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运用“起承转合”章法读懂诗歌文本+课件_第1页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运用“起承转合”章法读懂诗歌文本+课件_第2页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运用“起承转合”章法读懂诗歌文本+课件_第3页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运用“起承转合”章法读懂诗歌文本+课件_第4页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运用“起承转合”章法读懂诗歌文本+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巧用诗歌形,读懂诗歌意——运用“起承转合”章法读懂诗歌文本

所谓“起承转合”,实际上是诗歌谋篇时对全诗结构层次安排的理论概括。

在占有了素材,确定了主题、选定了诗体以后,紧接着要考虑的是如何开头,如何承转和如何收尾,从而更准确完整地表达作者的心境和主题,这种层次安排概括起来,就是“起、承、转、合”四个环节。常见类型有:1.律、绝的“起承转合”2.词、曲的“起承转合”3.组诗的“起承转合”4.首尾呼应5.开门见山6.卒章显志7.层层递进8.以景结景一、关于律、绝的“起承转合”

近体诗包括四句的绝句、八句的律诗和十句及十句以上的长律。

概括地说,无论绝句还是律诗,其一般结构都有四部分,即起承转合。

实际上,这不只是律诗、绝句的章法,还是诗歌的表达层次。理解诗歌的“起承转合”,即是通过诗歌的行文脉络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或许能从本源层面理解作者的构思,从而反推作者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起:诗歌的情感基调“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1.直接抒情:作者直抒胸臆,在起句便直接抒发情感。十四字叠词开篇,直接而强烈地抒发了内心的愁情,全词是围绕“愁”字展开的。直截了当地抒发世情凉薄的无奈、客居京华的悲凉的感情。起:诗歌的情感基调“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特殊用法——起兴。从起兴的物象特点,同样可以感受到蕴含的情感。2.描写景物:开篇描绘景物也是诗歌常见的写法,而作者眼中之景往往已蕴含了作者心中之景,景物的特点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一开篇就写登高远望夔州秋景,以猿啼意象、清白之色,着意渲染了浓郁的秋意,也定下全诗“哀”的情感基调。借用锦瑟多弦,喻指时光易逝。“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起:诗歌的情感基调“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3.交代事件:诗歌的首句往往也会由事件开篇,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信息,我们也可以据此推测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起:诗歌的情感基调作用总结:1.点明题旨,统领全诗;2.奠定感情基调;3.托物起兴,4.融情寓景,烘托铺垫、渲染映衬。因此,在阅读诗歌得开篇时,要重点关注起句(首句)内容、手法,感受诗歌的情感基调,通过首句交代的信息,联系全篇,读懂背景、题材背后暗含的情感。承:承接、拓展与铺垫“承”是承接连贯。通过与上下句的思路保持紧密的连贯,与起句保持延续、深化或互为佐证。

在古诗中,“承”句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与“起”句自然衔接,是“起”句的延伸、拓展。“承”的形式有总接、分承,明顺,暗接,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等。

其主要作用:1.承上启下(结构)2.铺垫下文(内容)转:百转千回总关情“转”能使诗歌波澜顿生、摇曳生姿,也是我们解读诗歌情感的关键之处。诗歌的“转”,是“转变”。这种“转变”常常被归为诗歌思路的由景及情、由物及人、由事及理。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起:交代时间、地点、事件。承:登高所见浩瀚无边的洞庭之景。转:抒发生活坎坷、漂泊天涯的落寞孤寂之情。由物及人转:百转千回总关情菊花元禛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起:开篇点题,秋菊环家。承:承接上文,描写景色。转:抒发对菊花的喜爱之情。由景及情深化诗歌的主旨合:主旨与情感的集中表达在古诗中,“合”是结句,全诗不论写景、抒情、叙事、阐理,“合”句水到渠成,往往是诗歌主旨或诗人感情的凝聚之处,“合”句的作用一般有三种:一.呼应开篇或试题,圆合首尾;二:对比前文或总结全诗,卒章显志;三:以景结情,含蓄蕴藉,余味无穷;古诗词“合”的方式很多,但基本上分为两类:1.直笔明接,即直接抒情、言志、阐理;2.曲笔收束,用折射、暗示、象征等方言曲折表达作者的情感、寄托或诗歌的主旨。1.直抒胸臆

