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阳社区综合体及配套建设项目-给水工程设计说明_第1页
岷阳社区综合体及配套建设项目-给水工程设计说明_第2页
岷阳社区综合体及配套建设项目-给水工程设计说明_第3页
岷阳社区综合体及配套建设项目-给水工程设计说明_第4页
岷阳社区综合体及配套建设项目-给水工程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岷阳社区综合体及配套建设项目JS-00PAGE第1页共6页第三篇给水工程设计说明1、概述1.1项目概况、建设背景及建设意义郫都区,隶属于四川省\t"/item/%E9%83%AB%E9%83%BD%E5%8C%BA/_blank"成都市,位于成都市中心城区西北部,东北与\t"/item/%E9%83%AB%E9%83%BD%E5%8C%BA/_blank"彭州市、\t"/item/%E9%83%AB%E9%83%BD%E5%8C%BA/_blank"新都区,东南与\t"/item/%E9%83%AB%E9%83%BD%E5%8C%BA/_blank"金牛区毗邻,南面与\t"/item/%E9%83%AB%E9%83%BD%E5%8C%BA/_blank"青羊区相连,西南与\t"/item/%E9%83%AB%E9%83%BD%E5%8C%BA/_blank"温江区相连、西北与\t"/item/%E9%83%AB%E9%83%BD%E5%8C%BA/_blank"都江堰市接壤。郫都区幅员面积395平方千米。本项目路位于郫都区中部,道路B呈西北-东南走向,起于长清路,止于望丛中路是郫都区规划的重要支路之一。项目分为两条路,待本项目建成后将解决周边居民出行问题,确保住户出行安全,营造舒适的人居环境,极大程度地提高居民生活质量。项目区位图1.2设计依据及主要规范标准1.2.1设计依据1)本项目勘察设计合同;2)1:500地形图;业主提供的用地规划、道路红线图;《郫筒街道岷阳社区幼儿园、社区综合体及绿地建设项目勘察报告(道路分册)》(中国华西工程设计建设有限公司2022.10)。1.2.2主要规范标准《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GB50974-2014)《室外给水设计标准》(GB50013-2018)《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2016)《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室外给水排水和燃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032-2003)《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6年版)》(GB50011-2010)《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2021)《城市给水工程项目规范》GB55026-2022《四川省市政工程消防设计技术审查要点(试行)》其他相关技术文件及资料等。1.3设计内容及工程概况项目道路位于郫都区中部,规划定位为城市支路,本项目包含2条道路,道路A全长541.22m,道路B全长462.519m,设计速度20km/h,双向2车道,红线宽度12m,道路A从西到东依次与已建长清路、拟建道路B和已建东大街相交,道路B从西到东依次与已建长清路、拟建道路A和已建道路B相交。本项目全线为新建,设计内容包括道路工程、交通工程、照明工程、综合管网工程等。本部分为给水工程。道路A为城市支路,路基宽度12m,本次实施段长541.221m。道路B为城市支路,路基宽度12m,本次实施段长462.519m。2、工程建设条件2.1沿线自然条件概况2.1.1地形地貌拟建场地位于成都市郫都区郫筒镇,南临东大街,西接长清路,东接望丛东路,交通便利,位置优越。现场现状较平整。场地地貌单元属于岷江水系Ⅰ级阶地。2.1.2气象、水温条件项目建设区域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象特征是: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水热同步,霜雪稀少。据1970-2004年35年的气象观测资料统计,多年平均气温17.27℃、极端最高气温37℃、最低-3.3℃,月平均最高气温26.19℃、最低6.61℃。多年平均降雨量1026.5mm,一日最大降水量284.3mm(1995年8月24日),多年降雨集中在6~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72.3%,多年平均年蒸发量1016.3mm,较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少10.19mm,多年平均相对湿度82%,多年平均风速1.4m/s,主导风向西北。