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治医师 (中医全科学)-肝胆病证(B1型题 2)_第1页
主治医师 (中医全科学)-肝胆病证(B1型题 2)_第2页
主治医师 (中医全科学)-肝胆病证(B1型题 2)_第3页
主治医师 (中医全科学)-肝胆病证(B1型题 2)_第4页
主治医师 (中医全科学)-肝胆病证(B1型题 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主治医师(中医全科学)-肝胆病证(Bl型题2)

1、积证初起,辨证要点为

A.真实假虚

B.正气未虚,以邪实为主

C.多属实证

D.积块较硬,正气渐伤邪实正虚

E.积证日久,瘀结不去,以正虚为主

2、中期辨证要点为

A.真实假虚

B.正气未虚,以邪实为主

C.多属实证

D.积块较硬,正气渐伤邪实正虚

E.积证日久,瘀结不去,以正虚为主

3、后期辨证要点为

A.真实假虚

B.正气未虚,以邪实为主

C.多属实证

D.积块较硬,正气渐伤邪实正虚

E.积证日久,瘀结不去,以正虚为主

4、聚证辨证要点为

A.真实假虚

B.正气未虚,以邪实为主

C.多属实证

D.积块较硬,正气渐伤邪实正虚

E.积证日久,瘀结不去,以正虚为主

5、典型疟疾发作时,血液涂片或骨髓片可找到

A.回归热的诊断

B.疟原虫

C.细菌性肺炎

D.黑热病的诊断

E.泌尿系感染

6、全血细胞减少,骨髓或肿大的淋巴结穿刺液做涂片染色找到利杜

体有助于

A.回归热的诊断

B.疟原虫

C.细菌性肺炎

D.黑热病的诊断

E,泌尿系感染

7、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升高,血尿和脑脊液中发现回归热病原体,

有助于

A.回归热的诊断

B.疟原虫

C.细菌性肺炎

D.黑热病的诊断

E,泌尿系感染

8、实证导致的胁痛病理变化多为

A.肝胆

B.不通则痛

C.脏腑

D.不荣则痛

E.气血

9、虚证胁痛的病理变化多为

A.肝胆

B.不通则痛

C.脏腑

D.不荣则痛

E.气血

10、胁痛的病变脏腑主要在

A.肝胆

B.不通则痛

C.脏腑

D.不荣则痛

E.气血

n、提出"无虚不能作眩”的著作为

A.《丹溪心法》

B.《医学正传》

C.《景岳全书》

D.《素问玄机原病式》

E.《内经》

12、提出”无痰则不作眩”的著作为

A.《丹溪心法》

B.《医学正传》

C.《景岳全书》

D.《素问玄机原病式》

E.《内经》

13、提出"眩晕者,中风之渐也”的著作为

A.《丹溪心法》

B.《医学正传》

C.《景岳全书》

D.《素问玄机原病式》

E.《内经》

14、提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著作为

A.《丹溪心法》

B.《医学正传》

C.《景岳全书》

D.《素问玄机原病式》

E.《内经》

15、主张眩晕的病机应从风火立论的著作为

A.《丹溪心法》

B.《医学正传》

C.《景岳全书》

D.《素问玄机原病式》

E.《内经》

16、颈前肿块光滑、柔软,属气郁痰阻者病在

A.气分

B.血分

C.卫分

D.肝火痰气凝结

E.脉络涩滞,瘀血内阻

17、肿块质地较硬或坚硬,表面高低不平,属痰结血瘀,病在

A.气分

B.血分

C.卫分

D.肝火痰气凝结

E.脉络涩滞,瘀血内阻

18、屡病早期出现眼突者证属

A.气分

B.血分

C.卫分

D.肝火痰气凝结

E.脉络涩滞,瘀血内阻

19、屡病后期出现眼突者属

A.气分

B.血分

C.卫分

D.肝火痰气凝结

E.脉络涩滞,瘀血内阻

20、太阳头痛的部位

A.在头之两侧,并连及耳

B.在巅顶部位或连目系

C.在前额及眉棱骨

D.在头之一侧或左或右

E.在后头部,下连于项

21、阳明头痛的部位

A.在头之两侧,并连及耳

B.在巅顶部位或连目系

C.在前额及眉棱骨

D.在头之一侧或左或右

E.在后头部,下连于项

22、少阳头痛的部位

A.在头之两侧,并连及耳

B.在巅顶部位或连目系

