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市第七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1页
湛江市第七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2页
湛江市第七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3页
湛江市第七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4页
湛江市第七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核心素养发展调研(时间:80分钟,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请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填写学校、姓名、班级、试室号、座位号。2.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目要求。)1.中华文明诞生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下列选项中能够支撑该论点的论据是()①云南元谋发掘的粗糙石器②北京周口店发掘的打制石器③半坡遗址发掘的磨制石器和粟粒④河姆渡遗址发掘的磨制石器和稻谷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被称作新石器时代。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新石器时代。半坡遗址发掘的磨制石器和粟粒是能够支撑题干论点的论据,故③符合题意;河姆渡遗址发掘的磨制石器和稻谷是能够支撑题干论点的论据,故④符合题意;③④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元谋人和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属于旧石器时代,排除①②,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2.阅读素养是学习历史的重要素养。“……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子等。”据此可知,北京人:①会制造和使用工具②保留了某些猿的特征③会人工取火④已经学会原始狩猎A.①③④ B.①④ C.①②④ D.②④【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题干信息“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可知,此内容反映了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故③不合题意,含有③的A不合题意;依据材料信息“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可知,北京人会制造和使用工具,已经学会原始狩猎,故B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北京人保留了某些猿的特征,故含有②的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点睛】本题考查北京人的生活,考查学生理解能力。3.后人根据神话传说绘制了大禹治水像(下图),此图能得到印证的历史信息是()A.大禹治水,多次过家门而不入 B.大禹用疏导法将洪水引入大海C.大禹建立夏朝,早期国家产生 D.耒耜是当时重要的生产工具【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大禹手中拿的工具是耒耜,由此可知当时耒耜应该是重要的生产工具,D项正确;根据图示内容无法说明大禹治水多次过家门而不入,排除A项;图示内容不能说明大禹治水的方法和他建立夏朝,排除BC项。故选D项。4.“二重证据法”强调运用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相互印证,以考量古代历史。以下相关史料的对比研究,最符合“二重证据法”的是()A.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宫殿复原图 B.殷墟甲骨文与《史记·殷本纪》C.远古炎黄传说与黄帝陵遗址 D.秦陵兵马俑与电视剧《大秦帝国》【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殷墟甲骨文是考古发现的,其甲骨文卜辞上记录矼内容可与《史记·殷本纪》矼文献记载相互印证,符合“二重证据法”,B项正确;二里头宫殿复原图、远古炎黄传说均是二手史料,电视剧《大秦帝国》经过了艺术加工,掺杂了过多个人观点,不是第一手史料,不符合“二重证据法”,排除ACD选项。故选B项。5.春秋时期有众多的诸侯国,其中比较强大的有十几个,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当时,民族间的矛盾也有所发展,一些强大的诸侯国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进行征战。下列对此时的诸侯争霸战争,认识正确的是()A.加快了民族的交融 B.有利于文化的繁荣C.维护了周王的权威 D.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客观上有利于实现区域的局部统一,促进了各民族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因此对此时的诸侯争霸战争,认识正确的是“加快了民族的交融”,A项正确;文化的繁荣,与题干内容不符,题干内容体现的是“诸侯争霸战争”,排除B项;维护了周王的权威,不符合史实,因为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周王室势力大减、地位下降,出现诸侯争霸,排除C项;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与题干内容不符,题干内容体现的是“诸侯争霸战争”,排除D项。故选A项。6.根据下图1、2、3,请你从A、B、C、D四选项中为其选定一个合适的主题()A.原始农业各具特色 B.经济发达商业繁荣 C.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D.分封诸侯巩固统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三幅图片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出土文物,这些文物都是出自我国不同地区,代表不同文化,体现中华文化多元一体,C项正确;图片没有涉及农业,排除A项;图片没有体现经济发达商业繁荣,排除B项;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排除D项。故选C项。7.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其理论依据所属的学派是A.道家 B.法家 C.墨家 D.兵家【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其理论依据所属的学派是法家。法家的代表人物是战国末期的韩非,他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所以变法理论依据所属的学派是法家,B项符合题意;A项道家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排除;C项主张“兼爱”“非攻”,排除;D项孙武春秋晚期兵家的鼻祖,提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排除。故选B。8.如图为我国古代造福千秋综合性水利枢纽,历经2200多年,至今仍发挥着巨大作用,该水利枢纽是A.都江堰 B.灵渠 C.通济渠 D.永济渠【答案】A【解析】【详解】如图为我国古代造福千秋的综合性水利枢纽,历经2200多年,至今仍发挥着巨大作用,该水利枢纽是都江堰。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渠首工程建于岷江之中,分为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鱼嘴是在江心修筑的分水堤坝,形似大鱼卧于江中,将岷江分成内江和外江。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分洪。宝瓶口是在内江下游人工凿山开出的出水口,引水流入网状的渠道,灌溉农田。飞沙堰是分水堤坝与宝瓶口之间长120米的滚水坝,在洪水期用于分洪,并减少泥沙淤积。