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贵州省铜仁市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1-2022学年贵州省铜仁市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1-2022学年贵州省铜仁市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1-2022学年贵州省铜仁市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1-2022学年贵州省铜仁市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铜仁市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试卷高一历史本试卷共4页,19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是一座由众多古文化遗存分布点所组成的一个庞大的遗址群,考古学家将该遗址群的文化遗存分为四期,其中一期为早期堆积,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二至四期则属于青铜文化。有专家指出,2021年3月出土的这批文物“有很多是来自中原地区夏商王朝风格的遗物”。这些考古新发现()A.可以说明古蜀文明来源于夏商周文明B.有助于揭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C.表明古蜀地区华夏认同观念已经形成D.充分证明古蜀文明已经超越中原文明【答案】B【解析】据题意可知,三星堆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带有中原地区夏商王朝的风格,这说明四川地区和中原地区可能存在文化的交流,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B项正确;四川地区的文物带有夏商王朝的风格有可能能双方之间存在文化交流,不一定是古蜀文明来源于夏商周文明,也不一定是古蜀地区形成了华夏认同的观念,排除AC项;材料中没有对二者进行比较,不能说明古蜀文明全面超越中原文明,排除D项。故选B项。2.战国文献中出现了九州的地理概念,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料中少数民族衣饰中的记载,及至五代夏金元,辽朝贵族墓志资料中也有关于“中央”嵌入国名的记载。这些现象反映出()A.政治中心逐渐向北转移 B.夷狄蛮夷逐渐消失C.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形成 D.民族交融日益增强【答案】C【解析】据题意可知,战国时出现了“九州”概念,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中也开始“中央”的概念,体现了少数民族政权对华夏的认同,由此可知说明了多元一体民族格局的形成,C项正确;仅根据“九州”和“中央”的概念,无法体现政治中心的北移,排除A项;夷狄蛮夷逐渐消失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B项;材料内容体现的是华夏认同,不能体现民族交融,排除D项。故选C项。3.秦朝重视法制建设,颁布了名目繁多,分类细密的法律条文。1989年出土的龙岗秦简大大丰富了我们对秦律的认识,其中有记载:“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壅)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百姓犬入禁苑中而不追兽及捕兽者,勿敢杀;其追兽及捕兽者,杀之。”这段材料表明秦朝时()A.禁止进山伐木狩猎 B.立法保护动物C.已懂得保护生态资源 D.严禁猎杀家犬【答案】C【解析】根据“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壅)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可知,秦朝通过法律规定:春二月,不要伐林木,以免洪水冲垮堤岸;不到夏天,不要把草锄掉烧成灰等,该材料反映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C项正确;材料规定春二月不要伐林木,并非禁止进山伐木狩猎,排除A项;B项不是对材料的全面理解,排除;根据“其追兽及捕兽者,杀之”可知,如果家犬追兽及捕兽者,即要猎杀,排除D项。故选C项。4.“外儒内法,兼之以道”,儒、道、法三大哲学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对于它们的区别,可以用一句话总结:“入世为儒,出世为道,治世用法”。下列西汉措施中能体现道家思想的是()A.汉朝初期的休养生息 B.推恩令和附益之法C.武帝时的内外朝制度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西汉初年为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采用了道家休养生息的政策,进行无为而治,A项正确;BCD项都是汉武帝时期的措施,汉武帝时期汉朝国力得到恢复,汉武帝采取了积极有为的统治措施,因此推恩令和附益之法、内外朝制度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不能体现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排除。故选A项。5.唐代书法尚法,法度森严,筋骨强健,端庄凝重,雄秀劲媚。宋元两朝书法尚意,文人笔下跨越门类,流贯四溢……(如下图)。宋元两朝书法追求个性,不拘法度的主观因素是()A.科举制度的完善 B.商品经济的发展C.重文轻武的政策 D.程朱理学的影响【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宋元书法艺术受到程朱理学影响,打破了前人法度,专门注重意趣,强调主观表现,追求个性,不拘法度,D项正确;科举制度的完善、商品经济的发展、重文轻武的政策都是外在的客观因素,排除ABC项。故选D项。【点睛】6.崖山之战,这一年是公元1279年,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划时代的年份,从此我国从一个“小中国”演变成为了一个“大中国”。对此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A.那时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辽阔的朝代 B.那时中国形成回族等众多新民族C.那时中国农耕游牧民族和谐相处 D.那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相互交融【答案】A【解析】公元1279年,元朝灭了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全国统一,我国从一个“小中国”演变成为了一个“大中国”,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辽阔的朝代,A项正确;元朝形成了新民族——回族,“众多新民族”表述错误,排除B项;元朝实行民族分化政策,“和谐相处”表述错误,排除C项;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A项。7.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诸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以下图片中的历史资料,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①④② D.④②③①【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农政全书》出现于明代,《九章算术》成书于汉代,《清明上河图》出现于北宋时期,王冕的《墨梅图》出现于元代,所以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应该是②③④①,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8.由明中期到清代,国内贸易相当发达,海外贸易也有相当程度的发展。明前期,政府是这些贸易的主体,而到明中后期以后,自由的民间贸易迅速发展,且逐步占据了主导地位。明清时期()A.纸币交子开始出现 B.长途贸易发达C.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D.