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广东省广州市七区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广东省广州市七区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广东省广州市七区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广东省广州市七区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广东省广州市七区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2广东省广州市七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我国的园林艺术历史源远流长,“师法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是中国园林的艺术特色。“师法自然”要求造园者在造园时要在总体布局和组合方式上遵循自然的规律,合乎自然。如,在园中叠山置石时,造园者要模拟天然岩石的生长纹路,尽量减少人工堆砌的痕迹;园中的水域应模拟自然之水,弯弯曲曲,极尽自然之态;植物的配置要遵循疏密有致的原则,减少人工修饰之美,追寻自然的雅致。“融于自然”即建筑不作为整个园林的主体,园中的植物、水域、山坡等自然之物才是园林的主体、人居住的地方仅仅是园林的附属,隐匿于这片自然之中。园中的建筑表面常设计有漏窗,可增强空间的流动性,同时具有引导视线的作用,使视野更加开阔。从漏窗内向外看,开阔的水域、婆娑的树影、娇俏的亭台楼阁,野趣之美盎然。“顺应自然”即园林中的亭台楼阁、馆斋舫墙等建筑的形态和气质既与自然环境相吻合,又将园内各部分相串联,达到移步异景、峰回路转、闻其声不见其景的观赏效果。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植物和水体是整个园林的灵魂。“画无草木,山无生气;园无草木,水无生机。”《红楼梦》中,贾政带领众人通过弯弯曲曲的小径,进入石洞,只见繁盛的树木成荫,奇异的花朵闪烁其中,清泉在花草深处曲折跌落于奇石的缝隙之下,动静结合,达到了视觉、听觉和嗅觉的统一。植物和水体搭配,相得益彰。又如,宾客进入潇湘馆,见“后院的墙下开一缝隙,得清流一支,开沟仅有几尺,灌入墙内,绕着屋阶房缘至前院,绕竹下盘旋而出。”竹子瘦长高洁、挺拔秀美,阴柔溪流穿梭其间,给人灵动之感。挺拔的竹子和曲折的溪流形成强烈的对比,使整个潇湘馆的观赏层次更加多变,意境更加深远。建筑是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基本造园要素,也是人与自然交流情感的重要联结,为人与自然的沟通创造了空间。同时,自然和人工之美也体现在植物与建筑的结合上。如,林黛玉居住的潇湘馆以竹为主题,园内种植有竹、芭蕉、水仙等植物,在翠竹掩映下的潇湘馆被贾政视为学习的绝妙之处。翠竹成群与主入口的桃树和柳树形成“曲径通幽”的意境,体现了林黛玉恬淡孤洁的人物性格。“苍苔”也是潇湘馆的重要植物,苔藓的生长环境是幽暗、偏僻、阴湿的,要依附于水边的石头或者阴暗的墙垣之中,同时也暗指了林黛玉仰人鼻息的现实处境与冷傲的性格。叠山置石是中国古典园林中营造氛围常用的景观元素。运用土石等材料模拟自然中的真山是古典园林的特色,也是大观园的一大特色。其中,植物与山石相结合,通过遮挡、引导、分割视线等方法,可以营造空间氛围。《红楼梦》第17回中,贾政命下人开门,只见迎面而来的是一片繁盛的植物遮挡在面前。众人说道:“好山,好山!”“‘非胸中大有丘壑,焉想及此。’说毕,往前一望,见白石崚增,或如鬼怪,或如猛兽,纵横拱立,上面苔藓成斑,藤萝掩映,其中微露羊肠小径。”此为贾政带领众人浏览大观园时所遇之景,植物与山石相辅相成,山石上生长着茂盛的苔藓,好似天然的翠绿屏障,恰好遮住众人的视线。这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常用的造园手法——障景,造园者运用山石将园内和园外分割开,使整个园林更具有景观层次。摘编自全晓宇《浅析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文学审美属性——以<红楼梦>中大观园为例》)材料二:植物比德,物我合一。花从来都是美好事物的代表,青春和生命的象征。大观园中的园林花木丰富多彩,多种花木的色、香、品格暗喻众多人物的性格和命运。竹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贯有劲节、脱俗、诗意、清秀等意象。潇湘馆内栽植幽竹,门上隔扇的装饰也是竹子,形成幽静文雅的意境,暗含潇湘妃子林黛玉的性格。衢芜院不见花木,只有异草,以沉静的绿色或冷色为主,又异香扑鼻,沁人心脾,透出主人公薛宝钗的凝重、机敏。又红又香、带刺的玫瑰形容才情高、果敢厉害的探春;梅花既与妙玉相关,在栊翠庵中斗寒怒放,使宝玉有“访妙玉乞红梅”之举。园林与主人在精神层面上产生共鸣,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摘编自胡群霞《论<红楼梦>剧中的园林意境》)1.下列选项中,对相关概念的阐释不正确一项是()A.师法自然,指造园时以自然为师,以自然为法,在园林的总体布局和组合方式上遵循自然的规律,合乎自然的模样。B.融于自然,指人居住的地方应当融入园林之中,作为园林的附属,而园中的植物、山石等自然之物才是园林的主体。C.顺应自然,指园林中的建筑在形态和气质上与周边的自然环境相吻合,同时又巧妙地串联起园内各部分的自然景观。D.障景,是古典园林常用的造园手法,通过挡住园林的景色,将园林分为彼此独立的不同的空间景区,增添景观层次。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植物的清秀芬芳,水的灵动活泼,动静结合,视觉、听觉、嗅觉统一,共同营造了园林的深远意境。B.潇湘馆中的“苍苔”,生长于幽暗、偏僻、阴湿的环境,依附于水边的石头或阴暗的墙垣,暗指林黛玉寄人篱下,孤洁冷傲。C.幽雅文静的竹之于林黛玉,沁人心脾的香草之于薛宝钗,不仅暗喻了她们不同的性格,也暗示了她们未来的命运不同。D.怒放的红梅让栊翠庵多了一份世俗的气息,对妙玉而言,红梅出高墙,暗含着妙龄少女对红尘的些许向往之情。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张璨提出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画论,创造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B.扬州个园“月映竹成千个字”,借助竹的一半“个”字,形容个园主人的心情和心智。C.清人俞曲园手书“清风月光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使苏州沧浪亭的景致名扬四海。D.林逋的《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使人油然而生无限遐想。4.叶圣陶评说苏州园林:“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大观园也有这样的特点,请从选文中举出两例简要说明。5.大观园内有“稻香村”,对此,宝玉评说:“此处置一田庄,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宝玉的评说是否有理?请结合材料说说你的看法。〖答案〗1.D2.D3.B4.①大观园通过弯曲的小路和石洞形成天然的景区界限,而并没有强制进行区分。②潇湘馆进门处,由山石与苔藓形成天然屏障,但又并未真的将园景隔离开来。5.示例:合理。“稻香村”“峭然孤出”,是整片园区的绝对主体,并没有隐匿于自然之中;而且,也不能与附近景物相融一体,显得很突兀,不能体现“融于自然”“顺应自然”的园林艺术。〖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概念的含义的能力。D.“将园林分为彼此独立的不同的空间景区”无中生有。作者对障景的概念描述主要有“植物与山石相结合,通过遮挡、引导、分割视线等方法,可以营造空间氛围”“这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常用的造园手法——障景,造园者运用山石将园内和园外分割开,使整个园林更具有景观层次”,并没有景区之间完全独立。【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让栊翠庵多了一份世俗的气息”“暗含着妙龄少女对红尘的些许向往之情”说法有误。原文说法是“梅花既与妙玉相关,在栊翠庵中斗寒怒放,使宝玉有‘访妙玉乞红梅’之举”,结合红梅傲立霜雪的植物特色和对《红楼梦》的阅读经验,可知这表现的是妙玉清高孤傲、不落凡尘的特色。