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2 地球上的大气-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真题题源解密(新高考)(解析版)_第1页
专题02 地球上的大气-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真题题源解密(新高考)(解析版)_第2页
专题02 地球上的大气-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真题题源解密(新高考)(解析版)_第3页
专题02 地球上的大气-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真题题源解密(新高考)(解析版)_第4页
专题02 地球上的大气-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真题题源解密(新高考)(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专题02地球上的大气考情概览:解读近年命题思路和内容要求,统计真题考查情况。2024年真题研析:分析命题特点,探寻常考要点,真题分类精讲。近年真题精选:分类精选近年真题,把握命题趋势。知识速记:归纳串联解题必备知识,总结易错易混点。名校模拟探源:精选适量名校模拟题,发掘高考命题之源。考向考查统计命题解读考向一大气受热过程2024·安徽卷,9~11题,大气受热过程的环节及影响2024·广东卷3~4题,太阳辐射影响因素2024·浙江卷(1月),3~4题,大气受热过程对植被影响的环节大气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和重点,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①气压、气温等图形语言的解读和应用。②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③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分布的影响及季风环流的形成。④多运用图表,分析常见天气系统的特点及对天气的影响。⑤结合热点区域,利用图表重点考查气候及其气候变化。考向二热力环流2024·广东卷,13~14题,山谷风与冰川风2024·湖南卷,15~16题,山谷风与天气变化2024·湖北卷,13~15题,沙漠风与绿洲风考向三天气系统2024·浙江卷(1月),16~17,气旋系统与天气2024·山东卷,16题,浓雾天气的成因2024·甘肃卷,9~11题,气旋系统与天气考向三气压带、风带与气候2024·甘肃卷,18题,气候特征及成因、气候变化2024·黑吉辽卷,19题,气候变暖的原因及影响命题分析2024年高考地理,大气部分侧重于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天气系统的判断,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及特点分析,特殊地区的气候类型及成因的考查。如安徽卷9~11题,考查大气受热过程的环节及影响;湖南卷15~16题,考查山谷风与天气变化;山东卷16题,考查浓雾天气的成因;甘肃卷18题,考查气候特征及成因、气候变化;等等。从考查形式看,多以等压线分布图、等温线分布图、风向图、气压带风带图等为载体,以大气形势图、区域图、数据材料作为命题背景,将气候与生产、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命题,以选择题为主。从能力上看,主要考查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试题精讲考向一大气受热过程(2024·高考·安徽卷)如图为我国某地面观测站(47°06'N,87°58'E),海拔561m)某月1日前后连续4天太阳辐射、地面反射太阳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的通量逐小时观测结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图中甲、乙、丙三条曲线依次表示(

)A.地面长波辐射、地面反射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B.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反射太阳辐射C.大气逆辐射、地面反射太阳辐射、地面长波辐射D.大气逆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地面反射太阳辐射2.观测期间该地(

)①第1天晴朗无云

②第2天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量最大③第3天比第4天大气透明度低

④可能经历了降水过程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3.该时段可能为(

)A.4月1日前后 B.6月1日前后 C.10月1日前后 D.11月1日前后【答案】1.B2.D3.B【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阅读图文材料可知,该地面观测站所示经纬度显示为我国新疆地区,图中显示太阳辐射在四天中白天出现,夜晚几乎为0,而地面反射太阳辐射需要太阳辐射,夜晚也不会出现,因此图中丙为地面反射太阳辐射,故AC错误;大气逆辐射是大气通过吸收地面辐射增温后辐射的,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射向宇宙空间的地面辐射,推测大气逆辐射小于地面长波辐射,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大于乙,因此甲为地面长波辐射,乙为大气逆辐射,B正确,C错误。答案选择B。2.结合所学知识,阅读图文材料和上题结论可知,图中显示期间,第一天出现大气逆辐射,因此有云层出现,不是晴朗无云,故①错误;第2天是四天中太阳辐射最弱的一天,因此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量小,故②错误;第3天太阳辐射小于第4天,说明第3天云层较厚,大气削弱作用强,大气透明度低,而第4天太阳辐射强烈,说明云层薄,大气透明度高,故③正确;四天中,第2、3两天太阳能辐射弱,说明大气削弱作用强,云层较厚,可能为阴雨天气,因此可能经历降水过程,故④正确。正确的有③和④,答案选择D。3.结合第二小题结论,四天内趋于可能经历降雨过程,该区域为我国新疆地区,降水集中在5-6月,主要是5月气温回升快,冰雪融化,蒸发量大,阴雨天气较多,因此可能出现在6月1日前后,故B正确;4月气温尚未回升,阴雨天气可能性较小,故A错误;冬半年新疆地区气温低,且太阳辐射弱,故CD错误。答案选择B。知识速记知识点01大气受热过程考向二热力环流(2024·高考·湖北卷)科研小组利用多套测风系统,观测记录了敦煌绿洲边缘某年沙漠风和绿洲风的风速、风向与频次,并对表层沙粒采样分析。结果发现,当地冬季白天以沙漠风为主,晚上沙漠风和绿洲风频次相当;自沙漠向绿洲方向风速呈减小趋势,绿洲风风速衰减幅度比沙漠风小。如图示意采样点及其沙粒分选系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沿采样点1至9方向,沙粒(

