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辨治心得_第1页
溃疡性结肠炎辨治心得_第2页
溃疡性结肠炎辨治心得_第3页
溃疡性结肠炎辨治心得_第4页
溃疡性结肠炎辨治心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溃疡性结肠炎辨治心得溃疡性结肠炎辨治心得【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辨证论治;中医疗法溃疡性结肠炎属中医学泄泻、痢疾等范畴。

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病与自身免疫和炎症介质等因素有关,故治疗以肾上腺皮质激素、氨基水杨酸制剂、硫唑嘌呤等免疫抑制剂为主,但仅能争取病情缓解,疗效欠佳,缺乏特异性,且不良反应较多。

近年,中医治疗本病的效果越来越受到医者的重视和肯定。

笔者结合中医学理论,对本病辨证施治,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1病因病机本病初起多因外感六淫,湿热邪毒客于肠胃;或饮食不洁,恣食厚味,或饮食自倍,伤于脾胃;或七情内伤,肝失疏泄,横犯脾土,以致酿湿生热,壅滞肠间。

故而病之初起,缘于邪气(湿热为主),客于肠道,与气血相搏结,肠间脂膜血络败伤,化腐可为脓血。

病情如未能及时控制,则进一步发展,湿困伤气,而致脾胃虚弱,湿困则脾阳不振,泻痢日久,则气虚及阳,阴损及阳,出现脾阳不足,中气下陷。

病势缠绵,反复不愈,下及于肾,则出现脾肾两虚,最后导致脾肾阳虚。

2辨证论治2.1湿热蕴结型本型是因饮食失节,脾失健运,水化为湿,谷反为滞,湿滞内停或起居不适,外邪乘虚而入,损及脾胃,内外相加,导致湿热蕴结肠道,而见腹痛,腹泻,便下粘冻脓血,舌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可兼有肛门灼热、身热、腹痛、口苦口臭、小便短赤等症。

肠镜下常见:

肠黏膜出血糜烂,溃疡形成,周边红肿,表面有脓苔。

治法:

清热解毒、调和气血。

方以白头翁汤加减。

案例1:

患者,男,36岁,2003年6月10日就诊。

主因间断腹痛腹泻脓血便2年,加重20d,在本院做结肠镜检查。

肠镜下见:

肠黏膜出血糜烂,溃疡形成,周边红肿,表面有脓苔,提示为溃疡性结肠炎。

患者经多方治疗,曾间断服用柳氮磺吡啶及甲硝唑,效果不佳。

现脉象滑数,舌苔淡黄腻,舌质红。

中医辨证属湿热蕴结型,治疗以清热利湿为主。

给予白头翁汤加减:

白头翁15g,败酱草20g,炒黄连10g,葛根20g,秦皮10g,乌梅15g,白芍15g,枳实10g,炒白术10g,茯苓30g,炙甘草5g,肉豆蔻10g,地榆20g,木香10g,金银花12g。

水煎服,每日1剂。

随证加减,连用20余剂,脓血便基本消失,继用10余剂后,腹痛消失,大便基本正常。

按:

本方重用乌梅酸涩止泻,合白芍柔肝抑木;败酱草、黄连、金银花苦寒清化湿热、解毒祛瘀;木香、秦皮、白芍、地榆调气行血;枳实、炒白术、茯苓、肉豆蔻、炙甘草、葛根健脾升清、除湿止泻。

诸药相配,共奏清热化湿、调气行血之功。

2.2木旺克土型本型是因情志不舒,肝郁化火,或过食辛辣厚味,内热蕴生,木郁克土,中焦失运,水湿不化,湿与热相合下迫大肠而成痛泻。

其特点为晨起时发作,来势较急,泻后痛止,往往病程较长,缠绵不愈,发作与情志关系密切,腹泻前有情绪紧张或抑郁恼怒等诱因,胸胁胀闷,喜太息,嗳气不爽,食少,腹胀,矢气较频,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或弦细。

治法:

抑肝扶脾。

方以痛泻要方加减。

案例2:

患者,女,44岁,2007年8月21日就诊。

诉黏液便,下腹痛反复发作近8个月,加重3周,曾在某医院做结肠镜检查,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予美沙拉嗪口服,2周后变为便前便后均腹痛,后加用锡类散灌肠后黏液便有所缓解。

3周前症状加重,患者希望中医治疗,遂来就诊。

证见:

胸胁胀闷,喜太息,食少,腹胀,腹痛则泻,泻后痛减,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中医辨证属木旺克土型。

治法:

抑肝扶脾。

给予痛泻要方加减:

荆芥炭10g,防风10g,黄连l0g,黄芩l0g,白芍20g,陈皮10g,冬瓜皮30g,炒白术15g,灶心土(煎汤代水)60g,木香(后下)9g,甘草10g。

水煎服,每日1剂。

服药14剂后腹痛明显好转,黏液减轻,胸胁胀闷消失。

调理月余,欣然而归。

按:

方中荆芥炭、防风为辛温之品,取其辛散之性,藉其开郁之功,且与黄芩、黄连之性寒相互监制,以防过激。

荆芥炒炭由解表之药一变为血中之气药。

白芍酸甘化阴,入肝经,既可防辛散以耗阴液,又可以此养肝体,而助肝用。

白术健脾燥湿,陈皮理气燥湿,二药合用顺乎脾脏生理特性,共调中焦。

黄连、黄芩清泻郁火,清肠且可坚阴;冬瓜皮分利湿热,引湿由小便而去;灶心土安中助脾,且有收敛之性,其特点涩而不致留邪,性温无助邪之弊。

诸药合用,从疏郁泻火、调和脾胃、清化湿热多方面入手,使郁火得以发泄,肝脾调和,痛泻自止。

该证候类型在轻中度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亦不少见,在黏液脓血便不甚明显且发作与情绪关系明显时多属该证候类型。

2.3脾胃虚弱型本型是因脾虚运化无力,或饮食劳累损伤脾胃,或感受湿邪,脾胃壅滞等因素致脾失健运,湿聚大肠,大肠气血阻滞,传导失司而出现泻痢腹痛诸症。

临床表现为下痢时作时止,发作时大便溏薄、夹黏液、以白色为多,发作时可有腹痛,痛势较缓,神疲乏力,纳差,舌苔薄白,脉细弱。

肠镜下常见:

肠黏膜水肿充血明显,溃疡表浅,周边红肿不明显,表面有白色分泌物。

治法:

健脾益气、收敛止泻。

方以参苓白术散加减。

案例3:

患者,男,64岁,教师,2007年9月18日就诊。

有溃疡性结肠炎病史多年,曾服过美沙拉嗪等药,病情稳定,近2个月来,无明显诱因溃疡性结肠炎复发,腹痛,腹泻,黏液便,以白色为多,和少量脓血。

就诊前在外院做肠镜提示:

肠黏膜水肿充血明显,溃疡表浅,周边红肿不明显,表面有白色分泌物。

现证:

神疲乏力,腹胀,纳差,舌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

中医辨证属脾胃虚弱型,治以健脾益气、收敛止泻。

方以参苓白术散加减:

党参15g,茯苓10g,白术10g,山药30g,炒白扁豆10g,薏苡仁20g,沙参12g,莲子20g,防风10g,砂仁10g,甘草5g,鸡内金8g,焦山楂12g,赤石脂20g,石榴皮10g,海螵蛸12g,白芍15g。

每日1剂,水煎服。

另配本院制剂固肠胶囊3粒,每日3次。

7剂后,大便次数减为1~2次,基本成形,黏液也明显减少,腹痛消失,自我感觉良好。

坚持服上药月余,大便正常,每日1行,停药观察6个月,临床痊愈。

按:

方中山药、炒白扁豆、薏苡仁、莲子、沙参健脾;党参、茯苓、白术、甘草益气化湿;砂仁、鸡内金、焦山楂化瘀消积;赤石脂、海螵蛸涩肠止泻、排脓生肌;白芍敛肝阴;佐以防风疏调肝脾、缓急止痛。

诸药相伍,共奏健脾益气、收敛止泻之功。

2.4中气下陷型本型是因脾虚运化无力,或饮食劳累损伤脾胃,或感受湿邪,脾胃壅滞,或情志伤肝,木郁土壅等,致脾失健运,湿聚大肠,湿伤阳气,脾气下陷,大肠气血阻滞,传导失司而出现泻痢腹痛诸症。

临床表现为腹泻肠鸣,大便溏薄,粪有黏液或少量脓血,食少纳差,食后脘腹胀闷不舒,腹部隐痛喜按,少气懒言,肢体倦怠,面色萎黄,舌质淡、胖大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或濡缓。

治法:

补中益气、除湿升阳。

方以补中益气汤加减。

案例4:

患者,男,66岁,退休职员,2006年7月16日就诊。

10年前在外院诊为溃疡性结肠炎,近年曾多次复发,近1个月来,大便溏薄夹黏液,以白色为多,和少量脓血,大便日4~5次,曾服用美沙拉嗪等药,效果不佳。

刻诊:

每溏薄夹黏液,腹部隐痛喜按,少气懒言,肢体倦怠,面色萎黄,舌质淡、胖大、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

中医辨证属中气下陷型。

治法:

补中益气、除湿升阳。

方以补中益气汤加减:

黄芪、党参各30g,苍术、白术各10g,陈皮、柴胡、升麻各10g,当归8g,甘草6g,茯苓l0g,血余炭l0g,薏苡仁12g,赤石脂l0g,黄连6g,五味子12g,麦冬15g,灶心土60g。

