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草机器人公司人力资源相关的法律风险管理分析_第1页
割草机器人公司人力资源相关的法律风险管理分析_第2页
割草机器人公司人力资源相关的法律风险管理分析_第3页
割草机器人公司人力资源相关的法律风险管理分析_第4页
割草机器人公司人力资源相关的法律风险管理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割草机器人公司

人力资源相关的法律风险管理分析

XX(集团)有限公司

目录

一、公司简介........................................................3

公司合并资产负债表主要数据.........................................4

公司合并利润表主要数据.............................................4

二、项目基本情况...................................................4

三、劳动者社会保障及法律风险......................................7

四、劳动争议解决及法律风险........................................13

五、税务风险的含义及分类..........................................16

六、企业税务风险的防控............................................19

七、合同履行过程中的法律风险.....................................21

八、合同签订前隐藏的法律风险.....................................31

九、法人治理结构..................................................41

十、SWOT分析说明.................................................55

十一、项目风险分析................................................62

十二、项目风险对策................................................64

十三、组织机构、人力资源分析.....................................65

劳动定员一览表.....................................................65

一、公司简介

(一)基本信息

1、公司名称:XX(集团)有限公司

2、法定代表人:付xx

3、注册资本:820万元

4、统一社会信用代码:xxxxxxxxxxxxx

5、登记机关:xxx市场监督管理局

6、成立日期:2012-12-7

7、营业期限:2012-12-7至无固定期限

8、注册地址:xx市xx区xx

(二)公司简介

展望未来,公司将围绕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在“梦想、责任、

忠诚、一流”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围绕业务体系、管控体系和人才

队伍体系重塑,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和管理及业务模式的创新,加强团

队能力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努力把公司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的供应

链管理平台。

公司全面推行“政府、市场、投资、消费、经营、企业”六位一

体合作共赢的市场战略,以高度的社会责任积极响应政府城市发展号

召,融入各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在商业模式思路上领先业界,对服

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三)公司主要财务数据

公司合并资产负债表主要数据

项目2020年12月2019年12月2018年12月

资产总额2985.722388.582239.29

负债总额924.44739.55693.33

股东权益合计2061.281649.021545.96

公司合并利润表主要数据

项目2020年度2019年度2018年度

营业收入10620.068496.057965.05

营业利润2027.571622.061520.68

利润总额1861.761489.411396.32

净利润1396.321089.131005.35

归属于母公司所有

1396.321089.131005.35

者的净利润

二、项目基本情况

(一)项目投资人

XX(集团)有限公司

(二)建设地点

本期项目选址位于XXX(待定)。

(三)项目选址

本期项目选址位于XXX(待定),占地面积约16.00亩。

(四)项目实施进度

本期项目建设期限规划12个月。

(五)投资估算

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根据谨

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7704.41万元,其中:建设投资6380.38万

元,占项目总投资的82.81%;建设期利息72.96万元,占项目总投资

的0.95%;流动资金1251.07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6.24%。

(六)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7704.41万元,根据资金筹措方案,xx(集团)有限

公司计划自筹资金(资本金)4726.42万元。

根据谨慎财务测算,本期工程项目申请银行借款总额2977.99万

yco

(七)经济评价

1、项目达产年预期营业收入(SP):13500.00万元。

2、年综合总成本费用(TC):10778.96万元。

3、项目达产年净利润(NP):1989.39万元。

4、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20.60%o

5、全部投资回收期(Pt):5.55年(含建设期12个月)。

6、达产年盈亏平衡点(BEP):5029.48万元(产值)。

(A)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

序号项目单位指标备注

1占地面积m210667.00约16.00亩

1.1总建筑面积m219393.67容积率1.82

1.2基底面积m26186.86建筑系数58.00%

1.3投资强度万元/亩380.42

2总投资万元7704.41

2.1建设投资万元6380.38

2.1.1工程费用万元5551.27

2.1.2工程建设其他费用万元684.96

2.1.3预备费万元144.15

2.2建设期利息万元72.96

2.3流动资金万元1251.07

3资金筹措万元7704.41

3.1自筹资金万元4726.42

3.2银行贷款万元2977.99

1营业收入万元13500.00正常运营年份

5总成本费用万元10778.96

6利润总额万元2652.52

7净利润万元1989.39

ir”

8所得税万元663.13

irw

9增值税万元570.98

irif

10税金及附加万元68.52

ir”

11纳税总额万元1302.63

irfi

12工业增加值万元4527.41

13盈亏平衡点万元5029.48产值

14回收期年5.55含建设期12个月

15财务内部收益率20.60%所得税后

16财务净现值万元2082.70所得税后

三、劳动者社会保障及法律风险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资源,保证无

收入、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种意外灾害的公民能够维持生存,保障劳动

者在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时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同时根

