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同步练习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同步练习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同步练习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同步练习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同步练习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同步练习-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一、单选题1.关于某部重要典籍的编修缘起,《唐会要》中记载:“开元十四年,右丞相张说奏曰:‘《礼记》汉朝所编,遂为历代不刊之典。今去圣久远,恐难改易。今之五礼仪注,贞观、显庆两度所修,前后颇有不同,其中或未折衷。望与学士等更讨论古今,删改行用。’制从之。”以下关于该典籍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继承汉以来立法经验,礼法结合的典范B.推广魏晋以来家训经验,强化基层教化C.我国现存最早的行政法典——《唐六典》D.成为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者2.中国传统年画多为钟馗等有镇邪功能的神人力士,或是秦琼这类武将人物。清代的扬州年画在人物形象上,多呈现历史故事中的治世明君、报国忠臣、圣贤君子等形象,下图《屈原与渔樵耕读图》即为典型。清代的扬州年画(

)A.彰显了市民社会地位的提升 B.蕴含了浓厚的理性主义色彩C.表现出崇文重道的题材特色 D.体现了抽象的文人审美取向3.表内容出自《商君书》。“刑生力,力生强,强生成,威生德,德生于刑”《说民》“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画策》“国以善民治奸民者,必乱至削;国以奸民治善民者,必治至强”《去强》据此可知,该书(

)A.立足于融合儒法思想 B.服务于君主集权需要C.确立了德主刑辅原则 D.完善了国家统一理论4.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的统治工具,着眼于防范与惩处。中国古代法律最早成文于春秋时期,确立于秦,成熟于隋唐。下图是《唐律疏议》书影,对此评价不正确的是A.标志着中华法系的完备 B.礼法结合的典范C.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封建法典 D.开创律令儒家化5.西汉中期以后,经义决狱和引经注律成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经义决狱是指直接引用《春秋》等儒家经典大义作为判案依据,无论立法、司法都要求“应经合义”;引经注律是指儒学大师依据儒家经典为律法作注。这些手段使(

)A.儒家经义法典化 B.国家法律体系化 C.儒学地位边缘化 D.法律程序规范化6.秦代《睡虎地秦墓竹简》载:子、媳“殴大父母者,黥为城旦舂(注:城旦即筑城,舂即舂米,属秦朝刑罚)”;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载:“子贼杀伤父母……枭其首市”;《唐律疏议》载:直系亲属“诸詈(骂)祖父母、父母者绞,殴者斩”。这些规定反映出中国古代(

)A.法律注重维护家族伦理 B.父权侵犯问题日益凸显C.严刑峻法成为治国思想 D.亲属犯罪直接危及皇权7.清朝士大夫董国英的《传经堂家规》,开篇从“古人薄殓,以示内无可欲,厚葬以示外无可攻,意良善也”说起,丧葬方面要求子孙禁绝奢靡浪费,其他方面要求不应拘泥于古代礼法的范式,要随时根据时代调整。这可用于说明,清朝(

)A.传统文化的内容不断变化 B.士人强调礼法的一脉相承C.士大夫家风建设的进步性 D.厉行节约已成为社会共识8.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是用儒家经义来对犯罪事实进行分析、定罪、量刑的一种审判案件的推理断方式,董仲舒曾收集整理了232个案例,指导律吏,称《春秋决狱比》。这表明汉代A.推行礼法并用 B.关注人情冷暖C.弱化宗法观念 D.强化法制体系9.南宋时,朱熹对《吕氏乡约》进行增订,促进了乡约的流传。明代皇帝要求在全国大力提倡和实施乡约,以徽州为例,明代前期乡里纠纷以里老调解为主,到明代中后期乡约对诉讼前的调解乃至族内纠纷的裁判作用越来越大。这反映出(

