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_第1页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_第2页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_第3页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_第4页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

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的基础上,通过动手拼组,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及图

形之间的一些关系。这是一节操作性很强的课,主要是让学生通

过参加活动来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

课的设计着重体现平面图形的这样一些特征及图形之间的一

些关系:

(1)长方形和正方形对边的关系;

(2)几个相同的图形可以拼组成一些图形;

(3)通过学生自己动脑拼组图形,能很好的了解图形之间的变

化,并能从图案中得到美的感受。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在课的导入时,我选择了学生很感兴趣的画入手,激发学生学习

的兴趣。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找一找画面里有哪些我们学过的图

形,让学生把从画的注意力当中转移到平面图形的知识点上。既

复习了一年级学习的旧知,又过渡到正方形、长方形边的特点的

认识。

通过课堂实践,我觉得课的设计要有些改动:

1、可以启示学生:不一定要拼出有规则的图形。

2、动手操作,感知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这部分可以删

除不上,一方面可减少教学量,缩短教学时间,给学生充足的时

间动手实践;另一方面,这部分与教学重点”图形间是可以互相转

换的”没有太大的联系。

3、整节课的重点应改成研究图形之间的转换。

4、在剪圆的活动中,应该为学生准备两个圆,第一个圆是在

没有提示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探索尝试,第二个圆是在大家交流

得到方法后再实践证实一下,有利于加深学生的印象。要先尝试,

再得结论,不要把结论硬塞给学生。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2

《找规律》这部分内容的活动性、生活性和探究性比较强,

于是我本着“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

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教学产生的兴趣,

教学中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造一个发现探

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体现数学的价

值。”这一理念来设计、实施教学。回顾整节课,学生好像是在

“节日”中度过,时时闪烁着创新思维的火花。反思整个教学过

程,我认为教学成功主要有以下几点:

1、内容的真实性是教学成功的前提。

先是一支《快乐的节日》轻快的歌声引入即将到来的六一儿

童节,接着围绕“装扮我们的教室,过快乐的六一”这一主题,

将学生置身于一个真实的现实场景中,将数学与学生进行零距离

接触。在这美丽的“节日世界”里,学生用独具个性化的思维方

式、审美方式,以积极的心态去创造、去享受,以激发他们爱数

学、发现美的情感,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2、探究性、活动化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和保障。

《标准》指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

学的重要方式。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自主创造出不同层次的规律,

有图形形状的规律,颜色的规律,掌声的规律,小朋友自己上台

排队的规律。学生经历了探索规律的过程,学生在动手、动眼、

动口、动脑中学会创新,切身感受到数学的美和作用,享受到学

习数学的乐趣。只要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活动,学生的积极

主动性便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展示自我的同时,一直在担

当着主人翁的角色,主动地探索规律、创造规律,体现了“学生

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

3、联系生活,感悟规律的美

从刚开始出现的几幅彩旗图,让学生选择哪条看着最舒服,

最工整时,学生就对规律的美有所体验了,在教学过程中,也不

断营造出规律的美的感受。最后,联系生活实际,感悟生活中也

处处充满这美丽的规律。并让学生举例子,感受数学与生活息息

相关。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3

教学连加、连减前,我与邵丽、冯丽两位老师商量,学生计算

第一步时,要不要在两个数之间画上一横线,在横线下写出第一

步的得数(即以3+5+1=的形式),再计算。商量的结果是按以上

的格式书写、计算,这样做的优点是:

1、有助于学生理清计算顺序;

2、对后进生有所帮助;

3、书写工整。

带着这些优点我走进了课堂,并把这些优点极力介绍给小朋

友。作业时,钱烽问:“老师,会算的也要画横线吗?"我说:

”会算的也要画,等你们熟练了以后就可以不画了。”他低下头

做起作业,过了一会儿,他又问:“老师,会算的可不可以不画

横线?”一定是小家伙嫌画横线太麻烦了,我问:“你会算,算

给老师看看。”“2+5+3=10”他脱口而出,“你是怎么算

的?”“2+3=5再加5就是10。”他应用了加法交换律,使计算

变得简便了,我能说他不会算吗?他不但会计算,而且方法巧妙,

我还有必要让他画横线计算吗?让他画横线写得数不是禁锢了他

的思维吗?于是,我对学生说:“如果你们有好的方法计算,可

以不画横线,但要保证不错。”季亚男是我班最差的一个学生,

他连数手指都不会,计算连加、连减时是在我身边完成的,我看

到他完成第一步写上得数后,又一个一个的数着手指,真着急,

我说:“你也可以不画横线了,连着一起数手指。”速度明显的

快了许多。画横线再写上得数,对于优等生来说没什么影响,可

对于差生来说,影响就大了,写得数得用手,得打断他的思维,

做第二步时又得重拾起先前的思维,速度明显打折扣。基于以上

两种情况,我对画横线写得数作了这样的规定:如果你一下子得

不到最后的结果,你可以画横线慢慢算,这种方法可以巩固正确

的计算顺序。依靠手指完成作业的可以不画横线。作为教师不能

因为要学生书写工整而禁锢学生的思维,也不能用书写格式禁锢

学生的思维。我觉得不管白猫黑猫,只要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不

管你用什么方法计算,只要计算正确就是好的。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4

本节课中我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学会分类,并且能

对一些东西按照适当的标准来分类整理,能整理成图或者表。在

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我注重渗透一些相关的数学思想:分类思想、

集合的思想、统计思想、一一对应的思想。

本节课我先通过数礼物,让学生初步体会到分类可以有不同

的标准,以及分类的重要性。紧接着出示分气球,我先指定分类

的标准,让学生在充分的动手操作中掌握分类的方法,学会用图

或者表来表示整理后的结果。然后进一步探究其他分类标准得出

分类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其间,我还渗透了“一个”与“一

类”两个该概念的区分。在巩固练习的环节,我选取了课后的练

习七的第一、二题,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之后我对本课的知识进

行了拓展延伸,让孩子说说在自己身边有哪些分类?出示垃圾分

类图片,让孩子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有服务于生活,同时培

养孩子的环保意识。

课后我认真听取了几位老师的宝贵意见,帮助我更全面地认

清了自己,让我发现自己存在的许多问题。

一、在时间的安排上还是有点前松后紧,到后面由于时间的

关系,第二都练习也没有充分的展示出来。

二、在课堂中,有两次学生动手操作的环节,我生怕学生被

桌上好看的气球卡片吸引住,所以每个环节都要进行纪律整顿。

在今后的日常教学中我要多加强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同时也

要多向名师学习,提升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

三、让学生初步了解“一个”和“一类”的区别时,忘了进

一步深究:都是增加一个气球,为什么你们一会儿增加一个数一

会儿又增加一列这是为什么啊?让学生明确他们之间的区别。

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针对性问题,是值得我一直研

究和学习的问题。

以上是我在这次课中的不足之处,我会及时改正,不断进步。

希望能在这次的反思中,找到自己前进的方向。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5

《上下前后》教学反思

儿童认识空间方位的顺序是先“上、下”,再“前、后”,

最后是“左、右”。根据研究,儿童在掌握空间方位的过程中,

首先把不同的方位与自己身体的一定部分相对应,建立起以下联

系:上边是头,下边是脚,前面是脸,后面是背,左面是左手,右

面是右手。一般学生在6岁以前就能完全正确辨认“上、下”、

“前、后”,但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辨别并未发展完善。

因此,对于“上、下”、“前、后”可以尽量放手让学生从自身

为中心过渡到以自然为标志为中心进行辨认

这节课的教学,我主要设置了三个任务:1、认识上、下、前、

后的基本含义;2、学会用上下前后完整地表达事物的位置关系;

3、体会上下前后位置的相对,而体会相对性是这节课的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虽然整堂课很流畅,但是总感觉这堂课还是

欠缺火候,孩子们的积极性虽然高,却表现得有些浮躁。首先谈

一谈这节课我的两点做法:

一、游戏为主,强化主题。

在教学设计中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学生的生活经

验入手,创设了一系列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情景,在教学上

下的时候,设置了指一指游戏,问学生鼻子的上面是什么,让学

生指一指,在教学前后的时候,又让学生排队,激情引趣,烘托

气氛,让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动手、动口又动

脑,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真正体现了学生是

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

理念。

二、来源生活,用于生活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植

根于现实”,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

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体会

到学习的快乐。如:如:教学上下的时候,出示大桥的情景,同时

让学生看看教室的上面是什么,教室的下面是什么,当有学生说

出有垃圾的时候,又可以进行讲卫生的教育。教学前后,通过排

队的情境,既能让学生感受到前后的相对性,又能进行社会公德

教育。

但是,这节课虽然学生说得很好,讲的流畅,学的欢快,却

也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

1、参照物的概念要讲吗?在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上,要让学生

初步感受到位置的相对性,但是这感受是什么程度呢?但教师提

问,为什么火车一会在上面一会在下面的时候,学生是很难讲出

来参照物不同的,我觉得只能让学生在活动情境中体会到相对性

就可以了,不用加以总结,

2、为什么上课讲得头头是道,而作业却错误百出呢?在教学

前后的时候,巩固练习中,动物游泳比赛,有部分学生填了上下。

说明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并没有完全理解。而在楼层问题中,学

生的第几层的概念没有发展完善,最高的一层有部分学生会认为

是第一层。特别〜5在谁的上面,在谁的下面对学生来说也是难点。

《左右》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中的所有活动都是为使学生获取某一知识或技能而

设计的。根据一年级学生年龄小,集中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

注意范围有限的特点,在教学《左右》时,设计以游戏活动为主

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建构知识。

这节课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设计:

1、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提取有意义的素材

我在上新课环节,以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进入,找自己身体

中的左和右,使学生身不由己地参与到学习新知的过程中,使学

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生活实

例,使学生获取大量感性材料,初步确定左、右观念。接着又从

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创造性地设计了“找邻居”这个游戏活动,

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并训练学生的反应能力。体

现新课程标准中“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精神。

2、注重课堂师生情感的沟通。

我做遥控器,孩子们当机器人,师生同台表演“机器人游戏”,

把自己融入到孩子们的中间,营造一种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

3、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做活动中学数学。

数学活动教学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标,明确提出了以

“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的基本方式,力求

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活动促发展”,从而真正实现以学

生为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课堂教学,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的、

沸腾的,真实的生活。本课以游戏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在活动中

感受左右、记住左右,并能自觉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如在体验左、

右相对性时,通过学生相对而立,伸出右手握一握,让学生在活

动中发现对面的同学与自己的方向不一样。初步感知对面同学的

左右方向和自己的左右相反。同时又组织学生到课堂外参加实践

活动一一走楼梯,进一步体验左右的相对性,并训练学生左、右

的方向感,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学贵在用,走出教室,开放课

堂,既巩固了知识,又指导了日常生活中应遵守的文明规则。以

实际行动表达对“左右”的认识,学生兴趣盎然。

《位置》教学反思

按行、列一定物体的位置学生在生活中经常遇到,如教室里的

位置、电影院的座位等等。本节课“位置”的教学,教材只要求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从两个维度描述一个

物体的位置,如“第几组第几个”(六年级还要学习用数对来表

示)。

这节课我本着“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充分调动学生

的生活积累.••・・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理念。教学中

通过设计让学生描述自己的位置、根据老师的描述找位置、根据

同学的描述“猜猜他是谁”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感受到从两个

维度描述就可以确定物体的位置。在学生能准确而熟练地确定自

己的位置之后,我让学生说出自己和前后左右的同学的位置,并

从中找出规律,看看前后的两个同学和左右的两个同学和自己的

位置有什么关系,从而让他们发现:左右的同学和自己在同一排,

前后的同学和自己在同一组。

由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学生熟悉的,因此学生很感兴趣,

教学效果也较好。但有一点我觉得不好把握:如果提供给你一张

确定位置的格子卡片图,哪为第一行呢?到底是从上数往下数,

还是从下往上数?我查看了好多教辅资料,“上一行”为第一行

的也有,“下一行”为第一行的也有,到底怎么给学生说呢?没

办法,我只好告诉学生,先看看题中有没提示的语言,如果有,

先根据提示的语言来决定是上一行为第一行还是下一行为第一行,

再做题。只能这样了。

《十几减九》教学反思

“十几减9”是人教实验版教材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

一课时的内容。本课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初

步感知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课本上通过小精灵创

设了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元宵节游园会,让学生从这些

生活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再列式计算。我在教学时,也是通过

课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让学生通过摆小棒探索十几减9的算法

多样性。课本上在教学十几减9这一内容时,教材上出现了三种

算法:一是用数数的方法,一个一个地减;二是用破十的方法,

先从10里减去9,再与剩下的合并;三是用“想加算减”的方法,

想9加几等于13,13减9就等于几。虽然在这一环节的教学时为

学生之间的数学交流提供较大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充分

发表自己的不同想法,都有机会体验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

同时学生思维品质得到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得到提高。为了更

好的让学生理解“破十法”的算理,我还给学生留出了动手摆小

棒的时间,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去感知,去理解。但是在最后

就明确了两种计算方法:“破十”的方法和用“想加算减”的方

法。这样让学生亲历新知的形成过程,对新知不仅知其然,而且

知其所以然。这样组织教学,不仅能更好地落实这节课的教学目

标,而且能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交流

能力和合作意识。

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真正体现了“我要学”这

一教学新理念。同时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学习计算教学,学生能

从中感悟到学习计算教学的必要性,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从

而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由于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以下还有几点做得不足:

1、当揭示了想加算减和破十减两种方法之后,应该回过头把复习

的内容和新授的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的印象更为深刻。2、每上

完一个环节应该给这个部分做个小结,最后还要给整节课做一个

总结,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很清晰的思路。3、个别学生不能

用自己的语言清晰地表达出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破十法”的

算理还不能清晰地表达。在今后的练习中应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

能力,关注学困生。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克服不足,发扬优点。

争取让学生掌握所学的内容

《十几减几》教学反思

《十几减几》这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

年级下册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十几减9的基础上进行的,我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上,通过“小猫钓鱼”这条情景主

