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大湾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1页
广东省大湾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2页
广东省大湾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3页
广东省大湾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4页
广东省大湾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省大湾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本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批评家写小说为什么就引人注目呢?细究起来,就是大众普遍都有这种担忧和质疑:擅长“纸上谈兵”的批评家能否经得起实践检验,这种“跨界”的接受差异中隐含着一种“实践”高于“理论”的逻辑。从读者的角度来说,对批评家写小说的关注,除了包含着对批评家能不能写小说、能不能写出好小说的质疑,也隐含着读者对当代文学的不满足,他们实际上是期待批评家能够写出好小说的,随着新媒体和各种艺术形式的发展,读者的审美水平和审美期待越来越高,小说是越来越难写了。评论家李云雷说:“评论家写小说,可以让评论界与创作界更好地相互理解,更好地形成良性循环,甚至有可能催生出一种独特的文体——‘批评家小说’。”他在无意中回应了读者对批评家写小说的这种期待。从文学社会学的角度来说,文学包括生产、传播和消费三个环节批评家写小说在文学生产上具有显著优势。批评家有开阔的文学史视野和高深的理论修养,这些为他们文学创作的高度自觉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作家路遥在准备写《平凡的世界》时,曾列了古今中外近百部长篇小说的阅读计划,后来完成了十之八九,其实他就是想获得或强化这种文学史视野。对批评家来说,这种视野在写作之前基本上已经获得了。当然,有些人担心批评家写小说可能会存在“掉书袋”和炫技现象。虽然钱钟书的《围城》也被有些人认为存在一定程度的“掉书袋”现象,但是这并未影响普通读者的阅读与喜爱,张柠的《三城记》也涉及了很多文学理论,但都像盐入水中一样,化入了文学形象当中,不仅没有给普通读者造成阅读障碍,反而增加了小说韵味。(张柠很清楚批评家写小说可能存在的陷阱:思想性大于形象性。因此他是时时警惕的,他说自己的写作就是“蹲下在下面,把我的人物举起来”。)可见,批评家深厚的理论素养有利于批评家在写小说的时候自觉选择合适的写作方法。

从文学传播的角度来看,也要坦率地承认批评家写小说在传播环节的优势。因为批评家自身对文学的鉴赏能力是得到认可的,而且他们在文学界有一定的资源,所以有利于作品的传播。不过,批评家写小说在消费环节不会有任何先天优势。出版家韩敬群说得好:“批评家写小说没有豁免权,读者不会对他们高看一眼或者低看一眼,无论怎样,还是要回到作品本身。”从根本上来说,批评家的合法性来源于他是普通读者的代表,一旦他脱离了这种合法性,他的批评也将失去有效性,批评家的身份主要是在一个相对专业的文学圈子里为人所知,相关的文学从业者对批评家身份是比较熟悉的,但是庞大的普通读者群体很少知道他们,且没有必要知道。批评家写出来的作品最终还是要脱离批评家的身份,以普通作品的朴素形式进入普通读者的视野中接受检验。批评家的小说能否经得住时间的检验,不是由哪一个人说了算的,批评界应该以平常心给这些作品以平常待遇,既无须违心溢美,也不能视而不见,我们要相信,那些优秀作品必将会在时间的放大器中发酵出无尽的生命力,嵌入文学史的星空。(摘编自朱永富《批评家写小说,还是要让作品说话》)材料二:李陀、吴亮、张柠、李云雷、於可训等评论家好像都商量好了一样,近来纷纷发表了他们的小说新作。

