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语文基础知识复习题+三年级数学下册易错题大全_第1页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基础知识复习题+三年级数学下册易错题大全_第2页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基础知识复习题+三年级数学下册易错题大全_第3页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基础知识复习题+三年级数学下册易错题大全_第4页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基础知识复习题+三年级数学下册易错题大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基础

知识复习题十三年级数学下册易错题大全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基础知识复习题

.照样子写成语:

1.四面八方()()()

2.人山人海()()()

3.零零星星()()()

4.异口同声()()()

二.补充歇后语:

()——-各显神通

孙悟空大闹天宫一--()

韩信点兵()

()-—-粗中有细

包公断案一一()

()——愿者上钩

☆仔细观察,照样子写一写:

()——()

()——()

三.《画龙点睛》这个成语出自(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故事讲

的是(),后人

以它做比喻,指(

)o

四.格式写成语:

AABB:()()()()

AABC:()()()()

ABCC:()()()()

五.加偏旁并组词:

止——()()直一-()()

代——()()分一-()()

郎——()()T—-()()

力——()()由一-()()

六.写出五句表现友谊的名句,并写出作者:

1.()

2.()

3.()

4.()

5.()

七.多音字组词:

()()()()()()

教便缝

()()()()()()

()()()()()()

圈降重

()()()()()()

九.出五句和气象有关的农谚:

1.-----------------------------------------------------------------------------------

2.-----------------------------------------------------------------------------------

3.-----------------------------------------------------------------------------------

4.-----------------------------------------------------------------------------------

5.-----------------------------------------------------------------------------------

十.照样子写字:

桐,棕,橡,桑,我发现(),照样子写

()

十一默写《游子吟》

十二我的发现:

1.普通曲谱采摘色彩文章波纹

我发现了()

照样子写几组:()

2.博览群书孜孜不倦勤学好问学而不厌这四个成

语和()()有关,我还能写出来()

()()()()

()()()

十三.1.带数字的成语:()()

()()()()

2.写带大或小的成语:()()()

)())

十四写五句表示思想方法的谚语:

1.

2.

3.

4.

5.

十五填空:《买楼还珠》选自《》,讲了

)讽刺了

)

十六对对子:

清对()廉对()功对()正对)

优对()善对()勤对()奖对)

我还会举例子:

十七”的地得”的用法:

光彩夺目的()清澈见底的)

弯弯曲曲地()和颜悦色地)

弯弯曲曲的()时间过得()

飞快地()鲜花开得()

十八补充诗句:

1.万壑树(),千山响()

2.漠漠水田(),阴阴夏木()o

3.()一两家,()板桥斜。

4.()深深见,()款款飞。

5.()三四点,()一两声。

十九填量词

一()歌曲一()微风一()画

一()金光一()清泉一()珍珠

二十写成语

1.描写花草的成语:()()()

()()()()

2.描写日月的成语:()()()

()()()()

3.描写山峦的成语:()()()

()()()()

二十一我发现

动静得失吞吐我发现()

我能照样子写()()()()

二十二故事名称分类:

1.寓言故事名称:

《叶公好龙》《拔苗助长》《南辕北辙》《守株待兔》

《亡羊补牢》《坐井观天》

2.历史典故:

《望梅止渴》《三顾茅庐》《负荆请罪》

3.成语故事:

《惊弓之鸟》《买棱还珠》《滥竽充数》

4.神话故事:

《女娟补天》《夸父追日》《嫦娥奔月》

二十三陈述句改反问句:

1.马跑得越快,离楚国就越远了。

2.这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

3.我喜爱这美丽的翠鸟

4.当地群众对中国国际救援队感激不尽。

二十四编形近字组词:

导()旅()科()载()

——()——()——()——()

二十五写几句描写月亮的诗句:

1.----------------------------------------------------------------------------

2.----------------------------------------------------------------------------

3.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易错题大全

二、原始错例

三年级下册典型错例

♦典型错题:在格子里填一填下列同学可能坐的位置。

讲台

李军

张芳

1号同学坐在李军的西南面;2号同学坐李军的东面,张芳的西北面;3号

同学坐在张芳的北面,李军的东北面。

学生错误:

讲台

1.

