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基准站建设和验收技术规范第1部分:建设规范gbt 39772.1-2021》详细解读_第1页
《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基准站建设和验收技术规范第1部分:建设规范gbt 39772.1-2021》详细解读_第2页
《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基准站建设和验收技术规范第1部分:建设规范gbt 39772.1-2021》详细解读_第3页
《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基准站建设和验收技术规范第1部分:建设规范gbt 39772.1-2021》详细解读_第4页
《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基准站建设和验收技术规范第1部分:建设规范gbt 39772.1-2021》详细解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基准站建设和验收技术规范第1部分:建设规范gb/t39772.1-2021》详细解读contents目录1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3.1术语和定义3.2缩略语4基准站总体4.1分类和类型contents目录4.2土建设施组成4.3设备组成4.4线路组成4.5设备的连接关系4.6数据流程4.7数据类型5基准站功能5.1总体功能contents目录5.2原始观测数据采集功能5.3气象数据采集功能5.4数据传输功能5.5数据整理与存储功能5.6差分数据产品质量监测功能contents目录5.7运行状态远程监控功能5.8维护保障功能5.9安全防护功能6基准站性能6.1频点信号6.2观测数据采样间隔contents目录6.3多路径影响6.4周跳比6.5观测数据完整率6.6观测数据发送间隔6.7观测数据存储能力6.8时间同步精度6.9数据传输contents目录6.10不间断电源供电时间6.11防雷6.12工作环境要求7基准站勘选7.1基准站网布局contents目录7.2选点7.3点位7.4选点作业7.5提交资料8基准站土建8.1观测墩contents目录8.2观测室8.3防雷工程8.4辅助工程8.5其他土建要求8.6提交资料9基准站设备与安装9.1安装总体方案contents目录9.2基准站接收机天线9.3基准站接收机9.4监测接收机及天线9.5原子钟9.6气象设备contents目录9.7集成机柜及机柜监控设备9.8通信设备9.9不间断电源9.10计算机9.11防雷设备10基准站集成与调试contents目录10.1设备集成调试10.2提交资料11土建监理与质量检查11.1土建监理11.2质量检查11.3提交资料附录A(资料性)点之记填写格式表contents目录附录B(资料性)站点实地测试结果表附录C(资料性)站点勘选技术报告附录D(资料性)设备登记表附录E(资料性)建站现场质量检查文档格式附录F(资料性)建站资料质量检查文档格式011范围适用对象本规范适用于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基准站的建设和验收工作。涉及基准站的选址、设计、施工、设备安装、调试等全过程。涵盖了基准站的设备配置、安全防护、环境保障等方面。明确了验收流程、测试方法和评价标准。规定了基准站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技术要求。技术内容适用范围限制本规范主要针对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基准站,其他类型的导航定位基准站可参考执行。在特殊环境或特定需求下,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022规范性引用文件《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相关国家及行业标准010203《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总体技术要求》《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基准站设备技术要求》《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数据通信接口协议》北斗地基增强系统相关技术文件《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安全性与可靠性标准其他相关标准与规范010203《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03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一种利用北斗卫星信号,通过地面基准站网增强,实现高精度定位的系统。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在北斗地基增强系统中,用于接收北斗卫星信号,并通过数据传输将观测数据发送至数据处理中心的地面站。基准站指通过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实现的厘米级或毫米级定位精度。高精度定位3.1术语和定义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NavigationSatelliteSystem)的缩写。BDS3.2缩略语连续运行参考站(ContinuouslyOperatingReferenceStation)的缩写,指在一定区域内建立多个连续运行的GNSS参考站,通过网络互联,构建网络化的GNSS综合服务系统。CORS实时动态差分定位(Real-TimeKinematic)的缩写,是一种实时处理两个测量站载波相位观测量的差分方法,将基准站采集的载波相位发给用户接收机,进行求差解算坐标。RTK043.1术语和定义定义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是一套通过地面基准站网对北斗卫星信号进行增强,以提高定位精度和可靠性的系统。组成该系统主要由基准站、数据处理中心、通信网络、播发系统和用户接收机等部分组成。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基准站是北斗地基增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接收北斗卫星信号,并通过通信网络将数据实时传输到数据处理中心。定义基准站的主要功能是提供高精度、实时的位置信息,用于修正北斗卫星信号的误差,从而提高用户的定位精度。功能基准站数据处理中心功能数据处理中心的主要功能是通过高精度算法对基准站数据进行处理,生成差分修正信息,并通过通信网络播发给用户接收机,以提高用户的定位精度和可靠性。定义数据处理中心是北斗地基增强系统的核心部分,负责接收基准站传输的数据,并进行处理、解算,生成差分修正信息。定义播发系统是北斗地基增强系统中将差分修正信息播发给用户接收机的部分。播发方式播发系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播发差分修正信息,如无线电广播、移动通信网络、卫星通信等。用户接收机接收到差分修正信息后,可以实时修正自身的定位结果,从而提高定位精度。播发系统053.2缩略语中国自主研发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提供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SatelliteNavigationSystem)BDSCORS提供各种空间位置、时间信息和相关动态变化由若干个固定的、连续运行的GNSS参考站组成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ContinuouslyOperatingReferenceStations)010203010203实时动态差分定位(Real-TimeKinematic)一种实时处理两个测量站载波相位观测量的差分方法能够将定位精度提高到厘米级RTK网络实时动态差分定位(NetworkReal-TimeKinematic)利用多个参考站的数据进行差分定位提高定位的可靠性和精度这些缩略语在《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基准站建设和验收技术规范第1部分:建设规范gb/t39772.1-2021》中频繁出现,是理解该规范的重要基础。通过对这些缩略语的解释,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北斗地基增强系统的相关技术和应用。NRTK064基准站总体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基准站是提供高精度定位服务的重要基础设施,通过接收和处理北斗卫星信号,生成差分改正信息,提高用户定位精度。定义基准站主要具备卫星信号接收、数据处理、差分信息生成与播发等功能,为用户提供高精度、实时的定位服务。功能基准站定义与功能接收设备包括高精度GNSS接收机、天线等,用于接收北斗卫星信号。