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管工程施工施工测量及施工监测_第1页
顶管工程施工施工测量及施工监测_第2页
顶管工程施工施工测量及施工监测_第3页
顶管工程施工施工测量及施工监测_第4页
顶管工程施工施工测量及施工监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6.1施工测量 16.1.1测量依据 16.1.2仪器设备、人员安排、责任分担 26.1.3基本技术要求 26.1.4平面控制网测量 26.1.5高程控制网测量 36.1.6联系测量 46.1.7地下施工测量 56.1.8顶管顶进测量 66.1.9贯通测量 66.1.10竣工测量 66.2施工监测 76.2.1监测目的 76.2.2监测方案的编制原则 76.2.3监测主要内容及项目 86.2.4监测方法技术 86.2.5监测精度及所采取的技术措施 126.2.6施工及组织 146.2.7监测信息成果反馈 186.2.8有关的紧急预案 216.1施工测量6.1.1测量依据1.资料准备对测量桩位进行复核,熟悉设计单位提供的设计图纸,对相关数据应予复核,如有问题及时上报监理单位。2.仪器检查开工前对即将使用的仪器进行检查,所有需计量的仪器都必须满足计量核定要求,如发现存在影响测量精度的问题,应及时上报,只有当确定仪器无问题时,才可使用。3.建立平面控制网为确保顶管通道顺利贯通,并满足工程施工及放样的需求,根据甲方提供的平面控制点,待接收端开挖后,建立始发井与接收端之间互相通视且直接可以到达接收端的平面控制点,组成区间顶管通道的平面控制网。按业主和监理的规定对该控制网进行定期复测,其测角最大误差≤±5″,边长最大误差≤±10㎜。4.高程传递按甲方提供的水准点,在始发井和接收端开挖面的地上、地下建立固定水准点(整个施工期间不得破坏)根据国家城市水准规范,水准尺双面读数,往返测量,定期与甲方提供的水准点联测,以检核水准点是否有波动。在高程传递上采用工作井钢尺悬挂,在井边悬挂鉴定过的钢尺,钢尺末端挂一定的重物,在井上与井下分别用水准仪对钢尺进行读数,观测时独立测三测回,每测回变动仪器的高度,同时应加入温度改正。6.1.2仪器设备、人员安排、责任分担测量工作是一个整体配合性很强的工作,一个完整的测量班子包括司镜员、记录员和前后视员,各司其职。测量人员在作业前应仔细检查仪器设备及其配套设施,确保仪器设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方可作业。仪器设备应定期送检。6.1.3基本技术要求1.所有测量工作均符合国家相关规范要求。2.采用相应的坐标、高程系统。根据精度分析并结合施工的特点,测距边只进行温度、气压等气象改正和倾斜改正,不进行高斯投影和大地基面投影改正。3.平面测量标志尽可能地采用强制对中标志,可以有效地消除对中误差。4.地面趋近导向测量、联系测量、地下控制轴线测量、地下控制水准测量,在每段区间顶管通道贯通前应至少独立进行三次,并保证成果满足相关规定要求,取三次测量成果的加权平均值指导顶管通道贯通。5.对测量数据,由两人采用两种不同方法计算,以进行校核。6.1.4平面控制网测量1.平面控制点检测和平面控制网的加密布设平面控制点应该满足始发井和接收端至少有三个,且通视,作为向顶管通道联系测量依据。对控制点进行每月复测,并上报监理给予复核,如果检测的成果超限,立即书面报监理,由监理及时汇同甲方和控制网测量单位研究解决。在甲供控制点的基础上合理地建立自身的施工平面控制网。保证测量的精度。2.地面趋近轴线测量地面趋近轴线测量的目的是从精密轴线点通过附和轴线的形式把坐标、方位引测到近井点或施工控制点上,为工作井传递或测量放样做好准备。也可采用边角三角形引测近井点的坐标和方位。近井点或施工控制点不得少于3个,并相互通视。