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山路接玉带河雨水管涵建设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图说明_第1页
狮子山路接玉带河雨水管涵建设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图说明_第2页
狮子山路接玉带河雨水管涵建设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图说明_第3页
狮子山路接玉带河雨水管涵建设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图说明_第4页
狮子山路接玉带河雨水管涵建设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图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5狮子山路接玉带河雨水管涵建设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图说明PAGE5工程概况狮子山路位于重庆市荣昌区黄金坡片区,成渝城际铁路以南,成渝高速以北,荣昌大道以西、迎宾大道以东,起点接设计荣昌大道一支路,自南向北与玉带路、黄金大道等道路平交后终点接云蓬坡路。其中,荣昌大道一支路位于狮子山路东侧的部分雨水,汇入狮子山路设计的DN2600雨水管道,最终向南排出玉带河。本次设计雨水管涵起点接狮子山路已设计雨水井,终点接入玉带河,全长约94.5m,其中前78m采用顶管施工,其余采用明挖施工。设计依据与规范2.1设计依据(1)我院与业主签定的合同(2)《荣昌大道一支路施工图》设计资料(3)《狮子山路施工图》设计资料(4)《黄金坡新区狮子山路接玉带河雨水管涵建设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直接详勘)》(重庆市设计院有限公司,2023.02)(5)《黄金坡新区狮子山路接玉带河雨水管涵建设工程基坑支护工程方案设计安全性评估报告》(重庆市兴正建设工程咨询有限公司,2023.03)(6)初设批复(暂缺)(7)玉带河整治工程竣工图(8)业主提供的1:500现状地形、管线资料(9)业主提供的其他资料2.2.初步设计批复意见及执行情况(暂缺)2.3对规范强制性条文执行情况本次不存在违法行业现行规范强制性条文的情况。2.4主要规范(1)《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2016)(2)《给水排水工程顶管技术规程》(CECS246-2008)(3)《顶管工程设计标准》(DG∕TJ08-2268-2019)(4)《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5)《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版)(6)《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030-2013)(7)《工程结构通用规范》(GB55001-2021)(8)《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2021)(9)《混凝土结构通用规范》(GB55008-2021)(10)《重庆市市政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技术规定》(2017年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和法规场地工程地质评价(摘自地勘)3.1地形地貌勘察区主要为构造剥蚀浅丘地貌,拟建管网沿线为斜坡地形,场地南西侧为玉带河。斜坡地形坡角一般5~15°,场地整体地形呈浅丘状。勘察区高程范围约309.12~327.64m,相对高差18.52m。3.2地质构造场内构造属螺观山背斜南东翼,岩性主要为泥岩和砂岩,岩层呈单斜产出,产状:155°∠13°,层面平直,张开度1-2mm,裂面可见铁锰质浸染,结合很差,为软弱结构面。据现场地面调查,场内共发育两组构造裂隙:(1)组产状为340°∠65°,裂面平整,间距1-3m,延伸大于3m,张开度1-3mm,未见充填物,结合差,属硬性结构面。