数据处理设备包括服务器、存储设备等,用于处理接收到的卫星信号,并生成差分改正信息。通信设备包括网络设备、数据传输设备等,用于将差分改正信息实时播发给用户。辅助设备包括UPS电源、防雷设备、监控设备等,确保基准站的稳定运行。基准站组成要素基准站建设要求选址要求基准站应选址在地质稳定、远离电磁干扰、视野开阔的地点,以确保接收到高质量的卫星信号。设备配置要求基准站应配置高性能的接收设备、数据处理设备和通信设备,以满足高精度定位服务的需求。安全防护要求基准站应采取防雷、防盗、防火等安全措施,确保设备和数据的安全。运行维护要求基准站应定期进行设备巡检、数据备份和软件升级等操作,确保基准站的稳定运行和持续提供服务。074.1分类和类型主要分为监测站、播发站和综合服务站。主要负责采集卫星导航信号,对北斗卫星进行连续跟踪监测,并将观测数据传输至数据中心。在接收并处理来自数据中心的差分改正信息后,通过无线电信号播发,为用户提供差分定位服务。同时具备监测和播发功能,既能进行卫星信号的跟踪监测,又能播发差分改正信息。基准站分类按照功能划分监测站播发站综合服务站固定站建立在固定地点,具有稳定的观测环境和电力供应,可长期连续运行。便携站可快速部署和撤收的基准站,适用于应急或临时需求。移动站安装在车辆等移动平台上,可在不同地点进行连续观测,适用于大范围区域的快速数据采集和定位服务。基准站类型084.2土建设施组成观测墩建设观测墩是安置基准站接收机天线的主要设施,其建设应符合规范,确保稳定且能够提供良好的观测环境。材料选择观测墩通常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以确保其坚固性和耐久性。尺寸规格观测墩的尺寸和规格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以满足接收机的安装和观测需求。4.2.1基准站观测墩观测室功能观测室内应保持良好的环境条件,包括适宜的温度、湿度和防尘措施,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环境控制安全防护观测室应具备防火、防盗等安全措施,确保设备安全。观测室是用于安置基准站接收机、监测接收机、原子钟、气象设备等重要设施的场所。4.2.2基准站观测室防雷设施基准站应配备完善的防雷设施,包括避雷针、接地装置等,以防止雷电对设备造成损坏。防雷检测定期对防雷设施进行检测和维护,确保其有效性。4.2.3防雷工程供电系统为确保基准站的持续运行,应配备稳定可靠的供电系统,包括市电接入和备用电源等。通信系统建立稳定的通信网络,确保基准站数据的实时传输和远程控制。其他辅助设施根据实际需要,可配备监控摄像头、空调、暖气等辅助设施,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0302014.2.4辅助工程094.3设备组成能够同时接收两个不同频率的信号,以提高定位精度和稳定性。双频接收机确保接收机的时间同步精度,是实现高精度定位的关键因素之一。高精度时钟在复杂电磁环境下,能够保证接收信号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具备抗干扰能力基准站接收机010203网络通信设备实现基准站数据的实时传输,确保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数据传输加密设备保障数据传输的安全性,防止数据被窃取或篡改。通信设备UPS不间断电源确保基准站在外部电源故障时仍能正常工作,提高系统的可靠性。防雷设备供电与防雷设备防止雷电对基准站设备造成损坏,保障设备的安全运行。0102实时监测基准站周围环境的温度、湿度、气压等参数,确保设备在适宜的环境下运行。环境监测设备确保所有设备的时间同步,是实现高精度定位的关键因素之一。时间同步设备其他辅助设备104.4线路组成4.4线路组成1.数据传输线路:负责将基准站观测数据、状态信息等实时传输到数据处理中心。这些线路需要具有高稳定性和高可靠性,以确保数据的连续性和准确性。在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基准站的建设中,线路组成是确保整个系统稳定运行的关键环节。根据《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基准站建设和验收技术规范第1部分:建设规范》(GB/T39772.1-2021),线路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4.4线路组成4.其他辅助线路包括环境监测线路、安全监控线路等,用于监测基准站的环境条件和设备安全状态。2.供电线路为基准站设备提供稳定、不间断的电力供应。这包括市电供电线路和备用电源线路,以确保在市电故障时,基准站仍能正常运行。3.防雷与接地线路为了防止雷电对基准站设备造成损坏,必须设置有效的防雷与接地系统。这包括防雷击线路和接地线路,以保护设备免受雷电影响。4.4线路组成4.4线路组成在线路组成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要遵循相关标准和规范,确保线路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还需要考虑线路的维护和升级需求,以便在未来进行必要的扩展和改进。总的来说,线路组成是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基准站建设中的重要部分,它关系到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因此,在线路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技术规范和要求,以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和数据的准确性。114.5设备的连接关系设备间物理连接基准站接收机与天线连接应使用低损耗、高质量的同轴电缆,确保信号传输的稳定性。基准站接收机与电源连接应采用稳定的电源供电,并配备UPS设备以应对突发断电情况。基准站接收机与通信设备连接应确保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实时性,采用高速、可靠的数据传输线路。基准站接收机与网络时间协议(NTP)服务器的连接确保时间的准确性和同步性,为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提供精确的时间基准。设备间逻辑连接基准站接收机与数据处理中心的连接通过专用网络或VPN等安全方式,实现数据的实时传输和处理。基准站内部设备间的数据交互通过内部局域网或专用数据总线,实现设备间的数据共享和协同工作。124.6数据流程4.6.1数据采集基准站接收机接收卫星信号,经过解算生成原始观测数据。气象设备采集基准站周边的气象数据,包括温度、湿度、气压等。4.6.2数据传原始观测数据和气象数据通过通信设备传输至数据处理中心。数据传输过程中需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实时性和安全性。““数据处理中心对接收到的原始观测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格式转换、质量检查等。预处理后的数据将进一步用于高精度定位服务的生成和播发。4.6.3数据处理4.6.4数据存储与备份所有原始观测数据、气象数据以及处理后的数据均需存储于数据处理中心的服务器中。为防止数据丢失,需定期对数据进行备份,并存储在安全可靠的位置。数据处理中心提供标准的数据服务接口,支持各类用户终端的接入和数据获取。用户可通过数据服务接口获取实时或历史的高精度定位数据,以满足不同应用需求。4.6.5数据服务接口134.7数据类型VS通过北斗卫星信号接收器接收到的伪距观测值,用于计算卫星与接收器之间的距离。载波相位观测数据利用载波信号的相位变化来测量卫星与接收器之间的距离,精度高于伪距观测。伪距观测数据观测数据导航数据卫星钟差卫星时钟与标准时间的偏差,用于修正定位计算中的时间误差。卫星星历描述卫星运动轨道的信息,用于计算卫星的精确位置。描述大气层对卫星信号传播速度的影响,用于提高定位精度。对流层延迟数据描述电离层对卫星信号传播的影响,同样用于提高定位精度。电离层延迟数据气象数据基准站的精确位置信息,用于计算卫星与基准站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站点坐标描述接收器的运行状态和性能参数,用于监控和调试系统。接收器状态信息其他辅助数据145基准站功能实时接收并处理北斗卫星信号,提供高精度定位数据。5.1数据采集与处理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滤波、平滑等,以提高数据质量。将处理后的数据打包并发送至数据中心,以供进一步分析和利用。010203根据数据中心的需求,实时生成并播发差分修正信号。播发的差分信号应覆盖基准站周边一定范围内的用户,以提高其定位精度。确保差分信号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以满足用户持续的高精度定位需求。5.2差分信号播发定期生成设备状态报告,以供数据中心进行设备维护和故障排查。实时监测基准站内各设备的运行状态,包括接收机、天线、电源等。一旦发现设备故障或异常情况,立即向数据中心发送报警信息。5.3设备状态监测与报告010203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确保基准站设备和数据的安全。