技术指标为:⑴每边测距中误差±6㎜⑵测角中误差±2.5″⑶测回数4(1″全站仪);6(2″全站仪)⑷方位角闭合差±5″⑸全长相对中误差1/35000⑹相邻点相对点位中误差±8㎜观测采用左右角观测,左右角平均值之和与360°的校差小于4″。边长往返测各两测回,一测回三次读数的校差小于3㎜,测回间平均值校差小于3㎜,往返平均值校差小于5㎜。气象数据每条边在一端测定一次。测距边只进行气压、温度等气象改正和倾斜改正,不进行高程归化和投影改正。参见下图:地面趋近轴线测量示意图6.1.5高程控制网测量1.水准控制点检测水准控制点应满足规范要求,对水准控制点进行定期检测,上报监理给予复核,如果检测的成果超限,立即以书面形式报监理工程师确认,由监理工程师及时汇同甲方和控制网测量单位研究解决。其中高程为相邻区间高程校差≤±10㎜。2.地面趋近水准测量地面趋近水准测量的目的是把地面水准控制点引测到近井水准点或施工水准点上,为工作井传递高程放样做好准备。在甲方提供的控制水准网下布设水准网,布设成附合路线。在工作井边设置2~3个水准点,采用往返测。主要技术要求为:视距小于60m,往返校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12㎜,L以km计。6.1.6联系测量1.工作井定向测量定向测量采用深化几何定向法。在井口设站,传递至顶管通道内的固定边口(固定边宜在150m~200m左右),不少于三次定向,并使三次定向成果最大之差≤8″~10″,横向误差≤3㎜~5㎜。⑴联系三角形为伸展三角形形状,使其α角接近于零度,不宜大于2°;⑵b/a值宜≤1.5(a为两钢丝之间的距离,b为仪器至近钢丝之间的距离);⑶两钢丝之间距离a尽可能选择最大值;⑷传递方向时,选择小角β的路线进行。2.工作井高程导入工作井高程导入的目的是把地面高程传入工作井底。进行高程传递时,用挂49N(检验拉力)的钢尺,两台水准仪在井上和井下同步观测,将高程传至井下固定点。共测量三次,每次应变动仪器高度。三次测得地上、地下水准点的高差校差应小于3㎜。工作井高程导入示意图实际操作时,从严要求,井上、井下水准仪和水准尺互换位置,再独立测量三次。必须高度注意两水准尺的零点差是否相同,否则应加入此项改正。传入井底的高程,应与井底已有的高程进行检核。6.1.7地下施工测量1.地下施工轴线和施工控制轴线测量在顶管向前顶进时,布设施工轴线用以进行放样并指引顶管顶进。施工轴线边长为25—50m。轴线点应设置于洞壁一侧,并及时测定顶管观测台的坐标,为顶管施工测量做准备。通道内管节测量示意图观测采用左右角各三个测回进行观测,左右角平均值之和与360°的校差小于4″。边长往返测各两测回,一测回三次读数的校差小于3㎜,测回间平均值校差小于3㎜,往返平均值校差小于5㎜。气象数据每条边在一端测定一次。测距边只进行气压、温度等气象改正和倾斜改正,不进行高程归化和投影改正。2.地下平面控制网的建立根据甲供控制点建立合理的平面控制网,与顶管通道内的控制轴线共同构成地下平面控制网。3.地下水准测量地下水准测量包括地下施工水准测量和地下控制水准测量,起算于工作井传递的井下固定点,地下水准点可利用地下轴线点测量标志。井下水准点一般以50m左右埋设固定水准点一点,水准尺必须用装气泡的水准尺,以便减少水准尺的倾斜而造成系统误差。井下水准测量应采用往返测,往返固定点之间高差≤3㎜,全线往返≤3㎜×n1/2。(为测站数)6.1.8顶管顶进测量顶管施工测量是在地下施工轴线上进行的,包括当前顶管姿态、管节姿态顶管等内容,本工程采用人工测量方法。6.1.9贯通测量为保证顶管通道后阶段顶管顶进贯通,应在贯通前进行专门的贯通测量,即在距离接收洞门前10m进行复测。其内容应包括:地面控制网复测、接收井门洞中心位置测定、工作井联系测量和井下轴线测量。其中利用坐标法测定洞门中心,其它几项采用方法与前几节相同。6.1.10竣工测量1.