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设计_第1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设计_第2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设计_第3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设计_第4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伯牙绝弦

题25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重难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点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计划

2课时实授课时2课时

教时

教学

《高山流水》的乐曲

准备

教学过程个体设计

第一课时

一、欣赏乐曲,引出课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欣赏一首曲子

(介绍相关知识:《高山流水》,是现代人根据古时一首同名古琴曲而谱写的一首

曲子,关于这首曲子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呢。引出课题,师板书)

2、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反复读、看注释、查工具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题《伯牙绝弦》引出对“绝”意的思考。

2、自读课文(要求:自由读三遍课文,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流利,注意把

握好停顿)

3、反馈交流:指名读课文,正音,指导停顿;

4、再读课文,结合注释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课

文讲了件什么事?)

三、品读课文,感悟“知音”

1、解题:读了课文,现在你知道“绝”的意思了吗?(摔断、毁了)

师:伯牙是春秋时期一位非常著名的演奏家,琴应该是他的生命,可是他为什么

要把自己的琴弦弄断呢?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课文,从文中找到答案吧。

2、读课文,感“知音”

你能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吗?引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仍破琴

绝弦,终身不复鼓。”(出示句子学习)

①齐读句子,指名读,点拔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从这句话的意思吗?这个谓是指什么?(“谓”:觉得、认为、

以为)

②从这句话中,我们知道伯牙绝弦原因是:________(板书:子期死)

③(伯牙认为子期死了,世界上就再也没有“知音”(板书:知音)就摔破古琴,

从此再也不弹琴了。)

A、那什么叫知音?(相知相守,心意相通)怎样的人才能成为知音呢?

B、再读句子:从这句话中,你还感受到了什么?从哪个词感受到的?

C、抓住“再无(永远都没有了,非常惋惜,看出伯牙对子期的敬重)、乃(感受

到了伯牙的从容与决心)、不……

3、品文本,悟知音

师:为什么知音死了,就绝弦,这倒底是怎样的知音啊?课文中的哪个地方告诉

我们这一点了?(再读课文,并用“______”划出相关的语句。感受到伯牙与

子期是一对心灵相通的知音?)

⑴交流、学习: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

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

钟子期必得之。

A指名读句,指导朗读;

B相机理解文中前两个“善”的意思;

C学习对话:抓住“志”、“善”、“哉”的意思理解以及“哉”、“兮”两个语气词

的运用来理解句子;

D指导朗读,并谈谈感受,抓住叠词特点,体会山之巍峨,河之广大。

⑵拓展与运用:

A大自然的奇丽景色又何止这“峨峨泰山、洋洋江河”那伯牙还会弹些什么?(清

风、炊烟、明月、北风……)子期又听出了什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皎皎

明月、萧萧北风……)

B引导学生拓展与语言运用:

是啊,他们是一对心灵相通的好友,他们之间的对话不是用语言而是用琴声

(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__。

钟子期日:"善哉,______兮若_____!”)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当伯牙志在江河

生: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志在流水,(生接)钟子期曰:“善哉,_____”

志在明月,(生接)钟子期曰:“善哉,_____

⑶理解“念”“必得之”:

A这就是文中所说的“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B从这个必字你还感受到了什么?(这就是心灵相通,这就是以琴相吸,这就是

心有灵犀,这就是“知音”啊……)(板书:!)

C是啊,这么知心的一对朋友,难怪“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仍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

4、偶遇得知音

⑴可是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两人之前并没有来过往,他们只是在一次偶遇后就

成为了“知音”。

(补充材料:有一次,俞伯牙乘船沿江旅游。船行到一座高山旁时,突然下起了

大雨,船停在山边避雨。伯牙耳听淅沥的雨声,眼望雨打江面的生动景象,琴兴

大发。伯牙正弹到兴头上,突然感到琴弦上有异样的颤抖,这是琴师的心灵感应,

说明附近有人在听琴。伯牙走出船外,果然看见岸上树林边坐着一个叫钟子期的

打柴人。

伯牙把子期请到船上,两人互通了姓名,伯牙说:“我为你弹一首曲子听好

吗?”子期立即表示洗耳恭听。伯牙即兴弹了一曲《高山》,子期赞叹道:“多

么巍峨的高山啊!”伯牙又弹了一曲《流水》子期称赞到“多么浩荡的江水啊!”