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逐步增进公共福利水平,提高国民生活质量。

劳动者的权利保障是《劳动法》的重要内容,它同时是企业和社会的

义务。企业管理者应当了解劳动者的权利并慎重防范因侵犯劳动者权

利所引起的法律风险。

劳动者权利,又称劳工权利或劳动者权益或劳权。可以分为两大

类,即劳动者个人的权利和劳动者集体的权利。

劳动者的个人权利,又称为个别劳权,即与劳动者个人利益直接

相关的由劳动者个人享有并只能由其个人行使的权利。根据法律规定,

我国的劳动者所享有的个别劳权,主要有劳动就业权、劳动报酬权、

休息休假权、劳动安全卫生权、职业培训权、社会保险福利权、提请

劳动争议处理权及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在这些权利中,劳动就业权

是一项基础性的权利,只有实现了劳动就业,劳动者的其他权利才有

可能在劳动关系中实现。劳动报酬权又称劳动分配权或劳动工资权,

是劳动者在付出劳动后有按时获得不低于国家劳动标准的以工资为基

本形式的劳动报酬的权利。工资是劳动者维持生活的基本收入,是个

别劳权中的核心权利。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权,主要是按时、足额

的发放工资和养老金。社会保险权是指劳动者在失去劳动能力和劳动

机会或遇到其他灾害或困难时,通过国家保险制度而获物质帮助的权

利。社会保险主要包括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疾病保险、工伤保险和

生育保险。

劳动者的集体权利,又称为集体劳权,是由劳动者集体享有并通

过工会来具体行使的权利。相对于个别劳权而言,集体劳权在维护劳

动者权益和平衡劳动关系过程中的作用更为重要。因为个别劳动者是

无法与企业建立一种力量平衡的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也无法凭借个人

的力量来实现和保障自己的权利。劳动者个人只有组织起来才能形成

与雇主相抗衡的社会力量。集体劳权正是劳动者作为组织力量的权利

形态。集体劳权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个别劳权,集体劳权又是实现个别

劳权的基础和保证。因此,集体劳权又被称为劳动基本权。根据我国

的法律规定,我国的劳动者所享有的集体劳权包括参加和组织工会的

权利、集体协商和集体谈判的权利、民主参与和民主管理的权利。在

这些权利中,组织工会是前提的和基础的权利。集体谈判权是劳动者

集体权利的中心权利,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争取自己权利的

手段和方式。而民主参与和民主管理这一权利,则是劳动者集体享有

的更高阶段和更高形式的权利。

在劳动者权利保护问题上,企业必须首先树立起应有的劳动者权

利意识,并在劳动合同签订、劳动合同履行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

方面,在实现企业利益的同时,切实做到保护劳动者的权利,否则,

将导致法律风险。

(一)支付报酬行为不当及法律风险

获得劳动报酬是劳动者的基本权利之一,劳动报酬也称工资,是

劳动者的主要生活来源,其作用是保障劳动者及其家属的基本生活需

要。因此,国家用法律的形式规定:”工资应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

劳动者本人。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并且,我国还实

行最低工资制度,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2004年3月1日颁布并实施了

《最低工资规定》,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推动劳动力市场

建设与工资分配法制化,引导调节社会平均工资水平,充分保障劳动

者合法权益。此外,对于加班加点,《劳动法》规定要安排劳动者补

休或者支付劳动报酬。

企业具有延迟支付、不按约定支付、部分支付劳动者报酬等行为

都将产生相应的法律风险,根据具体违反法律或违反合同约定程度的

不同,法律风险的大小也不同。

(二)工作时间安排不当及法律风险

实行标准工时制的,加班是指休息日和法定节假日上班时间,加

点是指每天超过8小时之外的上班时间。我国以法律的形式限制加班

加点,这一做法的意义在于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推动企业改善经

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减少加班加点费用,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

业竞争力。对于加班加点,企业应掌握以下几个原则:①企业要限制

加班加点,保障劳动者休息、休假的权利;②劳动者要在法定工作时

间内完成劳动任务,未完成定额和任务而延长工作时间的,不视为加

班加点;③企业确因生产经营需要加班加点的,应与工会和劳动者协

商。协商不一致,企业有权在法定的延长工作时数内决定加班加点,

但企业违反法律规定的加班加点决定,劳动者有权拒绝;④遇有发生

自然灾害等特殊情况(见《劳动法》第四十二条规定),企业决定加

班加点不受《劳动法》第四十一条的限制。

企业未与工会或劳动者协商,强迫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县级

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给予用人单位警告,责令改正,

并可按每名劳动者延长的工作时间每小时罚款100元以下的标准处罚。

加班时间“每日不得超过1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

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3小时,

但是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否则,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劳动保障

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并可按每名劳动者每超过工作时间1

小时罚款100元以下的标准处罚。劳动者在用人单位被违法安排加班

加点时,可向相应的劳动保障部门举报。

(三)劳动合同条件低于集体合同的法律风险

集体合同是集体合同双方当事人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就劳动报

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在平等协

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的书面协议。集体合同草案应当提交职工代表大

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通过。集体合同由工会代表职工与企业签订;没

有建立工会的企业,由职工推荐的代表与企业签订。集体合同签订后

还应当报送劳动行政部门,劳动行政部门自收到集体合同之日起15日

内未提出异议的,集体合同才生效。集体合同主要解决单一劳动者在

与用人单位“对抗”中处于相对“弱者”地位的问题,以协调劳动关

系,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集体合同生效后,对用工单位和单位全

体职工具有约束力。

一些企业存在这种和工会约定的集体合同,在与员工约定个体合

同时,就必须注意与集体合同之间的协调。个体合同的劳动条件和劳

动标准的规定不得低于集体合同,否则无效。若企业在个体劳动合同

签订时一味维护自身权益,则必然导致相应条款无效,产生大量不确

定性法律风险。

(四)社会保险及法律风险

社会保险是由法律规定的专门机构负责实施、面向劳动者建立、

通过向劳动者及其雇主筹措资金建立专项基金,以保证在劳动者失去

劳动收入后获得一定程度的收入补偿的制度。它是国家对劳动者履行

的社会责任,具有强制性和互济性的特点。所谓强制性,是指社会保

险制度以国家立法形式建立,以法律强制力保证实施。如《劳动法》

第七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

社会保险费。”这表明,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

保险费,不是依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是否愿意为条件,而是要依法强制

参加,并必须依法缴纳规定的社会保险费。所谓互济性,是指未遇到

劳动风险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要通过缴纳社会保险,为遇到风险的劳

动者分担风险。这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法定义务。

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含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企业年金、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农村养老保险等)、医疗保险(含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

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5种。主管单位为中华人民共

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由于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是企业的法定义务,企业应当充分认识

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避免法律风险的产生。

四、劳动争议解决及法律风险

劳动争议又称劳动纠纷,是指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因执行劳动法

律、法规或履行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发生的纠纷。劳动争议可分为:

①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②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

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③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④

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

争议;⑤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

议;⑥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

2007年12月290,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

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根据该法和

《劳动法》,我国处理劳动争议的程序分为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4

个阶段。

(1)协商。劳动争议发生后,劳动者可以与企业协商,也可以请

工会或者第三方共同与企业协商,达成和解协议。但和解协议无必须

履行的法律效力,而是由双方当事人自觉履行。协商不是处理劳动争

议的必经程序,当事人不愿协商或协商不成,可以向企业劳动争议调

解委员会申请调解或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2)调解。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不愿协商、协商不成或者达成

和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当事人申请劳动争

议调解可以书面申请,也可以口头申请。口头申请的,调解组织应当

当场记录申请人基本情况、申请调解的争议事项、理由和时间。调解

委员会调解劳动争议,应当自当事人申请调解之日起15日内结束。否

则,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仲裁。经调解达成协议的,应制作调解协议

书,双方当事人应自觉履行。调解不是劳动争议的必经程序。调解协

议也无必须履行的法律效力。当事人不愿调解、调解不成或者达成调

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3)仲裁。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任何一方都可直接向劳动争