“作为一个当代人,我们每个人生活在严密的社会分工体系中,对个人专业领域之外的事物了解太少,这极大地限制了我们对社会运转体系的了解以及建立于其上的想象力的飞扬,也很难产生真正的大师。”在评论家李云雷看来,评论家跨界写作小说,尽管仍局限于文学内部,尽管大家不敢奢望成为鲁迅、托尔斯泰那样百科全书式的作家,但这是一个可贵的尝试。事实上,这群人写小说有改变现有文学生态的雄心,他们认为大部分作家都盯着日常琐事,写家长里短,于是想另外做出一个“样本”。力图恢复现实主义传统,并非张柠一个人的选择,评论家李陀写《无名指》要处处和现代主义的写作习惯反着来。因为他想“回到十九世纪”,像托尔斯泰那样把现实生活写得活灵活现,让日常生活充满可见、可闻、可以抚摸的质感,且恢复小说“写人物”的传统。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评论家房伟和出版社签订了一个长篇历史小说合同。房伟写历史小说,同样有自己的明确诉求,他说正因为很多作家放弃了历史题材的雄心,所以大部分阵地都已让位于网络作家,他想改变这个现状。此外,这些年,作家圈受新历史书写影响很深,很多作品大都靠想象力,有的甚至是胡编乱造,远离了历史本身。房伟说:“我看中国历史小说越看越不满意,而我自己因为研究工作,有机会接触大量史料,所以我动手一试。”(摘编自《众多批评家写起了小说,是传统的回归,还是图一时热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读者担忧和质疑批评家写的小说是否经得起实践检验,背后其实隐含着实践高于理论的逻辑。B.评论家李云雷关于“批评家小说”的论述和界定,较好地回应了读者对批评家写小说的期待。C.批评家小说在消费环节不会有任何先天优势,只能以普通作品的形式接受读者的阅读和检验。D.作者认为批评界对待批评家小说的正确态度是平常对待,既无须违心溢美,也不能视而不见。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虽然钱钟书的《围城》存在“掉书袋”现象,但并不影响读者对它的喜爱,《三城记》涉及的文学理论也增加了小说韵味。B.批评家张柠说“蹲下在下面,把我的人物举起来”,体现了批评家的清醒认识,以及跳出可能存在的陷阱的努力。C.批评家写小说若能写得好,可能得益于开阔的文学史视野和高深的理论修养,以及文学创作的高度自觉。D.“优秀作品将会在时间放大器中发酵出无尽的生命力”强调优秀作品在经过时间的检验之后,能成为文学经典。3.下列对文本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材料一开头就用问句提出问题,然后再针对问题进行分析,成功地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引发了读者的思考。B.“《三城记》中涉及很多文学理论,像盐入水中一样”使用比喻论证,形象地说明了文学理论与文学形象水乳交融。C材料多处引用批评家的言论,既增加了文本的理论色彩和深度,也是批评家现身说法,增强了文本的论证力度。D.材料二使用李陀和房伟的事例,是为了证明批评家的创作雄心,即力图恢复现实主义传统,想另外作出一个样本。4.请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5.作为一名普通读者,你认为对批评家写的小说应该持有怎样的看法和认识?(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一棵老树冯至我们搬到这里来时,所遇见的第一个人是一个放牛的老人。他坐在门前的一块石墩上,两眼模糊,望着一条水牛在山坡上吃草。他好比一棵折断了的老树,树枝树叶,不知在多少年前被暴风雨折去了,化为泥土,只剩下这根秃树干,没有感觉地蹲在那里,在继续受着风雨的折磨;从远方望去,不知是一堆土,还是一块石,绝不会使人想到,它从前也曾生过嫩绿的枝叶。他步履所到的地方,只限于四周围的山坡,好像这山林外并没有世界;他掺杂在林场里的鸡、犬、马、牛的中间.早已失却人的骄傲和夸张。