【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中,结合原文“植物比德,物我合一”“园林与主人在精神层面上产生共鸣,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可知,其主旨是园林中的自然景物能体现人的性格命运。A.该项是对画论的分析,讲的是向自然学习的理论,与材料二主旨不符;B.扬州个园借助竹这一景物,“形容个园主人的心情和心智”,最能体现材料二自然景物体现人的观点。C.该项讲的是名人作品为园林扬名的事例,与材料二主旨不符;D.该项并未体现人与景物的关系。【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材料中叶圣陶的评论“隔而不隔,界而未界”体现的是园林艺术中障景的手法,因此答题时只要从原文中找到对于大观园障景手法的相关例子即可。根据原文,作者对曲径通幽处及沁芳亭的描写“《红楼梦》中,贾政带领众人通过弯弯曲曲的小径,进入石洞,只见繁盛的树木成荫,奇异的花朵闪烁其中,清泉在花草深处曲折跌落于奇石的缝隙之下,动静结合,达到了视觉、听觉和嗅觉的统一。植物和水体搭配,相得益彰”可归纳出:大观园通过弯曲的小路和石洞形成天然的景区界限,而并没有强制进行区分。根据原文“《红楼梦》第17回中,贾政命下人开门,只见迎面而来的是一片繁盛的植物遮挡在面前……此为贾政带领众人浏览大观园时所遇之景,植物与山石相辅相成,山石上生长着茂盛的苔藓,好似天然的翠绿屏障,恰好遮住众人的视线”可归纳出:潇湘馆进门处,由山石与苔藓形成天然屏障,但又并未真的将园景隔离开来。【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的能力。《红楼梦》原文中,贾宝玉对“稻香村”的评价是“此处置一田庄,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非其地而强为地,非其山而强为山,虽百般精而终不相宜……”宝玉认为在这里设置一田庄有“穿凿扭捏”之嫌,认为“百般精”却“终不相宜”,可见宝玉崇尚天然和谐,反对雕琢、穿凿附会。而这些对于“稻香村”的评价确实有合理性。而结合原文“融于自然”的理念“建筑不作为整个园林的主体,园中的植物、水域、山坡等自然之物才是园林的主体、人居住的地方仅仅是园林的附属,隐匿于这片自然之中”以及“顺应自然”的理念“园林中的亭台楼阁、馆斋舫墙等建筑的形态和气质既与自然环境相吻合,又将园内各部分相串联,达到移步异景、峰回路转、闻其声不见其景的观赏效果”可知,稻香村“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并没有与园内其他各部分相串联,“峭然孤出”,作为整个“稻香村”园区的主体部分,并没有隐匿于自然之中。(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鸭的喜剧①鲁迅俄国的盲诗人爱罗先珂君带了他那六弦琴到北京之后不久,便向我诉苦说:“寂寞呀,寂寞呀,在沙漠上似的寂寞呀!”这应该是真实的,但在我却未曾感得;我住得久了,“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只以为很是嚷嚷罢了。然而我之所谓嚷嚷,或者也就是他之所谓寂寞罢。我可是觉得在北京仿佛没有春和秋。老于北京的人说,地气北转了,这里在先是没有这么和暖。只是我总以为没有春和秋;冬末和夏初衔接起来,夏才去,冬又开始了。一日就是这冬末夏初的时候,而且是夜间,我偶尔得了闲暇,去访问爱罗先珂君。他一向寓在仲密君的家里;这时一家的人都睡了觉了,天下很安静。他独自靠在自己的卧榻上,很高的眉枝在金黄色的长发之间微蹙了,是在想他旧游之地的缅甸,缅甸的夏夜。“这样的夜间,”他说,“在缅甸是遍地是音乐。房里,草间,树上,都有昆虫吟叫,各种声音,成为合奏,很神奇。其间时时夹着蛇鸣:‘嘶嘶!’,可是也与虫声相和谐……”他沉思了,似乎想要追想起那时的情景来。我开不得口。这样奇妙的音乐,我在北京确乎未曾听到过,所以即使如何爱国,也辩护不得,因为他虽然目无所见,耳朵是没有聋的。“北京却连蛙鸣也没有……”他又叹息说。“蛙鸣是有的!”这叹息,却使我勇猛起来了,于是抗议说,“到夏天,大雨之后,你便能听到许多虾蟆叫,那是都在沟里面的,因为北京到处都有沟。”“哦……”过了几天,我的话居然证实了,因为爱罗先珂君已经买到了十几个蝌蚪子。他买来便放在他窗外的院子中央的小池里。那池的长有三尺,宽有二尺,是仲密所掘,以种荷花的荷池。从这荷池里,虽然从来没有见过养出半朵荷花来,然而养虾蟆却实在是一个极合式的处所。蝌蚪成群结队的在水里面游泳;爱罗先珂君也常常踱来访他们。有时候,孩子告诉他说,“爱罗先珂先生,他们生了脚了。”他便高兴的微笑道,“哦!”然而养成池沼的音乐家却只是爱罗先珂君的一件事。他是向来主张自食其力的,常说女人可以畜牧,男人就应该种田。所以遇到很熟的友人,他便要劝诱他就在院子里种白菜;也屡次对仲密夫人劝告,劝伊养蜂,养鸡,养猪,养牛,养骆驼。后来仲密家果然有了许多小鸡,满院飞跑,啄完了铺地锦的嫩叶,大约也许就是这劝告的结果了。从此卖小鸡的乡下人也时常来,来一回便买几只,因为小鸡是容易积食,发痧,很难得长寿的;而且有一只还成了爱罗先珂君在北京所作唯一的小说《小鸡的悲剧》②里的主人公。有一天的上午,那乡下人竟意外的带了小鸭来了,咻咻的叫着;但是仲密夫人说不要。爱罗先珂君也跑出来,他们就放一个在他两手里,而小鸭便在他两手里咻咻的叫。他以为这也很可爱,于是又不能不买了,一共买了四个,每个八十文。小鸭也诚然是可爱,遍身松花黄,放在地上,便蹒跚的走,互相招呼,总是在一处。大家都说好,明天去买泥鳅来喂他们罢。爱罗先珂君说:“这钱也可以归我出的。”他于是教书去了,大家也走散。不一会,仲密夫人拿冷饭来喂他们时,在远处已听得泼水的声音,跑到一看,原来那四个小鸭都在荷池里洗澡了,而且还翻筋斗,吃东西呢。等到拦他们上了岸,全池已经是浑水,过了半天,澄清了,只见泥里露出几条细藕来;而且再也寻不出一个已经生了脚的蝌蚪了。“爱罗先珂先生,没有了,虾蟆的儿子。”傍晚时候,孩子们一见他回来,最小的一个便赶紧说。“唔,虾蟆?”仲密夫人也出来了,报告了小鸭吃完蝌蚪的故事。“唉,唉!……”他说。待到小鸭褪了黄毛,爱罗先珂君却忽而渴念着他的“俄罗斯母亲”了,便匆匆的向赤塔去。待到四处蛙鸣的时候,小鸭也已经长成,两个白的,两个花的,而且不复咻咻的叫,都是“鸭鸭”的叫了。荷花池也早已容不下他们盘桓了,幸而仲密的住家的地势是很低的,夏雨一降,院子里满积了水,他们便欣欣然,游水,钻水,拍翅子,“鸭鸭”的叫。现在又从夏末交了冬初,而爱罗先珂君还是绝无消息,不知道究竟在哪里了。只有四个鸭,却还在沙漠上“鸭鸭”的叫。一九二二年十月(有改编)〖备注〗①《鸭的喜剧》取材于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1922年在北京时的生活片断,发表后被收入作者小说集《呐喊》。②在北京期间,爱罗先珂创作了一篇题为《小鸡的悲剧》的小说,写一只小鸡抱着幻想,要像鸭子一样地游泳,结果下水后却被淹死了。作者以小鸡的悲惨遭遇寄托自己理想不能实现的悲哀。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刚来北京不久的爱罗先珂为摆脱寂寞,在院子里先后养蝌蚪、小鸡、小鸭,然而这些举措逐一失败,他的寂寞感受注定无计消除。B.小鸡的死亡使企图改造“沙漠”有所作为的爱罗先珂受到了挫败,而在小鸭最终吃光了蝌蚪后,他终于发出了“唉”的沉痛叹息。C.爱罗先珂匆匆赶回赤塔,是因为他对北京这座城市彻底失望了,于是想逃离这片“沙漠”,不愿再踏足这里,以致于“绝无消息”。D.起初“我”对“北京没有蛙鸣”的说法有过勇猛的争辩,因为“我”的感受不深,随着友人的离去,“我”终于领会了这“寂寞”。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写爱罗先珂诉说寂寞,既体现了他内心的空虚,也为下文回忆缅甸夏夜的喧闹和培养“池沼音乐家”埋下伏笔。B.文中对“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的成语的反用和北方“仿佛没有春和秋”的议论,并非闲笔,暗含嘲讽,意味深长。C.小说的叙述是从盲诗人“沙漠”似的感受写起,到四个鸭子“鸭鸭”地在“沙漠”上叫作为终结,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结构。D.小说多处运用象征手法,“沙漠”是社会现实的写照,北京“只有冬夏没有春秋气”不只指自然气候,也隐喻着社会现状。8.本文多处运用了反衬手法,请在文中找出三处并作分析。9.小说为什么以“鸭的喜剧”为标题?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答案〗6.C7.A8.①用遍地音乐的缅甸之夜的生意盎然,反衬出“连蛙鸣也没有”的北京夏夜的寂寞荒凉;②用“我”因习以为常对环境感觉的迟钝,反衬出盲诗人的敏感;③用盲诗人对“俄罗斯母亲”的渴念,反衬出盲诗人对现在生活的不满和失望;④用鸭子在“沙漠”上的叫声,反衬出比无声更“寂寞”的世界。9.①小说写了小鸭刚买来时十分可爱,后来也得以顺利成长。