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基础2023版_第1页
免疫学基础2023版_第2页
免疫学基础2023版_第3页
免疫学基础2023版_第4页
免疫学基础2023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免疫学基础2023版

目录

1.免疫三大功能:.............................................................2

2.免疫系统的组成.............................................................3

3.免疫应答的分类.............................................................3

4.适应性免疫的作用特点.......................................................3

5.克隆选择性学说.............................................................4

6.免疫系统定义...............................................................4

7.免疫器官按功能分为.........................................................4

8.中枢免疫器官...............................................................4

9.T细胞分化成熟场所.........................................................4

10.B细胞分化成熟场所........................................................4

11.外周免疫器官..............................................................4

12.脾........................................................................4

13.淋巴细胞归巢..............................................................4

14.淋巴细胞再循环的生物学意义................................................5

15.抗原的概念................................................................5

16.抗原的基本能力............................................................5

17.半抗原.....................................................................5

18.免疫佐剂...................................................................5

19.抗原决定簇................................................................5

20.共同抗原表位..............................................................5

21.交叉反应...................................................................6

22.胸腺依耐性抗原(TD-Ag)..........................................................................................................6

23.胸腺非依耐性抗原(TI-Ag).......................................................................................................6

24.抗体.......................................................................6

25.抗体与免疫球蛋白关系......................................................6

26.高变区.....................................................................6

27.免疫球蛋白功能............................................................6

28.单克隆抗体................................................................7

29.饲养细胞...................................................................7

30.细胞因子..................................................................7

31.补体的概念.................................................................7

第1页共24页

32.补体激活的经典途径:......................................................7

33.补体激活的替代途径:......................................................7

34.MBL途径..................................................................8

35.补体的生物学功能..........................................................8

36.TCR-CD3复合物............................................................8

37.BCR-CD79a(lga)/CD79b(lgP)复合物.........................................8

38.CD40与CD40L.........................................................................................................................12

39.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HA)..................................................................................................13

40.MHCI类...................................................................13

41.非特异性免疫应答作用、特点...............................................13

42.抗原提呈细胞(APC)................................................................................................................13

43.外源性、内源性抗原提呈过程处理:........................................13

44.TCR对抗原识别的特点.....................................................14

45.MHCI类MHCH类分子细胞作用..........................................16

46.胸腺依赖性抗原(TD抗原)..................................................16

47.B细胞对TD抗原介导的体液免疫............................................16

48.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16

49.初次应答..................................................................17

50.再次应答..................................................................17

51.免疫耐受..................................................................17

52.免疫耐受形成的条件.......................................................17

53.抗原-抗体反应的一般规律...................................................18

54.抗原-抗体反应的影响因素,反应条件:......................................18

55.凝集反应..................................................................18

56.沉淀反应..................................................................19

57.免疫电泳..................................................................19

58.ELISA的原理..............................................................20

59.溶血空斑试验.............................................................22

1.免疫三大功能:

免疫防御:是机体排除外来抗原异物的一种保护功能。

免疫稳态: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进行自身调节,维持体内平衡的

第2页共24页

功能。

免疫监视: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细胞,防止发生肿瘤,控制癌变细胞的功

能。

免疫的功能包括防御功能、调节功能和监视功能这三大功能。

1.防御功能:

人体内的免疫系统能够有效地预防病毒、细菌以及其他病原体的入侵,从

而有效地预防一系列的感染性疾病发生。如果自身的免疫功能下降,便容易引

发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感染性疾病,进而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2.调节功能:

人体的免疫系统能够有效地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而且能够有效地清除体

内受损的细胞以及衰老的细胞,从而使人体长期处于稳定的状态。

3.监视功能:

该功能能够识别机体内的突变细胞,可以有效地预防肿瘤等相关疾病的发

生。如果免疫系统的监视功能降低,便会大大增加癌变的风险。

因此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对人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免疫系统的功能

