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预习笔记:腧穴总论_第1页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预习笔记:腧穴总论_第2页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预习笔记:腧穴总论_第3页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预习笔记:腧穴总论_第4页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预习笔记:腧穴总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预习笔记:腌穴总论

第一节概述

月俞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人体的腌穴既

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的施术部位。“月俞、输、俞”

一、十四经穴:清李学川《针灸逢源》361个

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督脉的腌穴,

简称“经穴”。

特点:

⑴十四经穴都定名、定位、归经、定主治、定刺灸方法,是月俞

穴的最高形式。

⑵十四经穴是月俞穴的主干,全部分布在十四经主干线上(凡是经

穴均分布在十四经上,而分布在十四经上的腌穴不见得都是经穴如印

堂、太阳等)。

⑶十四经穴具有主治本经病症的共同作用,主治范围广泛。

二、奇穴:

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

经脉系统的腌穴。

文革期间,新穴剧增,如郝金凯《经外奇穴图谱》就载有1595

个奇穴。现在临床常用的只有三十多个奇穴。

特点:

⑴有明确的名称、位置、但无经脉归属。

⑵较为分散,大部分不在经脉主干线上,即分布规律性不强。

⑶主治的针对性强。(主治单纯)

(4)有些虽名为奇穴,但实际上就是经穴。

⑸有的奇穴不是指一个穴位,而是多个穴位的组合。

(6)有一穴属于数经的现象。

三、阿是穴

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病变部位、其他

反应点等作为针灸部位的月俞穴。又称天应穴。

特点

⑴无固定名称、位置和主治。

⑵是月俞穴的最早形式,阿是穴只要疗效确切,就可命名、定位、

定主治,作为经外奇穴。

⑶阿是穴的出现有一定的规律,多随疾病的发生而出现,随疾

病的痊愈而消失。

⑷阿是穴无一定数目。

阿是穴来源:①出自《内经》所说“以痛为腌”。②“阿是”

之名见于唐代《备急千金要方》。“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

捏其上,若果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或痛即云阿是,灸刺皆验,

故曰阿是穴也”。

四、月俞穴的主治特点和主治规律:

(1、近治“腌穴所在,主治所在"2、远治“经脉所过,主治

所及"3、特殊作用)

第二节特定穴

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月俞穴,称为特

定穴。是针灸临床上最常用的经穴。

1、特定穴的类别(10类)

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为主)五输穴、原穴、络穴、下合穴、那穴、

八脉交会穴;

躯干背俞穴(背部)、募穴(腹部);

周身八会穴、交会穴。

2、特定穴的数量

特定穴共有149个(未计算交会穴),除去重复的20个,共有129

个,占整个经穴的1/3多。

(一)五输穴60个

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5个

特定月俞穴,简称“五输”。与五行相配,又称“五行输”。

五输穴分布:

比喻脉气状况瑜穴位置

水之经气所出,脉气浅手、足之

所出为井

初流小端

水之经气流动,脉气稍

所溜为荥本节之前

微流大

水流经气渐盛,脉气较

所注为输本节之后

较大大

水之经气通畅,脉气较腕踝关节

所行为经

畅流盛以上

百川经气盛大,脉气充肘膝关节

所入为合

入海盛,汇合脏腑附近

五输穴的特点:a只存在十二经脉之上,每经都有一组。

b每类穴的命名都提示穴位所在部位经气运行的状态。

c呈向心性分布。从井穴到合穴依次从末梢向心排列。

d每个穴位都有五行配属。

五输穴的五行配属:“阴井木”,“阳井金”

“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

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

取之合。”

“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

逆气而泄。”