(2)组产状为230°∠75°,裂面呈黄褐色,平整,未见充填物,间距1.00-4.50m,延伸大于3m,张开度1-3mm,结合差,属硬性结构面。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T-043-2016)表3.1.5,岩体裂隙发育程度为不发育,场地岩层为中厚层状结构,定性判定场地岩体的完整程度为较完整。3.3地层岩性通过本次勘察,查明勘察区地层由新至老为:第四系全新统素填土层(Q4ml)、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2.2.3.1第四系全新统(Q4)1、第四系全新统素填土层(Q4ml)素填土:杂色,主要由粉质粘土与砂岩碎石、角砾等组成,碎石角砾含量不均,粒径一般为0.2~10cm,含量5~30%。土体结构大多松散,稍湿,堆填时间一般约为3年。2.2.3.2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泥岩:紫红色。以粘土矿物为主,局部含砂质结核或团块。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强风化带见有分布较密集、延伸较长的风化裂隙,裂隙面见铁泥质薄膜充填,呈块状~碎块状,质软,击易碎。中风化带岩体较完整,断口较新鲜,岩质较软,岩芯较完整,呈柱状,节长5~35cm,中风化带裂隙发育程度为不发育。基岩层揭露厚度4.70(ZK4)-6.80(ZK3)m,分布高程305.50(ZK4)-309.04(ZK3)m。砂岩:灰白色、灰黄色。主要矿物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中粒结构,中层状构造,泥钙质胶结。强风化带风化裂隙较发育,呈块状,质软,击易碎。中风化带岩体较完整,断口较新鲜,岩质较硬,岩芯较完整,呈柱状,节长5~40cm,中风化带裂隙发育程度为不发育。基岩层揭露厚度7.00(ZK3)-17.90(ZK1)m,分布高程315.63(ZK2)-319.22(ZK1)m。基岩面起伏不定,基本沿地面高程起伏。基岩强风化带位于基岩面下0.80-1.80m,地形较缓及土层覆盖较厚的地方岩石风化带强厚度较小,部分基岩裸露地段厚度较大。3.4水文地质条件拟建区主要位于构造剥蚀丘陵地貌上,第四系覆盖层在沟谷低洼地段厚度较大,基岩为砂岩、泥岩互层的陆相碎屑岩,含水相对较弱。地下水的富水性受地形地貌、岩性及裂隙发育程度控制,主要为大气降水及地下排水管线渗漏补给,水文地质条件较复杂。根据场地地下水的赋存条件、水理性质及水力特征,沿线地下水可分为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地下水量及水位受降雨量及降雨时间控制,在雨季或暴雨后,基础施工时应予以重视,基础施工尽量避开汛期;基础施工时,应配备相应的抽水设备,建议完善场地周边的排水系统。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复杂。3.5不良地质现象根据地表地质调查及钻孔岩芯观察,钻探深度内无滑坡、崩塌、泥石流、断层、岩溶及地下洞室等不良地质。场地内无危岩、滑坡体、泥石流、洞穴等致灾地质体。3.6场地地震效应评价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并参考《室外给水排水和燃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032-2003),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工程抗震设防标准类别为重点设防类。据钻探揭示拟建场地存在未来填土、素填土,不存在饱和粉土和砂土,经查明场内水文条件较复杂,不存在砂土液化问题;边坡为岩质和土质边坡,当未支挡时在地震作用下边坡不稳定易滑塌或滑动,建议及时支挡;场区素填土未完成自重固结,在地震作用下会产生震陷变形。场地在地震作用下不存在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3.7场地稳定性与适宜性评价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及本次现场调查,线路范围及周边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条件较为中等复杂,新构造运动不强烈,属稳定场地。