线把计算教学的内容有机地融为一体,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问

题解决的活动过程,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

讲完这节课有以下感受:

1.上课开始以学生熟悉的“小猫钓鱼”的故事引入,让学生

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是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同时学生自己提

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问题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适

时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2.本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这一知识

基础,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学生能将减9的计算方法迁移

到十几减8、7??的计算上来。因此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

3.在课堂上,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在反馈计算方法时,

出现了许多好方法,在备课时预设的方法都出来了。学习减9时,

学生喜欢用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没有进行方法的择优。在本

课中,我让学生将这几种方法进行了比较,发现这几种方法都是

好方法。因此,在本课中,我还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能理

解的方法进行计算。同时对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让他们能用多

种方法来算同一道题,以此来感受几种方法之间不同的思考与转

化的思想。同时也让这些学生有一些挑战,而不至于总停留在原

来的水平上。

4.课后的练习创设了“智慧屋”,把各种练习题安排在里面,

形式多样,以课件来演示,学生非常感兴趣,都争先恐后的来回

答问题。5.算法多样化。6.加强练习,增强运算技能。

《平面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

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的基础上,通过动手拼组,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及图

形之间的一些关系。这是一节操作性很强的课,主要是让学生通

过参加活动来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

课的设计着重体现平面图形的这样一些特征及图形之间的一

些关系:(1)长方形和正方形对边的关系;

(2)几个相同的图形可以拼组成一些图形;(3)通过学生自己

动脑拼组图形,能很好的了解图形之间的变化,并能从图案中得

到美的感受。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课的导入时,我选

择了学生很感兴趣的画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让学生

自己动手找一找画面里有哪些我们学过的图形,让学生把从画的

注意力当中转移到平面图形的知识点上。既复习了一年级学习的

旧知,又过渡到正方形、长方形边的特点的认识。

通过课堂实践,我觉得课的设计要有些改动:

1、可以启示学生:不一定要拼出有规则的图形。

2、动手操作,感知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这部分可以删

除不上,一方面可减少教学量,缩短教学时间,给学生充足的时

间动手实践;另一方面,这部分与教学重点”图形间是可以互相

转换的”没有太大的联系。

3、整节课的重点应改成研究图形之间的转换。

4、在剪圆的活动中,应该为学生准备两个圆,第一个圆是在

没有提示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探索尝试,第二个圆是在大家交流

得到方法后再实践证实一下,有利于加深学生的印象。要先尝试,

再得结论,不要把结论硬塞给学生。

《立体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

教学”立体图形的拼组”这一内容时,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

察、操作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同时让学生在学习活动

中学会有序地思考问题和学会表达交流,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这节课时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因为空间图形的内容与现实生活

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本节课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力争把学生的

视野拓宽到他们所熟悉的生活空间中,让学生回到现实生活中去,

用数学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分析和

解决生活中问题。

2.在操作活动中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在设计”图形的拼组”

这一教学内容时,是让学生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利

用长方体和正方体作为学具,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和合作学习

的活动过程中,摆出不同的立体图形。

在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他们把几个长方体或几个正

方体拼摆成不同的立体图形,在拼摆立体图形的整个学习过程中,

使学生对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有所认识,在感悟的同时产生对

数学的兴趣。为帮助培养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在教学设计,除了

充分利用现有教材资源的同时,还充分利用学生手中的学具,放

手让学生去观察、去操作、去尝试,做他们想做的。如,学生用两

个长方体拼成一个立体图形,可以横着摆,可以竖着摆,还可以

摞起来摆;用八个正方体可以拼摆成一个长方体,还可以摆成一

个正方体。在整个教学中,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边欣赏自己的成

果,边体验成功的乐趣,在经历学习的过程中,不但树立了学好

数学的信心,同时还增强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不足之处:由于学生拿来的的学具不同,在操作活动中不能

摆出不同的立体图形。如,学生用两个长方体拼成一个立体图形,

可以横着摆,可以竖着摆,还可以摞起来摆;用八个正方体可以

拼摆成一个长方体,还可以摆成一个正方体。

《数数、数的组成》教学反思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

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

释和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

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在实际的教

学中,让数学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1,激活封存的记忆,对学生已有经验进行归纳与引伸。

“每一位学生并非上学后才接触数学,也不仅仅是在学校中

才接触数学,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会碰到各种数学问题,从而逐步

形成自己的数学认识,这些数学知识虽然是非正规的、不系统的,

有的概念是模糊的,不清楚的,甚至错误的,但对学生来说是生

动有趣和真实的,是学校中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必要基础。"我们

不能够把学生看作一张白纸,这就决定了对小学数学学习的基本

方法是对经验现象的归纳与引伸。《数数、数的组成》这节课主要

是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学会数数,能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