伯牙又佩服又激动,对子期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你才懂得我的心声,你真是我

的知音啊!”于是两个人结拜为生死之交。

⑵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伯牙的琴声只有子期能听得懂。)是啊,同学们试想

一下,伯牙当时已经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应该整天听到别人的夸赞,可是他为

什么独独把子期看作知音呢?(因为其他人听不懂,他们都能真正听懂伯牙的琴

声。而钟子期,只有钟子期才能听懂他的琴声。……)

⑶是啊,长时间来,伯牙都没能遇到一个人听懂自己琴声的人,那是多么痛苦的

一件事啊。终于在这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钟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

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预设答案:快乐。激动。充

满希望。欣慰。……)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来来读: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第二课时

4、绝弦慰知音

⑴过渡:

师:“人生难得一知己”于是他们约好两年之后再相聚。到了约定的日子,伯牙

满忙期望的来到江边,来到了与子期约定的地方,可是他左等右等等不到人,看

到的却是子期的坟墓。此时此刻的伯牙他心情怎样?此时的他会说些什么?会做

些什么?

(他伤心欲绝,非常难过。此时的他会坐在子期的坟前,再次弹起那首令他们惺

惺相吸的曲子...)

⑵文中是怎么写的?(出示: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生读)是啊,“破琴绝弦”此时伯牙他扯断了心爱的古琴,摔碎了曾给自

己带来无数美誉的古琴,此时此刻的他“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

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1.断了他的前程。2.断了他的心弦。3.断了他的

希望。……)

⑶、指导朗读:带着伯牙此时的心情,我们读: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⑷让我们一起来记住这个故事,记住这一千古绝唱吧:请同学们自由背诵课文

四、课外拓展,学会赏析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就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

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

出示诗歌学生读(配乐《云水吟》):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

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2.从这首短歌中,你能体会出什么?(机动)师:课后同学们可以去找来《警

世通言》好好看一看。

3.一曲《高山流水》,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高山流水》也成了知

音的代名词,虽然当年伯牙所作的《高山流水》已经失传,但是后人为了纪念他

们重新谱的也一样精彩。让我们伴着这首音乐,在传唱这个故事中结束这堂课吧

(配乐、学生齐背课文)!

板25.伯牙绝弦

书教

伯牙善鼓琴所念绝弦

设(知音)后

计感

钟子期善听必得之死

26月光曲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

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学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

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4.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

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

重难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点2、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

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计划

3课时实授课时3课时

教时

教学

《月光曲》

准备

教学过程个体设计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读好以后能回答两个问题:《月光曲》是一首什

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二、初读感知

1.师:《月光曲》是首什么曲子?

2.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贝多芬资料,以激起学生学习情绪,让我们来

看看乐圣贝多芬的一生吧:

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过这

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

幸福!

三、学习生字词语

1.学生自学生字词,遇到容易出错的生字多分析一下字型结构,不懂的词

语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还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

2.给本课的生字组词语辨析。(点击字形结构,会显示例词。)能说说‘幽静

‘‘纯熟''陶醉'这三个词语的意思吧?会用这些词语写个句子吗?〃(点击课件出

示解释和例句。)

3.学生在练习本上写生字词。

4.辨析部分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齐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课文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

既然是传说,也就说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不是真的。

2.理解〃谱写〃:

“〃歌谱〃同学们是知道的,根据歌词写谱,叫〃谱写〃。如果没有歌词,单纯

作曲子,也叫〃谱写〃,简单的说法叫〃谱曲子曲子写好了,就叫什么?”(〃谱

成〃)

写曲子叫〃谱写〃,写出非常壮丽的诗,也可以说〃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

谱写了一首扣人心弦的诗篇。

五、学习课文第二意义段

1.读书。弄清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

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什么?(断断续续的弹琴声)

这琴声为什么会引起他的特别注意?(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贝多芬是人民喜

爱的音乐家,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

启发学生联想:“同学们想一想,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

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一

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最好画上窗口,而且从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

两个人影。)

2.“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

琴声,你们想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

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

师: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续续?(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听别人弹过几遍,就

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不大熟练,但是很不容易。)

3.指名分角色读第五、六两自然段的对话。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朗读。

第二课时

一、音乐导入,学习课文第二段第二部分(第九自然段)

1.听《月光曲》。师:这时,贝多芬看到盲姑娘听到他的曲子是这样的兴奋,

这样的喜悦,贝多芬心里怎么样?”

