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综合体及配套建设项目路道路工程设计说明_第1页
社区综合体及配套建设项目路道路工程设计说明_第2页
社区综合体及配套建设项目路道路工程设计说明_第3页
社区综合体及配套建设项目路道路工程设计说明_第4页
社区综合体及配套建设项目路道路工程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篇道路工程目录107401、概述 页共14页1、概述1.1项目概况、建设背景及建设意义郫都区,隶属于四川省\t"/item/%E9%83%AB%E9%83%BD%E5%8C%BA/_blank"成都市,位于成都市中心城区西北部,东北与\t"/item/%E9%83%AB%E9%83%BD%E5%8C%BA/_blank"彭州市、\t"/item/%E9%83%AB%E9%83%BD%E5%8C%BA/_blank"新都区,东南与\t"/item/%E9%83%AB%E9%83%BD%E5%8C%BA/_blank"金牛区毗邻,南面与\t"/item/%E9%83%AB%E9%83%BD%E5%8C%BA/_blank"青羊区相连,西南与\t"/item/%E9%83%AB%E9%83%BD%E5%8C%BA/_blank"温江区相连、西北与\t"/item/%E9%83%AB%E9%83%BD%E5%8C%BA/_blank"都江堰市接壤。郫都区幅员面积395平方千米。本项目路位于郫都区中部,道路B呈西北-东南走向,起于长清路,止于望丛中路是郫都区规划的重要支路之一。项目分为两条路,待本项目建成后将解决周边居民出行问题,确保住户出行安全,营造舒适的人居环境,极大程度地提高居民生活质量。项目区位图1.2设计依据及主要规范标准1.2.1设计依据1)本项目勘察设计合同;2)1:500地形图;业主提供的用地规划、道路红线图;《郫筒街道岷阳社区幼儿园、社区综合体及绿地建设项目勘察报告(道路分册)》(中国华西工程设计建设有限公司2022.10)。1.2.2主要规范标准1)《道路工程制图标准》(GB50162-1992);2)《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3)《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4)《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5)《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6)《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7)《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17);8)《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9)《成都市人行道建设技术导则》(2011年版);10)《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11)《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3362-2018);12)《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13)《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T3610-2019);14)《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15)《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3363-2019);16)《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2013);17)《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18)《成都市城市道路沥青路面道路结构设计导则》(2012年版)19)《城市道路交通工程项目规范》(GB55011-2021)20)《建筑与市政地基基础通用规范》(GB55003-2021)21)《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2021)22)《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GB55019-2021)其他相关技术文件及资料等。1.3设计内容及工程概况项目道路位于郫都区中部,规划定位为城市支路,本项目包含2条道路,道路A全长541.22m,道路B全长462.519m,设计速度20km/h,双向2车道,红线宽度12m,道路A从西到东依次与已建长清路、拟建道路B和已建东大街相交,道路B从西到东依次与已建长清路、拟建道路A和已建道路B相交。