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遂宁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四川遂宁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四川遂宁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四川遂宁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四川遂宁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遂宁市2023—2024学年度高中二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题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笔迹的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平家蟹的大量繁衍无关螃蟹的自身愿望,而是渔民们无意识选择的结果。我们把这个过程叫作“人工选择”。实际上几千年来,人类一直在有意识地选择哪些动植物应该生存,哪些应该淘汰。我们从小就接触的果蔬家畜来自哪儿?它们是不是在野外自由地生活着,后来才决定去农场过不那么艰苦的生活?不,当然不是了。它们中的绝大多数品种都是人类造就的。人工选择的本质——包括平家蟹、狗、奶牛和大穗玉米——可以归结于:动植物的性状和行为都是遗传的,人类出于某些原因,会选育其中的一些种类,淘汰另一些。得到选择的品种繁衍壮大;另一些日渐稀少,甚至灭绝。既然人类能让动植物产生新品种,那大自然难道就不能了吗?当然能了。类似的过程叫作“自然选择”。亿万年光阴里,生物发生彻头彻尾的变化,本质和人类在短时间内改变动植物的性状并无不同。这一观点有化石作为证据支撑。化石记录清楚地显示,许多曾经横行于地球的生物如今彻底消失。灭绝的物种,远比现存的物种要多;它们是漫长生物演化史中已经终结的试验。物种驯化的遗传变异速度惊人。直到中世纪早期,兔子才得到驯化;咖啡要等到15世纪才被驯化;甜菜则是19世纪;貂依然处在驯化的早期阶段。不到一万年里,驯化让羊从每次产出不到1千克的粗毛,变成了10千克甚至20千克的细毛;奶牛泌乳期产出的牛奶,也从几百毫升增至足足百万毫升。如果人工选择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造成如此巨大的改变,那持续亿万年的自然选择,又能带来什么呢?答案是千姿百态、斗艳争辉的生物界。物种演化绝非空中楼阁似的理论,它有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例。大自然里新生的动植物数量,远比最终活下来的要多,环境压力选择了那些因为偶发变异而更适宜生存的物种繁衍后代。变异——遗传上的突变——是真的,为演化提供着基础素材。大自然选择那些更适宜生存的突变体,导致生命逐渐从一个形态转变到另一个新形态,而这就是新物种的由来。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写道:人类并不能直接改变物种;他们只是把生物置于新的环境下。是自然法则在影响那些生物,导致它们变异。但人类确实可以在自然变异中进行选择,并按自身意愿让其逐渐累积。通过这种方式,他就培育出了更符合自身利益或喜好的动植物。这一过程可以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也可能是无意识行为的结果。比如他只是保留了最有用的个体,对于品种本身的改变并未加以考虑……我找不到明显的理由,认为在驯化环境下行之有效的原则,在自然条件下却不会发生作用……生物的繁殖数量,远比最终存活的要多……无论什么物种、什么年月、什么季节,只要它能比竞争对手多一点点优势,或对周遭环境的适应力更好一些,就会打破平衡。赫胥黎是演化论在19世纪时最坚定的捍卫者和推广者,他曾这样评价达尔文和华莱士的著作:“一道刺破黑夜的光,让迷失的人找到了路。无论这条路能否带他回家,至少提供了前进的方向……”第一次读到《物种起源》时,我禁不住感叹:“我居然没想到这一点,真是愚蠢啊!”我猜,哥伦布的同伴们也说过一样的话……物种多样化、生存竞争、对环境的适应,这些事众所周知;然而在达尔文和华莱士驱散黑暗之前,谁也没想到通往问题核心的道路就在我们身边。演化论和自然选择这两个概念曾让世人震惊不已,对不少今人而言依然如此。生物的优雅简洁,它们结构与功能的高度吻合,让我们的祖先赞叹折服,从而相信那是出自伟大设计师的手笔。即使是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也比最精巧的怀表复杂,而怀表不会自己进行组装,或者慢慢发生变化,更不会从落地钟演变而来。钟表的存在,意味着钟表匠的存在。原子和分子似乎不可能自发结合,创造出那些无处不在的、复杂又微妙的生物。我们祖先掌握的历史记录十分有限,因此他们认为每个生物都经过精心设计,一个物种不会变成另一个物种。我们渴望理解自然的意义及其法则,而“伟大设计师的精心设计”恰好满足了这种渴望。这解释既自然,又动人,而且富有人性。但正如达尔文和华莱士所示,还有另一种解释。它不仅同样自然、动人、富有人性,而且比前者更令人信服:那就是自然选择。它使生命乐章随着世代流逝而愈发美妙。(节选自卡尔·萨根《宇宙》,虞北冥译)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类一直在有意或无意地选择淘汰某些动植物,大量繁衍的平家蟹以及今天生活中的果蔬家畜大都是人类如此选择的结果。