紊乱,容易引发各种各样的疾病,特别是自身免疫能力低下的人群,一定要引

起重视,平时注意饮食的规律,而且保证营养均衡地摄入,并且根据自身的实

际情况进行相关的体育锻炼,能够有效地提高免疫力。

2.免疫系统的组成

由免疫器官(黏膜相关淋巴组织、胸腺、骨髓、脾脏、淋巴结),免疫细胞

(吞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T细胞和B细胞),及免疫分子(补体、细胞表面分

子、各种细胞因子)组成。

3.免疫应答的分类

固有免疫(先天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

免疫)

4.适应性免疫的作用特点

1识别自我与非自我2特异性3多样性4记忆性5自我

第3页共24页

调节性

5.克隆选择性学说

是1959年Burnet在研究免疫耐受性和Jerne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提

出的克隆选择性学说。

6.免疫系统定义

是机体执行免疫应答和免疫功能的组织系统。

7.免疫器官按功能分为

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

8.中枢免疫器官

也称初级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包括胸

腺、骨髓和腔上囊。是B细胞分化发育的场所。

9.T细胞分化成熟场所

胸腺

10.B细胞分化成熟场所

骨髓

11.外周免疫器官

是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淋巴细胞对外来抗原刺激产生免疫应答

的主要部位,包括有:淋巴结、脾脏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12.脾

脾是体内最大的免疫器官。

13.淋巴细胞归巢

第4页共24页

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

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

14.淋巴细胞再循环的生物学意义

1)使带有各种不同抗原受体的淋巴细胞不断在体内循环,增加与抗原和

APC接触的机会,有利于适应性免疫应答产生,许多免疫记忆性细胞也参与淋

巴细胞再循环,一旦接触相应抗原,可迅速进入淋巴组织产生免疫应答,

2)充实淋巴细胞,即淋巴组织科从反复循环的“细胞库”正补充新的淋巴

细胞,

3)保证淋巴细胞在组织中的均匀分布。

15.抗原的概念

是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诱导免疫应答并能与应答产物。

16.抗原的基本能力

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

17.半抗原

本身无免疫原性,但能和已经产生的抗体相反应的抗原,只具有免疫反应

性而没有免疫原性的物质。

18.免疫佐剂

是一种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与抗原一起或预先注入机体,能增强机体对

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

19.抗原决定簇

又称抗原表位,存在于抗原物质表面,决定抗原特异性的一些特殊化学基

团。

20.共同抗原表位

第5页共24页

抗原分子分子中常带有多种抗原表位、不同抗原之间含有的相同或相似的

抗原表位。是交叉反应的物质基础。

21.交叉反应

具有共同抗原表位的这些抗原分子成为共同抗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对

具有相同和相似表位的不同抗原反应,称交叉反应。

22.胸腺依耐性抗原(TD-Ag)

含有T细胞表位、需要T细胞参与才能诱导免疫应答的抗原。天然抗原绝

大数是TD-Ag.

23.胸腺非依耐性抗原(TI-Ag)

含有B细胞表位、可直接激活B细胞的抗原。

24.抗体

是B淋巴细胞在接受抗原刺激后,活化、增值并分化成浆细胞所合成、分

泌的球蛋白,具有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等生物活性。

25.抗体与免疫球蛋白关系

所有抗体是免疫球蛋白,但并非所有免疫球蛋白是抗体。

26.高变区

高变区为抗体与抗原结合的位置,因而称为决定簇互补区。VL、VH

27.免疫球蛋白功能

1特异性结合抗原(在可变区)2活化补体(CH2J3结合Fc受体(CH3、CH4)

免疫球蛋白分子功能:Ig是体液免疫应答中发挥免疫功能最主要的免疫分

子,免疫球蛋白所具有的功能是由其分子中不同功能区的特点所决定的

免疫球蛋白的种类:IgG是血清中免疫球蛋白的主要成分、IgM是Ig中分

第6页共24页

子质量最大,IgA有单体、双体或多聚体、IgD血清中含量低、IgE称反应素或

亲细胞抗体。

28.单克隆抗体

由单一克隆B细胞杂交瘤产生的,只识别抗原分子某一特定抗原决定簇的

特异性抗体呈为单克隆抗体。

29.饲养细胞

在体外细胞培养中,单个的或数量很少的细胞不易生存与繁殖,必须加入

其它活的细胞才能使其细胞生长繁殖的细胞。

30.细胞因子

是免疫细胞和某些非免疫细胞刺激诱导后合成并分泌的一类生物活性分

子。

31.补体的概念

补体并非单一分子,是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

一组不耐热、具有酶活性的球蛋白。

32.补体激活的经典途径:

,-、补体激活的经典途径

补体激活的经典途径(CP)又称传统途径或C1激活途径.参与经典途径的补^^关

!11种.各成分只有在抗原抗体(如IgG和IgM)复合物的作用下,才能依次激活…

/、冶工H44n

激活物:游离的抗体不能激活补体,只有抗体和抗原结合成复合物才是激

活补体的主要物质。

激活途径:1识别阶段:指C1识别免疫复合物中Fc片段并与之结合而活

化形成C1酯酶的阶段,2活化阶段:指活化的Cis依次酶解C4和C2,形成

C3转化酶,3攻膜阶段

33.补体激活的替代途径:

第7页共24页

第六章补体系统

<二、补体激活的替代激活途径.

补体的替代激活途径又称为旁路途径、C3激活途径、备解素途径、第二期兴卷完

:瑞反应。芍经典途在不同,该途彳仝是在抗体缺乏的情况下,不经过C\、C4、cJ最言

;;参呵这一途径的成分除C3外,还包括B、D、备解索、H、l等因子,送相高二

依赖j特异性抗体.在病原感染『期为机体提供了有效的防御机制,

激活物:主要是细菌细胞壁成分(脂多糖、肽聚糖、磷壁酸)

34.MBL途径

补体活化的MBL途径又称为凝集素途径或第三途径。

35.补体的生物学功能

1.溶菌、溶细胞作用2,调理作用3.加速清除免疫复合物4.免疫调节作

用5.介质作用6.中和及溶解病毒作用

36.TCR-CD3复合物

T细胞受体(TCR)和CD3均为T细胞膜上的重要分化抗原,是成熟T细胞

的特征性标志。

TCR:是由两条不同肽链构成的异二聚体,构成TCR的肽链有4种类

CD3:在胞膜上的表达及其参与T细胞活化,必须依赖与TCR异二聚体以

非共价键连接的多个肽链的表达。

37.BCR-CD79a(lga]/CD79b(lgB)复合物

参与细胞识别抗原与活化的主要分子

【摘要】:参与B细胞识别抗原、活化、增殖、分化或耐受的CD分子见

表5-2。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BCR特异性识别并结合抗原,在识别信号与

共刺激信号共同作用下,引起胞质内一系列生化改变及核内基因活化、转录与

表达,进而发生活化、增殖或分化。CD79a/CD79b的作用和CD3类似,其胞

质区含ITAM,能将BCR特异性识别与结合抗原的活化信号转入B细胞内,进

第8页共24页

而提供B细胞活化所需的第一信号。

和T细胞类似,B细胞激活也有赖于其表面辅助分子与相应配体结合所提

供的共刺激信号。另外,以上辅助分子还在B细胞生长、发育及分化中发挥重

要效应。参与B细胞识别抗原、活化、增殖、分化或耐受的CD分子见表5-

2。

表5-2与B细胞识别抗原与活化相关的主要CD分子

CD表达细胞功能

CD79a成热B细胞即Iga.传递BCR识别信号

CD79b成熟B细胞即g传递BCR识别信号

CD19前B细胞、成热B细胞B细胞活化及发育的调。

CD20前B细胞,成熟B细胞B细胞活化、增殖、分化

CD21成熟B细胞B细胞活化及发育的谢W

CD22成熟B细胞B细胞活化调节

CI>IO活化B细胞B细胞增殖、分化调节