水牛庞大的身躯,缓缓地在草地上走着,像是古代的生物;原始的力还存留在它的身上。把它交在这个老人的手里,是十分和谐的。山坡上,树林间,老人无言,水牛也没有声音,蹒蹒跚跚,是一幅忧郁的画图。因为他们同样有一个忘却的久远在过去,同样拖着一个迟钝在这灵巧的时代。老人的生活从未有过变动。若有,就算是水牛生小牛的那一天了。他每天放牛回来,有时附带着抱回一束柴,这天,却和看山的少年共同抱着一只小牛进来了。他的面貌仍然是那样呆滞,但是举动里略微露出来了几分敏捷。他把小牛放在棚外,在很短的时间内把那许久不曾打扫过的牛棚打扫得干干净净,铺上焦黄的干草,把小牛放在干草上。他不说话,但这番工作无形中泄露出一些他久已消逝的过去。他把小牛安插好了不久,在山坡上生过小牛的老牛也蹒蹒跚跚地走回来了。此后老牛的身后又多了一只小牛。他呢,经过一番所谓兴奋后,好像眼前并没有增加了什么。一天下午,老牛不知为什么忽然不爱走动了。老人举起鞭子,它略微走几步,又停住了。他在它面前堆些青草,它只嗅一嗅,并不吃。旁的工人都说牛是病了,到处找万金油,他却一人坐在一边,把上衣脱下来晒太阳。他露不出一点慌张的神色,这类的事他似乎已经经验过好几次,反正老牛死了还有小牛。两盒万金油给牛舔下去后,牛显出来一度的活泼,随后更没有精神了。山上的人赶快趁着它未死的时候把它抬到山下的村庄里去。老人目送几个人想尽方法把这病牛牵走,并不带一点悲伤。他抽完了一袋烟,又赶着小牛出去了,他看这小牛和未生小牛以前的那只老牛一样。因为他自从开始放牛以来,已经更换过好几只牛,但在他看来,仿佛从头到了,只是一只,并无所谓更换。可是这老人面前的不变终于起了变化。今年初夏的雨水分外少,一天上午,连云也没有了,太阳照焦一切,这是在昆明少有的热天气。老人和平素一样,吃完午饭,就赶着牛出去了。大家正在热得疲惫,尽在想着午睡的时候,转瞬间烟云布遍天空,大雨如注。雨,继续了三个钟头。人人都随着宇宙缓了一口气,尽在雨声里乱谈乱讲,却没有一个人想起外边的大雨里还有两个生命。

雨止了,院子里明亮起来,被雨阻住的鸟儿渐渐离开它们避雨的地方飞回巢里去,这时那老人也牵着小牛回来了。人和牛都是一样湿淋淋的,神情沮丧,好像飓风掠过的海滨的渔村,全身都是零乱。老人把牛放在雨后的阳光里,自己走到厨房里去烘干他那只有一身的衣裤。人们乱忙忙的,仍然是没有人理会他们。等到老人把衣服烘干再走出来时,小牛伏在地上已经不能动转。这只有几个月的小生命,担不起这次宇宙的暴力,被骤雨激死了。当晚工人们在林边掘了一个坑,把小牛埋在里边。埋葬后,老人还在漆黑的夜色里坑旁边坐了许久。最后,一步步地挪回来。第二天,我看见他坐在门前的石墩上,手里仍然拿着放牛的鞭子,但是没有牛了。他好像变成一个盲人,眼前尽管是无边的绿色,对于他也许是一片白茫茫吧。几十年的岁月,没有一天没有水牛,他都实实在在地度过了,今天他却有如一个钟面上没有指针。老牛病死,小牛淋死,主人有些凄然。考虑结果,暂时不买新牛,山上种菜不多,耕地时可以到附近佃户家里去借。所成问题的,是这老人如何安插。他现在什么事也不能做了,主人经过长时的踌躇,又感念他在这里工作了几十年,只好给他一些养老费,送他回家去。家?不但旁人听了有些惊愕,就是老人自己也会觉得惊奇。他在这里有几十年,像是生了根。至于家,早已变成一个遥远、生疏、再也难以想象的处所了。他再也没有勇气去到那生疏的地方,那里有他的孙儿孙媳,但是他久已记不得他们是什么面貌,什么声音,什么样的人。人们叫他走,说是回家,在他看来,好比一个远征。他这样大的年纪,哪里当得起一个远征呢。他一天挪过一天,怎样催他,他也不动,事实上他也不知应该往哪个方向走去。最后主人派了两个工人,替他夹着那条仅有的破被送他——他在后边没精打采,像个小孩子学步一般,一步一颠地离开了这座山,和这山上的鸡、犬、木、石……又过了几天,门外的狗在叫,门前呆呆地站着一个年轻的农夫,他说:“祖父回到家里,不知为什么,也不说,也不笑,夜里也不睡,只是睁着眼坐着,——前晚糊里糊涂地死去了。”这如同一棵老树,被移植到另外一个地带,水土不宜,死了。