流;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

务于生活。

2.让整个教学过程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之中,打通书本世界

与生活世界的联系。

“生活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一旦教师将生活中的

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两者融通,学生就可能感受到书本知识的学

习的意义和作用,就有可能深深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与价值,就有

可能增强自己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学习就有可能是一项乐在其中

的有趣的活动了。”本节课的教学,从课前数数谈话导入到数生

活中的种子,到游戏中的估计糖的数量,无处不与学生的生活世

界相联系,学生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中去挖掘无尽的教育财富,

生活世界也就成了学生最丰富的学习资源。

《读数写数》教学反思

《读数写数》这一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20以内数的

读法和写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学习了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为

今后学习100以内数的计算打下基础,更能为学习万以内数的读

法和写法做好准备。

在教学设计时,我先复习数数,让学生一个一个地数,一十

一十地数,紧接着又复习了数的组成。在此基础上出示24支彩色

笔,让学生说出几支,几个十和几个一,然后让孩子们带着这样

的疑问在计数器上拨珠表示24,边拨珠边叙述:2个十在十位上

拨2颗珠,4个一在个位上拨4颗珠,师生一起读写24.教师再摆

出30支彩色笔,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以上过程,并让学生知道各位

上一个也没有的时候用。表示。我让学生通过感受具体的事物(小

棒)到半具体半抽象的事物(计数器)到抽象的数这个过程,来

学习100以内数的读、写。通过学生观察、思考、对比,加深了

他们对不同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的理解。教学读法和写法时,

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在体验中学习,在操作中学习,逐步

学会自己掌握学习规律,并从中归纳知识.没有了死记硬背,而

且学生的学习会更有兴趣.教学时我注意由易到难,逐步引导学

生数小棒、拨珠、读数,由直观到抽象,增强学生数感。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给学生“动”起来的机会,

通过以“动”促思,以“说”促思,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培

养他们进行自主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这

里需要进一步的让学生去说,拨出数并说一说它的组成。

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用自己的经验,自己的方法,动手、

动脑去读数,写数,从直观到抽象,逐步感知十进制记数方法,

加强对计数单位“个、十、百”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积极探索,

主动发展,自主构建知识的良好学习态度和习惯。

《数的顺序》教学反思

本内容是在读写100以内的数的基础上教学100以内数的顺

序,孩子前面数数时已经接触到数的顺序问题,明白相邻的数的

概念。教材主要通过学生填表复习数数、写数,又更加清楚100以

内数的顺序,再通过选数读一读,巩固读数,发现有趣的排列规

律。教学主要一个是填表一个是找规律,同时利用规律框数。但

是教学实践证明,孩子填表是需要时间的,差异很大,填完大致

需要十分钟,如何处理这个矛盾我斟酌再三,还是决定利用课前

时间带领孩子填表,把重点放到观察规律,运用规律,拓展思维

上,所以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的取舍。

首先改变了百数表数字出现方式,一改冰冷的数字,冠以情

境、动画、音乐让死板的百数表活起来,接着选择一些让孩子填

数,唤起孩子的回忆(因为课前填表),然后直接完成想想做做2

的按顺序填数。第二个环节让孩子横着竖着观察百数表,交流发

现,重点引导,然后在斜着、拐着弯等让孩子大胆交流它们的发

现,教师预设一些斜排规律,以及重叠数颠倒数等、数位和相等

等。然后完成想想做做1,改变想象做做3做成抽奖形式,第二个

部分是框数研究规律,除了完成书本上的,我还及时进行了田字

格十字格已知数各个不同位置的拓展,最后让孩子欣赏不同的各

种魔力框,试着填数,让孩子相互出数考一考,最后自己设计各

种魔力框。

也一直有两个困惑,一个是教学时间如何把握,让孩子课堂

填,时间来不及,探究规律无法深入,课前填好像又不妥。二是

练习题的设计与取舍,尽管都明白课后的习题不一定都要讲解,

但是谁也不敢轻易放弃,生怕没有理解教材意图,另外我的练习

呈现方式和时间都进行了改变,不知道是否合理?