都江堰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A项正确;灵渠沟通了湘水和漓水,通济渠、永济渠是大运河的一部分,B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项。【点评】9.公元前在213年,秦朝某一高官的马匹因受惊吓而踩死了在路边玩耍的一个孩子,随后这位高官扬长而去。假设孩子的父母想要为孩子讨回公道,按照秦朝中央官职的职责,孩子的父母可以找()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县令【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秦朝某一高官的马匹因受惊吓而踩死了在路边玩耍的一个孩子,随后这位高官扬长而去”,可知假设孩子的父母想要为孩子讨回公道,应该找掌管监察事务的机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可知按照秦朝中央官职的职责,孩子的父母可以找御史大夫,C项正确;丞相,掌管行政事务,与题干内容“孩子的父母想要为孩子讨回公道,应该找掌管监察事务的机构”不符,排除A项;太尉,掌管军事,与题干内容“孩子的父母想要为孩子讨回公道,应该找掌管监察事务的机构”不符,排除B项;县令,是地方行政长官,与题干内容“孩子的父母想要为孩子讨回公道,应该找掌管监察事务的机构”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0.“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是公元前209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爆发时的呐喊。公元前209年处于A.公元前二世纪初 B.公元前二世纪末C.公元前三世纪初 D.公元前三世纪末【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历史知识,公元纪年法分为公元前和公元。公元前计数是从大数开始向小数过渡。100年为一个世纪,10年为一个年代。故世纪数是百万数加1的得到。因为公元前209年是公元前三世纪,因为公元前从大数到小数。所以“09”就是世纪末了。D正确。ABC的计算时期不对,排除;故选D。11.“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共同因素是()A.严刑峻法,法家思想治国 B.奖励耕织,推广铁器牛耕C.整顿吏治,严惩外戚宦官 D.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可知,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文帝和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社会比较安定,国家的粮仓丰满,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光武帝多次下令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惩处贪官污吏,任用清廉官吏。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故“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点睛】根据题干“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是信息提示,关键词是“共同原因”。据所学可知,“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12.西汉时形成的沟通东西方的贸易商路——丝绸之路的正确路线是()A.长安→河西走廊→中亚、西亚→今新疆境内→大秦B.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中亚、西亚→大秦C.洛阳→河西走廊→中亚、西亚→今新疆境内→大秦D.洛阳→中亚、西亚→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大秦【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从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等货物,从长安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今新疆地区)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大秦);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可知丝绸之路的正确路线是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中亚、西亚→大秦,B项正确;ACD项不正确,可排除。故选B项。

13.培养时空概念是历史的基本学科素养。下面地图所示战役的影响是()A.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B.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C.导致了北方人口大规模南迁 D.东晋成功抵御了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曹操、孙权、刘备”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赤壁之战,公元208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在长江赤壁一带大胜曹操军队,这是历史上称为赤壁之战。经过赤壁之战,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不敢再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则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西川。所以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B项正确;官渡之战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排除A项;赤壁之战没有导致了北方人口大规模南迁,排除C项;赤壁之战发生在东汉末年,与“东晋成功抵御了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4.割圆术是具有“极限”思维的圆周率计算方法。用此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的科学家是()A.刘徽 B.祖冲之 C.贾思勰 D.蔡伦【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朝的祖冲之,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利用“割圆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一千年,B项正确;刘徽,是魏晋期间伟大的数学家,中国古典数学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杰作《九章算术注》和《海岛算经》,与题干内容“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的科学家”不符,排除A项;北朝时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编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与题干内容“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的科学家”不符,排除C项;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工艺,使纸得到广泛使用,与题干内容“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的科学家”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5.中国传统医学历史悠久,东汉张仲景提出了“治未病”理论,华佗创编出了“五禽戏”。这些医学成就皆反映出古代中医非常注重()A.诊断疾病,中西结合 B.预防疾病,强身健体C.针灸疗法,辨证施治 D.药食同源,用药简易【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他还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提倡预防疾病。