②题目虽为“喜剧”,但情节自始至终隐含着悲剧。诗人想改变沙漠般的现实而养蝌蚪,因小鸭的可爱买了小鸭,买来小鸭以后蝌蚪丧了命,最后诗人不知去了哪里,鸭也没了主人。③“喜剧”一词运用反讽手法,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沉闷、死气沉沉。〖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的能力。C.“爱罗先珂匆匆赶回赤塔,是因为他对北京这座城市彻底失望了……”错误,原文是说“爱罗先珂君却忽而渴念着他的‘俄罗斯母亲’了,便匆匆的向赤塔去”,可见不是因为“失望”。【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A.“体现了他内心的空虚”错误,应该是体现了诗人热爱生命,热爱生活,诚挚纯真的个性。【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从“寂寞呀,寂寞呀,在沙漠上似的寂寞呀!”“北京却连蛙鸣也没有”,北京夏夜的寂寞荒凉;而“在缅甸是遍地是音乐。房里,草间,树上,都有昆虫吟叫,各种声音,成为合奏,很神奇……与虫声相和谐……”可知,用遍地音乐的缅甸之夜的生意盎然,反衬出“连蛙鸣也没有”的北京夏夜的寂寞荒凉;从“这应该是真实的,但在我却未曾感得;我住得久了”,“在缅甸是遍地是音乐……与虫声相和谐……”可知,用“我”因习以为常对环境感觉的迟钝,反衬出盲诗人的敏感;从“仲密夫人也出来了,报告了小鸭吃完蝌蚪的故事。‘唉,唉!……’他说。”感叹小鸭吃了蝌蚪,却“念着他的‘俄罗斯母亲’”,用盲诗人对“俄罗斯母亲”的渴念,反衬出盲诗人对现在生活的不满和失望;从“只有四个鸭,却还在沙漠上‘鸭鸭’的叫”可知,用鸭子在“沙漠”上的叫声,反衬出比无声更“寂寞”的世界。【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从“小鸭也诚然是可爱,遍身松花黄,放在地上,便蹒跚的走,互相招呼,总是在一处”“待到四处蛙鸣的时候,小鸭也已经长成”“他们便欣欣然,游水,钻水,拍翅子”“只有四个鸭,却还在沙漠上‘鸭鸭’的叫”可知,小说以“鸭的喜剧”为标题,是因为从文章里可以找到小鸭刚买来时十分可爱,后来也得以顺利成长。所谓“悲剧”,就是爱罗先珂的目的没有实现的内容,即诗人想改变沙漠般的现实而养蝌蚪——“爱罗先珂君已经买到了十几个科斗子”,小鸡难得长寿——“小鸡是容易积食,发痧,很难得长寿的”,因小鸭的可爱买了小鸭——“他以为这也很可爱,于是又不能不买了,一共买了四个,每个八十文”,小鸭子把蝌蚪都吃了——“报告了小鸭吃完科斗的故事”,未听到小鸭子“鸭鸭”的叫声爱罗先珂便回国了,最后鸭也没了主人——“待到小鸭褪了黄毛,爱罗先珂君却忽而渴念着他的俄‘罗斯母亲’了,便匆匆的向赤塔去”,他想排遣寂寞却最终没有实现,题目虽为“喜剧”,但情节自始至终隐含着悲剧。题目虽为“喜剧”,但情节自始至终隐含着悲剧。诗人想改变沙漠般的现实而养蝌蚪,因小鸭的可爱买了小鸭,买来小鸭以后蝌蚪丧了命,最后诗人不知去了哪里,鸭也没了主人。“寂寞呀,寂寞呀,在沙漠上似的寂寞呀!”“我住得久了,‘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只以为很是嚷嚷罢了”,从诗人的内心感受和我的说法中,可知“喜剧”一词反讽手法,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沉闷、死气沉沉。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白居易,字乐天,山西太原人。居易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篇,投著作郎吴人顾况。况能文,而性浮薄,后进文章无可意者。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曰:“吾谓斯文遂绝,复得吾子矣!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自雠校至结绶畿甸,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往往流闻禁中。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二年十一月,召入翰林为学士。三年五月,拜左拾遗。居易自以逄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淄青节度使李师道进绢,为魏徵子孙赎宅,居易谏曰:“徵是陛下先朝宰相太宗尝赐殿材成其正室尤与诸家第宅不同子孙典贴其钱不多自可官中为之收赎。而令师道掠美,事实非宜。”宪宗深然之。上又欲加河东王锷平章事。居易谏曰:“宰相是陛下辅臣,非贤良不能当此位。锷诛剥民财,以市恩泽,不可使四方之人谓陛下得王锷进奉,而与之宰相,深无益于圣朝。”乃止。王承宗拒命,上令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为招讨使,谏宦上章者十七八。居易面论,辞情切至。既而又请罢河北用兵,凡数千百言,皆人之难言者。上多听纳。五年,当改官。上谓崔群曰:“居易官卑俸薄,拘于资地,不能超等,其官可听自便奏来。”居易奏曰:“臣闻姜公辅为内职,求为京府判司。为奉亲也。臣有老母,家贫养薄,乞如公辅例。”于是,除京兆府户曹参军。六年四月,丁母陈夫人之丧,退居下邽。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言浮华无行,其母因看花堕井而死,而居易作《赏花》及《新井》诗,甚伤名教,不宜置彼周行。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诏出,中书舍人王涯上疏论之,言居易所犯状迹,不宜治郡。追诏授江州司马。(节选自《旧唐书·列传卷一百一十六》)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徵是陛下先朝宰相/太宗尝赐殿材成/其正室尤与诸家第宅/不同子孙典贴/其钱不多/自可官中为之收赎/B.徵是陛下先朝宰相/太宗尝赐殿材成其正室/尤与诸家第宅不同/子孙典贴/其钱不多/自可官中为之收赎/C.徵是陛下先朝宰相/太宗尝赐殿材成其正室/尤与诸家第宅/不同子孙典贴/其钱不多/自可官中为之收赎/D.徵是陛下先朝宰相/太宗尝赐殿材成/其正室尤与诸家/第宅不同/子孙典贴/其钱不多/自可官中为之收赎/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斯文”指文人,与《兰亭集序》中“亦将有感于斯文”中“斯文”意思不同。B.禁中,文中指封建帝王所居的宫苑。因不许人随便进出,故称禁中,也作“禁内”。C.“市恩泽”的“市”意为换取,与《孔雀东南飞》“交广市鲑珍”中“市”意思不同。D.谏官,中国古代官职之一,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也称为监官。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白居易自幼聪慧过人,十五六岁时向善于写文章但看不起别人的吴人顾况自投文章自荐,得到顾况的认可。B.白居易任左拾遗时,尽责尽职,多次对朝廷大事直言进谏,甚至与皇帝面论,其劝谏之言多被皇帝采纳。C.元和五年,白居易例当改授官职,但因为资历不够不能超等提拔。出于信任,皇帝让白居易自己选择职位。D.白居易越职为武元衡上疏后,被贬为江表刺史。中书舍人王涯上疏替白居易求情,于是追发诏令授任江州司马。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居易自以逄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2)而又请罢河北用兵,凡数千百言,皆人之难言者。14.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概括。〖答案〗10.B11.A12.D13.(1)白居易自认为遇到了喜爱文学的君主,自己被破格提升,决心竭尽生平所贮积的才识,报答皇上的恩宠任用。

(2)不久,他又请求停止河北用兵,奏章长达数千字,其中有很多话是别人不大愿意说出口的。14.①越职为武元衡上疏;

②有人挑他的毛病,说他浮华无德行;

③所做《赏花》及《新井》诗,十分有伤于教化,不宜大庭广众之中传播。

