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数学新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一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教案(表格式、值得收藏)_第1页
人教版高中数学新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一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教案(表格式、值得收藏)_第2页
人教版高中数学新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一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教案(表格式、值得收藏)_第3页
人教版高中数学新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一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教案(表格式、值得收藏)_第4页
人教版高中数学新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一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教案(表格式、值得收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课题:1.1集合的概念

课型:新授课执行时间:一年—月一日

教学目标:批注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

(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

(5)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含义.

(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表示法的恰当选择.

教学用具:投影仪.

教学方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节

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在初中,我们已经接触过一些集合,你能举出一些集合的

例子吗?

引导学生回忆.举例和互相交流.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活动给予评价.

2.接着教师指出:那么,集合的含义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一堂课所要学习的内

容.

(二)研探新知

1.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影出下面9个实例:

(1)1-20以内的所有质数;

(2)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3)所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4)所有的正方形;

(5)海南省在2004年9月之前建成的所有立交桥;

(6)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的点;

(7)方程d—5x+6=O的所有实数根;

(8)不等式》一3>0的所有解;

(9)国兴中学2004年9月入学的高一学生的全体.

2.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9个实例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3.每个小组选一位同学发表本组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概括出9个实

例的特征,并给出集合的含义.

一般地,指定的某些对象的全体称为集合(简称为集).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作这个

集合的元素.

4.教师指出:集合常用大写字母A,B,C,D,…表示,元素常用小写字母4,b,C,d…

表示.

(三)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思考:集合中元素有什么特点?并注意个

别辅导,解答学生疑难.使学生明确集合元素的三大特性,即: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

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我们就称这两个集合相等.

2.教师组织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

(D大于3小于11的偶数;

(2)我国的小河流.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3.让学生自己举出一些能够构成集合的例子以及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并说明理

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及时的评价.

4.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1)如果用A表示高一(3)班全体学生组成的集合,用a表示高一(3)班的一位同学,

b是高一(4)班的一位同学,那么。力与集合A分别有什么关系?

由此引导学生得出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两种:属于和不属于.

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属于集合A,记作awA.

如果。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不属于集合A,记作aeA.

(2)如果用A表示“所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组成的集合,则中国.日本与集合A

的关系分别是什么?请用数学符号分别表示.

(3)让学生完成教材练习第1题.

5.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数集扩充过程,然后阅读教材中的相交内容,写出常用数集的

记号.并让学生完成习题1.1A组第1题.

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N整数集N•或N+

整数集Z有理数集Q实数集R

6.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并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要表示一个集合共有几种方式?列举法和描述法

(2)试比较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在表示集合时,各自有什么特点?适用的对象

是什么?

(3)如何根据问题选择适当的集合表示法?

使学生弄清楚三种表示方式的优缺点和体会它们存在的必要性和适用对象。

(四)巩固深化,反馈矫正

教师投影学习:

(1)用自然语言描述集合{1,3,5,7,9);

(2)用列举法表示集合A={xwN|lKx<8}

(3)试选择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教材第6页练习第2题.

(五)归纳整理,整体认识

在师生互动中,让学生了解或体会下例问题:

1.本节课我们学习过哪些知识内容?

2.你认为学习集合有什么意义?

3.选择集合的表示法时应注意些什么?

(六)承上启下,留下悬念

1.课后书面作业:

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多少种?如何表示?类似地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又有多

少种呢?如何表示?请同学们通过预习教材.

教学后记:

课题: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课型:新授课执行时间:一年—月一日

教学目标:批注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

(2)理解子集.真子集的概念。

(3)能使用yew图表达集合间的关系,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实例,发现集合间的基本关系,体验其现实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

(2)体会类比对发现新结论的作用.

教学重点:集合间的包含与相等关系,子集与其子集的概念.

教学难点:属于关系与包含关系的区别.

教学用具:投影仪

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类比.思考.交流.讨论,发现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问题1:实数有相等.大小关系,如5=5,5V7,5>3等等,类比实数之间的关系,

你会想到集合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不要急于做出判断。而是继续引导学生:欲知谁正确,让我

们一起来观察、研探.

(二)研探新知

投影问题2:观察下面几个例子,你能发现两个集合间有什么关系了吗?