作者在结尾直接抒发情感,具有强烈的冲击力。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两句直截了当地表明自己绝不低眉折腰辱身降志的心意,也使全诗在浪漫迷离的梦境之中拓展意境,刻画作者昂扬振奋、不卑不屈的形象。2.以景结情“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借景抒情,景含其中。诗人借助对优美的江南春景的描绘,抒发了对江南的热爱、留恋之情。3.以说理结

结尾总结、阐明道理也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写法。“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魏了翁《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邢懋之》),勉励人们发现“人”得价值,努力追求美好,使得诗歌在平易真切中传达深刻的道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用精辟的议论,概括诗歌的主旨。“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断学习的补充新知识,才能有新境界。4.以问结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用反问句来结尾,语气强悍畅快,表达了作者对朋友才华人品的信任,并饱含了作者无限的劝勉慰藉之情。“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以问句结尾,结尾句提出疑问,让读者思索,令人回味无穷。“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以问句结尾,表达了诗人多年后回到家乡的万千感慨。首联起1.点明题旨,统领全诗;2.奠定感情基调;3.托物起兴,

4.融情寓景,烘托铺垫、渲染映衬。颔联承1.承上启下2.铺垫下文颈联转1.诗歌思路的由景及情、由物及人、由事及理。尾联合一.呼应开篇或试题,圆合首尾;二:对比前文或总结全诗,卒章显志;三:以景结情,含蓄蕴藉,余味无穷;1.直笔明接,即直接抒情、言志、阐理;2.曲笔收束,用折射、暗示、象征等方言曲折表达作者的情感、寄托或诗歌的主旨。用“起承转合”分解诗歌

送别

李白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送别李白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起:开篇点题,题目是有关于“送别”的,开头通篇也是关于送别的场景;承:开篇点题,题目是有关于“送别”的,开头通篇也是关于送别的场景;转:由前两联写景开始写情。合:采用了融情于景,以情结情,表达了送别之时的“绵绵思绪”。B项,“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错误。三、四句的意思是那里的风景一直为世人所传颂,您到了南中一定会很喜欢。诗中并没有谈到友人的风采。用“起承转合”分解诗歌画眉

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画眉禽文同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诗和文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B.欧诗所写的画眉鸟在花木间自由飞行,文诗中的画眉鸟则在笼中饲养。C.欧诗认为鸟笼内外的画眉鸟,其鸣叫声有差别,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D.欧诗中的“林间”与文诗中的“千岩万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

15.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画眉

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画眉鸟》从题目上看,这是一首借咏画眉以抒发自己的性灵咏物诗。起:是展示画眉鸟的特点,画眉鸟声音婉转具体特征;指画眉鸟自由自在地飞翔,诗歌的“起”就开篇点题,指出所咏之物——画眉鸟的特点;承:“山花红紫树高低”承接上句,写出了画眉鸟在开满红红紫紫山花的枝头自由自在地飞翔。转:由写景(物)转向诗歌情感的表达,做了个假设:如果把它们锁起来,即使锁在贵重的鸟笼里,让你听听它的叫声会是怎样呢?。合:总结全文,发表议论,“肯定比不上在林间自由自在飞翔啼叫声音美。”诗人通过画眉鸟发表议论:自由是生活愉快的先决条件。画眉禽文同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画眉禽》从题目上看,这是一首借咏画眉以抒发自己的性灵咏物诗。起:这首诗歌和上一首没有区别,但这首诗的“起”并不是开篇点题,而是侧面描写,通过“吹着凉风惬意的”诗人所见所闻来写画眉鸟。承:“一声”是为了突出听觉的突然性,“初听”突出诗人的不经意间。“下高笼”即在高笼之下,点出了画眉鸟的出处,既承接了上句,又展现了听的结果。转:转向自己的生活状态,“公庭事简人皆散”由物及人,目的是与“窗前闻啼”听闻画眉鸟啼叫的感受进行对比。合:“以景结情”,因为“公庭事简人皆散”总感觉自己像是置身幽静的山谷中听到画眉那优美的叫声一样。