B.自然选择也可使动植物产生新品种,生物在亿万年光阴里发生彻头彻尾变化与人类短时间内改变动植物的性状本质相同。C.物种驯化使那些因环境压力偶发变异而更适宜生存的物种得以繁衍后代,以致大自然里最终活下来的动植物比新生的少。D.达尔文认为,自然法则使物种发生变异,人类并不能直接改变物种,但人类可按自身意愿在自然变异中培育符合需求的物种。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从人们熟悉的物种出发讲述自然界的人工选择,文中多处运用拟人、设问,语言生动幽默,有助于激发读者阅读兴趣。B.为了说明物种驯化的遗传变异速度惊人,作者通过列举羊产羊毛及奶牛产奶的具体数字,有效地增强了文章说服力。C.作者引用《物种起源》中的相关文字阐述了新物种的由来,并进一步引用赫胥黎的评价肯定了演化论的权威性。D.文章以钟表和钟表匠为喻说明生物演变遵循了自然法则,是“伟大设计师的精心设计”,通俗易懂,便于科学普及。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漫长的生物演化史表明人类的动植物试验终结了一些曾横行于地球的生物,因此,为保护动植物,人类应减少此类试验。B.人类对物种的驯化并非随物种产生而进行,而是到了一定发展阶段才开始的,这与人类的某种利益需求及其目的紧密相关。C.任何物种任何时候只要比竞争对手多点优势或对环境适应力更强,就会打破生态平衡,人类应抑制其生长以保护生态平衡。D.生物的结构与功能高度吻合,即使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也显得十分精巧,因而大量发展单细胞生物更有利于新物种产生。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比喻,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出丰富的意蕴,请结合材料说说你对这句话含意的理解。(4分)5.本文具体形象地讲述了物种演变的科学知识,请简要梳理本文的思路。(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春蚕(节选)茅盾天气继续暖和,太阳光催开了那些桑拳头上的小手指儿模样的嫩叶,蚕事的动员令也在各方面发动了。藏在柴房里一年之久的养蚕用具都拿出来洗刷修补。那条穿村而过的小溪旁边,蠕动着村里的女人和孩子,工作着,嚷着,笑着。这些女人和孩子们都不是十分健康的脸色,——从今年开春起,他们都只吃个半饱。可是他们那简单的头脑老是这么想:只要蚕花熟,就好了!他们想象到一个月以后那些绿油油的桑叶就会变成雪白的茧子,于是又变成丁丁当当响的洋钱,他们虽然肚子里饿得咕咕地叫,却也忍不住要笑。这些女人中间也就有老通宝的媳妇四大娘和十二岁的小宝。这娘儿两个已经洗好了那些团扁和蚕箪,坐在小溪边的石头上撩起布衫角揩脸上的汗水。“阿四嫂!你们今年也看(养)洋种么?”小溪对岸的一群女人中间有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姑娘隔溪喊过来了。四大娘认得是隔溪的对门邻舍陆福庆的妹子六宝。“阿爹做主呢!——小宝的阿爹死不肯,只看了一张洋种!听得带一个洋字就好像见了七世冤家!洋钱,也是洋,他倒又要了!”小溪旁那些女人们听得笑起来了。收蚕的时期一天一天逼近了。这二三十人家的小村落突然呈现了一种大紧张,人们似乎连肚子饿都忘记了。去年秋收固然还好,可是地主、债主、正税、杂捐一层一层地剥来,早就完了。现在他们唯一的指望就是春蚕,一切临时借贷都是指明在这“春蚕收成”中偿还。他们都怀着十分希望又十分恐惧的心情来准备这春蚕的大搏战!谷雨一天近一天了。村里人家的布子都隐隐现出绿色来。女人们在稻场上碰见时,都匆忙地带着焦灼而快乐的口气互相告诉道:“六宝家快要‘窝种’了呀!”“荷花说她家明天就要‘窝’了。有这么快!”四大娘看自家的三张布子。不对!那黑芝麻似的一片细点子还是黑沉沉,不见绿影。拿到亮处去细看,也找不出几点绿来。幸而再过了一天,四大娘再细心看那布子时,哈,有几处转成绿色了!而且绿得很有光彩。四大娘立刻告诉了丈夫阿四,告诉了老通宝,也告诉了她的儿子小宝。她就把那些布子贴肉温在胸前,就像抱着吃奶的婴孩。夜间,她抱着那三张布子到被窝里,让密密麻麻的蚕子儿贴着肉,动也不敢多动了。她想起第一次怀孕时小宝在肚子里,也是那样的!“宝宝”都上山了,老通宝他们还是捏着一把汗。听得山棚上有些屑屑索索的细声音,他们就忍不住想笑,过一会儿又不听得了,他们的心就重甸甸地往下沉了。这样地,心是焦灼着,却不敢向山棚上望。“上山”后三天。四大娘再也忍不住,也偷偷地挑开芦帘角看了一眼,她的心立刻卜卜地跳了。那是一片雪白,几乎连缀头都瞧不见;那是四大娘有生以来从没有见过的好蚕花呀!老通宝全家立刻充满了欢笑。现在他们一颗心定下来了!“宝宝”们有良心。他们全家一个月的忍饿失眠总算不冤枉,天老爷有眼睛!同样的欢笑声在村里到处都起来了。今年蚕花娘娘保佑这小小的村子。小溪边和稻场上现在又充满了女人和孩子们。这些人都比一个月前瘦了许多,眼眶陷进了,嗓子也发沙,然而都很快活兴奋。可是村里的空气一天一天不同了。才得笑了几声的人们现在又都是满脸愁云。各处茧厂都没开门的消息陆续传来。往年这时候,收茧人像走马灯似的在村里巡回,今年没见半个,却换替着来了债主和催粮的差役。请债主们就收了茧子罢,债主们板起面孔不理。全村子都是嚷骂,诅咒,和失望的叹息!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今年蚕花好了,他们的日子却比往年更加困难。