华佗是东汉末年另一位名医,发明了“麻沸散”,还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创编出了“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由此可知,张仲景“治未病”的理论、华佗创编的“五禽戏”,反映出古代中医非常注重预防疾病,强身健体,B项正确;题干并未提及西医,无法说明古代中医注重中西结合,排除A项;题干并未涉及针灸疗法、药食同源思想,排除CD项。故选B项。16.把历史事件放到一个更大的时空范围里去观察,更容易发现历史发展的趋势。以下示意图反映出()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C.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D.统一趋势不断加强【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图片信息,东汉末年豪杰并起,到三国鼎立,再到西晋统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年,东汉爆发了黄巾起义,中央武力镇压,地方军阀乘机崛起,割据一方,200年,曹操在官渡大败袁绍,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大败曹军,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虽然使统一的国家出现了分裂,但三国都注意发展生产,实现了局部统一,也为以后的大统一创造了条件;263年魏灭蜀,266年司马炎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可知示意图反映出统一趋势不断加强,D项正确;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只与第一幅图片相关,排除A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只与第二幅图片相关,排除B项;魏晋时期政权并立,与第一幅图片军阀割据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7.近数十年考古工作的收获表明,西安灞桥、新疆罗布淖尔、甘肃敦煌马圈湾遗址等都曾经有西汉麻纸残片发现。这些发现证明了()A.造纸术起源于西汉 B.西汉时造纸术传到国外C.西汉时纸已经出现 D.西汉时纸已取代简帛【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西安灞桥、新疆罗布淖尔、甘肃敦煌马圈湾遗址等都曾经有西汉麻纸残片发现”证明西汉时期纸已经出现了。公元前2世纪西汉时期,中国就出现了纸张,是西汉的劳动人民共同发明创造的,C项正确;造纸术起源于西汉,改进于东汉,但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西汉时造纸术传到国外,西汉时纸已取代简帛,排除BD项。故选C项。18.西晋末年,出现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高潮的主要原因是()A.北方战乱 B.诸王势力强大 C.西晋衰落 D.统治者软弱无能【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西晋末年爆发八王之乱,加之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北方战乱不断,社会动荡不安,由此大量人口向南方迁移,A项正确;西晋末年大量人口南迁的主要原因是北方战乱,而非诸王实力强大和统治者软弱无能,排除BD项;西晋衰落是表现,不是原因,排除C项。故选A项。19.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这表明()A.孝文帝改革使民族隔阂消解 B.各民族之间的偏见完全消除C.当时出现了民族交融的高潮 D.“胡”“汉”观念已经彻底淡薄【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统一后,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文化,更好的统治中原广大地区,北魏孝文帝把都城从平成迁到了洛阳,实施一系列汉化措施,进行改革,如禁止穿鲜卑族服装,改穿汉人的服装;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等。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因此材料表明当时出现了民族交融的高潮,C项正确;孝文帝改革使民族隔阂消解,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各民族之间的偏见完全消除,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胡”“汉”交融,并不是“胡”“汉”观念已经彻底淡薄,排除D项。故选C项。20.广元某校历史学习小组在开展合作探究时,制作了图示卡片。下列选项与该卡片内容最契合是()A.商鞅变法 B.文景之治 C.光武中兴 D.北魏孝文帝改革【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北魏统一了北方,孝文帝即位后,推行了汉化措施,规定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促进了民族交融,D项正确;商鞅变法是秦国为富国强兵变法改革,排除A项;文景之治是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的治世,排除B项;光武中兴是东汉光武帝时期的治世,排除C项。故选D项。21.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联姻等。这些措施()A.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B.促进了民族交融C.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D.加强了社会经济控制【答案】B【解析】【详解】孝文帝改革实行的是以汉化为中心的改革。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B项正确;材料中措施有利于民族融合,不是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发展了科举制以及加强了社会经济控制,排除A、C和D项。故选B项。22.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吸收汉魏诸家之精华,集书法之大成,时人称赞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下列书法作品中,最能体现王羲之行书风格的是A.《兰亭集序》 B.《张猛龙碑》 C.《颜氏家庙碑》 D.《九成宫醴泉碑铭》【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代表性的行书作品,A项正确;《张猛龙碑》是北魏时的作品、《颜氏家庙碑》是唐颜真卿的作品、《九成宫醴泉碑铭》是唐欧阳询的作品,排除BCD项。故选A项。23.张骞通西域后,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立管理机构,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它的设立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该机构是A.西域都护 B.安西都护府 C.北庭都护府 D.伊型将军【答案】A【解析】【详解】张骞通西域后,西汉王朝加强了对西域的经营。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36过,都护府设在乌垒城。A项正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都是唐朝时期设立的,排除BC项;伊犁将军是清朝设立的,排除BCD项。故选A项。24.《道德经》中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这说明老子A.崇尚“自然”,主张“无为” B.主张爱一切人,视人如己C.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 D.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道德经》是老子的著作。