顶管顶管通道贯通后进行贯通误差测量,贯通误差测量是在接收井的贯通面设置贯通相遇点,利用接收井传递下来的地下控制点和指导贯通的地下控制点分别测定贯通相遇点三维坐标,贯通误差归化到线路纵向、横向和高程的方向上。2.顶管通道贯通后进行贯通顶管通道内轴线的附合路线测量,并重新平差作为以后测量依据。3.竣工测量内容包括顶管通道横向偏差值、高程偏差值、水平宽度和竖直高度等。4.竣工测量完成后,按监理工程师要求填写测量成果数据。5.对竣工测量数据妥善保存,最后作为竣工资料归档。6.2施工监测顶管施工是一个动态过程,与之有关的稳定和环境影响也是个动态过程。因此,除业主委托专业监测机构外,我方自身也建立施工监测系统,加强在施工过程中的协助监测,有助于快速反馈施工信息,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用最优的工程对策,保证顶管周边环境安全,进而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监测方案编制依据(1)《工程测量标准》(GB50026-2020)(2)《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19)(3)《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8-2016)(4)《上海市基坑工程施工监测规程》(DG/TJ08-2001-2016)(5)《上海市地基基础设计标准》(DGJ08-11-2018)(6)《上海市基坑工程技术标准》(DG/TJ08-61-2018)(7)国家和上海市有关管线保护、管理、监督、检查的文件、通知等(8)委托单位提供的其他有关本工程的相关文件6.2.1监测目的顶管施工过程中,必须保证顶管上方土层的稳定,以确保顶管施工的安全,从而不危及顶管上方的道路、管线和既有建、构筑物等。为此施工过程中必须采取相应的监控保护措施,并通过监测数据的反馈,及时对顶管掘进施工参数进行调整,使施工工艺最优化,将施工过程中及完成后地表的最大变形量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1)监测和判断各种施工因素对地表变形的影响,提供改进施工,减少沉降的依据;(2)通过监测数据的反馈,及时对顶管掘进的施工参数进行调整,使施工工艺最优化,将施工后地表的最大变形量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3)根据前阶段施工的观测结果,预测下阶段施工施工对地下管线的影响;(4)检验施工结果是否达到控制地面沉降的要求;(5)积累资料,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6.2.2监测方案的编制原则开展和加强监测工作,可以根据实时的变形数据,分析判断预测顶管施工过程中周边地下管线的变形情况,采取有效措施,达到控制地下管线变形,保护周边地下管线的目的。从时空效应的理论出发,结合本工程的具体情况以及设计单位的要求,本监测方案的编制按以下原则进行:(1)在施工影响范围内的地下管线,召开地下管线协调会,根据各地下管线公司的监护要求,进行监测工作。特别是上水和燃气管,进行重点监测保护。(2)监测内容和监测点的布设,满足本工程设计和有关规范规程的要求,同时能客观全面反映本工程施工过程中周围环境和基坑围护体系的变形。(3)采用的监测仪器满足精度要求且在有效的检校期限内,采用方法准确、监测频率适当,符合设计和规范规程的要求,能及时准确提供数据,满足施工的要求。(4)监测信息及时反馈工程各方,同时在日常的施工过程中加强对各项监测数据综合分析,找出产生原因并建议相应的对策,及时预测下道工序的影响,优化施工,切实达到信息化施工的目的。