(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放牛老人是作者搬到这里遇见的第一个人,文本随后对他展开了深入细致的观察描写,可见作者对老人印象极为深刻。B.山坡草地上和树林间的老人与水牛构成了一幅和谐又忧郁的画面,和谐是因两者均显得原始而古老,忧郁则因它们与时代不合。C.老人不带一点悲伤地目送着病牛被几人牵下山,因为这类事他经验过好几次了,也已经更换过好几只牛,他对这只牛没有感情。D.年轻农夫描述祖父过世前情状,与《祝福》捐门槛后依然不能参与祭祖的祥林嫂相似,都写出了一个人失去了精神支柱后的样子。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本开头把老人比作一棵老树,多年前被暴风雨折断枝叶,没有感觉地蹲在大地上,这样的描写为下文讲述老人的遭遇埋下伏笔。B.“一个钟面上没有指针”,既写出老人与牛无间的生命关系,也写出了老人失去小牛之后的茫然哀伤,饱含了作者的悲悯与同情C.提及“送他回家去”,老人的惊奇、拖延以及“好比一个远征”的比拟,都表现了老人即将被遣送回家时不愿离开,无所适从的心态。D.本文叙事简洁凝练,描写形象生动,辅以长短灵活的句式、质朴厚重的语言,情感抒发深沉而内敛,呈现一种别样的文学之美。8.司马长风曾在《中国新文学史》评价:“无论文字的功力和火候,情趣的广度和深度,冯至都算得上是收获期最伟大的散文家。”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是如何体现这一评价的,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4分)9.在冯至散文阅读分享会上,有同学认为本文拟题不佳,不如改成《一位老人》或《老人与牛》。如果你认为原标题《一棵老树》更合适,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由。(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藏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彼节用,故多余。裕民则民富,民富则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则出实百倍。上以法取焉,而下以礼节用之,余粮若丘山。故知节用裕民,则必有仁圣贤良之名,且有富厚丘山之积矣。不知节用裕民则民贫,民贫则田瘠以秽,田瘠以秽则出实不半;上虽好取侵夺,犹将寡获也。此无他故焉,不知节用裕民也。超

然客

公众

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德必称位,位必称禄,禄必称用。量地而立国,计利而畜民,度人力而授事,使民必胜事,使民必出利,利足以生民,必时藏余,谓之称数。故自天子通于庶人,事无大小多少,由是推之。轻田野之赋,平关市之征,罕兴力役,无夺农时,如是则国富矣。兼足天下之道在明分:掩地表亩,肥田殖谷,是农夫众庶之事也。守时力民,和齐百姓,是将帅之事也。高者不旱,下者不水,寒暑和节,而五谷以时孰,是天之事也。若夫兼而爱之,兼而制之,岁虽凶败水旱,使百姓无冻馁之患,则是圣君贤相之事也。禹十年水,汤七年旱,而天下无菜色者,十年之后年谷复熟而陈积有余知本末源流之谓也。故田野荒而仓廪实,百姓虚而府库满,夫是之谓国蹶。君人者亦可以觉矣。(节选自《荀子·富国篇第十》)材料二:文王问太公曰:“愿闻为国之大务,欲使主尊人安,为之奈何?”太公曰:“爱民而已。”文王曰:“爱民奈何?”太公曰:“利而勿害,成而勿败,生而勿杀,与而勿夺,乐而勿苦,喜而勿怒。”