勘察区为构造剥蚀浅丘地貌,高差小,据资料收集及本次野外调查,沿线地形坡度较陡,地质情况简单,无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沿线斜坡调查未见变形破坏迹象。环境边坡、基坑边坡采取有效支护措施后,场地处于稳定状态,适宜拟建物建设。3.8场地均匀性评价素填土分布较广泛,层位不稳定,厚度差异大,土质不均匀,均匀性差。强风化基岩分布较连续,但层位不稳定,局部埋深差异大,均匀性差。中风化基岩分布连续,层位/性质相对稳定,均匀性较好。3.9地基稳定性评价拟建场地原属构造剥蚀丘陵地貌单元,拟建场地内整体地形坡度平均15°,勘察区出露地层从新至老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素填土(Q4ml),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砂岩和泥岩。经调查,勘察范围内未发现滑坡、泥石流、活动性断层等不良地质现象,也无地下洞室、地下构筑物,根据现场钻探调查与收集原始地形图判定,未见埋藏的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地基稳定。3.10特殊性土评价管线沿线存在的特殊性岩土为素填土、强风化岩,填土为道路修建或管线埋设时回填形成。填土成分主要为粉质粘土以及砂泥岩块石组成,粒径一般为0.2~10cm,含量5~20%。填土呈松散状,均匀性较差,强风化岩体厚度一般0.8-1.8m,强度一般。本工程局部为顶管工程,特殊性岩土对本工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竖井井壁与洞身的稳定性问题,建议清除井口附近特殊性岩土或者采用钢筋砼护壁。素填土杂色,稍湿,主要成分为粉质粘土夹泥岩碎块石。块石粒径2-10cm,含量约5~25%,呈次棱角状,为新近堆填,为抛填土,结构松散。素填土均匀性差。素填土均为平场和切坡的弃土,据调查,周边无化工类厂房,素填土对混凝土及混凝土中的钢筋及钢框架结构具微腐蚀性。当未对填土压实处理时,环境地坪易产生沉降变形,建议对填土压实处理,压实系数需满足设计要求。风化岩强风化基岩土质不够均匀,密实度较高,稳定性较好,承载力相对较高,但暴露在大气中,强风化基岩易崩解;岩性质较稳定,承载力中等;本项目涉及的强风化基岩一般不具有“压缩性大、密实度低、稳定性差、产生不均匀沉降”等特殊性质,可不进行特殊处理。3.11水土腐蚀性评价工程场地邻近周边无工业厂矿,目前未发现可疑工业污染源。在钻孔ZK2取水样1组进行,根据场地环境地质条件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附录G判定:该拟建场地环境类型为Ⅱ类,依据当地经验判定,地下水和土层对混凝土结构和钢筋混凝土中钢筋及钢结构具微腐蚀性。3.12地下水作用评价初步分析地表水地下水对暗挖施工、管沟基坑的不利影响:Y-3~Y-2为顶管形式,拟建管道沿线地形为较陡斜坡,地表覆盖层为素填土,局部厚度局部较大,透水性好,大气降水大部分由地表排水系统排走,少部分下渗,素填土中易形成孔隙水,雨季施工时,基坑沟槽内应做好地表排水措施,防治其渗入地下软化持力层影响其承载力。顶管施工的排水措施:若施工期间地下水较大,需采取降水措施,设置降水井抽排。竖井抗浮评价:Y3~Y-2为顶管形式,最高洪水位314.00,顶管接收井高程高于最高洪水位,不进行抗浮设计。顶管沿线地形为较陡斜坡,地表覆盖层为素填土,透水性好,大气降水大部分由地表排水系统排走,建议竖井做好截排水盲沟及集水井,并在使用期间配备自动抽水设备抽排积水。3.13管道沿线工程地质评价3.13.1拟建竖井边坡稳定性评价及治理措施建议依据设计,拟建管网部分采用顶管施工,顶管施工沿线主要设计有2处竖井,主要类型为工作井和接收井。稳定性作分析如下表:拟建竖井井壁稳定性评价表序号检查井编号井壁工程地质特征井壁稳定性分析与评价防治措施建议1工作井Y-3上部基岩出露,为砂岩,属中厚层状结构,边坡岩体类型为Ⅲ类,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58°,破裂角取60.75°。中风化基岩稳定性较好。钢筋砼护壁/挖除表层土体及松动岩体2接收井Y-2上部素填土土层4.5m,基岩为砂岩、泥岩属中厚层状结构,边坡岩体类型为Ⅲ类,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58°,破裂角取59.26°。