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由劳动行政部门代表、

工会代表和企业方面代表组成,其组成人员应当是单数。劳动争议申

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

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对于仲裁时效,有3种特殊情况需要另外

处理: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

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

效期间重新计算;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前

述仲裁时效期间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

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

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前述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

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收到仲裁申请之日起5日内,认为符合受理

条件的,应当受理,并通知申请人;认为不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书

面通知申请人不予受理,并说明理由。对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不予受

理或者逾期未作出决定的,申请人可以就该劳动争议事项向人民法院

提起诉讼。仲裁是诉讼解决劳动争议的必经程序。未经仲裁的劳动争

议案件,当事人不得向人民法院起诉。

(4)诉讼。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除“追索劳动报酬、工伤

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不超过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十二个月

金额的争议”;“因执行国家的劳动标准在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

会保险等方面发生的争议”两种争议外,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

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对于上述两种争议,仲裁裁决为终局

裁决,但劳动者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15

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而用人单位则无直接提起诉讼的权利,但

上述两个方面劳动争议的仲裁裁决如果存在下列情况:①适用法律、

法规确有错误的;②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无管辖权的;③违反法定程

序的;④裁决所根据的证据是伪造的;⑤对方当事人隐瞒了足以影响

公正裁决的证据的;⑥仲裁员在仲裁该案时有索贿受贿、徇私舞弊、

枉法裁决行为的。用人单位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30日内向劳

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申请撤销裁决。仲裁裁决被

人民法院裁定撤销的,当事人可以自收到裁定书之日起15日内就该劳

动争议事项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企业对于劳动争议的法律风险,主要表现在劳动争议的性质、劳

动争议的处理程序、工伤认定争议适用行政救济途径还是民事救济途

径、劳动争议的时效问题及证据问题等方面。为避免劳动争议法律风

险的产生,企业应明确劳动争议的性质、特征和处理程序,注意对证

据的收集和保存,并灵活运用协商调解等非激烈对抗的方式解决劳动

争议。

五、税务风险的含义及分类

企业税务风险是指企业的涉税行为未能有效遵守或被认为违反税

收法规,而导致企业未来利益的可能损失或者不利的法律后果。

从法律规范角度看,企业税务风险分为违反税务管理的法律风险、

违反纳税义务的法律风险、违反发票管理与使用的法律风险等。其中

违反纳税义务的法律风险,主要包括企业税务违法风险、主观非故意

而结果违法的法律风险、税收政策调整或税务机关的责任导致的企业

税务风险、客观上少缴税的无责任税务风险。

(1)税务违法风险没有追溯期限的限制,《税收征管法》规定偷

税可无限期追征,同时《行政处罚法》虽规定两年的时效,但由于纳

税行为的连续性,税务违法往往在公司持续经营过程中长期存在,时

效因偷税行为再次发生而中断,从而使行政处罚期限延长,企业对税

收违法行为不能存侥幸心理。

(2)非故意行为导致结果违法的税务风险,主要是指纳税筹划造

成的税务风险。纳税筹划是企业税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其目的是合法

节税,而不是非法偷税。但由于税收实务操作过程中缺乏合法节税与

非法偷税的判断标准,从而加大税务风险防范与控制的难度。即使没

有税收违法的主观故意,但客观上产生了税收违法的结果,导致税务

风险的发生。

(3)税收政策调整或主管税务机关的责任,给企业带来的税务风

险。

①税收政策调整给企业带来的税务风险。税收是国家宏观经济调

控的重要手段,税收政策随着国家总体经济形势的发展或产业结构的

变化会作相应调整。如税收的开征与取消,税率与退税率的升与降、

出口退税项目与范围的扩大与缩小,甚至征管方式的改变等,都会给

纳税人带来重大影响。

②主管税务机关的责任。主管税务机关的责任导致纳税人不缴或

少缴税款的问题,法律有明确规定,《税收征管法》第五十二条规定,

由于税务机关的责任,致使纳税人少缴税款的,税务机关在3年内可

以要求纳税人补缴税款,但是不得加收滞纳金。但实际的情况是由于

调查取证难,即使最终取得公正的结果,作为相对人的企业实际承担

了本不该承担的风险责任。

(4)客观上少缴税的无责任税务风险。一般来说,无责任就无风

险,之所以在税收实务领域会产生无责任状态下的法律风险,这与税

收的执法环境有关。所谓客观上不缴或少缴税的无责任税务风险,是

指纳税人已经按照由主管税务机关事先确定的纳税标准与纳税方式,

依法履行了纳税义务,但按其业务的规模可能应当缴纳更多的税收,

实际的纳税数额与业务的规模不相适应,从而导致税务风险的产生。

全国首例律师涉嫌偷税案就是一个典型案例。陈德惠及其律师事务所

被主管税务机关审核确定为“小型户”,按定额征收办法纳税,也就

是说该事务所从纳税的角度讲是不需要建账的,只要按税务机关核定

的税额,并按税管人员的要求,填表申报纳税即完成依法纳税义务。

由于不采取查账征收,所以事务所根据内部管理的需要建立财务会计

账簿,开展会计核算,与纳税没有关系。但税务机关出具的司法鉴定

和公诉人的公诉意见均认为该事务所采取另立记账凭证、少列收入,

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构成偷税罪,一审法院认定其偷税额达114万

余元,判处罚金115万元,陈德惠本人被判有期徒刑4年。虽然陈德

惠最终被二审法院判决无罪释放。但已被关押两年多。这可以称得上

是无端飞来的牢狱之灾。

企业税务风险中,违反税务管理的法律风险、违反发票管理与使

用的法律风险以及企业税务违法风险等,这些法律风险要么属于企业

为获取非法利益而故意实施的违法或犯罪行为,要么属于企业相关人

员的业务能力欠缺造成的。法律风险的形成带有强烈的主观性,法律

风险较为容易识别,原因较为简单,基本属于企业自身能够识别的法

律风险,无须评估者在法律风险评估过程中予以识别。因此本书仅对

纳税筹划的法律风险进行较为详细的说明。

六、企业税务风险的防控

(一)设立税务风险管理机构(岗位)