2.师生对读盲姑娘和贝多芬的话。

(1)师:”于是,贝多芬又给她弹了一曲,这个曲子就是《月光曲》。这首

曲子是贝多芬早已谱写好的,还是趁着兴致当时弹出来的?从哪一句里可以看

出?”

(2)师:“同学们想一想,当时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

著名的乐曲呢?盲姑娘和皮鞋匠是怎样听的?他们听着,听着,又展开了怎样的

联想?”“请你们看看插图、带着这个问题自学第二部分。”

3.(学生自学)全班交流。

“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闻名的乐曲呢?”(老师读课

文“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来。”)

读后描述,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景:“课文中有一幅插图,这个情景多

美啊。蜡烛灭了,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那么白,那么亮,那么美。

交流:为了描写这个环境,课文中用了什么词?“(清幽)”这个“清”是“亮、

清朗”的意思;“幽”给人宁静的美感。前面也讲到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

散步。“清幽、幽静",都有幽雅、美和静的含义。但“清幽”有光亮的意思。月

光是那么亮、那么美,也给人宁静的感觉。”

二、再读想象,体会联想

1.“现在就请你们把这一节课文读一下,眼睛闭起来想一想,月光怎么清幽,

小屋子里是什么情景?屋子里人物的形象怎么样?然后请你们讲这幅图。"(学生

各自准备,同座两人对话。)

教学预设:(描述插图)一阵风拂过,把蜡烛吹灭了。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

照亮了茅屋。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啊,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月夜呀,

身边的穷兄妹是这样的穷苦,他们同样需要音乐,我一定要用我的音乐给他们带

来快乐,给盲姑娘带来光明,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借着月光弹起琴来。

2.师:月光是这样的清幽,但是盲姑娘却看不见。贝多芬的琴声给穷兄妹

带来了什么呢?课文上没有写,但是从哪儿我们可以知道?

课文是通过贝多芬的琴声,引起皮鞋匠、盲姑娘的美妙的联想来写的。现在

我们看看下一节课文,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听琴声的事实,哪些句子是写穷兄

妹俩因听琴声产生的联想?

3.学生读写实的部分:皮鞋匠静静地听着。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

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他睁得大大的眼睛。

4.学生读联想,体会情境。

(1)读书想象第一幅画面:体会月光照耀下海波粼粼的画面

(2)体会第二幅画面:月亮越升越高……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的情境。

(3)随着音乐体会第三幅画面:皮鞋匠听着听着,觉得海上刮起了大凤,

卷起了巨浪的情境。再引导再看图:“想一想皮鞋匠听了琴声,仿佛觉得大海卷

起了巨浪,贝多芬在怎样弹琴,琴声怎样?”(贝多芬越弹越激动,身子也可能

摇摆起来,节奏也越来越快。)

四、引导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师:这个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这么富有美感,是与文章中记叙中展开

了联想有很大的关系。”

引导对比: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不那么深刻感人。)

不信,可以读读。

指导读:读这类文章时,要搞清楚哪是叙事,哪是联想,从而很好地了解文

章的思想感情。

指导写:作文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

写下来。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

更加丰富、深刻。

五、朗读全文,体会文章的前后照应

“盲姑娘听到贝多芬的第一个曲子是〃入神〃〃激动〃,听了〃月光曲〃是〃恬静〃

是〃陶醉〃,我们想想看这个穷苦的盲姑娘此刻心里觉得怎么样呢?她心里可能要

说什么?我们帮她说出来。”

“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而且说如果做到这一点的时

候,我也是非常幸福的,这时贝多芬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个词儿说明他也很激

动?”(飞奔)。

师:〃同学们,我们再读读课文吧。大家可以跟着录音小声读一次,再大声

读一次。〃

第三课时

一、难句讲解梳理

1.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

里传出来....

“断断续续”,说明弹得不熟练。因为环境的幽静,所以贝多芬能听到“断

断续续”的琴声。这琴声把他吸引住了。

2.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这句话既表明盲姑娘想听贝多芬的演奏,又让哥哥不要因为这件事难过。

3.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多纯熟”,是说弹奏的技能熟练;“多深”,是说把曲子里的感情充分表现

出来了。这样高超的演奏技巧,只有贝多芬才行,而贝多芬正在附近旅行演出,

所以姑娘猜想弹奏者便是贝多芬。姑娘的话说明她对音乐有很强的理解力,不仅

爱音乐,而且懂音乐。

4.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

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恬静”,形容姑娘被音乐唤起了想象后,脸上表现出来的专注、平静的神

色。“仿佛”,指哥哥看陶醉在琴声中的妹妹,从妹妹专注而平静的神情中产生的

感觉,感觉妹妹也和自己一样,被琴声带到了月光下的大海。

5.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

“陶醉”,完全沉浸在美妙的琴声之中了。这句话说明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是

多么的美妙!