)A.分选性由好变差 B.平均粒径由细到粗C.分选性由差变好 D.平均粒径由粗到细2.关于当地冬季昼夜主要风向成因的说法,合理的是(

)A.冬季白天,绿洲“冷岛效应”显著 B.冬季白天,绿洲“热岛效应”显著C.冬季夜晚,绿洲“冷岛效应”显著 D.冬季夜晚,绿洲“热岛效应”显著3.绿洲风对当地绿洲生态环境改善明显,是因为绿洲风有利于(

)A.降低绿洲居住区噪音污染 B.给绿洲地区带来丰富的降水C.沙物质从绿洲运移回沙漠 D.增加绿洲地区阳光照射强度【答案】1.D2.B3.C【解析】1.由材料可知,分选系数数值越小,表示分选性越好,图中可知沿采样点1至9方向,沙粒分选系数先变大后变小,说明分选性先变差再变好,即分选性由好变差再变好,AC错误;由材料可知,自沙漠向绿洲方向风速呈减小趋势,可推测自沙漠向绿洲方向风力搬运作用减弱,沙粒平均粒径减小,即沿采样点1至9方向,沙粒平均粒径由粗到细,D正确,C错误。故选D。2.由材料可知,当地冬季白天以沙漠风为主,说明沙漠气压高于绿洲,说明沙漠温度低于绿洲,可推测白天绿洲“热岛效应”显著,气压低,B正确;若白天绿洲“冷岛效应”显著,则白天绿洲气压高,应以绿洲风为主,A错误;由材料可知,冬季晚上绿洲风和沙漠风频次相当,说明冬季夜晚有时吹绿洲风,有时吹沙漠风,若绿洲“冷岛效应”显著,则以绿洲风为主,若绿洲“热岛效应”显著,则以沙漠风为主,CD错误。故选B。3.绿洲风从绿洲吹向沙漠,由材料可知,绿洲风风速衰减幅度比沙漠风小,故可推测,绿洲风搬运沙物质向绿洲外输送,将部分沙物质运移回沙漠,从而改善绿洲的生态环境,C正确;绿洲风对噪音和光照影响不大,且噪音和光照也不是绿洲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AD错误;绿洲风会将绿洲的水汽向外输送,不能给绿洲地区带来降水,B错误。故选C。知识速记知识点02热力环流考向三天气系统(2024·浙江1月·高考真题)2023年某日,一场源自地中海的风暴席卷黑海北岸,给甲地带来强降水。下图为该日某时刻的天气形势图。完成下面小题。1.该日甲地出现强降水,主要因为甲地(

)A.大气受热上升强 B.位于高压脊附近C.位于气旋中心 D.位于锋线前方2.未来两日,甲地风向变化最大可能是(

)A.东北→西南 B.东北→西北C.西南→东南 D.东南→西北【答案】1.D2.A【解析】1.读图可知,甲处附近有低压槽分布,该低压槽位于气旋偏东侧,北半球气旋呈逆时针方向流动,东侧低压槽处气流由南部纬度较低的暖气团主动向北部纬度较高的暖气团移动,容易形成暖锋,甲位于暖锋的锋前,因此出现降水,D正确;甲处并没有位于气旋中心,大气也没有受热强烈上升,AC错误;甲处附近分布低压槽,而不是高压脊,且高压脊盛行下沉气流,不易形成降水,B错误。故选D。2.读图可知,甲地目前位于低压中心偏北侧,气压梯度力指向偏南,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东北风(偏北风);之后随着风暴中心的移动,两日后甲位于低压中心的偏南侧,气压梯度力指向偏北,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西南风。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知识速记知识点03天气系统考向四气压带、风带与气候(2024·高考·甘肃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环南极海域表层海水中叶绿素光合作用所需的营养素含量丰富,但陆地物质输入匮乏、铁元素不足,导致该海域光合作用潜力无法充分发挥,成为典型的高营养素—低叶绿素海域。凯尔盖朗海台是一个顶面平坦宽阔的海底高地,位于46°S—64°S之间,宽200—600千米,北部最高处有岛屿分布。研究表明,该海台东侧海域叶绿素水平显著高于周边其他海域。下图示意凯尔盖朗海台及周边等深线。(1)描述图中岛屿的气候特征并分析其成因。(2)解释凯尔盖朗海台东侧海域叶绿素水平显著高于周边其他海域的原因。(3)推测环南极海域叶绿素水平变化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答案】(1)特征:夏季凉爽,冬季寒冷,年平均温度低,较为寒冷;气候湿润,降水量较大;多风暴。原因:纬度较高,且受西风漂流(寒流)影响而降温;四面环海,且终年受盛行西风影响,水汽含量较高。(2)西风漂流从凯尔盖朗海台穿过,携带海台的碎屑物和铁元素进入东侧海域;受西风漂流影响,东侧海域为离岸流,深层海水上泛,带来海底的铁元素;盛行西风携带含铁的风尘,越过岛屿之后受到扰动,部分铁元素沉降入海;因此岛屿东侧海域突破铁元素限制,促进浮游生物繁殖,叶绿素水平较高,而周边海域因铁元素匮乏,浮游生物较少,叶绿素浓度较低。(3)气候变暖,水温升高,南极陆缘冰融化提供的营养物质增多,促进浮游生物繁殖,叶绿素水平提高;叶绿素水平上升,光合作用增强,固定更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减少温室气体含量,降低大气对长波辐射的吸收,缓解气候变暖。【解析】(1)读图可知,该岛屿位于50°S附近的印度洋海域,纬度较高,夏季凉爽,冬季寒冷,年平均温度低,较为寒冷;地处西风带,受盛行西风影响,水汽含量较高,气候湿润,降水量较大;由于受西风影响大,多风暴;周围是海洋,受西风漂流(寒流)影响而降温。故气候特征表现为夏季凉爽,冬季寒冷,年平均温度低,较为寒冷;气候湿润,降水量较大;多风暴。(2)凯尔盖朗海台是一个顶面平坦宽阔的海底高地,位于46°S-64°S之间,西风漂流从凯尔盖朗海台穿过,携带海台的碎屑物和铁元素进入东侧海域;受西风漂流影响,东侧海域形成离岸流,海水离岸流走导致近岸海水缺失,形成上升补偿流,深层海水上泛,带来海底的铁元素;地处盛行西风带,盛行西风携带含铁的风尘,越过岛屿之后受到扰动,部分铁元素沉降入海;因此岛屿东侧海域位于下风向和西风漂流流经海域,铁元素含量增加,有利于促进浮游生物繁殖,叶绿素水平较高;而除了东侧的周边海域因缺乏铁元素,浮游生物数量少,生长慢,叶绿素浓度较低。(3)环南极海域的叶绿素水平代表了该区域浮游植物(如藻类)的生物量;气候变暖,导致海水温度升高,南极陆缘冰融化提供的营养物质增多,浮游生物繁殖加快,叶绿素水平提高;随着叶绿素水平的增加,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增强会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进而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大气对地貌长波辐射的吸收,对缓解全球气候变化产生积极影响。知识速记知识点04气压带、风带与气候(2024·广东·高考真题)有效辐射为下垫面向上长波辐射与大气逆辐射的差值。如图表示2003—2012年云南省西双版纳热带季雨林林冠层向上长波辐射(L↑)及其上大气逆辐射(L↓)的月平均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与7—9月相比,2—4月西双版纳热带季雨林林冠层之上的大气逆辐射值较低,主要是因为2—4月期间(

