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方法论文(5篇)_第1页
创新教育方法论文(5篇)_第2页
创新教育方法论文(5篇)_第3页
创新教育方法论文(5篇)_第4页
创新教育方法论文(5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创新教育方法论文(5篇)创新教育方法论文(5篇)

创新教育方法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信息时代;高校德育老师;角色转换

角色是指与人的地位相对应的行为模式。老师的角色是指老师在肯定的社会结构和教育结构中所持有的社会身份和地位,所承受的社会期望和自我期望,以及在上述因素影响下的一整套行为。每个时代都对老师提出了不同要求,并且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老师角色的内涵也日益丰富。德育老师是高校老师中的特别群体,其角色定位不仅影响到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还直接影响到同学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甚至影响到同学个人对社会现实生活的理性思索和熟悉。而德育老师角色能否恰当定位,主要就在于其能否适应时展的要求。

我们当前正处在信息时代。信息时代以其全新的要素——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而使高校德育深受影响,德育观念、模式、方式和方法受到冲击并向现代化转向。在从传统向现代的历史]变过程中,重新为德育老师进行角色定位是新时期德育实践的迫切需要。本人认为,高校德育老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应体现以下三个转换:即在老师和同学的关系方面,要从权威者向对话者转换;在老师和教材教法的关系方面,要从遵从型向制造型转换;对于老师自身的进展要求来说,要从单一性的讲授者向更丰富的角色转换。

一、老师和同学的关系方面:由权威者向对话者转换

在传统的德育中,老师作为社会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中介人,代表社会实施教育,是社会权威的代表,对同学具有肯定的影响力。老师的形象大致可分解成三种角色:一是道德学问的占有者和代言人,在师生结成的以道德学问授受作为基本内容的师生关系中,客观地存在着学问占有的不公平,老师在同学道德学习的过程中,起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同学自然把老师当成了学问的化身,老师也往往以学问代言人的身份自居。二是道德的化身与道德规范的训诫者。传统德育中老师经常以师表者的形象消失在同学的视线里,作为道德的化身向同学训以各种行为规范与准则,对同学的言行品性进行评说,以规范者的姿势来调整同学言行。在同学中,老师往往被期盼成才智的化身,理性的源泉,他们必需意志顽强,有剧烈的使命感,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求功利、反求诸己、自我克制的道德楷模。三是社会要求的代表。德育的基本冲突经常被表述为同学已有的品德进展水平与社会要求之间的冲突。老师自觉不自觉地充当了社会要求的代表,他们代表祖国、代表党、代表人民、代表学校,甚至也代表家庭,不断地向同学提出道德要求,对脱离现实生活的抽象的道德规范实行强制灌输方法,重智轻德,忘却同学知、情、意、信、行的整体性,重教轻学,老师主宰整个教学过程,同学处于被动、听从地位,缺乏对同学主体力气的重视与张扬,相应地使同学成了道德学问的容器。

信息时代国际互联网的消失是人类的信息传播方式的深刻革命,新的信息传播方式打破了教育者的信息垄断地位,承载过重期望忽视受教育者独立推断力和价值制造力的道德权威角色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要求,所引起的冲突与冲突也越来越尖锐,这一切要求教育者把熟悉、理解、体验的主动权交还给同学,让同学真正以主体角色,在多种自主实践活动中理解、把握、体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观点,从可信走向信任,最终达到坚信,从而形成信念、信仰。道德学习过程也就相应成为师生共同体验、共同探讨、公平对话的过程,老师应以“对话人”的身份敬重同样作为“对话人”的同学个体及其适合自己特点、道德熟悉方式的选择,自觉放弃传统意义上老师的道德权威。

作为“对话人”,老师要强化两种意识:一是人本意识。美国教育家杜威在介绍自己的教学阅历时说:“任何时候都不要遗忘教育的对象是一个活生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共性都处于变化中的个体。”同学不是承纳学问的容器,而是有待点燃的学习和进展主体。当代高校生所处的社会环境打算了他们自尊、自主、独立意识的增加和敏感,他们要求公平的愿望非常剧烈,对德育老师的空洞说教和训导极为反感,所以,一名传统的道德说教者只会适得其反,更不用说让其心悦诚服地接受我们所讲授的内容。因此,德育老师必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必需充分了解高校生的身心特点,必需深深地喜爱自己的同学,并将这份爱心体现到教学中去。二是民主公平意识。加拿大闻名课程专家史密斯教授说的:“老师所关注的并不是教,即通常所谓的灌输条理分明的学问,而是保证使每一个同学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的环境条件。”这就意味着老师要淡化课程执行中的预定性和统一性,注意对话过程的再生性和多元性,不以有限的结论锁定无限的对话过程,还要创设德育情境爱护同学作为对话人的主体地位。在这里,老师的角色已不是只对同学发号施令的权威,也不是无动于衷的旁观者,而是同学活动的组织者、参加者、引导者和成长伙伴。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简洁的赐予、接受的关系,而是一种交往和对话的关系,师生之间的教学过程也成为精神沟通与对话的过程。

