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部分区 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1页
北京市部分区 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2页
北京市部分区 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3页
北京市部分区 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4页
北京市部分区 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市部分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北京市大兴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一)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取材于魏征《谏太宗十思疏》)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莫不殷忧而道著殷:深深 B.则纵情以傲物物:万物C.虽董之以严刑董:督察 D.终苟免而不怀仁苟:苟且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功成而德衰惜其用武而不终也B.能克终者盖寡盖儒者所争C.竭诚则胡越为一体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D.其可忽乎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二)夫君臣相遇,自古为难。其能开至公之道,申天下之用,内尽心膂,外竭股肱,和若盐梅,固同金石者,非惟高位厚秩,在于礼之而已。虽臣之事君无二志,至于去就之节,当缘恩之厚薄,然则为人主者,安可以无礼于下哉?在朝群臣,皆一时之选,处之衡轴,为任重矣。任之虽重,信之未笃,则人或自疑。人或自疑,则心怀苟且。心怀苟且,则节义不立。节义不立,则名教不兴。名教不兴,而可与固太平之基、保七百之祚,未之有也。又闻国家重惜功臣,不念旧恶。然但宽于大事,急于小罪,临时责怒,未免爱憎之心,不可以为政。夫委大臣以大体,责小臣以小事,为国之常也,为治之道也。今委之以职,则重大臣而轻小臣;至于有事,则信小臣而疑大臣。信其所轻,疑其所重,将求至治,岂可得乎?又政贵有恒,不求屡易。小臣不可委以大事,大臣不可责以小罪。夫上之不信于下,必以为下无可信矣。若必下无可信,则上亦有可疑矣。上下相疑,则不可以言至治矣。若君为尧、舜,臣为稷、契,岂有遇小事则变志,见小利则易心哉!此虽下之立忠未有明著,亦由上怀不信,待之过薄之所致也。(取材于吴兢《贞观政要》)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夫君臣相遇遇:契合 B.至于去就之节就:接近C.当缘恩之厚薄缘:依据 D.急于小罪急:急速9.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人或自疑或曰:六国互丧B.未之有也杳不知其所之也C.今委之以职不赂者以赂者丧D.信其所轻诸侯之所亡10.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君与臣子职分内外,各尽心力,那么君臣关系就坚固如金石。B.臣子得过且过,就不能树立忠君报国的节义,最终将背叛国家。C.国君让大小臣子各负其责,各安其位,这才是治国的普遍道理。D.臣子因小事改志,因小利变心,作者认为这与君王有一定关系。11.简要概括君王如何做才能达到“君臣相遇”的境界。北京市朝阳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取材于魏征《谏太宗十思疏》)(2)夫圣人之于天下,所恃以为牢固不拔者,在乎天下之民可与为善,而不可与为恶也。昔者三代之民,见危而授命,见利而不忘义,此非必有爵赏劝乎其前,而刑罚驱乎其后也,其心安于为善,而忸怩于不义,是故有所不为。及至秦汉之际,其民见利而忘义,见危而不能授命,法禁之所不及,则巧伪变诈无所不为,疾视其长上而幸其灾,因之以水旱,加之以盗贼,则天下荡然无复天子之民矣。世之儒者常有言曰:“三代之时,其所以教民之具,甚详且密也。及至后世,教化之道衰,而尽废其具,是以若此无耻也。”臣愚以为若此者,乃好古而无术,知有教化而不知名实之所存者也。昔武王既克商,散财发粟,使天下知其不贪;礼下贤俊,使天下知其不骄;封先圣之后,使天下知其仁;诛飞廉、恶来,使天下知其义。如此,则其教化天下之实固已立矣。天下耸然,皆有忠信廉耻之心,然后文之以礼乐,教之以学校,观之以射乡,而谨之以冠昏丧祭,民是以目击而心谕,安行而自得也。及至秦汉之世,专用法吏以督责其民,如此而欲望其迁善远罪,不亦难乎?欲民之知信,则莫若务实其言;欲民之知义,则莫若务去其贪。夫所贵乎县官之尊者,为其恃于四海之富,而不争于锥刀之末也。其与民也优,其取利也缓。古之设官者,求以裕民,今之设官者,求以胜之。求利太广,而用法太密,故民日趋于贪。臣愚以为难行之言,当有所必行,而可取之利,当有所不取,以教民信而示之义。(取材于苏轼《崇教化》)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君当神器之重当:掌握 B.永保无疆之休休:休养C承天景命景:大 D.莫不殷忧而道著殷:深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所恃以为牢固不拔者拔:动摇 B.此非必有爵赏劝乎其前劝:奖励C.天下耸然耸:惊恐 D.民是以目击而心谕谕:明白8.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臣闻求木之长者欲民之知信B.塞源而欲流长者也疾视其长上而幸其灾C.必竭诚以待下然后文之以礼乐D.其可忽乎其与民也优9.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竭尽诚心那么胡越之人也将同心同德,傲视别人那么至亲骨肉也会成为不相干的路人B.因之以水旱,加之以盗贼