《比较大小》教学反思

”数的顺序,比较大小”这部分内容是在数数、读数、写数

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填写100以内的数目表,使学生对100

以内数的顺序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了解每个数在数目表中的位

置、与相邻数的关系,对100以内的数的大小有比较清楚的'了解。

同时,通过对此表的观察,从中发现一些有趣的排列规律,这样

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

趣。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通过寻找100以内数目表的排列规

律,进一步巩固数的含义、数位、数的读与写等知识;难点是帮

助学生了解数的顺序,掌握一些排列规律。根据教材的编排思路

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为了使学生对100以内数的排列顺序有一

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对每个数在数目表中的位置与相邻数的关系

更加明确,我安排了“课前准备”和“两观察两利用”来完成教

学任务。

1、课前准备。课前先布置学生阅读课本,进行读、思、划,

对课本进行补白,完成例题及“做一做”的练习,让学生模仿学。

2、“两观察”的第一次观察是没有填完整的数目表,让学生

根据已有的数去观察,让他们去看、去想、去讨论后,充分发表

自己的见解,来发现这些已知数的规律和排列顺序,调动起全体

学生获取(转载自第一范文网,请保留此标记。)知识的愿望。有

了这种愿望,学生就产生了主动学习的意识,在这种意识的指导

下,学生积极思考,在兴奋活跃的气氛中完成表格的填写。第二

次观察是在学生填好数目表后,再完整地分析数目表,从上到下、

从左到右、从小到大??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话题,启发引导学生从

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进行思考,使学生感到在这张小小的表格中,

包括了很多数学知识。

3、“两利用”是在“两观察”之后进行的。一是利用数目

表找数,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达到一个共同的目的,知道数目

表中的位置。二是利用数在数目表中的位置和数的组成来比较大

小,使学生感到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大小,给学生开阔学习思

路,教给学习方法。

4、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本课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这一环节采

取阶梯式的办法,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掌握方法,使学生自然

而然地掌握本课重点,尤其在学习例8时,引导学生由“看图一

说数一比较数的大小一说比较方法”进行学习,让学生体会比较

数的大小方法的多样性,这是阶梯式的第一步。第二步是根据例

8设计练习,目的是使学生熟练地运用比较数大小的方法。第三步

是猜数游戏。这是阶梯式的最后一步,也是本课知识的延伸,目

的在于使学生对学到的知识进行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6

本节课的知识是在一年级学生初次接触统计知识的基础上进

行的。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初

步的统计意识,有效地引导学生经历统计过程。在这里我以同学

们喜欢的“动画片”引入,新颖、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使

学生在开课阶段情绪就处于十分活跃的状杰。“该放哪部动画片

呢?同学们的意见不统一怎么办呢?”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调动

了学生的内在知识冲突,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热情,使学生体会到

统计的必要性,统计与生活密不可分。联系生活实际,给学生一

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展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

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将过去的老师讲变为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意识

的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通过调查方法的变化,使学生体会

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学生兴趣正浓时,又结合学生喜欢

的体育活动来组织调查,小组合作前,教师提出了十分明确的合

作要求及注意事项,为后面的调查作好了准备。

在小组合作调查中,教师巡视、指导,与学生一同投入到调

查之中,将传统教学中单项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

多向交流,促进了学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同时也使学生

经历了搜集、整理数据的过程,从活动中体会到成功感。使学生

认识到统计的结果和调查的人数必须一致。

总之这节课能较好的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从整体上创

设了一个完整的情境,围绕“该放哪部动画片?同学们的意见不

统一怎么办?”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同学们情绪高涨,主动参与。

教师只是一个情境的创设者、知识的引导者、活动的组织者。在

今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勇于实践。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7

《美丽的田园》主要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提出数学问题,

并解决问题。因此在一开课时,我就鼓励孩子去发现数学问题,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课文只有一幅图,只看一张图提问题,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是

一件很枯燥的事情,更何况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很难长时间地集

中在一起,因此,我将一张图变成了动画,由机灵狗前后贯穿,

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很乐意接受这种学习形式,通过小动

物的言语及多媒体的运用给学生一个推动力,吸引他们的目光,

同时也抓住学生乐于追求新鲜,勇于挑战的心理,能让每个孩子

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上,一点走神的机会都不给他。使每个孩

子都感受到这堂课充满神秘感,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8

一年级下册》的第一课时,教后我做了以下反思:

1、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受统计的现实意义及必

要性。

本节课我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儿童年龄特点,

创设了“组织比赛”、“最喜欢的水果”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

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通过情境问题”究竟组织什么比赛好呢?”,

引发学生争议,使学生在争议与交流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统计的

必要性,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

2、大胆放手让学生探索调查方法,经历统计的过程,分析统

计结果。

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

数学和经历数学,这是数学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在教学中,

我设计必要的活动,化“静”的知识接受为“动”的过程,我为

学生创造条件,“假如你来当小调查员,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调

查”,使学生有机会展示调查统计方法的多样性。在调查统计的

过程中,我采取分组合作,再汇总全班意见,有意扩大了学生的

参与范围,使每个学生都能亲身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

我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从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还能提出