)A.法治和德治观念的争鸣 B.乡约与法律的合流趋势C.儒学法律化的程度提高 D.皇权对基层教化的控制10.据秦简《法律答问》记载,老人控告子女不孝要立即拘捕子女,而子女告父母概不受理,且治告者罪。对不孝子女施以流放、断足等严厉的刑罚,赡养老人逐渐成为强制性义务。这反映出秦朝(

)A.基层治理趋于完善 B.出现律令儒家化现象C.治国理念发生异变 D.伦常秩序受政府重视11.明朝初年,朱元璋在《大明律》之外,还编纂了刑事案例《大诰》。《大诰》法外施法,使用了很多酷刑,如断手、廷杖等。这一现象反映出(

)A.法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 B.中央集权制度的空前加强C.封建专制达到顶峰 D.君主意志凌驾于法律之上12.如表是秦朝律法中的部分内容。据此可知,秦朝的社会治理(

)材料来源凡法律令者,以教导民,去其淫僻,除其恶俗,而使之之于为善也。睡虎地秦简《语书》有贼杀伤人冲术(大道),偕旁人不援,百步中比野,当赀(罚)二甲(盔甲)。睡虎地秦简《法律答问》自今以来,有殴詈其父母者,辄捕以律论,典智(知)弗告,迁。乡部啬夫知弗捕论,赀(罚)二甲(盔甲)而废。岳麓秦简《秦令》子告父母,臣妾告主,非公室告,勿听。……而行告,告者罪。睡虎地秦简《法律答问》A.依托法律的实用性 B.强调执法的严苛性C.突出伦理秩序建设 D.重视等级的森严性13.明清乡约与宋代不同的特点是A.具有教化功能 B.具有明显的约束力C.对伦理道德当中的“孝”特别重视 D.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为量刑原则14.《云梦秦简·语书》中记载:秦朝对私斗、拾遗、私徙、游食、非时砍伐林木,还有投匿名信、巫蛊、户籍报不实,向大街抛秽物、灰烬等各种不良行为,均视为犯罪,并加以严惩。材料可用来说明秦朝法律(

)A.重视犯罪的具体情节 B.形成完备的执法体系C.具有轻罪重罚的特征 D.维护了社会稳定局面15.下表是明清时期徽州地区乡约或家训的内容。据此可知当地(

)记载出处“圣谕十六条首著敦孝悌以重人伦,良有以也。”休宁古林黄氏《祠规》“百姓无君臣之分,只有钱粮是奉君王的。……每年钱谷务先完粮,而后作别事。”南关许余氏《家训》“王法者,朝廷所设,以治吾民者也。……故为绅为士为民皆当畏法绩溪梁安高氏《祖训》A.出现了皇权的基层下渗 B.官府大力推广倡导乡约C.完善了乡土成员的保障 D.实现了乡约与法律合流16.《汉书·食货志》载:“民三年耕,则馀一年之畜。衣食足而知荣辱,廉让生而争讼息,故三载考绩。”这反映了官员考核的主要依据是A.德政教化的成效 B.断狱决疑的能力 C.博闻辩智的才情 D.慎独律己的修养二、材料分析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古代律家群体的构成既有政治家、司法官员、在法律研究领域著书立说的律学家,还有经学家。两汉律家辈出,研究律学之风盛行。西汉开国元勋之一的萧何,出身于“刀笔吏”(法律官吏),爱好法律并具有极高的法律素养。魏晋时期,律学地位和经学同等重要,成为并立的学府,官府设立“律博士”,开创了律学专门学府的先例。经过之前近七百多年的学术积累,律学发展到唐代已经完全成熟,《唐律疏议》就是由唐代一批对法律有研究的社会精英,如长孙无忌、褚遂良等编纂。隋唐时期,中国律学著作为日本学者所广泛引用,在日本保留至今的法律文献中,可以看到一些唐代民间律家的活动印记。宋朝时,不仅各代皇帝精通法律、重视法律,士大夫阶层也都是具有极高法律素养之人。明清时期,统治者不仅要求对国家法典《大明律》和《大清律例》进行全民讲读,也对私家注律更加重视,律学著作的种类达到了中国历史之最,律家的人数与创造力也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摘编自何勤华《以古代中国与日本为中心的中华法系之律家考》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律家群体的特点并分析其社会作用。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按明朝体制,嗣君登极后,辑先朝实录。《明实录》史料来源于《起居注》等原始档案以及皇帝诏令、官员上巯、文集等资料。《明实录》史官们对于这些材料的处理方式,既有原文照录,也有删减增进,还有改写润色。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颁布诏书,宣布开设科举考试,这份诏书被称为《开科举诏》,《明太祖实录》载有这份诏书。这份诏书出自儒士王祎之手,所以其文集《王忠文集》也收录有这份诏书。下面是两份诏书的节录对比(下划线是主要不同之处)。《王忠文集》朕闻成周之剑,取才于贡士,故贤者在职,而其民有士君子之行,是以风淳俗美,因易为治,而教化彰显也……今朕统一中国,外抚四夷,方与斯民共享升平之治,所虑官非其人,有伤吾民,愿得贤人君子而用之。特设科举以起怀才抱道之士,务在经明行修、博通古今、文质得中、名实相称……采有才学出众者,待以显耀,佼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选,敢有游食奔竞之徒,坐以重罪,以称朕责实求贤之意。《明太祖实录》