)A.降水较多 B.云雾较少 C.地表植被覆盖度较低 D.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大2.根据有效辐射变化可知,一年中该地热带季雨林的林冠层(

)A.表面的温度保持恒定 B.热量主要来自大气层C.各月都是其上表层大气的冷源 D.夏季对大气加热效果小于冬季【答案】1.B2.D【解析】1.云南西双版纳热带季雨林植被带对应热带季风气候,7-9月降水量远大于2-4月,2-4月由于降水较少,云雾日数少,天气以晴朗为主,故此林冠之上的大气逆辐射较弱,B正确,A错误;热带季雨林的植被覆盖度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排除C;2-4月相比于7-9月西双版纳更远离太阳直射点,对应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小,D错误。故选B。2.受太阳辐射的季节变化影响,当地热带季雨林林冠层表面温度也会出现季节变化,夏季高于冬季,A错误;林冠向上的长波辐射在不同时间尺度上总是高于大气逆辐射,因此林冠层有效辐射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均是正值,这表明热带季节雨林林冠始终是大气的一个热源,是林冠层向大气提供热源,BC错误;据图示信息可知林冠层的长波辐射与大气逆辐射差值在夏季较冬季小,说明林冠层有效辐射夏季小于冬季,林冠层对大气的加热效果夏季小于冬季,D正确。故选D。(2024·广东·高考真题)下图为珠穆朗玛峰南坡某冰川区暖季上、下气流运动状况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若暖季上、下行气流常在图中P地附近交汇,则该地(

)A.大气下沉气流增强 B.冰面的流水作用减弱C.局地降水概率增加 D.下行风焚风效应减弱4.近30年来,该地区暖季午间下行气流势力呈现增强趋势,由此可引起P地附近(

)A.年均气温趋于降低 B.冰川消融加快C.年降水量趋于增加 D.湖泊效应增强【答案】3.C4.A【解析】3.由材料“若暖季上、下行气流常在图中P地附近交汇”可知,暖季时高海拔地区的冷空气吹向下方,与低海拔地区暖湿气流在图中P地附近交汇,冷暖气流交汇,暖气流上升,气流在上升过程中,海拔升高,气温降低,水汽易凝结形成降水,致使局地降水概率增加,C正确;由题干关键词“若暖季”可知,暖季时气温相对较高,大气下沉气流减弱,上升气流增强,A错误;该地位于珠穆朗玛峰南坡,是阳坡,暖季时气温较高,冰川融化导致冰面的流水作用增强,B错误;下行风指空气从上向下流动,焚风效应是气流在背风坡下沉过程中温度升高,湿度降低形成的干热风,综上,下行风会导致焚风效应增强,D错误。故选C。4.由题干“近30年来,该地区暖季午间下行气流势力呈现增强趋势”可知,更强的下降风将高海拔地区的冷空气吹向下方,由此可能引起P地附近年均气温趋于降低,这种区域降温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冰川的融化,导致冰川消融减慢,A正确,B错误;更强的下降风也降低了区域风辐合的高度,从而减少了P地附近的降水量,导致P地附近年降水量趋于减少,C错误;湖泊效应指水库(人造湖泊)对气候的作用,由于水体巨大的热容量和水分供应,可使水库附近的平均气温升高,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变小,更强的下降风引起的区域降温会导致湖泊效应减弱,D错误。故选A。(2024·浙江·高考真题)南美洲赤道附近的钦博拉索峰海拔6310米。1802年该峰植被分布上限是4600米,2012年上升到5185米。研究表明植被上限上升段的土壤温度有所升高。完成下面小题。5.从受热过程看,引起植被上限上升段土壤温度升高的主要原因是(

