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吉林市八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联考语文试题_第1页
吉林省吉林市八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联考语文试题_第2页
吉林省吉林市八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联考语文试题_第3页
吉林省吉林市八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联考语文试题_第4页
吉林省吉林市八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联考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吉林省吉林市八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联考语文试题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下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就中国古代诗歌史而言,盛唐既是时段分期概念,也是由审美特质、体制艺术、代表作家等共同构成的诗学型范的概念。特别是经过宋元明清论者的阐发,盛唐逐渐凸显为诗歌史的黄金时代,盛唐之“盛”也具有了诗史价值判断的含义。作为分期概念的盛唐,由严羽《沧浪诗话》较早提出,至明代高棅基本论定。严羽论诗推崇盛唐,又说“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可知他心中的盛唐主要指开元、天宝诗坛。此后学者言及盛唐,基本重在开元、天宝,只是对盛唐的上限和下限的看法稍有出入。特别是对于开元以前的陈子昂,天宝以后活跃的韦应物、刘长卿等,以及杜甫在天宝末年至大历时期的创作等,有所争议,这些创作是否应纳入盛唐时期,引起了学者的思考。到高棅编选《唐诗品汇》时,详细选定开元至大历初八十六人为盛唐,更加标举开元、天宝为“盛唐之盛者”。高棅对盛唐分期的看法相对客观,也在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现当代学者论定盛唐所涵盖的范围,基本不出高棅的结论,而对盛唐分期的歧见也主要针对的是安史之乱后至大历初的归属问题。一方面如郭预衡、余恕诚仍然主张自开元至大历前划为盛唐。另一方面,从胡适到林庚、袁行霈,都主要把开元、天宝作为盛唐,并将天宝末至大历视为盛唐诗向中唐诗的过渡。后一种观点已经成为当前学界的主流。在唐代历史上,政治社会之“盛”与诗歌创作之“盛”,这二者的时限有所重合而又不完全吻合。盛唐诗学型范到底由哪些作家来体现,这是一个关键的论题。历代学者对盛唐诗歌典范的总结,实际也是基于他们对盛唐的代表性作家作品的认识。严羽推崇李白、杜甫,同时又称赏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我们今天一般说到盛唐诗人,首先就离不开这六家,其代表性和经典性是毋庸置疑的。与此同时,历来论者都认可杜甫为盛唐诗人,但又对杜诗超出唐诗主流风格的特质颇有体会,于是产生了对于盛唐之“正体”和“变体”的探讨。严羽已经注意到“众唐人是一样,少陵是一样”。王世在《艺圃撷余》中进一步论及杜诗多有“变态”之处,说:“特高于盛唐者,以其有深句、雄句、老句也;而终不失为盛唐者,以其有秀句、丽句也。”可见,杜甫在盛唐主流风格之外,又具备独造之变体,这一现象历来就是古人所关心的问题。就杜甫的“不离盛唐”而言,我们看到盛唐概念的丰富性、包容性;就杜甫的“超出盛唐”而言,我们看到盛唐艺术规范的限度所在。于是,如何在唐诗史上安放杜甫的位置并评价杜甫前后期的创作,也成为探讨盛唐概念之时的题中之义。(摘编自黄琪《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盛唐概念》)材料二:杜甫一生,有长达四十三年的时间是在唐玄宗“开天盛世”中度过的,但绝大多数杜诗尤其是代表作,又是在755年安史之乱以后的十五年里所创作的。这就不免给人造成一种印象:杜诗成就的取得,主要是因为他的乱世经历,而与“开天盛世”无关。实际上,一部杜诗,始终贯注着“盛唐气象”,杜甫安史之乱以后的伟大创作,既根本得益于“盛唐气象”的深远影响,更代表诗歌史上“盛唐气象”在李白之后的另一座高峰。杜甫完整经历了“开天盛世”。尚在童稚时期,就领略到通都大邑的繁华;青年漫游,进一步饱览祖国山河的壮美;三十五岁后,他既与李白、高适等本朝第一流诗人过从,更得到从最高君主到各界名流的称扬。“忆昔开元全盛日”,这种盛世经历,是支撑杜诗取得巨大成就的生活基础。杜甫也有高度的自信,他年轻时说自己:“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晚年还有“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壮游》)的回忆,可见其自信的持久。现存杜甫安史之乱前的作品虽少,但已充分体现出“盛唐气象”。他年轻时的《望岳》不仅写出泰山的雄伟,尤其反映出一个盛世青年诗人的壮心豪气。杜甫天宝中期进入长安求仕,诗中感慨个人遭遇、批判政治黑暗的内容增多了,但对于自己身为盛唐诗人胸襟气魄的书写,仍然激越震撼。《醉时歌》写自己和友人郑虔的病饮高歌,特别是“不须闻此意惨怆,生前相遇且衔杯”的结尾,同样可见追步李白的盛唐精神。《兵车行》《丽人行》《同诸公登慈恩寺塔》等诗,虽以忧念时局为内容,但亦可见“盛唐气象”。唐肃宗乾元二年杜甫弃官,踏上了一个无法预测的前途。但越是艰难苦恨,杜甫越是斗志昂扬。逗留秦州、同谷期间的有关名作,首先表现出“盛唐气象”的风神延续。杜甫经停秦州、同州时,安史之乱仍在迁延,而西疆又开始不稳。杜甫尤其在诗中表达其激扬的战斗意志。