本项目全线为新建,设计内容包括道路工程、交通工程、照明工程、综合管网工程等。2)道路A为城市支路,路基宽度12m,本次实施段长541.221m。本次实施范围内总挖方约0.37万方,总填方约0.58万方,道路最大挖深约0.291m,最大填高约1.169m,不存在高填深挖路基。道路B为城市支路,路基宽度12m,本次实施段长462.519m。本次实施范围内总挖方约2160方,总填方约2123方,道路最大挖深约0.7m,最大填高约1.3m,不存在高填深挖路基。2、工程建设条件2.1沿线自然条件概况2.1.1地形地貌拟建场地位于成都市郫都区郫筒镇,南临东大街,西接长清路,东接望丛东路,交通便利,位置优越。现场现状较平整。场地地貌单元属于岷江水系Ⅰ级阶地。2.1.2气象、水温条件项目建设区域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象特征是: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水热同步,霜雪稀少。据1970-2004年35年的气象观测资料统计,多年平均气温17.27℃、极端最高气温37℃、最低-3.3℃,月平均最高气温26.19℃、最低6.61℃。多年平均降雨量1026.5mm,一日最大降水量284.3mm(1995年8月24日),多年降雨集中在6~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72.3%,多年平均年蒸发量1016.3mm,较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少10.19mm,多年平均相对湿度82%,多年平均风速1.4m/s,主导风向西北。2.1.3地震效应拟建场地位于成都市郫都区郫筒街道长青路东侧,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及《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的有关规定,本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g为重力加速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0.45s。2.1.4不良地质现象经工程地质钻探和测绘表明,场区内及周边未见岩溶、滑坡、危岩和崩塌、泥石流、地下采空区、地面沉降等不良地质作用,勘察时场地未见埋藏的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2.2周边已建成道路设施现状1)现状长清路现状长清路为整体呈南北走向的次干路,项目道路A与道路B在起点处于其平交,现状为双向四车道。2)现状东大街街路现状东大街路路为整体呈东西走向的次干路,项目A路在终点处于其平交,现状为双向四车道。3)区域其他道路区域内现状还分布有红瓦路等各级道路,与本项目构成郫县区交通路网。2.3原材料及交通运输条件工程建设所用建筑材料均可从本地就近采购,并通过场地周边的市政道路运输到场。场地范围及周边已建成若干市政道路,包括:1)长清路:南北向次干路,向北与成灌东路相接,向南与东大街相通,双向4车道。2)东大街:东西向次干路,向东与南北大道相接,向西与长青路相接,双向4车道。3)望丛东路:南北向次干路,向南与望丛中路相接,向北与成灌东路相连,双向4车到交通运输条件较为便捷。3、道路工程设计3.1总体设计3.1.1总体设计原则1)在成都市总规与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指导思想下,以有关部门的相关批复为依据,进行本工程的设计。2)“以人为本、与自然相和谐”,工程方案和周边环境和谐,和区域发展风格、周边环境相协调。3)道路和周边路网相协调,适应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为今后发展留有余地。4)建设标准与功能定位相适应,总体方案有利于充分发挥道路的交通功能,有利于地区开发和协调。5)坚持科学态度,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既要经济合理,安全可靠,又要适合本工程的建设特点。3.1.2主要技术指标主要技术标准一览表序号指标名称单位道路A、道路B采用指标1道路等级城市支路2设计年限沥青砼路面设计年限为10年3设计速度Km/h204标准宽度m125圆曲线最小半径m1506道路纵坡度%Imax=0.57/2.55Imin=0.37/0.397竖曲线最小半径m6000/15008路拱横坡%29停车视距m≥2010荷载等级汽车:城-B级;人群:3.5kN/㎡11路面结构设计轴载BZZ-100型标准车12道路净高m4.53.2平面设计3.2.1平面设计原则1)道路A平面设计参考道路规划红线布置,道路B严格按照规划线位进行布线;2)道路AK0+481.634处圆曲线长度不满足,需加大圆曲线半径,其余部分严格按照规划线位进行布线。3.2.2平面设计成果简述道路A严格按照规划线位进行布线,平面桩号K0+000~K0+541.221,路线总长541.221m,总体呈西北-东南走向,与长清路或东大街路交叉。