加强中心对地方的管理。明朝在中心废丞相,权分六部;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进一步减弱地方势力。明朝设厂卫特务组织,实行八股取士,清朝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等,使中心集权发展达到顶峰。示例3。观点:权力过分集中简单导致暴政和腐败等现象,不利于调动个人、地方发展的主动性。(或答“权力过分集中易导致暴政和腐败”亦可。)论述:政治上,权力过分集中简单形成皇权专制,导致暴政现象,如秦末暴政、隋末暴政。权力过分集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