唐代宗大历三年春,杜甫出峡,在流离老病中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两年。人生近暮,但杜甫仍关切四方十年的纷纷杀气,更愁望云山邈远的直北长安。杜甫太看重他生长于斯的盛唐时代,除了与其同生共死,几乎别无选择。他的《江汉》依旧有报效国家的盛唐壮心。杜甫从来都是盛唐诗人,杜诗始终属于“盛唐气象”。中国诗史中的“盛唐气象”,伴随杜甫的永别,才真正走向终点。(摘编自王树森《杜甫与盛唐气象论纲》)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盛唐既代表了一个历史阶段,也代表着一种独特的诗学型范概念,主要指开元、天宝年间,但学者对其上下限的看法不尽相同。

B.盛唐之“盛”有诗史价值判断的含义,然而盛唐的政治社会之“盛”和诗歌创作之“盛”并不完全重合,学者对个别诗人的归属意见不一。

C.杜甫一生中的大多数时间是在盛世中度过的,但其主要诗作却是在这之后创作的,这让人感觉是杜甫的乱世经历造就了其诗歌成就。

D.杜甫前期的作品体现出了鲜明的“盛唐气象”,后期的作品因为战乱和漂泊,其中激越昂扬的盛唐之气就逐渐减少了。

2.下列对材料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从“盛唐”概念意义引出其分期价值,概述了学者对盛唐分期的观点差异,列出了盛唐诗学型范的代表作家。

B.材料二在分析杜甫作品的“盛唐之气”时,也穿插了杜甫不同阶段的人生经历,材料论述充分、真实、条理清晰。

C.材料二引用杜甫《醉时歌》诗句中的结尾,主要是为了论证诗人感慨个人遭遇、批判政治黑暗、借酒浇愁的情状。

D.两则材料都广泛使用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使文章的论证有理有据,增强说服力的同时,也提升了文本的可读性。

3.下列诗句最不能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B.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房兵曹胡马》)

C.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

4.根据材料一,简要说明学者们对盛唐分期的几种观点及主要争议点。(4分)

5.班级拟举办“杜甫是否是盛唐诗人”的辩论赛,作为正方一辩,请根据材料二为你的开篇陈词稿拟一个提纲。(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福贵与牛①余华(一)我比现在年轻十岁的时候,获得了一个游手好闲的职业,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那一年的整个夏天,我如同一只乱飞的麻雀,游荡在知了和阳光充斥的村舍田野。我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时,是夏天刚刚来到的季节。那天午后,我走到了一棵有着茂盛树叶的树下。我摘下草帽,从身后取过毛巾擦去脸上的汗水,身旁是一口在阳光下泛黄的池塘,我就靠着树干面对池塘坐了下来,紧接着我感到自己要睡觉了,就在青草上躺下来,把草帽盖住脸,枕着背包在树荫里闭上了眼睛。朦胧中,听到一个嗓音响亮地说道:“做牛耕田,做狗看家,做和尚化缘,做鸡报晓,做女人织布,哪头牛不耕田?这可是自古就有的道理,走呀,走呀。”原来是老人正在开导他的老牛。疲倦的老牛听到老人的吆喝后,仿佛知错般地抬起了头,拉着犁往前走去。我看到老人的脊背和牛背一样黝黑,(1)两个进入垂暮的生命将那块古板的田地耕得哗哗翻动,犹如水面上掀起的波浪。随后,我听到老人粗哑却令人感动的嗓音,他唱起了旧日的歌谣,先是口依呀啦呀唱出长长的引子,接着出现两句歌词——皇帝招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可能是牛放慢了脚步,老人又吆喝起来:“二喜、有庆不要偷懒,家珍、凤霞耕得好,苦根也行啊。”②一头牛竟会有这么多名字?我好奇地走到田边,问走近的老人:“这牛有多少名字?”