并且愈是像老通宝他们家似的,蚕愈养得多,愈好,就愈加困难,——“真正世界变了!”老通宝捶胸跺脚地没有办法。终于一线希望忽又来了。不知从哪里得的消息,说是无锡脚下的茧厂还是照常收茧。于是老通宝便又和儿子阿四商量把茧子弄到无锡去卖。阿四也同意了。很快去借了一条赤膊船,还买了几张芦席。他们这卖茧子的远征军就此出发。五天以后,他们果然回来了。但不是空船,船里还有一筐茧子没有卖出。原来茧厂挑剔得非常苛刻:洋种茧一担只值三十五元,土种茧一担二十元,薄茧不要。老通宝他们的茧子虽然是上好的货色,却也被茧厂里挑剩了那么一筐,不肯收买。老通宝他们实卖得一百十一块钱,除去路上盘川,就剩了整整的一百元,不够偿还买青叶所借的债!就是这么着,因为春蚕熟,老通宝一村的人都增加了债!老通宝家为的养了五张布子的蚕,又采了十多分的好茧子,就此白赔上十五担叶的桑地和三十块钱的债!一个月光景的忍饥熬夜还不算!1932年(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虽然肚子饿得咕咕叫,却还是忍不住要笑,这一细节突出了女人和孩子们的乐观坚强。B.在茧种的选择上,四大娘和阿四发生了矛盾,四大娘希望多养洋茧种,阿四坚决反对。C.一个月的时间里,女人和孩子们都瘦了许多,眼眶深陷,由此可见为蚕事操劳的辛苦。D.老通宝和阿四满怀希望地“远征”无锡卖茧,却落得赔本的结局,这是他们没有料到的。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篇描写了女人和孩子们在小溪边劳作的场面,富有生活气息,营造出了一种辛劳但愉快的氛围。B.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交代了农民艰难的处境,反映了他们深受盘剥的社会现实以及无力改变现状的失落。C.从喜悦到失望,从重燃希望到再次失望,小说中人物心理多次发生陡然变化,让小说的情节波澜起伏。D.作者精心布局,结构严谨而富于变化,老通宝一家忍饥挨饿夺取的丰收和赔本的结局形成强烈的反差。8.“四大娘看自家的三张布子”这一段,是如何表现人物心理状态变化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9.关于茅盾的《春蚕》,有评论家说:“人物的命运,既在养蚕过程之中,又超越于养蚕之上”,对于这一评价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诗人朱碧潭君汶,以名家子,少从父薄游,往来荆湖豫章,泛洞庭、彭蠡、九江之间,冲簸波涛,以为壮也。登匡庐山,游赤壁,览古名贤栖遁啸咏之迹,有发其志,遂学为诗,耽酒自放。当其酣嬉颠倒,笑呼欢适,以诗为娱,顾谓人莫知我。人亦皆易之,无以为意者。其诗不行于时。屋壁户牖,题墨皆满,涂污淋漓,以诧家人妇子而已。贫不自谋,家人诮之曰:“何物可憎,徒痴墙户,曾不可食,其为画饼耶!”取笔砚投掷之,欲以怒君,冀他有所为。君不为怒,亦不变也。一日,郡守出教,访所谓朱诗人碧潭者。吏人持教喧问市中,莫识谓谁,久乃知其为君也。吏人至门,强君入谒。君衣褐衣,窄袖而长裾,阔步趋府。守下与为礼,君无所不敢当,长揖上座。君所居西郊,僻处田坳林麓之交,终日无人迹。守独出访之。老亭数椽欹倾,植竹撑拄,坐守其下。突烟昼湿,旋拾储叶,煨火烧笋,煮茗以饮守。皂隶忍饥诟骂门外,君若不闻。于是朱诗人之名,哗于郡中,其诗稍稍传于人口。然坐以匹夫交邦君,指目者众,讪疾蜂起。而守所以礼君如彼其降,又不为能诗故。守父故与君之父有道路之雅,以讲好而报旧德耳。君诗虽由此闻于人,人犹不知重其诗,复用为谤。呜呼,可谓穷矣!凡世之有好于物者,必有深中其欲,而大惬于心。其求之而得得之而乐虽生死不能易而岂有所计于外。诗之不足贾于时,以售资而取宠,君诚知之矣。若为闭关吟讽,冻饿衰沮而不厌,其好在此也。人之不知重其诗,焉足以挠其气,而变其所业哉!君尝谒予,怀诗数十首为贽,色卑而词款,大指自喜所长,不病人之不知,而惟欲得予一言以为信也。岂其刻肠镂肺,酷于所嗜,虽无所计于外,而犹不能忘志于区区之名耶?嗟乎!此固君之所以为好也。君既死,予故特序其诗而行之,庶以不孤其意,岂以予文为足重君之诗于身后哉!(选自王慎中《朱碧潭诗序》)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其求A之而得B得之C而乐D虽生E死不能F易G而岂有H所计于外。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名家,文中指名门世家,与战国时以严谨逻辑思想而闻名的“名家”学派不同。B.坐,文中是因为的意思,与《苏武传》“副有罪,当相坐”的“坐”词义不同。C.病,指担心、忧虑,与《种树郭橐驼传》“故病且怠”中“病”的词义不相同。D.区区,形容微不足道,与《孔雀东南飞》“何乃太区区”的“区区”词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朱碧潭年轻时曾追随父亲游历风景名胜,受前人启发,开始学习做诗,但因其诗过于浅易,所以没有得到时人认可。B.差人强迫朱碧潭去见知府,朱碧潭穿粗布衣服,大摇大摆地去知府衙门,知府下座施礼迎接,朱君长揖后坐在上位。C.知府到西部寻访朱碧潭,并对他以礼相待,不是朱碧潭的诗写得好,而是因为他的父亲与朱君的父亲是故旧之交。D.朱碧潭清楚做诗不像卖东西那样赚钱同时取欢于人,但他即使挨冻受饿,衰病失意,也不因此而改变写诗的爱好。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取笔砚投掷之,欲以怒君,冀他有所为。(4分)(2)君诗虽由此闻于人,人犹不知重其诗,复用为谤。(4分)14.