2.1.3地震效应拟建场地位于成都市郫都区郫筒街道长青路东侧,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及《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的有关规定,本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g为重力加速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0.45s。2.1.4不良地质现象经工程地质钻探和测绘表明,场区内及周边未见岩溶、滑坡、危岩和崩塌、泥石流、地下采空区、地面沉降等不良地质作用,勘察时场地未见埋藏的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2.2周边已建成道路设施现状1)现状长清路现状长清路为整体呈南北走向的次干路,项目道路A与道路B在起点处于其平交,现状为双向四车道。2)现状东大街街路现状东大街路路为整体呈东西走向的次干路,项目A路在终点处于其平交,现状为双向四车道。3)区域其他道路区域内现状还分布有红瓦路等各级道路,与本项目构成郫县区交通路网。2.3原材料及交通运输条件工程建设所用建筑材料均可从本地就近采购,并通过场地周边的市政道路运输到场。场地范围及周边已建成若干市政道路,包括:1)长清路:南北向次干路,向北与成灌东路相接,向南与东大街相通,双向4车道。2)东大街:东西向次干路,向东与南北大道相接,向西与长青路相接,双向4车道。3)望丛东路:南北向次干路,向南与望丛中路相接,向北与成灌东路相连,双向4车到交通运输条件较为便捷。3、给水工程3.1给水现状及规划设计道路分别与现状长清路、东大街、望丛东路相交,根据物探资料显示,上述交叉口范围均建有DN300~DN1000给水管道。设计道路范围内存在DN80~DN150居民给水管。本项目按照《成都市市政工程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7年版)》确定本项目设计管道规模为DN300。3.2设计原则(1)城市给水管道设计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本要求。(2)给水管网设计应满足地区经济和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同时注意远期发展与分期实施相结合的原则。给水管道均按远期设计,并能适应片区建设需要,考虑分期实施的可能性。(3)新建给水管网充分考虑区域给水现状及地块建设的情况,结合地块建设规划,在给水管道断面、平面布置、高程布置上适应功能的需要和地块使用的可能性、便利性。(4)给水管网设计注意技术性与经济性相结合。(5)给水管道的平面、高程布置充分考虑各种城市管线的敷设走廊,在考虑经济性的同时预留足够的空间,为管线综合提供条件。3.3管道布置设计本次设计道路A、道路B标准路幅为12m,道路给水管道布置于道路东(北)侧人行道下,管道中心距道路中线4m,具体布置位置详见《综合管网标准横断面图》。本次设计道路给水主管采用DN300球墨铸铁管;道路过街支管采用管径为DN150给水管。(1)道路长度约110米左右或道路交叉路口附近设置室外地上式消火栓(SS150/80-1.0,参照国标图集13S201-1,页23、24,消火栓距路缘石0.5m。(2)给水主管道上一般间距400m左右阀门井,检修阀门井间消火栓不超过5个,给水主管道规模>DN400则采用上检修阀门采用手动立式蝶阀,给水主管道规模≤DN400则采用上检修阀门采用手动软密封闸阀,阀门井内设置管道双法兰传力接头。(3)给水过街支管一端设置检修阀门井,检修阀门采用闸阀,阀门井内设置管道双法兰传力接头,另一端设置盲板。(4)在给水管道隆起点上设置排气阀,在给水管道低洼处及阀门间管段低处,设置泄水阀。(5)在管道垂直和水平方向转弯处、分叉处、管道端部堵头处设置支墩,做法参照国标图集《柔性接口给水管道支墩》10S505,一般情况下选择P0=1.1MPa,内摩擦角Φ=28度序列的支墩。(6)在管道应在顶部上方300mm处设警示带;在管道沿线设置不锈钢地面标识贴,样式由施工单位与自来水公司对接后选用。3.4结构设计3.4.1设计荷载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和《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钢管管道结构设计规范》(CECS141:2002)等规范要求取值,具体荷载取值详见国标07MS101-2第12页。3.4.2主要建筑材料要求所有建筑材料必须有相应的出厂合格证,并按国家有关规范进行必要的试验和检测,满足要求后方可在本工程中使用。(1)水泥:宜采用不低于425号的普通硅酸盐低碱水泥。(2)混凝土:混凝土骨料宜采用非碱活性骨料。如混凝土骨料为碱活性骨料时,则混凝土中含碱量不应超过2.1Kg/m3。(3)普通钢筋:采用符合GB1499-98国家标准的盘钢,HRB335(D)钢筋采用20MnSi热轧螺纹钢筋,HPB235钢筋采用Q235热轧圆钢筋。