朕闻成周之制,取才于贡士,故贤者在职,而其民有士君子之行,是以风淳俗美,国易为治,而教化彰显也……今朕统一华夷:方与斯民共享升平之治,所虑官非其人,有殃吾民,愿得贤人君子而用之。特设料举以起怀才抱道之士,务在经明行修、博通古今、文质得中、名实相称……果有才学出众者,待以显握,使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选。彼游食奔竞之徒,自然易行。——摘编自刘小龙《〈明实录〉科举史料价值探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两份史料下划线处的不同之处予以解释说明。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古文献记载夏代有“大理”或“士”,主刑狱;商有司寇,主刑罚:西周金文中也有司寇,主管刑罚,这是上古三代司法行政方面的主要官员。虽然古文献中也记载有专门管司法事务的司寇,但同时又规定冢宰主管行政处罚,宗伯主管宗族诉讼纠纷,司徒处理民事诉讼,司马处理军事刑罚,司空处理百工刑罚,都是职有专司,分别掌握一定范围的审判和刑罚。担任其他高职的贵族对自己的下属都有独立的执行处罚的权利,不受受国家司法部门的的约束。对于重大案件,君主常常临时指定某些人去办理。三代的地方司法由各诸侯国君和卿卿大夫自理,王朝很少干涉。——摘编自韦庆远、柏桦编著《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二

明代中央司法机关合称"三法司“,即刑部具体掌管中央与各省审判,还代表皇帝去各地录囚,审理大狱;大理寺对刑部和都察院审理的案件加以“驳正”,"然后告成于天子而听之”;都察院对刑部的审判和大理寺的复核进行监督,同时,经常由皇帝派遣巡按御史巡查各地。地方上,省级专设提供接察使司,有权审理徒刑以下案件,徒刑以上案须报送刑部,无权擅决。在州县的里设有“申明'亭”,调处民事纠纷。在普通司法机关以外、特设特务司法机构厂、卫组织,被皇帝特许兼管刑狱,直接听命于皇帝。——摘编自曾宪义主编《中国法制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三代司法制度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相对于三代,明代司法制度的不同。(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的意义。三、论述题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古代中西立法过程对照表(部分)时间公元前927年公元前380年公元前3世纪公元前126~前104年公元前1世纪公元528年公元529年公元533年公元582年公元637年公元654年中国周移王时,吕侯制《吕刑》魏国:李悝著《法经》《春秋决狱》成书汉经义释律,科今制度形成唐《贞观律》领行唐《永徽律疏》公布外国希腊:来库古立法罗马:万民法产生罗马:帝国建立,皇帝(奥古斯都)枚令成为法律的重要渊源。拜占廷:查士丁尼命法学家特立波尼安编纂法典东罗马:《查士丁尼法典》编成东罗马:查士丁尼公布第二次法典《学说汇纂》《法学阶梯》东罗马:《查士丁尼新律》完成——摘编自王宏治《从中西立法过程比较<唐律>与<民法大全>》材料二