李军

张芳

2.讲台

张芳

♦原因分析

1.读题不慎重

对于第一种错误,老师进行访谈时,有学生说:“我只看到了2号同学要坐

在李军的东面。所以这个位置也是李军的东面,我就填了。”有的说:“后面的半

句话一一张芳的西北面。我想想是关于张芳的,我没有多想,就将它忽略了。”

学生读题的习惯不是很好,往往是只看几个关键字,而不去从整句话中进行理解,

有时还只看半句话,后面的索性就忽略了。

2.题意不理解

对于第二种错误,学生告诉我:“我不懂这句话的意思,一一坐在张芳的北

面,李军的东北面。我以为是两个分开的句子,我就写了两个3。”但凡是写了

两个2或是两个3的同学,几乎都是因为不理解这句话的要求,以为是两个分开

的句子,所以写了两个代号。

3.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缺少对此类题目的讲解

课堂中,我在教学方位的认知与进行相关练习时,缺少对这一类型题目的练

习与讲解,因而当学生遇到这一新的题型要求,一些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就出现

了诸多错误。

♦教学建议

1.强化读题能力,学生的读题能力与习惯都需要长期不断地进行培养。对于

许多学生来说,能准确快速地理解题目的意思,也是提高解题准确率至关重要的

一方面。读懂题是解答问题的基础,老师在教育学生读题时,应指导他们要边读

边想、找出关键词、将整句话读完整等。

2.老师在备课时,要参阅练习本、独立作业等,收集一些不同类型的练习题,

让学生在课堂上练习,老师适当指导,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提高作业的准确率,减

少一些错误。

♦大样本问卷调查结果:错误率47.0%

三年级下册典型错例

♦典型错题

看图填一填

1.儿童公园在城市广场的()面,商场在城市广场的()面。

2.朝阳小区在城市广场的()面,在工商银行的()面。

3.实验小学在城市广场的()面,在电影院的()面,在工商银行的

()面。

商场朝阳小区儿童公园

学生错解

其中第2小题第二个括号填“东”的占16.7%,填“西南”的占22.2%

第3小题第二个括号填“西”占11.1%,填“东北”的占33.3%o第三个括

号填“东”的占13.9%,填“西北”的占44.4%

♦原因分析

1.教师层面

教师在新授课时注重了知识的教学,却忽视了对学生语言表述严密性和逻辑

性上的引导,在用方位词描述一个物体的具体位置时,没有强调主语是谁,谁作

为“标准”存在,导致学生在作业过程中主语和标准混淆不清,位置描述出错。

2.学生层面

(1)读题习惯差,理解能力有待提高。不少学生读题之后欠缺思考,尤其

是像2、3小题这种由两句话组成的,在填写后半句时,断章取义地把接近的物

体拉来作主语,才导致出现牛头不对马嘴的错误。

(2)作业中缺乏标示意识。没有在图中用箭头等方式标示出方向和方位。

3.教材层面

教材上多为单纯性指出方向的练习,缺少此类“某一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

的方向的练习,所以学生对此类练习接触较少,虽然对八大方位了然于心,但在

这些复杂的相对关系中难免也会被弄得“晕头转向二

♦指导建议

1.加强辨别“相对方向”的能力

课堂上可以提供实际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充分利用“**在**的()面”