④中书舍人王涯落井下石,上疏说不宜让他治理州郡。〖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魏徵是陛下先祖时的宰相,太宗曾赏赐殿材为他建造正室,与诸官的宅第大不相同。子孙典当,钱数不多,自然可以由官府为他赎回。“成”作谓语,“其正室”作宾语,谓语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子孙”作“典贴”的主语,其前断句,排除C。【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文中‘斯文’指文人……‘斯文’意思不同”错误。文章“斯文”的意思是“这样的文章”,《兰亭集序》中“亦将有感于斯文”中“斯文”的意思是“这篇文章”,意思相同。句意:我以为这样的文章已经绝迹了。/也将对这篇文章有所感受。C.正确。换取;/采购。句意:为换取恩泽。/从交州、广州采购来山珍海味。【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D.“中书舍人王涯上疏替白居易求情”错误。由原文“诏出,中书舍人王涯上疏论之,言居易所犯状迹,不宜治郡。追诏授江州司马”可知,中书舍人王涯上疏没有替白居易求情,反而是落井下石。【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以”,认为;“逄”,遇到;“好文”,喜爱文学;“非次”,破格;“恩造”,恩宠任用。(2)“罢”,停止;“凡”,总共;“难言”,不大愿意说出口。【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结合“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可知,越职为武元衡上疏;结合“。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言浮华无行”可知,有人挑他的毛病,说他浮华无德行;结合“其母因看花堕井而死,而居易作《赏花》及《新井》诗,甚伤名教,不宜置彼周行”可知,所做《赏花》及《新井》诗,十分有伤于教化,不宜大庭广众之中传播。结合“诏出,中书舍人王涯上疏论之,言居易所犯状迹,不宜治郡。追诏授江州司马”可知,中书舍人王涯落井下石,上疏说不宜让他治理州郡。参考译文:白居易,字乐天,山西太原人,他从小就聪慧过人,胸怀豁达开朗。白居易十五六岁时,袖揣自己的一篇文章,去投赠著作郎吴地人顾况。顾况擅长作诗文,但是性情浮躁浅薄,后辈的诗文,没有合他心意的。(顾况)看到白居易的文章,不自觉地到门口迎接,以礼节对待他,说:“我以为这样的文章已经绝迹了,又从你这里得到它。白居易文辞丰富艳美,尤其擅长作诗。从任秘书省校书郎到任职京都,他写的几十上百篇诗歌,都有讽谏之意,能针砭时俗之弊,补救政务的缺陷,因而读书人都很赞赏他,并往往流传到宫中。章武皇帝接受劝谏励精图治,渴望听到正直言论,元和二年十一月,白居易被召入长安任翰林学士。元和三年五月,拜授左拾遗。白居易自认为遇到了喜爱文学的君主,自己被破格提升,决心竭尽生平所贮积的才识,报答皇上的恩宠任用。淄青节度使李师道进献丝织品,给魏徵的子孙赎回住宅。白居易进谏说:“魏徵是陛下先祖时的宰相,太宗曾赏赐殿材为他建造正室,与诸官的宅第大不相同。子孙典当,钱数不多,自然可以由官府为他赎回。而令李师道夺人之美,此事确实不太合适。”宪宗深表赞同。皇上又欲加授河东王锷以平章事,白居易谏道:“宰相是陛下辅佐之臣,非贤德良材不能居此位。王锷勒索民财进奉,为换取恩泽,不能让天下人认为陛下得了王锷进奉,便授他宰相之位,这对我圣朝极为不利。”此事便作罢。王承宗反叛,皇上下令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为招讨使,谏官中上奏章的人有十分之七八,白居易也当面向皇上谈论,情辞极其恳切。不久,他又请求停止河北用兵,奏章长达数千字,其中有很多话是别人不大愿意说出口的,皇上大都听取采纳了。元和五年,例当改授官职。皇上对崔群说:“白居易官卑俸薄,限于资历地位,不能超等提拔,愿任何职可听其自便奏来。”白居易奏道:“臣听说姜公辅原任内职,请求做京兆府判司,为的是奉养双亲。臣有老母,家境贫穷奉养很差,请求像姜公辅一样。”于是,授白居易京兆府户曹参军。元和六年四月,其母陈夫人去世,白居易退职还居下邽。元和十年七月,盗贼诛杀宰相武元衡,白居易第一个上疏论说他的冤屈,请求抓紧捕贼来一雪国耻。宰相认为白居易是太子属官而非谏官,不应在谏官之先议论政事。正碰上有人一向嫉恨白居易,便挑他的毛病,说他浮华无德行,他母亲因看花堕井而死,但是白居易所做《赏花》及《新井》诗,十分有伤于教化,不宜大庭广众之中传播。执政宰相正厌恶他多言,奏请皇上贬他为江表刺史。诏令发出,中书舍人王涯上疏议论此事,说根据白居易所犯过错,不宜让他治理州郡,于是追发诏令授任江州司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月下醉题①【宋】陆游黄鹄飞鸣未免饥,此身自笑欲何之。闭门种菜②英雄老,弹铗思鱼③富贵迟。生拟入山随李广,死当穿冢近要离④。一樽强醉南楼月,感慨长吟恐过悲。〖备注〗①该诗作于淳熙三年(1176),诗人五十二岁,六月罢职。②三国时刘备以种菜掩饰自己抱负。③齐人冯设客孟尝君家,初不受重视,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铁归来乎,食无鱼!”④年秋时勇士,相传吴王阖闾派要离剌杀了庆忌。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用“未免饥”的“黄鹄”自比,用“欲何之”暗示其罢职后处境之艰难。B.以“刘备种菜”的典故入诗,表达出诗人英雄迟暮的自叹,产生了归隐的想法。C.颈联用“随”“近”二字,表明了诗人对李广和要离的仰慕之情,并以此明志。D.全诗对仗工整,感情抒发自然。平淡之中有慷慨、辛酸,虽作悲语而意气犹豪。16.诗歌尾联中诗人想“强醉”却又“恐过悲”,请结合全诗分析其原因。〖答案〗15.B16.①月夜下黄鹄飞鸣本是平常之景,诗人还有俸禄可领,却联想到自己被罢职后会受饥寒的威胁,处境艰难窘迫。

②诗人一生热情,却被迫闭门种菜,命运可能要他“老”于这种境况。

③年过半百的诗人悲观失望,预感自己将有像李广、要离一样的遭遇和结局,功业难成。〖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词作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诗人英雄迟暮的自叹,产生了归隐的想法”错误。诗人一贯想为国驰驱,收复失地,以“英雄”自命,现在却被迫“闭门种菜”,命运可能要他“老”于这种境遇之中,不免引起他的愤慨。【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首联写到黄鹤边飞边鸣免不了饥饿,笑自己这一生想要往何处去。这里不明说自己罢职后所受饥寒的威胁,只用“黄鹄”的“未免饥”作比兴,倒过来用“自笑”“欲何之”扣住“此身”。,从而联想到自己被罢职后会受饥寒的威胁,处境艰难窘迫。颔联写到老于自己归乡种田这种境遇。诗人一贯想为国驰驱,收复失地,以“英雄”自命,现在却被迫“闭门种菜”,命运可能要他“老”于这种境遇之中,不免引起他的愤慨。颈联写到活着的时候想要入山跟随李广,死了也要打通墓道离要离更近一点。这里以仰慕李广与要离明志。诗说要“入山随李广”,指李广罢居南山射猎事。“穿冢近要离”,则表示死后墓地也要与要离为邻。这是年过半百的诗人悲观失望,预感自己将有像李广、要离一样的遭遇和结局,功业难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贾谊在《过秦论》中形象而生动地写出了陈涉的起义军得到了各地的积极回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陈情表》中,李密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时间的角度,用对比的方式表达了暂不赴命的请求,巧妙地化解了尽忠和尽孝的矛盾。(3)互文是古诗文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中,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在杜甫的诗中,运用了这一手法的诗句也有很多,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2)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3)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处成功的桥梁设计必然是自然的、简单的、原创的,并与周围环境①。与其周围的建筑相比,桥梁通常是一个庞然大物,②。因此,它应当更自然,且充分适应周围的地貌环境。其设计也应简洁而非肤浅。()。对于艺术品而言,唯一性是一项重要因素。同样,每座桥梁本身都应是③的。每一处结构设计都与其本身的需求和特殊的环境相适应。而每座桥梁的设计都应基于其特定的条件。因此,每座桥都应当是原创的,有自己的风格、特色和设计。与画作相似,只有一座原创的桥才是有价值的。位于天津市中心的大沽桥已经成为天津城市的地标。我们可以把海河的发展喻为“金龙狂舞”,海河横贯整个城市,就如同龙弯曲的尾巴。一到夜晚,大沽桥及其大拱就如同散发着光辉的太阳,与小拱所代表的月亮以及桥面边缘星星般闪烁的灯光交相辉映,所有的这些设计都发扬了龙的设计概念。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在文中括号处填入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A.如果一处设计可以通过便于理解的形象向公众传达其工作原理,那么使其设计就会看起来更加自然B.如果一处设计可以通过便于理解的形象向公众传达其工作原理,那么其设计就会看起来更加自然C.一处设计如果可以通过便于理解的形象向公众传达其工作原理,那么使其设计就会看起来更加自然D.一处设计如果可以通过便于理解的形象向公众传达其工作原理,那么其设计就会看起来更加自然20.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答案〗18.①相得益彰

