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学课件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1页
第3讲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学课件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2页
第3讲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学课件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3页
第3讲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学课件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4页
第3讲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学课件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起源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3讲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阶段特征:总体特征: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与初步发展时期,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主要表现:1.政治上: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的重要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使中国由贵族政治过渡到官僚政治,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汉承秦制”,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和东汉的“光武中兴”都对大一统国家的巩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经济上:以农业为主导的封建经济获得发展,经济发展主要是在黄河流域(北方地区);丝绸之路开通,通了中西方的贸易往来。3.思想上:从奉行法家思想到尊崇儒术,儒学独尊地位确立。两汉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空前繁盛,科技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4.民族关系上:秦时与少数民族之间和平多于战争,加强对边疆的管理。5.对外关系上:随着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外交范围得以拓展,中国友好交往的格局初步形成,欧亚几个文明地区之间的联系加强。1.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朝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中外历史纲要上)2.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了解秦朝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选择性必修1)。课标要求:年

份试

卷考

点2023湖北卷《史记》对项羽评价(史学角度)浙江卷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2022湖北卷秦朝的建立过程河北卷秦代集权体制2021浙江卷秦兵马俑2020浙江卷秦巩固统一的措施2019全国Ⅱ卷秦巩固统一的措施近几年的全国和地方高考题:高考备考:1.秦统一六国的地理优势、秦代治国思想的偏差及对后世的影响可能成为新的命题点;2.重点关注:君主专制的建立;中央集权演进;选官制度变化;监察制度与考核制度;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秦迅速灭亡的原因等。命题趋势:1.本讲知识属于近年高考考查的“冷点”,多与其他知识点相结合进行考查;2.主要围绕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主题,尤其是秦始皇巩固和加强大一统的措施命题,秦朝崩溃的原因,民族政策和边疆的管理制度也需要重点关注。时空定位及主要内容提示:秦的统一目录1秦朝的统治2秦朝的暴政与灭亡3考点1:秦的统一(一)历史条件:1.人民愿望: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2.经济需求: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3.物质基础:商鞅变法后,国家日益强盛,为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4.地理位置:秦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5.局部统一:争霸和兼并战争使国家由区域性统一向大一统发展;6.主观努力: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秦始皇的雄才大略)。材料一“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吕氏春秋》材料二

秦的大一统,反映了春秋战国时代的历史大趋势,具有坚实的基础。随着商业和交通的发展,中原地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与交往也比以往更为密切,正如《荀子》所说,当时已出现“四海之内若一家”的状况。——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三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贾谊《过秦论》材料四晋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尊官,与之分。

——《史记》·秦孝公求贤令考点1:秦的统一(二)过程1.东方:从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策略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建立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定都咸阳。2.南方:征服了南方越族地区,修灵渠,开辟“五尺道”,置郡县。3.北方:北击匈奴,夺回河套。修长城,筑直道。4.疆域: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三)统一的意义:1.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奠定了此后历代疆域的基本版图;2.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以后的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3.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4.标志着中国进入“大一统”政治时代,揭开了此后封建王朝的帷幕。材料一

学思之窗

韩国派遣水工郑国游说秦王嬴政修建大型水利工程。赢政采纳郑国建议后,发觉这是韩国的阴谋,于是下令驱逐所有其他诸侯国的人。为此,李斯上《谏逐客书》,促使赢政改变了主张,网罗了天下英才。其理由是:

臣闻地广者栗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史记·李斯列传》材料二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司马迁《史记》问题思考:

为什么是秦国完成统一?提示:①地理:秦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②政治: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③个人:秦王嬴政雄才大略。④经济:商鞅变法后,秦实行法治,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为日后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⑤外交:远交近攻。⑥理论基础:法家思想。考点2:秦朝的统治(一)政治: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确立皇帝制度:(1)嬴政自称“始皇帝”皇位世袭;(2)通过具体规定和礼仪突出皇帝的独尊地位;皇帝对国家事务拥有至高无上的决定权,皇权至上。(3)特点: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2.三公九卿制(中央)(1)含义: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主要辅佐大臣;九卿分掌具体事务的诸卿。(2)特点:各司其职、互相牵制、保证皇权。(3)作用:①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与皇帝手中;②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决策的失误。材料一

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命为“制”,令为“诏”,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曰:“死而以行为谥,则是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自今以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资治通鉴》卷第七《秦纪二》材料二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史记·秦始皇本纪》考点2:秦朝的统治(一)政治: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3.廷议制度:(1)国家重大事务往往由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裁断。(2)影响:利:大臣们议政,可以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弊:对君权的制约作用大小与皇帝个人的品质有关,缺乏政治的稳定性和延续性。4.推广郡县制(地方):(1)废除分封制,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2)县以下设乡、里和亭,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地域关系取代血缘关系,贵族政治转化为官僚政治。(3)特点:①郡县官员由中央任免;②中央垂直管理地方;③各级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彼此牵制。材料(始皇二十六年)秦初并天下。……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音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史记·秦始皇纪》

