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部分地区 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1页
湖南省部分地区 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2页
湖南省部分地区 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3页
湖南省部分地区 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4页
湖南省部分地区 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南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湖南省郴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节选自苏轼《石钟山记》)材料二:(朱司农①载上)偶一日谒至,典谒②已道名,而东坡移时不出:欲留,则伺候颇倦;欲去,则业已通名。如是者久之,东坡始出,愧谢久候之意。且云:“适了些日课,失于探知。”坐定,他语毕,公请曰:“适来先生所谓‘日课’者何?”对云:“钞《汉书》。”公曰:“以先生天才,开卷一览可终身不忘,何用手钞也?”东坡曰:“不然。某读《汉书》至此凡三经手钞矣。初则一段事钞三字为题;次则两字;今则一字。”公离席③。复请曰:“不知先生所钞之书肯幸教否?”东坡乃命老兵就书几上取一册至。公视之,皆不解其意。东坡云:“足下试举题一字。”公如其言,东坡应声辄诵数百言,无一字差缺。几数挑,皆然。公降叹良久,曰:“先生真谪仙才也!”他日,以语其子新仲曰东坡尚如此中人之性岂可不勤读书邪新仲尝以是诲其子辂。(节选自陈鹄《苏轼抄书》)【注释】①司农:掌管钱粮的官职。②典谒:传达人员。③离席:从座位上站起来,表示肃然起敬。材料三:别纸累幅过当,老病废忘,岂堪英俊如此责望耶。少年应科目时,记录名数沿革及题目等,大略与近岁应举者同尔。亦有少节目文字①,才尘忝后②,便被举主取去,今皆无有,然亦无用也。实无捷径必得之术。但如君高才强力,积学数年,自有可得之道,而其实皆命也。但卑意欲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耳。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人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此虽迂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甚非速化之术,可笑可笑!(节选自苏轼《又答王庠书》)【注释】这封信是苏轼捎给王庠(苏辙女婿)的。①节目文字:指应试时较难较大的题目。《礼记,学记》载:“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②才尘忝后:才能低下,名列榜后。自谦之辞。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以语其子A新仲曰B东坡尚如此C中人之性D岂可不勤读书邪E新仲尝以是F诲其子辂。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殆,表推测,可译为“大概,可能”,与“殆有神护者”的“殆”意思不同。B.适,意为“刚才”,与“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的“适”意思不同。C.治,指安定或太平,与《陈情表》“以孝治天下”的“治”意思不同。D.而,在句中表修饰,与“泉涓涓而始流”的“而”用法一样。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朱载上去拜见东坡,见东坡有意拖延时间,不与相见,去也不是,留也不是。B.朱载上对东坡所抄之书非常感兴趣,看了以后,一点也不了解其中的意思。C.东坡高度认可了王庠的能力,认为他努力学习几年,自然有所领悟。D.东坡告诉王庠读书不能贪多,而应围绕“所欲求”的目的而读。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王羲之《兰亭集序》)(2)亲故多劝余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陶渊明《归去来兮辞》)14.结合三则材料,谈谈苏轼在治学方面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湖南省邵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联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治国有二机,刑德是也。王者尚其德而希其刑,霸者刑德并凑,强国先其刑而后德。夫刑德者,化之所由兴也。德者,养善而进阙者也;刑者,惩恶而禁后者也。故德化之崇者至于赏,刑罚之甚者至于诛。夫诛赏者,所以别贤不肖,而列有功与无功也,故诛赏不可以缪。诛赏缪则善恶乱矣。夫有功而不赏,则善不劝;有过而不诛,则恶不惧。善不劝,恶不惧,而能以行化乎天下者,未尝闻也。公叔文子为楚令尹三年,民无敢入朝。公叔子见曰:“严矣。”文子曰:“朝廷之严也,宁云妨国家之治哉?”公叔子曰:“严则下喑,下喑则上聋,聋喑不能相通,何国之治也?盖闻之也:顺针缕者成帷幕,合升斗者实仓廪,并小流而成江海。明主者,有所受命而不行,未尝有所不受也。”子贡问治民于孔子,孔子曰:“懔懔焉,如以腐索御奔马。”子贡曰:“何其畏也?”孔子曰:“夫通达之国皆人也,以道导之,则吾畜也;不以道导之,则吾仇也。若何而毋畏?”鲁有父子讼者,康子曰:“杀之。”孔子曰:“未可杀也。夫民不知子父讼之不善者久矣是则上过也上有道是人亡矣。”康子曰:“夫治民以孝为本,今杀一人以戮不孝,不亦可乎?”孔子曰:“不教而诛之,是虐杀不辜也。三军大败,不可诛也;狱讼不治,不可刑也;上陈之教,而先服之,则百姓从风矣;躬行不从,而后俟之以刑,则民知罪矣。”武王问于太公曰:“为国而数更法令者,何也?”太公曰:“为国而数更法令者,不法法,以其所善为法者也。故令出而乱,乱则更为法,是以其法令数更也。”