②引人注目

③独一无二19.B20.①本句采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写出了夜晚大沽桥灯光交相辉映的景象。②描写形象,生动,便于读者理解。〖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处,根据空前“一处成功的桥梁设计必然是自然的、简单的、原创的”“并与周围环境”可知,这里是指成功的桥梁与周围环境互相补充,更能显出环境的优美,故可填“相得益彰”。相得益彰:相互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好处。②处,根据空前句“与其周围的建筑相比,桥梁通常是一个庞然大物”可知,这里是指桥梁通常是一个庞然大物,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故可填“引人注目”。引人注目:形容人或事物很具特色,引起人们的注意。③处,根据空后句“每一处结构设计都与其本身的需求和特殊的环境相适应”可知,每座桥梁都应是与别处没有相同的,故可填“独一无二”。独一无二:没有相同的或没有可以相比的。【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根据语句内容可知,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一处设计”,第二个分句的主语是“其设计”,前后主语不一致,所以应把关联词“如果”放在第一个主语的前边,排除CD;根据语句内容可知,看起来更加自然的是“其设计”,不能用“使”,排除A。【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的能力。原句中把夜晚“大沽桥及其大拱”的灯光比喻成“散发着光辉的太阳”,把“小拱”的灯光比喻成月亮的光辉,把“桥面边缘”的灯光比喻成星星般闪烁,作者运用比喻形象写出了夜晚大沽桥灯光交相辉映,明暗交错的景象。运用比喻的修辞对夜晚大沽桥的灯光进行形象描写,使景象更生动,更便于读者理解想象。(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疫苗只能预防特异性病原体引起的疾病,不能预防所有同类疾病。如13价肺炎疫苗无法预防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EV71疫苗只能预防EV71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_①。疫苗可保护绝大多数人避免发病,但所有疫苗的保护率都不是100%。由于受种者个体差异、免疫应答功能等原因,___②___。如有较小部分人接种乙肝疫苗后不产生乙肝抗体或产生抗体滴度较低,无法检测出来。疫苗接种并非儿童专利,成人疫苗接种同样也不容忽视。成人可接种的疫苗也不少,如流感疫苗、肺炎疫苗、乙肝疫苗等等。③,“花小钱,防大病”,何乐而不为?21.请结合材料内容用一个转折关系的复句来概括接种疫苗的必要性。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答案〗21.接种疫苗虽然并不能完全避免发病,但是可“花小钱,防大病”,是非常必要的。22.①不能预防其它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②可能导致接种后免疫失败③成人疫苗需自费接种〖解析〗【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要点及选用句式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找到句子的主语,根据材料内容及题干要求可知句子的主语是“接种疫苗”;然后从材料中找到具有转折关系的内容,根据“疫苗可保护绝大多数人避免发病,但所有疫苗的保护率都不是100%”可知,接种疫苗并不能完全避免发病,根据原文“疫苗接种并非儿童专利,成人疫苗接种同样也不容忽视”“花小钱,防大病”可知,接种疫苗可“花小钱,防大病”,是非常必要的。然后添加上表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语“虽然……但是……”即可得出〖答案〗。【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处,根据“疫苗只能预防特异性病原体引起的疾病,不能预防所有同类疾病”可知,此空是说EV71疫苗不能预防其它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故可填“不能预防其它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②处,根据空前句“疫苗可保护绝大多数人避免发病,但所有疫苗的保护率都不是100%”和空后句的例子“如有较小部分人接种乙肝疫苗后不产生乙肝抗体或产生抗体滴度较低,无法检测出来”可知,此空是指由于受种者个体原因,可能导致接种后免疫失败,故可填“可能导致接种后免疫失败”。③处,根据前文“成人可接种的疫苗也不少”可知,这里主要介绍的是成人疫苗,根据空后句“花小钱,防大病”可知,此空是指成人疫苗需自费接种,故可填“成人疫苗需自费接种”。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人与人之间需要对话,国与国之间需要对话,人与天地自然也需要对话。但有时,很难与对方对话,正如“夏虫不可语冰、井蛙不可语海”。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你的理解和体验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广东省广州市七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我国的园林艺术历史源远流长,“师法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是中国园林的艺术特色。“师法自然”要求造园者在造园时要在总体布局和组合方式上遵循自然的规律,合乎自然。如,在园中叠山置石时,造园者要模拟天然岩石的生长纹路,尽量减少人工堆砌的痕迹;园中的水域应模拟自然之水,弯弯曲曲,极尽自然之态;植物的配置要遵循疏密有致的原则,减少人工修饰之美,追寻自然的雅致。“融于自然”即建筑不作为整个园林的主体,园中的植物、水域、山坡等自然之物才是园林的主体、人居住的地方仅仅是园林的附属,隐匿于这片自然之中。园中的建筑表面常设计有漏窗,可增强空间的流动性,同时具有引导视线的作用,使视野更加开阔。从漏窗内向外看,开阔的水域、婆娑的树影、娇俏的亭台楼阁,野趣之美盎然。“顺应自然”即园林中的亭台楼阁、馆斋舫墙等建筑的形态和气质既与自然环境相吻合,又将园内各部分相串联,达到移步异景、峰回路转、闻其声不见其景的观赏效果。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植物和水体是整个园林的灵魂。“画无草木,山无生气;园无草木,水无生机。”《红楼梦》中,贾政带领众人通过弯弯曲曲的小径,进入石洞,只见繁盛的树木成荫,奇异的花朵闪烁其中,清泉在花草深处曲折跌落于奇石的缝隙之下,动静结合,达到了视觉、听觉和嗅觉的统一。植物和水体搭配,相得益彰。又如,宾客进入潇湘馆,见“后院的墙下开一缝隙,得清流一支,开沟仅有几尺,灌入墙内,绕着屋阶房缘至前院,绕竹下盘旋而出。”竹子瘦长高洁、挺拔秀美,阴柔溪流穿梭其间,给人灵动之感。挺拔的竹子和曲折的溪流形成强烈的对比,使整个潇湘馆的观赏层次更加多变,意境更加深远。建筑是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基本造园要素,也是人与自然交流情感的重要联结,为人与自然的沟通创造了空间。同时,自然和人工之美也体现在植物与建筑的结合上。如,林黛玉居住的潇湘馆以竹为主题,园内种植有竹、芭蕉、水仙等植物,在翠竹掩映下的潇湘馆被贾政视为学习的绝妙之处。翠竹成群与主入口的桃树和柳树形成“曲径通幽”的意境,体现了林黛玉恬淡孤洁的人物性格。“苍苔”也是潇湘馆的重要植物,苔藓的生长环境是幽暗、偏僻、阴湿的,要依附于水边的石头或者阴暗的墙垣之中,同时也暗指了林黛玉仰人鼻息的现实处境与冷傲的性格。叠山置石是中国古典园林中营造氛围常用的景观元素。