土质和强风化基岩部分直立开挖不稳定,易产生圆弧形滑移破坏,中风化基岩稳定性较好。钢筋砼护壁/挖除表层土体及松动岩体建议各井采用钢筋混凝土护壁逆作法施工,做到“动态设计、信息法施工”。3.13.2明挖段稳定性评价及治理措施建议Y-2~Y-1:明挖段,长16.5m,该段管径2600mm,管道设计高程310.42-310.58m,管道埋深2.61-5.17m。基本特征:该段为土质边坡,坡长约16.5m,坡高2.61-5.17m,坡向310°,土层段按照1:1.50放坡后坡角34°,强风化基岩段按照1:1.00放坡后坡角45°,土体为素填土,强风化基岩岩性为泥岩、砂岩,边坡工程安全等级为二级,边坡强风化基岩岩体类型为Ⅳ类,强风化基岩等效内摩擦角取46°。稳定性分析:岩土界面较平缓,边坡放坡开挖后,不易沿岩土界面发生滑移,局部可能出现圆弧滑动破坏,放坡后边坡稳定。治理措施:建议采用放坡处理,设计坡率值:土层1:1.50,强风化基岩1:1.00。3.14岩土参数选用及建议岩土体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值项目单位素填土强风化泥岩中风化泥岩强风化砂岩中风化砂岩重度天然kN/m319.5*/24.90*/23.50*饱和kN/m320.5*////抗压强度标准值天然MPa//4.62/17.0饱和MPa//2.81/11.6基底摩擦系数//0.40*0.45*0.45*0.50*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300*1020400*4211变形模量MPa//0.130/0.382弹性模量MPa//0.134/0.445泊松比///0.36/0.25负摩阻力系数/0.20*////桩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kPa/80*/160*/水平抗力系数(中风化岩体)MN/m3//55*/220*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土体、强风化岩体)MN/m48*30*/50*/岩土与锚固体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kPa//340*/800*抗剪强度标准值C(天然)kPa5*/320/1270φ(天然)°28*/28.51/31.50C(饱和)kPa3*////φ(饱和)°22*////抗拉强度kPa//150/550边坡临时坡率允许值(不受外倾结构面控制时)(H≤8m)1:1.501:1.001:0.751:1.001:0.75取值说明:1)加*者为经验值。2)根据《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第14.3.2条规定:岩质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由岩石抗压强度标准值乘以地基条件系数确定,场地中风化岩石较完整,地基条件系数泥岩取1.10,砂岩取1.10,建筑物施工或使用期地基遭受水浸泡时,采用饱和抗压强度计算。3)根据《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第14.3.5条规定:岩质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根据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乘以0.33确定。4)岩土与锚固体的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仅适用于初步设计,施工时应通过试验检验。5)嵌岩灌注桩基础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按《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的5.3.9条公式计算。其中frk对中风化泥岩取天然抗压强度标准值4.62MPa;中风化砂岩取饱和抗压强度标准值11.6MPa。6)强风化岩体的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参考“中密~密实”的碎石土取值,按0.4折减采用。