全线共有三段圆曲线,K0+247.046处圆曲线半径为44m,K0+412.506处圆曲线半径为56m,K0+481.634处圆曲线半径为125m。平面布置图道路B路严格按照规划线位进行布线,平面桩号K0+000~K0+462.519,路线总长462.519m,总体呈西北-东南走向,与长清路或望丛东路交叉,全线只有一段圆曲线,曲线半径为150m,全线均不设缓和曲线。道路B平面布置图3.3纵断面设计3.3.1纵断面设计原则1)本项目道路纵断面设计在满足规范相关要求基础上以相交道路交叉口高程及两侧地块出入口进行控制;2)纵坡:一般路段最大纵坡按照≤8%控制,交叉口最大纵坡按照≤2.5%控制;3)坡长:道路最小坡长按≥60m控制,不同纵坡下的最大坡长应符合规范要求;4)竖曲线:凸形和凹形竖曲线半径均按≥150m控制,竖曲线长度按不小于50m控制。3.3.2竖向主要控制点道路A在起点与长清路平交,在终点与东大街平交,本次设计按长清路、东大街路面高程及地块消防通道出入口高程进行控制。道路B在起点与长清路平交,在终点与望丛东路平交,本次设计按长清路、望丛东路面高程及地块消防通道出入口高程进行控制。竖向控制点一览表类型控制点控制点桩号控制点标高(m)设计标高(m)控制方式现状道路长清路AK0+000554.50554.50顺接构筑物应急消防通道出入口AK0+130555.50555.41顺接应急消防通道出入口AK0+170555.30555.31顺接应急消防通道出入口AK0+240555.10555.04顺接应急消防通道出入口AK0+300554.80554.81顺接应急消防通道出入口AK0+420554.90554.92顺接现状道路长清路BK0+000554.12554.12顺接构筑物地块消防通道出入口BK0+96554.7554.89顺接地块消防通道出入口BK0+174555.55555.36顺接地块消防通道出入口BK0+194555.30554.28顺接地块消防通道出入口BK0+350553.80553.80顺接现状道路望丛东路BK0+462.519553.4553.4顺接3.3.3纵断面设计成果简述道路A起于现状长清路,止于现状东大街。本次设计纵断面按现状道路工程出入口高程控制,全线共4段纵坡,最大坡率为2.55%,最小坡率为0.39%,最小凸半径为1300m,最小凹半径为3600m,最小坡长72m。道路B起于现状长清路,止于现状望丛东路,本次设计纵断面按现状道路高程及地块出入口高程控制,全线共3段纵坡,最大纵坡1.45%,最小纵坡0.36%,最小凸曲线半径为6000m,最小凹曲线半径为25000m,最小坡长100m。3.4横断面设计3.4.1标准横断面设计道路红线宽度为12m,根据交通量预测,采用双向两车道规模。根据规范规定并结合红线宽度,标准断面采用:2.5m人行道+7m车行道+2.5m人行道=12m。标准横断面布置图3.4.2路面横坡车行道坡度为2%向外侧,人行道坡度为2%向内侧,机动车道采用单折线形路拱横坡,人行道为向内单面坡。3.4.3超高加宽设计1)超高设计本项目在道路A半径为44m和56m的两处圆曲线处设置了2%的超高。2)加宽设计本项目道路A设置了三处圆曲线,圆曲线半径为44m、56m、125m,道路B只设置了一处圆曲线,圆曲线半径为150m,在平曲线内侧进行加宽,加宽类型为1类。路面加宽表交点平曲线加宽圆曲线缓和曲线长总加宽加宽度或超高缓序半径宽度长度和长度、加长度总面积备注桩号宽缓和长度号(米)(米)(米)(米)(米)(平方米)1AK0+258.02544171.9911560155.5992AK0+413.541560.941.899156088.6883AK0+481.8261250.741.447156079.3314BK0+355.9731500.748.93110.559.43142.101合计365.7193.5交叉口设计3.5.1交叉口设计原则1)平面交叉口设计必须以道路规划和交通规划为基础,以交叉口流量、流向为依据,结合实际的地形因地制宜布置。2)平面交叉口设计方案应满足设计年限初的服务水平要求及设计年限末的通行能力要求。3)平面交叉口的设计,必须使进口道通行能力与其上游路段通行能力相匹配,并注意与相邻交叉口之间的协调。4)交叉口进口道必须有足够的停车长度;出口道必须有足够的疏解能力,满足各向车流迅速驶离交叉口。5)交叉口应具有良好的通视,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有序地通行,确保交通的安全性。3.5.2交叉口设计概况道路A与长清路和东大街平交,与长清路和东大街为次干路-支路交叉,由于本项目交通量较小,故本次考虑此平交口采用平B1类交叉道路B与长清路和望丛东路平交,与长清路和望丛东路为次干路-支路交叉,由于本项目交通量较小,故本次考虑此平交口采用平B1类交叉。道路A与道路B平交,为支路-支路交叉,采用平B2型交叉。本项目沿线交叉口布置方案如下表:道路A交叉口布置方案一览表序号相交道路等级交叉口形式类型1长清路次干路T型交叉平B12东大街次干路T型交叉平B1道路B沿线交叉口布置方案一览表序号相交道路等级交叉口形式类型1长清路次干路T型交叉平B12道路A与道路B支路十字型交叉平B23望丛东路次干路T型交叉平B13.6路基设计3.6.1路基设计原则1)路基内的树根、草根、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等必须清除,路基不得用腐殖土、垃圾土或淤泥填筑。