)A.地面辐射减少 B.大气辐射减少C.太阳辐射增加 D.地面吸收增加6.植被上限上升后,该山地垂直带谱中(

)A.雪线海拔高度下降 B.上限植被是高山草甸C.自然带的数量减少 D.森林带向高海拔扩展【答案】5.D6.D【解析】5.地面吸收的辐射量增多,增温幅度加大,导致土壤温度上升,D正确;地面吸收增加,土壤温度升高,地面辐射增多,大气辐射也增多,AB错误;太阳辐射量没有明显变化,C错误。故选D。6.随着热量条件改善,植被上限上升后,雪线海拔高度上升,A错误;植被分布上限上升到5185米,但该山峰海拔为6310米,因此上限植被不是高山草甸,海拔更高处还有高寒荒漠和冰川积雪,自然带的数量并没有减少,BC错误;由于土壤温度有所升高,植被上限上升后,森林带也向高海拔扩展,D正确。(2024·湖南·高考真题)2019年9月17—18日西藏林芝地区出现了两次强降雨。研究表明,深入谷地的季风为该地降雨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山谷风影响了降雨的时空变化,使降雨呈现明显的时段特征。如图示意两次强降雨时距地面10米处的风向与风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第一次和第二次强降雨可能出现的时段分别为(

)A.17日00:00—01:00

18日12:00—13:00 B.17日07:00—08:00

18日12:00—13:00C.17日22:00—23:00

18日01:00—02:00 D.17日13:00—14:00

18日00:00—01:008.两次强降雨时谷地风速差异显著,主要原因是(

)A.地形阻挡 B.东南风影响 C.气温变化 D.摩擦力作用【答案】7.D8.B【解析】7.结合所学知识,阅读图文材料可知,西藏林芝发生第一次强降雨时段,该区域主要是季风的影响,距地面十米处的近地面风向由山谷吹向山顶,属于谷风,根据热力循环的原理,应该属于白天时间,故AC错误;右图中显示第二天强降雨,近地面风向发生了变化,风向主要由山峰吹向山谷,根据热力环流属于山风,应发生在晚上,故B错误,D正确。答案选择D。8.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显示该区域谷地主要受季风影响,且左图中显示受东南风影响导致风速较快,右图中显示第二天风速减弱,没有受到东南风的影响,因此两次强降雨时谷地风速差异主要是受东南风的影响,故B正确;左图和右图中显示的同一区域,风速在河谷区域有较大差异,因此主要不是受地形阻挡和摩擦力作用,故AD错误;西藏地区海拔高,气温较低,位于河谷地区温差更小,因此主要不是受到气温变化影响,故C错误。答案选择B。(2024·甘肃·高考真题)2024年4月中旬,常年炎热干燥的波斯湾附近出现多个雷暴雨团,形成暴雨带,迪拜24小时内降水量超过160毫米,约为多年平均降水量的2倍。此类极端天气过程的形成与中纬度西风带的南移波动有关。下图示意暴雨时该区域500百帕高度气压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图中甲处500百帕高度的风向为(

)A.西北风 B.东南风 C.东北风 D.西南风10.本次暴雨过程中冷空气强烈下沉会导致迪拜(

)A.气温上升 B.气压降低 C.雨量剧增 D.风速突变11.相同天气现象易发生于(

)A.4月

美国东南部 B.10月

南非西北部C.10月

阿根廷西部 D.4月

意大利北部【答案】9.A10.D11.B【解析】本题组以波斯湾附近极端降雨事件为背景材料创设情境,涉及等压线的判读、常见天气系统与天气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突出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核心素养。9.根据甲处500百帕高度气压分布,气压较低,应位于高空,甲处等压线呈西北—东南走向,偏北部气压低,南部气压高。按风向的画法,气流由高压指向低压,在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转,与等压线平行,为西北风。A正确,BCD错误。故选A。10.本次暴雨过程中,冷空气强烈下沉会导致迪拜带来气温下降和气压上升,但对于雨量影响不大,雨量取决于暖湿气团的水汽含量,ABC错误;随着冷空气强烈下沉,该地气温、气压突变,风速突变,D正确。故选D。11.根据材料可知,此次极端天气过程的形成与中纬度西风带的南移波动有关,四月受西风带的异常波动影响,据图可知一股强烈的低压深槽横扫中东地区,并伴随着冷空气的南下和暖湿气流的北上,从而导致冷暖气团的碰撞,引发强对流和降水的,引发极端天气。相同天气现象的发生往往与相似的气候条件和季节特征相关。波斯湾附近为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常年炎热干燥,四月受西风带的异常南移波动影响,引发强对流和降水,造成极端降水。南非西北部位于热带沙漠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的过渡地带,纬度位置与图示区域相近;材料中的时间为4月份为该地区的春季,而南非10月同样处于春季,若南半球西风带异常北移波动,则该地区也可能受西风带的异常波动影响形成雷暴雨团的极端降水现象,因此与波斯湾附近大规模雷暴雨团相似。B正确。美国东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根据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分析可知,4月易受到大西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容易出现对流天气形成雷暴雨团,一般不会受到西风带异常波动的影响。A错误。阿根廷西部位于安第斯山脉的东麓,地处西风带的背风坡,为温带大陆气候,一般不会受到西风带异常波动的影响,C错误。意大利北部纬度较高,4月依然受西风带控制,受西风带的异常波动影响几率不大。D错误。故选B。(2022·河北·高考真题)北京时间2022年4月25~26日,欧洲西部经历了一次明显的天气变化过程,下图示意这两日该区域的海平面等压线(单位:百帕)分布,期间,一艘驶向甲地的货轮正途经乙地(图b),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2.甲地这两日的天气变化是(