来说一句话,在反复的说和相似语句的对比过程中,了解语句表述不同,表达的

意思截然不同。明确“相对位置”的概念。

2.加强读题方法的指导

指导学生反复读题,边读题,边标示出标准是谁,并画出方向箭头,再根据

箭头得出方向。养成边读边悟、边读边画的作业习惯。

3.注重培养语言表述上的严密性和逻辑性,锤炼数学思维

数学是一门讲究严谨的学科,无论是教师的语言,还是学生回答问题的语言

上,都能体现出学生思维过程中出现的小遗漏。我们要善于捕捉语言中的小错误,

并加以分析,及时弥补和纠正。注重语言表述的严密性和逻辑性,以此来锤炼学

生的数学思维。

♦大样本问卷调查结果:错误率70.3%

三年级下册典型错例

♦典型错题:黄昏,当你面对太阳时,你的后面是()面,左面是()面,

右面是()面。

学生错解

1.黄昏,当你面对太阳时,你的后面是(西)面,左面是(北)面,右面是

(南)面。

错误率:19%

2.黄昏,当你面对太阳时,你的后面是(东)面,左面是(北)面,右面是

(南)面。

错误率:14%

♦原因分析

1.第一种情况是学生对题目没有进行细致地分析理解。学生访谈记录:“我

没有看到黄昏两个字。”平时我们在练习时或课堂中老师会提到“早晨面对太阳

时,就是面朝东面。”受这一认知的影响,学生看到“面对太阳”便会草草地认

为是“面向早晨的太阳一一东方尤其是读题不够仔细的同学,做题比较冲动,

只会粗心地读题,而不加以斟酌。

2.第二种情况学生已经注意到“黄昏”两个字,知道自己面朝西面,但是

由于空间想象能力弱,以及对方位的认知不是很深刻,因此在判断左右两面的方

向时就错误地认为左面是(北)面,右面是(南)面。

♦教学建议

1.加强对方位的认知教学,以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多进行方位的判断练习。

3.指导学生认真读题,引导学生能对题目做出细致地分析理解。

♦资源链接:相关题目的练习

早晨,当你面对太阳时,你的前面是(),左面是(),右面是()。

黄昏,当你面对下山的太阳时,你的后面是(),左面是(),右面是()o

当你面对北极星时,你的右面是(),左面是(),后面是()o

上课时,如果教室的黑板在南面,你坐着听课是面朝(),背朝(),左

面是(),右面是()。

♦大样本问卷调查结果:错误率58.0%

三年级下册典型错例

♦典型错题

题目

有84朵花,每4朵花扎1束,可以扎多少束?平均每人送2束,这些鲜花

大约可以送给多少人?

学生错解:(主要是第二个问题)

错解一:没有估算错24人,占12%

错解二:84+2=42束11人占5.5%

♦原因分析

1.从学生角度看:由于刚接触除法的估算,学生尚没有形成估算这样的的

意识。其次是学生的审题能力不够。对于第一种错法有一部分是没有看到“大约”

两个字。有一部分学生是没有注意到“每4朵扎一束”,“平均每人送2束”,这

两种方法的不同,以为只是过是数量发生变化而已。

2.从教师教的角度看:由于本节课的重点是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两位数除

法的笔算方法,重点关注了笔算的教学,对于本题解决问题的难点估计不足。或

是在新课教学忽略了相关的解决问题的练习。

♦教学建议

1.对于学生,要求仔细阅读题目,提醒有阅读困难的学生可以采用划一划、

圈一圈等方式弄清题意。同时要分析第二个问题的解决与第一个问题是否有关。

2.在教学中结合具体情境加强估算练习,不能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而且

要注重题目的灵活性和应用性。如结合实际选取最合适的近似数,运用估算来解

决问题等,使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估算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从而体现估

算的价值。

♦大样本问卷调查结果:错误率18.7%

三年级下册典型错例

♦典型错题

题目:参观科技馆的成人人数是儿童的2倍,如果一共有456人参观,

儿童有多少人?

学生错解:456+2=22868人,占34机

456X2=912

♦原因分析

1.求1倍数和多倍数两种方法不能区分。

2.不知道和倍问题,不会找对应关系。

3.教师较少引导学生用画一画等多种手段解决问题。

4.教材编排有一定的难度。这道练习设计相对跳跃性较大,对于学生来说

要求过高了。

(星号题中)

♦教学建议

1.对学生进行审题习惯的训练。

让学生明白分析应用题最关键是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而理解倍数关系句又

是解答倍数应用题的关键。通过题组的训练,让学生明白求1倍数与求多倍数的

不同。

2.指导学生画线段图理解数量关系。

(1)指导学生学会画线段图。线段图在认知上是由直观具体的“图”向较为

抽象的“线段”过渡,这是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

因此,教师应将重点放在画线段图的方法指导上,让学生根据以往的知识基础,

理清数量关系,讨论得出线段图的画法:先画什么(一倍数),用一条线段表示;

再画什么(多倍数),再用一条线段表示,同时让学生明确这条线段的长度和第

一条之间的联系;最后标出相应的条件和问题。

(2)让学生根据线段图说条件、问题和思考方法,促使学生进一步正确理解

数量关系。

3.适当补充和倍,差倍等相关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解决。

♦资源链接

解读“和倍问题”

问题阐述

和倍问题就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以及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各是多

少的问题。

解答此类应用题时要根据题目中所给的条件和问题,画出线段图,使数量关

系一目了然,从而找出解题规律,正确迅速地列式解答。

和倍问题的特点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大数是小数的几倍,要求两个数,一般

是把较小数看作1倍数,大数就是几倍数,这样就可知总和相当于小数的几倍了,

可求出小数,再求大数。和倍问题的数量关系式是:

和+(倍数+1)=小数

小数义倍数=大数或和一小数=大数

如果要求两个数的差,要先求1份数。

1份数X(倍数一1)=两数差

解决和倍问题,关键是学会画线段图,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弄清各数量

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1.学会分析题意并且能正确熟练地画出线段图。

(1)1倍、

甲::〜

?米m:28米

*Tn

乙:L.二/_J/

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列式:284-(34-1)=7(米)

【巩固一】小敏有14元,小花有10元,小花给小敏几元,小敏的钱数就是

小花的2倍?

【解析】小花现在的钱数:(14+10)+(1+2)=8(元),小花给小敏:10-8=2(元)

【巩固二】小华和爷爷今年共72岁,爷爷的岁数是小华的7倍.爷爷比小华

大多少岁?

【解析】小华:724-(14-7)=9(岁),

爷爷:9x7=63(岁),63-9=54(岁)或9x(7-l)=54(岁).

♦大样本问卷调查结果:错误率50.6%

三年级下册典型错例

♦典型错题

题目:管理员收了366元小轿车的停车费,收了610元中巴车的停车费。

1.管理员分别收了多少辆小轿车和中巴车的停车费?

2.如果管理员收的停车费都是从停的大客车中收取的,那么停车场有多少

辆大客车?----------------------------------

停车场收费标准:小轿车每辆3元

中巴车每辆5元大客车每辆8元

学生错解:

问题1:管理员分别收了多少辆小轿车和中巴车的停车费?

错解一:计算出错占出错人数的三分之一

错解二:第一个问题没有分清分别的意思、。连在一起计算7人.

问题2:如果管理员收的停车费都是从停的大客车中收取的,那么停车场有

多少辆大客车?

错解一:122+122=244辆

错解二:366+8=45辆...6元。

错解三:610+8=76辆……2元。

♦原因分析

1.学生层面:一个长句成了学生解题的拦路虎,有些学生还没读题,就被

这长长的文字阵势给吓着了,失去了读下去的信心,胡乱解决了一下。

2.教师层面:在平时教学中没有重视和生活数学的接轨。

3.教材层面:由于新课标把解决问题纳入到计算教学上,没有单独进行解

决问题相关数量关系分析的课,因而,造成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

♦教学建议:

1.教师要通过浅显的提问一步一步引导孩子分析,允许学生各抒己见并鼓

励一切正确的想法,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让学生明白:只要认真地完整地阅读

整个句子,可以结合单位名称法、关键词句法、信息确定法等多种途径,把需

要的能帮助理解题目的字、词、句圈一圈,写一写,仔细理解,前后联系,就

一定能弄懂这些长句的意思,进而顺利解题。

2.在日常教学中,要允许孩子用各种方式表达,并经常性地开展这种理解

性的交流活动。

3.孩子不明白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为了解题而解题,才会如此,所以,

数学学习还应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经历

过的或身边发生的生活实例,模拟一些生活场景,或者适时地组织各种形式的实

践活动,让学生走进生活,增进体验,真正感受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

活。

♦大样本问卷调查结果:错误率53.0%

三年级下册典型错例

♦典型错题

题目:制作每只蝴蝶标本需10分钟。李老师:“我6天制作了12盒蝴

蝶标本。”已知每盒蝴蝶标本有5只。

(1)李老师平均每天制作蝴蝶标本多少只?

(2)李老师在这6天中制作标本花了多少时间?

学生错解:第(1)小题错误16.7%其中12+6=2(只)占8.3%

第(2)小题错误33.3%其中12X10=120(分)占5.6%

♦原因分析

1.受到多余信息的干扰

学生在平时解决问题训练中也有接触“多余信息”、“隐藏条件”等实际问题,

但一般出现的“多余信息”和“隐藏信息”都比较明显,学生比较容易辨别。但

这一练习中的信息都是相关的,只是在解决不同的问题时成了“多余信息”,因

此对学生产生的干扰比较大。

2.对信息的处理能力不强

三年级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受到思维特征的影响,大部分学生习惯采用从

信息到问题的思考过程(即分析法),而此题在解决过程中最佳方法是从问题出

发,提取相应的信息,再来解决(即综合法),而这类思维的训练平时接触不多,

因此不少学生在看到这么多的相关信息后变得脑子一片模糊,以致于不能正确提

取相关的有用信息。

3.基本数量关系不够熟练

不少学生基本数量关系的应用不够熟练。虽然基本数量关系烂熟于心,但在

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却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缺乏一定的概括提取能力。