作者为朱碧潭诗作序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满江红·饯方蕙岩赴阙①吴文英②竹下门敲,又呼起、胡蝶梦清。闲里看、邻墙梅子,几度仁生。灯外江湖多夜雨,月边河汉独晨星。向草堂、清晓卷琴书,猿鹤惊。宫漏静,朝马鸣。西风起,已关情。料希音不在,女瑟娲笙。莲荡折花香未晚,野舟横渡水初晴。看高鸿、飞上碧云中,秋一声。【注】①方蕙岩,作者友人。阙:代指朝廷。②吴文英,宋代词人,一生未第,游幕终身,后“困踬以死”。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竹下”“草堂”“猿鹤”,可见方蕙岩本住在竹林之中,过着与世无争的隐士生活。B.词人描写方蕙岩归乡后,身边缺少知音,只能像晨星一样孤零零地闪烁在河汉之中。C.词人想象和方蕙岩去水荡中泛舟,采摘莲花、莲蓬嬉游,从而表明自己的留友之意。D.词人从自己和对方的角度入手,时空交错,表现了与方蕙岩的深厚友情,构思巧妙。16.“看高鸿、飞上碧云中,秋一声”三句蕴含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词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提到两种人,一种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另一种人“______,______”,虽然表现不同,但心情却是一样的。(2)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中“______,______”两句,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写出“胡马窥江”对扬州繁盛的彻底破坏,抒发“黍离之悲”。(3)在班会上,小刚准备就部分同学不重视修身的现象发表演讲,老师建议他用《大学之道》的名句“______,______”提醒同学们都要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面对煞有介事的伪科普,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不信“药方”信“偏方”?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全民科学素养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因为缺乏足够的科学常识,一些人很容易被伪科学的谎言俘获,或者虽然将信将疑,却还是抱着“宁肯信其有”的心态参与其中。真正的科普旨在答疑释惑,绝非制造噱头、撩拨情绪,甚至花式引流、变相带货。客观而言,想要做好科普工作并不容易。“科”,意味着具备扎实的科学素养和理论功底;“普”,意味着需要深入浅出地将科学常识普及开来。反观活跃在网络上的“伪科普”,“普”则普矣,“科”又体现在何处呢?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平台已经成为公众获取信息的重要载体。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过程中,网络平台大有可为。然而,泥沙俱下的网络自媒体内容,实际上起到了一种反作用:①当故弄玄虚的伪科普被一次次推上热搜,②并成为某些人眼中的生意,③这不仅是对公共利益的粗暴损失,④同时也是科普领域劣币驱逐良币的直观体现。18.请分别指出“药方”和“偏方”两个词语在文中的含义。(4分)19.文中画横线的词语,不可替换为括号内词语的一项是(3分)()A.煞有介事(煞费苦心) B.将信将疑(半信半疑)C.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D.泥沙俱下(良莠不齐)20.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中有一处表述不当,请标出原句序号后再做修改,并使修改后的语句与上下文的衔接流畅自然。(3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21~22题。我说:“哪儿敲鼓?”我撵着鼓声跑去,竟然是跑到了果园,坐在新生家的三层楼顶了。夏天义、上善和新生忘记了悲伤,忘记了年龄,鼓在夸夸地响,夏天义在“美,美”地喊。我瞧见了鼓在响的时候,鼓变成了一头牛。天上有飞机在过,飞机像一只棒槌。现在,新生的儿子敲过了第一段,第二段,进入第三段,新生就站在旁边不时地喊:“三闪!”儿子双槌齐下打出二拍“夸,夸”,双槌在空中闪出一拍“夸夸”,槌在鼓正中击出一拍“夸”。新生又喊:“十不冷灯彩!”儿子右槌在鼓面右边轻击“十”,后左槌在鼓面左边轻击“不”,再右槌在鼓面右边略闪击“冷”,再左槌在鼓面左边略闪击“灯”,最后用右槌在鼓正中击出“彩”。新生再喊:“八拍十三当!”儿子在鼓的一边面上按拍,双槌分工,一字一击,击出十三个“当”来。新生和儿子都已经一身的水了,头发贴在了头上,大裤衩子湿了一片,汗流得眼睛睁不开,汗滴在地上溅水星。鼓点刚一落,夏天义又要拍掌,远处一声锐喊:“敲得好!”(贾平凹《秦腔》,有删改)2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成“儿子双槌齐下敲出了‘夸夸’‘夸’等不同节拍的鼓声”,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视听结合描写细节,请仿照这一手法,写一段自己熟悉的生活场景,要求形象生动,细节突出,不超过100字。