(节选自《说苑·政理》)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夫民不知A子父B讼之C不善者D久矣E是F则上过也G上有道H是人亡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阙,文中指不足,与《烛之武退秦师》“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的“阙”用法不同。B.令尹,春秋战国时代楚国最高官衔,总揽军政大权,一般主要由楚国贵族来担任。C.实,文中指充实,与《归去来兮辞》“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的“实”词义不同。D.“懔懔焉”与《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的“焉”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治理国政有刑罚和德教两个关键。行霸道的人刑罚与德教并用,而行王道的人重德教不用刑罚。B.公叔文子担任楚国令尹,没有百姓敢入朝。公叔子指出原因是执政严酷,并规劝公叔文子改正。C.公叔子认为,治国者应善于听取点滴意见。英明的君主,只有接受意见而不实行的,未曾有不接受意见的。D.鲁国有父子提起诉讼的,康子为了羞辱警示那些不孝之人,决定杀之。此举遭到了孔子的反对。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诛赏者,所以别贤不肖,而列有功与无功也,故诛赏不可以缪。(2)为国而数更法令者,不法法,以其所善为法者也。14.上述材料中,孔子关于“治民”的主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湖南省湘西州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时顺昌①受围已四日,金兵益盛,乃移砦②于东村。锜③遣骁将阎充募壮士五百,夜斫其营。兀术闻之,即趣骑急行,率十万众来援。锜会诸将问计,或言:“今已屡捷,宜乘此势,具舟全军而归。”锜曰:“朝廷养兵十五年,正为缓急之用,况已挫贼锋,军声稍振,虽众寡不侔④,当有进无退。且敌营甚迩,而兀术又来,吾军一动,彼蹑其后,则前功俱废。使敌侵轶两淮,震惊江、浙,则平生报国之志反成误国之罪。”众皆感动思奋,曰:“惟太尉命。”锜募得曹成等二人,谕之曰:“遣汝作间,事捷重赏,第如我言,敌必不汝杀。今置汝绰路骑中,汝遇敌则佯坠马,为敌所得。敌帅问我何如人,则曰:太平边帅子,喜声伎,朝廷以两国讲和,使守东京,图逸乐耳。”已而二人果遇敌被执,兀术问之,对如前。兀术喜曰:“此城易破耳。”即置鹅车炮具不用。翌日,锜登城,望见二人远来,缒而上之,乃敌械系成等归,以文书一卷系于械,锜惧惑军心,立焚之。锜遣耿训以书约战。兀术怒曰:“刘锜何敢与我战!以吾力破汝城,直用靴尖趯⑤倒耳。”训曰:“太尉非但请与太子战且谓太子必不敢济河请献浮桥五所济而大战。”兀术曰:“诺。”迟明,锜果为五浮桥于颍河上,且毒颍上流及草中,敌严阵以待,诸酋各居一部。众请先击韩将军,锜曰:“击韩虽退,兀术精兵尚不可当,宜先击兀术。术一动则余无能为矣。”时天大暑,敌远来疲惫,人马饥渴,食水草者辄病,往往困乏。锜士气闲暇,军皆番休,按兵不动。逮申时,敌力疲气索,忽遣数百人出西门接战。俄以数千人出南门,戒令勿喊,但以锐斧犯之。统制官赵樽身中数矢,战不肯已,士殊死斗,入其阵敌大败。(选自《宋史纪事本末》,有删改)[注]①顺昌:地名,宋军所守之域。②砻:同“寨”,营垒。③锜:末军将领刘锜。④侔:等同。⑤趯:赐。10.文中画泼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太尉非A但请B与太子战C且谓太子D必不敢E济河F请献浮桥G五所H济而大战。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即趣骑急行”与“虽趣舍万殊”(《兰亭集序》)两句中“趣”的含义相同。B.绰路骑。即绰路马,指古代军中巡逻的骑兵。路马,古代为君主驾车的马称为路马。C.“即置鹅车炮具不用”与“今以钟磬置水中”(《石钟山记》)两句中“置”的含义不同。D.“兀术精兵尚不可当”与“君当作磐石”(《孔雀东南飞并序》)两句中“当”的含义不同,1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顺昌被围困已经四天,金兵越来越多,刘锜派猛将间充招募五百名壮士,在夜里袭击了金兵的营垒。B.曹成等两个人果然遇到了金兵,被金兵抓住,金兀术审问他们,并相信了他们的话,自以为攻城很容易。C.刘锜烧掉了金兵绑在曹成等两个人身上的文书,因为这些文书的内容惑乱了军心,使刘锜非常生气,D.宋军统制官赵樽身中数箭,仍然不停止战斗,士兵们也殊死作战,杀入敌阵,大败金兵,取得胜利。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已屡捷,宜乘此势,具舟全军而归。(2)遣汝作间,事成重赏。第如我言,敌必不汝杀。14.在南宋历史上,后人多推崇“刘锜之谋”,文中“刘锜之谋”体现在哪里?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湖南省岳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①,小车无軏②,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材料二:臣光(司马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之欺其邻国欺其百姓甚者欺其父子兄弟。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所利不能药其所伤,所获不能补其所亡,岂不哀哉!昔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于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蓄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材料三:齐桓公伐鲁,鲁人不敢轻战,去国五十里而封之,鲁请比关内侯以听,桓公许之。曹谓鲁庄公曰:“君宁死而又死乎,其宁生而又生乎?”庄公曰:“何谓也?”曹刿曰:“听臣之言,国必广大,身必安乐,是生而又生也。不听臣之言,国必灭亡,身必危辱,是死而又死也。”庄公曰:“请从。”于是明日将盟,庄公与曹刿皆怀剑至于坛上。庄公左搏桓公,右抽剑以自承,曰:“鲁国去境数百里,今去境五十里,亦无生矣。