老人扶住犁站下来,他将我上下打量一番后说:“这牛叫福贵,就一个名字。”“可你刚才叫了几个名字。”“噢——”老人高兴地笑起来,他神秘地向我招招手,当我凑过去时,他看到牛正抬着头,就训斥它:“你别偷听,把头低下。”牛果然低下了头,这时老人悄声对我说:“我怕它知道只有自己在耕田,就多叫出几个名字去骗它,它听到还有别的牛也在耕田,就不会不高兴,耕田也就起劲啦。”(2)老人黝黑的脸在阳光里笑得十分生动,脸上的皱纹欢乐地游动着,里面镶满了泥土,就如布满田间的小道。这位老人后来和我一起坐在了那棵茂盛的树下,在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他向我讲述了自己。(二)我是有时候想想伤心,有时候想想又很踏实,家里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亲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担心谁了。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我也想通了,轮到自己死时,安安心心死就是,不用盼着收尸的人,村里肯定会有人来埋我的。我不会让别人白白埋我的,我在枕头底下压了十元钱,村里人都知道这十元钱是给替我收尸的那个人,他们也都知道我死后是要和家珍他们埋在一起的。苦根死后第二年,我买牛的钱凑够了。看看自己还得活几年,我觉得牛还是要买的。牛是半个人,它能替我干活,闲下来时我也有个伴,心里闷了就和它说说话。牵着它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个孩子似的。买牛那天,我把钱揣在怀里走着去新丰,那里是个很大的牛市场。路过邻近一个村庄时,看到晒场上转着一群人,走过去看看,就看到了这头牛。它趴在地上,歪着脑袋吧哒吧哒掉眼泪,旁边一个赤膊男人蹲在地上霍霍地磨着牛刀,围着的人在说牛刀从什么地方刺进去最好。我看到这头老牛哭得那么伤心,心里怪难受的。想想做牛真是可怜。累死累活替人干了一辈子,老了,力气小了,就要被人宰了吃掉。我不忍心看它被宰掉,便离开晒场继续往新丰去。走着走着心里总放不下这头牛,它知道自己要死了,脑袋底下都有一滩眼泪了。我越走心里越是定不下来,后来一想,干脆把它买下来。牛是通人性的,我拉着它往回走时,它知道是我救了它的命,身体老往我身上靠,亲热得很。我对它说:“你呀,先别这么高兴,我拉你回去是要你干活,不是把你当爹来养着的。”我拉着牛回到村里,村里人全围上来看热闹,他们都说我老糊涂了,买了这么一头老牛回来,有个人说:“福贵,我看它年纪比你爹还大。”会看牛的告诉我,说它最多只能活两年三年的。我想两三年足够了,我自己恐怕还活不到这么久。谁知道我们都活到了今天,村里人又惊又奇。(3)就是前两天,还有人说我们是——“两个老不死。”牛到了家,也是我家里的成员了,该给它取个名字,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叫它福贵好。定下来叫它福贵,(4)我左看右看都觉得它像我,心里美滋滋的。(三)老人站了起来,拍拍屁股上的尘土,向池塘旁的老牛喊了一声,那牛就走过来,走到老人身旁低下了头,老人把犁扛到肩上,拉着牛的缰绳慢慢走去。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我听到老人对牛说:“今天有庆、二喜耕了一亩,家珍、凤霞耕了也有七八分田,苦根还小都耕了半亩。你嘛,耕了多少我就不说了,说出来你会觉得我是要羞你。话还得说回来,你年纪大了,能耕这么些田也是尽心尽力了。”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在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