问题探究:

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并指出周、秦地方政治制度有什么变化?项目分封制郡县制不同点划分标准官吏权利与中央关系历史作用实质相同点性质:目的:作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按地域划分拥有封地,世袭爵位官吏任免制,不能世袭;官吏有俸禄,无封地。诸侯国有很强独立性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官僚政治容易发展成割据势力贵族政治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都是为了巩固王权的统治;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2)周秦之变:①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②从天下共主到君主专制独裁;③从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1)郡县制与分封制异同1.涵义:(1)专制主义:是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袋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权至上。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2)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中央集权是一种管理方式。(3)两者的关系:中央集权是专制主义的基础,有君主专制,必然有中央集权,有中央集权不一定有君主专制。2.原因:(1)经济(根本):封建个体小农经济需要一个强力的国家政权,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2)政治:封建统治阶级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维护其封建统治;(3)思想:法家集权思想奠定理论基础。3.过程:

战国:萌芽—确立:秦朝—巩固:西汉—完善:隋唐—加强:宋元—强化:明清。关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结合选择性必修1)知识拓展:4.矛盾:(1)君权与相权的矛盾;(2)地方分权与中央集权的矛盾。5.趋势:(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到废除;(2)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6.特点:(1)以皇权为核心;(2)家国同治;(3)人治色彩浓厚。7.评价:(1)积极:政治:①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②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②经济: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以及救灾行动,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③思想文化: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思想文化交流,推动了文化的广泛传播。关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结合选择性必修1)知识拓展:(2)消极:①政治:导致权力过分集中和个人崇拜极易形成暴政,导致腐败,引起政局动荡。②思想:导致独尊一家、钳制思想,阻碍了思想进步和自然科学的发展。③经济: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造成渐渐落后于西方的局面。二、其他制度

结合选择性必修1考点2:秦朝的统治1.文书制度: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建立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政令能传送到全国各地。2.官员选拔:“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即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

实质:摒弃诸子学说,专任法家思想;

影响:形成了思想文化上的专制,造成了严重的倒退。3.官员考核:

上计制即每年岁末,郡国汇总,上报中央,御史参与审核。考核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4.监察:

中央:御史大夫;

地方:监御史5.法律: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篡。此后,历朝法律多以“律”命名。6.社会:(1)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2)整顿社会风俗。作用:巩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秩序,促进民族交融。二、其他制度

结合选择性必修2考点2:秦朝的统治7.经济:(1)统一货币(半两钱):

废止六国货币,指定秦的半两钱为法定货币,由国家统一铸造。作用:改变了长期以来币制的混乱状态,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2)统一度量衡:

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确保国家的财政收入。(3)交通:①统一车轨;②修筑驰道、直道、五尺道等,构成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③开凿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作用:加强各地经济联系;促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8.文化:统一文字(官方:小篆;民间:隶书)作用:有助于国家政策的推行和各地区间的文化交流,对中华民族长期保持文化认同和凝聚力产生重要影响。6.民族关系(1)设立官职: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2)边疆管理:北逐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设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7.赋税制度:

田赋税率高,人头税极重8.户籍管理:

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宗室籍(宗室贵族)、宦籍(官吏)、市籍(商贾)等。(1)奠定国家疆域:集全国之力北御匈奴,开拓西南及南方疆域,建立起幅员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2)民族国家认同:秦朝建立大一统国家,泰山封禅,祭祀文化名山和舜、禹等华夏先王,有利于强化华夏民族的祖先认同与文化认同,从而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3)政治制度构建:秦朝确立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和郡县制被后世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4)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各民族之间的交融,以及各地文化的交流与传播。(5)大一统观念:废除列国间重重关隘及限制,“大一统观念深入人心”。考点2:秦朝的统治二、其他制度

(三)秦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的意义考点3:秦朝的暴政与灭亡(一)秦朝的暴政:1.表现:(1)大兴土木,徭役繁重:

建造宫殿、陵墓、修长城;求仙访药;巡游、封禅,征发繁重。(2)焚书坑儒,思想专制:

接受李斯的建议,实施“焚书坑儒”,加强了思想专制,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恶劣的影响。①焚书: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下令天下将非秦国史书,非《诗》《书》等诸子百家书籍全部焚毁。②坑儒:秦始皇以“或为妖言以乱黔首”罪名,将460余名儒生方士坑杀。(3)严刑峻法,施行暴政:

尤其是秦二世残忍昏庸,实行严刑峻法,加重人民负担。2.结果:致使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尖锐化,最终爆发了农民起义,导致了秦朝的灭亡。考点3:秦朝的暴政与灭亡(二)秦末农民战争(1)原因:①秦朝的暴政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②法律严酷,逾期当死。(2)过程:①陈胜、吴广起义: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陈胜自立为王,号为“张楚”,不久战败。②项羽、刘邦亡秦:公元前207年,刘邦进占咸阳,秦亡。(三)楚汉战争:性质:项羽、刘邦为争夺统治权而发动的战争。公元前206年,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天下进行了楚汉战争,公元前202年,经过四年的战争,刘邦击败项羽,建立汉朝,历史上称“西汉”。历史人物:

刘邦出身农家,初任沛县泗水亭长释放刑徒而亡匿,后起兵投奔项梁公元前209年,率军进咸阳,秦朝灭亡,与父老“约法三章”,深得民心退至巴蜀,“暗渡陈仓”,重返关中围项羽于垓下,用“十面埋伏”战术,逼项羽自刎。前202年建立西汉。历史人物:

项羽楚名将项燕之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与叔叔项梁杀会稽郡守响应陈胜吴广起义巨鹿之战破釜沉舟,击败消灭秦军主力进军咸阳,杀秦王子婴,烧秦宫室,收财宝妇女自立西楚霸王,分封诸侯,抑制刘邦。问题探究:

秦朝为何短命而亡?材料一

失在于制,不在于政,周事然也。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柳宗元《封建论》材料二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贾谊《过秦论》

材料三

台湾世新大学教授王晓波:“它的征战、大兴土木也超过了生产力的承担极限。但是我不觉得秦亡跟法家有那么直接的关系,秦政在很多地方违背了法家的教训。秦的暴政之所以失败,是由很多偶然因素和举措失当造成的。——《中华读书报》(2013.6.26)提示:

秦亡于政而非亡于制(1)根本原因:秦朝的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表现为:①繁重赋役,抑制了农业的发展;②秦法刑法严苛,社会阶级矛盾严重激化;③秦始皇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征发繁重;④焚书坑儒,禁锢思想。(2)秦朝缺乏治理统一大国的经验;(3)对东方六国旧势力缺乏有效的融合和控制;(4)陈胜吴广起义和反秦势力的壮大(直接原因)。1.周秦之际政治文明演变的特征(1)统治者权力由分散到集中:由商周天子权力不集中到秦朝专制独裁的“皇帝制度”。(2)地方权力由独立到集权:由独立性较强的分封诸侯国到集权于中央的郡县。(3)政治制度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由商周时期的世官制到秦朝皇帝任免官员,从而形成官僚政治。(4)权力执掌由贵族到官僚:国家权力由商周时期的世袭贵族把持到秦朝由皇帝任命的官僚执掌。2.影响历史评价的主要因素(1)环境因素:①社会环境,尤其是政治环境和社会文化的因素。②时空环境,影响历史评价结果的高低。③技术环境,影响历史评价的效率和精度。(2)主体因素:①历史评价主体的社会地位及其与社会的关系。②历史评价主体的知识、能力、史学方法。③历史评价主体的心理因素、情感取向。(3)客体因素:历史事物自身的多元性、发展性。知识拓展:高考真题演练:1.(2023·湖北高考)司马迁认为,在推翻秦王朝过程中,项羽是天下诸侯的盟主,“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故而在《史记》中将项羽列入本纪。唐代史家刘知几则指出:“霸王者,即当时诸侯。诸侯而称本纪,求名责实,再三乖谬。”两者认识不同的根源在于()A.史书编纂体例的选择 B.正统观念的左右C.历史叙述原则的取向 D.情感倾向的影响【解析】

考点:史学理论——人物评价。

据本题材料司马迁“在《史记》中将项羽列入本纪”,刘知幾指出“霸王者,即当时诸侯。诸侯而称本纪,求名责实,再三乖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刘知幾是太过拘泥于名号、等级。司马迁设置本纪的主要着眼点不在身份名号,而在于以之作为一个历史时期史事之总纲领,看其是否起到支配历史大局的作用,所以两者认识不同的根源在于历史叙述原则的取向,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刘知幾对史书编纂体例的选择,排除A项;正统观念主要是指能够一脉相承,并且能够统一全国的某个政权的合法性,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情感因素不是导致两者不同认识的根源,排除D项。故选C项。C2.(2023·浙江高考)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共苦战斗不休”。秦国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相继灭掉六国,进而开创了“海内为郡县”“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局面,这表明A.分封制度的终结B.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C.宗法制度的湮灭D.中华文明起源到早期国家形成的重大转变高考真题演练:【解析】

考点:秦的统一。

据材料“海内为郡县”“天下……于上”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分裂动荡,秦统一六国,地方设郡县,中央确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故选B项;“终结”说法错误,分封制度在之后的朝代中,仍有实行,排除A项;宗法制是按照血统远近以区别亲疏的制度,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

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排除D项。B3.(2021·江苏卷)有学者认为,《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是供学习为吏者使用的识字课本。其末尾附录的两条魏律(颁布于公元前252年)规定:商贾和经营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