CD45成熟H细胞B细胞活化调节

(一)BCR-CD79a(Iga)/CD79b(IgB)复合物

B细胞(抗原)受体(Bcellreceptor,BCR)即膜表面免疫球蛋白(mlg),为参

与B细胞特异性应答的关键分子(图5-5)。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BCR特异

性识别并结合抗原,在识别信号与共刺激信号共同作用下,引起胞质内一系列

生化改变及核内基因活化、转录与表达,进而发生活化、增殖或分化。

CD79a(即Iga或mb-1)以及CD79b(即IgB或B29)连接是异源二聚体,表达于

除浆细胞外各分化阶段的B细胞表面,是B细胞特征性表面标志。两个

CD79a/CD79b通过非共价键与mlg相连,组成BCR-CD79a/CD79b复合物。

CD79a/CD79b的作用和CD3类似,其胞质区含ITAM,能将BCR特异性识别

与结合抗原的活化信号转入B细胞内,进而提供B细胞活化所需的第一信号。

第9页共24页

Ag

图5-5BCR-CD79a(Iga)/CD79b(IgP)复合物及CD19/CD21/CD81复合

物参与B细胞信号转导

(二)CD19/CD21/CD81复合物

CD19/CD21/CD81复合物为B细胞活化的共受体,CD19分子胞质区与多

种激酶结合,能加强跨膜信号转导,促进B细胞活化(图5-5)。该复合物可调

节BCR活化的阈值,其中CD21(CR2)借助补体C3裂解片段而介导CD19与

BCR交联,从而促进B细胞活化,在B细胞初次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

1.CD19分布于除浆细胞外不同发育阶段的B细胞及FDC表面,为鉴定B

细胞的重要标志之一。CD19参与B细胞活化、信号转导与生长调节。CD19介

导信号传递有赖于与膜表面CD21、CD81组成的复合物结构。最近提出的双重

抗原识别(dualantigenrecognition)模型认为:BCR和抗原结合后,使CD19和

CD21相互接近形成复合物,抗原既可与BCR结合,也可通过补体C3dg与

CD21相连,后者激活CD19/CD21复合物中与CD19紧密结合的Src家族

Lyn,使CD19分子胞质段Tyr发生磷酸化,进而参与B细胞内信号传递(图5-

5)o

2.CD21表达于静止的成熟B细胞、FDC及咽部与宫颈上皮细胞表面,为

B细胞重要表面标志之一。CD21即CR2和EB病毒受体,其配体为某些C3裂

解片段(iC3b、C3dg、C3d)和EB病毒(图5-5)。CD21的功能如下。

(1)参与免疫记忆:覆盖于病原微生物的C3b可部分被裂解为C3dg,后者

第10页共24页

仍结合于病原微生物上或抗原表面,并且和淋巴滤泡内CD21+DC结合,进而

在诱导免疫记忆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2)参与B细胞增殖分化:CD21仅表达于成熟B细胞表面,前B细胞、未