(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近日,某小说在网上被炒得沸沸扬扬。为此,学校文学社以“文学,你往哪里走”为题举行讨论会。会上,有同学认为文学应走向自我,抒写自我情感,写出真实自我;有同学认为文学应走向公众,表达公众心声,为公众服务;有同学认为文学应走向社会,反映社会生活,为社会服务;有同学认为不可一概而论,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发言稿参加讨论会,阐明你的立场和观点。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总体分析】本组材料体现的是对统编普通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四单元知识性读物的考查。选文所对应的教材篇目是第四单元第12课达尔文《自然选择的证明》和第13课卡尔·萨根《宇宙的边疆》,节选自第13课同一作者同题的经典科普著作《宇宙》。试题的命制体现出过程性、阶段性诊断考试的特点,将课外材料与课内材料进行整合,题目命制上体现了课内知识的课外运用。题目命制体现了对第四单元学习目标的考查:把握关键概念和术语,理清文章思路,分析作者阐释说明、逻辑推理的方法,运用所学知识,探究实际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1.【参考答案】C(3分)【考查目标】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检索提取文本中的重要信息,归纳整合文中信息和内容要点的能力。【试题分析】A项,考查对材料第一段内容的概括,该段主要讲物种繁衍过程的人工选择,原文表述为“平家蟹的大量繁衍……是渔民们无意识选择的结果。……人类一直在有意识地选择哪些动植物应该生存,哪些应该淘汰。我们从小就接触的果蔬家畜……它们中的绝大多数品种都是人类造就的”,故正确。B项,考查对材料第三段的主要信息和内容的整体把握理解,该段主要讲物种的自然选择,在本质上物种的自然选择与人类短时间内对其性状的改变没有差别,原文表述为“亿万年光阴里,生物发生彻头彻尾的变化,本质和人类在短时间内改变动植物的性状并无不同”,故正确。C项,关联第四段和第五段,考查对重要概念及材料主要信息和内容的理解,第四段讲物种遗传变异的速度令人惊叹,第五段讲物种的自然选择使一些不适应环境压力的物种被淘汰,所以物种驯化并非使大自然里最终活下来的动植物比新生的少,而是一些动植物不能适应环境压力所致,故错。D项,考查对第七段达尔文观点的理解,达尔文认为自然法则使物种发生变异,人类虽不能违反这一法则直接改变物种,但可按自身意愿在其变异过程中培育符合人类需求的新品种,故正确。2.【参考答案】D(3分)【考查目标】本题考查学生融会贯通地把握信息,对信息进行归纳概括、准确判断、分析评价,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合理分析评价的能力。【试题分析】A项是对材料第一段主要信息的分析评价,分析评价正确。B项是对材料第四段内容的分析评价,文章列举羊产羊毛及奶牛产奶的具体数字证明,物种驯化的遗传变异速度惊人,说服力强,分析评价正确。C项是对材料第五至八段内容的分析评价,第七段引述达尔文的观点,第八段引述赫胥黎的评价,分析评价正确。D项是对第十段内容的分析评价,文章以钟表和钟表匠为喻是为了说明前人关于物种演变是人工选择(即“伟大设计师的精心设计”)的错误观点,并非是为了说明生物演变遵循了自然法则,故错。3.【参考答案】B(3分)【考查目标】本题考查学生信息解码能力、根据文本内容作出合理推论,运用文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考查知识的迁移能力和“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核心素养。【试题分析】A项,“人类的动植物试验终结了一些曾横行于地球的生物”错,是自然选择所致,前提错误,推不出“因此,为保护动植物,人类应减少此类试验”这一结论,原文表述为“……类似的过程叫作‘自然选择’……化石记录清楚地显示,许多曾经横行于地球的生物如今彻底消失。……它们是漫长生物演化史中已经终结的试验”,故错。B项,人类对兔子、咖啡、貂等驯化说明人类对物种的驯化并非随物种产生而进行,而是到了一定发展阶段才开始的,并且与人类的某种利益需求及其目的紧密相关,所以推断正确。C项,物种对环境的适应及在环境中的自然竞争遵循了自然法则,“应抑制其生长”破坏了这一法则,也不利于保护生态平衡,推断不合逻辑,故错。D项,结论与前提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强加因果,故错。4.【参考答案】这一句中的“黑夜”比喻前人关于物种演变的认识是糊涂而错误的;“光”比喻达尔文和华莱士的认识改变了前人的错误认识,具有创新性(或开拓性);“让迷失的人找到了路”比喻帮助人们找到正确的研究和认识的道路。这一句话高度评价了达尔文和华莱士研究所取得成果的历史意义。【考查目标】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句子丰富含意的理解。5.【参考答案】①文章首先从平家蟹和人们从小接触的果蔬家畜入手讲述物种繁衍中的“人工选择”及其本质,②接着通过对比和设问引出对“自然选择”的讲述,分析了物种驯化与自然选择的情况,并引用达尔文的观点加以印证,③最后讲述了物种演变的自然选择比人工选择更令人信服、更美妙。