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试题评析及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及解读_第1页
2019年高考历史试题评析及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及解读_第2页
2019年高考历史试题评析及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及解读_第3页
2019年高考历史试题评析及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及解读_第4页
2019年高考历史试题评析及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及解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年高考历史试题评价6月7-8日高考结束的当天,教育部考试中心陆续推出了2019年高考各科试题评析。文章强调:2019年高考各科试题坚持一核四层四翼评价体系,凸显“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强化高考命题引领素质教育的功能。全文共有23000余字,其中使用较频繁的词汇有:引导教学(98),学科素养(33),关键能力(19),德智体美劳(17),立德树人(13),综合性(12),应用性(12),选拔功能(10),必备知识(10),基础性(10),创新性(10)……2020年高考命题将延续2019年的思路和特点。2019年与2018年高考试题评析关键词对比关键词20182019增减关键词20182019增减一核四层四翼1次6次5主干内容/知识37次9次-28考试内容改革15次9次-6必备知识11次10次-1立德树人20次13次-7关键能力34次19次-15素质教育34次8次-26学科素养15次33次18德智体美劳/五育0次17次17核心价值/观19次8次-11选拔/选才功能9次10次1基础性12次10次-2引导教学8次3次-5综合性13次12次-1引导考生/学习62次72次10应用性12次12次

学科核心素养2次1次-1创新性14次10次-2基础知识/概念17次5次-12文章总字数2517923397-17822019年高考历史命题,遵循了“一核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积极追求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目的,全面落实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考查内容,充分体现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的考查要求;历史试题注重彰显历史学科在育人方面的独特价值,强调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导向,继承稳中有变、变中求新的传统命题风格,突出“问题意识,着重考查独立思考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有利于引导中学教学。一、试卷结构稳中有变1.2019年全国卷历史必做题内容结构·通史上表显示,从通史角度分析,各部分内容的考查比重,与2017、2018年相比,中国古代史考查比重有所下降,中国近现代史明显增加,世界史略有下降,基本保持了“三分天下”的态势。这体现了“厚今薄古”的观念和加强对革命传统文化的考查。范围必做题分值2019年考查比重%2018年考查比重%2017年考查比重%选择非选合计中国古代史Ⅰ卷1662225.925.932.932.925.927.8Ⅱ卷1652124.732.927.0Ⅲ卷16172327.132.930.5中国近现代史Ⅰ卷16193541.240.834.134.129.434.1Ⅱ卷16254148.232.940.0Ⅲ卷16122832.935.233.0世界史Ⅰ卷16122832.931.432.932.944.738.0Ⅱ卷16122832.934.133.0Ⅲ卷1682428.231.836.52.2019年全国卷历史必做题内容结构·专题史从专题模块角度分析,政治、经济、文化考查内容所占比重,体现三个突出特点:第一,突出了综合性,无论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其政治、经济、文化的内容相互交织。第二,延续了近年命题特点,经济史保持较高的考查比重,其中Ⅱ卷经济史的考查比重和去年一样,仍然超过政治、文化的总和。第三,与2017、2018年相比,文化史的考查比重明显增加,尤其是Ⅲ卷文化史的比重超过历年各卷。范围必做题分值2019年考查比重%2018年考查比重%2017年考查比重%选择非选合计必修一政治Ⅰ卷14

01416.522.057.634.936.527.1Ⅱ卷1441821.223.518.8Ⅲ卷6182428.223.525.9必修二经济Ⅰ卷14253945.942.332.948.638.842.7Ⅱ卷16304654.162.448.2Ⅲ卷1852327.150.541.1必修三文化Ⅰ卷20123237.635.79.4116.824.730.2Ⅱ卷1832124.714.132.9Ⅲ卷24143844.725.932.9二、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体现“六个下功夫”“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高考要加强12项内容的考查2018年10月26日,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林蕙青在《中国教育报》发表署名文章《努力实现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新作为》。文章中与高考改革相关的部分,观点明确,意义深远,要求具体,对2019年乃至以后的高考命题与备考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关于考试内容改革,林副部长强调,高考要——(1)加强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品德修养、奋斗精神的考查(2)加强信息加工、独立思考、逻辑推理、阅读理解、应用写作能力的考查(3)加强审美情趣、健康意识、劳动体验的考查。1.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全国I,29)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可说明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Ⅱ卷第29题)1919年11月,全国各界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发表宣言:“数月以来,国内之群众运动,风起云涌,虽受种种压迫,而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这说明,当时参加联合会的各界团体A.对社会改造道路认识趋于一致

B.爱国觉悟得到提高C.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弊端

D.接受了马克思主义(Ⅲ卷第29题)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A.主张国家至上B.批判封建伦理C.反对西方民主D.传播马克思主义2.增强学生品德修养、培养奋斗精神如Ⅲ卷第24题引用古代儒家经典《孝经》中的孝悌礼乐观念,鼓励考生在新的历史时期将传统孝道观转化为现代基本的价值理念。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又如,Ⅰ卷第31题以建国初期俄语书刊的借阅情况设置情境,引导考生树立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勇气。31.据统计,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为1952年同期的50倍,东北各研究所俄文书刊借阅量也大幅增加。这表明当时A.科学研究已与国际前沿接轨B.科教兴国战略已展开C.对苏联经验的反思蔚然成风D.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