水旱灾害接续来袭,盗贼作乱施以侵害C.如此而欲望其迁善远罪,不亦难乎

像这样却想要他们提拔良善疏远奸邪,不也很困难吗D.今之设官者,求以胜之

如今设置官吏,是为了驾驭百姓10.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和苏轼《崇教化》中为政治国的主张有哪些相同之处?请简要概括。11.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①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②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为政》)③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价》)④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子路》)(1)依据以上材料,简要概括孔子为政治国的主张。(2)孔子这些为政治国的主张在苏轼《崇教化》中有所体现。请任选其中两点,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是如何体现的。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乐毅报燕王书①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通逃奔赵。自负以不肖之罪,故不敢为辞说。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学者观之,先王之举措,有高世之心。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②。自五伯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为惬其志,以臣为不顿命,故裂地而封之。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弗辞。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蓄积,及至遗令诏后嗣之余义,皆可以教于后世。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者伍子胥③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故吴王夫差不悟先论④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⑤,义之所不敢出也。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取材于《战国策·燕策二》)【注】①书:信。乐毅得燕昭王重用,以功拜亚卿。后遭齐人反间,见疑于燕惠王,逃往赵。惠王担心乐毅助赵攻燕,寄言责之,乐毅遂以此信表明心迹。②亚卿:官职,仅次于上卿。③伍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名臣,先得吴王固间重用,后被吴王夫差赐死。④先论:预见。⑤以幸为利者:拿侥幸助赵伐燕谋私利。15.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以伤先王之明∥臣以所学者观之B.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察能而授官者C.不谋于父兄∥数奉教于君子矣D.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忠臣之去也16.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先王蓄养并重用我的原因B.以臣为不顿命——先王认为我没有辜负使命C.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子胥未及早发现两位君主度量不同D.离毁辱之非——远离那被诋毁和被羞辱之类的是非17.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乐毅看来,自己奔逃至赵对昭王、惠王和自己都比较合适。B.乐毅认为,自己凭借才华和功劳才获得昭王赐予的官位爵禄C.乐毅本来忠于燕,但在惠王威逼之下,不得不考虑助赵攻燕D.乐毅对昭王的提拔重用满怀感激,对惠王的作法则有些遗憾18.文中引用伍子胥的事例,在说理上有什么作用?⑥然则诸侯之地有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侵之愈急。北京市东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卷阅读下面三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1)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取材于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2)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致忠直疏远,谗佞辐辏,败坏百度,以至于此。今方矫其失,革其弊,不幸介甫谢世,反覆之徒,必诋毁百端。