)A.暖锋过境,雨过天晴 B.气压上升,气温降低C.风速减弱,云量增加 D.阴雨连绵,湿度增大13.此时,乙地货轮航行状况为(

)A.顺风顺水 B.逆风逆水 C.逆风顺水 D.顺风逆水14.该货轮以40km/h的速度由乙地航行约660km到达甲地,届时甲地正值(

)A.夕阳西下 B.深夜时分 C.太阳初升 D.日近正午【答案】12.B13.C14.B【解析】12.读图可知,甲处由低压槽的位置,转到高压脊的位置,说明冷锋过境,天气转晴,云量减少,气压上升,气温降低,B正确;ACD错误。故选B。13.读图可知,乙地位于欧洲西部的大西洋中,位于40°~60°N的盛行西风带,此时受高压系统影响,乙处盛行风向是偏东风,从乙地驶往甲地的货轮逆风航行,AD错误;有北大西洋暖流经过,从乙地驶往甲地的货轮顺水航行,C正确,B错误。故选C。14.据题干信息“该货轮以40km/h的速度由乙地航行约660km到达甲地”可知,乙地航行到甲地需要16.5小时,读图可知,此时北京时间是26日17时,甲地位于0°附近,时间是26日9时,再加上航线时间,甲地时间大约27日1时30分,B正确,ACD错误。故选B。15.(2024·黑吉辽·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23年2~3月北半球中高纬大气环流异常,导致沙源地气候异常暖干。持续偏暖偏干对沙源地地表物质产生重要影响。沙尘强度、传输路径等又与天气系统密切相关。图1为2023年2~3月北半球部分区域海平面气压距平(相对于多年气压平均值的差值)图。图2示意2023年春季两次沙尘天气中部分城市日最高PM10质量浓度的变化(图2-a)和高、低压中心位置(均为当日17时)的变化(图2-b)。图1图2(1)根据海平面气压距平分布的主要特征,分析沙源地气候异常暖干的原因。(2)说明持续偏暖偏干对沙源地地表物质的影响。(3)据图2-a,指出与3月相比,4月沙尘传输强度和路径的特点,结合图2-b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答案】(1)欧亚大陆上空的大气环流异常,呈纬向带状分布;西伯利亚高压和东亚大槽偏弱,冷空气势力偏弱;蒙古国周边受高压异常控制,天气晴朗,降水稀少。(2)持续偏暖,加热地表温度,土壤失墒,土质疏松;气候偏暖,蒸发偏强,积雪覆盖低,土壤易干化、开裂,阻碍植被生长;持续偏暖和偏干造成沙源地沙砾干燥松散,为沙尘暴的发生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沙源条件。(3)特点:沙尘传输强度有所降低,路径由向东转变为向东和向东南方向。原因:3月蒙古高压气压值较高,势力较强,易形成超级沙尘暴,蒙古高压向东北方向移动,强沙尘暴侵袭我国东北地区;4月蒙古高压气压值下降,势力减弱,冷高压强度较弱,沙尘传输强度较之前有所下降,蒙古高压向东南方向移动,在弱冷空气的作用下,沙尘粒子进一步向东南南漂移。【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到,沙源地位于蒙古附近,材料提及“2023年2~3月北半球中高纬大气环流异常”,图中可以看到欧亚大陆上空的大气环流异常,整体大气等压线呈纬向带状分布;图中可以看到,西伯利亚附近海平面气压距平值相对较低,导致西伯利亚高压和东亚大槽偏弱,冷空气势力偏弱,南下降温的力量弱;从图中可以看到,蒙古国周边受高压异常控制为主,天气晴朗,降水稀少,导致沙源地气候异常暖干。(2)持续偏暖的大气加热了地表土壤温度,引起土壤快速失墒,导致土质变得疏松;异常暖干天气,降水偏少,气候偏暖,蒸发偏强,导致地表基本无积雪覆盖,致使土壤干化、开裂,阻碍了植被返青和生长;持续偏暖和偏干的气候条件造成沙源地产生了大量干燥松散的沙砾,为沙尘暴的发生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沙源条件。(3)沙尘天气的起沙、传输和沉降等过程均与天气扰动密切相关。从图a中可以看到,3月蒙古高压气压值较高,此时其高压势力较强,加之气候暖干,地表松散物质多,易形成超级沙尘暴,同时从移动路径可以看到,蒙古高压向东北方向移动,强沙尘暴侵袭我国东北地区;从图a中可以看到,4月蒙古高压气压值下降,势力减弱,冷高压强度较弱,沙尘传输强度较之前有所下降,蒙古高压向东南方向移动,在弱冷空气的作用下,沙尘粒子进一步向东南南漂移。故与3月相比,4月沙尘传输强度有所降低,路径由向东转变为向东和向东南方向16.(2024·山东·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我国沿海某区域某时段经历了一次大范围的浓雾天气,给当地交通带来了较大影响。气象部门指出,此次浓雾为平流雾,是由暖湿空气流经冷的下垫面而形成的。