(1)A={1,2,3},8={1,2,3,4,5};

(2)设A为国兴中学高一(3)班男生的全体组成的集合,B为这个班学生的全体组成

的集合;

⑶设C={x|泥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D={x\x是等腰三角形};

(4)E={2,4,6},F={6,4,2}.

组织学生充分讨论.交流,使学生发现两个集合所含元素范围存在各种关系,从而

类比得出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

①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B,如果集合A中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中的元素,

我们就说这两个集合有包含关系,称集合A为B的子集.

记作:(或83A)读作:A含于B(或B包含A).

②如果两个集合所含的元素完全相同,那么我们称这两个集合相等.

教师引导学生类比表示集合间关系的符号与表示两个实数大小关系的等号之间有

什么类似之处,强化学生对符号所表示意义的理解。并指出:为了直观地表示集合间的

关系,我们常用平面上封闭曲线的内部代表集合,这种图称为Venn图。如图1和图2

分别是表典题21您1和实例3的Venn图.y-

图[图2

投影问题3:与实数中的结论“若aN"且匕Na,贝布=人”相类比,在集合中,你能

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类比,思考得出结论:若A=B,且8=则A=6.

问题4:请同学们举出几个具有包含关系.相等关系的集合实例,并用Venn图表示.

学生主动发言,教师给予评价.

(三)学生自主学习,阅读理解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7页中的相关内容,并思考回答下例问题:

(1)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的含义是什么?什么叫空集?

(2)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与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之间有什么区别?

(3)0,{0}与0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4)包含关系{a}=A与属于关系正义有什么区别?试结合实例作出解释.

(5)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吗?空集是任何集合的真子集吗?

(6)能否说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即A^A?

(7)对于集合A,B,C,D,如果A=B,BcC,那么集合A与C有什么关系?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遇到的困惑过程,然后让学生发表对上述问

题看法.

(四)巩固深化,发展思维

1.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完成下列两道例题:

例1.某工厂生产的产品在质量和长度上都合格时,该产品才合格。若用A表示合

格产品,B表示质量合格的产品的集合,C表示长度合格的产品的集合.则下列包含关系

哪些成立?

试用Venn图表示这三个集合的关系。

例2写出集合{0,1,2)的所有子集,并指出哪些是它的真子集.

2.学生做教材练习第1〜3题,教师及时检查反馈。强调能确定是真子集关系的最

好写真子集,而不写子集.

(五)归纳整理,整体认识

1.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过的知识内容有建些,所涉及到的主要数学思想方法有

哪些?

2.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还有那些不太明白的地方,请向老师提出.

(六)布置作业

教学后记:

课题:1.3集合的基本运算

课型:新授课执行时间:一年—月一日

教学目标:批注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交集与并集.

(2)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3)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和类比,借助Venn图理解集合的基本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

(2)进一步体会类比的作用.

(3)感受集合作为一种语言,在表示数学内容时的简洁和准确.

教学重点:交集与并集,全集与补集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用具:投影仪.

教学方法:学生借助Venn图,通过观察.类比.思考.交流和讨论等,理解集合的基本运

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问题1:我们知道,实数有加法运算。类比实数的加法运算,集合是否也可以“相

加”呢?

请同学们考察下列各个集合,你能说出集合C与集合A.B之间的关系吗?

(1)A={I,3,5},B={2,4,6},C={1,2,3,4,5,6};

(2)A={x|渥理数},B={x|渥无理数},C={x|塌实数}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类比.思考和交流,得出结论。教师强调集合也有运算,这就

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

1.并集

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B

的并集.

记作:AUB.读作:A并B.

其含义用符号表示为:

用Venn图表示如下:

请同学们用并集运算符号表示问题1中A,B,C三者之间的关系.

练习、检查和反馈

(1)设人={4,5,6,8),B={3,5,7,8),求AUB.

(2)设集合AA={x[—l<x<2},集合8={x[l<x<3},加B.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通过检查,进行反馈,并强调:

(1)在求两个集合的并集时,它们的公共元素在并集中只能出现一次.

(2)对于表示不等式解集的集合的运算,可借助数轴解题.

2.交集

(1)思考:求集合的并集是集合间的一种运算,那么,集合间还有其他运算吗?

请同学们考察下面的问题,集合A.B与集合C之间有什么关系?

①A={2,4,6,8』0},B={3,5,8,12},C={8};

②人虫划提国兴中学2004年9月入学的高一年级女同学}.B={x|x是国兴

中学2004年9月入学的高一年级同学},C={x|x是国兴中学2004年9月入学的高一

年级女同学}.

