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第二版)教案 第一单元 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教案_第1页
大学语文(第二版)教案 第一单元 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教案_第2页
大学语文(第二版)教案 第一单元 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教案_第3页
大学语文(第二版)教案 第一单元 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教案_第4页
大学语文(第二版)教案 第一单元 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厚德博学求精创新聊城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教案设计课程名称:大学语文授课教师:授课班级:项目/任务/模块…名称第一单元:我的大学学习任务:苏轼相关文学常识《临江仙·夜归临皋》授课学时2授课地点授课时间教学目标素质目标专升本目标能力目标感受中华诗词的根源魅力,欣赏中华文化的语言美;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开阔的胸襟、乐观的态度。1.了解苏轼相关文学常识;2.掌握词、赋文体特征以及苏轼的代表作品。3.掌握本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所传达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教学资源影片资料:戴建业教授讲《苏轼》央视纪录片《苏东坡》参考文献:《苏东坡突围》:余秋雨《苏东坡传》:林语堂参考文献:教学重点1.了解苏轼生平;2.掌握词、赋文体特征;3.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教学难点能够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主要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理论讲授法、研讨式教学法教学过程课前准备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教师在教学平台发放课前学习任务学生小组协作,下载任务卡、测评卡;对任务卡的小组分工、活动准备、参考资料等相关内容进行填写2.上传视频音频等视频资料在线观看相关视频音频,储备相关理论知识3.发送网络学习资源:/?book=daxue/gerenchengzhang/31962097/在《国学网》中学习《写在故宫六百年苏轼主题》、《从宋词看苏轼的人生哲学》。课堂实施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分配1.课程导入:了解苏轼生平为官经历诗文成就教师讲解聆听5分钟2.解题:1.问题:苏轼成就最突出的领域是?扩展知识词、赋的特点是?强调专升本常考知识点设问了解作者生平讲解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诗人、美食家,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词是一种诗的别体,兴起于隋唐,宋代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即为用歌配合唱出的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赋是我国古代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特点。讲究韵律、铺陈、文采、用典;多采用主客问答式。学生回答问题聆听15分钟3.文本研习:1.写作背景2.内容分析3.悟读情感1.课题释疑《临江仙·夜归临皋》是苏轼最具代表性的一首词。解题及背景“临江仙”是词牌名。《夜归临皋》是词的题目。这首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即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九月。王文诰《苏诗总案》:“壬戌九月,雪堂夜饮,醉归临皋作。”一说作于元丰六年(1083)。《孔谱》:“元丰六年。临皋亭在黄州城南门外江边,定惠院右侧水驿。”元丰三年(1080),苏轼因乌台诗案谪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住在城南长江边上的临皋亭。后来,又在不远处开垦了一片荒地,种上庄稼树木,名之曰东坡,自号东坡居士。还在这里筑屋名雪堂。对于经受了一场严重政治迫害的苏轼来说,此时是劫后余生,内心是忿懑而痛苦的。但他没有被痛苦压倒,而是表现出一种超人的旷达,一种不以世事萦怀的恬淡精神。有时布衣芒屩,出入于阡陌之上,有时月夜泛舟,放浪于山水之间,他要从大自然中寻求美的享受,领略人生的哲理。2.整体感知,疏通文意夜里在东坡饮酒,醉而复醒,醒了又饮。归来时好像已经是夜半三更了。家童鼾声如雷,反复敲门也不应。只好拄杖伫立江边聆听江水奔流的声音。长恨身在宦途,这身子已不是我自己所有。什么时候才能够忘却追逐功名?夜深风静,水波不兴。真想乘上小船从此消逝,在烟波江湖中了却余生。学生分组进行文本阅读分享评测小组成员对每组进行打分40分钟4.拓展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引导学生复习并朗诵写作背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朝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阕词。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当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词以月起兴,以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也表达了在仕途失意时旷达超脱的胸怀和乐观的景致。2.赏析:《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分析回答问题聆听15分钟5.专升本练习1.下列各项中,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故垒公瑾纶(ɡuān)巾雄资英发B.神游华发樯橹酹(lèi)江月C.狼狈何妨吟(yín)啸竹仗D.料峭斜照回首潇瑟(sè)解析:A.“雄资英发”应为“雄姿英发”。C.“竹仗”应为“竹杖”。D.“潇瑟”应为“萧瑟”。2.下列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内容的解说,不当的一项是()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总领全词,为下文描写周郎埋下伏笔,营造出雄浑的气氛。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用词生动形象,绘声绘色地描绘了赤壁奇景。C.“江山如画”承上总括,“一时多少豪杰”呼应“千古风流人物”,再为赞美周郎蓄势,自然过渡到下阕。D.“小乔初嫁”“羽扇纶巾”“谈笑间”等词句从正面多角度赞美周郎的少年得志、指挥若定的从容神态。答案:D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作品有《东坡乐府》《东坡七集》,著名散文有《赤壁赋》《石钟山记》等。B.苏轼的词意境和风格都比前人提高一步。他作词不纠缠于男女之间的绮靡之情,也不喜欢写那些春愁秋恨的滥调,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的柔靡纤细的气息,创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C.苏轼的词强烈地反映着入世和出世的世界观的矛盾。他政治上长期失意,一生历经坎坷,但仍能保持乐观豪迈的精神,不时发出健旺爽朗的笑声;在达观潇洒的风度里潜伏着一种浓厚的,逃避现实,追求解脱的老庄思想,用来寄托自己对政治现实不满的心情。D.《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谪居黄州游赤壁时写的。这时作者47岁,自觉功成名就,就借怀古以抒发自己的怀抱。答案:D思考解答问题10分钟6.小结苏轼的人生模式和文化性格深刻、长久地影响着后世文人。其坎坷经历及由此而生发出来的生命意识、人生哲学和文化性格,千百年来一直为中国无数的文人所倾慕。人们钦佩他洒脱飘逸的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