如图示意该区域0时(雾过程初期)近地面主要气象要素的分布。(1)分析此次浓雾天气形成的主要原因。(2)夜间,该区域被厚厚的云层覆盖,低层的雾逐渐发展增强,形成了“上云下雾、云雾共存”的特征。说明在夜间,云对雾发展快慢的影响。【答案】(1)暖湿空气与地表之间有较大的温差;有适当的风向和风速;冷锋过境,气温较低,空气迅速降温;空气中水汽含量较高。(2)云的存在对平流雾的持续发展有促进作用,云层具有增加向下长波辐射通量起保温的作用,也具有阻挡太阳辐射的作用,起到降温的作用;雾顶高度升高,利于水汽凝结,促进雾的生成;高层逆温的形成也有利于雾的维持,阻止雾的消散。【解析】(1)本题考查雾的成因。根据材料可知,暖湿空气经过较冷下垫面时,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凝结形成平流雾。它的形成必须具,一是暖湿空气与地表之间有较大的温差,促进雾的形成;二是有适当的风向和风速,保证雾的存留;根据图示可知,在平流雾形成之前,有冷锋过境,地表降温,气温较低,当暖湿空气经过较冷下垫面时,空气迅速降温,该地湖泊众多,空气中水汽较为充足,空气中水汽冷却而达到饱和,水汽凝结而形成平流雾。(2)在层云接地的过程中,云顶的辐射降温会引起云内的不稳定,冷却的空气和云滴以湍流涡动的形式向下传输,云底之下蒸发的水汽在冷却的环境下导致层云接地,云层具有增加向下长波辐射通量起保温的作用,也具有阻挡太阳辐射的作用,可起到降温的作用,在低云向海雾转化中,云顶的辐射降温是低云和海洋层混合和冷却的重要机制。雾顶高度较高,利于水汽凝结,为雾的生成提供了外部温度条件;同时冷锋过境,形成下冷上热的逆温层,高层逆温的形成也有利于雾的维持,阻止雾的消散。17.(2023·辽宁·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在对流层的中低层,风的辐合、辐散和水汽输送是影响天气和气候的重要因子。辐合是水平气流的流速降低或流向变化造成气流聚集而产生的上升运动,辐散是水平气流的流速增加或流向变化造成气流分散而产生的下沉运动。图为1981~2010年中亚及周边地区中低层平均风场分布图。分析甲地1月降水的成因。(2)指出7月影响甲地的主要天气系统,分析该系统对甲地天气的影响。(3)与甲地相比,说明乙地的气候特点。【答案】(1)1月气压带风带南移,甲地受西风控制;西风遇到青藏高原阻挡,流速减慢,气流辐合上升;叠加因地形导致的抬升,水汽凝结,形成降水。(2)高压(脊)。气流水平辐散,造成水汽扩散;且气流下沉增温,炎热干旱。(3)1月份西风辐合不明显,降水较甲地少;7月西风能带来一定降水,降水较甲地多;深居内陆,气候的大陆性更强,夏热冬冷,年温差大。【解析】(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地位于37°N左右,1月份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南,该地受盛行西风带控制,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带来充沛水汽;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地位于青藏高原西侧,盛行西风受到青藏高原的阻碍,沿地形抬升;盛行西风在青藏高原前大量堆积,气流流速降低,辐合抬升;在抬升过程中,水汽凝结,形成降水。(2)甲地位于37°N左右,7月份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北,该地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在水平方向上以辐散气流为主,水汽扩散,不易集聚;高压控制下,以下沉气流为主,下沉过程中,空气增温,水汽不易凝结,以晴朗天气为主,炎热干燥。(3)乙地1月份受西风控制,但西风的辐合作用较弱,且没有地形雨,降水较少,甲地1月份降水较多,所以1月份乙地相较甲地降水少;乙地7月份受西风控制,降水较多,甲地7月份降水较少,所以7月份乙地相较甲地降水多;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乙地距离海洋更远,深居内陆,受海洋影响更小,所以气候的大陆性更强,冬夏温差更大,气温年较差更大。一、单选题(2024·新疆乌鲁木齐·三模)“黑冰”是在无降雨、降雪情况下,特殊的地理条件使水汽直接在柏油路面凝结而成的透明薄冰,道路柏油的颜色从中遗出。使得冰面与道路融为一体呈黑色。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下列地区中,最易形成“黑冰”的是(