3.5管材要求3.5.1球墨铸铁管(1)所使用的球墨铸铁管采用K9级,必须符合GB/T13295-2019标准。球墨铸铁管沿曲线安装时,接口的允许转角应按以下规定执行,DN100~DN600mm:≤3o;DN700~DN800mm:≤2o;DN≥900mm:≤1o。(2)采用T型胶圈接口,橡胶圈应由管道供货厂家配套供应,其物理性能应满足有关国家规定。3.5.1钢管(1)管道一律用Q235B级钢焊制。(2)管子的椭圆度不应超过0.01D(D为管外径),在管节的安装端不得超过0.005D。(3)壁厚在5mm以上的钢管,其端部应开30°~40°的坡口。(4)对接管节的管端间隙,应按下表的规定尺寸:对接管节的管端间隙管壁厚度(mm)3--55--9>9间隙尺寸(mm)1.0--1.51.5--2.52.5--3.0(5)管子对口前,应将焊接的坡口面及内外管壁10--15mm范围内的铁锈、泥土、油脂等赃物清除干净,除锈等级为St3级。(6)在焊接上,填缝金属的组织应成颗粒状,外表呈整齐鱼鳞状,不得有裂纹、气孔、夹渣等缺陷。(7)管壁超过6mm时,电焊不得少于两层,在焊接一层以前,必须清除上一层的焊渣和碎屑。(8)与阀门等设备连接的法兰应与其工作压力,开孔尺寸完全一致,法兰盘上螺栓孔中心位置的偏差不得大于0.5mm。3.6管道防腐A、球墨铸铁管道、管件在安装前或安装后,必须进行防腐处理:水泥砂浆衬里,按GB/T17457执行;外壁喷锌后涂沥青防腐,按GB/T17456、GB/T17459执行,其中喷锌密度不低于130g/m2,沥青漆厚度不低于70μm。管道需在厂内做好防腐处理。B、所有钢制构件、管件在安装前或安装后,必须进行防腐处理:(1)钢管内防腐DN600以下采用IPN8710防腐涂料防腐,涂料符合《生活饮用水输配水设置及防护材料的安全性评价标准》GB/T17219的规定,且必须有卫生部门检测报告,DN600以上采用水泥砂浆防腐,具体要求按《给水排水施工验收规范GB50268-2008》执行。钢管外防腐采用环氧煤沥青涂料特加强级防腐,六油二布,电化学防腐采用14.5Kg镁阳极。(2)直接埋入混凝土的铁件外表面仅需作表面除锈处理,不需涂刷任何涂料。C、防腐注意事项:(1)采用高分子系列防腐涂料防腐,衬涂前须清除金属表面的油污、尘土、焊渣、氧化物、浮锈等附着物,再用砂轮除锈处理,质量达St3级,处理后,要求基层平整干燥无水迹。(2)必须等前一道涂漆干透后才能进行下一道涂漆。(3)为了保证焊缝处的漆膜厚度,涂刷时应先将焊缝部位涂刷两道,然后再全面涂刷防腐漆。(4)涂刷后的表面应光洁,无流挂,无皱皮,无刷痕,无露底和开裂现象。涂层应均匀。3.7检查井(1)阀门井阀门井用于开启或关闭管道,便于维修及疏通管道。阀门井盖板、底板、井壁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阀门井内设置闸阀或蝶阀。阀门井尺寸、闸阀或者蝶阀规格根据管道规模确定。阀门井做法参照国标图集07MS101-2。(2)排气阀井排气阀井内设置排气阀,用于排除管道内气体。通常设置在管道隆起点或者每间隔1km左右设置。排气阀采用KP型快速排气阀,KP型快速排气阀规格根据管道规模确定,排气阀井做法参照国标图集07MS101-2。(3)排泥阀井给水主管通过排泥管与排泥阀井连接,排泥阀井内排泥阀,用于排除管道内沉淀物及泄水作用,通常设置在管道底点或者每间隔1km左右设置,排泥管规模根据主管规模确定。排泥阀井做法参照国标图集07MS101-2,页58、59。(4)检查井井盖位于车行道上检查井井盖、盖座均采用球磨铸铁成品,人行道及绿化带中检查井井盖、盖座均采用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成品。技术标准应严格按照《检查井盖》(GB/T23858-2009)、建设部《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检查井盖》(CJ/T211-2005)、《球墨铸铁可调式防沉降检查井盖》(DB510100/T203-2016)要求执行。本次设计采用“五防”(防响、防跳、防盗、防坠落、防位移)且外开180°开启式检查井盖。按其承载能力,绿化带、人行道上最低选用B125类型,车行道上最低选用D400类型;车行道上选用重型球墨铸铁井盖检查井盖。检查井井盖、盖座安装要求与路面平整。检查井、阀门井上设置对应给水井标识,给水管道沿线设置警示带。3.8管道结构及抗震设计1、安全等级及使用年限设计安全等级:所有构筑物安全等级均为二级。构筑物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2、管道及构筑物设防类别及抗震设计本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g为重力加速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0.45s。