钧其死也,戮于君前。”管仲、鲍叔进,曹刿按剑当两陛之间曰:“且二君将改图,毋或进者。”庄公曰:“封于汶则可不则请死。”管仲曰:“以地卫君,非以君卫地,君其许之。”乃遂封于南,与之盟。归而欲勿予。管仲曰:“不可,人特劫君而不盟,君不知,不可谓智;临难而不能勿听,不可谓勇;许之而不予,不可谓信。不智不勇不信,有此三者,不可以立功名。予之,虽亡地亦得信。以四百里之地见信于天下,君犹得也。”庄公,仇也;曹刿,贼也。信于仇贼,又况于非仇贼者乎?夫九合之而合,一匡之而听,从此生矣。管仲可谓能因物矣。以辱为荣,以穷为通,虽失乎前,可谓后得之矣。物不可全也。(选自《吕氏春秋》)【注】①②輗(ní)軏(yuè):古代大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輗用于大车(如牛车),而軏用于小车(如马车)。没有輗軏,车就不能走。輗軏也被用作代称车子,比喻为事物的关键。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不善者A反之B欺C其邻国D欺E其百姓F甚者G欺H其父子兄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伐”,文中是“讨伐、攻打”之意,与《屈原列传》中“每一令出,平伐其功”的“伐”词义不同。B.“当”,这里指“抵挡、挡在”,与《蜀道难》中“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当”的词义相同。C.“陛”,本意是“殿或坛的台阶”。陛下,是古时对帝王的尊称;殿下,在中国古代是对皇后、皇太子、公主、诸王等的敬称。D.“其”,在这里表祈使(建议)语气,与《论语·卫灵公》中“其‘恕’乎!”的“其”词义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以车为喻,将“信誉”分别比大小车的关键部件,强调这些部件对车的重要作用,以此道出了“信誉”对人的立身处世的重要性。B.司马光认为四位君主的治国之道称不上完美,但他们处于你攻我夺的战国乱世,天下尔虞我诈之时,仍然不忘记树立信誉来收服人民之心。C.齐桓公讨伐鲁国,鲁国人不敢轻易作战,于是鲁庄公请求比照附庸国君来听从齐国,齐桓公答应了鲁庄公的请求,后却又反悔没有兑现承诺。D.鲁庄公听从曹刿的计策,达到了在汶水以南划分边界的目的。齐桓公听了管仲之言,做到了“信”字为先,这也是他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一个重要原因。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所利不能药其所伤,所获不能补其所亡,岂不哀哉?(2)予之,虽亡地亦得信。以四百里之地见信于天下,君犹得也。14.“信”,可解释为“诚信、信誉、信用”,这在三则材料中都有体现。请简要分析,三则材料分别是怎么论述“信”这一观点的。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文侯受子夏经艺,客段干木①,过其闾,未尝不轼也。秦尝欲伐魏,或曰:“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文侯由此得誉于诸侯。(节选自《史记·魏世家》)材料二: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吕后恐,乃使建成侯吕泽劫留侯,强要曰:“为我画计。”留侯曰:“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上知此四人贤,则一助也。”汉十二年,上从击破布军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及燕,置酒,太子侍。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衣冠甚伟。上怪之,问曰:“彼何为者?”四人前对,各言名姓。上乃大惊,曰:“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四人为寿已毕,趋去。上起去,罢酒。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材料三:论者或曰:“魏文式段干木之闾,秦兵为之不至,非法度之功。虽全国有益,非所贵也。”夫法度之功者,谓何等也?养三军之士,明赏罚之命,严刑峻法,富国强兵,此法度也。六国之亡,皆灭于秦兵。六国之兵非不锐,士众之力非不劲也,然而至于破亡者,强弱不敌,众寡不同,虽明法度,其何益哉?使童子变孟贲②之意,孟贲怒之,童子操刃与孟贲战,童子必不胜,力不如也。孟贲怒,而童子修礼尽敬,孟贲不忍犯也。秦之与魏,孟贲之与童子也。夫力少则修德,兵强则奋威。秦以兵强,威无不胜。却军还众,不犯魏境者,贤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礼也。高皇帝议欲废太子,吕后患之,子房教以敬迎四皓而厚礼之,太子遂安。夫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犹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也。(节选自王充《论衡·非韩》)[注]①段干木:战国初魏国名士。②孟贲:战国时勇士。10.给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B.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C.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D.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燕,同“宴”,指宴饮,成语有“新婚燕尔”,其中的“燕”字意思与此相同。B.怪,以……为怪,意动用法,与《师说》中“不耻相师”的“耻”用法相同。C.为寿,向尊长敬酒并祝长寿,《鸿门宴》“沛公奉卮酒为寿”的礼仪与此相同。D.式,同“轼”,指扶轼,与《周亚夫军细柳》“改容式车”的“式”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文侯曾经师从子夏学习儒家经艺,他崇礼敬贤,在诸侯之中享有美誉。每次乘车经过名士段干木居住的里巷时,他一定会行礼致意。B.