企业应结合业务特点和内部税务风险管理的要求,建立科学有效

的职责分工,制衡机制和税务风险管理的岗位责任制。设置税务管理

机构和岗位,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和权限,确保税务管理的不相容岗

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

(二)风险识别和评估

企业应该对导致税务风险的内部及外部风险因素进行详细评估。

其中,企业内部税务风险因素包括:企业经营理念和发展战略,税务

规划以及对待税务风险的态度,组织架构、经营模式或业务流程,税

务风险管理机制的设计和执行,税务管理部门设置和人员配备,部门

之间的权责划分和相互制衡机制,税务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

德,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对管理层的业绩考核指标,企业信息的基

础管理状况,信息和沟通情况,监督机制的有效性及其他内部风险因

素。企业外部税务风险因素包括:经济形势和产业政策,市场竞争和

融资环境,适用的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税收法规或地方法规的完整

性和适用性,上级或股东的越权或违规行为,行业惯例,灾害性因素

及其他外部风险因素。

(三)风险应对策略和内部控制

企业应根据税务风险评估的结果,考虑风险管理的成本和效益,

在整体管理控制体系内,制定税务风险应对策略,建立有效的内部控

制机制,合理设计税务管理的流程及控制方法,全面控制税务风险。

对于发生频率较高的税务风险,企业应建立监控机制,评估其累计影

响,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四)信息与沟通

信息化是企业建立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基础,企业应根据自身的

业务特点和成本效益原则,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税务风险管理的各项工

作,建立涵盖风险管理基本流程和内部控制系统各环节的风险管理信

息系统。在此基础上,建立税务风险管理的信息与沟通制度,明确税

务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递程序,确保与管理层和相关业务部门

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反馈,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并采取应对措施。

七、合同履行过程中的法律风险

合同履行是合同生效后,合同当事人按照合同的约定,履行其义

务,如交付货物、完成工作、提供劳务、支付价款等,从而使合同的

目的得以实现。合同履行是依法成立后的合同所必然发生的法律后果,

是构成合同法律效力的主要内容,也是《合同法》的核心。

合同履行过程中的法律风险主要指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发现对方丧

失履行能力或对方出现其他可能违约情形,对方违约导致己方生产经

营遭受重大影响的风险;该类法律风险也包括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因己

方生产经营发生突发事件或投资战略发生重大调整而可能发生己方违

约需承担违约责任的风险。按《合同法》规定,违约行为包括不履行、

不适当履行及迟延履行3种形态。不履行是指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全部

合同义务,根本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行为。具体表现为拒绝履行、根

本违约和预期违约。不适当履行是指当事人一方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

约定,即当事人虽然履行了合同义务,但其履行不符合合同的约定。

不适当履行通常包括标的物的质量和数量不符合合同约定,履行地点

和履行方法不符合合同约定等,但不包括迟延履行的形态。迟延履行

是指在履行期届满时还没有履行。

(一)对方违约的合同救济及法律风险

在合同履行时,最无法避免的情况就是对方违约,企业几乎没有

任何途径避免对方行为不当。当出现对方违约的情况时,企业能够做

的就是及时采取恰当的补救措施避免因此产生的损害进一步扩大。同

时积极行使法定或约定的权利,固定相关证据,以便将来追究对方相

应的责任。若因没有规范行使权利导致权利消灭,或者没有取得有利

证据,或者因自己不慎导致承认对方的行为,都将给企业带来难以弥

补的法律风险。

1、抗辩权的行使及法律风险

《合同法》规定的抗辩权是指合同的履行过程中,对抗请求权或

否认对方主张权利主张的权利,也称异议权。抗辩权的主要功能在于

行使这种权利可使对方的请求权消灭,或使其效力延期发生。《合同

法》规定了同时履行抗辩权、后履行抗辩权和不安抗辩权3种。同时

履行抗辩权(又称不履行抗辩权)是指没有规定履行顺序的双务合同

中,当事人一方在对方当事人未为对待给付以前,有权拒绝先为给付。

法律上设立同时履行抗辩权的目的在于维持当事人在利益关系上的公

平。后履行抗辩权是指依照合同约定或者法律规定,负有先履行义务

的一方当事人,到期未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有重大瑕疵时,

后履行义务一方为保护自己的利益或保证自己履行合同的条件而终止

履行合同义务的权利。不安抗辩权是指双务合同中,负有先履行义务

的一方当事人在合同生效后自己一方履行义务完毕前,发现后履行的

一方有丧失履行合同的能力时,有中止履行的权利。不安抗辩权的设

立在于预防因情况变化致使一方遭受损失,公平地平衡了双方当事人

的利益。

法律为防止抗辩权滥用,针对不同的抗辩权规定了不同的行使条

件,例如,不安抗辩权必须对方具有法定情况时才能够终止履行,这

些情况包括:①经营状况严重恶化;②转移财产、抽逃资金,以逃避

债务;③丧失商业信誉;④有丧失或者可能丧失履行债务能力的其他

情形。

若企业不当行使抗辩权,则可能因行为不当而构成违约行为,给

自身造成法律风险。同时在他人行使抗辩权时,也需要准确衡量其抗

辩权是否符合法定条件、程序,以有效维护自身权益。在对方按照规

定要求行使不安抗辩权时,若企业希望继续履行合同,也可以通过向

对方提供适当担保要求恢复履行。

2、债权保全措施及法律风险

债权保全措施是指为防止因债务人的财产不当减少而给债权人的

债权带来危害,允许债权人代债务人之位向第三人行使债务人的权利,

或者请求法院撤销债务人与第三人的法律行为的法律制度。具体体现

在代位权和撤销权的行使上。代位权是为了保全债权人的债权而设置

的一项制度,是指债务人应当行使却不行使其对第三人(次债务人)