设计原则及标准4.1设计原则(1)近期和远期兼顾,临时和永久相统一;(2)新建管线尽量与现有管线相衔接;(3)合理确定管径,力求达到良好的节能效果,节省投资和运行费用;(4)管材的选用综合考虑自身强度、施工维护方便、节省造价、运行安全可靠等因素。4.2设计标准(1)结构安全等级:一级;(2)顶管设计使用年限:50年。(3)场地类别:Ⅱ类(4)抗震设计:抗震设防烈度7度,按8度设防。(5)混凝土结构构件的裂缝控制等级:三级,最大裂缝宽度限值:0.2mm。4.3设计内容本次设计雨水管涵起点接狮子山路已设计雨水井,终点接入玉带河,全长约94.5m,顶径为d2600,其中前78m采用顶管施工,其余采用明挖施工。顶管设计根据管道设计要求,断面d2600的雨水管涵长约94.5m,覆土17.66~2.61m。根据场地实际情况,管道前78m采用顶管暗作法施工,覆土17.66~4.7m,管道均选用专用的预制高强度钢筋混凝土圆管,其余采用明挖施工。5.1主要材料(1)预制高强度钢筋砼圆管:顶管采用预制高强度钢筋砼圆管,要求预制钢筋混凝土管达到Ⅲ级,产品的制作和检验执行GB/T11836-2013标准。混凝土管节表面应光洁、平整,无砂眼、气泡。(2)混凝土:预制高强度钢筋砼圆管采用C50,混凝土抗渗标号P8,防护等级为一级;检查井井筒、盖板采用C30混凝土。(3)普通钢筋:本工程选用的普通钢筋有HRB400、HPB300钢筋。顶管环向钢筋采用直径为12mm的HRB400钢筋,其余钢筋除特殊注明外,均采用HPB300钢筋;(4)钢板:本工程采用的钢环和钢套管均为Q345.B.Z钢。(5)橡胶圈:应品质优良、防老化,正常使用年限不得低于结构设计使用年限,其扯断伸长率不小于450%。橡胶圈的外观和断面组织应致密、均匀,无裂缝、孔隙或凹痕等缺陷;安装前应保持清洁,无油污,且不得在阳光下直晒。5.2管道接口顶管管节之间采用承插式接口,外嵌环状遇水膨胀橡胶圈止水,顶管端面与管轴中心线垂直度不大于1.5mm,端面不平整度允许偏差小于1.0mm。所有预埋金属构件,均须涂刷两道防锈油漆。顶管预留吊孔在顶管吊放到位后,顶进前须用M50水泥砂浆充填。管节接口的内侧间采用PG321双组份聚硫密封膏密封。填塞密封膏应抹平,不得凸入管内。5.3顶管专用预制高强度钢筋砼圆管结构设计预制管单节管长均为2.0m管节之间采用钢承受口接口,外嵌环状遇水膨胀橡胶圈止水,顶管端面与管轴中心线垂直度不大于2mm,端面不平整度允许偏差小于1.5mm。所有预埋金属构件,均须涂刷两道防锈油漆。顶管预留吊孔在顶管吊放到位后,顶进前须用M50水泥砂浆充填。管节接口的内侧间采用PG321双组份聚硫密封膏密封。填塞密封膏应抹平,不得凸入管内。5.4工作井及接收井布置工作井及接收井为顶管施工所需的施工临时构筑物,井定位由施工单位根据现场情况分析顶推方向后确定,避免放在车行道上,并应经相关单位认可。工作井及接收井采用C30钢筋混凝土结构,采用逆作法施工。顶管施工完成后可利用其作为基坑砌筑排水检查井,检查井浇筑完成后工作井与检查井之间的空隙采用碎石土回填。工作井及接受井施工时应可采用逆作法,要求由上往下施工,开挖一段立即支护一段,每次开挖临空高度不得大于1.0m。上节护壁混凝土强度达到80%以上且养护不小于5天,方可施工下节护壁。5.5施工方法顶管宜采用机械顶管施工。施工注意要点6.1测量施工准备阶段,应对管位坐标、高程进行测量并放样,确定无误后方可施工。过程中应随时复测,对结构变形过程进行随时监测和记录,并技术报告给业主、监理、设计单位。6.2混凝土6.2.1水泥1)混凝土要求采用普硅水泥配制,宜使用同一厂家同一品牌的水泥(水泥等商品应具有专业部门的质量检验合格证)。2)为了控制砼早期强度的过快发展,水泥中C3A含量不宜超过8%,水泥细度(比表面积)不超过350m2/kg,游离氧化钙不超过1.0%。6.2.2掺和料和外加剂1)矿物掺和料必须品质稳定、来料均匀、来源稳定、统一牌号,应有相应的检验证明和生产厂家出具的产品检验合格证书。2)混凝土掺加剂必须是经过有关部门检验并附有检验合格证明的产品,其质量应符合现行《混凝土外加剂》(GB8076)和《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2013)的规定,添加外加剂均应在满足混凝土强度、抗渗等级、膨胀率的前提下,通过砼配合比试验确定适应性和相应掺入量,试配报告单应提交施工监理或有关单位批准。