)A.朝鲜半岛 B.舟山群岛 C.西欧平原 D.巴西高原2.冬季“黑冰”最易导致交通事故多发的时段是(

)A.前半夜 B.后半夜 C.早晨 D.傍晚3.与一般路面相比,立交桥面更易形成“黑冰”,主要是因为桥面(

)①辐射冷却作用弱②空气流通散热快③吸收地面辐射少④空气相对湿度大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答案】1.A2.C3.B【解析】1.由材料可知,“黑冰”是在无降雨、降雪情况下,特殊的地理条件使水汽直接在构油路面凝结而成的透明薄冰,故“黑冰”形成的区域温度较低,朝鲜半岛较舟山群岛、西欧平原、巴西高原的气温低,故最易形成“黑冰”,故选A。2.冬季“黑冰”最易形成的时间是日出前后,此时气温最低,故早晨出行的车辆易受道路上的薄冰影响,车辆打滑易导致交通事故多发,故选C。3.与陆面相比,立交桥面是架空的,上下流动的空气容易带走热量,散热快,导致桥面温度更低,水汽易凝结形成“黑冰”,②正确;吸收地面辐射少,气温降低,水汽易凝结形成“黑冰”,③正确;形成“黑冰”是因为气温低,辐射作用弱是气温低的表现,而不是原因,①错误;与一般路面相比,立交桥面桥面湿度不一定大,故不一定形成“黑冰”,④错误;故选B。(2024·浙江温州·三模)焚风是指干燥空气下沉时,因温度升高、湿度降低而形成的一种干热风。石家庄位于太行山东麓,常受焚风影响。下图为2009-2018年石家庄焚风发生频次的日内变化及年内变化统计图。完成下面小题。4.石家庄焚风发生频次及原因对应正确的是(

)①白天较低,山坡升温较慢

②夜晚较高,山坡山风叠加③夏季较低,逆温现象明显

④冬季较高,西北季风影响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5.太行山山麓焚风频发影响可能有(

)A.雪线高度上升 B.大雾天气增加 C.森林火灾减少 D.小麦收获提前【答案】4.D5.D【解析】4.石家庄在太行山东麓,焚风主要为从西侧太行山吹来的西风,从图中可知,夜晚和冬季发生焚风的频次较高,夜晚从西侧山坡向下的焚风与山风叠加,强度更大,白天与谷风方向相反强度降低,①错,②对;冬季西北季风盛行,西风从太行山向下易形成焚风,焚风增加地面温度,逆温现象减弱,③错,④对。D对,ABC错。故选D。5.太行山无常年积雪,故没有雪线,A错;焚风水平流动,吹散大雾,B错;焚风提高地面温度,使森林干燥,火灾发生概率增加,C错;焚风带来热量,促使小麦收获提前,D对。故选D。(2024·广西柳州·三模)图为某地某种天气系统过境的气象数据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6.该天气系统最有可能是(

)A.冷锋 B.暖锋 C.台风 D.反气旋7.图例①②③依次是(

)A.最大风速(m/s)、气压(百帕)、降水量(mm)B.最大风速(m/s)、降水量(mm)、气压(百帕)C.降水量(mm)、最大风速(m/s)、气压(百帕)D.降水量(mm)、气压(百帕)、最大风速(m/s)8.下列省级行政区中,受此天气系统影响最大的是(

)A.闽 B.陇 C.京 D.藏【答案】6.C7.D8.A【解析】6.由图可知,7月12日17时至13日17时,①③要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②要素先降低后升高,与冷锋、暖锋过境时气压、气温呈现单一的上升趋势或下降趋势规律不同,A、B错误。受反气旋影响,降水稀少,而图中三要素没有一直为零或接近零的情况,故不可能是反气旋,应为台风,C正确,D错误。故选C。7.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天气系统最有可能是台风。台风过境,气压先降低后升高,故②曲线代表气压,B、C错误。①要素最大值只有18,不可能是台风最大风速,应该是降水量,③要素为最大风速,A错误,D正确。故选D。8.该天气系统为台风,台风主要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A正确。甘肃、西藏位于西部内陆,受台风影响不大,排除B、D。北京位于我国北方,受台因风影响较小,C错误。故选A。(2024·辽宁葫芦岛·二模)2022年4-10月,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气候严重异常。同年10月22-23日,一场沙尘量创纪录的沙尘暴袭击了澳大利亚部分地区。下图示意澳大利亚及周边区域当地时间10月23日4时的海平面气压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2022年10月澳大利亚气候出现异常的表现为(

)A.气压高 B.降水少 C.气温高 D.降水多10.在10月23日4时正在经历沙尘暴的地区是(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11.图中高压不断加强,经历此次沙尘暴的地区在10月23日的风向将变成(

)A.偏北风 B.偏南风 C.东北风 D.西南风【答案】9.B10.C11.D【解析】9.10月澳大利亚出现沙尘量创纪录,说明其异常气候的直接结果是相对往年同期降水少,气候偏干,沙源量大,B正确;气压和气温对沙尘暴形成影响较小,不是2022年10月澳大利亚气候出现异常的主要表现,AC错误;降水多不利于沙尘暴的产生,D错误。故选B。10.据图可知,甲、乙受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且等压线分布较稀疏,风力较小,不易形成沙尘暴天气,AB错误;丁距离沙漠较远,且丁西侧有大分水岭阻挡,很难发生沙尘天气,D错误;丙地等压线分布较为密集,风力较大,同时丙西侧为沙漠,靠近沙源,并且丙地为偏西风,容易把西部沙漠地区的沙尘带至此处,形成沙尘暴天气,C正确。故选C。11.根据上题可知,此时丙地正在受沙尘暴的影响。由于此次沙尘暴受锋面影响较为显著,受锋面西部高压的影响,图中槽线不断由西向东移动。从图中可以看到丙地位于锋后,锋前为偏北风,来自低纬,属于暖性气流,锋后为西南风,来自高纬,属于冷性气流,故沙尘暴所经过的地区,其风向由偏北风转为西南风,D正确,ABC错误,故选D。(2024·天津红桥·二模)如下左图为欧洲伊比利亚半岛水系分布图,右图为里斯本与穆尔西亚的气候资料圈。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2.里斯本与穆尔西亚夏季气温不同,主要是因为里斯本(