二、佳句赏析

1.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

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好像披上了银纱”、“清幽”描写出了清亮如水的月光下,茅屋里的美好景

象。这样的美,盖过了茅屋里的穷困和凄凉。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寄予

深深的同情。此情此景,使贝多芬想到,美好的音乐应当给予穷苦的然而爱好音

乐的人们,就像清幽的月光照进茅屋一样。这样的联想,使他接起琴键来。

2.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

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

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

过来……

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琴声,联想到海上明月升起的奇丽画面。第一幅:月亮

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海面上“洒遍银光”。这是一个平静的大海的月夜。

此刻,贝多芬轻轻地按着琴键,音乐轻幽、舒缓。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

出现了“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随着天气的变化,音乐逐渐增强,曲调出现了

波折。第三幅:“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强音乐骤然响起。浪

花“涌过来”,气势凶猛,音乐高昂激越,节奏越来越快。这样联想,从侧面描

写出了贝多芬的琴声,融进了他心中强烈的感情,美妙动人。

三、归纳训练

本文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在一个秋天的明月夜,走进简陋的茅屋为

穷兄妹俩弹琴的故事。他触景生情,谱写了著名的《月光曲》。

分段段意:

中心思想:本文主要讲了关于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

表现了他对穷苦人的同情和爱。

写作特点:

课文在藉写实实在在的事物时,加进了人物由实实在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

使文章表达的感情更深刻。

月光曲教

/太贵谱写幽静纯熟后

听'太穷谱成感

题27蒙娜丽莎之约

读读记记“探访、交涉、风采、赴约、淡雅、捉摸、衬托、幻觉、深远、有朝一日、

教1.

学大样彼岸”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照画面,了解课文中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学习作者把看到

的和想象到的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写作方法。

3.感受世界名画的魅力。

对照插图,把具体描写《蒙娜丽莎》画像的部分找出来,欣赏蒙娜丽莎神秘莫测的美

重难

丽神韵和那如梦如幻的妩媚微笑,引导学生从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以及她的坐姿、双

手和背景等具体的描写中体会世界名画的魅力。

计划

2课时实授课时2课时

教时

1.课前,安排学生查阅达?芬奇的资料,搜集蒙娜丽莎的画册、照片、挂历等,欣赏

教学一下这幅世界名画。

准备2.教师准备此画的挂图。

3.组织学生事先相互交换传阅,对名画有初步的认识。

教学过程个体设计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美妙的乐曲,令人回味无穷;杰出的画作,让人百看不厌。今天我们要

学习的课文介绍的是有关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

2.师生交流有关达•芬奇以及《蒙娜丽莎》的资料。

3.出示课题:蒙娜丽莎之约(齐读)

读了课题有什么想问的吗?(学生紧扣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反馈交流。

课文先是描述了大家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前排队等候欣赏《蒙娜丽莎》的心

情和此画来纽约展出的原因;接着介绍了《蒙娜丽莎》画像,具体介绍了画的尺

寸大小,人物的外形,特别详细描写了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和神秘的微笑,以及

她优雅的坐姿、交叠的双手和幽深茫茫的背景;最后告诉大家,蒙娜丽莎给人带

来心灵的震撼,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

(三)再读课文,感受名画魅力

1.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介绍了这幅名画,找到课文5——

7自然段。

2.出示《蒙娜丽莎》的图画,让学生自由观赏,谈谈体会。

3.从同学们惊叹的眼神中,老师感受到你们对这幅画的喜爱,说说你感受

到了什么?(同桌交流说说感受最深的一点)

5.全班交流,感受名画的魅力。

提问:你从哪些描写中看出了这幅世界名画的魅力呢?

(1)引导学生感受画的整体。(第五自然段)

A:引导读句子“我随着队伍一一我终于跟她面对面了”。

体会:几百年来,《蒙娜丽莎》这幅画几经辗转,最后被收藏在卢浮宫。这

幅画能够来到纽约展出是多么不容易,也是多少人渴望的事情啊!