成熟B细胞和浆细胞均不表达,表明CD21表达与B细胞增殖分化有关。

CD21具有生长因子受体样作用,外周血B细胞被某些刺激因子激活后,CD21

可转导增殖信号,介导B细胞进入细胞周期。

(3)参与调节IgE产生:CD23为CD21配体之一,CD23和CD21结合可促

使B细胞发生同种型转换而诱导IgE产生。

(4)参与信号转导与调节:CD21、CD19和CD81共同组成复合受体,参与

信号转导。

3.CD81广泛分布于B细胞、活化T细胞、巨噬细胞、DC、NK细胞和嗜

酸粒细胞表面。CD81与CD19及CD21组成B细胞信号转导的复合物,从而参

与BCR介导的信号转导(图5-5)oB细胞表面CD81与MHCI类/II类分子、

CD20、CD37、CD53和CD82等分子共价相连;T细胞表面CD81与CD4、

CD8和CD82相连。新近发现,CD81为丙型肝炎病毒(HCV)的受体。CD81可

能充当跨膜连接子,连接胞外区的相互作用蛋白及胞质尾部相互作用的信号蛋

白(如PI4-K和PKC),从而增强信号转导。CD81和MHCII类分子相互作用,

可使相互作用的膜蛋白聚集,从而增强与配体的亲和力以及相互作用。

㈢CD20

CD20表达于早期B细胞和成熟B细胞表面,分化为浆细胞后表达消失。

其功能如下。

1.参与跨膜Ca2+流动可能机制如下。

(1JCD20为启动第二信使通道的信号转导分子,并通过内源性通道调节跨

膜Ca2+流动。

(2JCD20可能和Ca2+通道复合体在结构上相似,进而参与调节跨膜Ca2

十流动。

(3JCD20本身可能就是一种Ca2+通道。

2.调节B细胞增殖、分化胞内Ca2+浓度低时,细胞进入生长周期。

CD20和抗体交联后,在浆膜上形成Ca2+通道,胞内钙离子浓度上升,抑制B

细胞从G1期进入S/G2+M期,抑制B细胞发育分化,并且抑制EBV或PWM

第11页共24页

诱导的Ig分泌,甚至引起细胞凋亡。

(四)CD22

CD22表达于B细胞系,B细胞活化时它的表达增加,一旦分化为浆细胞

则表达降低。人CD22主要分布于淋巴结浅皮质区(未受刺激的)B细胞,而生

发中心和体外活化的B细胞不再表达CD22和mlgDoCD22功能如下。

1.信号转导功能mlgM发生交联时,和其相关的CD22分子胞内段Tyr迅

速磷酸化,CD22所携带的1TIM磷酸化,能迅速募集Tyr磷酸化酶SHP-1,后

者在CD22介导的抑制信号传递中起重要作用。除此之外,CD22还具有独立

于mlgM/BCR之外的信号转导功能。

2.黏附分子作用CD22不但可介导B-B细胞和T-B细胞间相互作用,而

且还可通过和表达于同一细胞表面的自身配体(CD45)结合,介导后者的胞内信

号转导。

㈤CD40和CD154

CD40和CD154主要表达于B细胞、DC、某些上皮细胞、内皮细胞、成纤

维细胞及活化的单核细胞表面。CD154即CD40配体(CD40L),主要表达于活

化的CD4+T细胞和肥大细胞表面。CD40与CD40L相互作用具有重要的生物

学效应。

1.共刺激信号作用是参与B细胞活化的最关键的共刺激信号。

2.参与调节CD4+T细胞应答活化Th细胞表达CD40L增加,可与B细

胞表面CD40结合。

(1)刺激T细胞分泌IL-4,后者和IL-4R结合,诱导B细胞表达B7分子。

(2JCD40直接诱导B7表达。

(3JCD40L表达缺失或阻断CD40L的效应可导致T细胞失能。

(4)CD40分子在Ig产生及类别转换、记忆性B细胞形成等方面发挥重要作

用。

38.CD40与CD40L

CD40主要表达在B细胞、DC、某些上皮细胞等表面,属神经生长因子超

家族,CD4OL即CD40配体,主要表达于活化的CD+T细胞和肥大细胞表面。

他们的相互作用是B细胞活化过程中第二信号的主要分子。

第12页共24页

39.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HA)

机体参与排斥反应的抗原系统多达20个以上,其中能引起较强移植排斥

反应的抗原被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40.MHCI类

MHCH类分子结构、分布、及功能:书89

第八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表«-2MHCI类、MHCD类分子的结构、分布和功能

分子结构肽结合结构域细胞分体功能

识别和提呈内鼻性抗原肢,句辆助受体CI»结

链十所«有核细胞农向

aB2mM介,对CTtj&Rl*作用

抗原提[细胞,四别和提出外隙性抗摩欧•与辅助受体CIM结

a储+B健活化的T细胞合,劝n起限制作用

41.非特异性免疫应答作用、特点

能识别自身和非自身,对异物无特异性区别作用,对外来异物起着第一道

防线的防御作用,1.作用范围广2.反应快3.有相对的稳定性4.有遗传性5.是

特异性免疫的基础

42.抗原提呈细胞(APC)

是一类能够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把抗原信息传递给淋巴细胞而使淋巴细胞

活化的细胞。

43.外源性、内源性抗原提呈过程处理:

外源性抗原提呈过程处理:

1.肽段在内噬细胞内的产生

2.MHCII类分子向内噬细胞的转运

3.肽段与MHCII分子的组装

内源性抗原提呈过程处理:

1.由蛋白酶体水解产生肽段

2.肽段由胞质向粗面内质网的转运

第13页共24页

3.肽段与MHCI类分子的组装

44.TCR对抗原识别的特点

1.双识别2.TCR识别抗原肽的MHC限制性3.在外周免疫器官进行免疫应

TCR识别抗原的这种特点构成MC限制性的基础

淋巴细胞

参与应答的细胞(免疫细胞)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指在免疫应答过程中起

核心作用的免疫活性细胞,即淋巴细胞:第二类是指在免疫应答过程中起辅佐作

用的单核-巨噬细胞;第三类是指单纯参与免疫效应的其他免疫细胞。由于免疫

细胞的种类较多。为便于初学者掌握,将常用的细胞简称和略语列于表4-3.

细胞质

内质网

核膜

细胞核

核仁

线粒体

高尔基体

内质网

核糖体

细胞膜

中心粒

淋巴细胞(lymphocyte)是受免疫系统的主要细胞,按其形成大小可分为大

(11-18um),中(7〜11um)、小(4〜7um)三类:按其性质和功能可分为T细

胞、B细胞和NK细胞。不同类型的淋巴细胞很难从形态学上分辨,只能通过

其不同的表面标志和不同的反应性进行区分。

T细胞是在胸腺中成熟的淋巴细胞,故称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

(thymus-dependentlymphocyte),简称T淋巴细胞或T细胞,是血液和再

循环中的主要淋巴细胞。

第14页共24页

(-)T细胞的表面标志

在T细胞发育的不同阶段,细胞表面可表达不同种类的分子,这些分子与

细胞功能有关,也可作为签别T细胞甩其活化状态的表面标志。

运输小泡

顺面

囊泡融合金।打成囊泡

反面

—分泌囊泡

高尔基体一

T细胞受体(Tellreceptor,TCR)又称T细胞抗原受体,可表达于所有成

熟T细胞表面,是T细胞识别外来抗原并与之结合的特异受体。TCR由和B两

个肚链组成,两肤链之间由二硫键连接,其结构和功能均类似IgG分子的一个

Fab段。0链与1EG的轻链相似,由V、J和C区3个基因片段重组的基因进行

编码:B链类似于leG重链的V区和CH区,由VD.J和C区4个基因片段重组

第15页共24页

的基因进行编码。在T细胞发育过程中,编码a及B链的基因经历突变和重

排,因此TCR具有高度的多态性,以适应千变万化的抗原分子。

一细胞膜

细胞核

细胞质

液泡

叶绿体

图X-7植物细胞(左)和动物细胞(右)的结构模式图

的是,TCR一般只结合与MIC分子与B细胞表面的1g分子一样,TCR

能特异性地与抗原结合。与1g分子不同连接的抗原,这是由于TCR与抗原的

结合力较弱,并且常常只有。链或B链单独表达的缘故。TCR识别抗原的这种

特点构成MC限制性的基础。

45.MHCI类MHCII类分子细胞作用

MHCI类分子的抗原提呈细胞包括所有有核细胞,可作为内源性抗原的提

呈细胞MHCII类分子的抗原提呈细胞包括树突状细胞、单核巨噬细胞、B细

胞等,主要是对外源性抗原提呈细胞选择题

46.胸腺依赖性抗原(TD抗原)