6.2.3监测主要内容及项目为了及时收集、反馈和分析工程周边地下管线在本工程顶管施工过程中的变形信息,实现信息化施工,确保施工安全。根据施工现场周边地下管线的情况,确定本工程设置以下监测内容:周边地下管线(竖向、水平)位移监测。6.2.4监测方法技术1,监测控制网的布置水准控制网:用于各垂直位移监测项目(即竖向位移监测)的高程控制基准,本次监测工作的高程系统采用吴淞高程系统(绝对高程系统)。后续将根据周边现有市设水准点的具体情况,合理选用市设水准点作为本工程的基本水准点。另外,计划在施工场区范围内布设4个水准工作点,编号为BM1~BM4,水准工作点在距离4倍基坑开挖深度以外较安全的地方沿基坑四周按浅埋点要求进行。为检测水准工作点的稳定性,拟每月对基本水准点及水准工作点进行联测,联测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规范的技术要求执行。为确保观测精度,观测措施制定如下。A、作业前编制作业计划,以确保外业观测有序开展。B、观测前对水准仪及配套因瓦尺进行全面检验。C、观测方法:往测奇数站“后—前—前—后”,偶数站“前—后—后—前”;返测奇数站“前—后—后—前”,偶数站“后—前—前—后”。往测转为返测时,两根标尺互换。D、测站视线长、视距差、视线高要求见表6.2-1。表6.2-1二等水准观测技术参数表等级仪器等级视距长度前后视距差前后视距累计差基、辅分划读数较差基、辅分划所测高差较差二等DS1≤50m≤1.0m≤3.0m0.5mm0.7m每次联测工作完成后,利用经闭合平差后的当次基本水准点高程调整前次的基本水准点高程。(2)水平位移控制网:用于各平面位移监测项目的平面控制基准平面控制点计划各布设6个,编号为PM1~PM6,控制区域为整个监测区,为使测距、测角误差在横、纵坐标上均匀分布,网形为闭合导线网,引测外方向为施工用平面控制网。点位设在稳定、安全的地方,且尽量采用固定观测墩,无条件布设固定观测墩时用划"十"字的测量道钉埋设。为检测平面控制网的稳定性,拟每月对平面控制网进行联测,联测按照国家一级导线测量要求进行测量。平面基准点采用导线法测量坐标,坐标系统采用假设独立坐标系统,其技术指标参数见表6.2-2。表6.2-2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表等级导线长度km平均边长km测角中误差测距中误差测距相对中误差测回数(1级仪器)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一级40.5±515mm1/30000/≤1/150002,监测点位布置(参见后附监测点位布设示意图)周边地下管线(竖向、水平)位移监测在电力管线上布设10个(竖向、水平)位移监测点,编号DL1—DL10;在上水管线上布设15个(竖向、水平)位移监测点,编号SS1—SS15;在燃气管线上布设5个(竖向、水平)位移监测点,编号RQ1—RQ5;在电信管线上布设5个(竖向、水平)位移监测点,编号DX1—DX5;在雨水管线上布设5个(竖向、水平)位移监测点,编号YS1—YS5。3,监测点统计表表6.3-3监测点统计表监测项目监测点位性质点数合计周边地下管线沉降电力电缆监测点上水管线监测点燃气管线监测点电信管线监测点雨水管线监测点101555540点4,监测点的埋设及施工监测方法(1)地下管线沉降监测埋设:因本基地现场环境及政府有关部门规定限制,地下管线监测点的埋设除能利用原有管线地面设备标志外采用模拟点法或间接点法。模拟点法即在地下管线相应上方开挖约40cm深样洞,将顶面刻划“+”的钢筋埋入其中,并用混凝土将其固定;间接点法即在地下管线相应上方将顶面刻划“+”的道钉打入道路接缝处。以上监测点的埋设方法需征求管线监护单位的意见。测量仪器:竖向位移监测采用天宝DINI03型电子水准仪及相配套的条码因瓦标尺及苏光DS05型精密水准仪及相应的因瓦标尺。