教师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得出结论,从而得出交集的定义;

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交集.

记作:AAB.读作:A交B

其含义用符号表示为:A8=且xeB}.

接着教师要求学生用Venn图表示交集运算.

(2)练习.检查和反馈

①设平面内直线4上点的集合为L,,直线4上点的集合为4,试用集合的运算表

示4的位置关系.

②学校里开运动会,设八={%是参加一百米跑的同学},B={x|x是参加二百米

跑的同学},C={x是参加四百米跑的同学},学校规定,在上述比赛中,每个同学最

多只能参加两项比赛,请你用集合的运算说明这项规定,并解释集合运算ACB与ACC

的含义.

学生独立练习,教师检查,作个别指导.并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和纠正.

(三)学生自主学习,阅读理解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0页中有关补集的内容,并思考回答下例问题:

(1)什么叫全集?

(2)补集的含义是什么?用符号如何表示它的含义?用Venn图又表示?

(3)已知集合A={x|3Wx<8},求

(4)设$={》X是至少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A={x|x是平行四边形},B={x

lx是菱形},C={x|x是矩形},求BC,蜘,5A.

在学生阅读.思考的过程中,教师作个别指导,待学生经过阅读和思考完后,请学

生回答上述问题,并及时给予评价.

(四)归纳整理,整体认识

1.通过对集合的学习,同学对集合这种语言有什么感受?

2.并集.交集和补集这三种集合运算有什么区别?

五)作业

1.课外思考:对于集合的基本运算,你能得出哪些运算规律?

2.请你举出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实例,并说明其并集.交集和补集的现实含义.

3.书面作业:

教学后记:

中学教案2020年月日

课题§1.4.1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教正确理解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的概念;会判断命题

知识目标

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

目通过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分析、

能力目标

判断和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学生的举例,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良好的思

情感目标

维品质,在练习过程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概念.

教学难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应用。

主要教法

教学媒体

教学过程

学生探究过程:

1.练习与思考

写出下列两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判断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若x>a?+b\则x>2ab,(2)若ab=0,则a=0.

学生容易得出结论;命题(1)为真命题,命题(2)为假命题.

置疑:对于命题“若P,则q",有时是真命题,有时是假命题.如何判断其真假的?

答:看P能不能推出q,如果p能推出q,则原命题是真命题,否则就是假命题.

2.给出定义

命题“若P,则q”为真命题,是指由P经过推理能推出q,也就是说,如果p成立,那么q

一定成立.换句话说,只要有条件p就能充分地保证结论q的成立,这时我们称条件p是q成立

的充分条件.

一般地,“若p,则q"为真命题,是指由p通过推理可以得出q.这时,我们就说,由p可推

出q,记作:p=>q.

定义:如果命题“若p,则q"为真命题,即pnq,那么我们就说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必要

条件.

上面的命题(1)为真命题,即

x>a2+b2=>x>2ab,

所以“x>a2+b2”是“x>2ab”的充分条件,“x>2ab”是“x>a2+b2w'的必要条

件.

3.例题分析:

例1:下列“若p,则q”形式的命题中,那些命题中的p是q的充分条件?

(1)若x=1,则X?—4x+3=0;(2)若f(x)=x,则f(x)为增函数;

(3)若X为无理数,则X?为无理数.

分析:要判断p是否是q的充分条件,就要看p能否推出q.

解略.

例2:下列“若p,则q”形式的命题中,那些命题中的q是p的必要条件?

⑴若x=y,则x2=y2;

(2)若两个三角形全等,则这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3)若a>b,则ac>bc.

分析:要判断q是否是p的必要条件,就要看p能否推出q.

解略.

4、巩固巩固:P12练习第1、2、3、4题

5.教学反思:

充分、必要的定义.

在“若p,则q"中,若p=>q,则p为q的充分条件,q为p的必要条件.

6.作业P|4:习题1.2A组第1(1)(2),2(1)(2)题

注:(1)条件是相互的;

(2)p是q的什么条件,有四种回答方式:

①p是q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②p是q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③p是q的充要条件;

④p是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教学成败得失及改进设想:

中学教案2020年月日

课题§1.4.2充要条件

教正确理解充要条件的定义,了解充分而不必要条件,必要而不充

知识目标

分条件,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的定义.