二、老师和教材教法的关系方面:由遵从型向制造型转换

在传统的德育中,教育者在教学内容上大都严格遵守上级的指示和教科书的要求,唯上、唯书却很少能唯实,在教学方法上盲目照搬学科专家的方案而忽视特定教学情境和活生生的“人”,致使德育创新的空间非常狭窄,信息时代社会的多变性则要求教育者在德育活动中发挥高度制造性,不仅要制造性地进行德育课程的教学,而且要从单纯的德育课程执行者转换为德育课程的设计者和开发者。

(一)就课程既定内容而言,老师有责任依据本地、本校的实际状况对已审定使用的思想政治教科书做出相应的“剪裁”、取舍、增删,从“教教科书”转向“用教科书教”

即要从实际情形着而做出富有针对性的设计,而不能盲目照搬统一的课程方案而忽视特定的教学情境和活生生“人”。详细来说就是要充分利用本地、本校教育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本校特色的校本课题,以拓展德育课程的内涵和外延。尤其必需珍视同学生活世界,把同学的个人学问、直接阅历、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由单一的国家层面的“抱负课程”向老师层面的“知觉课程”与教室情境当中的“运作课程”或同学层面的“阅历课程”进展。

(二)就课程动态建构而言,在课程的动态绽开中,德育老师要从教无定法的基本法则动身对课程做出再度调适

德育老师应着力突破课堂教学的自闭性,主动建构与社会、世界和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从而使德育教科书与鲜活的现实同化为布满生气的统一体。现代社会在飞速进展,新现象、新观念层出不穷,新的政策法规、新的改革方案也在不断出台,如克隆人、安乐死、基因技术对伦理与法律的冲击,黑客及网络犯罪给法律的挑战、虚拟世界、反物质带来的哲学反思等等,都应当成为课程资源,进入课程流程,这样德育课程才能准时直面社会、关照现实、捕获前沿,才能改善和优化整个教学流程,使每个教学环节和片断都充溢生气和活力,使同学最大限度地突破学问体系的束缚,激发同学才智、灵感、激情和制造生命活力。

(三)就德育课程的设计和开发而言,老师应乐观参加其中

现代德育的课程结构由单一转向多样复合,其中的很多课程,如活动课程、隐性课程、讨论性课程等的设计、开发和实施,假如没有广阔一线老师的乐观参加将无法进行。另外,现代教学技术的进展,也要求老师不仅要利用现成的学问信息,而且要收集课程软件信息,设计和编写课程软件、制作教学节目等。全部这些,都要求高校德育老师仔细学习现代课程理论和课程设计技术,结合自己的实践和同学的进展要求,乐观主动地投入到课程开发和设计中去,乐观参加德育课程的创新,真正成为德育课程的设计者和开发者。

三、老师自身进展要求方面:由单一型向多元型转换

在传统德育中,德育老师往往是教科书的讲读者,信息时代学问的制造、存储、学习和利用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网络成为人们获得信息与学问的主要途径之一。在这个过程中,德育老师要从单一性的讲授者向更丰富的角色]变。

(一)德育老师应成为同学学习的“导航员”

始终以来“传道、授业、解惑”是老师职业最显著的标志。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网络技术的进展,人们可以从多渠道猎取学问,老师不能单纯把传递学问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而应把形成同学正确的学习态度、把握自我学习和自我修养的方法及敏捷迁移学问的力量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担当起“导航员”的角色。正如《学会生存》中所阐述的一样:“老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学问,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索;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看法的参与者,一位关心发觉冲突点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德育老师要致力于调动和开发同学的主体意识和参加意识,开发和调动同学的包括独立、自尊、适应、制造等内涵丰富的主体性。指导同学具有自觉能动性、独立自主性和开拓制造性,成为能够进展自我、充实自我、超越自我的现代人。