测量方法:竖向位移观测采用独立高程系统,每次水准观测形成闭合观测路线,以二等水准作为垂直变形观测的高程等级控制。观测时以各水准工作点为起测点,在各监测点线路上布设一条二等水准闭合路线,以各线路水准点为依据直接进行各监测点的水准测量。单个监测点相邻两次的高程变化为本次垂直变化量,与初测高程的变化为累计垂直变化量。采用基于“EXCEL”的自编软件进行计算。计算公式如下:若有一个已知高程(或假定高程)的A点,首先测出A点到B点的高差之差hAB,则B点的高程HB为:水平位移观测采用视准线法或小角法,并按照《工程测量规范》三等变形监测精度要求进行观测。视准线法点A、B是视准线的两个基准点(端点),1、2、3……N为水平位移监测点,观测时将全站仪置于A点,将仪器照准B点,将水平制动装置制动。垂直方向转动全站仪望远镜,分别转至1、2、3……N点附近,用小钢尺等工具分别量取水平位移监测点至A-B这条视准线的距离d1、d2、d3……dn。根据前后两次量取的距离,得出这段时间内水平位移量。图6.2-1轴线投影法示意图采用小角法观测时使用全站仪精确测出基准线与置镜点到观测点视线之间的微小角度,从而得到前后两次的角度变化量,并按下式计算偏离值:其中:Lp位移变化量;αp为角度变化量(");Sp为测点距监测基点的距离(mm);ρ为角度常数(206265);图6.2-2小角度法观测示意图5,监测系统配备表6.2-4监测仪器设备配备表监测项目仪器型号产地测量系统天宝DINI03电子水准仪苏光DS05光学水准仪条码铟瓦水准标尺铟瓦水准标尺电脑及外部设备美国中国苏州瑞士中国邯郸中国上海图6.2-2天宝DINI03电子水准仪图6.2-3徕卡TS02plus2"全站仪6.2.5监测精度及所采取的技术措施1,监测精度(1)水准测量每站观测高差中误差M0=±0.5mm(2)水准闭合(附合)路线,闭合(附合)差fw=±1.0(N为测站数)(3)垂直变形监测精度(最弱点观测高差中误差)m弱±2.0mm(4)平面位移监测精度(最弱点观测中误差)m弱±3.0mm2,技术措施(1)为了确保各项监测项目的精度,投产的仪器必须按规定内容检查标定其主要技术指标,仪器检查合格后方能使用,并做记录归档。遇特殊情况(如受震、受损)随时检查、标定。不合格仪器坚决不能投产使用。(2)水准测量宜采用闭合路线观测方法。(3)尽量做到测量定人,定仪器;观测数据不得随意涂改,测量数据有疑问时,应做到反复观测寻找问题原因。(4)各监测项目变形量或测量值接近或到达报警值时,应反复核实、及时发出预警报告或报警,并提请业主及有关单位注意。3,报警值监测报警值是监测工作实施前为确保监测对象安全而设定的各监测指标的预估安全值。监测报警值应以监测项目的累计变化量和变化速率值两个值控制。在监测过程中,一旦监测数据超过报警值的85%时,监测部门应在报表中醒目提示,予以提醒警示。本次周边地下管线监测报警值按照市政管线权属单位规定的监测报警值来执行,具体报警值见表6.2-5。表6.2-5报警值统计表监控项目名称变化速率(mm/d)累计报警值(mm)备注地下管线竖向、水平310管线权属单位规定6.2.6施工及组织1,监测频率表6.2-6基础工程施工阶段监测频率表监测频率监测内容\工况顶管进出洞正常顶进延续观测(暂定1个月)周边地下管线竖向、水平3次/天2次/天2次/周2,内部技术措施(1)资料收集A、工程开工前收集本工程的有关基坑围护设计、结构设计、施工组织设计等基础资料;B、工程开工前收集工地周边地下管线资料、测量控制数据资料及周边环境要素等有关基础资料;C、工程开工前征询围护设计单位及相关部门(如市政、管线等)对设计方案中对监测项目及单项监测点埋设位置、埋设标高、监测报警值、监测频率等的细化要求。(2)监测实施方案的形成A、对收集的资料及征询意见进行仔细研究,在监测设计方案的基础上编制监测细化方案,并组织召开有关监测细化方案专家论证会,根据论证会意见形成最终的监测实施方案。