本项目给水工程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设计钢筋混凝土检查井抗震等级为四级,选用管道及钢筋混凝土检查井适用于地震设防烈度不大于8度地区,能满足区域抗震设防要求;依据《室外给水排水和燃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032-2003)第10.1.4条可不进行抗震验算。3.9沟槽开挖及回填(1)沟槽开挖槽壁平整,断面形式(直壁、放坡、直壁与放坡结合)应根据施工现场情况确定,放坡系数按大样图执行。(2)管道地基承载力不小于0.12Mpa。沟槽槽底最小宽度应根据土质条件、沟槽断面形式及深度确定,详见设计图纸《给水管道管沟开挖及回填图》。(3)若施工区域内地下水位较高,当场地基槽的开挖遇地下水时,施工方应做好相应的排水措施。(4)开挖时若遇石槽应在本设计标高基础上超挖0.2米,超挖部分用素土或黄沙夯填至设计标高后再敷设管道。(5)管顶以上50cm范围内的次回填区回填材料采用中粗砂回填,管顶50cm以上部位的一般回填区采用沟槽开挖的土石方就近回填。当沟槽回填料不能满足要求时,可以采用借土回填,回填料的粒径不得大于0.1m,且必须符合《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相关规定;在道路范围内,压实度应达到道路路基密实度要求。管区(沟槽底至管顶以上1.0m范围内)禁止采用推土机等大型机械进行回填。管顶严禁使用重锤夯实。管道沟槽回填应满足《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第4.5节、第4.6节的要求。3.10施工注意事项(1)所有尺寸以图注尺寸为准,不得以比例尺量度为依据。(2)土建施工时应特别注意施工场地及基坑排水。(3)管槽回填应先用素土夯填至管背以上0.5米后才能用土石混合夯填至原标高。(4)管道施工完毕后,必须严格按照《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中的有关规定对管道进行压力(或气压)试验及严密性试验,设计管道工作压力按0.4Mpa考虑,按规范表9.2.10-1选择确定管道试验压力为0.8MPa。(5)管道安装完毕后回填土前应按规范进行外观、断面及接口严密性检查。在水压试验后竣工验收前应按《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要求进行管内冲洗消毒,合格方能回填通水。(6)在曲管、三通、四通和阀门处均设置支墩,参照国标图集《柔性接口给水管道支墩》10S505。(7)其他未尽事宜,请参照《给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执行。3.11其他(1)工程中使用的管材、管件等,其卫生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生活饮用输配水设备及防护材料的安全性评价标准》(GB/T17219)的要求。(2)按《给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5.9节要求,由于市场上复合管材品种繁多,规格不统一。为保证质量,管材应由管材生产厂家直接安装作业或提供设备并进行连接作业的技术指导。(3)由于道路周边地形高差较大,沟槽开挖时应对开挖较深段做好方案,确保安全施工。(4)本说明及设计图说未特别予以说明的内容,均应遵照相关施工规范及各种专业、行业技术规范、标准进行。(5)施工前应严格按照《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作施工准备,施工前,必须调查核实道路、排水管、其它管线等相关构筑物位置、高程等基本资料,若存在矛盾或其它实施障碍,应在正式开工前及时提出并解决。若在施工期间出现因前期调查不清而未提前解决的实施障碍,由施工方负责解决方案,并经设计人员审核。(6)施工中发现问题,或设计资料之间、设计与现场情况之间有不符之处,应及时通知设计单位,并会同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及质监等部门共同研究处理,以确保工程质量。施工单位不得擅自进行处理。(7)管道安装时,宜按先下游后上游次序安装,管道承口朝向施工前进的方向。管道两侧应同时均匀回填,以免管道及构筑物发生位移。(8)严格按《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做好施工排水。(9)沟漕开挖中,应对适宜回填的土方分别堆放并采取保护措施,以尽可能避免或减少借土回填。4、主要工程量道路A序号名称规格材料数量单位备注1球墨铸铁管DN15053米K9级2球墨铸铁管DN300580米K9级3室外地上式消火栓SSF150/80-1.05套参照国标图集13S201-1,页23、244闸阀DN1501.0MPa铸铁6件软密封5闸阀DN3001.0MPa铸铁3件软密封6承盘插丁字管DN150⊥DN1503个7承盘插丁字管DN300⊥DN7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