(二)德育老师应成为同学心理问题诊治者

依据最新的统计表明,高校生上网人数在90%以上。网络带来的人机沟通模式使得直接沟通日益削减,从而造成认知和情感缺失,如不情愿受原有的社会规范的影响和约束,简单感到自我归属感的丢失,导致性格孤僻、行为失范、言语无忌,对现实不认可、甚至躲避心理等等。高校生心理健康问题已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成为他们进展的障碍,这就要求德育老师首先是一个优秀的心理工,在同学适应社会和学习上给以更多的心理关注,指导同学社会交往和协同工作的技巧,并能够在实际的教育创新活动中有效的激励和引导同学,使其能够健康地和谐进展。这一角色要求老师必需有丰富的心理学学问素养,要有坦诚真实和敏捷开放的人格特点,要有擅长交际、富于幽默和团结协作的精神,要有协调问题的技巧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力量,能准时发觉问题,加以引导,扫除同学心理障碍,使其健康成长。

(三)德育老师应成为同学健康人格的塑造者

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实质上就是健全的、完善的人格的形成。没有健全的人格,就谈不上优秀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培育健全的人格与培育优秀的思想品德实质上是同一教育过程的两个侧面。新时期的德育内容体系必需包括健康人格的塑造,甚至可以说德育的根本功能在于人格的塑造。这就要求德育老师从传统的道德偶像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同学健康人格的塑造者。要塑造同学的健康人格,首先要塑造同学良好的自我意识。要培育同学对自我有乐观的熟悉和评价,在此基础上塑造他们自尊自爱的人格,激发他们自强、自信的士气,同时改造他们傲慢自大、虚荣、自卑、不思进取等不良自我意识品质。其次,培育同学的人际交往品质。指导青少年同学与同学、老师、家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育他们对人宽厚、真诚坦率、主动热忱、虚心公正乐于助人、擅长交际等良好的交往品质,克服其自私、冷酷、虚伪、嫉妒、孤僻、高傲等不良的交往品质。最终,提高同学的耐挫力量。引导同学正确熟悉和评价挫折,教育同学把挫折当成一种磨练与考验,关心同学树立战胜困难和挫折的信念,指导同学建立适当的抱负理想,教给同学乐观对待挫折的方法,增加挫折适应力量。

(四)德育老师应成为协调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在传统德育中,德育老师道德权威的角色很简单造成师生以学问为中心的授受关系、主从关系和不公平的权威和依靠关系。在信息时代,网络的双向性、互动性使老师从讲台这一“神坛”上走下来,传统的“师徒关系”受到了不行抗拒的严峻挑战,沉迷于这种“师徒关系”的老师很简单被标榜为新人类的高校生视为“异类”。网络技术的全社会渗透,打破了时空的界限,拓宽了人际沟通的渠道,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再局限于面对面形式,借助丰富多样的媒体进行“人——机”交往,是现代高校生最崇尚的、最有效的信息沟通方式。但是,如前所述,正是这种“人——机”交往,造成了同学认知缺失、情感缺失。这对于身处“闹市”、心理正在健全过程中的青年同学来讲是极为不利的,甚至是特别有害的。德育老师应当充分利用自己优良的人格魅力,高尚的道德品质,渊博的专业学问,丰富的人生阅历,努力成为协调人际关系的艺术家,在培育同学品德的同时,关注同学“情商”的达成,构建以情感沟通为核心的师生互动,形成师生双方的心智沟通、情感沟通的师生交往氛围。

(五)德育老师应成为德育讨论者

科研力量是老师素养的一项基本内容,增加科研力量是提高老师专业化水平的必定途径,同时也是老师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方面。当信息技术把老师从繁重的教学工作中解放出来后,老师将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教育科研,实现由教书匠向德育讨论者的角色转换,成为名副其实的德育专家。闻名教育家叶澜教授认为,以往对传递学问功能的强调,使人们忽视了老师工作的制造性特征。老师科研力量的进一步进展则是对新的教育问题、思想、方法等多方面的探究和制造,这使老师的工作更富有制造性和内在魅力。信息时代的德育老师将面临更多更新奇的德育教学问题。如讨论提高同学辨别和处理信息的力量;讨论不同的德育情景创设对德育效果的影响;如何对网络供应的信息进行讨论、评价和改善;讨论如何利用多媒体提高德育的有效性等。这些讨论活动有助于在老师教与同学学的过程中形成肯定的特色,有助于老师制造意识和讨论力量的提高,有助于丰富德育理论,指导德育实践,推动高校德育的变革。

(六)德育老师应成为终身学习者

从终身教育理念来看,任何职业水平的进展都有“高原现象”。现代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老师职业的特点打算了老师必定是终身的学习者。首先,要不断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其次,要构建多元的学问结构。德育老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学问和理论素养,而且要具有肯定的人文学问及美学素养;具有广博的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问。再次,要讨论德育方法。德育老师要乐观参加教育科研,通过对实践殊案例的反思,不断讨论和改进德育方法。最终,要不断学习现代信息技术。信息时代要求老师具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处理教学、科研等方面问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