光意以谓朝廷特宜优加厚礼,以振起浮薄之风。(取材于司马光《与吕晦叔第二简》)(3)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以之修身,以之事国,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取材于欧阳修《朋党论》)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见,加在动词之前表示被动,与“百姓之不见保”中“见”的意思相同。B.晤,见面,“晤”与相邻的“会”字意思相同,同义复用,可参照理解。C.矫,从“矢”,本义指矫正箭杆的工具,后来引申为擅改,文中即此意。D.谢,辞别、告辞,与《鸿门宴》“乃令张良留谢”中“谢”的意思相同。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君子则不然B.不为征利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C.胥怨者民也故为人君者D.以膏泽斯民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辟邪说,难壬人

批驳不正确的言论,排斥巧辩的佞人B.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如果您说我现在不应该每事都过问C.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

只是生性不通情理,喜欢坚持错误D.则反相贼害

就会反过来互相残害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1),篇章短小精悍,语气委婉而严正,结构严谨,层次清晰。B.选文(1),王安石用盘庚迁都史例表明自己不因怨诽而改变的态度。C.选文(2),司马光认为王安石的失败是因为遭到了变化无常的小人的诋毁。D.选文(3),欧阳修认为要做到天下大治,君主应用君子之朋而退小人之朋。10.你认为司马光和王安石的关系是欧阳修所说的“君子之真朋”吗?请结合以上三则文言文说明理由。北京市延庆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至公也。晋平公问于祁黄羊[1]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①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②平公曰:“善。”又遂用之。③国人称善焉。④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墨者有钜子腹䵍,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䵍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䵍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钜子可谓公矣。(取材于《吕氏春秋·去私》)注释:【1】祁黄羊:人名,晋国大臣。后文解狐、午、腹醇(tūn),均为人名。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地无私载也私:偏私B.至公也至:到达C.墨者有钜子腹䵍钜子:墨学大师D.忍所私以行大义忍:对……狠心7.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A.其谁可而为之君知其难也B.午非子之子邪今者有小人之言C.而遂杀之后遂无问津者D.伤人者刑同予者何人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与其子而授舜没有传位给自己儿子而传给了舜B.君问可,非问臣之仇您的发问是恰当的,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C.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在这件事上先生还是听我的吧D.此所以禁杀伤人也这是用来禁止杀伤人的法令9.请把第一段中的画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10.根据原文,回答下面问题。(1)请具体说明“善”字在以下三种语境中指向的对象。①平公曰:“善。”②平公曰:“善。”③国人称善焉。④孔子闻之曰:“善哉!”(2)用恰当的熟语描述下列人物各自的处事为人。要求任选两人,每个人物用两个熟语(包括成语)描述。①晋平公②祁黄羊③腹䵍北京市通州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6分)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取材于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术:主张B.故今具道所以具:准备C.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前:预先D.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恤:顾念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终必不蒙见察今君实所以见教者B.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以授之于有司C.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度义而后动D.