文王曰:“敢请释其故。”太公曰:“民不失务,则利之;农不失时,则成之,省刑罚,则生之;薄赋敛,则与之;俭宫室台榭,则乐之;吏清不苛扰,则喜之。故善为国者,驭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爱弟。见其饥寒,则为之忧;见其劳苦,则为之悲;赏罚如加于身,赋敛如取己物。此爱民之道也。”(节选自《六韬·文韬·国务》)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十年之后A年谷B复熟C而陈积D有余E知本F末源流G之谓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裕民以政”的“裕”与《种树郭橐驼传》“非有能硕茂之也”的“硕茂”用法不同。B.胜,指胜任、能够承担,与《项脊轩志》的“亦遂增胜”的“胜”词义不相同。C.五谷,指五种谷物,具体所指有多种说法,一般指稻、黍、稷、麦、菽。D.“薄赋敛,则与之”与《六国论》中“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的“与”词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荀子重视“节用裕民”,认为“节用”须按规定的等级执行,“裕民”要依靠政治上的各种措施。B.“礼”的标准要求品德和地位、职位与俸禄、俸禄与使用要相称;在分封诸侯国等方面也要做到合乎法度。C.明确职分是使天下富足的重要原则,其中使土地不受干旱水涝之害,五谷能够按时成熟是天子的职责。D.太公认为善于治国的君主,会如父母爱子女、兄长爱弟妹般爱护百姓,同时在各方面都能切身体谅百姓。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轻田野之赋,平关市之征,罕兴力役,无夺农时,如是则国富矣。

(2)故田野荒而仓廪实,百姓虚而府库满,夫是之谓国蹶。14.两则材料都包含有“爱民”之意,请分析两则材料在“爱民”上的相同之处。(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柳州城西北隅种柑①柳宗元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方同楚客怜皇树②,不学荆州利木奴③。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注】①本诗写于柳宗元被贬柳州任刺史时期。②屈原《橘颂》中有“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之句。③晋人习凿齿《襄阳记》“衡(丹阳太守李衡)于武陵龙阳泛洲上作宅,种甘橘千株。临死,敕儿曰:‘……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可足用耳……’”后世因此称柑橘树为“木奴”。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诗作以叙事开篇,点明诗题。首句特别指出“手种”和株数,由此可见诗人对柑树的看重和喜爱。B.“新”“遍”二字写出春日柑叶嫩绿、繁茂之态,也委婉写出诗人逐树近观、遍览城隅的勃勃兴致。C.颔联借助两个含义相反的柑树典故,写出诗人对柑树复杂的思想感情,形式对仗工整,且富文化意趣。D.颈联上承“怜”字,见其开花遥想其结果,“喷雪”“垂珠”用语形象生动,足见诗人对生活的热切期待。16.苏轼称柳宗元诗歌“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东坡题跋》卷二),本诗是如何体现苏轼这一评价的?(6分)(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拟行路难(其四)》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那种悲愤难忍、跌宕起伏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2)李商隐在《锦瑟》中化用庄子和望帝的典故来营造朦胧迷离、悲戚哀怨意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种树郭橐驼传》中写长安富豪对郭橐驼的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科学研究表明,人体在中年时期新陈代谢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从30岁到60岁,人体每天的能量消耗非常稳定,我们许多人成年后体重的增加,

A

。随着年龄的增长,新陈代谢会下降,但这要到我们60岁时才会发生。①60岁后,新陈代谢每10年会下降7%左右、②到了90多岁时,男性和女性的日常能量消耗平均比50多岁的中年人低20%-25%。③随着年龄的增长,体重的下降,尤其是肌肉量的减少,④会增强新陈代谢降低的速度。⑤在老年维持较高的新陈代谢是健康的标志,③甚至可以预防心脏病、阿尔茨海默病和与衰老相关的疾病。⑦显而易见,一口生日蛋糕对一个7岁的女孩、年迈的祖母的她的中年父亲来说,⑧有着不同的作用。小女孩吃下的这一口蛋糕很可能被生长细胞笑纳,

B

;她的父亲可能会用于维护保养,修复一天中累积的微小损伤;对于祖母来说,她的衰老细胞可能根本无法有效利用蛋糕的热量,只是将其储存为脂肪。事实上,对我们任何人来说,如果摄入的热量比消耗的多,多余的热量最终都会变成脂肪。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的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19.文中标序号的句子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在伊犁,在巩乃斯大草原,马作为茫茫天地之间的尤物,便呈现了它的全部魅力。那是一九七零年,我在一个农场接受“再教育”。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并不能打击我对生活的热爱,精神上的压抑却有可能摧毁我的信念。终于有一天夜晚,我和一个外号叫“蓝毛”的长着古希腊人脸型的上士一起爬起来,偷偷摸进马棚,解下两匹喉咙里滚动着咴咴低鸣的骏马,在冬夜旷野的雪地上(