B、最终的监测实施方案报监理、业主审批后执行。(3)监测点埋设A、根据最终的监测实施方案编制监测点埋设位置、要求、方法、导线走向等细则,并针对不同性质、不同埋设位置的监测点绘制监测点埋设设计图;B、召开我公司班组交底会,将监测点埋设要求、埋设方法、埋设施工细则进行仔细宣讲,落实技术人员及辅助人员的各项职责;C、在单项/单个监测点埋设完成后应做详细的监测点埋设记录并绘制监测点埋设成果图。监测点埋设记录及成果图应包括埋设日期、埋设方法、埋设位置、埋设标高、埋设监测元件编号、埋设监测元件导线走向等具体参数资料,并应标注与埋设设计图的偏差情况。(4)监测点埋设后保护A、加强现场巡视工作,发现监测元件、监测元件导线保护的隐患及时向施工单位反映并处理,使现场施工单位能配合我公司共同做好监测元件及导线的保护工作;B、加强与地下连续墙、降水、挖土、支撑等施工单位的沟通联系,及时跟进各项施工进度,做好监测元件的埋设、保护及导线的外引并收纳工作。(5)为了确保各项监测项目的精度,投产的监测仪器必须保证在检定有效期限内,同时应按规定内容检查仪器的主要技术指标,仪器检查合格后方能使用,并做记录归档。遇特殊情况(如受震、受损)随时检查、标定。不合格仪器坚决不能投产使用。(6)进行人工测量时应尽量做到测量定人,定仪器;观测数据不得随意涂改,测量数据有疑问时,应做到反复观测寻找问题原因。(7)当单项监测项目变形量或测量值接近或到达报警值时,应反复核实、及时发出预警报告或报警,并提请业主及有关单位注意。3,组织(1)组织落实是文明施工、安全施工及日常管理的关键,我公司十分重视本工程监测工作,拟成立“嘉亭荟城市生活广场二期项目地下连通道顶管施工监测项目部”,同时选派具有高度责任心及丰富监测工作经验的人员参与此工程工作,以确保优质完成本工程监测工作。项目部人员组成如下:项目负责:顾强现场技术人员:顾强、胡玗晗、胡安刚、蒋幼军(2)加强日常工作,项目部内部实行岗位责任制,监测工作人员按岗位职责范围开展工作。(3)在监测工作期间,积极主动深入工地现场,掌握各工点的施工开展情况,制订合理、符合实际的作业方案;与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及时沟通联系,及时反馈监测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在监测工作中,及时向业主汇报监测工作的进程和结果,与业主和监理单位建立固定的联系渠道,定期交流和沟通,及时了解业主对监测工作的新要求,以便及时调整监测方案和监测范围,确保工期目标和质量目标的实现。(4)处理好与沿线单位的关系,负责协调在监测期间外界可能对监测工程产生的各种干扰,及监测工作对外界可能产生的必需的不可避免的干扰,确保野外监测工作按期进行。(5)由于本次监测工作中的监测设备、仪器安装、施工监测等过程将贯穿于整个嘉亭荟城市生活广场二期地下连通道顶管项目施工等各个阶段,因此安全工作十分重要。我公司将自行负责我公司监测、测试人员的人身安全。A、监测项目部内部成立安全生产机构,配备专职安全员,并明确项目经理为项目安全生产责任人。B、我公司将针对各个不同施工阶段的安全生产特点及疑难点,分别制定不同阶段的安全生产实施细则并事故紧急处理预案。C、在各工况开始前召开现场班组安全交底会,仔细宣讲不同阶段的安全生产实施细则,落实人员的各项安全职责。并定期分发必需的劳动保护用品,如安全帽、安全鞋、安全带、手套及反光背心等。D、加强平时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工作,将可能的安全事故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E、若监测过程中发生安全生产事故时,将按规定逐级上报,并在事故发生后24小时内向有关各方提交事故情况的书面汇报。