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未能助上大有为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又想到君实待我优厚,书信往来不应该简慢草率B.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实施先王的政治主张,以此来兴办有利的事业,除去弊端C.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我不去考虑反对者的多少,想出力帮助皇上与之对抗D.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如果说对于您今天的来信,我不了了之,坚持以前的做法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安石在信的开头,指出司马光来信的不妥,旗帜鲜明地指出两人由于“所操之术多异”,故立场不同,因此,自己没有必要回复来信。B.在第二段中,王安石针对司马光罗列变法的四项罪名,予以逐条批驳,最后指出“怨诽之多’不能用来作为判断一件事情正确与否的标准。C.王安石举出“盘庚之迁”经典史实,赞扬盘庚“度义而后动”的革新精神,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决不后退的决心和信心。D.在信的结尾处,王安石用“区区”二字,表明诚恳之意,使得司马光面对严厉的批评无言以对从而体现出王安石作为政治家的风度。10.阅读文章第二段,用文中语句,将下面一段分析文字补充完整。(4分)王安石以儒家“名实”之争入手,强调“①,②”从名正言顺,行事通达的角度,抓住问题的本质反驳司马光的责难。然后指出变法的推行是“③”,朝廷“议法度而修之”绝非一人独断,新法交给有关官员去执行而非一意孤行。从三方面来说明新法的推行是合法合理,无懈可击的。这样为变法正名,让“④”之说不攻自破。答案北京市大兴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卷【答案】6.B7.A8.D9.D10.B11.①对臣子以礼相待;②信任自己所选之人;③不要随意改变任职的原则;④职位低的不委以大任,职位高的不因小错责备;⑤不要以个人好恶心情评判臣子;⑥统一准则,公平对待。【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句意:没有一个不是(创业之初)在深深的忧虑中而德行显著。B.物:人。句意:就会放纵自己的性情,看不起别人。C.句意: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察人民。D.句意:他们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国君的仁德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都是连词,表转折。句意:但大功告成之后却德行衰微的。/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却没能坚持到底。B.副词,大概;发语词,无义。句意: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C.就;却。句意:竭尽诚心,胡越之人也将同心同德。/我却认为接受皇上命令。D.副词,怎么;代词,它。句意:怎么可以忽视呢!/那本来预料到它会这样的。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句意:君臣要配合协调、相得益彰。B.句意:至于进退的礼节。C.句意:应当依据君主对臣子的恩德而定D.急:严厉处理。句意:对小过错反而严厉处理。故选D。【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有时;有的人。句意:这样就会使人有时产生疑虑。/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B.代词,这样的事;动词,去,到。句意:是不可能的事。/无影无踪,不知道它去到什么地方。C.把;因为。句意:现在委任职权时。/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D.都是助词,与后面的动词结合,构成名词性所字结构。句意:这是信任自己所轻视的。/六国因割让而丧失的土地。故选D。【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最终将背叛国家”错误,由原文“节义不立,则名教不兴。名教不兴,而可与固太平之基、保七百之祚,未之有也”可知,最终会名教不能振兴,从而唐朝就不能巩固太平基业。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原文“然则为人主者,安可以无礼于下哉”可知,对臣子以礼相待;②由原文“人或自疑,则心怀苟且……名教不兴,而可与固太平之基、保七百之祚,未之有也”可知,信任自己所选之人;③由原文“又政贵有恒,不求屡易”可知,不要随意改变任职的原则;④由原文“小臣不可委以大事,大臣不可责以小罪”可知,职位低的不委以大任,职位高的不因小错责备;⑤由原文“然但宽于大事,急于小罪,临时责怒,未免爱憎之心,不可以为政”可知,不要以个人好恶心情评判臣子;⑥由原文“今委之以职,则重大臣而轻小臣;至于有事,则信小臣而疑大臣。信其所轻,疑其所重,将求至治,岂可得乎”可知,统一准则,公平对待。参考译文:(一)历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的重大使命,没有一个不是(创业之初)在深深的忧虑中而德行显著,但大功告成之后却德行衰微的。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而守住天下就很困难吗?