♦指导建议

1.加强专项练习,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比如提供两个信息,你能从中

知道什么?或者提供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己来寻找信息,你想知道些什么?通过

此类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2.反复读题,删选有用信息,排除干扰。

3.熟悉常用数量关系。

♦大样本问卷调查结果:错误率55.6%

三年级下册典型错例

♦典型错题

题目:制作每只蝴蝶标本需10分钟。李老师:“我6天制作了12盒蝴

蝶标本。”已知每盒蝴蝶标本有5只。(1)李老师平均每天制作蝴蝶标本多少只?

(2)李老师在这6天中制作标本花了多少时间?

学生错解:

问题1:李老师平均每天制作蝴蝶标本多少只?

错解一:6X12X6=360只

错解二:10X6X12X5=3600只

问题二:李老师在这6天中制作标本花了多少时间?

错解一:5X12X10+6=100分

错解二:360+6=60分。

♦原因分析

1.学生层面

(1)问题和信息的呈现显得比较凌乱,图文结合、位置跳来跳去,给学生看

清问题和寻找信息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2)两个问题之间看似无关又相连,每个问题又都不能直接知道,得饶来饶

去动一番脑筋。

(3)解决每一个问题的方法并不唯一,思维非常开阔,但是对于数学思维并

不十分好的学生来说,这无疑是雪上加霜,重重阻挠。

2.教师层面:平时教学中没有重视与生活数学的接轨。

3.教材层面:同时,由于新课标把解决问题纳入到计算教学上,没有单独

进行解决问题相关数量关系分析的课,因而,造成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

♦教学建议

1.教师要通过浅显的提问一步一步引导孩子理解题意,允许学生各抒己见

并鼓励一切正确的想法,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同时让学生明白:只要认真完整

地阅读完整个句子,并结合单位名称法、关键词句法,信息确定法等多种途径,

把需要的能帮助理解题目的字、词、句圈一圈,写一写,仔细理解,前后联系,

就一定能弄懂这些长句的意思,进而顺利解题。

2.在日常教学中,要允许孩子用各种方式表达,并经常性地开展这种理解

性的交流活动。

3.教学中,一定要通过层层递进的设问,让学生理清思路,明白自己每一

步都在干什么。同时要引导学生和组内的伙伴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及步骤,在合

作讨论中逐渐理解数量间的关系,形成方法技能。在书写时,要关注每一步的单

位(单位名称法),检验是否正确。

♦大样本问卷调查结果:错误率55.6%

三年级下册典型错例

♦典型错题

题目:

杨叔叔平均每天卖多少根冰棍?

学生错解:

问题一:杨叔叔4天卖了多少钱?

错解一:30X8X3X4=28805人占2.5%

错解二:30X3X4=3607人占3.5%错

5.5%

问题二:杨叔叔平均每天卖多少根冰棍?

错解一:30X3X8+4=180根。21人占10.5%

错解二:30X8=240根3人占1.5%

错解三:30X8+4=120根12人,占6%

♦原因分析

1.学生层面:基本数量关系不会分析,多种信息一起,不会提取有用的信

息。

2.痂层面:在平时教学中算法与解决问题的教学相脱离,不重视数量关

系的分析。

3.教材层面:图文并茂对学生解题有一定的影响;同时,由于新课标把解

决问题纳入计算教学上,没有单独进行解决问题相关数量关系分析的课,因而,

造成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

♦教学建议

1.强化信息提取能力的训练。教师在课堂练习中要安排设计多信息的练习

题,培养学生根据问题选择有效信息和运用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引导学生运用图表法展示综合法和分析法。

如:要求“平均每天卖多少根?”一般要知道什么条件?然后引导学生根

据问题找有用信息,表达出数量关系。总的根数♦卖的天数=平均每天卖的根

数。要求:平均每天卖多少元?一般要知道“总共卖了多少元”和“卖的天数。”

这两个条件。

平均每天卖多少根

卖的天数

每箱的根数]S正

3.让学生多口述解题思路。

根据什么,可以求出什么;要求什么,一般要知道什么?