汉高祖想废掉太子,改立赵王如意,吕后为此十分恐慌,派人强行要留侯出主意,留侯认为如请到汉高祖景仰已久的四位贤人,将会对太子有利。C.四位贤人表示太子仁孝爱士,汉高祖打消了废太子的念头,希望他们好好辅助太子;四人本是留侯亲自招来的,这也是没有另立太子的一个因素。D.王充认为,假如有儿童持刀与孟贲相斗,儿童肯定不能取胜;如果儿童对孟贲恭敬有加,孟贲就不忍心伤害,魏国与秦国的情况正与此相类似。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2)却军还众,不犯魏境者,贤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礼也。14.王充认为,“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犹如“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请根据材料分析二者的相似之处。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创新实验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桓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徙哉?虽桓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吾观史鳍,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节选自苏洵《管仲论》)材料二:管仲夷吾者,颖上人也。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节选自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注】①蘧伯玉:卫灵公时贤臣。弥子瑕:善于奉承,曾深得卫灵公宠爱。②三归:三处家产。反坫:放置酒杯的土台。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虽A桓公幸而听B仲C诛此D三人E而其余F者G仲能悉数H而去之耶?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彼固乱人国者”与《过秦论》“君臣固守”中的“固”含义不相同。B.“仲之疾也,公问之相”中的“疾”与成语“痛心疾首”中“疾”的含义不相同。C.“以区区之齐在海滨”与《苏武传》“汉亦留之以相当”中的“以”用法、含义相同。D.相,有“辅佐”“宰相”“交互、互相”等含义,“上下能相亲”的“相”指“相互”。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管仲死后,齐国陷入长期混乱,齐桓公也在内乱之中死去,一直到齐简公时齐国没有一年是安定的。B.苏洵认为建立功业和祸患发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达成的,齐国从安定强盛到发生祸乱可以作为明证C.史鳍生前举荐蘧伯玉而斥退弥子瑕,得到卫灵公认可,萧何临死推荐曹参,这是大臣应有的用心。D.管仲受到桓公重用,享受极高的待遇,齐国人并不认为他生活奢侈,由此可见管仲深受民众的爱戴。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2)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14.苏洵和司马迁都表达了对管仲辅佐齐桓公的看法,二者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湖南省郴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10.BCE11.A12.A13.(1)翻译:本来就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虚妄之谈。(2)翻译:亲戚朋友大都劝我去做官,我心里轻快,也有这个念头,但求官又没有门路。14.①求真务实,重实地考察。②勤奋好学,治学严谨。③求学无捷径,应重视日常积累。④要目标明确地精读书籍,深入钻研。【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句意:(朱司农)把这个话告诉儿子新仲说:“苏东坡尚且如此勤奋,中等智力的人能不勤奋读书吗?”新仲又拿这个教育他的儿子朱辂。“曰”引出说话内容,其后B处断开;“东坡尚如此”,主谓宾结构,句意完整,C处断开;“邪”为句末语气词,其后E处断开。故BCE三处需要断句。【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错误。都是“大概,可能”的意思。句意:大概和我一样。/大概是有神灵在保佑吧。B.正确。刚才。/到。句意:刚才作一些每日所要做的功课。/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C.正确。安定或太平。/治理。句意:就像想知道古今的兴亡治乱、圣贤的作为。/用孝道来治理天下。D.正确。都表修饰。句意:与那些广泛地阅读而不求深入钻研的人不能相提并论。/泉水开始涓涓奔流。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的能力。A.“有意拖延时间,不与相见”错。原文“移时不出”应理解为过了很长时间都没有出来。且下文东坡“愧谢久候之意”,并解释缘由,说明并非有意。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一”,看作等同;“齐”,看作齐一;“彭殇”,长寿和短命。(2)“亲故”,亲戚朋友;“脱然有怀”,心里轻快,有这个念头;“靡”,没有。【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归纳文意的能力。从材料一“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可知,其求真务实,敢于质疑,重实地考察。从材料二中学习《汉书》“三经手钞”并且能熟练背诵可知,其勤奋好学,治学严谨。从材料三“实无捷径必得之术。但如君高才强力,积学数年,自有可得之道”等句可知,苏轼认为求学无捷径,应重视日常积累;从“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耳”等句可知,苏轼认为要目标明确地精读书籍,深入钻研。