过去夺取天下时德行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德行不足,这是为什么呢?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已经实现了志愿,就会放纵自己的性情,看不起别人。竭尽诚心,胡越之人也将同心同德,傲视别人,至亲骨肉也将成为不相干的路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察人民,用盛怒来威吓人民,他们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顺,内心里却不服气。怨恨不在于大小,可畏惧的是百姓心怀怨恨;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奔驰的马车却用朽烂的绳索,怎么可以忽视呢!(二)君臣要配合协调、相得益彰,自古以来就是一件难事。君臣能够秉持公正的道义,让天下人才发挥各自的才能,国君在内尽心尽力,大臣在外竭力辅佐,二者融洽得就像汤中的盐和梅,坚固得就像金石一样,达到这样的境界,不只是靠高官厚禄,还在于以礼相待。虽然臣子对待君主没有二心,至于进退的礼节,应当依据君主对臣子的恩德而定,既然这样那么作为君主,怎么可以对臣下无礼呢?在朝身任要职的众大臣,都是当代优秀的人才,他们处在最关键的重要地位,责任非常重大。朝廷给他们的责任虽然重,但对他们的信任却不深,这样就会使人有时产生疑虑。有疑虑就会怀有得过且过的态度,怀有得过且过的态度,就树立不起忠君报国的节义。节义树立不起来,纲常名教就不能振兴。名教不能振兴,而想巩固太平基业,保住七百年的大唐国运,是不可能的事。我又听说国家爱惜功臣,对他们过去的过错不再计较。但是陛下对大事宽大,对小过错反而严厉处理,有时发脾气训斥人,不免带有偏见,这样是不能处理好朝政的。让大臣负责国家大事,让小臣负责具体的小事,这是治国的普遍道理,也是处理政务的正确法则。现在委任职权时,却是重视大臣而轻视小臣;遇到事情时,又轻信小臣而怀疑大臣。这是信任自己所轻视的而怀疑自己所重视的,这种做法,怎么能实现天下大治呢?再者,朝政贵在有稳定的规范,不能经常变化。小臣不可以让他们做大事,对大臣不能因为小过错就治罪。皇上对臣下不信任,那么必然认为臣下无可信之处。如果臣下都不值得信任,那么皇上必然也有让人可疑的地方。国君与臣子之间互相不信任,就谈不上天下大治了。如果国君像尧、舜那样,臣子像稷、契一样,怎么会有遇到小的事情就改变志向,碰到小的利益就变心的道理呢!这虽然是由于臣下不够忠心耿耿,也是由于国君心怀猜疑,对待下属过于苛求的缘故。北京市朝阳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卷【答案】6.B7.C8.A9.C10.①君主要修身以治国。②要重视百姓,以民为本。11.(1)①以德治国。②以礼治国。③用德的标准选用人才。④君主要率先垂范,不应懈怠。(2)示例:①武王攻灭商朝后,分发财物粮食给百姓,礼遇有才能、有德行的人,向天下彰显其不贪婪、不骄纵、讲仁义的德行,从而教化百姓,体现了君主要率先垂范。②武王进封先世圣人的后代,诛杀飞廉和恶来等不义之人,体现了用德的标准选用人才。【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含义的能力。A.句意: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B.“休”,喜庆,福禄。句意:永保永无止境的喜庆、福禄。C.句意: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D.句意:无不是在深深的忧虑中就治道显著。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含义的能力。A.句意:所依靠的、认为牢固不可动摇的。B.句意: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的面前一定有爵禄赏赐的奖励。C.“耸”,敬畏。句意:百姓满怀敬畏。D.句意:因此百姓可以亲眼目睹,心领神会。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之,都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想要让百姓懂得诚信。B.而,连词,表转折关系/连词,表并列关系。句意: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瞋目怒视自己的官长,期待他们遭遇不幸。C.以,连词,去/介词,用。句意:必须竭尽诚意去对待臣下。/(周武王)再用礼乐陶冶百姓。D.其,语气词,表反问,难道/代词,他。句意:难道(这样)可以忽视不理吗?/他对待百姓优厚。故选A。【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C.“迁”不是“提拔”,而是指“趋向”;“远”指远离;“罪”是罪恶。句意:像这样却想要百姓趋向良善、远离罪恶,不也很困难吗?故选C。【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①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提到“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强调积累德义是国家安定的基础;苏轼在《崇教化》中也指出“在乎天下之民可与为善,而不可与为恶也”,强调教化民众向善的重要性。两篇文章都强调了道德教化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性。②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提到“怨不在大,可畏惟人”,强调要关注民生,避免民怨积累;苏轼在《崇教化》中也直接指出“古之设官者,求以裕民”,强调官员应致力于使民众富裕,而不是与民争利。