C.在前额及眉棱骨

D.在头之一侧或左或右

E.在后头部,下连于项

23、厥阴头痛的部位

A.在头之两侧,并连及耳

B.在巅顶部位或连目系

C.在前额及眉棱骨

D.在头之一侧或左或右

E.在后头部,下连于项

24、偏头痛的部位

A.在头之两侧,并连及耳

B.在巅顶部位或连目系

C.在前额及眉棱骨

D.在头之一侧或左或右

E.在后头部,下连于项

25、血虚头痛的特点为

A.头昏胀痛,两侧为重

B.头痛隐隐,时时昏晕

C.头痛昏蒙

D.头痛如裹

E.头痛而胀,甚则头胀如裂

26、肝阳头痛的特点为

A.头昏胀痛,两侧为重

B.头痛隐隐,时时昏晕

C.头痛昏蒙

D.头痛如裹

E.头痛而胀,甚则头胀如裂

27、风热头痛的特点为

A.头昏胀痛,两侧为重

B.头痛隐隐,时时昏晕

C.头痛昏蒙

D.头痛如裹

E.头痛而胀,甚则头胀如裂

28、风湿头痛的特点为

A.头昏胀痛,两侧为重

B.头痛隐隐,时时昏晕

C.头痛昏蒙

D.头痛如裹

E.头痛而胀,甚则头胀如裂

29、痰浊头痛的特点为

A.头昏胀痛,两侧为重

B.头痛隐隐,时时昏晕

C.头痛昏蒙

D.头痛如裹

E.头痛而胀,甚则头胀如裂

30、中风闭证属痰热腑实者,选方为

A.天麻钩藤饮

B.羚羊钩藤汤

C.参附汤合生脉散

D.桃仁承气汤

E.涤痰汤

31、痰火瘀闭证选方为

A.天麻钩藤饮

B.羚角钩藤汤

C.参附汤合生脉散

D.桃仁承气汤

E.涤痰汤

32、痰浊瘀闭证选方为

A.天麻钩藤饮

B.羚羊钩藤汤

C.参附汤合生脉散

D.桃仁承气汤

E.涤痰汤

33、中风脱证,昏不知人,目合口张,手撒肢冷,二便自遗,宜选

方为

A.天麻钩藤饮

B.羚羊钩藤汤

C.参附汤合生脉散

D.桃仁承气汤

E.涤痰汤

34、中风的病变部位在

A.脑

B.原始因素和诱发因素

C.肝肾阴虚

D.肝风痰火血瘀

E.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冲于脑

35、中风的病理基础为

A.脑

B.原始因素和诱发因素

C.肝肾阴虚

D.肝风痰火血瘀

E.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冲于脑

36、中风的病理因素是

A.脑

B.原始因素和诱发因素

C.肝肾阴虚

D.肝风痰火血瘀

E.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冲于脑

37、中风的主要病机是

A.脑

B.原始因素和诱发因素

C.肝肾阴虚

D.肝风痰火血瘀

E.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冲于脑

38、中风的形成有

A.脑

B.原始因素和诱发因素

C.肝肾阴虚

D.肝风痰火血瘀

E.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冲于脑

39、中风中经络风痰入络证的选方为

A.羚羊钩藤汤

B.真方白丸子

C.桃核承气汤

D.天麻钩藤汤

E.镇肝熄风汤

40、风阳上扰证的选方为

A.羚羊钩藤汤

B.真方白丸子

C.桃核承气汤

D.天麻钩藤汤

E.镇肝熄风汤

41、阴虚风动证的选方为

A.羚羊钩藤汤

B.真方白丸子

C.桃核承气汤

D.天麻钩藤汤

E.镇肝熄风汤

42、月鼓胀的特征是

A.以腹部胀大为主,四肢肿不甚明显

B.面色红赤

C.面色胱白

D.面色青晦,面颈部有血痣赤缕

E.其浮肿多从眼睑开始,继则延及头面,或下肢先肿,后及全身

43、水肿的特点为

A.以腹部胀大为主,四肢肿不甚明显

B.面色红赤

C.面色胱白

D.面色青晦,面颈部有血痣赤缕

E.其浮肿多从眼睑开始,继则延及头面,或下肢先肿,后及全身

44、水肿的面色多表现为

A.以腹部胀大为主,四肢肿不甚明显

B.面色红赤

C.面色胱白

D.面色青晦,面颈部有血痣赤缕

E.其浮肿多从眼睑开始,继则延及头面,或下肢先肿,后及全身

45、月鼓胀的面色多表现为

A.以腹部胀大为主,四肢肿不甚明显

B.面色红赤

C.面色胱白