定期对重要数据进行备份,以防止数据丢失或损坏。在遇到自然灾害或其他紧急情况时,启动应急预案,确保基准站的正常运行和数据安全。5.4安全防护与备份010203155.1总体功能5.1.1提供高精度定位服务北斗地基增强系统通过差分技术,能够为用户提供厘米级精度的定位服务。该系统可广泛应用于测量、导航、自动驾驶等领域,提高位置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5.1.2增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性能北斗地基增强系统能够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相结合,提高其定位精度和稳定性。在复杂环境下,如城市峡谷、山区等,地基增强系统可有效弥补卫星信号的不足,保证定位服务的连续性。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具备实时监控功能,可对基准站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持续跟踪。系统能够自动校准和修正定位误差,确保定位结果的实时性和准确性。5.1.3实时监控和校准5.1.4数据处理和存储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可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高效处理,提取有用的定位信息。系统具备大容量存储能力,可长时间保存历史数据,便于后续分析和应用。““165.2原始观测数据采集功能如接收机工作状态、通道状态、时钟状态等。接收机状态信息如气象数据(温度、气压、湿度)、设备温度等。辅助观测数据包括伪距、载波相位、多普勒频移等原始观测数据。卫星信号观测数据5.2.1采集内容01实时采集通过数据链路实时将观测数据传输至数据中心或处理中心。5.2.2采集方式02定时采集按照设定的时间间隔自动进行数据采集,并存储于本地或远程服务器。03触发采集在特定事件触发时进行数据采集,如卫星信号失锁、设备故障等。确保采集的原始观测数据准确无误,避免数据失真或误差累积。准确性保证数据采集过程中不丢失任何重要信息,确保数据的全面性和可靠性。完整性对于需要实时处理的应用场景,应确保数据采集的实时性,以满足实时应用需求。实时性5.2.3采集性能要求数据加密对采集的原始观测数据进行加密处理,确保数据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5.2.4数据安全与存储数据备份建立数据备份机制,定期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备份,以防数据丢失或损坏。存储管理合理规划数据存储空间和存储周期,确保数据的可追溯性和长期保存价值。175.3气象数据采集功能提供实时气象信息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基准站通过采集气象数据,可以为用户提供实时的气象信息,帮助用户更好地了解当前天气状况。辅助定位精度提升气象数据对于提高定位精度具有重要作用。通过采集和分析气象数据,可以校正大气延迟等因素对定位精度的影响。支持科学研究气象数据采集还可以为气象学、气候学等科学研究提供宝贵的数据支持。020301气象数据采集的重要性气象数据采集设备010203传感器选择应选用高精度、高稳定性的气象传感器,以确保采集到的气象数据准确可靠。数据采集器数据采集器应具备高精度、高速度和高可靠性,能够实时采集、处理和存储气象数据。通信设备为确保气象数据的实时传输,应选用稳定可靠的通信设备,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到中心服务器。气象数据采集流程确定采集需求根据实际需求确定需要采集的气象数据类型和采集频率。02040301数据采集与传输按照设定的采集频率进行数据采集,并通过通信设备将数据实时传输到中心服务器。安装调试设备在基准站安装气象数据采集设备,并进行调试,确保设备正常运行。数据处理与分析对采集到的气象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有用信息,为用户提供服务。设备校准定期对气象数据采集设备进行校准,确保设备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数据存储与备份对验证后的气象数据进行存储和备份,以防数据丢失或损坏。数据验证对采集到的气象数据进行验证,剔除异常值和错误数据,保证数据的可靠性。气象数据采集的质量控制185.4数据传输功能5.4.1传输方式应支持通过无线网络(如4G/5G、卫星通信等)进行数据传输,以满足在无法铺设有线网络的环境下的数据传输需求。无线传输应支持通过有线网络进行数据传输,保障数据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有线传输5.4.2传输协议应支持标准的网络通信协议,如TCP/IP、UDP等,以确保与其他系统的兼容性。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应采用加密协议,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传输速度应满足实时数据传输的需求,确保数据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传输稳定性在复杂环境下,应能保持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减少数据传输中断或丢失的情况。5.4.3传输性能5.4.4传输监控与管理应具备数据传输监控功能,实时监测数据传输的状态,及时发现并处理传输中的问题。应提供数据传输管理功能,方便用户对数据传输进行配置、管理和维护。““195.5数据整理与存储功能对接收到的原始数据进行筛选,去除无效、错误或异常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数据筛选将不同来源和格式的数据转换为统一的格式,便于后续处理和分析。数据格式转换对预处理后的数据进行质量检查,包括数据的完整性、一致性和准确性等方面。数据质量检查数据预处理数据存储格式选择适当的数据存储格式,以支持高效的数据检索和分析。数据访问权限控制设置不同用户对数据的访问权限,保护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数据备份与恢复建立数据备份机制,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恢复性,防止数据丢失或损坏。数据存储与管理数据可视化利用可视化工具和技术,将处理后的数据以直观、易懂的方式展示出来,便于用户理解和分析。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发现数据中的潜在规律和关联关系,为用户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和决策支持。数据后处理算法采用先进的数据处理算法,对存储的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和分析,提取有用的信息和特征。数据后处理与分析205.6差分数据产品质量监测功能完整性监测实时性监测准确性监测连续性监测检查差分数据是否完整,包括数据块、电文格式、校验码等是否齐全且无误。评估差分数据的实时性能,检查数据从产生到用户接收的时间延迟是否符合要求。验证差分数据的准确性,通过与原始观测数据或其他可靠数据源进行对比分析,确保数据质量。跟踪差分数据的连续性,检查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是否出现中断或异常。监测内容030201自动化监测利用软件系统自动对差分数据进行质量检查,实现实时监测和预警。人工定期核查由专业人员定期对差分数据进行抽样核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用户反馈机制建立用户反馈渠道,收集用户对差分数据质量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改进和优化。监测方法数据可用率统计差分数据的可用率,反映数据在实际应用中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误差分布分析差分数据的误差分布情况,评估数据质量对定位精度的影响。时效性评估根据差分数据的更新频率和传输延迟,评估数据的时效性是否符合应用需求。监测指标问题数据标识与隔离对监测中发现的问题数据进行标识和隔离,防止问题数据进入应用环节。质量报告编制与发布定期编制差分数据产品质量报告,向相关部门和用户通报数据质量情况。改进措施制定与实施根据监测结果分析原因,制定改进措施并付诸实施,持续提升差分数据产品质量。监测结果处理215.7运行状态远程监控功能包括接收机、天线、电源等设备的工作状态,确保各项设备正常运行。基准站设备状态监控数据从基准站传输到数据中心的过程,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实时性。数据传输状态对基准站周围环境的温度、湿度、气压等进行实时监测,确保设备在适宜的环境下运行。环境监测数据监控内容010203实时在线监控通过互联网或专用网络,实现远程实时监控基准站的运行状态。