填土不得有杂草、树根等杂质,清表厚度按0.3m考虑。2)道路经过软土路基的时候,路基施工须对特殊地基进行处理,然后分层回填至路基顶面。3)填土地段的表面不得有积水,并应保持适当干燥,填土层应分层夯实。每层填土厚度不应超过50cm。3.6.2路基设计技术要求路床顶面土基回弹模量:≥30Mpa。路基宜选用级配较好的砾类土、砂类土等粗粒土作为填料,填料最大粒径应小于150mm。泥炭、淤泥、冻土、强膨胀性土、有机土及易溶盐超过允许含量的土等,不宜直接用于填筑路堤;浸水部分的路堤不应直接采用粉质土填筑。需要使用时,必须采取技术措施进行处理,经检验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使用。4)压实度要求:土基应统一填筑和碾压,按照《成都市城市道路沥青轮道路结构设计导则》要求,道路压实度见下表,本工程拟采用重型压实标准。表10路基压实度要求项目分类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压实度(%)填料最小强度CBR(%)填料最大粒径(mm)填方路基0~30≥95610030~80≥95410080~150≥943150>150≥922150零填及挖方路基0~30≥95610030~80≥9541003.6.3一般路基设计填方路堤填方应分层铺筑,均匀压实,路基填料不得采用淤泥、有机土、腐质土、膨胀土以及液限大于50%、塑性指数大于26的细粒土。填方路基施工前应清除地表草皮、树根、淤泥、垃圾、耕作土、拆迁建渣等。本项目填方边坡均为一级边坡,采用1:1.5坡率。当地面坡度陡于1:5时,要求在原地表开挖成向内倾斜2~4%的台阶,台阶宽度不得小于2.0m。2)挖方路堑本项目挖方边坡高度均小于3m,为一级边坡,挖方边坡坡率应根据沿线岩土类别,结合路线经过区域已建成道路、小区住宅的人工边坡和自然边坡的稳定情况调查综合考虑。3)低填浅挖路基当填方高度≤1.53m时,视为低填路基。对于低填路堤及浅挖路堑或土质路堑,对路床范围采用换填砂砾石处理。3.6.4特殊路基设计经勘察确定场地内特殊土为杂填土,在场地内全场分布,近期堆填,填土成分以黏性土、生活垃圾及建筑垃圾(颗粒含量约20%)为主,含少量植物根茎,结构松散,均匀性差,固结程度低,层厚1.10~3.00m,承载力较低,不能作为路基持力层,本次设计考虑对其进行全部清除,换填砂砾石处治,砂砾石应分层碾压回填进行处理。3.6.5路基防护设计本项目周边地块即将开发,且填挖高度较小,故本项目边坡均按临时边坡考虑,不对边坡进行防护。3.6.6路基、路面排水设计本项目排水管线设计遵循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少占农田、重视环境保护为原则,采用雨污分流制,以防、排、疏为主,并与路面排水相协调,形成完善的排水系统。路面水可以通过路拱横坡结合雨水口、雨水管统一排放。本项目周边地块正在开发或为现状已建成的建筑物,故本次涉及道路边坡均按临时性边坡考虑,本项目道路A最大挖深0.29m,道路B最大填高1.3m,最大挖高0.7m,挖填高度较小,暂不考虑设置边沟,坡面汇水通过道路排水系统排放。3.7路面结构设计3.7.1车行道路面结构设计(1)设计标准标准轴载:BZZ-100路面结构设计年限:10年(2)自然条件自然区划:V2区气候分区:1-4-2四川盆地中湿区(3)材料计算参数材料名称15℃抗压模量(MPa)20℃抗压模量(MPa)劈裂强度(MPa)细粒式沥青混凝土(AC-13C)180012001.4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C)160010001.0水稳碎石基层(水泥含量5%)15000.5水稳碎石底基层(水泥含量4%)13000.4级配碎石垫层200-土基30(回弹模量)-通过交通预测和轴载计算,本项目设计使用年限内设计车道累计交通量为4822816,交通等级属于中交通,车行道采用如下路面结构:细粒式SBS改性沥青混凝土AC-13C上面层厚5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C下面层厚7cm稀浆封层厚0.6cm5%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厚20cm4%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厚20cm级配碎石垫层厚20cm(4)竣工验收弯沉值结构层顶面竣工弯沉值结构层位AC-13C上面层AC-20C下面层水稳基层水稳底基层垫层土基弯沉值(0.01mm)25.327.635.480.2305.6310.5(5)车行道压实度要求结构层压实度要求结构层位AC-13C上面层AC-20C下面层水稳基层水稳底基层垫层土基压实度(%)≥98≥97≥98≥97≥96≥95(6)抗滑技术要求抗滑技术要求年平均降雨量交工检测指标值横向力系数SFC60n构造深度TDb(mm)>1000≥