晚像风一样飘扬,老人唱道: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

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

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

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注]①节选自余华的《活着》,标题为编者所加。②家珍是老人的妻子,有庆、凤霞是老人的儿子与女儿,苦根是凤霞和二喜的孩子、老人的外孙。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处引用歌词,既是情节的需要,更是塑造人物的手段,有利于展现出老人通达智慧的一面。B.想起往事,老人有时伤心,有时踏实,看似矛盾却异常真实。老人为亲人一—离去而伤心,也为自己死后无所牵挂而安心。

C.第(二)节中,将牛的可怜无助与宰牛者的强悍无情对比着写,更强化了老人此时的感受,为买下牛做铺垫。

D.节选段落中的叙述视角“我”属于全知视角,两个“我”交替出现,共同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7.下列对文本画横线句子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1)处,将“垂暮的生命”与“耕得哗哗翻动”对比着写,展现出一种劳动者昂扬的生命状态。

B.(2)处,对老人外貌的描写宛如一首劳动者的赞歌,比喻的运用,使描写形象生动。

C.(3)处,村里人称“我”和老牛福贵为“老不死”,虽是戏谑,但也隐含嫌弃意味。

D.(4)处,“我”因与老牛相似相伴而美滋滋,这里“像我”不仅仅指境遇上的孤老无助,更多的是指生命经历之后的内心感受。

8.文章三节各自独立又浑然一体。请结合文本分析其结构特点。(4分)

9.作者余华在《活着》“自序”中说“作家的使命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请结合本篇节选内容和老人福贵的形象,概括作者所说的“高尚”的具体内涵。(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闽越王无诸及越东海王摇者,其先皆越王勾践之后也。秦已并天下,皆废为君长,以其地为闽中郡。及诸侯畔秦,无诸、摇率越归鄱阳令吴芮,从诸侯灭奏。当是之时,项籍主命,弗王,以故不附楚。汉击项籍,无请接率越人佐汉,汉五年,复立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治。孝惠三年,举高帝时越功,曰闽君摇功多,其民便附,乃立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世俗号为东瓯王。后数世,至孝景三年,吴王濞反,欲从闽越,闽越未肯行,独东瓯从吴。及吴破东瓯受汉购杀吴王丹徒以故皆得不诛,归国。吴王子子驹亡走闽越,怨东瓯杀其父,常劝闽越击东瓯。至建元三年,闽越发兵围东瓯。东瓯食尽,困,且降,乃使人告急天子。天子问太尉曰蚧,纷对曰:“不足以烦中国往救也。自秦时弃弗属。”于是中大夫庄助诘纷曰:“特患力弗能救,德弗能覆;诚能,何故弃之?且秦举咸阳而弃之,何乃越也!今小国以穷困来告急天子,天子弗振,彼当安所告诉?”上乃遣庄助以节发兵会稽。会稽太守欲距不为发兵,助乃斩一司马,谕意指,遂发兵浮海救东瓯。未至,闽越引兵而去。东瓯请举国徙中国,乃悉举众来,处江淮之间。至建元六年,闽越击南越。南越守天子约,不敢擅发兵击而以闻。上遣大行王恢出豫章,大农韩安国出会稽,皆为将军。兵未逾岭,闽越王郢发兵距险。其弟余善乃与相、宗族谋曰:“王以擅发兵击南越,今杀王以谢天子,天子听,罢兵;不听,乃力战。”皆曰“善”。即纵杀王,使使奉其头致大行。大行曰:“所为来者诛王。今王头至,谢罪,不战而耘,利莫大焉。”乃以便宜案兵告大农军,而使使奉王头驰报天子。诏罢两将兵,立余善为东越王。后天子曰东越狭多阻,闽越悍,数反覆,诏军吏皆将其民徙处江淮间。东越地遂虚。(选自《史记·东越列传第五十四》,有删改)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及吴破A东瓯B受C汉购D杀E吴王F丹徒G以故H皆得不诛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畔,通假字,通“叛”,文中还有与此类似的情况,如“谕意指”中的“指”。

B.孝惠,谥号名。古代帝王、贵族等死后所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C.且,将、将要之意,与下文“且秦举咸阳而弃之”中的“且”意思不同。

D.谢,致歉、谢罪之意,与“哙拜谢”(《鸿门宴》)中的“谢”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归附汉室之后,东越虽然内部争斗不断,但还是一直受到汉朝廷的分封和荫蔽,即便到最后,百姓也得到了妥善安置。