定期巡检结合人工定期巡检,对基准站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长期稳定运行。监控方式监控系统功能故障预警与报警当基准站设备出现故障或数据传输异常时,监控系统能够及时发出预警和报警信息,通知相关人员进行处理。历史数据查询与分析远程维护与升级监控系统能够保存历史数据,并提供查询和分析功能,帮助管理人员了解基准站的运行情况和性能表现。通过远程监控系统,可以实现对基准站设备的远程维护和软件升级操作,提高管理效率和响应速度。225.8维护保障功能报警记录所有报警信息应被系统自动记录,并可进行查询和统计分析,以便后续对故障进行追踪和处理。实时监测系统应具备对基准站内所有关键设备进行实时监测的功能,包括但不限于接收机、天线、电源设备、通信设备等。故障报警一旦发现设备故障或异常情况,系统应立即触发报警机制,通过声光电等多种方式提示管理人员及时处理。5.8.1设备故障监测与报警系统应支持远程访问功能,允许授权用户通过互联网等远程连接方式,对基准站设备进行参数配置、状态查询等操作。远程访问对于出现的故障或问题,系统应支持远程维护功能,允许技术人员在远程对设备进行诊断、修复或调整配置等操作。远程维护系统应具备软件远程升级功能,确保在不影响基准站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对系统软件进行更新和升级。软件升级5.8.2远程维护与升级数据备份在发生数据丢失或损坏等情况下,系统应支持从备份中恢复数据的功能,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用性。数据恢复备份策略系统应提供灵活的备份策略配置选项,允许用户根据实际需求设置备份周期、存储位置等参数。系统应定期对基准站产生的所有重要数据进行自动备份,包括但不限于观测数据、配置信息、日志记录等。5.8.3数据备份与恢复安全防护基准站应采取多种安全防护措施,包括但不限于物理防护、网络安全防护、数据加密等,确保系统和数据的安全。应急响应系统应建立完善的应急响应机制,明确在发生突发事件或安全事故时的处理流程和责任人,确保能够及时有效地应对各种紧急情况。5.8.4安全防护与应急响应235.9安全防护功能5.9安全防护功能在《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基准站建设和验收技术规范第1部分:建设规范》(GB/T39772.1-2021)中,安全防护功能是确保基准站正常运行和数据安全的重要环节。以下是对该部分内容的详细解读5.9安全防护功能1.物理安全防护基准站应建设在远离潜在危险源的地方,如洪水、火灾等自然灾害易发区,以及人为破坏可能性较低的区域。5.9安全防护功能基准站的建筑物和设施应符合国家相关建筑安全标准,具备防火、防雷、防盗等基本功能。2.网络安全防护5.9安全防护功能基准站的网络系统应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如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数据泄露。定期对网络系统进行安全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并修复潜在的安全漏洞。基准站的数据应定期进行备份,并存储在安全可靠的地方,以防数据丢失或损坏。数据的传输和存储过程中应加密处理,确保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3.数据安全防护5.9安全防护功能0102034.人员与操作安全防护基准站的工作人员应接受专业的安全培训,了解并遵守相关的安全规章制度。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安全意识教育和应急演练,提高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5.9安全防护功能5.应急响应计划通过实施这些安全防护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基准站的安全稳定运行,从而为用户提供持续、可靠的高精度定位服务。定期组织应急演练,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有效地响应并恢复基准站的正常运行。制定详细的应急响应计划,包括应对自然灾害、人为破坏、网络攻击等各种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5.9安全防护功能01020304246基准站性能1.高精度定位能力基准站具备高精度的定位能力,这是其最核心的性能指标。通过接收北斗卫星发射的导航信号,并经过高精度测量和处理,基准站能够确定自身位置信息,进而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提供精确的参考点。定位精度通常要求达到厘米级,以满足各行业用户对高精度位置服务的需求。这种高精度的定位能力,使得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在诸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如智能交通、精准农业、形变监测等。基准站具有高稳定性和可靠性,能够持续稳定地工作,并提供准确可靠的定位服务。这得益于基准站采用的先进技术和高质量设备,以及经过严格测试和认证的入网流程。基准站的稳定运行是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正常工作的基础,对于保障系统服务的连续性和可用性至关重要。2.高稳定性与可靠性3.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基准站具备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能够实时接收、处理并传输大量的导航信号数据。这得益于基准站配备的高性能处理器和大容量数据存储设备。数据处理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基准站的定位精度和响应速度。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使得基准站能够更快速地解算出精确的位置信息,并及时将数据传输给北斗地基增强系统中心,以供后续处理和分析。““基准站具有良好的抗干扰能力,能够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中正常工作,并保持定位精度和稳定性。这得益于基准站采用的多路径抑制技术、抗干扰天线等先进设备和技术手段。抗干扰能力是基准站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尤其对于位于城市、工业区等电磁干扰较为严重的区域的基准站来说,更是至关重要。良好的抗干扰能力能够确保基准站在各种恶劣环境下都能提供稳定可靠的定位服务。4.良好的抗干扰能力256.1频点信号频点选择应避免与其他无线电系统产生干扰。基准站应能接收并处理多个频点的信号,以提高定位精度和可靠性。北斗地基增强系统使用的频点应符合国家无线电管理规定。频点设置010203接收到的频点信号应满足一定的信噪比要求,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应定期对频点信号进行质量评估,及时发现并处理信号异常。在建设过程中,应考虑到周围环境的电磁干扰因素,采取相应措施降低干扰。信号质量基准站应具备对接收到的频点信号进行预处理、解调和解码的能力。信号处理信号处理过程中应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实时性。对于异常信号,基准站应具备自动识别和排除的能力,以避免对定位结果产生不良影响。兼容性010203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应能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实现多系统联合定位。频点信号的接收和处理应支持多种卫星导航系统的信号格式和数据协议。在未来发展中,应考虑到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升级性,以适应新技术和新需求的变化。266.2观测数据采样间隔采样间隔的定义采样间隔是指相邻两次数据采集的时间差。在北斗地基增强系统中,观测数据的采样间隔直接影响到定位精度和实时性。根据系统需求和定位精度要求,合理设定采样间隔。采样间隔的设定需权衡定位精度和系统负荷。采样间隔的设定原则采样间隔的具体要求对于厘米级定位精度,采样间隔通常设定为较小的值,以确保数据的实时性和准确性。在保证定位精度的前提下,可适当调整采样间隔以降低系统负荷。采样间隔的调整策略根据实际情况,可动态调整采样间隔以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在信号质量较差或定位精度要求较高时,应减小采样间隔以提高数据质量。