54≥0.55500~1000≥50≥0.50250~500≥45≥0.45(7)材料要求1)面层①沥青上面层采用SBS改性沥青,其技术要求如下表:SBS改性沥青质量技术要求指标单位沥青指标试验法针入度(25℃,5s,100g)0.1mm40~60T0604针入度指数PI,不小于0T0604软化点(R&B)不小于℃60T0606延度5℃,5cm/min,不小于cm20T0605运动粘度135℃,不大于Pa.s3T0625T0619闪点,不小于℃230T0611溶解度不小于%99T0607弹性恢复25℃不小于%75T0662贮存稳定性离析,48h软化点差不大于℃2.5T0661质量变化不大于%±1.0T0610或T0609针入度比25℃,不小于%65T0604延度5℃,不小于cm15T0605下面层采用A级道路70号石油沥青,其技术要求如下表:A级道路70号石油沥青质量技术要求指标单位沥青指标试验法针入度(25℃,5s,100g)0.1mm60~80T0604针入度指数PI-1.5~+1.0T0604软化点(R&B)不小于℃46T060610℃延度不小于cm15T060515℃延度不小于cm10060℃运动粘度不小于Pa.s180T0625闪点,不小于℃260T0611溶解度不小于%99.5T0607蜡含量(蒸馏法)不大于%2.2T0615质量变化不大于%±0.8T0610或T0609残留针入度比(25℃)不小于%61T0604残留延度(10℃)不小于cm6T0605②粗集料粗集料应是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具有足够强度和耐磨性良好的具有颗粒形状的硬质石料。要求采用大型联合式碎石机(反击破或冲击破),石质应坚硬、耐磨、洁净,形状接近立方体。粗集料的技术要求如下表:粗集料质量技术要求指标单位技术要求石料压碎值,不大于%26洛衫矶磨耗损失,不大于%28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2.60吸水率,不大于%2.0坚固性,不大于%12针片状颗粒含量(混合料),不大于其中粒径大于9.5mm,不大于其中粒径小于9.5mm,不大于%%%151218水洗法<0.075mm颗粒含量,不大于%1软石含量,不大于%3粗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不小于级41个破碎面颗粒含量,不小于%1002个或2个破碎面颗粒含量,不小于%90③细集料细集料可采用天然砂、机制砂、石屑。细集料应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有适当的颗粒级配,其质量技术要求如下表:细集料质量技术要求项目单位技术要求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2.50坚固性(>0.3mm部分),不小于%12含砂量(<0.075mm的含量),不大于%3砂当量,不小于%60亚甲蓝值,不大于g/kg25棱角性(流动时间),不小于s30细集料的洁净程度,天然砂以小于0.075mm的含量的百分比表示,石屑和机制砂以砂当量(适用于0~4.75mm)或亚甲蓝值(适用于0~2.36mm和于0~0.15mm)表示。④填料矿粉必须采用石灰岩或岩浆岩中的强基性岩石等憎水性石料经磨细后得到的矿粉,原石料中的泥土杂质应除净。矿粉应干燥、洁净,能自由的从矿粉仓流出,其质量技术要求如下表:填料质量技术要求项目单位技术要求表观密度,不小于t/m32.50含水量,不大于%1粒度范围〈0.6mm%100外观—无团粒结块亲水系数—〈1塑性指数—〈4⑤抗剥落剂为保证沥青与集料间粘结力,提高抗水损害能力,要求掺加抗剥落剂。抗剥落剂应采用:性能优良、稳定、持久、且施工易于操作,加入后沥青与集料的粘结力不低于4级。沥青抗剥落剂,建议其掺量为沥青重量的0.4%。沥青中加入抗剥落剂后,应进行一定程度老化(薄膜烘箱中加热96小时,有条件可在压力老化仪PAV中进行),然后进行粘附性试验,经过初期老化后的混合料须进行浸水马歇尔试验、冻融劈裂试验。⑥混合料混合料的级配及性能指标要求如下表:沥青混合料矿料级配要求混合料通过下列筛选(方孔筛,mm)的质量级配要求沥青用量(%)26.5191652.30.150.075AC-13C10090~10060~8030~5324~4015~3010~237~185~124~84.5~6.5AC-20C10090~10074~9262~8250~7032~4626~3816~2810~226~164~123~74.0~5.5沥青混合料性能要求试验项目AC-13CAC-20C击实次数(次)双面各击75双面各击75稳定度(KN)不小于8.08.0流值(0.1mm)20~4020~40空隙率(%)3~53~5沥青饱和度(%)70~8560~75矿料间隙率(%)不小于1413残留稳定度(%)不小于8580冻融劈裂强度比(%)不小于8075动稳定度(次/mm)不小于280010002)上基层①水泥水泥可用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和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不得使用快硬早强水泥和已受潮变质水泥。