这都体现了两人对于民生问题重视和关注,重视百姓,以民为本。【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⑴结合①句“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可知,孔子主张以德来治理国家。结合③句“君使臣以礼”可知,孔子主张以礼来治理国家。结合②句“举直错诸枉,则民服”可知,孔子主张要以“德行”为标准来选拔人才,把正直无私的高尚品德之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才会服从。结合③句“先之劳之”“无倦”可知,孔子主张为政者要应该身先士卒,勤于政务不懈怠。⑵结合“昔武王既克商,散财发粟,使天下知其不贪;礼下贤俊,使天下知其不骄”可知,周武王攻灭商朝后,给百姓分发粮食,还以礼相待那些贤才俊士,是一个不贪、不骄傲的君主,以身作则,给百姓树立好榜样,做到了孔子所说的“先之劳之”的率先垂范的政治主张。结合“封先圣之后,使天下知其仁;诛飞廉、恶来,使天下知其义”可知,周武王对于贤能之士予以任用,对品德败坏之人予以处理,可见其用德的标准选拔人才,做到了孔子所主张的“举直错诸枉”。参考译文:⑴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基;想要河水流得长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要使国家稳定,一定要积聚它的民心。源头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像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应该)推崇皇权的高峻,永保永无止境的喜庆、福禄,不居安思危,不戒除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就像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所有君主帝王,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无不是在深深的忧虑中就治道显著,而一旦功成名就就道德衰退,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而能够坚持到底的却很少。难道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难了吗?当初创业时,能力绰绰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力量不足,这是为什么呢?大凡在深重忧患当中必须竭尽诚意对待臣下,得志以后就放纵自己傲慢地对待一切人。竭尽诚意就能使吴和越这样敌对国家也能结成一体,傲慢对人就是骨肉亲属也能行同陌路。虽然可以用严刑来监督他们,用声威震慑他们,但是结果大家只图苟且免除罪罚,却不感念(皇上的)仁德,表面上恭顺而不是内心里悦服。怨恨不在有多大,值得尊敬的是人民;人民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用腐朽的缰绳驾驭飞奔的马车,难道(这样)可以忽视不理吗?(取材于魏征《谏太宗十思疏》)⑵圣人在治理天下时,所依靠的、认为牢固不可动摇的,在于应使天下百姓行善,不应使他们作恶。过去夏、商、周三代的百姓,遇到危急时能献出自己的生命,面对私利时能不忘道义,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的面前一定有爵禄赏赐的奖励,他们的身后一定有刑罚的逼迫,(而是因为)他们的内心会对行善感到安定坦然,会对做不合乎道义之事感到羞愧,因此有些事情(他们)是不会去做的。等到秦汉之时,百姓面对私利忘却了道义,遇到危急不能献出生命,在刑法与禁令未能触及的领域,虚伪不实、巧变诡诈的事情就没有什么做不出来的,瞋目怒视自己的官长,期待他们遭遇不幸,水旱灾害接续来袭,盗贼作乱施以侵害,那么世间效忠于君主的百姓便消失尽净了。世上的儒生常说:“三代之时,用来教化百姓的道德是非常详细、周密的。等到后世时,教化的大道衰颓,道德尽遭废止,因此百姓就像这样不知羞耻。”我认为像这样的人,都是喜好古代的事物却没有策略,只知道有教化这件事,却不懂得其名和实的区别。当初周武王攻灭商朝后,分发财物粮食给百姓,使天下明白他并不贪婪;礼遇有才德的人,使天下明白他并不骄纵;进封先世圣人的后代,使天下明白他的仁德;诛杀飞廉和恶来,使天下明白他的道义。这样,周武王教化百姓的事实就已经确立了。百姓满怀敬畏,都有忠诚信实、廉洁知耻之心,(周武王)再用礼乐陶冶百姓,用学校教化百姓,用射乡礼仪给百姓示范,用冠婚丧葬礼使百姓恭敬,因此百姓可以亲眼目睹,心领神会,行事从容自得。等到秦汉时,君主只用司法官吏来督查责罚百姓,像这样却想要百姓趋向良善、远离罪恶,不也很困难吗?想要让百姓懂得诚信,就不如自己言行一致;想要让百姓懂得道义,就不如自己摒弃贪念。尊贵的君主所看重的,在于依靠天下的富足,而不在细微利益上斤斤计较。他对待百姓优厚,不急于谋求利益。古时设置官吏,是为了使百姓富裕,如今设置官吏,是为了驾驭百姓。谋求利益太过广泛,运用刑法太过频繁,因此百姓一天天地趋向贪婪。我认为,在难以践行的言论中,一定存在着可以践行的部分,在可以获取的利益中,一定有不应索取的部分,由此来教育百姓诚信并使之知晓道义。(取材于苏轼《崇教化》)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卷【答案】15.D16.D17.C18.示例:伍子胥因得吴王阖闾信任而建立非凡功绩,却因被吴王夫差猜忌而身死。作者以此作为“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的一个例证,表明自己要以伍子胥为鉴,离开燕国是想要保全性命和功业,而不会去考虑助赵攻燕。