运用土石等材料模拟自然中的真山是古典园林的特色,也是大观园的一大特色。其中,植物与山石相结合,通过遮挡、引导、分割视线等方法,可以营造空间氛围。《红楼梦》第17回中,贾政命下人开门,只见迎面而来的是一片繁盛的植物遮挡在面前。众人说道:“好山,好山!”“‘非胸中大有丘壑,焉想及此。’说毕,往前一望,见白石崚增,或如鬼怪,或如猛兽,纵横拱立,上面苔藓成斑,藤萝掩映,其中微露羊肠小径。”此为贾政带领众人浏览大观园时所遇之景,植物与山石相辅相成,山石上生长着茂盛的苔藓,好似天然的翠绿屏障,恰好遮住众人的视线。这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常用的造园手法——障景,造园者运用山石将园内和园外分割开,使整个园林更具有景观层次。摘编自全晓宇《浅析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文学审美属性——以<红楼梦>中大观园为例》)材料二:植物比德,物我合一。花从来都是美好事物的代表,青春和生命的象征。大观园中的园林花木丰富多彩,多种花木的色、香、品格暗喻众多人物的性格和命运。竹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贯有劲节、脱俗、诗意、清秀等意象。潇湘馆内栽植幽竹,门上隔扇的装饰也是竹子,形成幽静文雅的意境,暗含潇湘妃子林黛玉的性格。衢芜院不见花木,只有异草,以沉静的绿色或冷色为主,又异香扑鼻,沁人心脾,透出主人公薛宝钗的凝重、机敏。又红又香、带刺的玫瑰形容才情高、果敢厉害的探春;梅花既与妙玉相关,在栊翠庵中斗寒怒放,使宝玉有“访妙玉乞红梅”之举。园林与主人在精神层面上产生共鸣,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摘编自胡群霞《论<红楼梦>剧中的园林意境》)1.下列选项中,对相关概念的阐释不正确一项是()A.师法自然,指造园时以自然为师,以自然为法,在园林的总体布局和组合方式上遵循自然的规律,合乎自然的模样。B.融于自然,指人居住的地方应当融入园林之中,作为园林的附属,而园中的植物、山石等自然之物才是园林的主体。C.顺应自然,指园林中的建筑在形态和气质上与周边的自然环境相吻合,同时又巧妙地串联起园内各部分的自然景观。D.障景,是古典园林常用的造园手法,通过挡住园林的景色,将园林分为彼此独立的不同的空间景区,增添景观层次。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植物的清秀芬芳,水的灵动活泼,动静结合,视觉、听觉、嗅觉统一,共同营造了园林的深远意境。B.潇湘馆中的“苍苔”,生长于幽暗、偏僻、阴湿的环境,依附于水边的石头或阴暗的墙垣,暗指林黛玉寄人篱下,孤洁冷傲。C.幽雅文静的竹之于林黛玉,沁人心脾的香草之于薛宝钗,不仅暗喻了她们不同的性格,也暗示了她们未来的命运不同。D.怒放的红梅让栊翠庵多了一份世俗的气息,对妙玉而言,红梅出高墙,暗含着妙龄少女对红尘的些许向往之情。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张璨提出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画论,创造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B.扬州个园“月映竹成千个字”,借助竹的一半“个”字,形容个园主人的心情和心智。C.清人俞曲园手书“清风月光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使苏州沧浪亭的景致名扬四海。D.林逋的《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使人油然而生无限遐想。4.叶圣陶评说苏州园林:“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大观园也有这样的特点,请从选文中举出两例简要说明。5.大观园内有“稻香村”,对此,宝玉评说:“此处置一田庄,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宝玉的评说是否有理?请结合材料说说你的看法。〖答案〗1.D2.D3.B4.①大观园通过弯曲的小路和石洞形成天然的景区界限,而并没有强制进行区分。②潇湘馆进门处,由山石与苔藓形成天然屏障,但又并未真的将园景隔离开来。5.示例:合理。“稻香村”“峭然孤出”,是整片园区的绝对主体,并没有隐匿于自然之中;而且,也不能与附近景物相融一体,显得很突兀,不能体现“融于自然”“顺应自然”的园林艺术。〖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概念的含义的能力。D.“将园林分为彼此独立的不同的空间景区”无中生有。作者对障景的概念描述主要有“植物与山石相结合,通过遮挡、引导、分割视线等方法,可以营造空间氛围”“这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常用的造园手法——障景,造园者运用山石将园内和园外分割开,使整个园林更具有景观层次”,并没有景区之间完全独立。【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让栊翠庵多了一份世俗的气息”“暗含着妙龄少女对红尘的些许向往之情”说法有误。原文说法是“梅花既与妙玉相关,在栊翠庵中斗寒怒放,使宝玉有‘访妙玉乞红梅’之举”,结合红梅傲立霜雪的植物特色和对《红楼梦》的阅读经验,可知这表现的是妙玉清高孤傲、不落凡尘的特色。【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中,结合原文“植物比德,物我合一”“园林与主人在精神层面上产生共鸣,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可知,其主旨是园林中的自然景物能体现人的性格命运。A.该项是对画论的分析,讲的是向自然学习的理论,与材料二主旨不符;B.扬州个园借助竹这一景物,“形容个园主人的心情和心智”,最能体现材料二自然景物体现人的观点。C.该项讲的是名人作品为园林扬名的事例,与材料二主旨不符;D.该项并未体现人与景物的关系。【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材料中叶圣陶的评论“隔而不隔,界而未界”体现的是园林艺术中障景的手法,因此答题时只要从原文中找到对于大观园障景手法的相关例子即可。根据原文,作者对曲径通幽处及沁芳亭的描写“《红楼梦》中,贾政带领众人通过弯弯曲曲的小径,进入石洞,只见繁盛的树木成荫,奇异的花朵闪烁其中,清泉在花草深处曲折跌落于奇石的缝隙之下,动静结合,达到了视觉、听觉和嗅觉的统一。植物和水体搭配,相得益彰”可归纳出:大观园通过弯曲的小路和石洞形成天然的景区界限,而并没有强制进行区分。根据原文“《红楼梦》第17回中,贾政命下人开门,只见迎面而来的是一片繁盛的植物遮挡在面前……此为贾政带领众人浏览大观园时所遇之景,植物与山石相辅相成,山石上生长着茂盛的苔藓,好似天然的翠绿屏障,恰好遮住众人的视线”可归纳出:潇湘馆进门处,由山石与苔藓形成天然屏障,但又并未真的将园景隔离开来。【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的能力。《红楼梦》原文中,贾宝玉对“稻香村”的评价是“此处置一田庄,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非其地而强为地,非其山而强为山,虽百般精而终不相宜……”宝玉认为在这里设置一田庄有“穿凿扭捏”之嫌,认为“百般精”却“终不相宜”,可见宝玉崇尚天然和谐,反对雕琢、穿凿附会。而这些对于“稻香村”的评价确实有合理性。而结合原文“融于自然”的理念“建筑不作为整个园林的主体,园中的植物、水域、山坡等自然之物才是园林的主体、人居住的地方仅仅是园林的附属,隐匿于这片自然之中”以及“顺应自然”的理念“园林中的亭台楼阁、馆斋舫墙等建筑的形态和气质既与自然环境相吻合,又将园内各部分相串联,达到移步异景、峰回路转、闻其声不见其景的观赏效果”可知,稻香村“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并没有与园内其他各部分相串联,“峭然孤出”,作为整个“稻香村”园区的主体部分,并没有隐匿于自然之中。(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鸭的喜剧①鲁迅俄国的盲诗人爱罗先珂君带了他那六弦琴到北京之后不久,便向我诉苦说:“寂寞呀,寂寞呀,在沙漠上似的寂寞呀!”这应该是真实的,但在我却未曾感得;我住得久了,“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只以为很是嚷嚷罢了。然而我之所谓嚷嚷,或者也就是他之所谓寂寞罢。我可是觉得在北京仿佛没有春和秋。老于北京的人说,地气北转了,这里在先是没有这么和暖。只是我总以为没有春和秋;冬末和夏初衔接起来,夏才去,冬又开始了。