【考查目标】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路的把握与梳理,体现教材第13课“学习提示”中关于“还要梳理讲述的顺序”这一学习要求。【试题分析】抓住“我们把这个过程叫作‘人工选择’”“人工选择的本质”梳理出第一层次及内容,提炼答案①;抓住“那大自然难道就不能了吗?当然能了”“物种驯化的遗传变异速度惊人”“那持续亿万年的自然选择,又能带来什么呢?”“大自然里新生的动植物数量,远比最终活下来的要多”“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写道”梳理出第二层次及内容,提炼答案②;抓住“它不仅同样自然、动人、富有人性,而且比前者更令人信服:那就是自然选择。它使生命乐章随着世代流逝而愈发美妙”梳理出第三层次及内容,提炼答案③。同时注意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方式表述准确答案。(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总体分析】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春蚕》是现代著名作家茅盾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小说写于1932年,并于同年发表在《现代》第二卷第一期上。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的江南农村为背景,描写了老通宝一家及村民们为夺取蚕事丰收而竭尽心力地奋斗,结果却因丰收而增加了欠债,由此揭露了农民被重重压榨的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反映了旧中国的时代面貌。小说作者精心布局,结构严谨而富于变化,夺取丰收的艰辛和丰收成灾的结局形成强烈的对比,产生了出人意料、发人深思的艺术效果。根据命题需要,小说在主干故事的基础上,对文本内容进行了删节和适当改动。试题紧扣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小说单元的学习要求,引导学生阅读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优秀作品,加深其对百年来中国社会改革与发展的认识。试题重点考查了对小说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等相关要素的深度理解,重点引导学生关注中国普通民众的生活现实和精神世界,通过作品进一步感悟社会变革发展的曲折历程。第6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第7题重点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第8题考查学生对人的心灵变化的关注,并对表现人物心理的艺术技巧分析的能力。第9题考查学生根据小说情节,结合时代背景对小说主题进行深度探究的能力。6.【参考答案】A(3分)【考查目标】本题考查理解与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试题分析】A项“这一细节突出了女人和孩子们的乐观坚强”理解错误。这一细节主要突出了他们对春蚕丰收的期待。B项,从四大娘和小溪对面六宝的对话可以看出,四大娘和阿四对看多少洋种的意见并不一致,阿四反对多看洋种。选项表述正确。C项,小说通过女人和孩子们的外貌细节表现了这一个月“春蚕的大搏战”人们操劳的辛苦。选项表述正确。D项,根据小说情节可知,老通宝一家“远征”无锡前,并没有预料到会赔本的结局。选项表述正确。7.【参考答案】B(3分)【考查目标】本题考查分析文本内容和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试题分析】B项,反映了他们“无力改变现状的失落”分析错误。村民们虽然处境艰难,但此刻对春蚕丰收和改变生活处境依然充满期待。选项分析不正确。A项,小说开篇在描写小溪边劳作场面时,多次提到人物的“笑”,营造出了一种辛劳但愉快的氛围。选项表述正确。C项,小说中人物心理多次发生陡然变化,让情节富有变化,有波澜起伏的艺术效果。选项表述正确。D项,老通宝一家忍饥挨饿夺取的丰收和赔本的结局形成强烈的反差,正是小说作者精心布局的表现。选项表述正确。8.【参考答案】①通过反复“细看”“立即告诉丈夫”等动作细节,表现了四大娘由焦灼到欣喜的心理变化;②又由“像抱着吃奶的婴孩”“想起第一次怀孕时小宝在肚子里”等想象细节,进一步表现了四大娘由欣喜到紧张、激动的心理状态。【考查目标】本题考查分析小说艺术技巧的能力。【试题分析】本题要求回答“是如何表现人物心理状态变化的”,因此作答时主要是针对相关段落,从艺术手法和表达技巧的角度思考。“四大娘看自家的三张布子”这一段,主要是通过抓取人物的动作细节和想象等心理活动,具体而生动地表现了四大娘由焦灼到欣喜,由欣喜到紧张、激动的心理变化过程。9.【参考答案】①小说中春蚕与老通宝及村民们的命运紧密相连,蚕事的成败直接关系到他们的生存;②但蚕事的丰收却依然无法改变他们日渐贫苦,深陷困境的处境;③老通宝等人养蚕中的遭遇,实际反映的是重重压迫之下旧中国农村日渐凋敝的现实。【考查目标】本题考查结合时代背景探究小说主题的能力。【试题分析】本题要求回答对相关评价的理解。评价指出《春蚕》中“人物的命运,既在养蚕过程之中,又超越于养蚕之上”。“人物的命运,既在养蚕过程之中”主要强调的是小说通过养蚕的情节,表现了人物的命运,二者联系紧密。