【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以致/用。句意:以致损害先王知人之明。/我用所学的知识观察。B.表并列/表顺承。句意:也不能把我所以事奉先王的心意告诉您。/所以考察才能然后授给官职。C.和/从。句意:不和父亲兄长商议。/多次从君子那里得到教导。D.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像先王那样报仇雪耻。/忠臣离开。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D.“远离”错误。离,遭受。句意:遭受诋毁和侮辱错误处置。故选D。【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不得不考虑助赵攻燕”错误。依据“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可知,乐毅虽然离开了燕国,但是坚守君子的教诲,绝不会做对不起燕国的事情,所以“考虑助赵攻燕”错误。故选C。【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段落作用的能力。第五段的中心句是“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伍子胥的事例是这一观点的例证。“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伍子胥因得吴王阖闾信任而建立非凡功绩,却因被吴王夫差猜忌而身死。如今自己的处境与伍子胥相似,所以乐毅是要表面自己离开只是以伍子胥为鉴,保全性命和功业,即“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而不会去考虑助赵攻燕,从而打消惠王的顾虑。参考译文:乐毅报燕王书臣不才,不能奉承先王的遗命,顺从大王左右的心意,恐怕回来受到刀斧之刑,以致损害先王知人之明,又使您亏于君臣之义,只得投奔赵国,承担了不贤的罪名,也不愿表白。现在大王派人来数说臣的罪过,恐怕大王左右不能体会先王重用臣的理由,也不明白臣所以事奉先王的心意,才敢写信答复大王。臣听说,贤圣的君主,不把爵禄私赏给自己的亲人,只有立功多的才授予;不把官职随便授予自己宠幸的人,只有才能相当的才任命。所以,考察才能而授官,是成就功业的君主;根据德行而结交,是树立名声的贤士。臣以所学的知识来观察,觉得先王处理国事,有高于世俗的理想。先王对臣过看重,从宾客中选拔出来,安置在群臣之上,不与王室的长辈商量,便任命臣为亚卿。自从五霸以来,没有谁的功勋能赶上先王。先王很惬意,先王认为我没有辜负使命,所以割土地封赏我。臣自认为能够奉行命令,秉承教导,可以侥幸免于罪过,因此毫不推辞而接受了封爵。臣听说,贤明的君主,建立了功业就不让它废弃,所以才能记载于史册;有预见的贤士,成名之后决不让它败坏,所以为后世称赞。像先王这样报仇雪恨,征服了万辆兵车的强国,没收它八百年的积蓄,直到逝世那天,还留下叮嘱嗣君的遗训,这都是能够教育后世的啊。臣听说,善于创造不一定善于完成,善始不一定善终。从前,伍子胥说动了阖闾,因此吴王能够远征到楚国的郢都;吴王夫差不采纳伍子胥的正确建议,却赐给他马革囊袋逼他自杀,把他的尸骨装在袋子里扔到江里漂流。吴王夫差不明白先前伍子胥的主张能够建立功业,所以把伍子胥沉入江里而不后悔;子胥未及早发现两位君主度量不同,因此直到被投入江还不改变他的怨愤。所以,脱身免祸,保伐齐的大功,用以表明先王的业绩,这是臣的上策。遭受诋毁和侮辱的错误处置,毁害先王的美名,这是臣最大的恐惧。面临着不测之罪,却又助赵攻燕,妄图私利,我决不干这不义之事。臣听说,古代的君子,和朋友断绝交往,也决不说对方的坏话;忠臣含冤离开本国,也不为自己表白。臣虽然不才,也曾多次受过君子的教诲,只是恐怕大王轻信左右的谗言,不体察被疏远人的行为,因此冒昧回信说明,希望您多加考虑。北京市东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卷【答案】6.B7.C8.B9.C10.我认为两人的关系是欧阳修所说的“君子之真朋”。①欧阳修认为“君子之真朋”是君子在道义一致的基础上结成的朋党,修身事国始终坚守道义。②王安石和司马光虽然所持的政治主张不同,但二人都遵循“为国为民”之道。③王安石在信中驳斥司马光的责难,为变法正名,目的是利国惠民。④司马光虽然不满王安石变法败坏法度,但仍希望朝廷在他去世后礼遇他以此振作世风,体现了司马光公而忘私的君子之德【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错误。“冀君实或见恕”中“见”是加在动词前称代自己;“百姓之不见保”中“见”表被动。句意:希望您或许能够原谅我吧。/百姓不被保护。B.正确。句意:无缘与您见面。C.错误。“矫”在文中的意思应该是“纠正”。句意:现在才矫正他的过失。D.错误。文中的“谢”是“辞别、告辞”;《鸿门宴》中“乃令张良留谢”的“谢”意思是“道歉”。句意:不幸他辞世。/于是让张良留下来道歉。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则,连词,表示顺承关系,那么;副词,相当于“就”。句意:那么这些人又怎会不大吵大闹呢?/君子就不这样。B.为,表示判断,相当于“是”;介词,由于,因为。句意:这不是与民争利。/盘庚不由于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C.者,都是代词,用于动词、形容词等词语后面,指人或事物。句意:怨恨他的是老百姓啊。/所以做君主的。D.以,连词,表示结果;介词,因。句意:使老百姓受益。/大体说来君子和君子因道义相同结成朋党。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B.“不事事”是“不做事,无所作为”。前一个“事”是动词,办(事)。