以保证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抗离析性能,保持其均匀性。早期强度不能通过添加早强剂来得到。3)外加剂性能指标必须通过有关质检部门的鉴定。6.2.3骨料1)应尽可能采用同一料场的石料、砂料,以保证结构外观色泽一致骨料质地均匀坚固,粒形和级配良好、吸水率低、空隙率小。2)粗骨料抗压强度应大于砼强度的2倍,压碎性指标<7%,空隙率<40%,骨料应选用良好的级配,最大粒径<2.0cm,且不超过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2/3,同时不超过钢筋最小间距的3/4;含泥量低于0.5%,针状、片状颗粒含量<5%。不容许采用卵石或卵石破碎方法生产。3)细骨料含泥量低于1%。宜采用中粗砂,如果采用特细砂时,应满足有关规定和施工规范的要求,并能满足结构的抗裂和抗渗要求。为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混凝土浇筑及养护时的水化热,在使用特细砂时建议加入一定比例的机制砂或中粗砂。细度模数为2.0~2.5,具体比例根据施工单位的配合比实验确定。6.2.4保护层垫块混凝土保护层垫块的强度、密实度和耐久性应高于构件本体混凝土。绑扎垫块的铁丝头不伸入保护层内,不使保护层垫块成为钢筋腐蚀通道。垫块数量不应过少,应保证所有钢筋的保护层均满足设计要求。6.2.5混凝土浇筑及养护混凝土浇筑后应及时进行保湿养护,保湿养护可采用洒水、覆盖、喷涂养护剂等方式。选择养护方式应考虑现场条件、环境温湿度、构件特点、技术要求、施工操作等因素。采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配制的混凝土,不应少于7d;采用其他品种水泥时,养护时间应根据水泥性能确定;

6.3钢材所有钢筋的力学性能必须符合国家标准GBl499、GBl3014的规定,结构使用的钢筋应有工厂质量保适盘(合格证),并按有关质量检验标准进行严格的检验,遵照施工技术规范及有关要求进行施工。凡因施工需要,断开的钢筋当再次连接时,必须进行焊接,并应符合施工技术规范的有关规定。如因浇筑或振捣混凝土需要,可对钢筋间距作适当调整。严禁采用改制钢材。施工时任何钢筋的替换,均应经设计单位同意方可进行。6.4顶管施工顶管宜采用机械顶管施工,施工技术含量高,因此建议由有类似工程经验的施工单位进行施工,否则施工质量将难以控制。施工必须严格遵守《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的要求。施工放样时,需注意衔接部位坐标及高程准确无误,并用多种可能的方法校核。了解工程地质勘察资料,熟悉场地工程地质状况,更好地组织施工。(1)顶管施工前必须获得顶管沿线所有现有管线和构筑物资料,以尽量避免损坏现有管线。如果顶管遇到重要管线和构筑物,在不可迁移时可经设计同意适当调整顶管平面线型。(2)顶管施工必须控制地面隆陷,必要时设置中继间。土层顶管建议采用泥水平衡顶管法。(3)工作井位置可经相关单位同意后适当调整。(4)顶管的施工组织设计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顶进方法的选用;工作井位置的选择及其结构类型的设计;顶管机头选型及各类设备的规格、型号及数量;顶力计算和后背设计;顶进时预制管的局部承压验算;洞口的封门设计;测量、纠偏的方法;垂直运输和水平运输布置;下管、挖土、运土或泥水排除的方法;减阻措施;控制地面隆起、沉降的措施;注浆加固措施和顶进洞口封闭泥浆的措施;安全技术措施。(5)千斤顶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①千斤顶宜固定在支架上,并与管道中心的垂线对称,其合力的作用点应在管道中心的垂直线上;②当千斤顶宜取偶数,且其规格应相同;并应将千斤顶对称布置;③千斤顶的油路应并联,每台千斤顶应有进油、退油的控制系统。④顶铁与管口之间应采用缓冲材料衬垫,以避免预制管局部压碎。当顶力接近管节材料的允许压力时,管端应增加U形或环形顶铁;(6)如需设置中继间,应符合下列规定:①中继间千斤顶的数量应根据该段单元长度的计算顶力确定,并应有安全贮备;②中继间的外壳在伸缩时,滑动部分应具有止水性能;③中继间安装前应检查各部件,确认正常后方可安装;安装完毕应通过试运转检验后方可使用;④中继间的启动和拆除应由前向后依次进行;⑤拆除中继间时,应具有对接接头的措施;中继间外壳若不拆除时,应在安装前进行防腐处理。