一日就是这冬末夏初的时候,而且是夜间,我偶尔得了闲暇,去访问爱罗先珂君。他一向寓在仲密君的家里;这时一家的人都睡了觉了,天下很安静。他独自靠在自己的卧榻上,很高的眉枝在金黄色的长发之间微蹙了,是在想他旧游之地的缅甸,缅甸的夏夜。“这样的夜间,”他说,“在缅甸是遍地是音乐。房里,草间,树上,都有昆虫吟叫,各种声音,成为合奏,很神奇。其间时时夹着蛇鸣:‘嘶嘶!’,可是也与虫声相和谐……”他沉思了,似乎想要追想起那时的情景来。我开不得口。这样奇妙的音乐,我在北京确乎未曾听到过,所以即使如何爱国,也辩护不得,因为他虽然目无所见,耳朵是没有聋的。“北京却连蛙鸣也没有……”他又叹息说。“蛙鸣是有的!”这叹息,却使我勇猛起来了,于是抗议说,“到夏天,大雨之后,你便能听到许多虾蟆叫,那是都在沟里面的,因为北京到处都有沟。”“哦……”过了几天,我的话居然证实了,因为爱罗先珂君已经买到了十几个蝌蚪子。他买来便放在他窗外的院子中央的小池里。那池的长有三尺,宽有二尺,是仲密所掘,以种荷花的荷池。从这荷池里,虽然从来没有见过养出半朵荷花来,然而养虾蟆却实在是一个极合式的处所。蝌蚪成群结队的在水里面游泳;爱罗先珂君也常常踱来访他们。有时候,孩子告诉他说,“爱罗先珂先生,他们生了脚了。”他便高兴的微笑道,“哦!”然而养成池沼的音乐家却只是爱罗先珂君的一件事。他是向来主张自食其力的,常说女人可以畜牧,男人就应该种田。所以遇到很熟的友人,他便要劝诱他就在院子里种白菜;也屡次对仲密夫人劝告,劝伊养蜂,养鸡,养猪,养牛,养骆驼。后来仲密家果然有了许多小鸡,满院飞跑,啄完了铺地锦的嫩叶,大约也许就是这劝告的结果了。从此卖小鸡的乡下人也时常来,来一回便买几只,因为小鸡是容易积食,发痧,很难得长寿的;而且有一只还成了爱罗先珂君在北京所作唯一的小说《小鸡的悲剧》②里的主人公。有一天的上午,那乡下人竟意外的带了小鸭来了,咻咻的叫着;但是仲密夫人说不要。爱罗先珂君也跑出来,他们就放一个在他两手里,而小鸭便在他两手里咻咻的叫。他以为这也很可爱,于是又不能不买了,一共买了四个,每个八十文。小鸭也诚然是可爱,遍身松花黄,放在地上,便蹒跚的走,互相招呼,总是在一处。大家都说好,明天去买泥鳅来喂他们罢。爱罗先珂君说:“这钱也可以归我出的。”他于是教书去了,大家也走散。不一会,仲密夫人拿冷饭来喂他们时,在远处已听得泼水的声音,跑到一看,原来那四个小鸭都在荷池里洗澡了,而且还翻筋斗,吃东西呢。等到拦他们上了岸,全池已经是浑水,过了半天,澄清了,只见泥里露出几条细藕来;而且再也寻不出一个已经生了脚的蝌蚪了。“爱罗先珂先生,没有了,虾蟆的儿子。”傍晚时候,孩子们一见他回来,最小的一个便赶紧说。“唔,虾蟆?”仲密夫人也出来了,报告了小鸭吃完蝌蚪的故事。“唉,唉!……”他说。待到小鸭褪了黄毛,爱罗先珂君却忽而渴念着他的“俄罗斯母亲”了,便匆匆的向赤塔去。待到四处蛙鸣的时候,小鸭也已经长成,两个白的,两个花的,而且不复咻咻的叫,都是“鸭鸭”的叫了。荷花池也早已容不下他们盘桓了,幸而仲密的住家的地势是很低的,夏雨一降,院子里满积了水,他们便欣欣然,游水,钻水,拍翅子,“鸭鸭”的叫。现在又从夏末交了冬初,而爱罗先珂君还是绝无消息,不知道究竟在哪里了。只有四个鸭,却还在沙漠上“鸭鸭”的叫。一九二二年十月(有改编)〖备注〗①《鸭的喜剧》取材于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1922年在北京时的生活片断,发表后被收入作者小说集《呐喊》。②在北京期间,爱罗先珂创作了一篇题为《小鸡的悲剧》的小说,写一只小鸡抱着幻想,要像鸭子一样地游泳,结果下水后却被淹死了。作者以小鸡的悲惨遭遇寄托自己理想不能实现的悲哀。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刚来北京不久的爱罗先珂为摆脱寂寞,在院子里先后养蝌蚪、小鸡、小鸭,然而这些举措逐一失败,他的寂寞感受注定无计消除。B.小鸡的死亡使企图改造“沙漠”有所作为的爱罗先珂受到了挫败,而在小鸭最终吃光了蝌蚪后,他终于发出了“唉”的沉痛叹息。C.爱罗先珂匆匆赶回赤塔,是因为他对北京这座城市彻底失望了,于是想逃离这片“沙漠”,不愿再踏足这里,以致于“绝无消息”。D.起初“我”对“北京没有蛙鸣”的说法有过勇猛的争辩,因为“我”的感受不深,随着友人的离去,“我”终于领会了这“寂寞”。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写爱罗先珂诉说寂寞,既体现了他内心的空虚,也为下文回忆缅甸夏夜的喧闹和培养“池沼音乐家”埋下伏笔。B.文中对“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的成语的反用和北方“仿佛没有春和秋”的议论,并非闲笔,暗含嘲讽,意味深长。C.小说的叙述是从盲诗人“沙漠”似的感受写起,到四个鸭子“鸭鸭”地在“沙漠”上叫作为终结,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结构。D.小说多处运用象征手法,“沙漠”是社会现实的写照,北京“只有冬夏没有春秋气”不只指自然气候,也隐喻着社会现状。8.本文多处运用了反衬手法,请在文中找出三处并作分析。9.小说为什么以“鸭的喜剧”为标题?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答案〗6.C7.A8.①用遍地音乐的缅甸之夜的生意盎然,反衬出“连蛙鸣也没有”的北京夏夜的寂寞荒凉;②用“我”因习以为常对环境感觉的迟钝,反衬出盲诗人的敏感;③用盲诗人对“俄罗斯母亲”的渴念,反衬出盲诗人对现在生活的不满和失望;④用鸭子在“沙漠”上的叫声,反衬出比无声更“寂寞”的世界。9.①小说写了小鸭刚买来时十分可爱,后来也得以顺利成长。②题目虽为“喜剧”,但情节自始至终隐含着悲剧。诗人想改变沙漠般的现实而养蝌蚪,因小鸭的可爱买了小鸭,买来小鸭以后蝌蚪丧了命,最后诗人不知去了哪里,鸭也没了主人。③“喜剧”一词运用反讽手法,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沉闷、死气沉沉。〖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的能力。C.“爱罗先珂匆匆赶回赤塔,是因为他对北京这座城市彻底失望了……”错误,原文是说“爱罗先珂君却忽而渴念着他的‘俄罗斯母亲’了,便匆匆的向赤塔去”,可见不是因为“失望”。【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A.“体现了他内心的空虚”错误,应该是体现了诗人热爱生命,热爱生活,诚挚纯真的个性。【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从“寂寞呀,寂寞呀,在沙漠上似的寂寞呀!”“北京却连蛙鸣也没有”,北京夏夜的寂寞荒凉;而“在缅甸是遍地是音乐。房里,草间,树上,都有昆虫吟叫,各种声音,成为合奏,很神奇……与虫声相和谐……”可知,用遍地音乐的缅甸之夜的生意盎然,反衬出“连蛙鸣也没有”的北京夏夜的寂寞荒凉;从“这应该是真实的,但在我却未曾感得;我住得久了”,“在缅甸是遍地是音乐……与虫声相和谐……”可知,用“我”因习以为常对环境感觉的迟钝,反衬出盲诗人的敏感;从“仲密夫人也出来了,报告了小鸭吃完蝌蚪的故事。‘唉,唉!……’他说。”感叹小鸭吃了蝌蚪,却“念着他的‘俄罗斯母亲’”,用盲诗人对“俄罗斯母亲”的渴念,反衬出盲诗人对现在生活的不满和失望;从“只有四个鸭,却还在沙漠上‘鸭鸭’的叫”可知,用鸭子在“沙漠”上的叫声,反衬出比无声更“寂寞”的世界。【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从“小鸭也诚然是可爱,遍身松花黄,放在地上,便蹒跚的走,互相招呼,总是在一处”“待到四处蛙鸣的时候,小鸭也已经长成”“他们便欣欣然,游水,钻水,拍翅子”“只有四个鸭,却还在沙漠上‘鸭鸭’的叫”可知,小说以“鸭的喜剧”为标题,是因为从文章里可以找到小鸭刚买来时十分可爱,后来也得以顺利成长。所谓“悲剧”,就是爱罗先珂的目的没有实现的内容,即诗人想改变沙漠般的现实而养蝌蚪——“爱罗先珂君已经买到了十几个科斗子”,小鸡难得长寿——“小鸡是容易积食,发痧,很难得长寿的”,因小鸭的可爱买了小鸭——“他以为这也很可爱,于是又不能不买了,一共买了四个,每个八十文”,小鸭子把蝌蚪都吃了——“报告了小鸭吃完科斗的故事”,未听到小鸭子“鸭鸭”的叫声爱罗先珂便回国了,最后鸭也没了主人——“待到小鸭褪了黄毛,爱罗先珂君却忽而渴念着他的俄‘罗斯母亲’了,便匆匆的向赤塔去”,他想排遣寂寞却最终没有实现,题目虽为“喜剧”,但情节自始至终隐含着悲剧。题目虽为“喜剧”,但情节自始至终隐含着悲剧。诗人想改变沙漠般的现实而养蝌蚪,因小鸭的可爱买了小鸭,买来小鸭以后蝌蚪丧了命,最后诗人不知去了哪里,鸭也没了主人。“寂寞呀,寂寞呀,在沙漠上似的寂寞呀!”“我住得久了,‘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只以为很是嚷嚷罢了”,从诗人的内心感受和我的说法中,可知“喜剧”一词反讽手法,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沉闷、死气沉沉。