♦资源链接:数量关系表达问题设计:

要求下列问题一般要知道哪些条件?

1.平均每天种树多少棵?

(种的总棵数、天数)

2.山雀每天比青蛙少吃害虫多少只?

(青蛙每天吃害虫的只数一山雀每天吃害虫的只数)……

♦大样本问卷调查结果:错误率45.2%

三年级下册典型错例

♦典型错题

题目:一辆吉普车限载4人,运送298名运动员,至少需要()辆车。

学生错解:298+4=74(辆)……2(人)答:至少需要74辆。

♦原因分析

1.学生没有结合具体生活情境理解本题,认为商即是答案,而忽略了余下

的2人。

2.本题是除数是一位数当中的一道练习,学生能写出这个答案说明他们对

于除法计算还是有一定基础的,只是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方面考虑得不够全面。

3.被问题中的“至少”两字给迷惑了,以为至少就是把多余的人去掉。

♦教学建议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让学生自查或教师质疑的方法来解决这道问题:

1.当学生说至少是74辆时,我们可以让学生验算一下,74辆吉普车一共

载走了多少人这时学生会发现只能载296人那还有2人怎么办?从而得出“至

少”的意思是把全部运动员运送完,也应该要一辆吉普车,从而得出答案是75

辆。

2.教师也可以反问学生:真得是74辆吗?这时学生肯定会注意余数2,那

余下的2人怎么办?得出还要加一辆车。

♦资源链接

生活实际问题练习:

1.三年级数学兴趣小组一共有19人,每两人合坐一张课桌,活动室有9张

课桌,够吗?

2.为了吸引顾客,超市准备用“3支牙膏,4条毛巾”进行捆绑,制成礼盒

进行销售。牙膏有24支,毛巾有30条,超市的这些存货可以制成多少个礼盒?

♦大样本问卷调查结果:错误率

三年级下册典型错例

♦典型错题

题目:535♦口,要使商是三位数,口里最大可填几?要使商是两位数,

口里最小可填几?

学生错解:91

♦原因分析

访谈发现:有一些学生的目光集中在“最小”和“最大”上面,第一反应最

小是1,最大是9。还有的学生不理解题目表述的意思,搞不清何时最小?何时

最大?比如有学生会想成商是三位数,口里最大可填几?商是两位数,口里最小

可填几?还有的学生混同想成口35+5,要使商是三位数,口里最小可填几?要

使商是两位数,口里最大可填几?

♦教学建议

1.沟通联系,理解商的定位。

理解除法中“商的定位”问题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可以借助竖式的书写,帮

助学生理解,什么情况下,商是三位数,即商的最高位在百位上;什么时候商是

两位数,商的最高位在十位上。

□□

巾535Jn5-35

2.仔细思考,分清两种情况。

商是三位数,被除数最高位上是5,除数可以是几?(6-9?5-9?1-4?1-5?)

填5行吗?填6为什么不行?所以商是三位数,看被除数最高位上是5,除数可

以是1-5,最大是5,当除数与被除数最高位上同是5,商的百位正好够商1。当

除数大于被除数的最高位数字,被除数的最高位不够商1,所以商是两位数,被

除数最高位上是5,除数可以是6-9。

3.重视表述,强化训练。

学习有时需要一定量的重复训练,才能使学生对这一知识由陌生变为熟悉,

达成“熟能生巧”的效果。通过一定的类似、对比练习,学生在充分思维和表述

的过程中,理清了被除数最高位与除数的联系,理清了最大、最小的含义。也可

让学生互出类似的题目进行解决,形成技能。

♦资源连接

1.要使口58+7,商的最高位是百位,口里最小可以填(),要使商的最高

位是十位,口里最大可以填()o

2.6184-0,要使商是三位数,口里最大可填(),要使商是两位数,口里

最小可填()。

3.6口口+7(口表示一个数字),商是()位数。

4.12Q64-6,要使商中间有0,口里最大填()。

♦大样本问卷调查结果:错误率

三年级下册典型错例

♦典型错题

题目:小红、小明和小军折纸鹤,小红折了15个,小明折了13个,小

军上午折7个,下午折9个,平均每人折多少个?