题干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说明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故D符合题意;崇尚“自然”,主张“无为”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A;主张爱一切人,视人如己与老子的思想不符,排除B;韩非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排除C。故选D。25.“(江南)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出现这一现象的最根本原因是A.统治者施行仁政,南方战乱较少,社会比较安定B.北民南迁带来了先进工具和生产技术C.南方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D.南方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江南)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表明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最根本原因是北民南迁带来了先进工具和生产技术,故B符合题意。ACD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但不是最根本原因,不符合题意。故选B。26.中医是中国“国粹”之一,中国古代中医学人才辈出。东汉名医张仲景的成就是①写成《伤寒杂病论》一书②发明了“麻沸散”③总结望、闻、问、切四诊法④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 D.②③④【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张仲景收集了许多民间药方,写成了《伤寒杂病论》,①符合题意;发明了“麻沸散”的是东汉名医华佗,②不符合题意;总结望、闻、问、切四诊法的是扁鹊,③不符合题意;张仲景的《伤害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④符合题意。综上所述①④符合题意,故选C。27.东晋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统治局面相对稳定。奠定这一局面基础的是()A.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得胜 B.八王之乱,导致西晋衰落C.祖逖北伐,收复黄河地区 D.淝水之战,消除北方威胁【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时期,江南地区出现“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于淝水之战有关,383年,前秦王苻坚征集了八十多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东晋。但由于骄傲自大,指挥失误再加上秦军中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斗士不愿为前秦卖命导致前秦大军被东晋军队8万人在淝水之战中打败。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瓦解,北方重陷混战状态,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D符合题意;赤壁之战发生在东汉末年,A排除;八王之乱发生在西晋,B排除;祖逖北伐,收复黄河地区于江南地区的发展无关,C排除。故选择D。28.中国人喜欢用“八仙同过海,独自显神通。”这句俗语来形容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其中的“八仙”是中国某个宗教中的八位仙人。请问此宗教应该是()A.佛教 B.道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答案】B【解析】【详解】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时期在民间兴起,创始人之一是张陵,道教尊老子为教主,称他为“太上老君”。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得道成仙。这迎合了封建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欲望。统治者利用道教统治人民,允许各地建立道观。道教对我国文化有深远影响。“八仙同过海,独自显神通。”中的“八仙”指的是道教中的八位仙人,B项正确;佛教诞生于古印度,排除A项;基督教诞生于巴勒斯坦,排除C项;伊斯兰教诞生于阿拉伯半岛,排除D项。故选B项。29.某校在美化校园、设计古代文化名人长廊的时候,尚缺一座农学方面的人物塑像,应该选取哪一个人物原型比较合适()A.蔡伦 B.贾思勰 C.祖冲之 D.宋应星【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是北朝北魏时期,南朝宋至梁时期,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B项正确;蔡伦改进造纸术,排除A项;祖冲之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排除C项;宋应星著《天工开物》,被称为是“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30.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阶段及其特征的归纳描述,不正确的是()A.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B.夏商周时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C.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D.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发展与经济重心南移【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阶段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D项的归纳描述不正确,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史前时期的阶段特征是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夏商周时期的阶段特征是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ABC项的归纳描述均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二、材料分析题(分析图文材料并回答问题。本题共3题,满分40分。其中第31小题17分,第32小题11分,第33小题12分)31.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经济、政治和思想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材料二:根据《汉书》记载: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大约有“千八百国”。到春秋时期,还剩140多个诸侯国;到战国初期,只剩下十几个诸侯国。材料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材料四: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1)根据材料一,说明当时我国在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一现象对西周的统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造成材料二中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请用“一分为二”的唯物史观简要评述这一变化。(3)材料三记录的是春秋时期哪位思想家的言论?他是哪一学派的创始人?(4)根据材料四,归纳这些学派“互相辩论”的目的是什么?(5)材料四局面的形成与材料一、二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6)根据载体不同,史料可以分为①文字史料、②实物史料、③口述史料等类型。请指出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分别属于上述哪种类型(写出对应的序号即可)。