参考译文:材料一: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描述它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所以没有谁能知道;渔人和船夫,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相却不能用文字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石钟山命名的真相。我因此记下以上的经过,叹惜郦道元的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材料二:偶然有一天朱载上去拜见(苏东坡),负责接待的人已通报了姓名,但是苏东坡好长时间不出来:他想留下来,则等候得很疲倦了;想离开,又已经通报过姓名。像这样过了很长时间,苏东坡才出来,表达抱歉久等的意思。并且说:“刚才作一些每日所要做的功课,没能及时来接待你。”两人安坐定落,别的话说完后,朱司农请教说:“刚才来时,先生所说‘日课’是指什么?”苏东坡对答道:“抄《汉书》。”朱司农说:“凭先生这样的天才,打开书看一遍可以终身不忘,哪里用得着手抄呢?”苏东坡说:“不是这样的。我读《汉书》,到现在总共经过三次手抄了。最初一段事抄三个字为标题,以后要抄两字,现在就只要抄一个字了。”朱司农离开座位,又请教说:“不知道先生肯不肯把所抄的书给我看看。”苏东坡就命令老兵在书桌上取来一册书。朱司农看了后,一点也不了解其中的意思。苏东坡说:“请你试着列举标题一个字。”朱司农按照他说的做了,苏东坡应声就背诵几百个字,没有一字差缺。共挑选了几次,都是这样。朱司农心悦诚服赞叹了好长时间,说:“先生真是被贬谪到人间的仙才啊!”以后朱司农把这个话告诉儿子新仲说:“苏东坡尚且如此勤奋,中等智力的人能不勤奋读书吗?”新仲又拿这个教育他的儿子朱辂。材料三:你在来信中称颂我太过了,我如今年老多病爱忘事,如何能承受你这样的年轻才俊这么高的期望啊。我年轻参加科举考试时,那些需要死记的应试的科目,大都和近几年的科举考试相同。也有一些较难的题目,我才疏学浅,有幸列为榜尾被录取,这些被主考官拿去,现在都已经没有了,不过就算在也没什么用了。其实学习是没有任何捷径的。像你这样天分高,学习能力又强,学习积累几年之后,自然会悟出学习的门道,这其实是命中注定的。只是我认为年轻人读书,每一本好书都精读它几遍。书籍多得像海洋一般,什么方面的都有,以人的精力,不能全部都读到,只是要找那些想要学习的来读。所以希望求学的人每次确定一个目标(主旨)去读书,就像想知道古今的兴亡治乱、圣贤的作为,专门地学习这一方面,不要有其他的想法。下一次又作另一个目标,探求人物事迹、典故、法令制度、礼乐典章一类的知识,也像这样。其他的(方面)都仿照这样做。这个办法虽然迂拙迟钝,但是将来学成的时候,可以应对各种情况,与那些广泛地阅读而不求深入钻研的人不能相提并论。这远不是学术速成的办法,我的意见是十分可笑的。湖南省邵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联考语文试题【答案】10.EGH11.D12.A13.(1)诛杀和奖赏,是用来区别贤与不贤,并分列有功与无功的,所以诛杀与奖赏不能错乱。(2)治理国家却多次更改法令,是因为治理国家的人不遵守法令,把他所喜欢的当作法令。14.①心怀畏惧,注意引导。治理百姓如同用腐朽的缰绳去驾驭奔马,非常危险,应注意引导。②教化百姓。不教导百姓就去惩戒百姓,不能以理服人,则如同虐杀无辜。③亲身实行,以身作则。统治者若亲身实行百姓还不服从,再以刑罚惩治。【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百姓不懂得父子相讼不好已经很久了,这是在上执政者的过错。执政者遵循正道,这样的人就没有了。“久矣”的“矣”是句末语气助词,其后E处断开;“也”是句末语气助词,其后G处断开;“是”为下句主语,其前H处断开。故选EGH。【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形容词,不足;动词,侵损,削减。句意:就是培养善良品性并补益不足之处。/削弱秦国来使晋国得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B.正确。C.正确。充实;确实。句意:汇积升斗粮食可以充实仓库。/确实走入了迷途大概还不远,觉悟到今天的做法正确,之前的错误。D.错误。助词,用于形容词、副词之后,相当于“然”,……的样子;兼词,相当于“于此”,在这里。句意:要像面临危险一样害怕。/堆土成山,风雨就在这里兴起;积累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在这里生长。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行王道的人……不用刑罚”错误,由原文“王者尚其德而希其刑”可知,行王道的人重德教而少用刑罚。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所以”,用来……的;“别”,区别,区分;“缪”,通“谬”,错乱。(2)“数”,多次;“法法”,遵守法令;“以”,把。【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①由原文“懔懔焉,如以腐索御奔马”可知,心怀畏惧,注意引导。治理百姓如同用腐朽的缰绳去驾驭奔马,非常危险,应注意引导。②由原文“夫通达之国皆人也,以道导之,则吾畜也;不以道导之,则吾仇也”“不教而诛之,是虐杀不辜也”可知,教化百姓。不教导百姓就去惩戒百姓,不能以理服人,则如同虐杀无辜。③由原文“躬行不从,而后俟之以刑,则民知罪矣”可知,亲身实行,以身作则。统治者若亲身实行百姓还不服从,再以刑罚惩治。参考译文:治理国政有两个关键,就是刑罚与德教。行王道的人重德教而少用刑罚,行霸道的人刑罚与德教并用,强暴之国是先用刑罚而后用德教。刑罚与德教,教化所以由此产生。所谓德教,就是培养善良品性并补益不足之处;所谓刑罚,就是惩罚罪恶并禁止后来者仿效。所以受仁德教化成就高的应得到奖赏,犯罪受惩严重的应被诛杀。诛杀和奖赏,是用来区别贤与不贤,并分列有功与无功的,所以诛杀与奖赏不能错乱。诛杀与奖赏错乱了,善与恶也就错乱了。如果有功而不奖赏,那善良的人就得不到鼓励;有罪过而不诛杀,那罪恶的人就不会惧怕。善良的人得不到鼓励,罪恶的人不畏惧,却能用德行来感化天下的事,未曾听说过。公叔文子做楚国令尹三年,没有百姓敢入朝。