近代临床应用:井穴开窍醒神,治疗神志病症;荥穴清热泻火,

祛本脏腑经脉火热之邪。

A、按五输穴主病特点选用

井主心下满:主治肝之疾患,肝气不舒心窝部痞满,郁闷。

荥主身热:主治心之疾患,热伤神明的心烦、心悸、失眠神昏澹

语、狂躁不宁及热伤津液口燥舌干等。

输主体重节痛:主治脾之疾患,如脱腹胀满,食欲不振,恶心呕

吐,肢体浮肿,体倦懒言,大便澹稀等。

经主喘咳寒热:主治肺之疾患。如咽干咽痒,声音嘶哑,鼻塞不

通,气喘少气,小便不利,大便失调等。

合主逆气而泄:主治肾之疾患,泄:二阴病变,如遗精、遗尿、

大便失调等肾气失充的疾患。

B、按五行生克关系选用-补母泻子法(选举例)

原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临床运用:⑴本经子母补泻

⑵他经子母补泻

(二)原穴、络穴

原穴: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月俞穴,又

称“十二原”。

多分布腕踝关节附近。

“阴经以输为原”,“阴经之输并于原”。

原穴的特点:a与脏腑之原气关系密切。

b分布在腕踝关节附近。

c阴经输原合一。

临床应用:

①协助诊断相关脏腑的疾病。②用于治疗相关脏腑的疾病。

络穴: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1个腌穴,称之为络穴,又称

“十五络穴”。

分布:十二经脉各有一络穴,均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

穴鸠尾位于上腹部;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骨氏部;脾之大络大包穴位于

胸胁部。

特点:“一络通两经”;“一络治两经”。“络脉正在两经之间,

若刺络穴,表里皆治。”

临床应用:①治疗本经病证。

②治疗其表里经的病证。

③治疗其络脉的病证。

④原络配穴法。

原络配穴法:临床上常把先病经脉的原穴和后病的相表里的经脉

络穴相配合,称为原络配穴法或主客原络配穴法。

先病、病重者为主,取原穴;后病、病轻者为客,取络穴。

大接经:久病则由原穴到络穴,新病则由络穴到原穴。

躯干部络穴:任脉之络鸠尾治疗胸腹部病症。督脉之络长强治疗

腰背和头部疾患。脾之大络散布于胸胁,网罗周身气血大包治疗全身

疼痛。

(三)郑穴

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之经气深聚

的部位,都穴共16个。

分布:除胃经的梁丘之外,都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都穴的特点:生理上:脏腑经络气血深聚之处。

病理上:脏腑经脉病变的反应点。

治疗上:主要用于治疗本经脉、本脏腑的急性、发作性、疼痛性

病症。

“气血多”“位置深”“能救急”

临床应用:①有助于诊断相应经脉及脏腑疾患。

②是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和相应脏腑严重或顽固性疾病,尤其是

急症有独特的疗效。阴经郊穴常用来治血证;阳经郑穴常治气形两伤

病证(痛证)

(四)背俞穴、募穴

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月俞穴,是脏腑气机活动最活跃的部位。

又称为“俞穴”。背俞穴共12个。以相应脏腑命名。

分布:足太阳膀胱经第1侧线上,大体依脏腑位置的高低而上下

排列。

临床应用:

①反映脏腑病候,协助诊断

特点:更侧重反映五脏疾病。(背俞穴临床上最能反映五脏六腑

的虚实盛衰。当背俞穴局部出现各种异常反应,如结节、陷下、条索

状物、压痛、过敏、出血点、丘疹及温度或电阻变化时,往往反映相

关脏腑的功能异常。)

②治疗相应的脏腑病,特别是五脏病症的重要用穴。

③治疗与五脏相关的五官九窍、皮肉筋骨(五官五体)等病症。

“阴病治阳”

常用配穴方法:

俞原配穴:治疗五脏疾病。

俞募配穴:是脏腑发病时,使用本脏腑的背俞穴和募穴相配的方

法,用于治疗脏腑疾病。

募穴: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月俞穴,又称为“腹募穴”。募穴

共12个。

分布:募穴多为脏腑在体表的投影区,故分布上大体与对应脏腑

所在部位相接近。

(募穴分布有集中趋势,其中有6个分布于任脉上,为单穴,有

6个在循行于胸腹部的经脉上(肺、肝、胆、胃),为双穴。)

4.临床应用:

①协助诊断疾病特点是:侧重反映六腑的疾病。

②治疗相关脏腑病特点是:偏重治疗六腑的疾病

③俞募配穴治疗相关脏腑病

六腑有病(阳)反映于胸腹部(阴)的募穴

五脏有病(阴)反映于背腰部(阳)的俞穴

“阳病行阴”“阳病治阴”;“阴病行阳”“阴病治阳”

募穴与背俞穴互补,形成了古代配穴的经典理论。应用时一,一般

“先阳后阴”

④募合配穴治疗六腑病证。

(五)下合穴

合,汇合。即六腑下合穴,是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月俞

穴,下合穴共有6个。

分布:

①均位于下肢;

②胃、胆、膀胱的下合穴位于本经,即是本经五腌穴的合穴;

③大肠、小肠、三焦除五输穴的合穴,在下肢又另有下合穴。

临床应用:

①协助诊断六腑疾病。

②主要用于治疗六腑疾病。

③募合配穴。

(六)八会穴

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聚会的8个月俞穴,称为

八会穴。

分布:分散在躯干和四肢。脏、腑、气、血、骨之会穴位于躯干

部;筋、脉、髓之会穴位于四肢部。

①脏会章门:

章门,为肝经穴,又为脾之募穴。古有“五脏皆秉气于脾”之说,

故令脏会于章门。

具有疏肝健脾的作用。

②腑会中月完

中脱,为任脉穴,又为胃之募穴,“六腑皆秉承于胃”,胃为“太

仓”,故令腑会于中院。具有通腑理气,调和肠胃的功效

③气会膻中

膻中,为任脉穴,又为心包之募穴,位于胸中,为宗气所聚之处。

内应于肺,肺主一身之气,故令气会于膻中。具有调畅气机、宽胸降

逆、益气补气之功效。

④血会膈俞

膈俞,归属膀胱经,位于心俞、肝俞之间,心主血,肝藏血,故

令血会于膈俞。

具有止血、养血之功效。治疗与血相关的各种病症。

⑤筋会阳陵泉

阳陵泉,位于膝下,膝为筋之府,故令筋会于阳陵泉。

具有濡养筋脉的作用,治疗由于筋脉失于濡养所致的筋脉挛急、

筋脉迟缓等病症。

⑥脉会太渊

太渊,为肺经原穴,位于寸口处,为脉之大会,故令脉会于太渊。

具有理气、通脉等作用,治疗与心肺两脏相关的病症。如无脉症、

高血压等病证。

⑦骨会大杼

杼骨,即椎骨,穴近第一胸椎骨,故名大杼,是柱骨之根,故令

骨会于大杼。

具有强健骨骼的作用,治疗骨骼和骨关节的病症。如项背痛等病

⑧髓会绝骨

绝骨,为胆经穴,“胆主骨所生病”,骨生髓,故令髓会于绝

骨。少阳行头身之侧,多骨节,故主骨所生病,其病“诸节皆痛”。

如中风后期下肢的痿症、瘫痪等均可应用绝骨穴治疗。

临床应用:

①主治与其所会八种脏器组织有关的病证。

如:中月完、章门配合治疗脏腑病。阳陵、大杼、绝骨配合治筋、

骨、髓病。

②治某些热病。《难经四十五难》“热病在内者,取其会之穴

也”。

③都会配穴。孔最配膈俞,梁丘配中脱。

(七)八脉交会穴

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脉气相通的8个月俞穴,又称“交经八穴”“流

注八穴”和“八脉八穴”。

分布:腕踝部上下(肘膝关节以下)

(八)交会穴

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月俞穴。

六、月俞穴定位法

常用月俞穴定位法:

第三节其他概念

(一)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体表解剖标志:主要是指分布于全身体表的骨性标志和肌性标

志。

体表标志定位法:是以人体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

月俞位置的方法,又称自然标志定位法。

固定标志:是指利用五官轮廓、毛发边际、爪甲、乳头、脐窝和

骨节凸起、凹陷及肌肉隆起等固定标志来取穴的方法。

活动标志:是指利用关节、肌肉、皮肤随活动而出现的孔隙、凹

陷、皱纹等活动标志来取穴的方法。

(二)骨度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