目正确判断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充要条件、既不

能力目标

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对条件的判定应该归结为判断命题的真假,

教学重点1、正确区分充要条件;2、正确运用“条件”的定义解题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充要条件.

主要教法

教学媒体

教学过程

学生探究过程:

1.思考、分析

已知p:整数a是2的倍数;q:整数a是偶数.

请判断:p是q的充分条件吗?p是q的必要条件吗?

分析:要判断p是否是q的充分条件,就要看p能否推出q,要判断p是否是q的必要条件,就要

看q能否推出p.

易知:p=>q,故p是q的充分条件;

又qnp,故p是q的必要条件.

此时,我们说,p是q的充分必要条件

2.类比归纳

一般地,如果既有p=>q,又有q=>p就记作poq.

止匕时,我们说,那么p是q的充分必要条件.简称充要条件.显然,如果p是q的充要条件,那么q也是p

的充要条件.

概括地说,如果pOq,那么p与q互为充要条件.

3.例题分析

例1:下列各题中,哪些p是q的充要条件?

(1)p:b=0,q:函数f(x)=ax?+bx+c是偶函数;

(2)p:x>0,y>0,q:xy>0:

(3)p:a>b,q:a+c>b+c;

(4)p:x>5,,q:x>10

(5)p:a>b,q:a2>b2

分析:要判断p是q的充要条件,就要看p能否推出q,并且看q能否推出p.

解:命题(1)和(3)中,p=>q,且q=>p,即pu>q,故p是q的充要条件;

命题(2)中,p=>q,但qH>p,故p不是q的充要条件;

命题(4)中,px>q,但q=>p,故p不是q的充要条件;

命题(5)中,pw>q,且q#>p,故p不是q的充要条件;

4.类比定义

一般地,

若p=q,但qW>p,则称p是q的充分但不必要条件;

若pW>q,但q=p,则称p是q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

若p4>q,且q*>p,则称p是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在讨论p是q的什么条件时,就是指以下四种之一:

①若pnq,但qp,则p是q的充分但不必要条件;

②若q=p,但p书>q,则p是q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

③若p=q,且q=>p,则p是q的充要条件;

④若p二>q,且qp,则p是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5.巩固练习:P14练习第1、2题

说明:要求学生回答p是q的充分但不必要条件、或p是q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或p是q的充

要条件、或p是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6.例题分析

例2:已知:。。的半径为r,圆心0到直线1的距离为d.求证:d=i•是直线1与(DO相切的充要

条件.

分析:设p:d=r,q:直线1与。0相切.要证p是q的充要条件,只需要分别证明充分性(p=>q)

和必要性(qnp)即可.

证明过程略.

例3、设p是I■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q是r的充分条件,r成立,则s成立.s是q的充分条件,

问(1)s是r的什么条件?(2)p是q的什么条件?

7.教学反思:

充要条件的判定方法

如果“若p,则q”与“若p则q”都是真命题,那么p就是q的充要条件,否则不是.

8.作业:P14:习题1.2A组第1(3)(2),2(3),3题

教学成败得失及改进设想:

中学教案2020年月日

课题§1.5.1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1)通过生活和数学中的丰富实例理解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的

教知识目标含义,熟悉常见的全称量词和存在量词.

)了解含有量词的全称命题和特称命题的含义,并能用数学

学(2

符号表示含有量词的命题及判断其命题的真假性.

使学生体会从具体到一般的认知过程,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

标能力目标

力.

通过学生的举例,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良好的思

情感目标

维品质,在练习过程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的意义

教学难点全称命题和特称命题真假的判定.

主要教法

教学媒体

教学过程

学生探究过程:1.思考、分析

下列语句是命题吗?假如是命题你能判断它的真假吗?

(1)2x+1是整数;

(2)x>3;

(3)如果两个三角形全等,那么它们的对应边相等;

(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5)海师附中今年所有高中一年级的学生数学课本都是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A版的教科书;

(6)所有有中国国籍的人都是黄种人;

(7)对所有的xGR,x>3;

(8)对任意一个xdZ,2x+l是整数。

1.推理、判断

(让学生自己表述)

(1)、(2)不能判断真假,不是命题。

(3)、(4)是命题且是真命题。

(5)-(8)如果是假,我们只要举出一个反例就行。

注:对于(5)-(8)最好是引导学生将反例用命题的形式写出来。因为这些命题的反例涉

及到“存在量词”“特称命题”“全称命题的否定”这些后续内容。

(5)的真假就看命题:海师附中今年存在个别(部分)高一学生数学课本不是采用人民教育出

版社A版的教科书;这个命题的真假,该命题为真,所以命题(5)为假:

命题(6)是假命题.事实上,存在一个(个别、部分)有中国国籍的人不是黄种人.