任何社会法律的生成都不是其社会现象中的孤立存在,法律与社会的关系极为密切,中国国有的悠远古老的中华法系、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中华民族的民族习惯、民族精神以及民众的法律观念紧紧相连。同样,外国法律制度也反映某一时期、某一社会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观念,维护并巩固其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摘编自邓琦《中外古代法律比较研究》运用材料一中的中外相关史实,论证材料二的主要观点。参考答案:1.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可知是正向题。根据时间信息可知准确的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题干信息,从“开元十四年”,以及张说上奏的内容中汉朝《礼记》、“今之五礼仪注”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该典籍是礼仪法典《大唐开元礼》,分为吉、宾、军、嘉、凶五礼,成为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者,D项正确;A项说的是《唐律疏议》,排除A项;B项是唐政府在社会层面提倡礼治的具体做法,与典籍的编修无关,排除B项;《唐六典》属于行政法典,不是礼仪法典,排除C项。故选D项。2.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可知,清朝时期,扬州年画与以往镇邪功能不同的是,开始注重呈现历史故事中的治世明君、报国忠臣、圣贤君子等形象,体现了其教化功能,即弱化驱邪避灾的主题,表现崇文重道的内容,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清朝年画的教化功能,而非市民地位的提升,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教化功能,与理性主义无关,排除B项;清代年画体用于节日及日常张贴,与文人审美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3.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中国)。根据材料“刑生力,力生强,强生成,威生德,德生于刑”“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国以善民治奸民者,必乱至削;国以奸民治善民者,必治至强”并结合所学可知,该书强调法治,主要是为君主集权服务,B项正确;《商君书》只强调法家法治地思想,没有体现儒法思想的融合,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法治,而非德主刑辅,排除C项;体现君主集权而不是国家统一,排除D项。故选B项。4.D【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唐代的《唐律疏议》是礼法结合的典范,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封建法典,标志着中华法系的完备,ABC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汉代时就已经开创律令儒家化,D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项。5.A【详解】根据材料“经义决狱是指直接引用《春秋》等儒家经典大义作为判案依据......引经注律是指儒学大师依据儒家经典为律法作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中期之后,儒家思想成为指导思想,学习儒家思想的读书人入仕为官,按照儒家经典和思想制定律法并进行作注解释,推动了律法儒家化的进程,A项正确;国家法律体系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儒学地位边缘化,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法律程序规范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6.A【详解】题干材料信息反映的是秦、汉、唐律中关于直系亲属犯罪处罚的有关规定,由“黥”“枭其首市”“绞”“斩”可以看出对直系亲属的“殴”“贼”“詈”等犯罪行为进行严惩,维护“大父母”“祖父母”“父母”的权益,至于亲属犯罪是否是祖父母、父母造成的,法律没有明确规定,法律惩处的只有直系亲属,这些体现出秦汉和唐朝的法律注重维护传统伦理道德,A项正确;由题干材料信息“大父母”“祖父母”“父母”无法得出父权侵犯问题日益凸显,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严刑峻法是秦朝的治国思想,汉唐以儒家思想作为治国主导思想,排除C项;亲属犯罪直接导致家族内部矛盾尖锐,影响社会稳定,不会直接危及皇权至尊,排除D项。