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中学市2025届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山西省晋中学市2025届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山西省晋中学市2025届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山西省晋中学市2025届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山西省晋中学市2025届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西省晋中学市2025届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测试试题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单选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情况下所采取的灭火方法,不恰当的是A.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B.酒精灯不慎打翻起火.用湿抹布扑盖C.电器因短路起火时,用水浇灭D.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图书档案等火灾2.甲和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①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②40℃时,使甲的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可用加热升温、冷却降温和蒸发溶剂三种方法③20℃时,向125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乙溶液中加入15g乙固体并振荡,有固体不溶解④将相同质量的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分别从40℃降温至10℃,甲析出晶体的质量大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3.将某气体通过灼热的CuO后,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可观察到黑色粉末逐渐变红,并且石灰水变浑浊,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①该气体一定为CO②该气体只含碳、氧两种元素③该气体一定具有还原性④该气体一定含碳元素⑤该气体可能为混合物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②③④⑤4.分析推理是化学学习过程中的常用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A.有毒气体能致人死亡,致人死亡的气体一定有毒B.活泼金属与稀盐酸反应放出气体,与稀盐酸反应放出气体一定是活泼金属C.化学反应常伴有能量变化,所以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由化学反应提供的D.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5.下列物质属于氧化物的是()A.H2SO4 B.P2O5 C.NaOH D.CuSO46.下列物质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A.铝具有导电性 B.氢氧化钠能与硫酸铜反应C.氮气难溶于水 D.常温下氧气是无色无味气体7.以下四个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A.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B.木炭在密闭的容器内燃烧C.电解水生成两种气体D.锌与一定量的稀硫酸反应8.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下列有关物质性质和用途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氧气有可燃性-------------可以做燃料B.氮气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可充入食品包装袋中防腐C.活性炭具有吸附作用-------------可用于冰箱除臭D.干冰升华吸收热量-------------可用于人工降雨9.正确规范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下列实验操作,符合规范的是()A.点燃酒精灯 B.取用液体药品C.仪器的连接 D.闻气体气味10.主持测定铟、铱等元素相对原子质量新值的我国科学家是()A.门捷列夫 B.道尔顿 C.张青莲 D.拉瓦锡11.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错误的是A.CO和CO2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也相同B.碳在空气中充分燃烧时生成CO2,不充分燃烧时生成COC.CO用于冶炼金属、做气体燃料;CO2用于人工降雨、灭火D.清明上河图至今图案清晰可见,是因为在常温下碳单质的化学性质稳定12.下列变化过程,不包含化学变化的是()A.敞口放置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有白色固体析出B.碳酸氢钠治疗胃酸过多症C.浓硫酸溅到白纸上,白纸变黑D.装澄清石灰水的试剂瓶壁形成一层白膜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13.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1)探究分子的性质,请根据下图回答有关问题。①图一实验说明分子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②图二实验中B烧杯中液体变成红色,说明分子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2)进一步探究分子性质与分子质量的关系。实验设计如图三:③图三实验过程中,A处白烟较多较浓。请回答:氨气、氯化氢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分子性质与分子质量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3)请从微观的角度回答:④湿衣服晾在阳光下干得快,原因是_____________。⑤由图四可知,水和过氧化氢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⑥由图五可知,水分解过程中,没有发生变化的微粒是_____________(填微粒符号)。14.用下图装置研究燃烧的条件。(1)该实验主要利用了铜片的_____性质。(2)对比热水中白磷和铜片上白磷的实验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3)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的实验现象是_____。15.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结合所学化学知识回答问题。(1)加热时酒精灯_____焰温度最高。B中用于加入液体的仪器的名称是________;(2)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加热制取氧气,二氧化锰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和_____都没有改变。根据氧气_______的物理性质可选择E装置收集氧气;若用B装置制备氧气,则制取该气体的方程式为________;(3)实验室可以选择发生装置______(填字母)制取CO2气体,实验室制取该气体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_________,通常情况下,NH3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极易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小。实验室里用氯化铵固体和氢氧化钙固体混合加热制取NH3。实验室制取NH3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填字母),若选择F装置利用排空气法收集NH3,气体应该从____口(填“a”或“b”)进入。16.请根据下列各图中提供的信息回答问题:(1)写出仪器a的名称:______。(2)请写出用装置B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3)比较用过氧化氢溶液和用氯酸钾固体制取O2的方法,两者的共同点是______。A发生装置相同B都可用MnO2做催化剂C完全反应后剩余的固体成分相同(4)装置B、C都可用来制取二氧化碳,装置C相对于装置B在操作方面的优势是______。(5)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将这瓶气体按G所示慢慢倒入烧杯中,观察到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______。三、实验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14分)17.石灰石是用于生产水泥的原材料,为探究石灰石样品中含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某水泥厂的技术人员取回了若干块矿石样品,并对样品进行分析探究,采用的方法是:取用8g石灰石样品,把40g稀盐酸分四次加入,探究过程所得数据见下表:(已知石灰石样品中含有的杂质不溶于水,不与盐酸反应)序号1234加入盐酸质量(g)10101010剩余固体质量(g)5.53.01.21.2计算:(1)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多少?(2)要得到112kg的CaO,需要质量分数为80%的石灰石多少千克?18.某课外活动小组为测定当地石灰石中含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来了一些矿石,并取稀盐酸200g,平均分成4份,进行实验,结果如下:实验1234加入样品的质量/g5101520生成CO2的质量/g1.543.084.4m(1)哪几项反应中盐酸有剩余_______;(2)m=______g;(3)试计算这种石灰石矿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_________.四、计算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2分)19.(6分)乙醇俗称酒精,可用作医用消毒,也常作燃料。其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C2H6O+3O22CO2+3H2O。23g乙醇完全燃烧需消耗多少克氧气?乙醇不完全燃烧会产生一氧化碳,某实验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物质