D.面色青晦,面颈部有血痣赤缕

E.其浮肿多从眼睑开始,继则延及头面,或下肢先肿,后及全身

46、《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对屡病分类,坚硬不可移者为

A.肉瘦

B.石屡

C.血瘦

D.筋瘦

E.气瘦

47、皮色不变者为

A.肉瘦

B.石瘦

C.血瘦

D.筋屡

E.气瘦

48、筋脉露结者为

A.肉瘦

B.石屡

C.血瘦

D.筋瘦

E.气瘦

49、赤脉交络者为

A.肉瘦

B.石屡

C.血瘦

D.筋屡

E.气度

50、随忧郁消长者为

A.肉瘦

B.石瘦

C.血瘦

D.筋瘦

E.气汽

51、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增多见于

A.溶血性黄疸

B.阻塞性黄疸

C.肝细胞性黄疸

D.肝硬化

E.淤胆型肝炎

52、总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增高见于

A.溶血性黄疸

B.阻塞性黄疸

C.肝细胞性黄疸

D.肝硬化

E.淤胆型肝炎

53、总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均增高见于

A.溶血性黄疸

B.阻塞性黄疸

C.肝细胞性黄疸

D.肝硬化

E.淤胆型肝炎

54、胆红素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见于

A.溶血性黄疸

B.阻塞性黄疸

C.肝细胞性黄疸

D.肝硬化

E.淤胆型肝炎

55、肝疏泄失常,气机郁结,则为

A.肝气

B.肝风

C.肝火

D.胁痛

E.肝阳

56、瘀而化水,则为

A.肝气

B.肝风

C.肝火

D.胁痛

E.肝阳

57、气盛阳亢,则为

A.肝气

B.肝风

C.肝火

D.胁痛

E.肝阳

58、阳亢化风或热极生风,则为

A.肝气

B.肝风

C.肝火

D.胁痛

E.肝阳

59、肝气失疏,络脉失和,则发为

A.肝气

B.肝风

C.肝火

D.胁痛

E.肝阳

60、中风恢复期风痰瘀阻证的选方为

A.补阳还五汤

B.牵正散

C.解语丹

D.川葛茶调散

E.左归丸合地黄饮子

61、气虚络瘀证的选方为

A.补阳还五汤

B.牵正散

C.解语丹

D.川葛茶调散

E.左归丸合地黄饮子

62、肝肾亏虚证的选方为

A.补阳还五汤

B.牵正散

C.解语丹

D.川苛茶调散

E.左归丸合地黄饮子

63、中风后遗口眼歪斜者,治宜

A.补阳还五汤

B.牵正散

C.解语丹

D.川葛茶调散

E.左归丸合地黄饮子

64、肾虚头痛的特点是

A.头痛连及项背

B.头疼暴作,痛势甚剧,或左或右,经年不愈,痛止如常人,反复

发作

C.经久不愈,固定不移,痛如针刺

D.起病急骤,剧烈头痛,持续不解,甚则呕吐如喷,肢体抽搐。

E.头痛且空,眩晕耳鸣

65、瘀血头痛的特点是

A.头痛连及项背

B.头疼暴作,痛势甚剧,或左或右,经年不愈,痛止如常人,反复

发作

C.经久不愈,固定不移,痛如针刺

D.起病急骤,剧烈头痛,持续不解,甚则呕吐如喷,肢体抽搐。

E.头痛且空,眩晕耳鸣

66、风寒头痛的特点是

A.头痛连及项背

B.头疼暴作,痛势甚剧,或左或右,经年不愈,痛止如常人,反复

发作

C.经久不愈,固定不移,痛如针刺

D.起病急骤,剧烈头痛,持续不解,甚则呕吐如喷,肢体抽搐。

E.头痛且空,眩晕耳鸣

67、真头痛的特点是

A.头痛连及项背

B.头疼暴作,痛势甚剧,或左或右,经年不愈,痛止如常人,反复

发作

C.经久不愈,固定不移,痛如针刺

D.起病急骤,剧烈头痛,持续不解,甚则呕吐如喷,肢体抽搐。

E.头痛且空,眩晕耳鸣

68、偏头痛的特点是

A.头痛连及项背

B.头疼暴作,痛势甚剧,或左或右,经年不愈,痛止如常人,反复

发作

C.经久不愈,固定不移,痛如针刺

D.起病急骤,剧烈头痛,持续不解,甚则呕吐如喷,肢体抽搐。

E.头痛且空,眩晕耳鸣

69、阳黄的色泽特点为

A.黄色鲜明其色如金

B.面色焦黑