公叔子谒见他说:“太严酷了。”公叔文子说:“朝廷的威严,难道说会妨害国家的治理吗?”公叔子说:“执政严酷就会使下面的臣民哑口不言,下面的人哑口不言,那上面的执政者就如同聋子,聋哑不能互通消息,又何来国家的治理?大概听说过这样的话:顺着针线就可以织成帷幕,汇积升斗粮食可以充实仓库,合并小水流可以汇成江海。英明的君主,只有接受意见而不实行的,未曾有不接受意见的。”子贡向孔子询问治理民众的事,孔子说:“要像面临危险一样害怕,如同用腐朽的缰绳驾驭奔马一样。”子贡问:“为什么要那样害怕呢?”孔子说:“那四通八达的国都到处都是人,按正确的道路来引导他们,他们就会喜欢我;不按正确的道路来引导他们,他们就会与我为仇。像这样怎能不害怕呢?”鲁国有父子提起诉讼的,季康子说:“杀掉他。”孔子说:“不能杀死他。百姓不懂得父子相讼不好已经很久了,这是在上执政者的过错。执政者遵循正道,这样的人就没有了。”康子说:“治理百姓以孝道为根本,如果杀一人来羞辱那些不孝的人,不也可以吗?”孔子说:“不教导就杀人,这是滥杀无辜。三军大败。不能行诛杀;刑狱没有整顿好,不能用刑罚;执政者宣示的教化,应该自己首先实行它,那么百姓就会像顺风而倒一样地服从;自己亲身实行了还有人不服从,随后以刑罚惩治他,这样人们就知道罪过了。”周武王向姜太公问道:“治理国家多次变更法令,是为什么?”太公说:“治理国家却多次更改法令,是因为治理国家的人不遵守法令,把他所喜欢的当作法令,所以法令一颁布就产生动乱,一动乱就另外制定法令,因此他的法令多次更改。”湖南省湘西州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答案】10.CFH11.A12.C13.(1)现在我军已经屡次取得胜利,应该趁着这种气势,准备船只,保全军队返回。(2)派你们两个去做间谍,事情完成后重赏你们。你们只管按我说的做,敌人必定不会杀你们。14.①刘锜派出间谍迷惑敌人,使敌人放松警惕。②刘锜派遣耿训诱敌过河,且预先投毒,削弱敌人的战斗力。③刘锜以逸待劳,突然袭击,抓住战机打击敌人主力。【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太尉不但请求和太子您作战,而且说太子您一定不敢渡河,先给您搭五座桥,渡过河之后再大战一场。“太尉非但请与太子战”,主谓结构,“非但请与太子”作状语修饰谓语“战”,句意完整,C处断开;“太子必不敢济河”作“谓”的宾语,其后F处断开;“浮桥五所”作“献”的宾语,其后H处断开。故CFH三处需要断句。【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及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错误。“趣”,同“趋”,趋向,奔赴;/同“取”,取得。句意:立刻驱马疾驰。/虽然取舍各不相同(各有各的爱好)。B.正确。C.正确。“置”,舍弃;/放置。句意:当即舍弃(攻城用的)战车和炮车,不用(它们)。/现在把钟和磬放在水中。D.正确。“当”,抵挡,阻挡;/应当。句意:金兀术的精锐部队我们还是抵挡不住。/你应当像一块大石。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因为这些文书的内容惑乱了军心,使刘锜非常生气”错误,由原文“锜惧惑军心,立焚之”可知,应该是刘锜害怕这些文书的内容会惑乱军心,立刻烧掉了这些文书。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乘”,趁着;“具”,准备;“全”,保全。(2)“间”,间谍;“第”,只管;“不汝杀”,宾语前置句,不会杀你们。【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①结合“锜募得曹成等二人,谕之曰……二人果遇敌被执,兀术问之,对如前。兀术喜曰:‘此城易破耳。’”可知,刘锜派出间谍迷惑敌人,使敌人放松警惕。②结合“锜遣耿训以书约战……请献浮桥五所,济而大战……毒颍上流及草中”可知,刘锜派遣耿训诱敌过河,且预先投毒,削弱敌人的战斗力。③结合“兀术精兵尚不可当,宜先击兀术……锜士气闲暇,军皆番休,按兵不动。逮申时,敌力疲气索,忽遣数百人出西门接战”可知,刘锜以逸待劳,突然袭击,抓住战机打击敌人主力。参考译文:当时,顺昌城被围困已经四天了,金兵越来越多,于是金人将营垒转移到了东村。刘锜派猛将阎充招募五百名壮士,在夜里袭击了金兵的营垒。金兀术听说这件事后,立刻驱马疾驰,带领十万军队前来救援。刘锜召集众将领询问用兵之计,有的将领说:“现在我军已经屡次取得胜利,应该趁着这种气势,准备船只,保全军队返回。”刘锜说:“朝廷养兵十五年,正是在国家危急的时候用,况且我们已经挫败了敌人的前锋部队,军队的声势刚刚有所振奋,即使敌军和我军的数量多少不等同,也应当只进不退。况且敌人的营垒离我们很近,如果金兀术再来的话,我们的军队一旦调动,他们在我们后面追赶,那么我们以前的胜利全都白费了。如果敌人侵占、袭击两淮地区,那么江、浙两地就会震动、恐惧,这样我们平生的报国理想反而变成了贻误国家的罪责。”大家都非常感动,都想打击金兵,说:“我们听太尉您的命令。”刘锜招募曹成等两个人,对他们说:“派你们两个去做间谍,事情完成后重赏你们。你们只管按我说的做,敌人必定不会杀你们。现在把你们编入军中巡逻的骑兵队伍中,遇到敌兵就假装从马上掉下来,被敌人抓住。如果金兵将领问我是怎样的人,你们这样说:(刘锜)是边疆守将的儿子,喜好歌舞艺伎,朝廷因为宋、金讲和,派他守卫东京,他只知道安逸享乐。”不久,曹成等两个人果然遇到了金兵,被金兵抓住,金兀术审问他们,他们按照刘锜之前告诉他们的话回答。金兀术高兴地说:“这座城容易攻破了。”当即舍弃(攻城用的)战车和炮车,不用(它们)。第二天,刘锜登上城墙,远远地看见曹成等两个人回来了,用绳子将他们吊上城墙,捆绑他们两个人的是金兵的用具,金兵把一卷文书绑在这些器具上。刘锜害怕这些文书的内容会惑乱军心,立刻烧掉了这些文书。刘锜派遣耿训带着战书跟金兵约定作战的时间。金兀术怒气冲冲地说:“刘锜怎么敢和我作战。凭借我的力量攻破你们的城池,只要用我的靴子就可以踢倒他。”耿训说:“太尉不但请求和太子您作战,而且说太子您一定不敢渡河,先给您搭五座桥,渡过河之后再大战一场。”金兀术答应说:“好的。”第二天天快亮时,刘锜果然在颍河上搭了五座浮桥,并且在颍河的上游和水草中投放毒药。金兵严阵以待,金兵的各位将领各领一支队伍。各位将领请求先攻打韩将军的部队,刘锜说:“虽然攻打韩将军的部队对方会败退,(但)金兀术的精锐部队我们还是抵挡不住。应该先攻打金兀术的队伍,金兀术部队一败退,金兵余下的部队就不行了。”