““276.3多路径影响多路径效应是指接收机除直接收到卫星发射的信号外,还同时收到经天线周围地物一次或多次反射的卫星信号这些信号与直接信号叠加,从而使观测量产生误差,而且这种误差随天线周围反射面的性质而异,难以控制多路径效应的定义对伪距观测量的影响多路径效应会导致伪距观测量的误差,从而影响定位精度对载波相位观测量的影响虽然载波相位观测量受多路径效应的影响较小,但在高精度定位中仍需考虑其影响多路径效应的影响应尽量避开大面积水域和高大建筑物,以减少反射信号的影响选择合适的站址采用抗多路径技术,如窄相关技术、多路径估计和消除技术等,以降低多路径效应对观测量的影响改进接收机设计采用具有抑制多路径效应的天线设计,如扼流圈天线等,以减少天线接收到的反射信号天线设计减少多路径效应的措施通过观测值残差的大小和变化来评估多路径效应的影响程度利用残差分析信噪比可以反映观测值的质量,当信噪比较低时,可能受到多路径效应的影响较大利用信噪比多路径效应的监测和评估286.4周跳比6.观测数据质量1.数据完整性:规范中强调了观测数据的完整性,要求基准站应能够连续、稳定地接收和记录卫星信号,减少因信号中断或质量下降导致的数据缺失。周跳现象会破坏数据的连续性,因此,控制周跳比是确保数据完整性的重要手段。在《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基准站建设和验收技术规范第1部分:建设规范》(GB/T39772.1-2021)中,虽然未直接提及“周跳比”这一具体指标,但观测数据质量是基准站建设中的重要考量因素,而周跳(即卫星信号接收过程中相位观测值突然发生整周跳变的现象)是影响数据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6.4周跳比6.4周跳比2.数据准确性周跳会导致相位观测值的突变,进而影响定位精度。规范中对于观测数据的准确性有明确要求,包括观测数据的误差范围、稳定性等。减少周跳,可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从而满足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对于高精度定位的需求。3.设备性能与选型为了确保观测数据的质量,规范中对基准站接收机等设备的性能提出了具体要求。选用性能稳定、抗干扰能力强的设备,可以有效降低周跳的发生概率,提高数据质量。4.数据处理与质量控制规范中提到了数据处理流程和质量检查的要求。这包括对原始观测数据进行预处理、滤波、平滑等处理,以消除或减小各种误差的影响。同时,通过质量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数据,如周跳等,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296.5观测数据完整率定义观测数据完整率是指在规定的时间段内,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基准站实际观测到的数据与理论应观测到的数据之比。重要性观测数据完整率是评价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基准站运行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确保系统定位精度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定义与重要性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应对措施建立完善的设备维护和故障排查机制,确保设备稳定运行;加强恶劣天气条件下的数据监测和补偿措施;提高系统安全防护能力,防止人为干扰。影响因素包括设备故障、恶劣天气、人为干扰等,这些因素可能导致观测数据缺失或异常。计算方法根据实际观测到的数据与理论应观测到的数据,按照一定算法进行计算得出观测数据完整率。标准计算方法与标准按照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对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基准站的观测数据完整率进行评定,确保其满足相关要求。0102采用高性能、高稳定性的观测设备,提高数据观测质量和完整性。提升设备性能建立完善的数据监测与分析体系,及时发现并处理数据异常问题。加强数据监测与分析改善基准站运行环境条件,降低环境因素对观测数据完整率的影响。优化系统运行环境提升策略与建议306.6观测数据发送间隔观测数据的实时传输对于地基增强系统的精度和可靠性至关重要。实时性连续性完整性连续、稳定的数据流是确保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完整的观测数据有助于系统更准确地定位和导航。观测数据的重要性发送间隔的设定原则010203根据实际需求设定发送间隔应根据实际应用场景和需求进行设定,以确保数据的实时性和准确性。平衡数据量与传输效率在设定发送间隔时,需要权衡数据量和传输效率,避免数据拥堵和丢失。考虑设备性能设备的性能和数据处理能力也是设定发送间隔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数据量大的场景对于需要传输大量观测数据的场景,可以适当增加发送间隔,以减少数据传输压力,同时保证数据的完整性。设备性能限制的场景在设备性能有限的情况下,需要合理设定发送间隔,以避免设备过载和数据丢失。实时性要求高的场景对于需要高实时性的应用场景,如自动驾驶、精准农业等,应设定较短的发送间隔,以确保数据的及时更新。发送间隔的具体要求动态调整根据实际应用情况和系统需求,可以动态调整发送间隔,以达到最佳的数据传输效果。定期评估定期对发送间隔进行评估和调整,以确保系统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故障应对在出现故障或异常情况时,应及时调整发送间隔,以保障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发送间隔的调整策略316.7观测数据存储能力VS观测数据应按照国际通用的RINEX(ReceiverIndependentExchange)格式进行存储,以确保数据的通用性和兼容性。压缩与加密为节省存储空间和提高数据安全性,观测数据可采用压缩和加密的方式进行存储。标准格式数据存储格式存储介质与方式备份策略应制定完善的数据备份策略,包括定期备份、异地备份等,以防止数据丢失或损坏。硬盘存储采用高性能、高可靠性的硬盘作为主要的存储介质,确保数据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容量规划根据基准站的观测数据量和增长趋势,合理规划存储容量,确保满足长期存储需求。扩展能力存储系统应具备良好的扩展性,可根据实际需求增加存储容量或提升存储性能。存储容量与扩展性01数据索引建立观测数据索引,方便用户快速检索和查询所需数据。数据管理与维护02数据完整性校验定期对存储的观测数据进行完整性校验,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03数据迁移与恢复在必要时,应能进行数据迁移和恢复操作,以确保数据的可用性和连续性。326.8时间同步精度时间同步精度指的是各个基准站之间以及基准站与中心处理系统之间的时间同步准确性。定义高精度的时间同步是确保北斗地基增强系统能够提供高精度定位服务的基础。如果时间同步存在误差,将会直接影响到定位的准确性。重要性定义与重要性根据GB/T39772.1-2021规范,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基准站的时间同步精度应达到微秒级,以确保系统的整体性能。技术要求通常采用高精度的时间同步设备,如原子钟或GPS时间接收器,来确保各个基准站之间的时间同步。此外,还会通过网络时间协议(NTP)或其他高精度时间同步协议来进一步校准时间。实现方法技术要求与实现方法测试与验证除了在建设阶段进行测试外,还需要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定期进行时间同步精度的验证。这可以通过比较不同基准站之间的观测数据来实现,以确保系统持续提供高精度的定位服务。验证流程在基准站建设过程中,需要对时间同步精度进行严格的测试。这通常包括使用专业的时间测量设备来比较各个基准站之间的时间差异,并确保其符合规范要求。测试方法336.9数据传输有线传输采用光纤、网线等物理连接方式进行数据传输,具有稳定性高、速度快的特点。01数据传输方式无线传输利用无线电波在空间传播信息的传输方式,适用于布线困难或移动性需求较高的场景。02TCP/IP协议一种网络通信协议,用于在互联网上传输数据,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Ntrip协议一种基于HTTP的网络实时数据传输协议,广泛应用于高精度GNSS数据的实时传输。数据传输协议数据加密采用加密算法对数据进行加密处理,确保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访问控制通过身份验证、权限控制等手段,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数据泄露。数据传输安全数据传输质量监控数据完整性校验通过校验码等技术手段,确保传输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传输质量评估定期对数据传输质量进行评估,包括传输时延、丢包率等指标,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优化。346.10不间断电源供电时间根据不同应用场景和需求,不间断电源的供电时间应满足相关标准和规范。在关键任务或重要设施中,不间断电源的供电时间应至少满足设备正常运行所需的时间。主电源故障时,不间断电源应能立即切换并提供足够的电力支持。