TD抗原指需要Th细胞和巨噬细胞参与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性

物质

47.B细胞对TD抗原介导的体液免疫

1.B细胞对TD抗原的识别2.B细胞的活化3.B细胞的增值和分化

48.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

第16页共24页

在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不需要T细胞辅助,所以称胸腺非依赖性抗原

49.初次应答

主要为IgM,IgM由浆细胞合成分泌,是分子量最大的一类免疫球蛋白,

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分子相似,可分为IgMl和IgM2两个亚型。

IgM存在于血清中,是个体发育过程中最早产生的抗体,也是体液免疫应答中

经抗原刺激后,最先出现的特异性抗体,因此可用于感染的早期治疗诊断。

IgM在感染的3-5天开始产生,代表机体处于急性感染,但该抗体维持时

间短、消失快,在血中持续2-3周,且不能通过胎盘。IgM有溶解细菌、激活

补体、免疫调理和凝集的作用,在感染早期可以发挥清除病毒的作用。

50.再次应答

主要为IgG,抗体可迅速产生高效、特异的再次应答

IgG也叫免疫球蛋白G,它是由浆细胞合成分泌的一类具有抗体活性的球

蛋白。通常浆细胞可分泌五种免疫球蛋白,包括IgA、IgM、IgG、IgE和IgD。

IgG是人体含量最多的免疫球蛋白,它是免疫球蛋白的主要组成成分,也是唯

一可以通过胎盘的免疫球蛋白,它可以通过自然被动免疫由母体传给新生儿,

从而使新生儿获得免疫性抗体,对于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等都具有抗体活性。

一般在急性感染接近后期时,IgG的含量会达到高峰,并且在血液中持续

较长的时间,甚至可能长期存在,通常代表感染在体内已经存在了一段时间,

提示处于感染的中、后期或者既往曾经有过感染。此外,当机体患有免疫增殖

性疾病时,如多发性骨髓瘤,IgG也会明显的增高。

51.免疫耐受

动物机体在一定情况下对某些抗原表现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的活性状态

52.免疫耐受形成的条件

1.机体方面2.抗原因素(抗原的性质、剂量,抗原进入的途径,载体的性

质)

第17页共24页

1.影响免疫耐受形成的因素

免疫耐受的形成与抗原的剂量(过高和过低)、抗原的类型、抗原的免疫

途径、抗原表位特点以及宿主的免疫状态等均有关系。

2.形成免疫耐受的机制

在T及B细胞发育过程中,对自身共有抗原应答的细胞被克隆消除或克隆

无能(中枢耐受);在外周,医学教育|网搜集对组织特异自身抗原应答的T

及B细胞,因克隆无能、克隆不活化、免疫忽视,及免疫调节抑制Tregs/Ts

细胞作用(外周耐受),不能执行免疫应答所致。对非己抗原的耐受是由于抗

原剂量太低,不足以活化APC和淋巴细胞;或抗原浓度太高,导致细胞凋亡或

通过诱导Tregs/Ts细胞发挥免疫耐受的作用。

3.免疫耐受的维持与终止

中枢免疫耐受一般维持比较持久,外周的免疫耐受维持相对较短。对自身

抗原的免疫耐受,常因感染的分子模拟作用,或DC及Th细胞旁路活化作用,

而被打破,导致自身免疫病。

53.抗原-抗体反应的一般规律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比例与结合物的可见性、可逆性、阶段性。

54.抗原-抗体反应的影响因素,反应条件:

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参与反应的抗原、抗体本身的特性及与反应条件相关

的电解质、酸碱度和温度

反应条件:1.抗原、抗体比例2,电解质3.酸碱度4.温度

55.凝集反应

是指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相互作用出现凝集的现象

什么是凝集反应:

细菌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可出

现肉眼可见的凝集(agglutination)现象。早在1896年,Widal就利用伤寒病

人的血清与伤寒杆菌发生特异性凝集的现象,有效地诊断伤寒病。至1900年

Landsteriner在特异性血凝现象的基础上发现了人类血型,并于1930年获得

第18页共24页

了诺贝尔奖金。凝集试验灵敏度高,方法简便,迄今已成为通用的免疫学试

验,广泛应用于临床检验。

56.沉淀反应

指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合适的电解质存在条件下发生特异结合并形成

可见的免疫复合物沉淀

沉淀反应是临床医学检验技师考试需要了解的知识点,

沉淀反应(precipetaiton)是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特异性结合所出现的

反。早在1897年Kraus就发现,细菌培养液与相应抗血清混合时可发生沉淀

反应。1905年Bechhold把抗体放在明胶中,将抗原加于其中,发现沉淀反应

可在凝胶中进行。Oudin(1946)报告了试管免疫扩散技术,Mancini

(1965)提出单向免疫扩散技术,使定性免疫试验向定量化发展。另一方面,

免疫浊度法的出现,使沉淀反应达到快速、微量、自动化的新阶段。

沉淀反应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发生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