)A.纬度较高 B.海拔较高 C.阴雨天气多 D.受寒流降温影响13.伊比利亚半岛40°N南、北两侧河流显著的差异是(

)A.南侧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 B.北侧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C.南侧河流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 D.北侧河流以积雪融水补给为主【答案】12.D13.A【解析】12.里斯本的夏季气温低于穆尔西亚的夏季气温.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和洋流等。两地所处的纬度位置相当,海拔高度相差不大,AB错误;里斯本为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少雨,C错误;里斯本附近受加那利寒流影响,所以气温较低,夏季凉爽,D正确。故选D。1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得,伊比利亚半岛40°N南、北两侧气候不同,北侧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受西风影响更大一点,故河流流量大,且季节变化小,B错误;南侧气候为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影响,冬季受西风带影响,降水季节变化大,河流补给以降水为主,因此南侧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A正确;两侧河流都以雨水补给为主,因此排除C、D。故选A。(2023·四川内江·一模)常见的积状云,水平范围小,具有孤立分散、云底平坦和顶部凸起的外貌形态。积状云形成总是与不稳定的大气对流运动有关,大气对流强度不同,分别会形成淡积云、浓积云和积雨云三种积状云(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4.在我国季风区,积雨云出现概率最大的时间是(

)A.冬季午后 B.夏季午后 C.夏季清晨 D.冬季清晨15.积状云出现冰雹天气概率最大的是(

)A.淡积云 B.浓积云 C.积雨云 D.卷层云16.导致积状云底部平坦的主要原因是大气对流上升地区的(

)A.地面各处海拔高度都相同 B.气温和水汽水平分布均匀C.气压随高度增加均匀降低 D.太阳辐射量水平分布均匀【答案】14.B15.C16.B【解析】14.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积雨云的形成主要是空气对流上升形成,所以积雨云出现概率最大的时间及对流最旺盛的时间,也就是近地面温度最高的时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年中夏季气高,一天中最高温出现在午后2:00左右,故积雨云出现频率最高的时间应该是夏季午后,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15.形成冰雹天气的条件是水汽必须凝集成固态,即冻结,所以对流高度要达到冻结高度,能达到这个高度的有积雨云和卷层云,故A、B错误,但是卷层云含水量较小,云底又高,所以除了在冬季高纬度地区的卷云可以降微雪以外,卷层云一般是不降水的,故D错误,C正确。故选C。16.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般除平坦的地形处海拔高度比较接近外其余海拔高度均不同,故A错误;因为空气密度的变化呈现不均匀变化,高度越高,空气密度越小,气压减小的越快,故C错误;同一水平面因太阳高度角、大气中水汽、云雾等差异,造成太阳辐射在水平方向差异较大,故D错误;因为对流区大气携带水汽做上升运动,温度虽高度递减,所以导致同水平面温度相同的同时水汽饱和度也相近,故水平方向两者分布均匀,故B正确。故选B。二、综合题17.(2024·贵州遵义·三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梅雨”是指每年6~7月在中国江淮流域、朝鲜半岛南部和日本中南部出现的以持续多雨为主要特征的天气现象,是东亚夏季风季节性北推过程中的重要产物。与正常年份相比,某年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势力偏强,脊线向西延伸较远,6月份脊线偏北,7月份脊线偏南,导致我国江淮流域遭遇了持续时间长达62天超强梅雨。下图示意我国部分地区该年份6~7月的累计降水量。(1)从大气环流的角度说明江淮流域梅雨天气的形成过程。(2)与正常年份相比,简述该年份江淮流域梅雨季节的降水特征。(3)从西太平洋副高与雨带移动的关系,分析当年超强梅雨的形成原因。【答案】(1)西太平洋副高引导暖湿气流北上;中高纬度的冷空气南下,冷暖空气在江淮流域辐合,由于冷暖空气势均力敌,形成江淮准静止锋,导致持续时间较长的梅雨天气。(2)降水日数偏多,持续时间较长;降水强度偏大;降水范围较广;降水总量偏多等。(3)西太平洋副高势力偏强,为江淮流域梅雨提供充沛的水汽;脊线向西延伸较远,导致梅雨影响范围较广;6月份脊线偏北,导致入梅较早;7月份脊线偏南,导致出梅较晚,梅雨持续时间长。【解析】(1)江淮流域梅雨天气的形成过程主要从季风环流、江淮准静止锋等角度分析。夏季陆地形成亚洲低压,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切断,气流从副热带高压西侧绕行,西太平洋副高引导暖湿气流北上;中高纬度的冷空气南下,冷暖空气在江淮流域辐合,由于冷暖空气势均力敌,形成江淮准静止锋,暖空气被抬升形成降水,导致持续时间较长的梅雨天气。(2)该年份江淮流域梅雨季节的降水特征主要从降水持续时间,强度,范围,降水量等角度分析。根据材料可知,我国江淮流域遭遇了持续时间长达62天超强梅雨,说明降水日数偏多,持续时间较长,“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势力偏强,脊线向西延伸较远”,使得降水强度偏大,降水范围较广,暖气团携带水汽较多,降水总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