)开了。天低云暗,雪地(

)。光背的马儿驮着我们在雪原轻快地小跑,喷着鼻息,四蹄发出嚓嚓的有节奏的声音,最后颠着狂奔起来。随着马的奔驰、起伏、跳跃和喘息,我们的心情变得开朗、舒展。压抑(

),豪兴顿起,在空旷的雪野上打着唿哨乱喊。我们高兴得大笑,笑得从马背上(

)下来,躺在深雪里还是止不住地狂笑,直到笑得眼睛里流出了泪水……那两匹可爱的光背马,缓缓停住。它们温柔的眼睛里有一点诧异,弄不懂这两个人究竟是怎么了。我拍拍马的脖颈,抚摸它的鼻梁和嘴唇,它会意了,抖抖鬃毛像抖掉疑虑,跟着我们慢慢走回去。一路上,我们谈着马,闻着身后热烘烘的马汗味和四围里新鲜刺鼻的气息,觉得好像不是走在冬夜的雪原上。20.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奔跑

迷糊

消减

B.奔驰

模糊

消失

栽C.奔跑

迷糊

消失

D.奔驰

模糊

消减

栽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如何表现出画面感的?请简要分析。(4分)22.文中有三个叠词“缓缓”“拍拍”“抖抖”,请说说它们和“缓慢”“拍打”“抖落”相比,语意上有什么不同。(3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材料一:河南开封。近日,河南开封4A级景区万岁山·大宋武侠城的相亲栏目“王婆说媒”走红网络,主持人王婆因为口才和表演功力人气高涨,“王婆说媒”被网友称为“接地气版《非诚勿扰》”,她凭一己之力不仅带火了整个景区,也带火了开封。

材料二:山东菏泽。停用十几年的菏泽南站因为一个叫郭有才的网红又开始人声鼎沸,很多游客专程过来听歌、打卡,菏泽南站变成了巨大的流量场。郭有才也带火了荷泽的文旅产业,因此被正式聘请为菏泽文旅推荐官。你如何看待文旅领域中这种一人带火一座城的现象?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1.B。(原文是“他在无意中回应了读者对批评家写小说的这种期待”。)2.A。(原文是“钱钟书的《围城》也被有些人认为存在一定程度的“掉书袋”现象”)3.D。(房伟是针对作家放弃了历史题材,将阵地让位给网络作家,他想改变这个现状。)4.①首先用设问引出大众对批评家写小说的质疑;②接着从读者的角度写对批评家写小说的期待;③然后从文学社会学的角度分析批评家写小说在产出、传播和消费三个环节是否有优势;④最后总结批评家写小说要经得住时间的考验。5.①批评家写小说,可以让评论界与创作界更好地相互理解,更好地形成良性循环;②批评家具有高度的文学自觉性,在小说的生产、传播方面具有优势,有可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③当前小说创作现状令人不满,批评家有通过写小说改变文学生态的雄心,可能为文学带来新风气。6.C。(老人不带一点悲伤地目送着病牛下山,并非因为他对这只牛没有感情,而是他看到过太多生命逝去、理解了死亡的必然后一种顺其自然的麻木。)7.C。(比拟修辞包含拟人、拟物,选项涉及原句“说是回家,在他看来,好比一个远征”使用的是比喻修辞,故错。)8.①文字的功力和火候:冯至以精准笔墨写老人掺杂在这片鸡、犬、木、石构成的山林,深刻展示出老人与外界社会隔绝、融入山林自然的迟钝质朴风貌;②情趣的深度与广度:老人困居山林的角落,失去了为人的尊严与本质,表现作者对弱势者的同情,又深隐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反思;③划线句发挥着一二段间承上启下的结构作用,既承接前文老人“只限于四周围的山坡”逼仄的生活空间描绘,将之具体化,又为下段转向水牛的描写巧妙过渡;④划线句在篇章结构起到前后勾连呼应的作用,文章开头与结尾有意提及“林场里(这山上)的鸡、犬、木、石……”,二者内容近似,语意承接,实现文章的前呼后应,使文章结构浑融一体。(答对第一点,第二点,各2分,4分为满分,若答对第三点,第四点,可适当给分,但不超过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9.①与改后标题相比,原标题更有内容概括性。老树是老人的隐喻,正是老人命运的隐晦书写;②与改后标题相比,原标题更有思想启示性,以老树喻指老人,更能凸显了老人在当时的时代无处逃离、无法抵抗、陷入绝望的遭遇;③与改后标题相比,原标题更有结构设计感,文章以老人如树生活起笔,又以老人如树死去收尾,中间嵌入老人与牛故事,结构更有层次张力;④与改后标题相比,原标题更有阅读吸引力,题目不采用老人与牛的故事拟题,文意表达更加含蓄婉转,也更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好奇心,随着作者思路探讨文章主旨。超