15.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1.欧诗托物言志,通过对比画眉鸟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叫声,将画眉鸟作为寄托情怀的对象,抒发的是诗人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感情;2.文诗对画眉鸟进行侧面描写,通过对比“公庭事简人皆散”前后对画眉鸟鸣叫的听觉感受,衬托出了诗人闲散淡泊、襟怀洒落的人物形象。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宾至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两首诗作同为迎客诗,都写到了待客之道,但表达的情感却不尽相同,请简要分析。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起:融情于景,描绘了绿水环绕、清幽僻静的环境,景色优美,借群鸥含蓄表达自己闲适略寂寞的心情,为后文客至欢喜之情做铺垫。承:承接上文无人到访的清闲寂寥,顺势讲我为待客做的各种准备,表达了作者喜出望外的心情,可见诗人客人之间感情深厚;转:诗人待客,然而酒菜欠佳,言“市远”“家贫”,深感抱歉,表明诗人虽力不从心却也竭尽盛情,凸显了主客真诚相待的深厚情谊。合:顺势将主客酒席之间的气氛推向高潮,粗茶淡饭薄酒,主客却十分尽欢,兴致越高。起:所居之地幽僻,自身年迈多病,循礼“再拜”恭迎而觉困难,表现出诗人不胜应酬的苦扰。承:以对话的口吻,“我哪里有文章名动天下?白白劳烦您远至拜访。进一步表明诗人不愿意应酬,言辞客气疏离。转:从抒写贵宾拜访的吃惊和惊讶之情,再到叙述待客之道,写贵客停留整日,而“我”一儒生,终生粗食,款待不周的歉意之感,以及待客的劳累和力不从心。合:顺势客气地表达歉意,邀请客人如不嫌弃,他日再来看花,委婉表达了诗人厌烦应酬。宾至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客至》一诗中,诗人发自内心地欢迎客人的到来,含多重“喜”:先有草堂周围环境清幽、景色秀美之喜;接着在只有群鸥做伴的寂寞之中,忽得佳客临门之喜;然后转写作者待客设宴,虽是淡饭薄酒,然而主客尽欢,有频频劝饮之喜,最后更进一步,乘兴酣饮,呼邻作陪之喜。《宾至》一诗中,作者则显得客套拘谨,包含多重“苦”:先写老病之躯却不得不迎客之烦扰,再写有贵宾来访的惊讶,与自己不胜应酬烦扰之苦,接着转写来宾停留整日,诗人又无好酒菜招待之烦扰,更是对自己穷困潦倒的自伤之苦。白下驿饯唐少府王勃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系饯行之作,送别的对象为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B.诗人与唐少府都曾有过潦倒不得志的经历,这也是他们友谊的基础。C.颈联中的“低”“隔”,使得饯别场景的描写有了高低远近的层次感。D.颔联和尾联中的问句,使语气起伏,也增添了诗作的豪迈昂扬气概。

15.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白下驿饯唐少府王勃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这首诗的题目交代了诗歌的大体内容:一是送别诗,“饯”即“饯别”;二是饯别的地点是“白下驿”;三是饯别对象是“唐少府”。“起”:交代两人的关系“穷交日”指的是自己和唐少府属于微贱之交;“昌亭旅食”表明相交不等于相知;“承”:从上句中的相交却不相知,引出自己与唐少府的一见如故、心意相通。“转”:由叙事转向写景,借景表示离别;“天不早了,那夕阳都比饯别的楼阁都低了,当你走上回乡的道路时,我们就会被风云和烟雾所隔开”转向写离别之情。“合”:“以景结情”“你所去的长安是在太阳那边”,因友人就要启程去长安谋仕途,而他自己也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