供电时间要求应选择质量可靠、性能稳定的不间断电源设备,确保其能够满足供电时间要求。设备选择与配置根据实际需要合理配置不间断电源的容量和数量,以确保在电源故障时能够提供足够的电力。定期对不间断电源进行维护和检查,确保其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安全与保护措施对于重要设备或关键任务,应考虑配置双路不间断电源供电,以提高供电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在不间断电源的输出端应安装防雷击、防浪涌等保护措施,以避免外部干扰对设备造成损害。不间断电源应具备过流、过压、欠压等保护功能,以确保设备的安全运行。010203在不间断电源安装完成后,应进行全面的测试和验证,确保其能够满足供电时间要求和其他性能指标。对于关键任务和重要设施,应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和演练计划,以确保在电源故障时能够迅速恢复供电。定期对不间断电源进行测试和检查,以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问题和隐患。测试与验证356.11防雷防雷设施的重要性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基准站作为精密的测量设备,对雷电等自然灾害的防护尤为重要。防雷设施的建设是确保基准站稳定运行、减少雷电损害的关键措施。6.11防雷防雷设计原则基准站的防雷设计应遵循国家标准和相关行业规范,确保设备、人身及数据的安全。设计时应考虑直击雷、感应雷及雷电电磁脉冲的防护,采取综合防雷措施。防雷设施配置防雷设施应包括接闪器(如避雷针、避雷带等)、引下线、接地装置以及等电位连接等。同时,应配置电源防雷器和信号防雷器,以防止雷电波侵入造成的损害。6.11防雷定期对防雷设施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处于良好状态。如发现防雷设施损坏或性能下降,应及时进行修复或更换。防雷设施的维护防雷设施的施工应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进行,确保施工质量。验收时应检查防雷设施的完整性、接地电阻值是否符合要求,并进行必要的测试,如防雷接地电阻测试、电源防雷器性能测试等。防雷施工与验收366.12工作环境要求6.12.1基准站机房环境机房应位于稳定的地质构造区域,远离震源、铁路、公路等震动干扰源,以确保设备长期稳定运行。机房内部应保持干燥、通风良好,且具备防尘、防潮、防雷击等安全防护措施。机房温度应控制在设备正常工作的温度范围内,通常建议保持在18℃~28℃之间。机房应设置独立的供电系统,并配备UPS不间断电源,以确保设备在市电中断时仍能正常工作一段时间。观测墩应建立在稳固的地基上,且周围无高大建筑物、树木等遮挡物,以保证接收机能够接收到良好的卫星信号。观测墩应设置保护围栏或标志牌,以防止人为破坏或干扰设备的正常运行。6.12.2基准站观测墩环境01020304观测墩的防雷设施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并定期进行检测和维护。对于建在屋顶的观测墩,应采取额外的加固和防水措施,以确保其长期稳定性和安全性。01030204野外工作区域应尽量避免强电磁干扰源,如高压输电线、无线电发射塔等,以减少对接收机性能的影响。野外工作设备应具备防水、防尘、防震等性能,以适应恶劣的自然环境条件。工作人员在进行野外作业时,应注意安全防护措施,如穿戴合适的防护服装、携带必要的急救药品等。在进行野外长期观测时,应定期对设备进行巡检和维护,确保其始终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6.12.3野外工作环境要求377基准站勘选地理位置基准站应选在地质结构稳定、远离干扰源的区域,以确保接收到的卫星信号质量。可视性站址周围应无高大建筑物、树木等遮挡物,以保证天线能够接收到良好的卫星信号。安全性考虑站点安全,避免选在易受自然灾害、人为破坏或潜在安全风险的地方。选址原则电磁环境对候选站址进行电磁环境测试,确保无强电磁干扰源,以免影响接收机的正常工作。地质条件评估站址的地质条件,确保地基稳固,能够承载基准站设备的重量。气候条件考虑当地的气候特点,选择能够适应极端天气条件的站址,以确保设备的稳定运行。030201环境评估选用具有高精度、高灵敏度的天线,以提高信号接收质量。天线为确保系统的连续运行,应配置必要的备份设备,如备用接收机、电源等。备份设备选择高性能、高稳定性的接收机,以确保能够准确接收并处理卫星信号。接收机设备配置1.初步筛选根据选址原则和环境评估结果,初步筛选出几个候选站址。勘选流程012.现场勘查对候选站址进行现场勘查,详细了解地形地貌、地质条件、气候条件等。023.设备测试在候选站址进行设备测试,包括接收机、天线等设备的性能测试。034.综合评估根据勘查和设备测试结果,对候选站址进行综合评估,选择最优站址。04387.1基准站网布局布局原则覆盖全国基准站应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合理布局,确保信号的广泛覆盖。重点区域加密在重要城市和关键地区,应适当增加基准站密度,以提高定位精度和可靠性。兼顾不同行业需求考虑到不同行业对定位精度的需求,基准站布局应满足各行业的应用要求。地质条件稳定基准站应建在地质条件稳定、远离震源和地质灾害易发区域。环境干扰小为避免多路径效应等干扰,基准站应远离高大建筑物、大面积水域等反射源。交通便利基准站应建在交通便利的地方,方便设备运输和维护。选址要求分布式网络基准站网应采用分布式网络结构,确保数据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可扩展性基准站网应具备可扩展性,以便未来根据需要增加新的基准站。冗余设计为提高系统的可用性,网络拓扑结构应具备一定的冗余性,防止单点故障。网络拓扑结构397.2选点基准站应建在地质结构稳定、远离地质灾害隐患的区域,以确保设备安全和数据的稳定性。地质稳定选址应考虑周围环境的电磁干扰、遮挡物、多路径效应等因素,以减少对定位精度的影响。环境适宜基准站应位于交通便利的地方,方便设备运输、安装和维护。交通便利选址原则010203选址步骤初步筛选根据规划要求和实际情况,初步筛选出几个候选地点。对候选地点进行现场勘查,了解其地质、环境、交通等条件。现场勘查根据勘查结果,综合考虑各项因素,选定最终的建设地点。评估与决策在选址过程中,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建设活动的合法性。遵守法律法规选址应与当地政府和相关利益方进行充分协商,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与当地协商选址时不仅要考虑当前的需求,还应考虑未来的发展和扩展需求。考虑未来发展注意事项407.3点位在《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基准站建设和验收技术规范第1部分:建设规范》(GB/T39772.1-2021)中,关于点位的规范和要求是确保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基准站建设精确性和有效性的关键环节。以下是关于点位的详细解读1.点位选择原则:规范中明确了点位选择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确保点位的稳定性、易于长期保存、便于观测和维护等。这些原则旨在保证基准站能够在各种环境条件下提供持续、稳定的定位服务。2.地质条件考虑:在选择点位时,需要考虑地质条件,以避免因地质活动导致基准站位置发生变化。规范中可能要求点位应避开地质断裂带、易滑坡区域等不稳定地质环境。7.3点位3.环境与视野要求为了确保接收到的卫星信号质量,点位应尽量选择在视野开阔、无高大建筑物或树木遮挡的地方。此外,还应考虑远离电磁干扰源,以减少对接收信号的干扰。7.3点位4.标记与保护一旦选定合适的点位,需要进行明确的标记,并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以防止人为破坏或自然因素导致的损坏。这可能包括设置标志牌、围栏等。5.与其他设施的协调在选择点位时,还需要考虑与其他相关设施的协调,如通信网络、电力供应等。确保基准站能够顺利接入这些设施,以保证其正常运行和数据传输。417.4选点作业7.4.1选点原则符合规划要求基准站选点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相关规划和政策要求,确保站点布局合理、科学。地质条件稳定选点应避开地质构造不稳定、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确保基准站安全稳定。观测环境良好选点应远离大型水体、高大建筑物等干扰源,以减少多路径效应等误差影响。交通便利选点应考虑交通便利性,方便设备运输、安装和维护。收集候选站点区域的地质、气象、交通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初步确定候选站点位置。对初步确定的候选站点进行现场踏勘,了解实际情况,评估选点的可行性。组织专家对候选站点进行论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确定最终选点方案。将选点方案报相关部门审批,获得建设许可。