每日1剂,水煎服。

7剂后,大便次数减为1~2次,基本成形,黏液也明显减少,腹痛消失,守方随证加减,巩固月余,大便正常,已无脓血,停药调养。

按:

本案属脾胃气虚,中气下陷。

故药用补中益气汤益气升清、健脾止泻;加茯苓健脾利湿;薏苡仁清热利湿,兼可健脾;血余炭止血;赤石脂涩肠止泻;厚朴理气燥湿;少佐黄连清热燥湿;苍术健脾燥湿;麦冬、五味子养血敛阴;灶心土温中摄血。

诸药合用,具有益气升阳、和阴止血之效。

2.5寒热错杂型本型是因长期反复发作,水谷精微生化乏源,阴阳气血损伤。

临床表现为下痢时发时止,临厕腹痛里急,大便夹有黏液或赤色,伴纳呆,疲倦乏力,舌淡,苔白腻或黄腻,脉濡软或虚数。

治法:

温阳健脾、养血止血。

方以黄土汤加减。

案例5:

患者,男,46岁,干部,2006年5月12日就诊。

有溃疡性结肠炎病史6年余,曾间断服用柳氮磺吡啶,药后症减,近来因劳累复发,1周前曾在本院做结肠镜检查提示:

肠黏膜粗糙,轻度潮红,充血水肿,血管纹理不清,7~10cm处可见米粒样浅表溃疡,周围有片状出血点。

病理报告示:

结肠黏膜慢性炎症。

现证:

临厕腹痛里急,大便夹有黏液和少量脓血,口苦,疲倦乏力,怕凉,纳差,小便略黄,自觉低热,舌淡,苔白腻厚,脉濡软。

中医辨证属寒热错杂型。

治以温阳健脾、养血止血。

处方以黄土汤加减:

白术20g,灶心土30g,干地黄15g,炮附子4g,阿胶(烊化)10g,黄芩10g,甘草10g,白芍30g,延胡索12g,木香10g,赤石脂30g,地榆炭10g。

每日1剂,水煎服。

服药7剂后,症状明显改善,守方随证加减,坚持服上方加减30余剂,大便如常,精神愉快,食量大增。

1个月后肠镜复查示:

浅表溃疡愈合,片状出血点消失,肠黏膜恢复正常。

按:

黄土汤出自《金匮要略》,具有温阳健脾、养血止血之功效。

方中以灶心土温中止血为君药;配以白术、附子温脾阳而补中气,助君药以复统摄之权;佐以生地黄、阿胶滋阴养血、止血;配苦寒之黄芩以制术附之辛温;甘草调药和中为使药。

诸药配合,标本兼治,寒热并用,温阳而不伤阴、滋阴而不碍阳。

更随证加减,以白芍缓急止痛;木香行气导滞;赤石脂涩肠止泻。

溃疡性结肠炎便下脓血,耗血伤阴,发作日久,必伤及阳。

脾阳不足,统摄失权,下血亦甚,故本方尤适于以便血为主的慢性迁延性溃疡性结肠炎。

2.6脾肾阳虚型本型是因泻痢日久,气虚及阳,出现脾阳不足,病势缠绵,反复不愈,下及于肾,则出现脾肾两虚,最后导致脾肾阳虚。

临床表现为久泻不愈,大便清稀或完谷不化,腰膝酸软,食少纳呆,舌质淡胖大、有齿痕,苔白,脉细沉;可兼有五更泻、脐中腹痛,喜温喜按,形寒肢冷,腹胀肠鸣,少气懒言,面色苍白。

肠镜下常见:

肠黏膜充血水肿明显,黏膜表面溃疡表浅,周边红肿不明显,表面附着白色分泌物。

治以温补脾肾、涩肠止泻,方以四神丸加减。

案例6:

患者,女,56岁,2007年5月16日就诊。

诉间断腹痛、腹泻、脓血便4年,加重2周。

在本院做结肠镜检查示:

溃疡性结肠炎。

肠镜下见:

肠黏膜充血水肿明显,黏膜表面溃疡表浅,周边红肿不明显,表面附着白色分泌物。

患者经多方治疗,曾间断服用美沙拉嗪及地塞米松灌肠,效果不佳,全身过敏红疹。

现证:

下痢赤白,腰膝酸软,晨起必泻,食少纳呆,舌质淡、胖大、有齿痕,苔白,脉细沉。

中医辨证属脾肾阳虚型。

治法:

温补脾肾、涩肠止泻。

方以四神丸加减:

附片6g,肉豆蔻10g,补骨脂12g,吴茱萸10g,五味子10g,党参15g,白术10g,甘草6g,干姜6g,炒黄连10g,葛根20g,秦皮10g。

每日1剂,水煎服。

配合保留灌肠,灌肠方:

苦参6g,黄柏6g,秦皮10g,地愉10g,仙鹤草15g,五倍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