(7)为减少地面沉降和管外壁与土层的磨擦力,在施顶过程中应向管外壁注送触变泥浆,每隔两节管安装一组注浆管系。触变泥浆的灌注应符合下列规定:①搅拌均匀的泥浆应静置一定时间后方可灌注;②注浆前,应通过注水检查注浆设备,确认设备正常后方可灌注;③注浆压力可按不大于0.1MPa开始加压,在注浆过程中的注浆流量、压力等施工参数,应按减阻及控制地面变形的量测资料调整。④每个注浆孔宜安装阀门,注浆遇有机械故障、管路堵塞、接头渗漏等情况时,经处理后方可继续顶进。(8)触变泥浆的置换应符合下列规定:①采用M2.5水泥砂浆置换触变泥浆;②拆除注浆管路后,应将管道上的注浆孔封闭严密;③注浆及置换触变泥浆后,应将全部注浆设备清洗干净。(9)在管道顶进的全部过程中,应控制工具管前进的方向,并应根据测量结果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和发展趋势,确定纠偏的措施。(10)管道顶进应连续作业。管道顶进过程中,遇下列情况时,应暂停顶进,并应及时处理:①工具管前方遇到障碍;②后背墙变形严重;③顶铁发生扭曲现象;④管位偏差过大且校正无效;⑤顶力超过管端的允许顶力;⑥油泵、油路发生异常现象;⑦接缝中漏泥浆。(11)当管道停止顶进时,应采取防止管前塌方的措施。(12)工作井及接受井施工时应可采用逆作法,要求由上往下施工,开挖一段立即支护一段,每次开挖临空高度不得大于1.0m。以确保周边建(构)筑物的安全。6.5其它应注意事项(1)顶管施工前应全面搜集地下管网及建筑资料,避免与管线位置产生冲突,同时应制定完善的施工方案,并报业主、设计、监理几方审核通过后方可进行顶管施工。(2)施工时应加强地表及附近建筑基础变形监测工作。(3)顶管造成的地面土堤沉降量不应大于30mm,为减少地面沉降,在不稳定土中应选择有平衡功能的顶管机,并建立地面观测点,并通过试顶确定具有平衡功能的顶管机的平衡参数。顶管结束后应采用水泥砂浆加固减阻泥浆。明挖管道施工6.1管道放线本工程管道放线均按节点坐标表放线,节点坐标点为主线管道轴线投影转折点。6.2现场复核本工程设计要求在施工放线时复核管涵位置地形状况、连接点的位置、断面尺寸等,若与设计有不符之处,必须立即通知设计单位研究处理。6.3基坑开挖基坑开挖采用分阶放坡处理,采用自上而下的逆作法施工,放坡时分段、分级开挖,每阶高不大于8米,岩层坡率1:0.75,强风化岩层1:1.0,土层坡率1:1.5,在挖方坡顶线以外2m设置临时截水沟,同时在坡脚设临时排水沟。截、排水沟大小由施工单位根据现场水文情况自行设计,以确保基坑干燥。基坑顶部2米范围内不能有土体或其他荷载的堆载,土质和强风化岩质边坡每阶开挖高度不大于2.5m,中等风化岩质边坡每阶开挖高度不大于3.0m,基坑采用跳槽开挖,开挖节段不超过10米。基坑周边必须设置围挡防护,并在围挡防护处设置警示带和夜间红色警示灯。施工时间应尽量避开雨季施工。而土质基坑坡面在雨季时,应搭设防水布等物品防止雨水冲刷,并保证截排水沟的畅通引流,岩质基坑局部风化掉块时,应及时排危,清除掉块,核查裂隙发育情况,必要时可在参建各方根据现场地质条件确认后对此区域进行挂网喷射C25素混凝土封面处理。应合理组织施工工序,尽早回填封闭基坑,禁止大面积基坑敞放。6.4基坑监测基坑施工过程中建议采用施工监测、信息化动态设计方法,及时对原设计进行校核、修改核补充。若现场开挖后的实际情况与勘测资料不符者,应与设计方取得联系,根据实际情况作动态变更设计。1、监测开挖过程中基坑的状态及其对周边边坡和环境的影响,预防工程破坏事故和环境事故的发生。2、将现场监测结果与工程计算预测值相比较,判别前一步施工工艺和施工参数是否符合预期要求,以确定和优化下一步施工参数,从而指导现场施工,做到信息化施工。3、现场监测提供动态信息指导施工全过程,可通过监测数据来了解基坑的稳定状态;及时发现和预报险情的发生及险情的发展程度,为及时采取安全补救措施提供可靠的依据;4、及时了解施工周边环境、地下土层、地面建筑结构及边坡等在基坑施工过程中所受的影响及影响程度;检查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是否超过允许范围,并在发生环境事故时提供仲裁依据。5、作业时要派专职人员随时检查基坑周边变化,如发现裂纹或局部垮塌,必须采取果断措施将人员撤离,排除隐患确保安全。监测项目控制值表项目设计控制值(mm)监测点坐标中误差变化速率(mm/d)水平位移≤3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