B.庄助反驳田蚡,既有“能帮理当要帮”的道德高度,又有“秦时弃之”的现实情况的考量,

说服力强。

C.面对不配合的会稽太守,庄助只好采用杀鸡骇猴之策,迫使太守发兵,由海上解救东瓯。

D.大行王恢带着一种便宜了东越王的心态,不再举兵前进,而是派使者将情况回报天子。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当是之时,项籍主命,弗王,以故不附楚。(4分)

(2)今小国以穷困来告急天子,天子弗振,彼当安所告诉?(4分)

14.汉室天子认为东越人“数反覆”。请在文中找出其具体表现。(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6题。踏莎行·春水鸭头纳兰性德春水鸭头,春山鹦嘴,烟丝无力风斜倚。百花时节好逢迎,可怜人掩屏山睡。密语移灯,闲情枕臂。从教酝酿孤眠味。春鸿不解讳相思,映窗书破人人字。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阕描绘了百花开放的初春季节,正该相会时,“可怜人”却掩起屏风,孤眠不起。

B.上阕描绘宜人春景,下阕前两句继续实写,描绘恋人在灯下说着绵绵情话的温馨画面。C.结尾两句借鸿雁映照窗上的影子不成“人”字,委婉地表达了“可怜人”的相思情怀。

D.这首词通过屏山孤眠的凄苦等,将一个相思苦恋的闺中思妇的形象刻画得十分动人。16.结合全词,请简要赏析“春水鸭头,春山鹦嘴,烟丝无力风斜倚”。(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赤)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

(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一句指出了争取民心的重要性;“▲”一句运用比喻,表达了对人民重要作用的认识,发人深省。

(3)苏洵《六国论》中的“▲,▲”,引用了古人的譬喻,准确而形象地说明了赂秦的严重危害和根本错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你是不是发现,有时候洗深紫色果蔬时,水也会变成深紫色?面对这种现象,有的人十分不解,有的人则A。(a)有传言称,这是由于某些蔬菜、水果被染色后掉色的结果。(b)别担心,这不是染色,而是花青素在作怪,花青素可是非常宝贵的营养素。(c)花青素,又称花色素,属酚类化合物中的类黄酮类。(d)它是常见的一种水溶性色素,广泛存在于开花植物中。(e)花青素是由法国波尔多大学博士生杰克于1947年在花生仁的包衣中首次发明。(f)其在植物中的含量随品种、季节、气候、成熟度等不同有很大差别。花青素是水溶性色素,_B_,水溶性色素就是能溶解于水的呈色物质的总称。所以,①。花青素不但能吃,而且对人体健康有诸多益处。对于花青素的深入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其健康功效主要有四点:清除自由基;促进、激活抗氧化酶;抗肿瘤;抗炎、抑菌。此外,花青素还有提高记忆力、改善睡眠、保护视力以及保护肝脏等功效。②,如紫薯、葡萄、血橙、甘蓝、蓝莓、樱桃、红莓、草莓、桑葚、山楂等中均有一定含量的花青素。

18.请在文中A、B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请在文中①②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增删少量词语,不得改变原意。(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早见人又捧过漱盂来,黛玉也照样漱了口。盥手毕,又捧上茶来,这方是吃的茶。贾母便说:“你们去罢,让我们自在说话儿。”王夫人听了,忙起身,又说了两句闲话,方引凤、李二人去了。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忽见丫鬟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贾母因笑道:“外客未见,就脱了衣裳,还不去见你妹妹!”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贾母笑道:“更好,更好,若如此,更相和睦了。”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有删改)21.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的比喻进行简要分析。(4分)

22.林黛玉进贾府时事事小心,尤其要注意不能让贾府的大家长贾母厌恶她,这一点在林黛玉两次回答读书问题上体现得最明显。请结合林黛玉的两次回答,简要分析她的这种想法。(4分)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2023年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乔叶曾说:我一直认为,作家和时代就是浪花和大海、庄稼和土地的关系。弱水三千,取一瓢饮,这一瓢水必然是时代的成分。《宝水》就是我取到的这一瓢水。整个创作期用了七八年,其间我经常做的事是“跑村”和“泡村”。“跑村”和“泡村”让我真正深入到了生活内部,从而得到了丰厚回报:生活把它迷人的光芒与气息深融密织在作品的质地中。在生活现场我也深切地感受到了一种巨大的力量,这力量能修改成见,也能赋予新见。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生活实际和自身发展,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一语文试卷参考答案1.D(“其中激越昂扬的盛唐之气就逐渐减少了”理解错误,从材料二来看,杜甫的作品一直都贯穿着强烈的“盛唐之气”,后期作品的激越昂扬的盛唐之气并未减少)