学生错解:(15+13+7+9)4-4=11(个)答:平均每人折11个。

♦原因分析

在教学“平均数”时,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平均数的求法上,即“总数

量+总份数=平均数”的计算公式上,轻视了意义的理解。学生知道了算法但不

理解平均数的真正含义,解决问题时只是简单的模仿:看到有四个数字,就简单

地认为是总数量+4。

♦教学建议

1.要重视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

要着眼于让学生经历、体验、感受平均数的产生,并借助教具、学具,用直观的

方式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平均数的本质含义,理解平均数的解题策略。

2.要让学生体验到平均数的价值。平均数作为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

量数,是统计学中应用最普遍的概念,它既可以描述一组数据本身的总体情况,

也可以作为不同组数据比较的一个指标,教学时要有意识地让学生体验到平均数

的价值。例如,坐公共汽车时,身高在110厘米以下的儿童可以免票,这里的“110

厘米”就是根据某一年龄儿童的平均身高得到的,体现了平均数在制定政策中的

作用。

3.要教育学生养成仔细审题的好习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提醒学生仔

细审题,在理解总数量的同时,一定要弄清楚“把总数量平均分成了几份“,找

到与总数量相对应的总份数,正确地解题。

♦资源链接:2009.04小学教学《平均数》

♦大样本问卷调查结果:错误率26.现

三年级下册典型错例

采集

47S36%学校

采集样本采集者琼诸暨浣江小学

新授

错题来源第四单元基本课时课

题目出处数学书P55综合V机单元V

总复

相关知识计算结束时间拓展课

知识属性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J)策略性知识()

这道习题是在对本单元知识进行系统复习的基础上,加以巩固的变式

练习。由于教材和课堂作业本中出现的习题,在计算经过时间的问题陈述

上都明确了“经过时间是几小时几分钟”,所以学生可以用“开始时间直

教学简述接加经过时间的方法”计算出结束时间。而这道习题把经过时间2小时35

分陈述为155分钟,再让学生计算结束时间。部分学生由于对时间单位的

换算能力偏弱,不知如何解题;而部分学生即使能进行时间单位的换算,

却在时刻的表述上出现错误。

♦典型错题

题目:一场排球赛,从19时30分开始,进行了155分钟。比赛什么时

候结束?

学生错解:

155分钟=2小时35分

2小时35分

19:30---------------(21:65)

♦原因分析

1.学生时间单位的换算能力偏弱。虽然学生接触时间的机会频频皆是,而

且对于时间的认识也十分准确了。但是对于时、分、秒三者之间的单位换算还不

能娴熟掌握,导致部分学生解题时无从下手。

2.学生解题纯为机械应用计算方法,缺乏生活经验。当部分学生将155分钟

换算成2小时35分后,就利用“开始时间加经过时间”的方法算出了结束时间。

但在答题中却完全不切生活实际地将计算结果21:65作为了最后表述的答案,

而且对于这样的答案丝毫不加质疑。

♦教学建议

1.强化时、分、秒三者单位之间的换算。学生认识了钟面上的时刻,也能

用不同的记时法来表示相同的时刻了。但对于时间单位间的换算,如1小时=60

分,1分=60秒,还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或有的放矢地展开专项训练。

2.强化数学与生活间的联系。学生掌握了计算的基本技能后,要学会应用。

教师要设计相应的生活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不断增强学生的

数学应用能力,强化数学与生活间的联系。对于21:65这样的表示结果,教师

可以直接呈现,让全班同学讨论纠正,引以为戒。

3.强化练习,循序渐进。学生掌握了正确可行的方法后,一定要组织相应

的强化练习,才能达到一看就懂、一算就对的效果。

♦资源链接

1.时、分、秒时间单位换算练习

1时=()分1小时20分=()分1分5秒=()

120分=()小时100分=()小时()分1时20分=

()分

2.时间计算练习

(1)学校下午2时上第一节课,每节课35分钟,下午第一节课()时

()分结束。课间休息10分钟,下午第二节课()时()分开始上课。

(2)一列火车本应11:20到达车站,现在要晚点25分钟,这列火车何时

到达车站?

(3)三年级数学期末考试的开考时间是下午2:10,考试时间是100分钟,

三年级数学期末考试结束时间是几时几分?

(4)小英感冒了,医生建议挂瓶,而挂瓶前要先做皮试。现

在钟面上的时间是(如右图)。做皮试需要15分钟,小英到几时

几分让医生检查皮试结果?

(5)已知2路车每15分钟发一趟,第一趟车早上6时出发,问第五趟车几

时发车?