7.4.2选点流程资料收集与分析现场踏勘选点论证选址报批7.4.3注意事项遵守法律法规在选点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确保选点工作的合法性。02040301与当地社区沟通在选点过程中,应积极与当地社区沟通,了解当地居民的意见和需求,确保选点工作的顺利进行。保护生态环境在选点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避免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确保数据安全基准站建设完成后,应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数据安全,防止数据泄露和被非法利用。427.5提交资料包括选址依据、设备配置、数据传输与存储方案等。基准站建设方案涉及设备型号、数量、价格及安装细节等。设备采购与安装合同包括基准站观测墩、机房、防雷接地等施工图纸。建筑施工图纸基准站建设资料阐述基准站建设完成情况,申请验收的理由及依据。验收申请报告基准站测试报告验收合格证书包括设备性能测试、数据传输测试、定位精度测试等。由相关主管部门颁发的验收合格证明文件。基准站验收资料安全生产许可证确保基准站建设符合安全生产要求的相关证明文件。相关人员培训记录包括培训时间、地点、内容、参与人员等。售后服务协议明确设备保修期限、维修范围及售后服务流程等。其他相关资料438基准站土建8.1观测墩建设010203观测墩是基准站的核心部分,用于安置接收机天线,确保其稳定且精确地接收卫星信号。观测墩的建设需遵循严格的规范,包括墩体的材料选择、尺寸设计、施工精度等,以保证其稳定性和耐久性。在施工过程中,还需考虑到防雷、防水等措施,以确保基准站的安全运行。观测室是用于安置基准站设备的重要设施,需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保护措施。8.2观测室建设观测室的建设应考虑设备的安装、维护、散热等需求,确保其内部环境稳定且适宜设备运行。观测室的选址也十分重要,需远离干扰源,以保证接收到的卫星信号质量。8.3防雷工程建设防雷工程是基准站土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用于保护设备和人身安全。01防雷工程包括接地系统、避雷针、避雷带等设施的建设,以确保在雷电天气下基准站的安全运行。02防雷工程的设计和施工需遵循相关标准和规范,确保其有效性。03辅助工程包括供电系统、通信系统、排水系统等,是基准站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通信系统负责数据的传输和接收,需保证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准确性。供电系统需确保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以满足基准站设备的用电需求。排水系统则用于防止积水和渗水对设备造成损害。8.4辅助工程建设010203除了上述主要工程外,还需考虑其他土建要求,如场地平整、道路建设等。场地平整需确保基准站所在地的地面平整且无明显障碍物,以便于设备的安装和维护。道路建设则是为了方便人员和设备进出基准站,确保其可达性和便利性。8.5其他土建要求448.1观测墩地质条件观测墩应建在地质稳定、远离振动源和电磁干扰的地方,以保证观测数据的准确性。环境因素观测墩周围应无高大建筑物、树木等遮挡物,以确保接收机能够接收到良好的卫星信号。安全性考虑观测墩应建在不易被破坏和干扰的地方,以保证设备的长期稳定运行。观测墩的选址结构设计观测墩应采用稳固的结构设计,能够承受自然灾害等极端天气条件的影响。材料选择建设观测墩应选用高质量的材料,以确保其耐久性和稳定性。防雷措施观测墩应安装有效的防雷设施,以保护设备免受雷电损害。观测墩的建设观测墩的验收安全性检查对观测墩的安全性进行检查,确保其没有安全隐患,能够长期稳定运行。精度测试通过对观测墩接收到的卫星信号进行处理和分析,测试其定位精度是否满足要求。稳定性测试验收时应进行稳定性测试,确保观测墩在各种环境条件下都能保持稳定。458.2观测室010203观测室应远离强电磁干扰源,如高压线、变电站等,以减少电磁干扰对观测设备的影响。观测室应具有良好的防雷措施,包括安装避雷针、接地线等,以确保设备和人身安全。观测室应具有良好的通风和散热条件,以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延长使用寿命。观测室建设要求观测室设备配置010203观测室内应安装高精度、高稳定性的接收设备,以确保接收到高质量的卫星信号。应配置不间断电源(UPS),以保证在市电断电情况下,观测设备能够继续正常工作一段时间。观测室内应安装监控摄像头,以便于远程监控设备的运行状态和周围环境。观测室内温度应控制在设备正常工作的范围内,通常保持在20℃左右。观测室环境保障观测室内湿度应适中,避免设备受潮或过于干燥,通常保持在50%左右的相对湿度。观测室内应定期进行清洁和除尘,以保持设备的清洁和散热性能。468.3防雷工程北斗地基增强系统由基准站网络、数据处理系统、运营服务平台、数据播发系统和用户终端五部分组成。基准站负责接收卫星导航信号,并通过数据处理系统形成相应信息。这些信息随后通过卫星、广播、移动通信等手段实时播发给应用终端,从而实现高精度定位服务。系统构成与工作原理系统的建设分为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为2014年到2016年底,主要完成了框架网基准站、区域加强密度网基准站等的建设任务,并建成了基本系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提供基本服务。第二阶段为2017年至2018年底,通过补充建设区域加强密度网基准站等,进一步提升了系统的服务性能和运行连续性、稳定性、可靠性。建设阶段与成果北斗地基增强系统的高精度定位服务已在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包括危房监测、铁路应用、精准农业、自动驾驶等。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拓展,该系统有望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推动北斗高精度应用从专业领域走入大众生活,成为像水、电一样触手可及、随需而用的公共服务。总的来说,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实现高精度定位的关键组成部分。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地基增强站和整合相关资源,该系统已具备了为用户提供多种精度级别的定位服务能力,并在多个领域展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应用领域与前景478.4辅助工程防雷与接地接地系统应建立有效的接地系统,确保设备安全接地,以减少电气故障和雷电对设备的影响。防雷设计基准站建设应考虑防雷措施,包括安装避雷针、避雷带等设备,以防止雷电对设备和人身安全造成威胁。基准站应配备稳定可靠的供电系统,包括市电、发电机和UPS等设备,以确保设备的持续运行。供电系统为了满足夜间作业和维修的需要,基准站应设置合理的照明系统,确保作业区域的照明亮度符合要求。照明系统供电与照明环境保护基准站建设应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如控制噪音、减少扬尘等。绿化工程为了美化环境和减少水土流失,基准站周围应进行适当的绿化工程,如种植草坪、树木等。环境保护与绿化安全设施基准站应设置必要的安全设施,如围墙、监控摄像头等,以确保设备和数据的安全。防护措施安全与防护措施为了防止人为破坏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基准站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加固设备基础、设置排水系统等。0102488.5其他土建要求基准站观测墩建设观测墩应建在基岩、稳固的土层或现有的稳固建筑物上,确保观测墩的长期稳定性和安全性。01观测墩的设计应满足设备安置、操作和维护的需求,同时考虑防风、防震等因素。02观测墩的标石、标志应埋设稳固,便于长期保存和使用。03电缆的铺设应符合相关电气安装规范,确保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电缆及防雷设施建设防雷设施应完善,包括电源防雷、信号防雷和天馈线防雷等,以保护设备和人身安全。定期检查防雷设施的完好性和有效性,确保其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辅助设施建设为确保基准站的正常运行,应建设必要的辅助设施,如设备机房、通信设施等。01设备机房应满足设备安置、供电、散热等需求,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寿命。02通信设施应稳定可靠,保障数据的实时传输和远程控制功能。03010203基准站周围环境应整洁、无遮挡物,确保观测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应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防止人为破坏和意外事故的发生。定期对基准站进行安全检查和维护,确保其长期稳定运行。