当时天气很热,敌人远道而来非常疲惫,人马饥渴,喝了水的都得了病,都很困顿疲乏。刘锜的士兵却很悠闲。军队轮换休息,按兵不动。等到申时,金兵疲劳,气势已弱。刘锜突然派出几百士兵出西门迎战。不久又派出几千人出南门,命令他们不要喊叫,只用锋利的斧子砍杀敌兵。统制官赵樽身中数箭,仍然不停止战斗,士兵们也殊死作战,杀入敌阵,大败金兵。湖南省岳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10.BDF11.B12.C13.(1)(靠欺骗)占的一点儿便宜治不了致命之伤,得到的不能弥补失去的,这难道不悲哀吗?(2)给了鲁国土地,虽然失去了国土却得到了信用。凭四百里的土地被天下人信服,君王还是有收获。14.①材料一运用比喻论证,将信誉比作车的关键部件,强调了信誉对人安身立命的重要性。②材料二运用对比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信誉对于国家人民的重要性。(或举例论证)③材料三运用举例论证,举了齐桓公听从管仲之言守信誉最终成就霸业的事例,强调了信誉的重要性。【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只有蠢人才反其道而行之,欺骗邻国,欺骗百姓,甚至欺骗父子、兄弟。“不善者反之”,主谓宾结构,句意完整,B处断开;“欺其邻国”和“欺其百姓”句式对称,句意相关,各自单独成句,DF三处断开。故BDF三处需要断句。【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理解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讨伐、攻打。/夸耀。句意:晋文公不贪图攻打原地利益。/每制定出一条律法,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B.错误。抵挡、挡在。/据守。句意:曹翙手按着剑挡在两阶之间说。/一个人把守着关口,上万人也打不进来。C.正确。D.正确。表祈使(建议)语气,还是。/表推测,大概、也许。句意:您还是答应了吧。/大概是“恕”吧。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C.“后却又反悔没有兑现承诺”错误,齐桓公后面听从了管仲之言,兑现了承诺,赢得了信誉。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利”,活用为动词,占便宜;“药”,名词做动词,治疗;“亡”,丢失的、失去的。(2)“予”,给;“虽”,虽然;“以”,凭借;“见信于天下”,被动句。【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艺术手法的能力。①材料一,“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运用比喻论证,将信誉比作车的关键部件輗和軏,没有輗軏,车就不能走,比喻强调了信誉对人安身立命的重要性。②材料二,“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之……”,运用对比论证,把“善……者”和“不善者”作对比,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信誉对于国家人民的重要性。“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为举例论证,论述君王应讲信誉。③材料三,“庄公,仇也;曹刿,贼也。信于仇贼,又况于非仇贼者乎?夫九合之而合,一匡之而听,从此生矣”,齐桓公听从管仲之言,对仇人也讲信誉,最终成就霸业,运用举例论证,强调了信誉的重要性。参考译文:材料一: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誉,不知道他怎么可以立身处世。这就好比大车、小车缺乏了关键部件套不住牲口一样,那怎么能驾车走路呢?”材料二:臣司马光说:信誉,是君主至高无上的法宝。国家靠人民来保卫,人民靠信誉来保护;不讲信誉无法使人民服从,没有人民便无法维持国家。所以古代成就王道者不欺骗天下,建立霸业者不欺骗四方邻国,善于治国者不欺骗人民,善于治家者不欺骗亲人。只有蠢人才反其道而行之,欺骗邻国,欺骗百姓,甚至欺骗父子、兄弟。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一败涂地。靠欺骗占的一点儿便宜救不了致命之伤,得到的不能弥补失去的,这难道不悲哀吗!当年齐桓公不违背曹沫以胁迫手段订立的盟约,晋文公不贪图攻打原地的利益而遵守信用,魏文侯不背弃与山野猎人的约会,秦孝公不收回对移动木杆之人的重赏,这四位君主的治国之道尚称不上完美,而公孙鞅可以说是过于刻薄了,但他们处于你攻我夺的战国乱世,天下尔虞我诈、斗智斗勇之时,尚且不敢忘记树立信誉以收服人民之心,又何况今日治理一统天下的当政者呢!材料三:齐桓公攻打鲁国。鲁国人不敢轻率作战,离鲁国都城五十里封土为界。鲁国请求像齐国的封邑大臣一样服从齐国,桓公答应了。曹翙对鲁庄公说:“您是愿意死而又死呢,还是愿意生而又生?”庄公说:“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呢?”曹翙说:“您听从我的话,国土必定广大,您自身必定安乐,这就是生而又生;您不听从我的话,国家必定灭亡,您自身必定遭到危险耻辱,这就是死而又死。”庄公说:“我愿意听从你的话。”第二天将要盟会时,庄公与曹翙都怀揣着剑到了盟会的土坛上。庄公左手抓住桓公,右手抽出剑来指着自己,说:“鲁国都城本来离边境几百里,如今离边境只有五十里,反正也无法生存了。削减领土不能生存与跟你拼命同样是死,让我死在您面前。”管仲、鲍叔要上去,曹翙手按着剑挡在两阶之间说:“两位君主将另作商量,谁都不许上去!”庄公说:“在汶水封土为界就可以,不然的话就请求一死。”管仲对桓公说:“是用领土保卫君主,不是用君主保卫领土。您还是答应了吧!”于是终于在汶水之南封土为界,跟鲁国订立了盟约。桓公回国以后想不还给鲁国土地,管仲说:“不可以。人家只是要劫持您,并不想跟您订立盟约,可是您却不知道,这不能说是聪明;面对危难却不能不受人家胁迫,这不能说是勇敢;答应了人家却不还给人家土地,这不能算作诚信。不聪明、不勇敢、不诚信,有这三种行为的,不可以建立功名。还给它土地,这样虽说失去了土地,也还能得到诚信的名声。用四百里土地就在天下人面前显示出诚信来,您还是合算的。”庄公是仇人,曹翙是敌人,对仇人、敌人都讲诚信,更何况对不是仇人、敌人的人呢?