乙醇

氧气

二氧化碳

一氧化碳

反应前质量(g)

4.6

8.8

0

0

0

反应后质量(g)

0

0

6.6

5.4

a

①表中a的值为______。②该实验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C2H6O+11O2_____CO2+_____H2O+_____CO。

参考答案一、单选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C【解析】试题分析:灭火的原理是断绝燃烧的三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就能灭火,A.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隔绝空气能灭火;B.酒精灯不慎打翻起火.用湿抹布扑盖,隔绝空气和降低温度能达到灭火的目的;C.电器因短路起火时,用水浇灭,是不恰当的灭火方式,这样容易使人触电;D.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图书档案等火灾,隔绝空气能达到灭火的目的;故答案选择C考点:灭火的原理2、D【解析】①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小于40℃时,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①错误;②小于40℃时或大于4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升高时,溶解度都会减少,所以40℃时,使甲的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可用加热升温、冷却降温和蒸发溶剂三种方法,故②正确;③20℃时,乙物质的溶解度是36g,根据溶解度概念可知,100g水中最多溶解36g乙,125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乙溶液中含有溶质质量=125g×20%=25g,含有水100g,加入15g乙固体并振荡,有固体不溶解,故③正确;④将相同质量的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分别从40℃降温至10℃,甲物质的溶解度变化较大,所以甲析出晶体的质量大,故④正确。叙述正确的是②③④。故选D。3、C【详解】根据黑色粉末变为光亮的红色物质,说明氧化铜被还原,能够还原氧化铜的气体物质有氢气、一氧化碳;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存在,有可能是含有二氧化碳,也有可能是含有一氧化碳,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①该气体不一定为CO,还可能是一氧化碳和氢气的混合物,①错误;②由①知该气体还可能含氢元素,②错误;③该气体一定有还原性,正确;④该气体一定含有碳元素,正确;⑤该气体可能为混合物,正确。故选C。4、D【详解】A、二氧化碳不供给呼吸,致人死亡,但是无毒,故错误;B、碳酸盐与酸反应也能产生气体,所以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的物质不一定是活泼金属,故错误;C、化学反应通常伴有能量的变化,但人类利用的能量不一定都是由化学反应提供的,故错误;D、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故正确;故选:D。5、B【详解】A、硫酸中含有氢、硫、氧三种元素,不属于氧化物;故选项错误;B、五氧化二磷中只含有磷元素和氧元素,属于氧化物;故选项正确;C、氢氧化钠中含有钠、氢、氧三种元素,不属于氧化物;故选项错误;D、硫酸铜中含有铜、硫、氧三种元素,不属于氧化物;故选项错误;故选:B。【点睛】氧化物:只含有2种元素,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纯净物。6、B【详解】A、铝的导电性是铝的物理性质,故A选项错误;B、氢氧化钠能与硫酸铜反应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来体现,故是化学性质,故B选项正确;C、氮气难溶于水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来体现,故是物理性质,故C选项错误;D、常温下氧气是无色无味气体是氧气的物理性质,故D选项错误。故选B。7、D【详解】A、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的质量逐渐增加,高锰酸钾完全反应后,氧气的质量不变,图中氧气的质量一直在变大,图像与之不符,故A错误;B、木炭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质量应该从零开始逐渐增大,完全反应后不变,图像与之不符,故B错误;C、电解水时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是8:1,图像中氧气与氢气的质量比却为1:2,图像与之不符,故C错误;D、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氢气,随着反应的进行氢气的质量逐渐增大,稀硫酸完全反应后不变,图像与之相符,故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是一道图像坐标与化学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分析各变化的过程,注意分析坐标轴表示的意义、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确定正确的图像。8、A【详解】A、氧气是支持燃烧,不具有可燃性,故选项A不正确,符合题意;B、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也就是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可以做保护气,可充入食品包装袋中防止食品腐烂,故选项B正确,不符合题意;C、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可以吸附异味,用于冰箱除臭,故选项C正确,不符合题意;D、固体二氧化碳是干冰,干冰升华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空气的温度降低,水蒸气液化形成水滴降落,用于人工降雨,故选项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确实把握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来判断物质的用途。9、D【详解】A、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盏酒精灯,否则容易导致酒精流出引起火灾,故A错误;B、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瓶口没有紧挨、瓶塞没有倒放、标签没有向着手心,故B错误;C、把橡皮塞慢慢转动着塞进试管口,切不可把试管放在桌上在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试管,故C错误;D、闻药品气味的方法:打开药品瓶塞,瓶口在前下方离鼻孔约0.5米,用手轻轻地在瓶口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孔,不能直接闻,故D正确。