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白居易,字乐天,山西太原人。居易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篇,投著作郎吴人顾况。况能文,而性浮薄,后进文章无可意者。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曰:“吾谓斯文遂绝,复得吾子矣!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自雠校至结绶畿甸,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往往流闻禁中。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二年十一月,召入翰林为学士。三年五月,拜左拾遗。居易自以逄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淄青节度使李师道进绢,为魏徵子孙赎宅,居易谏曰:“徵是陛下先朝宰相太宗尝赐殿材成其正室尤与诸家第宅不同子孙典贴其钱不多自可官中为之收赎。而令师道掠美,事实非宜。”宪宗深然之。上又欲加河东王锷平章事。居易谏曰:“宰相是陛下辅臣,非贤良不能当此位。锷诛剥民财,以市恩泽,不可使四方之人谓陛下得王锷进奉,而与之宰相,深无益于圣朝。”乃止。王承宗拒命,上令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为招讨使,谏宦上章者十七八。居易面论,辞情切至。既而又请罢河北用兵,凡数千百言,皆人之难言者。上多听纳。五年,当改官。上谓崔群曰:“居易官卑俸薄,拘于资地,不能超等,其官可听自便奏来。”居易奏曰:“臣闻姜公辅为内职,求为京府判司。为奉亲也。臣有老母,家贫养薄,乞如公辅例。”于是,除京兆府户曹参军。六年四月,丁母陈夫人之丧,退居下邽。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言浮华无行,其母因看花堕井而死,而居易作《赏花》及《新井》诗,甚伤名教,不宜置彼周行。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诏出,中书舍人王涯上疏论之,言居易所犯状迹,不宜治郡。追诏授江州司马。(节选自《旧唐书·列传卷一百一十六》)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徵是陛下先朝宰相/太宗尝赐殿材成/其正室尤与诸家第宅/不同子孙典贴/其钱不多/自可官中为之收赎/B.徵是陛下先朝宰相/太宗尝赐殿材成其正室/尤与诸家第宅不同/子孙典贴/其钱不多/自可官中为之收赎/C.徵是陛下先朝宰相/太宗尝赐殿材成其正室/尤与诸家第宅/不同子孙典贴/其钱不多/自可官中为之收赎/D.徵是陛下先朝宰相/太宗尝赐殿材成/其正室尤与诸家/第宅不同/子孙典贴/其钱不多/自可官中为之收赎/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斯文”指文人,与《兰亭集序》中“亦将有感于斯文”中“斯文”意思不同。B.禁中,文中指封建帝王所居的宫苑。因不许人随便进出,故称禁中,也作“禁内”。C.“市恩泽”的“市”意为换取,与《孔雀东南飞》“交广市鲑珍”中“市”意思不同。D.谏官,中国古代官职之一,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也称为监官。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白居易自幼聪慧过人,十五六岁时向善于写文章但看不起别人的吴人顾况自投文章自荐,得到顾况的认可。B.白居易任左拾遗时,尽责尽职,多次对朝廷大事直言进谏,甚至与皇帝面论,其劝谏之言多被皇帝采纳。C.元和五年,白居易例当改授官职,但因为资历不够不能超等提拔。出于信任,皇帝让白居易自己选择职位。D.白居易越职为武元衡上疏后,被贬为江表刺史。中书舍人王涯上疏替白居易求情,于是追发诏令授任江州司马。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居易自以逄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2)而又请罢河北用兵,凡数千百言,皆人之难言者。14.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概括。〖答案〗10.B11.A12.D13.(1)白居易自认为遇到了喜爱文学的君主,自己被破格提升,决心竭尽生平所贮积的才识,报答皇上的恩宠任用。

(2)不久,他又请求停止河北用兵,奏章长达数千字,其中有很多话是别人不大愿意说出口的。14.①越职为武元衡上疏;

②有人挑他的毛病,说他浮华无德行;

③所做《赏花》及《新井》诗,十分有伤于教化,不宜大庭广众之中传播。

④中书舍人王涯落井下石,上疏说不宜让他治理州郡。〖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魏徵是陛下先祖时的宰相,太宗曾赏赐殿材为他建造正室,与诸官的宅第大不相同。子孙典当,钱数不多,自然可以由官府为他赎回。“成”作谓语,“其正室”作宾语,谓语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子孙”作“典贴”的主语,其前断句,排除C。【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文中‘斯文’指文人……‘斯文’意思不同”错误。文章“斯文”的意思是“这样的文章”,《兰亭集序》中“亦将有感于斯文”中“斯文”的意思是“这篇文章”,意思相同。句意:我以为这样的文章已经绝迹了。/也将对这篇文章有所感受。C.正确。换取;/采购。句意:为换取恩泽。/从交州、广州采购来山珍海味。【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D.“中书舍人王涯上疏替白居易求情”错误。由原文“诏出,中书舍人王涯上疏论之,言居易所犯状迹,不宜治郡。追诏授江州司马”可知,中书舍人王涯上疏没有替白居易求情,反而是落井下石。【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以”,认为;“逄”,遇到;“好文”,喜爱文学;“非次”,破格;“恩造”,恩宠任用。(2)“罢”,停止;“凡”,总共;“难言”,不大愿意说出口。【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结合“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可知,越职为武元衡上疏;结合“。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言浮华无行”可知,有人挑他的毛病,说他浮华无德行;结合“其母因看花堕井而死,而居易作《赏花》及《新井》诗,甚伤名教,不宜置彼周行”可知,所做《赏花》及《新井》诗,十分有伤于教化,不宜大庭广众之中传播。结合“诏出,中书舍人王涯上疏论之,言居易所犯状迹,不宜治郡。追诏授江州司马”可知,中书舍人王涯落井下石,上疏说不宜让他治理州郡。参考译文:白居易,字乐天,山西太原人,他从小就聪慧过人,胸怀豁达开朗。白居易十五六岁时,袖揣自己的一篇文章,去投赠著作郎吴地人顾况。顾况擅长作诗文,但是性情浮躁浅薄,后辈的诗文,没有合他心意的。(顾况)看到白居易的文章,不自觉地到门口迎接,以礼节对待他,说:“我以为这样的文章已经绝迹了,又从你这里得到它。白居易文辞丰富艳美,尤其擅长作诗。从任秘书省校书郎到任职京都,他写的几十上百篇诗歌,都有讽谏之意,能针砭时俗之弊,补救政务的缺陷,因而读书人都很赞赏他,并往往流传到宫中。章武皇帝接受劝谏励精图治,渴望听到正直言论,元和二年十一月,白居易被召入长安任翰林学士。元和三年五月,拜授左拾遗。白居易自认为遇到了喜爱文学的君主,自己被破格提升,决心竭尽生平所贮积的才识,报答皇上的恩宠任用。淄青节度使李师道进献丝织品,给魏徵的子孙赎回住宅。白居易进谏说:“魏徵是陛下先祖时的宰相,太宗曾赏赐殿材为他建造正室,与诸官的宅第大不相同。子孙典当,钱数不多,自然可以由官府为他赎回。而令李师道夺人之美,此事确实不太合适。”宪宗深表赞同。皇上又欲加授河东王锷以平章事,白居易谏道:“宰相是陛下辅佐之臣,非贤德良材不能居此位。王锷勒索民财进奉,为换取恩泽,不能让天下人认为陛下得了王锷进奉,便授他宰相之位,这对我圣朝极为不利。”此事便作罢。王承宗反叛,皇上下令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为招讨使,谏官中上奏章的人有十分之七八,白居易也当面向皇上谈论,情辞极其恳切。不久,他又请求停止河北用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