桓公多次盟会诸侯而能成功,使天下一切都得到匡正而天下能听从,就由此产生出来了。管仲可以说是能因势利导了。他把耻辱变成光荣,把困窘变成通达。虽说前边有所失,不过可以说后来有所得了。事情本来就不可能十全十美啊。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10.D11.A12.C13.(1)我访求先生们好几年了,先生们都逃避我,现在先生们为何自愿跟随我儿交游呢?(2)撤回军队,不去侵犯魏国领土,是因为秦军尊重段干木操行贤良,推崇魏文侯的礼义。14.敬贤礼士:太子敬重四皓,魏文侯礼敬段干木,都是通过尊重贤士来赢得他们的支持。化解危机:太子通过敬重四皓,化解了汉高祖废太子的危机;魏文侯通过礼敬段干木,使得秦国不敢轻易进攻魏国。德行感化:太子和魏文侯都通过自己的德行感化了贤士,使得他们愿意为其效力,从而达到了保全自己的目的。【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魏君对贤人特别敬重,魏国人都称赞他的仁德,上下和谐同心,不能谋取。“贤人是礼”是宾语前置句,意思是“礼贤人”,做“魏君”谓语和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上下和合”是主谓结构,中间不能断开,在后面断开,排除A。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掌握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词类活用现象和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错误。同“宴”,宴饮;/同“宴”,安乐,欢乐。句意:等到安闲的时候,设置酒宴。/弃妇诉说原夫再娶与新欢作乐,后反其意,用作庆贺新婚之辞。形容新婚时的欢乐。B.正确。怪,以……为怪,意动用法;/耻,以……为耻,意动用法。句意:皇上感到奇怪。/不以互相学习为耻。C.正确。向尊长敬酒并祝长寿。句意:四个人敬酒祝福已毕。/刘邦献上一杯酒向项伯祝酒。D.正确。同“轼”,车前横木。此用为动词,古人立而乘车,低头扶轼以表敬意的礼节。句意:魏文侯从段干木居住的里巷经过,手扶车轼表示敬意。/表情严肃起来,扶着车前横木俯下身子,表示敬意。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留侯亲自招来的”错误,“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是说这四个人原本是留侯推荐,吕后“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最终招致而来的,不是“留侯亲自招来的”。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数岁”,几年;“辟”,通“避”,逃避,躲避;“游”,交往,交游。(2)“却”,退;“操”,操守;“高”,形容词做动词,推崇。【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敬贤礼士:由原文“上知此四人贤,则一助也”“文侯受子夏经艺,客段干木,过其闾,未尝不轼也”可知,太子敬重四皓,魏文侯礼敬段干木,都是通过尊重贤士来赢得他们的支持。化解危机:由原文“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或曰:‘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可知,太子通过敬重四皓,化解了汉高祖废太子的危机;魏文侯通过礼敬段干木,使得秦国不敢轻易进攻魏国。德行感化:由原文“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文侯由此得誉于诸侯”可知,太子和魏文侯都通过自己的德行感化了贤士,使得他们愿意为其效力,从而达到了保全自己的目的。材料一:文侯师从子夏学经书,以客礼对待段干木,经过他的乡里,没有一次不凭轼敬礼的。秦国曾想进攻魏国。有人说:“魏君对贤人特别敬重,魏国人都称赞他的仁德,上下和谐同心,不能对他有什么企图。”文侯因此得到诸侯的赞誊。材料二:皇上想废掉太子,立戚夫人生的儿子赵王如意。吕后很惊恐,吕后就派建成侯吕泽胁迫留侯,吕泽竭力要挟说:“一定得给我出个主意。”留侯说:“皇上不能招致而来的,天下有四个人。现在您果真能不惜金玉壁帛,让太子写一封信,言辞要谦恭,并预备安车,再派有口才的人恳切地聘请,他们应当会来。皇上知道这四个人贤能,那么这对太子是一种帮助。”汉十二年,皇上随着击败黥布的军队回来,病势更加沉重,愈想更换太子。等到宴饮时候,设置酒席,太子在旁侍侯。那四人跟着太子,他们的年龄都已八十多岁,须眉洁白,衣冠非常壮美奇特。皇上感到奇怪,问道:“他们是干什么的?”四个人向前对答,各自说出姓名。皇上于是大惊说:“我访求各位好几年了,各位都逃避着我,现在你们为何自愿跟随我儿交游呢?”四人都说:“陛下轻慢士人,喜欢骂人,我们讲求义理,不愿受辱,所以惶恐地逃躲。我们私下闻知太子为人仁义孝顺,谦恭有礼,喜爱士人,天下人没有谁不伸长脖子想为太子拼死效力的。因此我们就来了。”皇上说:“烦劳诸位始终如一地好好调理保护太子吧。”四个人敬酒祝福已毕,小步快走离去。皇上起身离去,酒宴结束。皇上最终没更换太子,原本是留侯招致这四个人发生了效力。材料三:评论者有人说:“魏文侯路经街巷以扶轼表达对段干木的敬重,秦兵因此不再攻打魏国,并非法制之功;虽然对保全国家有益,但不是重要的。”法制之功,是指什么呢?养三军兵士,明确赏罚法令,严明法制严谨施刑,富国强兵,此为法制。六国灭亡,皆灭亡于秦国军队。六国军队不是不精锐,兵士的勇力并非不强,然而却战秦不胜,以至被破军亡国,这是因为国家强弱不同,实力不同,虽然明确实行法制,又有何益?假使童子违背孟贲之意,孟贲发怒,童子持刀与孟贲对战,童子必不会胜,因为力量远远不如。孟贲发怒,而童子却对其以礼相敬,孟贲或许不忍加害。秦国与魏国,如同孟贲与童子一般。力量小则修德,兵力强则发威。秦国依靠其强大兵力,威武无不胜。撤回军队,不去侵犯魏国领土,是因为秦军尊重段干木操行贤良,推崇魏文侯的礼义。汉高祖拟议欲废掉太子,吕后担忧,张子房教太子以恭敬之礼迎请四位白发老者并厚礼相待,于是太子之位得以安稳。太子以恭敬之礼厚待四位受高祖敬重的白发老者以消除高祖欲废太子之念,犹如魏文侯路经街巷以扶轼表达对段干木的敬重,退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