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科学家小故事化学家毕希纳_第1页
高中生物科学家小故事化学家毕希纳_第2页
高中生物科学家小故事化学家毕希纳_第3页
高中生物科学家小故事化学家毕希纳_第4页
高中生物科学家小故事化学家毕希纳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化学家毕希纳爱德华·毕希纳(德语:EduardBuchner,1860年5月20日-1917年8月13日),德国化学家,由于发觉无细胞发酵1907年获诺贝尔化学奖,被誉为“农夫出身的天才化学家”。1860年,毕希纳出身于德国慕尼黑。年幼时,产科和法医学教授的父亲不幸去世,他的哥哥承当起他的教化责任,直至中学毕业。服完兵役后,毕希纳在慕尼黑技术高校主攻化学,但因家庭经济困难不得不放弃学业,在一家罐头厂工作四年。经济好转后,毕希纳又重新起先自己的高等教化,1884年顺当获得学位后,追随慕尼黑高校化学家阿道夫·拜尔(190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学习化学,拜耳为毕希纳建立了特地从事细菌和发酵化学探讨的试验室。后至埃尔朗根-纽伦堡高校随埃米尔·菲舍尔学习。1885年,毕希纳发表了第一篇论文:《氧对发酵的影响》,1888年,毕希纳在慕尼黑高校获得化学博士学位,两年后成为拜尔的教学助手。1893-1913年,毕希纳历任基尔高校分析化学所主任、基尔高校教授、蒂平根高校分析药物化学教授、柏林高校农学院化学教授、布雷劳和维尔茨堡高校教授。毕希纳一生从事发酵过程和酶化学的探讨,并于1896年取得了重大成果,成为闻名的生物化学家。他证明白使碳水化合物发酵的是酵母所含的各种酶而不是酵母本身。1907年他为此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1907年,由于“无细胞酵解现象的发觉”,毕希纳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尽管毕希纳在当时化学界不是大师巨匠,且许多人认为他的试验过于简洁,不适合荣获如此重大的荣誉,但瑞士皇家科学院还是将这项荣誉颁发给他,事实证明这个确定是正确的,20世纪生物化学迅猛发展,近70项诺贝尔奖都颁发给该领域,即使在分子生物学成为主流的今日,酶学仍是一大热点,如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发觉端粒和端粒酶如何爱护染色体”的探讨。毕希纳试验中运用的玻璃仪器是发酵管。它是是具有高脚底座的长颈弯管,有一个直立的玻璃管和一个边管连接的玻璃泡。介绍毕希纳试验的许多资料中,总会出现发酵管左侧液面高于右侧,这是为什么呢?这与发酵管的运用方法有关。运用发酵管进行试验时,先将蔗糖溶液与酵母汁混合后放入发酵管中,注入的容量为弯管处的1/2(约整个发酵管的4/5),用手指摁住发酵管口,沿垂直面对外翻转1800,然后再按原翻转方向返回,这就将左侧带有刻度的管全部充溢。一段时间后,糖液与酵母汁混合液起先反应,产生气泡和酒精。由于二氧化碳气体的积累,直立管的液面起先下降。假如此时管的液面中加入KOH晶体,它将会汲取二氧化碳,随即左侧管中的液面将会上升到管的顶部。图1毕希纳的试验装置在毕希纳试验之前,生物学家和化学家关于发酵的机理始终存在不同的观点和争辩(详见“李比希”的介绍),与毕希纳同时代的法国闻名微生物学家路易·巴斯德早在1857年就幵始探讨这方面的内容,他强调生物体或细胞的作用,认为酵母发酵必需在活细胞状态、无氧环境中才能进行,而近代化学先驱尤斯图斯·冯·李比希更倾向于从化学角度考虑问题,提动身酵实质上是细胞内酵素(酶)发挥作用的结果,并且酵素只能在酵母细胞死亡后才能发挥作用。毕希纳的试验最终结束了这场争辩。在探讨发酵始终未取得志向结果之后,他起先探讨酵母汁的药用价值。他和助手共同研制出一种高效提取酵母液的方法:运用沙子和硅藻土研磨酵母破坏外壁使内部液体释放,然后过滤除去未粉碎酵母及部分碎片而获得酵母汁。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避开了以前运用特别溶剂或高压所产生的破坏性(以今日的视角看,避开了酶的变性失活)。改进方法后,毕希纳获得许多的酵母汁,如何存放这么多的酵母汁是毕希纳头疼的一个问题,当时酵母的爱护剂一般运用蔗糖(因此毕希纳早期的试验中并非试验葡糖糖,而是蔗糖),当他将蔗糖加入酵母汁后发觉一个惊奇的现象——混合物总会出现发泡现象,毕希纳没有放过这个异样状况,觉得这绝不是个偶然现象。进一步探讨发觉蔗糖被酵母汁催化转变成二氧化碳和酒精,发泡正是由于产生二氧化碳的原因。由于酵母汁已经过研磨和过滤,因此不存在活酵母,这说明引起发酵的酵素不须要活细胞存在,在体外照样可以发挥作用。由此,毕希纳认为发酵是由一种物质发挥作用完成的,他将这种物质命名为酵酶,它既可以在活细胞内发挥作用(催化发酵),也可以在细胞外催化发酵。图2毕希纳的无细胞酵解试验过程进一步分析毕希纳的试验,还可以发觉另一项重要结论:在用发酵管进行试验时,无论有没有用软木塞封口,蔗糖和酵母汁混合液都会发生发酵现象。这与当时巴斯德的“无氧发酵、有氧抑制发酵”的主流观点相反。因此这个试验另一个重要的结论,就是对发酵概念的补充:发酵即使在氧气存在的状况下也可以发生。毕希纳虽然没有进一步阐明蔗糖转化成酒精的反应机制,但他却促使一大批科学家起先探讨酶的本质、酵解机制等问题,这为生物化学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奠基作用。无细胞酵解试验从试验设计到试验操作都是特别简洁的。以巴斯德的学术造诣,莫非就没想过提取酵母汁来完成毕希纳的试验吗?假如他做了试验,为什么还会认为这种物质无法在体外发挥作用呢?事实上巴斯德和他的学生在1860年就提取出酵母汁尝试进行无细胞发酵试验,试验结果显示无法完成发酵,究其缘由,是因为巴斯德团队运用的试验材料是巴黎酵母,这是一种蔗糖酶缺陷型酵母,故酵母汁与糖液的混合液无法发酵。而毕希纳运用的是慕尼黑酵母,这种酵母细胞中富含蔗糖酶,并在他的高效提取酵母汁的方法下仍能保存活力,所以他的试验现象特别明显。正因为如此,许多人认为毕希纳的胜利是一个意外,也是一种幸运。但在幸运的背后,我们不能忽视毕希纳对于科学技术的创新精神,对于试验中任何一个细微环节的关注都勇于质疑科学权威的精神,这些都是他最终发觉无细胞酵解现象不行或缺的因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比希纳赴罗马尼亚的前线战地医院担当医师,曾任德国陆军少校,1917年8月3日受伤返回德国,10天后逝世于慕尼黑,享年57岁。毕希纳的试验探讨发觉结束了长达半个世纪有关发酵本质的争辩。他把酵母菌细胞的生命活力和酶的化学作用紧密结合,大大推动了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