环境与安全保障498.6提交资料基准站设计文档包括基准站的设计方案、施工图纸、设备配置清单等,用于说明基准站的建设规划和实施细节。基准站施工记录设备安装与调试报告基准站建设资料详细记录基准站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事件、施工进度和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确保建设过程的可追溯性。提供基准站设备的安装过程、调试结果和性能测试数据,以证明设备的正确安装和良好运行状态。测试报告与数据分析提供基准站的测试报告,包括各项性能指标、误差分析等,以证明基准站的性能和精度符合要求。问题整改记录如果在测试过程中发现问题,需要提供问题整改记录,包括问题描述、原因分析、整改措施和验证结果等。验收申请报告向相关部门提交验收申请,说明基准站建设已完成并符合验收条件,请求进行验收工作。验收与测试资料提供基准站所使用设备的合格证明或质量认证文件,以证明设备的质量和性能符合标准。设备合格证明提供施工人员的资质证明文件,包括专业技能证书、培训合格证书等,以确保施工人员具备相应的技能和知识。施工人员资质证明根据具体情况可能需要提供其他相关证明文件,如土地使用证明、环保验收合格证明等。其他相关证明文件相关证明文件509基准站设备与安装基准站主要设备采用多频段、高性能天线,以确保信号的稳定接收。天线用于处理接收到的卫星信号,提供高精度定位数据。数据处理设备用于接收北斗卫星信号,具备高精度定位能力。接收机实现基准站与数据中心之间的数据传输。通信设备提供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确保基准站的持续运行。电源设备选址基准站应选址在开阔、无遮挡的地方,以确保接收到良好的卫星信号。稳定性设备安装应牢固稳定,防止因自然环境因素导致的移动或损坏。防雷与接地基准站应具备良好的防雷措施,并确保设备接地良好,以防止雷电损坏。环境适应性设备应能在恶劣环境下正常工作,具备一定的防水、防尘、防腐等能力。设备安装要求用于实时监控基准站设备的运行状态,确保设备的正常工作。监控设备为防止主要设备故障,应准备相应的备份设备,以确保系统的连续运行。备份设备包括避雷针、避雷带等,以保护基准站免受雷电危害。防雷设施辅助设施519.1安装总体方案9.1.1基准站选址原则010203地理位置应选在地质稳定、远离振动源和电磁干扰源的区域,确保接收设备能够正常、稳定地工作。环境条件考虑气候、温度、湿度等自然因素对设备的影响,选择适宜的环境进行安装。安全性确保基准站设备及其附属设施的安全,防止人为破坏和自然灾害的影响。接收机根据实际需求选择适宜的天线类型,确保信号接收效果最佳。天线附属设备包括电源、防雷设备、通信设备等,确保基准站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数据传输的可靠性。选用高性能、高稳定性的北斗接收机,确保接收信号的准确性和稳定性。9.1.2设备配置方案9.1.3安装工艺流程制定详细的安装计划,明确各项任务的责任人、时间节点和验收标准。01按照安装计划逐步实施,确保每个环节都符合技术规范和设计要求。02在安装过程中进行必要的测试和调整,确保设备性能达到最佳状态。03设立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防止非工作人员误入基准站区域。定期对基准站设备进行巡检和维护,确保其安全、稳定运行。制定应急预案,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进行及时处理,确保基准站的安全和数据的完整性。9.1.4安全防护措施010203529.2基准站接收机天线安装位置天线应安装在视野开阔、无遮挡物的地方,以确保接收到良好的卫星信号。安装高度天线的安装高度应适中,避免过高或过低影响信号接收质量。稳定性天线安装应牢固稳定,防止因自然因素(如风、雨等)导致天线移动或损坏。天线安装要求01根据需求选择根据实际需求和场景选择合适的天线类型,如全向天线或定向天线。天线类型选择02性能考虑在选择天线时,应考虑其增益、波束宽度、阻抗等性能指标,以确保接收到的卫星信号质量。03兼容性选择的天线应与接收机兼容,以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连接方式接收机与天线之间应采用合适的连接方式,如使用同轴电缆进行连接,确保信号传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防水处理连接处应进行防水处理,以防止水分进入导致设备损坏或信号质量下降。长度适中连接电缆的长度应适中,避免过长导致信号衰减或干扰增加。020301接收机与天线连接定期检查定期对天线进行检查,确保其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防雷措施在雷雨季节到来之前,应对天线采取防雷措施,以防止雷击损坏设备。清洁保养定期清洁天线表面,去除污垢和积水,以保持其最佳接收性能。天线维护与保养539.3基准站接收机接收机性能要求高精度定位能力接收机应具备高精度定位功能,确保接收到的卫星信号准确无误。高稳定性接收机需要具有高稳定性,能够在各种环境条件下保持正常工作。多频接收能力为适应不同卫星信号频段,接收机应具备多频接收能力。双频接收为确保定位精度,接收机应支持双频接收,即能同时接收L1和L2频段的卫星信号。足够的通道数接收机应具备足够的通道数,以便同时跟踪多颗卫星,提高定位精度和可靠性。数据存储与传输接收机应具备数据存储和远程传输功能,便于数据的后续处理和分析。030201接收机配置要求安装位置选择接收机应安装在视野开阔、无遮挡物的位置,以确保接收到足够的卫星信号。调试与测试安装完成后,应对接收机进行调试和测试,确保其正常工作并满足性能要求。防雷与接地为确保设备安全,接收机应安装防雷设施和接地装置。接收机安装与调试549.4监测接收机及天线北斗地基增强系统主要由基准站网络、数据处理系统、运营服务平台、数据播发系统和用户终端五部分组成。基准站接收卫星导航信号后,这些数据会通过数据处理系统形成相应信息,然后经由卫星、广播、移动通信等手段实时播发给应用终端,从而实现精准的定位服务。系统构成与功能“该系统的建设分为两个阶段实施。一期工程从2014年到2016年底,主要完成了框架网基准站、区域加强密度网基准站等的建设,并在全国范围内提供基本服务。二期工程从2017年至2018年底,主要完成了区域加强密度网基准站的补充建设,进一步提升了系统服务的性能和运行的连续性、稳定性及可靠性。此外,北斗地基增强系统的应用也十分广泛,它整合了国内地基增强资源,建立起以北斗为主、兼容其他卫星导航系统的高精度卫星导航服务体系。这种体系不仅应用于导航定位,还可服务于国土资源、交通运输、气象、测绘地理信息等多个行业。建设进展与应用技术特色与成就北斗地基增强系统的技术特色在于其高精度定位能力。通过自主研发的定位算法,系统能够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运算,为遍布全国的用户提供精准定位及延展服务。这一系统的建设不仅提高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精度,还进一步巩固了北斗在全球卫星导航领域中的地位。总的来说,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地面基准站网络和先进的数据处理技术,显著提升了北斗的定位精度和服务能力,为多个行业领域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559.5原子钟原子钟的定义和原理010203原子钟是一种利用原子能级跃迁频率来计时的精密计时仪器。原子钟利用某些元素(如铯、铷等)的原子能级在微波辐射下的跃迁现象,通过检测这些跃迁来测量时间。原子钟具有极高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是现代时间计量和导航定位系统的核心部件。北斗地基增强系统中原子钟的作用在北斗地基增强系统中,原子钟还用于同步各个基准站的时间,确保整个系统的协同工作。原子钟的高精度时间基准保证了北斗地基增强系统的定位精度和稳定性,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性能。北斗地基增强系统通过地面基准站接收卫星信号,利用原子钟提供的高精度时间基准,对卫星信号进行精确测量和处理。010203原子钟的性能指标和要求准确度原子钟的准确度是衡量其性能的重要指标,它表示原子钟的计时与真实时间的偏差程度。在北斗地基增强系统中,对原子钟的准确度有极高的要求,以保证系统的定位精度。稳定性原子钟的稳定性是指其长期运行过程中保持准确度的能力。稳定性好的原子钟能够提供更可靠的时间基准,从而提高北斗地基增强系统的性能。可靠性原子钟需要具备高可靠性,以确保在恶劣环境下仍能正常工作。在北斗地基增强系统中,原子钟的可靠性直接关系到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可用性。569.6气象设备应根据基准站所在地的气象条件和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气象设备,如温湿度计、风向风速仪、气压计等。设备选型与配置气象设备的量程、精度和分辨率应满足相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应考虑设备的可维护性和耐用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