“又超越于养蚕之上”主要强调的是小说通过老通宝一人及一村的遭遇试图反映的是整个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其主题不局限于对个体命运的思考。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总体分析】本次试题文言材料节选自明朝唐宋派散文代表人物王慎中的《朱碧潭诗序》。体现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要求,文本类型参照第三单元的课文选取,在“志”“表”“记”“序”中选取,命题的考查点要体现新教材文言文单元的教学要求。题型参照高考新课标卷。阅读这样的材料,既有利于立德树人,也需要考生体会一种价值观和行为模式。材料字数720,与2023年全国卷文言文选文的字数大体相当;在题型上保持了2023年全国高考卷语文试题对文言文考查的主要题型,分别为断句、解说加点词语、文意理解、翻译、概括。断句题语句的选择注意考查了学生在初步理解大意的基础上,根据文言文一些特殊虚词、专有名词、文言句式等语法知识进行断句。解说加点词语题考查从文本选出的四个词语,将文化常识考查与文言实词考查相结合,与教材中的含义和用法进行比较,要求考生结合所学知识以及课文知识进行判断,既拓宽了考查范围,又加大了考查的灵活度,此题难度仍然保持适中。文意概括题综合考查筛选并整合文言文中的信息、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言文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错误点设在内容分析上。文言文翻译的语句选择较为典型,关键词的选择符合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怒、冀、闻、重”等能在学过的古诗文中找到依据,难度适中。概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答案在材料中有充分体现,需要结合题干要求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归纳概括。10.【参考答案】BDG【考查目标】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试题分析】解答此题,一要认真审题,抓住题干关键信息“三处需要断句”,明确需断的数量要求;二要整体感知全句,把握全句的主要意思。本句意为:“他追求并得到这件事物,这得到的快乐,是生死也换不到的,哪里还去理会生死之外的事情呢?”原文标点:其求之而得,得之而乐,虽生死不能易,而岂有所计于外。11.【参考答案】D(3分)【考查目标】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常和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试题分析】《孔雀东南飞》“何乃太区区”的“区区”是愚拙、凡庸的意思。做此题需要熟练掌握教材中重要文言词语的意义,能借助文章语境推断其正误,借助教材已知知识推断未知常识。12.【参考答案】A(3分)【考查目标】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试题分析】“但因其诗过于浅易,所以没有得到时人认可”错,原文“人亦皆易之,无以为意者”的“易”是看轻的意思。13.【参考答案】(1)(家人)拿起笔砚往他身上掷去,想以此激怒他,希望他有所作为。(2)朱君的诗虽然由此为(被)人们知晓,但是人们并不懂得看重他的诗,反而以此讪谤他。【考查目标】主要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整体感知句子,把握句子大意,注意句中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的正确翻译。学生需要牢固掌握教材中已学知识,将其迁移到文本阅读中,并根据具体语境进行翻译。14.【参考答案】作者被朱碧潭刻苦做诗的精神打动,所以接受了他的请求,希望通过自己的序言帮助朱碧潭的诗流传于世。【考查目标】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试题分析】题目问“作者为朱碧潭诗作序的原因”,学生可以从最后两段进行要点梳理得出。【参考译文】:诗人朱碧潭君,名汶,名门世家子弟,少年时随同父亲出游,往来湖南、湖北、江西等地,泛舟洞庭湖、鄱阳湖、九江之间,颠簸在波涛之上,以为壮举。又登临庐山,游赏赤壁,观览古圣贤隐居逃世歌啸咏唱的遗迹,志气有所启发,于是学习做诗,饮酒放浪。每当酒醉高兴,呼叫欢笑,便要做诗,自得其乐,还说他人哪能了解于我。人们也都轻视他,不把他的诗当回事。他的诗不行于时,只有在自己家里的墙壁窗户上,写得满满的,涂得到处皆是,以此来唬弄家中妻子和孩子。自己贫穷得无法谋生,家里人讥笑他说:“你涂些什么东西,真讨人嫌,只会弄脏墙壁窗户,又不能吃,难道画饼充饥!”拿起笔砚往他身上掷去,想以此激怒他,让他别再做诗。他可不发怒,照旧做诗。有一天,知府出了一张告示,要寻找叫朱碧潭的诗人。差人拿着告示到市里喊问,没有人认识是谁,最后才知道是朱君。差人到门,强迫朱君去见知府。朱君穿了粗布衣服,窄袖子长下摆,大摇大摆地上了知府衙门。知府走下座位施礼迎接,朱君无所谓的样子,作一个揖就坐上宾之座。朱君住在府城西郊,地点荒僻,处于田头林尾地方,终日没有人迹。知府独去拜访他。他住的几椽老亭倾斜要倒,用竹竿撑住,让知府坐在下面。家里揭不开锅,捡一点储备的树叶,生起火来,煮几颗笋,烧水冲茶,款待知府。