课件补充资料:

“它曾经先后被珍藏于不同的王宫,甚至还被拿破仑拿走,在自己的卧室里

挂了好多年。19n年,一名意大利人把它偷回了意大利。二战期间,法国人为了

避免此画落入纳粹之手,曾多次转移。这幅画能够来到纽约展出是多么不容易,

也是多少人渴望的事情啊!”

等待终于变成了现实,“近了,更近了一一我终于跟她面对面了”迫不及待

的心情跃然纸上。虽然经过了五百多年,她仍是那么恬静、淡雅,怪不得作者说

心中涌起一种奇异的感觉。

B、引导读句子“她的脸颊泛着红光——你会怀疑血液真的在里面流动”。

体会:我们仿佛看到了她一头乌黑的长发,柔和明亮的眼神,真实的嘴唇,

而且更令人称奇的是颈项里的血液也仿佛在流动,一切似真亦幻。

过渡:你还从哪儿感受到了这幅画的魅力?(微笑)自古以来,蒙娜丽莎的

微笑一直是个谜,她的微笑到底神秘在哪儿?

(2)引导学生观察肖像画的面部表情。(第六自然段)

引导读句子“那微笑——几分矜持”。

体会:当我们凝视达?芬奇的传世名画《蒙娜丽莎》时,常常被那带有三分

柔情、七分迷离的微笑所迷惑。她的微笑时隐时现,难以捉摸,引发人们无穷的

猜测,她优雅的神态中闪耀着母性的光辉,女人宽容丰厚的情感是那样令人动容,

然而又是那样无法解读。

小结并过渡:紧抿的双唇,微挑的嘴角,耐人寻味的神秘的微笑,达?芬奇

用他天才的想象力和神奇的画笔,让蒙娜丽莎的微笑成为永恒美的象征。

(3)引入关于“蒙娜丽莎的微笑”的资料。

(4)看了这些资料,你有什么想说?(体会达?芬奇的精湛技艺和作者丰富

的想象)

(5)达•芬奇的精湛技艺除了体现在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上,还体现在哪

儿?(引出第七自然段)

第七自然段,重点指导观察蒙娜丽莎的身姿、服饰与她身后的背景。特别是

她的右手。刻画得极其清晰、细腻,她身后的背景充满着幻觉般的神秘感。

6.作者用优美生动的语言细致地向我们描述了蒙娜丽莎的美丽神韵,让我

们感到蒙娜丽莎仿佛就在我们面前。作者不仅描写了自己看到的情景,而且融入

了丰富的想象,你能找到这样的句段吗?

7.同学们,我们随着作者的目光欣赏了蒙娜丽莎的风采,蒙娜丽莎的形象

一定深深地印在你的脑海里,假如你是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讲解员,你会怎

么向参观者介绍这幅画呢?(学生准备后做讲解员介绍)

第二课时

(四)回扣前文,加深感悟

1.过渡:我们从作者对蒙娜丽莎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了她的魅力,你还从

哪里看出蒙娜丽莎的魅力?

2.学生再读课文,找到1——4自然段,从人们的等待中感受蒙娜丽莎的魅

力。

3.学生自由读后全班交流:

(1)句子“我们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前排着队,队伍像一条长龙”。

(2)这幅画从卢浮宫前来纽约,来之不易。

(3)队伍移动很缓慢。

(五)总结升华,激情朗读

1.过渡:同学们可真会学习,不仅从作者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蒙娜丽莎的

神奇魅力,还能够从等待中看出画的魅力。怪不得作者在最后说:出示第八自然

2.指名读。

引导理解最后一句:蒙娜丽莎的生动、美丽、温柔、神秘,在我的心底留下

了永不磨灭的印象,她已经成为我灵魂的一部分。这句话写出了蒙娜丽莎给人心

灵的震撼以及印象的深刻。

4.课文还有一幅图,也是达?芬奇的作品,叫《最后的晚餐》,它是世界最

著名的宗教画,关于这幅画,还有一个非常生动有趣的故事呢,请同学们课后去

查找有关的资料。

(六)结语

今天,当我们站在蒙娜丽莎面前,一切是那么神秘而又奇异,她是全人类文化宝

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她的圣洁光辉照耀着我们每一个人,她在我们每一个人的

心底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同样,他也成了我们灵魂的一部分。

我的舞

28

暗无

缘、

解之

、不

毅力

就、

、炼

风度

议、

、抗

造就

段、

、身

模仿

生、

记“降

读记

1.读

对”

言以

、无

私语

切切

下、

在话

、不

寒来

暑去

为、

所欲

、为

常态

一反

星、

冒金

、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