然客

公众

号(每点2分,任意三点满分,其它答案,言之有理亦可给分。)10.ACE11.A。(“裕”“硕茂”用法相同,都是使动用法)。12.C。(“天子的职责”错误,应是“上天的事情”)13.(1)减轻田赋,适当征收关卡集市的税收,少兴办劳役工程,不让百姓错过农时,这样国家就能富足。(罕、夺各1分,句意2分)(2)所以田野荒芜了,但国家的粮仓很充实,百姓(钱财)匮乏,但国家仓库却满满的,这就叫做国家灭亡。(虚、蹶各1分,句意2分)14.①目的上:爱民的目的是为了国家治理的需要,为了君主受尊崇,民众得安宁。②方法上:重视让百姓获得利益实惠,特别是在农业生产和赋税征收上方面设法关照百姓。(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3分)【参考译文】材料一:使国家富足的途径:节约费用,使民众富裕,并妥善贮藏盈余。节省费用必须按照所规定的等级标准执行,使百姓富裕必须依靠政治上的各种措施。节约费用因而就有剩余的财物,使百姓宽余百姓就能富足。百姓富足了,那么农田就会得到治理,多施肥,得到精心的耕作;这样生产出来的谷物就会增长上百倍。国君按照法律规定征税,而臣民按照礼制规定节约使用。这样,余粮就会堆积如山。所以,知道节约费用,使民众富裕,就一定会获得仁义善良的美名,而且还会拥有堆积如山的财富。不知道节约费用,使民众富裕,就会使百姓贫穷;百姓贫穷,农田就会贫瘠、荒芜;农田贫瘠而且荒芜,那么生产的粮食就达不到正常收成的一半。这样,即使国君大肆侵占掠夺,得到的还是很少。这没有其他的缘故,而是因为不懂得节约费用,富裕民众。

礼制,是贵贱有一定的等级,长幼有一定的秩序。品德和地位一定要相称,职位与俸禄一定要相称,俸禄与费用一定要相称。根据土地大小分封诸侯国,计算收益多少来使用民众,根据能力大小授予工作;役使百姓,必定使他们能够胜任自己的工作,役使他们就能产生收益,这种收益又足够用来养活民众,一定及时地把他们多余的粮食财物储藏起来,这叫做合乎法度。所以,从天子到老百姓,不管事情大小,也不管事情多少,都以此类推。减轻田赋,适当征收关卡集市的税收,少举办劳役工程,不让百姓错过农时,这样国家就能富足。超

然客

公众

使天下富足的原则在于明确职分。开垦田地,整顿田地,施加肥料使土地肥沃,种植谷物,这是农民百姓的事情。掌握农时,鼓励农民,促进生产,增加收益,使百姓和睦,这是将帅的事情。使高地不干旱,洼地不受水涝,使寒暑节令适宜,使五谷按时成熟,这是上天的事情。至于普遍地爱抚百姓,全面管理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