享有的权利而有害于债权人的债权时,债权人为保全自己的债权,可

以自己的名义代位行使债务人的权利。代位权的行使主要是为了防止

债务人的财产不当减少,或称为保持债务人的财产。撤销权是指当债

务人放弃对第三人的债权,实施无偿或低价处分财产的行为而有害于

债权人的债权时,债权人可以依法请求法院撤销债务人实施的行为。

但撤销权的行使必须依据一定的诉讼程序进行。撤销权的行使是为了

恢复债务人的财产,从而使债权人的债权得到保证。

债权保全措施是债权人维护自身权益的有效策略,企业在自身权

益受到侵害时,若没有及时采用相应的保全措施,同样将给自己带来

法律风险。如保全措施的采纳必须通过人民法院,若企业自行向第三

人主张债务人的债权,则因为违反法定要求而无法达到保全措施的效

果。另外法律规定了撤销权行使的期限,超过法定期限则将丧失撤销

权,将给企业造成严重的损害。

实践中,不少企业不懂得运用债权保全措施维护自身权益,这样

的法律风险较债权保全措施运用不当的法律风险更为严重。甚至有些

企业明知债务人有恶意逃避债务的情况,但并不了解自身享有代位权

或撤销权,这种法律风险一旦识别较容易更正。

(二)己方违约的合同救济法律风险

社会经济活动总是瞬息万变,合同签订后,企业可能由于有更好

的交易条件或特殊的经营恶化,导致不愿继续履行合同。应该说己方

违约本身已经构成企业法律风险,其救济措施本身就是对法律风险的

消除,这种消除必须有效且不能给企业带来新的法律风险。但毕竟这

种救济是被动的,原则上公司还是应当尽量履行签订的合同。

当有第三方介入的合同,某些义务的履行不仅依赖当事人,同时

也依赖第三方正常履行合同。违约责任不以当事人具有过错为要件,

因此第三方造成的违约同样应当视为己方违约。

1、为对方提供违约证据的法律风险

企业主动违约时,通常都会寻找一些合理的理由,说明按照原合

同继续履行的困难,以期望与对方协议解除合同。若企业采用书面形

式要求与对方协商解除,一旦协商不成,则对方将利用函件作为证明

企业违约的证据。这种行为直接造成企业的法律风险。而且即使企业

事后期望继续履行合同,对方仍然可能根据企业提供的书面证据拒绝

履行合同,认定企业已经构成根本违约,对方根据法定要求解除合同,

同时追究企业的违约责任。

2、不当成就解除条件的法律风险

一些合同当事人会事先约定可解除合同的情况,在己方违约时,

企业为利用有关的约定,故意成就解除条件,然后向对方发出解除合

同的通知。根据《合同法》第四十五条第二款规定:”当事人为自己

的利益不正当地阻止条件成就的,视为条件已成就;不正当地促成条

件成就的,视为条件不成就。”

因此企业采用这样的方式解决己方违约同样面临法律风险,一旦

认定“视为条件不成就”,企业解除合同的通知仍然属于违约行为。

该法律风险属于阶段性法律风险,一般情况下双方就解除合同的后续

事项处理完毕,则该法律风险消失。但若对方认为企业行为不当,纠

纷发生概率极大。因此该法律风险属于持续时间短的高风险。

3、违约责任约定不对称的法律风险

在履行活动涉及第三方的合同中,企业与第三方之间合同约定的

违约责任小于企业与对方订立的合同,则一旦因第三方行为导致企业

违约行为,企业将承担两份合同之间需要承担责任的差额。如在运输

合同中约定运送货物应当到达的日期,若迟延按照原合同的责任大小

承担赔偿义务。这种违约责任约定不对称的法律风险,在法律风险评

估活动中,通过对相关的两份合同对比,才能够发现。

(三)不可抗力的合同救济法律风险

在法律上,确立不可抗力制度的意义在于:一方面有利于保护无

过错当事人的利益,维护过错原则作为民事责任制度中基本归责原则

的实现,体现民法的意思自治理念;另一方面,可以促使人们在从事

交易时,充分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并在风险发生后合理地解决

风险损失的分担问题,从而达到合理规避风险、鼓励交易的目的。

一旦出现了不可抗力事件,按照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当事人应

当履行通知义务、预防损失扩大等一系列附随义务,否则可能导致不

可抗力不被认可。目前法律对违约的认定不考虑当事人主观是否具有

过错,只要客观事实构成违约,当事人不能证明具有免责事由,就应

当承担违约责任。

1、通知义务及法律风险

《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八条规定:”当事人一方因不可抗力不能

履行合同的,应及时通知对方,以减轻可能给对方造成的损失。”由

于不可抗力通常会给双方造成一定损害,而“及时”作为抽象语言,

若双方未在合同中明确为具体的期限,则该法律风险容易引发双方发

生诉讼。

不可抗力通知义务履行的证据固然非常重要,但若在履行通知义

务时方式不当,同样构成企业的法律风险。不少企业因为情况紧急,

采用电话或传真方式履行通知义务,这些方式很难形成有效证据证明

通知义务的履行,企业在履行这些义务之后仍应当以函件形式补充通

知,否则因此产生的法律风险应当予以评估。

判断不可抗力事件发生与否并不是简单的活动,企业怀疑不可抗

力事件发生,而又不能得到确切的信息,此时若不予通知可能等到信

息明确时就丧失了最好的减少损失的时机;但是贸然通知又可能因没

有不可抗力事件发生而给企业造成违约法律风险。因此双方合同中对

此是否约定在怀疑不可抗力将要发生或已经发生时,采用提示性信息

方式通知对方,至关重要。

2、减损措施及法律风险

按照法律规定,不可抗力导致的损失由当事人自行承担,因此当

事人应当采用必要的减损措施。然而,在合同中一方损失的降低,并

不一定是该当事人自己可以做到的,可能需要对方协助,甚至需要主

要依靠对方。这个时候就面临着费用的承担和减损获利之间的矛盾,

当事人不愿意承担费用为他方减少损失。这就需要双方另外进行约定,

以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这种约定在多数合同中都没有引起当事人的注意,由于缺乏事先

原则性的确定,不可抗力事件发生后双方很难及时达成一致意见。大

量的减损措施就只能是自己行为可以避免的一点效果。

在长期合同或复杂交易中,不可抗力条款缺乏减损措施采纳的相

关约定,应当给予适当的法律风险衡量。若合同中约定了减损措施费

用承担、措施采纳机制等事项,不仅可以降低不可抗力条款本身约定

不足的法律风险,同时将为企业未来可能遇到的不可抗力情况减少损

失。

(四)合同解除的合同救济法律风险

合同解除是指已经依法成立而且生效的合同,在一定条件下通过

当事人的单方行为或者双方合意终止合同效力或者潮及地消灭合同关

系的行为。合同解除有两种情况,一是协议解除,一是法定解除。

1、长效合同缺乏解除条件约定

一些履行期限很长的合同,在合同履行期内则可能发生各种不同

情况,一些情况将使合同订立基础改变。我国《合同法》并没有规定

“情事变更原则”,因此在出现相应事件时,缺乏法定的变更或解除

合同的规定,则必然损害当事人利益。因此,长效合同缺乏解除条件

的约定,应当作为法律风险予以重视。

(合同法)第四十五条第一款规定:“当事人对合同的效力可以

约定附条件。附生效条件的合同,自条件成就时生效,附解除条件的

合同,自条件成熟时失效。”《合同法》第九十三条第二款规定:

“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解除合同的条件。解除合同的条件成就时,解

除权人可以解除合同。”根据有关规定,当事人在长效合同中应当将

一些合同订立的基础因素改变约定为合同解除条件,如当事人一方资

产状况严重恶化、一方企业性质发生重大变化等。

2、合同解除通知义务履行不当

在合同当事人约定一方解除合同的条件或者根据法定解除条件解

除合同时,解除与否仍然是当事人的权利,行使解除权必须通知对方。

这种通知自达到对方当事人时产生解除合同的效力。但当事人通知义

务履行不当同样会产生法律风险。

采用书面通知方式是一种有效的证据固定手段,若企业通过口头

通知解除合同,则可能出现对方不予理会,继续要求履行合同,同时

企业没有及时行使解除权,对方为履行合同的支出则可能要求企业赔

偿。这种法律风险仍然属于法律监管的法律风险。为避免法律风险,

应当采用书面形式通知,并尽量取得对方的签收。

3、合同解除后续事项约定不明

合同解除并不像有些企业经营者想像的那样,合同已经解除就万

事大吉了。通常合同解除后还有很多善后事项需要约定明确,在协议

解除时,由于解除的情况千差万别,所以就更需要特别注意。完全未

进入履行的合同较为简单,若已经作出了准备活动或者合同已经部分

履行时,双方关于合同之前履行情况的处置就必须与解除合同一并解

决。若解除条件或解除权为事先约定,则此时应当积极对后续事项进

行协商,达成解决方案。如果是事后协商解除合同,必须将有关条件

谈妥后才签署解除合同协议,此时合同一定不能有待定条款出现。否

则产生的各种不规范都属于企业法律风险。

实践中,合同解除后因一些后续事项约定不明产生的纠纷占有一

定比例,该法律风险并非个别现象。

八、合同签订前隐藏的法律风险

这类法律风险往往表现为合同对方的主体资格和履约能力方面。

因为合同签订前没有对合同对方作必要的调查和了解,与主体资格有

瑕疵的当事人或代理人签署合同,最后导致合同无效或合同效力待定。

合同主体即民事主体,是指在民事法律关系中独立享有民事权利

和承担民事义务的人。交易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合同

主体与签约主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合同主体是实际承担合同权利义

务的民事主体;而签约主体是实际签署合同的人,可能是代理人或者

代表人。现实的交易中,经常不是当事人出面,代理人和代表人实际

从事着洽谈和签订合同的责任。

1、代理人及法律风险

在经济发达的今天,大量的合同签订是由代理人完成的。代理的

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代理扩大了民事主体的活动范围;代理可

以补充某些民事主体资格上的不足。根据法律规定,代理人在代理权

限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进行民事活动,由被代理人直接承受其法律

后果。代理人从事交易活动常见的法律风险有以下几点。

(1)无权代理的法律风险。经济交往最常见的代理权限产生是基

于被代理人的授权,当代理人没有经过授权,一旦发生纠纷,企业不

能要求被代理人承担责任,而代理人往往没有能力承担责任,给企业

造成的损害非常严重。

(2)超越权限代理的法律风险。不少企业在交易时比较注意对方

代理授权书的审查,而这种审查往往停留在是否具有授权以及授权的

真实性,但对授权的具体内容核实较为马虎。超越权限代理,同样使

企业面临合同效力不确定的法律风险。

(3)代理人的法律风险。企业担任他人的代理人时,若授权内容

较为含混,企业对外活动是否在代理权限范围内存在争议,一旦代理

活动未能正常进行,则被代理人可能要求企业承担超越代理权限造成

的损害责任。

2、代表人及法律风险

不少企业经营者持有“谁签合同,谁就是合同当事人”的浅显认

识,在并未弄清实际的签约主体与当事人之间的关系情况下,就签订

合同,使自己掉入了合同陷阱。

(1)授权缺陷的法律风险。我国法律规定了法定代表人制度,除

此之外企业其他人员对外签订合同,必须具有授权委托。若因授权缺

陷导致合同将来被认定无效,给企业带来的法律风险是巨大的。即使

是长期合作的业务员,由于是否离职很难查证,因此企业仍然应当坚

持对其授权情况的审查,在实践中因业务员离职后仍使用原企业名称

对外订立合同的纠纷屡见不鲜。

(2)公司章程限制的法律风险。若公司章程对法定代表人的职权

范围进行了限定,而公司章程属于公众可以获得并知悉的内容,则法

定代表人超越职权从事交易,相应合同的效力将受到质疑。这种法律

风险较为隐蔽,企业需要更加注意。这种法律风险防范成本较高,但

在重大交易活动中应当予以考虑。

3、交易主体对合同的影响

(1)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原则

上由其法定代理人代其订立合同,若独立订立合同,须经其法定代理

人追认,方为有效。追认权制度旨在保护限制行为能力人及其法定代

理人,但力求平衡,法律赋予相对人催告权和撤销权,以避免因合同

关系动荡不定给相对人造成利益损失。企业经营者通常都会注意到签

约对方是否具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企业经济活动一般也不会有未

成年人卷入,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也难免存在这样的法律风险。如

某企业在寻找企业形象代言人时,决定找某年少的世界冠军,而该人

获得冠军时刚满17周岁,本人同意了企业的邀请,遂签订了合同。后

其法定代理人主张该合同无效,导致企业前期投入拍摄的广告及其他

宣传都无法使用,给企业造成了较大损失。

(2)无权代理人订立的合同。无权代理是指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而

以他人的名义所实施的代理。无权代理发生的原因主要有:行为人自

始就没有代理权;行为人所为的代理行为超越代理权;行为人的代理

权消灭。无权代理人订立的合同,按照法律规定存在多种法律效力情

况,而不同的法律效力结果面临的法律风险也各不相同。

①表见代理证明不力的法律风险。若无权代理行为构成表见代理,

则按照《合同法》第四十九条规定,代理行为应当有效,即合同为有

效合同。然而表见代理构成需要满足一系列条件,这些条件都需要企

业提供证据证明,若企业签订合同时仅仅要求查阅了对方相关证明材

料,而并没有与合同一并备案,将面临证明不力的法律风险。

②效力待定的不确定法律风险。若无权代理不构成表见代理,根

据《合同法》规定,在被代理人追认之前,合同效力待定。这种效力

待定的不确定状态,使企业面临着准备履行合同还是做好补救措施的

两难境地。其性质属于不确定的法律风险。

实践中,企业在签约时没有审查出代理权限问题,很难在合同签