采用标号425的水泥,要求其抗压模量≥700Mpa,7d浸水无侧限抗压强度大于3.5MPa。②粗集料碎石最大粒径不超过37.5mm。要求质地坚硬、耐久、洁净、不含杂质,碎石压碎值不得大于30%;碎石中扁平、长条颗粒的总含量不超过20%。③细集料要求洁净、不含杂质、不含塑性细土、有机质含量不得超过10%,细度模数不小于2.5。④水采用可饮用水。施工时应对集料分级以控制级配,根据具体材料和试验确定施工配合比,并严格控制水泥用量,最大剂量不得超过5.5%;混合料七天龄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不小于3.5Mpa。水稳碎石级配要求通过下列方孔筛(mm)的质量百分比率(%)37.531.5199.54.752.360.60.075液限(%)塑性指数10090-10073-8849-6929-5417-378-200-7<28<93)下基层①水泥水泥可用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和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不得使用快硬早强水泥和已受潮变质水泥。采用标号425的水泥,要求其抗压模量≥700Mpa,7d浸水无侧限抗压强度大于2.5MPa。②粗集料碎石最大粒径不超过37.5mm。要求质地坚硬、耐久、洁净、不含杂质,碎石压碎值不得大于30%;碎石中扁平、长条颗粒的总含量不超过20%。③细集料要求洁净、不含杂质、不含塑性细土、有机质含量不得超过10%,细度模数不小于2.5。④水采用可饮用水。施工时应对集料分级以控制级配,根据具体材料和试验确定施工配合比,并严格控制水泥用量,最大剂量不得超过3.5%;混合料七天龄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不小于2.5Mpa。稳碎石级配要求通过下列方孔筛(mm)的质量百分比率(%)37.531.5199.54.752.360.60.075液限(%)塑性指数10090-10073-8849-6929-5417-378-200-7<28<94)级配碎石垫层级配碎石回弹模量E≥200Mpa,施工中严格执行现行国家相关规范的规定。级配碎石垫层级配范围通过下列方孔筛(mm)的质量百分比率(%)5337.531.519.09.54.752.360.60.075液限(%)塑性指数10085-10069-8840-6519-4310-308-256-180-10<28<95)稀浆封层选用ES-2稀浆封层,厚度为6mm,稀浆封层用矿料级配应满足下表要求:稀浆封层矿料级配要求级配类型通过下列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9.54.752.30.150.075ES-210090~10065~9045~7030~5018~3010~215~15允许波动范围±5%±5%±5%±5%±4%±3%±2%稀浆封层混合料技术要求项目单位稀浆封层试验方法可拌合时间S>120手工拌合稠度Cm2~3T0751粘聚力试验30min(初凝时间)60min(开发交通时间)N.mN.m(仅适用于快开放交通的稀浆封层)≥1.2≥2.0T0754负荷轮碾压试验(LWT)粘附砂量轮迹宽度变化率g/m2%(仅适用于重交通路表层时)<450―T0755湿轮磨耗试验的磨耗值(WTAT)浸水1h浸水6hg/m2g/m2<800―T07526)透层沥青面层摊铺施工前,在水稳基层表面,应浇洒透层油。透层油采用符合要求的慢裂型阳离子型乳化沥青PC-2,喷洒量应试验确定,一般为0.35~0.70kg/㎡(以沥青重量计)。技术指标详见下表:透层油用乳化沥青技术指标要求试验项目乳化沥青(PC-2)沥青标准粘度计C25,3(s)8~20恩格拉粘度计E251~6蒸发残留物含量不小于(%)储存稳定度5d不大于(%)5与矿料的粘附性,裹覆面积不小于2/3蒸发残留物针入度(25℃100g5s)(0.01mm)50~300延度(15℃)不小于(cm)40残留分含量,不小于(%)50溶解度(三氯乙烯)不小于(%)97.57)粘层沥青层之间、沥青层与水稳层之间应均匀洒布粘层油。粘层油采用符合要求的快裂型阳离子改性乳化石油沥青PCR,喷洒量应试验确定,一般为0.2~0.3kg/㎡(以沥青重量计)。技术指标详见下表:粘层油用乳化沥青技术指标要求试验项目改性乳化沥青(PCR)沥青标准粘度计C25,3(s)8~25恩格拉粘度计E251~8蒸发残留物含量不小于(%)35储存稳定度5d不大于(%)5与矿料的粘附性,裹覆面积不小于2/3蒸发残留物针入度(25℃100g5s)(0.01mm)80~150延度(5℃)不小于(cm)20软化点,不小于(℃)52溶解度(三氯乙烯)不小于(%)97.5(8)施工技术要求1)沥青混凝土面层①备料:沥青混合料在拌和前,应认真检验原材料的质量,只有符合质量标准的材料才能进场使用,并在施工过程中随时进行抽检。沥青混合料生产拌和前,应通过有资质的实验设计单位对原材料进行认真的目标配合比设计,在检验所设计的混合料的性能指标达到设计要求的条件下,才允许作为沥青拌和站的目标控制级配。