命题(7)是假命题.事实上,存在一个(个别、某些)实数(如x=2),x<3.

(至少有一个xGR,xW3)

命题(8)是真命题。事实上不存在某个xGZ,使2x+1不是整数。也可以说命题:存在某

个XCZ使2x+1不是整数,是假命题.

3.发现、归纳

命题(5)-(8)跟命题(3)、(4)有些不同,它们用到“所有的”“任意一个”这样的词

语,这些词语一般在指定的范围内都表示整体或全部,这样的词叫做全称量词,用符号“V”表示,

含有全称量词的命题,叫做全称命题。命题(5)-(8)都是全称命题。

通常将含有变量x的语句用p(x),q(X),r(x),……表示,变量x的取值范围用M表示。

那么全称命题“对M中任意一个x,有pG)成立"可用符号简记为:vxeM,p(x),读做“对

任意x属于M,有p成立”。

刚才在判断命题(5)-(8)的真假的时候,我们还得出这样一些命题:

(5)-存在个别高一学生数学课本不是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A版的教科书;

(6)•存在一个(个别、部分)有中国国籍的人不是黄种人.

(7),存在一个(个别、某些)实数x(如x=2),使xW3.(至少有一个xdR,xW3)

(8)'不存在某个xdZ使2x+1不是整数.

这些命题用到了“存在一个”“至少有一个”这样的词语,这些词语都是表示整体的一部分的

词叫做存在量词。并用符号“三”表示。含有存在量词的命题叫做特称命题(或存在命题)命题

(5)'—(8),都是特称命题(存在命题).

特称命题:“存在M中一个x,使p成立”可以用符号简记为:HxeM,p(x).读做“存

在一个x属于M,使p(x)成立

全称量词相当于日常语言中“凡”,“所有”,“一切”,“任意一个”等;存在量词相当于日常

语言中“存在一个”,“有一个”,“有些”,“至少有一个”,“至多有一个”等.

4.巩固练习

(1)下列全称命题中,真命题是:

A.所有的素数是奇数;B.Vxe/?,(x-l)20;

C.VXG+—>2D.Vxe(0,—),sinx+-^—>2

x2sinx

(2)下列特称命题中,假命题是:

A.2x—3=0B.至少有一个xcZ,x能被2和3整除

C.存在两个相交平面垂直于同一直线口引£{刈尢是无理数},/是有理数.

(3)已知:对x+,恒成立,则a的取值范围是;

X

变式:已知:对VxeRW一分+10恒成立,则a的取值范围是;

(4)求函数./'(工)=-以九2%一5由%+3的值域;

变式:已知:对VxeR,方程cos2x+sinx-3+a=0有解,求a的取值范围.

5.课外作业P29习题1.4A组1、2题:

6.教学反思:

(1)判断下列全称命题的真假:

①末位是。的整数,可以被5整除:

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③负数的平方是正数;

④梯形的对角线相等。

(2)判断下列特称命题的真假:

①有些实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

②有些三角形不是等腰三角形;

③有些菱形是正方形。

(3)探究:

①请课后探究命题(5)--(8)'跟命题(5)-(8)分别有什么关系?

②请你自己写出几个全称命题,并试着写出它们的否命题.写出几个特称命题,并试着写

出它们的否命题。

教学成败得失及改进设想:

中学教案2020年月日

课题§1.5.2全称量词命题和存在量词命题的否定

(1)通过探究数学中一些实例,使学生归纳总结出含有一个量

词的命题与它们的否定在形式上的变化规律.

(2)通过例题和习题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根据含有一个量词的

教知识目标

命题与它们的否定在形式上的变化规律,正确地对含有一个量词

学的命题进行否定.

标使学生体会从具体到一般的认知过程,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

能力目标

力.

通过学生的举例,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良好

情感目标的思维品质,在练习过程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通过探究,了解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与它们的否定在形式上的变化规律,会正确

教学重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