哪些数学问题?”开启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选择、

加工信息,较好地训练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并使学生

对统计的实际意义有了进一步的体会。

3背醪脚嘿学生的合作意识。

组织探索活动时,我要求学生能与小组中的小伙伴分工合作,

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能在组内、班级中汇报自己的调查方法、

调查结果,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

这节课教学氛围融洽,师生配合默契,学生都能容入到课堂

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养成了良好的

学习习惯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9

这节课是要求学生,在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这2种平面图形

边的特点的基础上,利用其特点来进行平面图形的拼组。

我在这节课中,通过让学生动手折一折,了解长方形、正方

形的形状以及边的特点,并充分利用电脑课件,在折的过程中还

给图形的边编上号,这样便更清楚更直观的让学生知道折的方法,

及“长方形对边相等”和“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的特点。

我还在教学中设计了摆一摆、拼一拼的环节,让学生加深对

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我安排先认识长方形边的特点,再通过

引导、对比的方式在得出长方形特点之后总结出正方形边的特点,

这样就能让学生更好的辨别、区分这两种图形。在认识每种图形

这一环节之后,都设计安排学生利用其图形的特点拼大长方形和

大正方形,做到一学一练,层层加深。后面还设计了综合练习,

让学生对这两种图形的特点进一步进行巩固、加深记忆。我还在

教学中合理的插入了思想教育,教育学生要热爱学习,学会团结

合作的精神,从小事做起,为08北京奥运会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总的来说,这节课上完已达到了预先设计的目标,也很好的

突破了本课的重点、难点。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在学生活动环

节充分让学生参与学习、主动探究。尽管如此,但还是存在着不

足,要加以改进的地方。在讲正方形边的特点时,对折正方形时

只对折了三次,如带领学生折时多折一步,强调4条边完全重合

会好些。在活动中多让学生讲一讲更好。还有就是在练习“练习

6第2题”时不强调学生按规律去拼花,可能学生回有更好的发

挥;在练习“练习6第1题”没有安排好,时间花得太多,以至

于最后的拓展能力没能用上。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学习改进,认真探究,努力把自

己的教育教学此文转自工作做得更好。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0

《标准》指出: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人类生活、劳动和学

习不可缺少的工具。课程内容应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从而

让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有利于数学学习的生活化、

情景化。

低年级更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

的课堂上,我注重用游戏,活动、操作等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来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知识的探究、形成过程。注意选择富

有儿童情趣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

愉快的数学学习体验。例如:在学习了《位置》一单元的内容时,

我考虑到学生在学前的生活中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要在教学中

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

和已有知识中学习和理解,从他们熟悉的生活中挖掘活动的素材,

通过学生的动一动、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加深对位置的理解,

使他们在游戏、活动、表演中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感受数

学的生活魅力。而且在这一单元后,设计了一些生活实践活动,

例如:让学生按一定的位置摆放学具、让学生上下楼梯、猜一猜

我在哪里、看看他跑了第几名……让学生在操作中感悟,在感悟

中交流,在交流中形成鲜明的表象。

从课堂的反馈来看,学生对游戏、活动、操作等等比较感兴

趣,参与性强,有强烈的参与欲望;情感体验积极,都像积极的

表达自己的感受与小朋友和老师分享,对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完成

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但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如学生

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参差不齐,不够一致,甚至差别很大,甚至

个别的学生在活动中处于旁观者,还需适时点拨、提醒、帮助他

们,但在课堂上

时间和精力毕竟有限,难免有时注意不到,因此在提倡个体

化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今天,如何关注学困生的发展,仍是我

们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1、从左手、右手引入,感知自身的左与右。

(1)体验左与右

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获取大量感性材料,为正确确定左、

右奠定基础。教学时,学生常常因左右手配合做事而较难分开体

会,教师不必强行要求左右手分开来体会,只要学生感知到即可。

(2)小游戏:听口令做动作。(由慢到快)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

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

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

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

左手抓右耳,右手抓左耳。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充分体验自身的左和右,通过游戏

的形式,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玩学具,理解左边和右边

(1)摆一摆

(2)数一数。

(3)说一说。

(4)想怎么摆就怎么摆,再说一说。

通过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把操作、观察与语言表达紧

密结合。掌握以“?”作标准来确定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引

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想怎么摆就怎么摆”,打破了

学生的思维定势,发展了思维,培养了创新意识。

3、体验“相对”,加强理解。

(1)找一找。

(2)想一想。

左右的相对性是本课的难点,教师巧妙地用设疑的手法让学

生们判断教师举的是不是右手,一下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

生的思考;再让学生举起右手与教师对照,让学生去体验、感悟

其中的奥秘;最后通过教师的转身验证让学生明白:面对面地站

着,因方向不同,左右也就不同。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

体,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4、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1