第二阶段形成可见的免疫复合物。

经典的沉淀反应在第二阶段观察或测量沉淀线或沉淀环等来判定结果,称

为终点法;而快速免疫浊度法则在第一阶段测定免疫复合物形成的速率,称为

速率法。现代免疫技术(如各种标记免疫技术)多是在沉淀反应的基础上建立

起来的,因此沉淀反应是免疫学方法的核心技术。

57.免疫电泳

是将蛋白质区带电泳和双向免疫扩散相结合的免疫分析技术

病情分析:免疫电泳是将琼脂电泳和双向琼脂扩散结合起来,用于分析抗

原组成的一种定性方法。此项技术由于既有抗原抗体反应的高度特异性,又有

电泳分离技术的快速、灵敏和高分辨力,是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的一项免

疫学基本技术。主要用于血清蛋白组分的分析,如多发性骨髓瘤、肝病、全身

性红斑狼疮等;抗原、抗体的纯度的检测;抗体各组分的研究等。

免疫电泳是检验技士考试需要掌握的知识

第19页共24页

实验方法:

1.取已溶化的1%离子琼脂倾注于玻片上制成琼脂板。

2.冷却凝固后,按照模板于挖槽线上下两侧各打孔一个,并分别用微量

加样器加入待检血清及人IgG各15口1。

3.置电泳槽内,注意电泳标本应放负极“一”一侧。并将已浸透缓冲液

的滤纸一端覆盖于琼脂板两侧各约0.5mm,另一端浸于电泳液中。

4.接通电源。电压、电流及时间应视仪器性能而定。一般电势梯度

6V/cm,电流每板20mA,泳动时间1〜2小时。

5.电泳完毕,关闭电源,取出琼脂板。按模板位置用解剖刀挖横槽,用

特制尖吸管加入抗人全血清抗体。

6.置湿盒中,于37c温箱中扩散24小时。

结果:

根据沉淀弧的位置及形状,参照免疫球蛋白迁移范围示意图,识别主要

唔。

58.ELISA的原理

基本检测原理是,将抗体或抗原包被到某种固相载体表面,并保持其免疫

活性。

常用ELISA实验原理简介

ELISA,即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其基本原理是将一定浓度的抗原或者抗体

通过物理吸附的方法固定于聚苯乙烯微孔板表面,加入待检标本,通过酶标物

显色的深浅间接反映被检抗原或者抗体的存在与否或者量的多少。ELISA技术

作为免疫标记技术(包含免疫荧光技术,免疫放射技术,免疫酶技术和免疫胶

体金技术)中的一种,已广泛应用于科研和临床实验中,具有快速、定性或者

定量甚至定位的特点。

ELISA可用于测定抗原,也可以测定抗体。在这种测定方法中有3种必要

的试剂:①固相的抗原或抗体;②酶标记的抗原或抗体;③酶作用的底物。根

第20页共24页

据试剂的来源和标本的性状以及检测的具备条件,可设计出各种不同类型的检

验方法。

一、双抗体夹心法

双抗体夹心法,其基本原理是将一定量的包被抗体以物理吸附的方法固定

于聚苯乙烯微孔板表面,加入无关蛋白载体封闭未结合位点,然后加入含有抗

原之待测样品,通过加入酶标记特异性抗体后用TMB底物显色,微孔板中颜

色的深浅与待测物的浓度呈正相关。该方法适用于测定二价或二价以上的大分

子抗原,不适用于测定半抗原及小分子单价抗原,因其不能形成两位点夹心。

二、竞争法

竞争法一般分为直接竞争法和间接竞争法,这里我们以直接竞争法为例进

行原理讲解。直接竞争法,其基本原理是:将合适浓度的包被抗体包被于微孔

板中,加入无关蛋白载体封闭未结合位点,加入标准品(样本)和生物素标记

的抗原物质进行竞争结合,经合适的温度和一定时间的孵育,洗涤后,加入

HRP标记的链霉亲和素进行反应,TMB显色,微孔板中颜色的深浅与待测物

的浓度呈负相关。该方法一般用来检测具有较少表位的小分子物质,当然,这

种方法也可以用来检测大分子抗原物质甚至是抗体。检测大分子抗原物质时,

由于空间位阻的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