句意:如果您说我现在应该不做任何事。故选B。【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司马光认为王安石的失败是因为遭到了变化无常的小人的诋毁”错,结合原文“不幸介甫谢世,反覆之徒,必诋毁百端”可知,应是司马光认为王安石去世后,会有变化无常的小人诋毁他。故选C。【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观点的能力。我认为两人的关系是欧阳修所说的“君子之真朋”。①“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以之修身,以之事国,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欧阳修认为“君子之真朋”是君子在道义一致的基础上结成的朋党,修身事国始终坚守道义。②司马光和王安石之间尽管在政治上存在分歧,但二人争辩的原因不是因为个人恩怨或私利,而是为了国家和百姓,他们都遵循“为国为民”之道。③王安石在信中驳斥司马光的责难,为变法正名,目的是利国惠民。文中有“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等句子,可见王安石变法的初衷是为了国家革除弊端,以期利国利民。④司马光虽然不满王安石变法败坏法度,但文本二中“不幸介甫谢世,反覆之徒,必诋毁百端。光意以谓朝廷特宜优加厚礼,以振起浮薄之风”,仍希望朝廷在他去世后礼遇他以此振作世风,体现了司马光公而忘私的君子之德。参考译文:(1)安石启:昨天承蒙您来信赐教,我私下认为跟您往来交好的日子很久,但是议论起政事来常常意见不合,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多有不同的缘故啊。虽然想要(向您)勉强解释,最终必定不能被您理解,所以只是简略地给您写了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又想到君实待我优厚,书信往来不应该简慢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原谅我吧。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尤其在于名实是否相符。如果名实的关系明确了,那么天下的根本道理也就清楚了。您现在指教我的,认为我侵夺官吏职权,生事扰民,与民争利,拒绝接受不同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非议。我却认为接受皇上命令,商议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这不是侵夺官吏职权;施行先王的政治主张,以此来兴利除弊,这不是生事扰民;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是与民争利;批驳不正确的言论,排斥巧辩的佞人,这不是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至于天下对我怨恨非议这么多,那是我本来预先料到会这样的。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把不忧虑国事,附和世俗,向众人献媚讨好当作美德,皇上想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不去考虑反对者的多少,想出力帮助皇上与之对抗,那么这些人又怎会不大吵大闹呢?盘庚迁都,怨恨他的是老百姓啊,并不只是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考虑到这样做合宜就采取行动,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做得正确且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地方的缘故啊。如果您责备我在位时间很久,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使老百姓受益,那么我知罪;如果您说我现在应该不做任何事,守着以前的成法就行了,那么这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无缘与您见面,内心实在仰慕到极点。(2)王安石的文章才能、节操义气都比一般人强得多,只是生性不通情理,喜欢坚持错误,导致忠直之人远离他,谗臣小人聚集在他周围,败坏各种法度,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现在才矫正他的过失,革除他的弊政,不幸他辞世,那些变化无常的小人,一定会百般诋毁他。我认为朝廷特别应该优厚地礼遇他,来振作轻薄的世风。(3)臣听说关于“朋党”的说法,自古就有,只希望君主能辨识他们是君子还是小人就可以了。大体说来君子和君子因道义相同结成朋党,小人和小人是因利益相同结成朋党,这是自然的道理。然而臣又认为小人没有朋党,只有君子才有。其原因是什么呢?小人所喜好的是利禄,所贪求的是财货。当他们利益一致的时候,暂时相互勾结成为朋党,这种朋党是虚假的;等到他们见到利益而争先恐后,或者到了无利可图而交情日益疏远的时候,就会反过来互相残害,即使是兄弟亲戚,也不会互相保全。所以臣认为小人并无朋党,他们暂时结为朋党,也是虚假的。君子就不这样。他们所遵循的是道义,所奉行的是忠信。用它们来修养自身,用它们来效力国家,自始至终一贯如此,这就是君子的朋党。所以做君主的,只要斥退小人虚假的朋党,任用君子真正的朋党,那么天下就安定了。北京市延庆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卷【答案】6.B7.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