订后识别无权代理人订立合同的法律风险,通常要等到实际引发法律

危机,企业才认识到法律风险的存在。

(3)无权处分人订立的合同。无权处分人与相对人签订的合同,

并不是合同无效的当然理由,故《合同法》第五十一条规定:“无处

分权的人处分他人的财产,经权利人追认或者无处分权的人订立合同

后取得处分权的,该合同有效。”根据法律规定的含义,若无权处分

人订立的合同事后权利人不追认,且行为人未取得处分权时,合同无

效。但合同无效并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第三人可以根据善意取得制

度获得相关权利。

在实际的经济交往中,无权处分人并不像想像的那么容易识别。

如某集团名下有若干紧密关联的公司,在外部看来其资产都归属该整

体,若与其中A公司签订合同,但标的物属于集团的B公司,在法律

上而言就属于无权处分人签订的合同,合同相对人将面临合同无效的

法律风险。若该项财产属于行政机关登记的不动产、专利等,合同相

对人则无法说明自己在签订时属于善意,相关损失只能自行承担了。

4、合同主体欺诈的法律风险

在商业竞争中,一些经济主体会利用法律既定规则实现不法目的。

故意设置法律陷阱引诱其他经济主体上当,这种有预谋的法律风险较

之前面的不当签约造成的损害更大。尤其在国际贸易中,利用合同主

体进行的欺诈形式多样,是经常遇到的法律风险类型。

(1)有限责任的恶意利用及法律风险。有限责任公司的主要特点

是公司以全部注册资本为限对外承担责任,股东以出资额为限对公司

债务承担有限责任。蓄意欺诈者以很低的资本注册有限责任公司,取

得当事人资格,签订大宗合同,欺诈另一方合同当事人,给其造成巨

大经济损失。在出现较大的赔偿责任或者损害时,则申请公司破产清

算。这种有限责任的恶意使用在国际贸易中经常遇到。

不当利用有限责任的事情不仅仅存在于一些不法商人中,一些较

大的公司为避免国际贸易所带来的巨大法律风险,也常常利用这种方

法来降低风险。通过成立若干个注册资本低的子公司,再以子公司对

外签订贸易合同,若合同正常履行,则公司会以母公司的财力和人力

确保合同正常履行;但是若合同出现较大法律风险,则牺牲掉子公司

以避免母公司卷入诉讼。

2005年底修订的《公司法》第二十条第三款规定:”公司股东滥

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公司债权

人利益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在此之前,我国法律没

有关于滥用公司有限责任的相关规定。法律虽然有了原则性规定,但

企业遇到对方恶意利用有限责任,同样面临着法院最终认定的不确定

性法律风险。在我国信用体系尚未建立之前,企业只能依靠自身衡量

交易对方的信用程度。

(2)虚构合同主体及法律风险。合同主体是合同权利义务的最终

承担者,若与法律意义上并不存在的交易对方签订合同,则企业无法

确定到底谁该承担合同的权利义务,因此,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非常

巨大。

①利用注册要求差异虚拟合同主体。在普通的经济活动中,虚构

合同主体是较容易发现的,但是由于各国、各地区的公司注册有不同

的规定,在国际贸易中由于这种注册的差异性导致的虚拟合同主体有

时不易被发现。如国际贸易中,经常会遇到合同当事人一方为没有注

册资本的贸易行、商行,只有营业证明,不能提供法人资格、注册资

本及法人地址的证明或公证书,这类人往往被称为“皮包商”,其不

能从事直接的货物买卖,与这类商人交易风险也很大。

②利用挂靠等方式虚拟合同主体。通过挂靠、借用名义等方式签

订合同的情况在实践中时有发生,这种情况下实际履行合同的主体与

名义上的合同主体并不符合,同样属于虚拟合同主体。由于实际履行

合同的主体缺乏相应资格或经济实力较弱,更易发生履行合同困难的

情况。按照法律规定,尽管企业可以在发生纠纷时追究被挂靠方的责

任,但解决该法律纠纷付出的代价对企业而言已经构成严重的法律风

险。

5、主体变更的不当利用及法律风险

合同都是通过签订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实施所规定的行为来履行的,

称之为亲自履行原则,签订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就是合同履行主体。但

是,由于商业活动变动的频繁,履行合同的主体变更是常见的。若交

易对方恶意利用主体变更,将给企业带来法律风险。

(1)合同转让的主体变更法律风险。如合同当事人一方声称自己

无法履约,向对方建议由第三方代替自己履约,从而导致将合同义务

交由一个履约能力较差的当事人履行,将产生法律风险。

(2)公司分立或合并的主体变更法律风险。当公司分立或合并时,

主体必然发生变更。《公司法》第一百七十七条规定:”公司分立前

的债务由分立后的公司承担连带责任。但是,公司在分立前与债务人

就债务清偿达成的书面协定另有约定的除外。”在交易对方发生分立

时,通常情况都会确定分立后的一个公司负责履行特定合同,这种时

候对方要求企业签订特定的确认书,将直接导致实际承担责任的当事

人变化。

6、主体不适格及法律风险

法律对一些商业活动主体有特殊要求,在从事这样的经济活动时,

若主体不适格则可能导致合同无效,或不能产生预想的法律效果。一

些商人利用这种规则,故意制造主体不适格情况进行欺骗,给当事人

造成法律风险。

无权代理、公司内部机构或分支机构、无行为能力人等缺乏民事

主体资格的组织或个人对外签订合同也属于主体不适格的情况,但这

些情况较容易识别,在此不再作详细讨论。当主体符合普通的民事主

体资格,仅仅在特定交易中属于不适格主体时,带来的法律风险就更

具有隐蔽性,普通经营者难以准确识别。

(1)无权处分人。当交易主体无权处分合同标的,将影响合同效

力。这种情况并非只存在买卖合同,如技术秘密许可合同,许可方并

非技术秘密的合法拥有人,甚至是许可方侵权获得的技术秘密,带来

的法律风险危害不容忽视。一些市场主体利用无权处分,将自己能够

控制的合同标的以非权利人名义签订合同予以处置,一旦感觉交易对

自己不利,就主张合同无效,阻止交易进行。而根据法律规定,企业

只能追究其缔约过失责任,产生的损害十分严重。

(2)不具有法定的资格。法律规定一些商业活动只能由具有特定

资格的民事主体才能进行,而普通民事主体从事这些活动将导致主体

不适格。这类关于法定资格的规定,常见于一些部门法规,建筑、医

药等技术要求较高的行业。若因不符合法定资格将导致合同无效,企

业面临的法律风险损害通常难以预计。

(3)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法律禁止一些主体从事特定交易活动,

若对方恶意利用这种禁止性规定导致合同无效,企业同样面临法律风

险。如众所周知在经济交往中为提高自己履约能力的可信度,常常采

用提供担保的方式,《担保法》第八条、第九条明确规定,国家机关、