4,质量管理(1)本项目的质量管理目标为优良。(2)认真执行我公司ISO9001:2015质量保证体系文件,保证质量管理落实到位。图6.2-4质量保证体系图(3)监测工作开始前及时收集有关与本工程有关的图纸、文档资料。(4)监测工作开始前对参与本工程的人员进行详细技术和质量交底,明确各监测人员的技术、质量职责。(5)经常和业主、监理、施工单位沟通联系,及时提供监测资料,将情况反馈到各方面。如果监测数据达到报警值标准,及时核实,立即报警。(6)投产的监测元件应有出厂合格证明,仪器设备应具有经国家法定计量检定机构出具的检定证书并在有效期内;同时对对投入使用的仪器设备进行定期保养、检查及校核,确保采集的数据真实、可靠。(7)现场记录使用统一制定的标准格式,内容填写齐全,字迹清楚,不得涂改、擦改和转抄。凡划改的数字和超限划去的成果,均应注明原因和重测结果。(8)对监测中观测到和出现的异常情况作及时的记录,方便成果的分析。(9)积极开展项目部内部的自检和互检工作,确保提供准确无误的监测资料,以正确指导施工,达到信息化监测的目的。(10)成果提交及时,内容全面。(11)加强现场巡视工作,积极主动保护监测点,并请有关施工单位协助我公司共同做好监测点的保护工作。6.2.7监测信息成果反馈1,信息反馈流程一般来说,基坑工程发生重大事故前或多或少有预兆,通过监测,可以分析支护系统的变化规律,验证支护结构设计,预测判断支护系统的安全稳定性,及时发现预兆,提出是否修改原设计或是采取加固措施,指导施工,避免发生重大事故。同时,如果土体变形量过大,就可能影响邻近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正常使用,甚至破坏。监测的目的是为业主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用以评定基坑及重要建(构)筑物及管线在施工期间的安全性,并对可能发生的危及公共安全的隐患或事故提供及时、准确的预报,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事故的发生。因此,实现监测过程的信息化,建立顺畅、高效的信息反馈渠道,及时、准确地反馈监测信息十分重要,本监测项目中,我们的监测信息反馈流程如图6.2-5所示:项目部制定的经审核的监测方案项目部制定的经审核的监测方案现场数据采集监测数据整理分析监测成果内部审核立即上报业主、监理、设计、施工单位数据正常数据超预警值或出现异常变化24小时内提交成果报告根据工程情况调整监测方案执行超预警值方案,加密监测频率同时上报相关的政府监管部门24小时内提交书面报告协助分析变形原因业主、专家组判定工程是否安全安全不安全执行超预警值方案,加密监测频率停止施工,启动抢险预案执行调整后监测方案监测信息网络发布图6.2-5监测信息反馈流程图2,监测成果报告在工程监测过程中,实时对监测结果进行整理,按业主的要求以日报、周报、月报的形式向有关各方报送监测成果。工程结束时,提交本工程完整的监测总报告及电子文档。上述监测成果报告的提交数量根据委托单位要求执行。监测成果报告中应包含技术说明、监测时间、使用仪器、依据规范、监测方案及所达到精度,列出监测值、累计值、变形率、变形差值、变形曲线,并根据规范及监测情况提出结论性意见。当监测结果达到警戒值时,必须立即向业主项目经理进行口头报告,并在5小时内将提交正式报警资料。(1)监测日报、周报、月报的主要内容A、施工工况B、监测工作情况包括监测点变更情况和理由,当工程出现变形异常时,发出预警或报警的监测资料情况和监测频率变动情况的说明,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等。C、监测成果分析及变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