故选A项。7.C【详解】材料表明,清朝士大夫董国英的家风建设强调节俭,要求根据时代调整礼法,不拘泥于古代礼法的范式,具备一定的进步色彩,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家风建设而不是传统文化内容的变化,排除A项;B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仅从材料信息无法说明厉行节约已成为社会共识,排除D项。故选C项。【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清朝士大夫的家风建设,意在强化学生树立节俭意识。8.A【详解】从材料可知,汉代法律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法律儒家化伦理化,礼法并用,A正确;BCD与材料无关,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故选A。9.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明代前期乡里纠纷以里老调解为主,到明代中后期乡约对诉讼前的调解乃至族内纠纷的裁判作用越来越大”可知,到明代中后期乡约的法律效力在基层越来越大,这反映了乡约与法律在基层的合流,B项正确;法治和德治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且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儒学士人用乡约教化乡里,并非宋明时期法律的特点,排除B项;宋代乡约开始在基层流传,当时皇权并未影响乡约,排除D项。故选B项。10.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秦简《法律答问》对于子女不孝有严格的规定和严厉的惩罚措施,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敬,此伦理观念渗入到法律中并对秦律的践行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说明伦常秩序受政府重视,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基层治理发展变化的信息,无法判断是否完善,排除A项;中国古代律令儒家化现象开始于汉朝,B项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中的做法正是用法律去惩治不孝的行为,这是遵循法家统治原则的表现,排除C项。故选D项。11.D【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明朝(中国)。根据题干材料中朱元璋编纂了刑事案例《大诰》及《大诰》法外施法等现象,可知君主意志凌驾于法律之上,D项正确;秦朝法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排除A项;中央集权空前强化是在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是在清朝,排除B、C项。故选D项。12.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秦朝时期。根据材料可知,“凡法律令者,以教导民,去其淫僻,除其恶俗,而使之之于为善也”强调法律教民向善的作用;“有贼杀伤人冲术(大道),偕旁人不援,百步中比野,当赀(罚)二甲(盔甲)”强调旁观者要对伤人者采取一定的抑制措施;“有殴詈其父母者,辄捕以律论,典智(知)弗告,迁。”“子告父母,臣妾告主,非公室告,勿听。……而行告,告者罪”强调法律对传统伦理道德秩序的维护。由此可见,秦朝的社会治理突出伦理秩序建设,C项正确;材料未强调法律的实用性与社会治理的关系,不符合主旨,排除A项;材料并未强调秦朝执法的严苛性,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秦朝社会治理重视社会等级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13.B【详解】明清乡约多以皇帝圣谕为主,与宋代乡约最大的不同点就是具有明显的约束力,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是宋代和明清乡约的共同点,排除。故选B项。14.C【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时期的中国。