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不得作为保证人,以

这样的主体提供担保实质上并没有任何担保效果。

(4)合同义务部分为第三人才能履行。这种主体不适格情形更为

隐蔽,合同主体并非不符合合同所有内容,而是合同部分内容必须特

定第三人才能完成,这样会导致部分合同内容无效或效力待定。这种

情况需要认真理解合同内容才能够准确识别。常出现在与集团公司合

作,为交易方便将若干个公司共同履行的义务纳入到一个合同中约定。

九、法人治理结构

(一)股东权利及义务

股东按其所持有股份的种类享有权利,承担义务;持有同一种类

股份的股东,享有同等权利,承担同种义务。

股东为单位的,股东单位内部对公司收购、出售资产、对外担保、

对外投资等事项的决策有相关规定的,公司不得以股东单位决策程序

取代公司的决策程序,公司应依据公司章程及公司制定的相关制度确

定决策程序。股东单位可自行履行内部审批流程后由其代表依据《公

司法》、公司章程及公司相关制度参与公司相关事项的审议、表决与

决策。

1、公司股东享有下列权利:

(1)依照其所持有的股份份额获得股利和其他形式的利益分配;

(2)依法请求、召集、主持、参加或者委派股东代理人参加股东

大会并行使相应的表决权;

(3)对公司的经营行为进行监督,提出建议或者质询;

(4)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及公司章程的规定转让、赠与或质押其

所持有的股份;

(5)查阅公司章程、股东名册、股东大会会议记录、董事会会议

决议、监事会会议决议和财务会计报告;

2、股东提出查阅前条所述有关信息或索取资料的,应当向公司提

供证明其持有公司股份的种类以及持股数量的书面文件,公司经核实

股东身份后按照股东的要求予以提供。但相关信息及资料涉及公司未

公开的重大信息的情况除外。

3、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的决议内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股

东有权请求人民法院认定无效。

股东大会、董事会的会议召集程序、表决方式违反法律、行政法

规或者本章程,或者决议内容违反本章程的,股东有权自决议作出之

日起60日内,请求人民法院撤销。

公司根据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已办理变更登记的,人民法院宣

告该决议无效或者撤销该决议后,公司应当向公司登记机关申请撤销

变更登记。

4、公司股东承担下列义务:

(1)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章程;

(2)依其所认购的股份和入股方式缴纳股金;

(3)除法律、法规规定的情形外,不得退股;

(4)不得滥用股东权利损害公司或者其他股东的利益;不得滥用

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损害公司债权人的利益;

5、持有公司5%以上有表决权股份的股东,将其持有的股份进行质

押的,应当自该事实发生当日,向公司作出书面报告。

6、公司的股东或实际控制人不得占用或转移公司资金、资产及其

他资源。如果存在股东占用或转移公司资金、资产及其他资源情况的,

公司应当扣减该股东所应分配的红利,以偿还被其占用或者转移的资

金、资产及其他资源。控股股东发生上述情况时,公司应立即申请司

法系统冻结控股股东持有公司的股份。控股股东若不能以现金清偿占

用或转移的公司资金、资产及其他资源的,公司应通过变现司法冻结

的股份清偿。

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负有维护公司资金、资产及其他

资源安全的法定义务,不得侵占公司资金、资产及其他资源或协助、

纵容控股股东及其附属企业侵占公司资金、资产及其他资源。公司董

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违反上述规定,给公司造成损失的,应当承

担赔偿责任。造成严重后果的,公司董事会对于负有直接责任的高级

管理人员予以解除聘职,对于负有直接责任的董事、监事,应当提请

股东大会予以罢免。公司还有权视其情节轻重对直接责任人追究法律

责任。

7、公司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他关联方不得利用其关联关

系损害公司利益,不得占用或转移公司资金、资产及其他资源。违反

规定,给公司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公司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控制的企业不得以下列任何方

式占用公司资金、损害公司及其他股东的合法权益,不得利用其控制

地位损害公司及其他股东的利益:

(1)公司为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控制的企业垫付工资、福

利、保险、广告等费用和其他支出;

(2)公司代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控制的企业偿还债务;

(3)有偿或者无偿、直接或者间接地从公司拆借资金给控股股东、

实际控制人及其控制的企业;

(4)不及时偿还公司承担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控制的企业

的担保责任而形成的债务;

(5)公司在没有商品或者劳务对价情况下提供给控股股东、实际

控制人及其控制的企业使用资金;

8、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控制的企业不得在公司挂牌后新增

同业竞争。

9、公司股东、实际控制人、收购人应当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履行信

息披露义务,及时披露公司控制权变更、权益变动和其他重大事项,

并保证披露的信息真实、准确、完整,不得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

或者重大遗漏。

公司股东、实际控制人、收购人应当积极配合公司履行信息披露

义务,不得要求或者协助公司隐瞒重要信息。

10、公司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他知情人员在相关信息披露前负

有保密义务,不得利用公司未公开的重大信息谋取利益,不得进行内

幕交易、操纵市场或者其他欺诈活动。

11、通过接受委托或者信托等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