【答案】(1)新现象: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影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私田的不断增多,加速了分封制的瓦解。(2)原因:诸侯争霸战争使强国吞并了一些弱小的国家。评述: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但是诸侯国不断减少,有助于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3)孔子;儒家。(4)目的:如何才能有效的治理国家,维护和巩固统治。(5)联系:政治、经济的变革,促成了思想文化的繁荣。(6)材料一②;材料二①;材料三③。【解析】【小问1详解】现象:根据材料一“图1春秋战国时期的铁犁,图2春秋末期穿有鼻环的牛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后期铁农具、牛耕出现,促进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可知材料说明当时我国在农业生产领域出现的新现象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影响:这一现象对西周的统治产生的影响,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私田的不断增多,加速了分封制的瓦解。【小问2详解】原因:根据材料二“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大约有‘千八百国’。到春秋时期,还剩140多个诸侯国;到战国初期,只剩下十几个诸侯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客观上有利于国家统一,可知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的直接原因是,诸侯争霸战争使强国吞并了一些弱小的国家。评述:依据“一分为二”的唯物史观,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但是诸侯国不断减少,有助于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小问3详解】思想家:根据材料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可知记录的是春秋时期孔子的言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小问4详解】目的:根据材料四“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各个学派争论的共同问题是如何治理国家,因此这些学派“互相辩论”的目的是,如何才能有效的治理国家,维护和巩固统治。【小问5详解】联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根据材料四“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与材料一涉及经济的变革、材料二涉及政治变革,可知材料四局面的形成与材料一、二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政治、经济的变革,促成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小问6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根据材料一“图1春秋战国时期的铁犁,图2春秋末期穿有鼻环的牛尊”,可知属于②实物史料;由材料二“根据《汉书》记载”,属于①文字史料;根据材料三“子曰”,可知属于③口述史料等类型。因此材料一②;材料二①;材料三③。32.我国古代历朝历代在国家治理方面各有举措。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周灭了商,席卷整个中国北方。……靠当时用马车传递的原始通讯方式不可能直接管辖这样大的地区……周王还授权给一大批诸侯,这些诸侯大部分是国王的后裔和亲戚,但其中也包括一些承认周宗主权、与国王没有血缘关系的国王亲信和地方贵族。”——【美】费正清等《中国:传统与变革》材料二: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张岂之《中国文明史十五讲》材料三:公元前127年时,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仅仅成为大地产。——斯塔夫里阿诺斯【美】《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刚建立时,在治理国家上主要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的具体办法。(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央和地方两个角度,概括秦朝所实行的政治制度。(3)材料三中“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指的是什么法令?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法令所产生的影响。【答案】(1)问题:如何统治辽阔的疆域;办法:实行分封制。(2)制度:在中央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实行了郡县制。(3)法令:推恩令;影响: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解析】【小问1详解】办法:据材料一“周灭了商,席卷整个中国北方。……靠当时用马车传递的原始通讯方式不可能直接管辖这样大的地区”可知,周初在治理国家上主要面临的问题是如何统治辽阔的疆域,解决的具体办法是实行分封制。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西周实行分封制。【小问2详解】制度:根据材料二“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和所学可知,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设立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即“三公制”;在地方废除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国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小问3详解】法令:根据材料三“公元前127年时,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法令”指的是推恩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议,推行推恩令。影响:根据“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仅仅成为大地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法令所产生的影响是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33.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华夏民族是汉民族的主源,华夏民族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与蛮、夷、戎、狄诸族结下了长期的不解之缘。汉民族自形成后一直延续发展,并大量融合了其他民族人口,同时也有相当数量的汉族人口融于周边其他民族。正是因为存在这种双向融合现象,进而促进了更大范围的民族融合。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最终形成了统一多民族中国的主人——中华民族。——据张植荣著《中国边疆与民族问题——当代中国的挑战及其历史由来》材料二: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他们学习畜牧经验。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汉族人民喜爱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胡”“汉”观念逐渐淡薄。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据部颁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材料三:图1:魏晋时期反映鲜卑族与汉族共同生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