材料信息显示,秦朝把民众的一些不良行为视为犯罪并加以严惩,这说明秦朝法律具有轻罪重罚的特征,C项正确;材料信息显示了秦朝法律对民众不良行为的处罚,但没有体现对犯罪具体情节的重视,排除A项;秦朝的法律体系并不完备,排除B项;秦朝严刑峻法并未起到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15.A【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的三条家训或乡约中“圣谕十六条”“钱粮是奉君王的”“王法者,朝廷所设,以治吾民者也”均蕴含了对皇权的尊重与畏惧,说明了明清时期出现皇权的基层下渗,A项正确;材料中主要为乡约或家训的内容,并没有涉及朝廷或官府的态度,排除B项;乡约的内容是对乡土成员的要求,其并非是对乡土成员的保障,排除C项;题干中涉及乡约或家训的内容,并没有体现不遵守乡约要受到法律制裁,故不能体现乡约与法律的合流,排除D项。故选A项。16.A【详解】材料“民三年耕,则馀一年之畜。衣食足而知荣辱,廉让生而争讼息,故三载考绩”大意是:人民勤恳耕作三年,家里才会出现剩余,人民丰衣足食后就会知晓荣誉和耻辱,这就会减少犯罪和争讼现象,因此对官员的考核要三年一次,由材料可以看出,人民是否知晓荣辱、犯罪现象的多少是对官员考核的主要依据,体现了德政教化对官员考核的重要性,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对官员的考核主要依据该官员治下的犯罪多少和人民是否知晓荣辱,BCD三项均和材料这一主旨不符,排除。故选A项。【点睛】17.特点:成分多元化;法律素养高;受统治者重视,社会地位显著。作用:研究律文,修订法律,推动古代律学的发展;传授律学,培养法律人才。【详解】特点:根据材料一中“构成既有政治家、司法官员、在法律研究领域著书立说的律学家,还有经学家”可得出其成分的多元化;由“律家辈出,研究律学之风盛行。西汉开国元勋之一的萧何,出身于‘刀笔吏’(法律官吏),爱好法律并具有极高的法律素养”可知其法律素养高;从“魏晋时期,律学地位和经学同等重要,成为并立的学府,官府设立‘律博士’,开创了律学专门学府的先例”可知政府对此的重视;由“各代皇帝精通法律、重视法律,士大夫阶层也都是具有极高法律素养之人”等可知其社会地位高。作用:根据材料一中“律家辈出,研究律学之风盛行”,“《唐律疏议》就是由唐代一批对法律有研究的社会精英,如长孙无忌、褚遂良等编纂”,“对国家法典《大明律》和《大清律例》进行全民讲读”等信息,可知律家群体对于研究律文、修订法律、传授律学、培养法律人才和推动古代律学的发展等多个方面有着积极作用。18.一是将《王忠文集》的“今朕统一中国,外抚四夷”改为“今朕统一华夷”。前者更多的是强调统治“中国”(即华夏),带有“华”与“夷”的区分。后者则直接将明太祖塑造成“华”和“夷”共同的君主。二是将《王忠文集》的“敢有游食奔竞之徒,坐以重罪”改为“彼游食奔竞之徒,自然易行”。前者体现了明太祖用严刑峻法惩治“游食奔竞之徒”。后者则表达出“游食奔竞之徒”受到皇恩感召自行改变不当行为,有君主“德化”治民的意味。可见,诏书中的两处改动不是简单的文字增删润色,而是蕴含着史官的主体意识,带有明显的政治目的,即塑造明太祖的正面光辉形象。【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明朝时期(中国)。由材料“朕闻成周之剑,取才于贡士,故贤者在职,而其民有士君子之行,是以风淳俗美,因易为治,而教化彰显也……今朕统一中国,外抚四夷”“朕闻成周之制,取才于贡士,故贤者在职,而其民有士君子之行,是以风淳俗美,国易为治,而教化彰显也……今朕统一华夷”及所学可知,一是将《王忠文集》的“今朕统一中国,外抚四夷”改为“今朕统一华夷”。前者更多的是强调统治“中国”(即华夏),带有“华”与“夷”的区分。后者则直接将明太祖塑造成“华”和“夷”共同的君主。由材料“采有才学出众者,待以显耀,佼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选,敢有游食奔竞之徒,坐以重罪,以称朕责实求贤之意。”“果有才学出众者,待以显握,使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选。彼游食奔竞之徒,自然易行。”及所学可知,二是将《王忠文集》的“敢有游食奔竞之徒,坐以重罪”改为“彼游食奔竞之徒,自然易行”。前者体现了明太祖用严刑峻法惩治“游食奔竞之徒”。后者则表达出“游食奔竞之徒”受到皇恩感召自行改变不当行为,有君主“德化”治民的意味。据材料可知,《明太祖实录》中收录的《开科举诏》,相比于《王忠文集》中的原稿有所改动。结合所学可知,这种改动主要是出于政治目的,即为了塑造明太祖的正面光辉形象。19.(1)特点:司法权由贵族掌控;司法权相对分散;贵族享有司法特权;地方司法相对独立。(2)不同:司法机关相互牵制;司法体系较为完整,司法与行政分离地方重大案件由中央负责。(3)意义:有助于防止司法腐败;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司法公平公正;为后世司法建设提供借鉴。【详解】(1)特点:根据“商有司寇,主刑罚:西周金文中也有司寇,主管刑罚,这是上古三代司法行政方面的主要官员”得出司法权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