沥青的加热温度、矿料加热温度、沥青混合料的出厂温度,保证运到施工现场的温度均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的要求。所有过度加热即沥青混合料出厂温度超过正常温度高限的30℃时,混合料应予废弃。拌和后的混合料必须均匀一致,无花白、无粗细料离析和结团现象。②改性沥青与普通石油沥青储存与脱桶应严格分开,严禁混用。③拌和:沥青拌和站在拌和沥青混合料时,应保证足够的温度与拌和时间,以保证混合料拌和均匀。建议采用间歇式拌和楼拌和(拌和场的拌和能力不小于200吨/小时),必须配备计算设备,能自动打印每盘的拌和记录,每天检测的矿料级配与经过验证的生产配合比的级配差应能满足下表要求,如有偏差应及时调整级配,材料变化较大时应重新进行质量控制。间歇式拌和机的震动筛规格应与矿料规格相匹配,不同级配混合料必须配置不同的筛孔组合,另外拌和楼应配备添加纤维、消石灰粉等外掺剂设备,且计量系统准确。热拌沥青混合料容许偏差项目检查频率及单点检验评价办法容许偏差试验方法矿料级配(筛孔)0.075mm逐盘在线检测±2%(2%)计算机采集数据计算≤2.36mm±5%(4%)≥4.75mm±6%(5%)0.075mm逐盘检查,每天汇总1次取平均值±1%JTGF40-2004附录G总量检验≤2.36mm±2%≥4.75mm±2%0.075mm每台拌和机,每天1-2次,以2个试样平均值判定±2%(2%)T0725抽提筛分与标准级配比较的差≤2.36mm±5%(3%)≥4.75mm±6%(4%)沥青用量逐盘在线检测±0.3%计算机采集数据计算逐盘检查,每天汇总1次取平均值±0.1%JTGF40-2004附录G总量检验每台拌和机,每天1-2次,以2个试样平均值判定±0.3%T0722、T0721 注:1、单点检验是指试验结果以一组试验结果的报告值作为一个测点的评价依据,一组试验有多个试样时,报告值得取用按现行的《公路沥青与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的规定执行;2、油石比抽提试验应事先进行空白试验标定,提高测试数据准确度;3、括号内数据用于AC混合料。④配合比: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按《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的相关要求进行。配合比一旦确定,在施工过程中不得随意变更,生产过程中应加强跟踪检车,严格控制进场材料的质量,若材料发生变化并经检测沥青混合料的矿料级配、马歇尔技术指标不能符合要求时,应及时调整配合比,是沥青混合料的质量符合要求并保持相对稳定,必要时重新进行配合比设计。⑤运输:青混合料在运输过程中,如果气温较低或运距过长,应当提高拌和温度并采取相应保温措施,以免温度降低太快,影响沥青混合料的摊铺和压实。且应保证运料车进入摊铺场地时,轮胎上不得有泥土等可能污染路面的杂物否则应采取措施确保轮胎入场后不污染路面。⑥摊铺:沥青路面不得在气温低于10℃,以及雨天、路面潮湿的情况下施工;在修补坑洞时,沥青混合料必须采取保温措施,确保热拌沥青混合料最低摊铺温度满足相关要求。摊铺过程中要求不得出现混合料离析,施工时的离析问题应在铺筑试验路段的过程中予以良好解决。当路面宽度大于摊铺机的工作宽度时,应采用两台摊铺机并行摊铺,避免形成纵向冷接缝。⑦碾压:沥青混凝土的压实分初压、复压与终压三步完成。a.初压应在混合料摊铺后温度较高时进行,必要时应紧跟摊铺机进行碾压,压路机从外侧向中间碾压,重复碾压宽度应不小于压路机轮宽的三分之一。碾压时应将驱动轮面向摊铺机,碾压路线及方向不得突然改变,压路机启动、停止时必须放慢速度。b.复压采用重型的轮胎压路机或震动式双钢轮压路机进行,它是获得密实度最主要的手段,一般采用高频率低振幅的方式进行碾压。施工中主要应控制复压的温度。c.终压应紧接复压后进行,终压是应注意采取收迹碾压的措施,所有碾压工作应在规定的温度范围之内完成,以免温度过低碾压痕迹无法消除。在整个碾压过程中,应特别重视对接缝边沿附近的碾压,待大型压路机碾压结束后,再用小型压路机反复进行碾压,以确保这些部位的压实效果。⑧温度控制a.普通沥青混合料:矿料温度160-180℃,沥青温度155-165℃,混合料出厂温度150-160℃,初碾温度140-150℃,终压温度,钢轮压路机不低于70℃,轮胎压路机不低于80℃。b.改性沥青混合料:矿料温度180-200℃,沥青温度165-175℃,混合料出厂温度170-185℃,初碾温度不低于160℃,终压温度,钢轮压路机不低于120℃。施工过程中应根据改性沥青的粘温试验适当调整。⑨通车:热拌沥青混合料路面应待摊铺层完成自然冷却,混合料表面温度低于50℃后方可开发交通,并在施工完毕后的路面宜在24小时内禁止一切车辆通行。⑩抗剥落剂添加:添加抗剥落剂时,沥青脱桶后应先进入一个带搅拌的掺配罐,经加入要求量的抗剥落剂充分搅拌均匀后,方可用于混合料的拌和。⑪压实度检测:施工完毕后,应进行压实度检测。检测采用钻芯取样或核子密度仪检测压实度。马歇尔压实度:上面层不低于98%,下面层不低于97%。