3.判断题(联系实际)

(1)1人唱一首歌需要3分钟,5人合唱这首歌就需要5个3分钟,一共是

15分钟。()

(2)上午第一节课的上课时间是8:25,每节课为35分钟,那么第二节的

上课时间刚好是早上9时。()

(3)暑假里我每天的午睡时间为1时60分。()

♦大样本问卷调查结果:错误率30.8%

三年级下册典型错例

♦典型错题

题目:阳阳晚上9时睡觉,第二天早上6时起床,他一共睡了()

小时。

学生错解:

错解1:一共睡了(10)小时

(生1:晚上9时到晚上12时经过的4小时+第二天的6小时=10小时

生2:掰着手指数:9、10、11、12、1、2、3、4、5、6共10小时)

错解2:一共睡了(15)小时

(生:晚上9时用24时计时法表示是21:00,经过时间=结束时刻-开

始时刻,6-21不好减,就用21-6=15小时)

♦原因分析

1.同一天内经过时间的计算掌握不够扎实。孩子们对于计算简单的同一天

内经过时间还存在困难,从他们错法看,作为基础的晚上9时到晚上12时经过

多少时间还不会计算。导致这种错误的关键在于没有区分时间与时刻。

2.学生对于计算跨两天的运行时间的问题缺乏思考。从访谈中可以知道,

孩子们习惯于计算同一天内经过多少时间,当碰到计算跨两天的运行时间问题时

只会盲目地采用前一种方法进行套用,用结束时间-开始时间,一看不够减,就

换过来减。而对于隐含着的晚上12:00,即两天的分界线,出错的学生考虑不到。

3.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的意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不强。孩子们真正碰到数学问

题时很少会去联系生活实际,更多的是就题论题,想当然,也就有了睡15个小

时的答案;也有孩子遇到困难了,不会寻找有效的直观的方法化难为简。

♦教学建议

1.通过理解时间与时刻,巩固同一天内经过时间的算法。在教学计算简单的

经过时间时,引导学生分清时间是一个过程,时刻是一个具体时间,通过对钟面

的直观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经过的时间。

2.读懂题目意思,区分“同一天”与“跨两天”经过时间的求法。教学时我

们可以通过比较的方法加以区分。如:商场早上7:00开门,晚上9:00关门,商

场的营业时间是()小时;商场晚上9:00关门,到第二天早上7:00开门,商

场停业时间是()小时。以此来理解两种类型的不同含义。

3.引导学生尝试多种方法掌握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

(1)利用钟面,化抽象为具体,掌握最基础的计算方法。利用手中的钟面

模型,让学生自己动手拨一拨,找准开始和结束的时刻,再数一数中间相隔几大

格就是经过几小时。

(2)采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进行分段计算,理解算法。结合题目意思引导学

生画出线段图(如图),通过画图,明确第一天到第二天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

弄清24:00是两天的分界线,①表示今天的运行时间,②表示第二天的运行时间,

这样计算经过的总时间就迎刃而魁工。①0:00②第亍天

晚上9:00贤24-00T.早上6:00

」-----八7

♦资源链接

(-)提供计算经过时间的几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求同一天的两个时刻之间的时间,并且两个时刻都是用24时

记时法表示的。

方法:直接求差。

例:小童8时进校学习,到15时排队离校,他在校多长时间?

15-8=7(小时)

第二种类型:求同一天的两个时刻之间的时间,而两个时刻都是普通记时法。

方法:先把普通记时法换成24时记时法,再求差。

例:浙江到上海的列车,上午11点发车,下午2点到达,列车运行几个小

时?

下午2点换成24时记时法时14时

14-11=3(小时)

第三种类型:两个时刻不在一天内。

方法:先分段求出每天的时间,再求它们的和。

例:晶晶晚上10:00睡觉,第二天早上7:00起床,晶晶睡了多长时间?

12-10=2(小时)2+7=9(小时)

(-)相应的习题练习

1.北京故宫开放时间:上午8:00—下午5:00

(1)故宫()开门,()关门。

(2)故宫一天的开放时间是多少?

2.中央电视台准备转播奥运会体育比赛节目,游泳比赛从第一天19时开始

播出到24时结束;排球比赛从第二天0时开始播出到第二天5时结束。

(1)游泳比赛播出多少小时?

(2)排球比赛播出多少小时?

(3)游泳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