2.C(材料二引用杜甫《醉时歌》诗句的目的是展示杜甫在乱世中的乐观精神和盛唐精神,而不是论证诗人感慨个人遭遇、批判政治黑暗、借酒浇愁的情状)

3.C(材料二主要论述了杜甫作为盛唐诗人的特点及其诗歌贯注的“盛唐气象”,强调杜甫对盛唐时代的认可和依恋,以及其诗歌中的壮心豪气和激越震撼的胸襟气魄。A项表达了杜甫对盛世君主的敬仰和不舍,符合材料二中杜甫对盛唐时代的深厚感情。B项体现了杜甫诗歌中的豪迈气概,符合“盛唐气象”的风格。D项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象和诗人胸怀的广阔,体现了杜甫诗歌的豪迈和深沉,也符合“盛唐气象”)

4.①严羽推崇开元、天宝时期的诗坛,高棅在《唐诗品汇》中详细选定开元至大历初的诗人,标举开元、天宝为盛唐之盛。②郭预衡、余恕诚等学者主张自开元至大历前划为盛唐。③胡适、林庚、袁行霈等学者主要把开元、天宝作为盛唐,并将天宝末至大历视为盛唐诗向中唐诗的过渡。④学者们对盛唐分期的主要争议点在于安史之乱后至大历初期的归属问题。(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的酌情给分)

5.①杜甫完整经历了“开天盛世”,这种经历是支撑他的诗歌始终贯注着“盛唐气象”并取得巨大成就的生活基础。②杜甫高度自信,他的诗歌始终散发自信昂扬之气,充满盛唐之气,代表了诗歌史上“盛唐气象”的另一座高峰。③杜甫早期作品虽少,但已充分体现出“盛唐气象”。④杜甫晚年即便身处战乱,生活艰难,但诗歌激扬着战斗的意志,延伸了“盛唐气象”。(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的酌情给分)

6.D(“属于全知视角”错,应该是属于限制视角)

7.C[“嫌弃”错。这里无嫌弃的意味。从第(二)节开头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知道村里人还是很关心老人福贵的,知晓他的一切,会为他收尸,将他和家珍他们埋在一起]

8.①三节各自对应着一个时间段,讲述了“我”好奇福贵的牛、福贵买老牛、“我”目送福贵离开三件事,相对独立。②以“福贵与牛”的相伴关系为线索,串起三个章节,且时间上恰好形成一个现在—回忆—现在的回环,所以三个章节浑然一体。(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①对自身:尊重生命,身陷困境却不绝望,为活着本身而活着。②对事物:万物皆有因果,理解世间发生的事情,以坦然旷达心态待之。③对动物:视为伙伴,关心其情绪,用平等、悲悯之心对待。(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ADG[(原文标点)及吴破,东瓯受汉购,杀吴王丹徒,以故皆得不诛]

11.D(“哙拜谢”中的“谢”为“感谢”之意)

12.D(“便宜”是指方便灵活地处理事情,而不是现在的“便宜了某人”的意思)

13.(1)当时,项羽号令诸侯,没有封无诸、摇为王,因此无诸与摇都没有归附楚。(关键点“主命”“弗王”“以故”每点1分,大意1分)

(2)今天一个小国因为走投无路向天子求救,天子不去救助他们,他们还能到哪里去求告申诉呢?(关键点“穷困”“振”“告诉”每点1分,大意1分)