2)水泥稳定碎石基层①各种集料必须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分隔储存,细集料应有防雨遮盖措施防止雨淋,级配碎石基层应根据具体材料至少分成3级(不包括天然砂,建议分级界限:0-4.75mm、4.75-9.5mm、9.5-31.5mm)堆放,以保证合成级配稳定满足要求。②应采用中心站集中拌和,在正式拌和之前,必须先调试所用的厂拌设备,使混合料的颗粒组成和含水量(应根据施工气温调整最佳含水量)都达到规定的要求,当集料的颗粒组成发生变化时,应及时调试材料的配合比。③强度标准:要求水稳碎石底基层的7天浸水无侧限抗压强度达到2.0Mpa。水稳碎石基层的7天浸水无侧限抗压强度达到3.0Mpa。施工前应按强度标准通过试验选用合适的水泥含量,并确定最佳含水量与最大干密度等指标以控制混合料的施工。④水泥稳定碎石施工具有严格的时效性,从投料拌和到碾压成型完毕的时间过程不应超过6小时。⑤水泥稳定碎石宜选用沥青混凝土摊铺机进行摊铺作业,禁止人工摊铺。摊铺过程应尽量平稳连续,尽量减少横向施工缝。摊铺时应尽量掌握基层松铺厚度,混合料应均匀一致,摊铺后要专人检查质量,防止水泥稳定碎石离析,产生离析的水泥稳定碎石应及时调整。施工时应严格控制基层的平整度以及路拱横坡度在评定标准允许范围内。(基层的检验评定标准:平整度:≤8mm,纵断高程:+5,-10mm,宽度:要符合设计要求,厚度:-10mm,横坡:±0.3%)施工时应尽可能减少混合料的离析,摊铺时应设专人对已经发生离析的部分及时换新。⑥底基层严禁采用薄层补贴的方法找平及调整标高,严禁有意进行表面提浆。⑦基层碾压结束后应及时进行压实度检测,检测采用重型击实标准,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压实度不得小于97%,基层不得小于98%。⑧养生:底基层施工完毕后宜采用湿砂、不透水薄膜或草袋进行养生,洒水量视温度与风向而定,整个养生期间应始终保持水泥稳定碎石表面处于潮湿状态。在养生期间除洒水车外应禁止一切车辆通行,以尽可能减少对底基层的早期损坏。要求底基层的养生时间不小于7天。3)级配碎石垫层①各种集料必须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分隔储存,细集料应有防雨遮盖措施防止雨淋,级配碎石基层应根据具体材料至少分成3级(不包括天然砂,建议分级界限:0-4.75mm、4.75-9.5mm、9.5-31.5mm)堆放,以保证合成级配稳定满足要求。②应采用中心站集中拌和,在正式拌和之前,必须先调试所用的厂拌设备,使混合料的颗粒组成和含水量(应根据施工气温调整最佳含水量)都达到规定的要求,当集料的颗粒组成发生变化时,应及时调试材料的配合比。③级配碎石垫层应尽量采用摊铺机施工,施工时应尽可能减少混合料的离析,摊铺时应设专人对已经发生离析的部分及时换新。④级配碎石垫层的压实度不得小于96%(重型击实标准),碾压完成后应及时封闭交通并进行下一步施工。3.7.2人行道路面结构设计本项目从经济、景观效果以及周边道路铺装风格等多方面综合考虑,选用经济性和景观效果较好的水磨石转,人行道路面结构如下:仿芝麻白仿石透水砖厚5cmM10砂浆垫层厚3cmC20透水混凝土基层厚15cm3.8道路附属设施3.8.1无障碍设计本工程在道路路段上铺设视力残疾者行进盲道以引导视力残疾者利用脚底的触感行走。行进盲道在路段上连续铺设,宽30cm,无障碍盲道铺设位置一般距绿化带或行道树树穴0.3m,行进盲道转折处设提示盲道。对干确实存在的障碍物,或可能引起视残者危险的物体,采用提示盲道圈围,以提醒视残者绕开。同时,路段人行道上不得有突然的高差与横坎,以方便肢残者利用轮椅行进。如有高差或横坎,以斜坡过渡,斜坡坡度满足1:12的要求。3.8.2人行道布置方案1)人行道铺装人行道铺装如下图:人行道铺装布置图(Ⅰ型)人行道铺装布置图(Ⅱ型)人行道平面布置图(Ⅰ型)适用于一般路段;人行道平面布置图(Ⅱ型)适用于道路B终点段(桩号范围:BK0+375~BK0+462.519)。2)行道树本次设计行道树树种与周边道路树种一致,根据现场及周边调查,目前项目周边已建成道路行道树种类为四季常绿的香樟树,本次设计沿用这种风格,采用胸径为15cm的香樟树作为行道树,冠幅4~4.5m,分枝点为2m,养护期为一年。3.8.3路缘石及树池路缘石规格为15×33×50cm,路边石规格为10×25×50cm,靠背规格为15×25×50cm,其中路缘石、路边石和平面石采用C30预制混凝土,靠背采用C15预制混凝土。树池尺寸为120cm,间距为10m。3.8.4城市家具本项目具有一定的片区服务功能,道路两侧人行道每隔100m设置一个垃圾箱,垃圾箱具体样式由业主确定。垃圾箱效果图3.9环境保护措施1、水环境保护措施项目区内雨污水均通过雨污水系统统一收集排放。2、水土保持措施1)本项目取弃土由业主统筹协调安排,严格按照指定地点取弃土,禁止随意取料和堆弃;2)施工前,剥离场内可利用表土,堆放至场地一侧,并采用防护网遮盖;施工结束后对场地进行迹地恢复,利用剥离表土进行回覆;3)合理安排工期,雨季施工时要加强施工管理,采取相应的临时防护措施,尽量减少道路建设所造成的水土流失量;4)施工过程中应避免将工程垃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