故选D。10、C【解析】主持测定铟、铱等元素相对原子质量新值的我国科学家是张青莲。故选C。11、A【解析】A、CO和CO2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不相同,虽然组成元素相同,但结构不同,性质也不同,故A错误;B、碳在空气中充分燃烧时生成CO2,不充分燃烧时生成CO,故B正确;C、CO具有还原性,用于冶炼金属,具有可燃性,做气体燃料;CO2固体俗称干冰用于人工降雨,二氧化碳本身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用于灭火,故C正确;D、清明上河图至今图案清晰可见,是因为在常温下碳单质的化学性质稳定,故D正确。点睛∶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和可燃性。二氧化碳常用于人工降雨和灭火。12、A【解析】A、敞口放置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有白色固体析出,固体为氯化钠,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正确;B、碳酸氢钠能与胃液中的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错误;C、浓硫酸溅到白纸上,白纸变黑过程中有新物质——碳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错误;D、盛放澄清石灰水的试剂瓶口出现一层白色固体过程中有新物质——碳酸钙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错误。故选A。点睛: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一般地,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13、分子之间有空隙,不同物质分子间的空隙大小不同分子在不停地运动1736.5分子的质量越小,运动速率越快阳光下,温度升高,水分子的运动速率变快,很快运动到空气中了水和过氧化氢的分子结构不同H、O【详解】(1)①图一实验中,混合后液体体积小于混合前两种液体体积之和,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故填:分子之间有间隔;②图二实验甲中B烧杯的现象溶液变红色,原因是浓氨水中的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当运动到B中时,和水结合生成氨水,氨水使酚酞试液变红色;故填:分子在不停地运动;(2)氨气分子的相对质量是17,氯化氢分子的相对质量是36.5,浓氨水能挥发出氨气,浓盐酸能挥发出氯化氢气体,二者接触反应会产生白烟(即氯化铵固体),A处白烟较多较浓,说明分子的运动速率与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是相对分子质量越小,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故填:17;36.5;相对分子质量越小,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3)④湿衣服晾在阳光下干得快,原因是阳光下,温度升高,水分子的运动速率变快,很快运动到空气中了。故填:阳光下,温度升高,水分子的运动速率变快,很快运动到空气中了;⑤由图四可知,水和过氧化氢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水和过氧化氢的分子结构不同。故填:水和过氧化氢的分子结构不同;⑥由图五可知,水的分解过程中,没有发生变化的微粒是氢原子和氧原子。故填:H、O。14、导热与O2接触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详解】(1)铜片将水蒸气提供的热量传递给白磷,使白磷燃烧,故该实验主要利用了铜片的导热性质;(2)对比热水中白磷和铜片上白磷的实验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3)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的实验现象是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15、外长颈漏斗化学性质不易溶于水2H2O22H2O+O2BCaCO3+2HCl=CaCl2+H2O+CO2Ab【详解】(1)加热时酒精灯外焰温度最高;B中用于加入液体的仪器的名称是长颈漏斗;(2)二氧化锰是该反应的催化剂,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改变;E是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是利用了氧气不易溶于水的性质;若用B装置制取氧气,可用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下产生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3)实验室利用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不需要加热,故发生装置选用B装置;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实验室里用氯化铵固体和氢氧化钙固体混合加热制取NH3,需要加热,故发生装置为A;因为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若选择F装置利用排空气法收集NH3,气体应该从b口进入。16、酒精灯2H2O22H2O+O2↑B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解析】(1)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仪器,故答案为:酒精灯;(2)如果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就不需要加热,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的条件下生成水和氧气,要注意配平;故答案为:2H2O22H2O+O2↑;(3)比较用过氧化氢溶液和用氯酸钾固体制取O2的方法,两者的共同点是:都可用MnO2做催化剂;故答案为:B;(4)装置C相对于装置B在操作方面的优势是: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故答案为: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5)G中观察到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故答案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三、实验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每小题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