14.①孝景三年,东瓯王随刘濞造反,又为了利益杀死刘濞。后在刘濞儿子的劝说下,闽越攻打东瓯。(2分)②建元六年,闽越发兵攻打南越。(1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闽越王无诸和越东海王摇,他们祖先都是越王勾践的后裔。秦统一天下后,废除了他们的王号,把他们降为君长,居住在闽中郡。等到诸侯群起反秦时,无诸、摇率越人归附于鄱阳令吴芮,随诸侯灭掉了秦国。当时,项羽号令诸侯,没有封无诸、摇为王,因此无诸与摇都没有归附楚。待至刘邦攻打项羽时,无诸与摇率越人帮助了汉王。汉五年,刘邦立无诸为闽越王,统治闽中故地,建都东冶。孝惠三年,列举高祖时越人之功,认为闽君长摇功劳最多,其民众也乐意归附汉,于是立摇为东海王,建都东瓯,因而俗称东瓯王。几代之后,到孝景三年,吴王刘濞造反,想让闽越王随他闹事,闽越王不干,而东瓯王愿随吴王背叛汉朝。等到吴王失败后,东瓯王被汉收买,在丹徒杀死了刘濞,所以他们都得以免于诛杀,仍旧各归各国。吴王刘濞的儿子刘子驹逃到闽越,怨恨东瓯王骗杀他的父亲,常劝闽越攻打东瓯。到建元三年,闽越发兵包围东瓯。东瓯城粮食吃光了,将要被迫投降,便派人向天子告急。武帝问太尉田蚜,田蚜回:“不值得烦劳中原前往救助。(再说,)从秦时他们就不是中原的属国。”这时候中大夫庄助反驳田蚡说:“只能担心力量不足,救不了他们,无德覆育他们;如实在有力量救他们,怎能放弃不管呢?况且秦时连咸阳都放弃了,更何况越地呢?今天一个小国因为走投无路向天子求救,天子不去救助他们,他们还能到哪里去求告申诉呢?”于是武帝派庄助持虎符到会稽郡就近调兵援救。会稽太守想拒绝发兵,庄助立刻斩了会稽郡的一个司马官,向他们传达了武帝的口谕,于是(太守)发兵由海上解救东瓯。汉军尚未到达,闽越军就撤走了。东瓯请求举国迁徙中原,因而朝廷就将东瓯人迁到了江淮一带。到建元六年,闽越进攻南越。南越遵守与汉天子的条约,上奏不敢擅自发兵反击,而是把事情报告给了朝廷。于是武帝遣大行王恢从豫章出兵,大农韩安国从会稽出兵,并任命他们两人为将军。军队未过山岭,闽越王郢已经发兵守好了险要之地。闽越王郢的弟弟余善同相国、宗族商量说:“大王擅自发兵攻打南越,现在若是把大王杀死向天子谢罪,如果天子接受,我们也就可以罢兵了;如果汉朝皇帝不听我们的,我们就和他拼一死战。”大家都说“好主意”!当即就用纵杀掉了他们的大王,派使臣提着闽越王郢的人头献给大行王恢。王恢说:“我军此行的目的就是讨伐闽越王。今天你们带来他的人头请罪,不战而去了祸根,好处相当大呢。”于是他自行停止进军,并通知大农将军,而遣使臣携带闽越王的头飞报天子。武帝下诏让两位将军罢兵休战,立余善为东越王。后来武帝说东越之地狭窄而多险阻,闽越人强悍,反复无常,于是下令将东越人全部迁到江淮间居住。东越一带就空无人烟了。

15.B(“实写”错,下阕前两句是回忆昔日欢聚的情景,是虚写)

16.①这几句运用了比喻手法。春天的河水,涟涟碧绿,翠如鸭头一般颜色。春山火红,如红色的鹦鹉嘴。柳絮如烟如丝,在春风中歪歪斜斜,娇弱无力。②这几句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反衬出女主人公内心的愁闷。(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的酌情给分)

17.(1)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2)可畏惟人载舟覆舟

(3)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每空1分,多字、错字、漏字等均不得分)

18.A习以为常B顾名思义(每处1分,若有其他符合语境的成语,也可得分)

19.①洗菜水变色也不足为怪②花青素在食物中分布广泛(每答出一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

20.(a)有传言称,这是由于某些蔬菜、水果被染色后掉色。(d)它是一种常见的水溶性色素,广泛存在于开花植物中。(e)花青素是由法国波尔多大学博士生杰克于1947年在花生仁的包衣中首次发现。[序号答对一处得1分,错处改对一处得1分,意思修改正确即可。三处表述不当为:(a)“由于……”与“是……的结果”杂糅;(d)定语语序不当,应把“一种”放在“常见的”的前面;(e)动词使用不当,应把“发明”改为“发现”]

21.①宝玉面庞的弧度与中秋的圆月相似,脸色与春天的花朵相似,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中秋之月与春晓之花都是美好的事物,宝玉俊朗的面容也是美好的事物,两者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