3.增长学生知识见识、增强综合素质如Ⅰ卷第24题引用学者对商代、西周王位世系研究的成果,将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相结合,分析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三、

五育并举导向鲜明,对标“德智体美劳”(1)将审美能力与修养纳入高考考查范围如Ⅱ卷第26题以宋代诗歌为切入点,要求考生结合宋明理学相关知识进行诗歌鉴赏,体味宋诗以理为诗的美学特点。26.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2.将健康观念和意识融入高考考查理念如文科综合全国Ⅰ卷第26题以拔河运动在唐代的流行,描绘了“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的壮观活动场面,突出了唐人崇尚力量的阳刚之气和健康体魄。26.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3.将劳动精神和实践投入高考考查要求2019年高考历史试题对劳动精神的体现,重在引导考生领悟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的道理,激励他们在未来的人生中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如文科综合全国Ⅰ卷第47题以全国劳模、院士刘源张的生平事迹为素材,由此引导考生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四、深化考试内容改革,点睛“一核四层四翼”1.明确“一核”考查目的与高考核心功能如Ⅲ卷第25题通过佛教传播过程中造像服饰、表情的区域差异,反映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引导考生增强对历史上各国、各民族文化传统的理解和尊重,树立正确的文化观。2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2.探索“四层”考查内容与素质教育要义如Ⅱ卷第27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等主干知识。27.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Ⅱ卷第32题考查人文主义思想注重人的价值的思想特点,强调了对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的考查。32.公元前5世纪以前,希腊哲人主要探讨的是宇宙本原等问题。其后,智者学派另提出一些命题,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皆有丰富的论述,希腊哲学的主题已转移到A.神 B.自然 C.人 D.政治3.确定“四翼”考查要求与考试评价维度高考评价体系的“四翼”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基础性主要考查学生对主干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如:Ⅰ卷第45题结合商鞅变法的历史知识,考查考生运用比较等方法分析历史问题的水平和基本能力;文科综合Ⅱ卷第46题结合抗日战争和二战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理解中国战区建立的原因和意义,强调了对主干知识和基本能力、素养的考查。综合性是指学生对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融会贯通。如:Ⅱ卷第31题结合经济学相关知识分析改革开放史。31.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播种面积5000万亩,有计划地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开始逐步退耕还林还收,鼓励农村在经济合理原则下举办社队企业。这些政策A.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B.加快了私营企业发展C.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Ⅱ卷第33题结合地理学知识,综合地图信息理解近代早期文化传播状况,考查考生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3.图3可以用来说明,当时欧洲A.文化趋于活跃 B.政治变革加速C.市民阶级出现 D.新教传播广泛五、高考命题规律1.高考到底考什么——过程、解释、方法过程。强调知识体系构建的过程;着力考查考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解释。突出重要概念、原理的深度理解、准确阐释和灵活运用。方法。注重学科思想和方法;体现了对学科专业水平和一定学术高度的考查。研究和把握高考命题规律的有效途径:还原命题细目表。2017-2019全国卷命题细目表.doc24.(2019•全国III卷,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题型选择题分值4分范畴中古史•政治、文化情景材料考点指向必备知识能力目标素养目标价值立意《孝经》中的内容宗法制宗法制禅让制郡县制察举制HJDY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弘扬孝亲敬老优秀传统相关参数难度中0.66区分度0.47——

结束语:提高自己,解放自己赠语:提高自己,解放自己

真正的教师必是读书爱好者。

——苏霍姆林斯基

一个人只有以他全部的力量和精神致力于某一事业时,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师。

——爱因斯坦

附录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及解读2017年版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把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分解为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这五个方面是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凝练,是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方法、途径、目标的具体化和细化。通过核心素养五个方面的培养,最后形成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课标要求: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一是认识层面上的要求,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唯物史观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其对历史学科的意义突出地体现在两方面:(1)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历史的客观基础,阐述了社会历史发展中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2)阐述了社会历史的辩证运动,揭示了人类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规律。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应了解如下基本理论和观点: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第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第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第四,正确运用阶级分析法。第五,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第六,人类社会形态经历了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二是运用层面上的要求,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知识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2.时空观念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历史事件有准确的理解。课标要求: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够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课标提出了五点要求。前两点是认识层面的要求,要求学生知道历史是什么。后三点是运用层面的要求,要求学生能够做什么。时空观念,包括两个基本观念。一是时序观念、二是空间观念。时空观念这一核心素养,既是认识历史的观念,也是认识历史的方法。3.史料实证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课标要求: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课标提出了三层要求:一是要认识史料的重要性,并知道什么是史料。二是能收集并辨析史料。三是能运用史料进行实证,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4.历史解释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即便是对基本事实的陈述也包含了陈述者的主观认识。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课标要求: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辨析和价值判断;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能够客观评判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问题。课标的要求,归结起来,实质是两点:一是如何认识历史与历史解释;二是学会历史解释。什么是历史?历史具有二重性。它既是客观的,也有主观性。什么是历史解释?一般地说,一切历史叙述都是历史解释。我们要认识到:第一,所有的历史叙述都包含史实和解释两部分;第二,对同一历史事物的叙述会有不同的解释。学会历史解释,是历史学习的一个较高要求,是检验学生有否具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表现。历史学科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