《认识上下》这一知识点孩子们并不陌生,他们已经有一定

的生活经验。这节课的重点是会用“上下”完整地描述物体间的

位置关系,体会上下的相对性。难点是摆在中间的物体,如何描

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即某某在谁的上面,又在谁的下面。

在课堂教学中,先是两只动物之间的位置关系:通过树上的

松鼠,地上的兔,描述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再教学三

只动物之间的位置关系:树顶上飞来了一只小鸟,训练学生完整

地描述小鸟在谁和谁的上面,兔在谁和谁的下面,同时说清松鼠

既在谁的上面,又在谁的下面。最后出示四只动物让学生同桌互

相交流。特别提醒学生在表达位置与顺序时,要注意不能单纯地

说谁在上面,谁在下面,应该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严密性。

本节课我还注重了把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

在教室中找一找上、下,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模仿能力都很强,说

得非常好。我又利用身边的素材,让孩子用文具盒、橡皮、铅笔

和数学书进行物体的位置关系的交流,并组织我说你做的游戏加

深理解,效果也不错。我觉得这节课学生的状态比较好,数学语

言准确,教学目标达到了。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2

”图形的拼组”是在一年级上册初步认识了常见的立体图形

和平面图形的基础上编排的,其目的是让学生用所学的平面图形

和立体图形拼摆出新的图形,体会平面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的关

系。但这部分内容稍不注意就容易上成手工课或拼摆各种有趣图

案的活动课,使教学重点偏离教材编排的初衷。一个单元教学下

来,我觉得教学中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在动手操作中,突出图形的变换。

本单元所设计的活动,不论是做风车、折飞机,还是图形的

拼组,都是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图形间的关系,因此在操作

时要注重让学生描述图形的变换过程。

(1)在折纸活动中描述图形的变化。如做风车,不能只是让

学生学习如何做风车,而且还应该让他们边折边按图中的文字说

明图形的每一步变换过程。

(2)在拼组活动中描述图形的变换。在拼组活动中,应让学

生说明是用什么形状的图形拼成了什么新的图形,由此体会图形

间的变换关系。

(3)在剪、卷活动中描述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变换关系。

2.注意通过多种层次的拼组活动体会图形间的变换关系。

拼组活动,教材只呈现了一些简单的范例。教学中,可以组

织丰富的有层次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图形间的变换关系。如平面

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可以分这样几个层次:

(1)用相同形状的图形拼出同样形状的图形。

(2)用相同形状的图形拼出不同样形状的图形。

(3)用不同形状的图形拼出新的图形。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3

这部分教材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100以内数的多少

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准确描述数之间的大

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观

察中比较,学会由观察情境图比较转化为数的比较。这部分教材

在传统数学教科书里没有的,我们在教学时应给予必要的关注。

一开始,我让学生同桌两人比高矮,让学生说说你比同桌怎

么样,同桌比你怎么样?然后让一个学生和我比,学生觉得好奇,

有趣,乐意表现自己,主动地进入了学习状态。在比高矮的基础

上,利用书上红金鱼78、花金鱼15和黑金鱼10,比多少的有趣

情境,唤醒学生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主动迁移,轻松自然地

学习用“少一些,多一些”描述两数关系,同时学生还会在已有

的知识上,由图意提出不同的解答方法,这样使生活中有关的数

学现象和经验得到了升华。接下来,我都是在具体的情境中,让

学生自主体会少得多、多得多,然后逐步过渡到数的比较。最后

学习完新知识后,我让学生想想在我们身边你能用语言描述你所

观察到的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时,学生兴趣盎然,话题一下子

就像放水地闸门,滔滔不绝地说开了,他们说得那么地正确和有

序,令我兴奋、惊奇。

对于课后练习,让学生完成做一做题时,很轻松地就完成了

而且还说得很棒!其实,“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让学生通过利用已学的知识说说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联系生活实

际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乐趣。

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还是比较活跃,掌握得比较好,个别学

生还有待于课后辅导。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4

从教学过程看,首先注意通过直观方法引导学生感悟整十数

的意义,认识数的组成,具体认识几个十是几十,以求形成整十

数的概念。其中认识“一百”做得比较具体,让学生看到“(9个

十)再添1个十”是10个十,捆成一大捆是“一百”,清晰地感

受10个十是一百,一百里面有10个十。其次注意借助直观体会

写数的方法,用计数器拨珠了解几十怎样写出来。这些都是好的

做法。

就本课而言,我觉得一问一答式的方式多了。课堂需要互动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但简单问答式对学生来说并没有

促进思维的作用,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思维的发展,因为

它不需要学生主动寻求、思考知识间的联系,学生就没有机会利

用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