C.黄色鲜明

D.萎黄不泽,目睛及小便不黄

E.黄色晦暗或如烟熏

70、急黄的色泽特点为

A.黄色鲜明其色如金

B.面色焦黑

C.黄色鲜明

D.萎黄不泽,目睛及小便不黄

E.黄色晦暗或如烟熏

71、阴黄的色泽特点为

A.黄色鲜明其色如金

B.面色焦黑

C.黄色鲜明

D.萎黄不泽,目睛及小便不黄

E.黄色晦暗或如烟熏

72、萎黄的色泽特点为

A.黄色鲜明其色如金

B.面色焦黑

C.黄色鲜明

D.萎黄不泽,目睛及小便不黄

E.黄色晦暗或如烟熏

73、太阳头痛选用引经药为

A.葛根、白芷、知母

B.羌活、川茸、蔓荆子

C.全蝎、娱蚣、地鳖虫、僵蚕

D.柴胡、黄苓、川葛

E.吴茱萸、藁本

74、阳明头痛选用引经药为

A.葛根、白芷、知母

B.羌活、川茸、蔓荆子

C.全蝎、娱蚣、地鳖虫、僵蚕

D.柴胡、黄苓、川茸

E.吴茱萸、藁本

75、少阳头痛选用引经药为

A.葛根、白芷、知母

B.羌活、川茸、蔓荆子

C.全蝎、娱蚣、地鳖虫、僵蚕

D.柴胡、黄苓、川葛

E.吴茱萸、藁本

76、厥阴头痛选用引经药为

A.葛根、白芷、知母

B.羌活、川茸、蔓荆子

C.全蝎、娱蚣、地鳖虫、僵蚕

D.柴胡、黄苓、川茸

E.吴茱萸、藁本

77、瘀血头痛经久不愈,常选用

A.葛根、白芷、知母

B.羌活、川茸、蔓荆子

C.全蝎、娱蚣、地鳖虫、僵蚕

D.柴胡、黄苓、川苜

E.吴茱萸、藁本

78、腹胀按之不坚,胁下胀满或疼痛,饮食减少,食后胀甚,得暧

气矢气稍减,小便短少,舌苔薄白腻,脉弦,宜选方

A.调营饮

B.实脾饮

C.中满分消丸合茵陈五苓散

D.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

E.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

79、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下肢浮肿,脱腹痞胀,得热则舒,

精神困倦,怯寒懒动,尿少便澹,苔白腻,脉缓,宜选方

A.调营饮

B.实脾饮

C.中满分消丸合茵陈五苓散

D.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

E.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

80、脱腹坚满,青筋显露,胁下^结痛若针刺,面色晦暗薰黑,或

见赤丝血缕,面颈、胸臂有血痣或蟹爪纹,口干不欲饮水,或见大便

色黑,舌质紫黯或有紫斑,脉细涩,宜选方

A.调营饮

B.实脾饮

C.中满分消丸合茵陈五苓散

D.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

E.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

81、腹大胀满,或见青筋暴露,面色晦滞,唇紫,口干而燥,心烦

失眠、时或鼻岐,牙龈出血,小便短少,舌质红绛少津,苔少或光剥,

脉弦细数,宜选方

A.调营饮

B.实脾饮

C.中满分消丸合茵陈五苓散

D.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

E.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

82、腹大坚满,腔腹胀急,烦热口苦,渴不欲饮,或有面、目、皮

肤发黄,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或澹垢,舌边尖红,苔黄腻或兼灰黑,

脉弦数,宜选方

A.调营饮

B.实脾饮

C.中满分消丸合茵陈五苓散

D.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

E.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

83、肝阳上亢之眩晕的兼症有

A.腰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