那些差役忍饥挨饿,在门外骂骂咧咧,朱君就像没有听见。于是朱诗人的名字,一府传开了,他的诗也稍稍有人看了。但是因为一个布衣同知府相交,大家的眼睛都盯上了,毁谤妒忌全来了。何况知府之所以降低身份给他礼遇,并不是因为他的诗写得好,而是因为知府的父亲与朱君的父亲是故旧之交,所以与朱君表示修好,报答旧日的交情。朱君的诗虽然由此为人们知晓,但是人们并不懂得看重他的诗,反而以此讪谤他。唉,真可说是穷到头了!(真可说是处于困境了!)大凡世人对于某件事物特别喜爱,必定是这件事物深得其好,而大悦其心。他追求并得到这件事物,这得到的快乐,是生死也换不到的,哪里还去理会生死之外的事情呢?做诗不能像货物那样卖给人们,得到钱财,取欢于人,这道理朱君是很清楚的。他情愿关门做诗,虽挨冻受饿,衰病失意,也不厌倦,就是因为这是他的爱好。人们不懂得看重他的诗,怎么能阻挠他的志气,改变他所从事的事业呢!朱君曾经来看我,送我几十首诗以为见面礼。他的态度很谦虚,谈话很诚恳,大概的意思是对做诗是很自信的,不怕人们不知道他,只求我讲一句话做证明。我想他这岂不是如此刻苦专心,爱好做诗,虽然不计较生死之外的事情,但还是不能忘怀于区区的小名啊?唉,这确实是朱君对诗的爱好之深的原因啊。朱君已经死了,我所以为他的诗写一篇序言,使他的诗行之于世,庶几不辜负他的好意,虽然我的文章说不上能够让他的诗见重于后世。(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总体分析】本套试题选取了对宋词的阅读鉴赏。诗歌材料来自于著名词人吴文英的《满江红·饯方蕙岩赴阙》,是格律派作品。在题型上,第15题为选择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结构,能力层级为D级。第16题为主观问答题,要求简要分析“看高鸿、飞上碧云中,秋一声”三句蕴含了丰富的情感。考查考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水平,能力层级为C级。本题根据所选诗歌特点,借鉴2023年高考全国卷命制思路,既体现了高考命题指向,又实现了对具体诗歌的针对性考查,能有效发挥对考教结合的引导作用。从考点设置看,不偏不怪不难,覆盖面较广。从命题意图看,考题注重引导考生抓住意象,深入文本,准确把握诗歌内容,掌握常见的诗词表现手法。15.【参考答案】B(3分)【考查目标】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试题分析】做题思路:整体感受全词,把握其主要内容及主要思想情感,结合具体词句,正确理解及评价。题中四个选项分别是对全词内容和题目的理解。此外学生还需根据注释中的典故对词句进行理解。B项“词人描写方蕙岩归乡后”说法有误,由“赴阙、宫漏静、朝马鸣”可知方蕙岩是入朝做官。16.【参考答案】①以“高鸿”冲上云霄比喻好友平步青云,表达对友人美好前程的艳羡和祝福。②词人饯别友人,饱含不舍的惜别之情。③“秋一声”同时也隐含了对自己一事无成的慨叹。【考查目标】考查评价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掌握诗歌常见艺术手法的能力。【试题分析】题目考查的是“看高鸿、飞上碧云中,秋一声”三句蕴含了哪些丰富的情感。作答时需要抓意象,还要联系全诗,作宏观的把握,并要结合注释与作者生平理解情感内涵。(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总体分析】本次名篇名句默写试题范围按照教材背诵要求,试题内容分别出自王羲之《兰亭集序》、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大学之道》,考查形式与2023年全国高考卷一致,试题先给出了一定的语境,考生须根据语境的要求进行补写。考查篇目体裁选择上先秦散文1篇、魏晋散文1篇、宋词1篇,既体现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面导向,又注意名篇名句的表达技巧分析,引导学生积累终身受用的名句名篇。17.(1)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2)废池乔木,犹厌言兵(3)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考查目标】本题考查语文核心素养中的“语言建构与运用”和“文化传承与理解”,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良好语感。【试题分析】需要注意易错字“骸”“壹”的书写。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总体分析】语言文字运用Ⅰ材料为一段议论说明性文字,意在引导学生关注科学问题,培养明辨是非,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选段由“伪科普”流行这个话题谈起,重点反思了该现象产生的原因。第18题主要考查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第19题主要考查辨析并准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第20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18.【参考答案】①“药方”是指以答疑释惑为目的的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