商品经济繁荣【答案】D【解析】据题意可知,明清时期我国的国内贸易非常发达,而且明朝时期海外贸易也有相当程度的发展,由此可以说明当时商品经济繁荣,D项正确;交子开始出现是在宋代,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明清时期的国内外贸易的繁荣,不能说明长途贸易发达,排除B项;经济重心在南宋时期就已经完成了南移,排除C项。故选D项。9.鸦片战争后,丁拱辰的《演炮图说》介绍西方的船炮技术,林则徐的《四洲志》搜集了西洋各国的情报与知识,魏源的《海国图志》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徐继畬的《瀛寰志略》重点考察了欧美各国的国情状况。这些现象表明当时中国()A.天朝上国的观念被完全颠覆 B.“中体西用”思想得到实践C.西方军事技术已经广泛输入 D.时势变化促使学者转向实学【答案】D【解析】据题意可知,鸦片战争战败后,一批学者考察介绍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历史地理状况,说明时势变化使学者转向实学,D项正确;“完全被颠覆”和“已经广泛输入”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AC项;材料中的这些人物不是洋务派的代表,没有主张“中体西用”,排除B项。故选D项。10.1895年(光绪21年)英商怡和纱厂成立,1896年(光绪22年)英商老公茂纱厂、英商增裕面粉公司、美商鸿源纱厂、德商瑞记纱厂、日商上海纺织株式会社第一厂、日商三井制面工厂等成立……这一时期,外商在中国投资建厂的主要背景是()A.《马关条约》的签订 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C.洋务运动的开展 D.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895年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该条约中规定允许日本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由此使得列强开始了对华的资本输出。所以这一时期外商在中国投资建厂的主要背景是《马关条约》的签订,A项正确;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也是在《马关条约》签订以后,因此不是外商在中国投资建厂的背景,排除BD项;甲午中日战争的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排除C项。故选A项。11.关于对康有为“公车上书”一事的描述,过去人们利用的基本史料是康有为的《我史》,即事件当事人的说法,后人往往信之为确论;而今也有学者依托档案史料研究认为康有为组织的18省联名上书,并不是督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送去。由此可以得出()A.当事人记录不可用于史学研究 B.运用一手史料能够复原历史真实C.通过后人研究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占有更多原始史料更有利于探寻真相【答案】D【解析】据题意可知,当今学者依托档案史料认为康有为的联名上书可能就没有送出去,对公车上书提出了新的观点,由此说明占有更多的原始史料有助于探寻历史的真相,D项正确;当事人的记录也可以用于史学研究,排除A项;运用一手史料和通过后人的研究也不一定能够复原历史真实,这两个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C项。故选D项。12.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说到:“夫汉族光复,满清倾覆,不过只达到民族主义之一消极目的而已,从此当努力猛进,以达民族主义之积极目的也。积极目的为何?即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夫自尊自大之名称,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于诚,合为一炉而治之。”材料反映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A.彻底推翻满清贵族的专制统治 B.建构近代中国的民族国家认同C.促进了社会下层民众的觉醒 D.实现了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答案】B【解析】根据“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夫自尊自大之名称,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于诚,合为一炉而治之”可知孙中山主张实现民族融合,摒弃大汉族主义,由此可知辛亥革命架构近代中国的民族国家认同,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孙中山主张的民族融合,不能体现是否彻底推翻了满清贵族的专制统治和是否促进了社会下层民众的觉醒,排除AC项;辛亥革命没有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没有能够实现国内各民族的一律平等,排除D项。故选B项。13.“淞沪硝烟蔽晓天,全民抗日始开篇;将军奋死屠倭寇,战士捐躯俦铁拳;血染英名青史艳,兵枭贼首国门悬;尔来八十有余岁,难忘泪飞迎凯旋。”孙庆在纪念某次会战80周年写的这首诗中所指战役的意义是()A.是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 B.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C.粉碎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计划 D.使日本的侵华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答案】C【解析】根据“淞沪硝烟蔽晓天,全民抗日始开篇”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材料描述的是淞沪会战,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计划,C项正确;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是台儿庄战役,排除A项;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排除B项;武汉会战以后日本的侵华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排除D项。故选C项。14.下图是20世纪50年代出版的《劳动归来》年画,作者是忻礼良。该作品()A.反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农民的喜悦 B.继承了中国传统山水画作的基本风格C.倡导了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 D.体现了“双百”方针提倡的创作精神【答案】C【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民众勤俭节约和乐于奉献的精神,结合1953年一五计划的史实可知,年画倡导了适应国家经济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C项正确;1978年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劳动归来的男女青年,不属于山水画作,排除B项;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即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年画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15.2021年,新冠疫情起伏反复,全球自疫情发生以来累计死亡病历超过540万例。从非洲到拉美,从亚洲到中东,中国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20亿剂新冠疫苗,成为对外提供疫苗最多国家。这一做法()A.反映中国与各国加强政治合作 B.彰显了新时代中国的大国担当C.说明了中国成为发达国家代表 D.表明中国医疗水平领先于世界【答案】B【解析】据题意可知,在新冠疫情期间,中国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20亿剂新冠疫苗,成为对外提供疫苗最多的国家,这彰显了中国在新时代的大国担当,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对外的抗疫物资援助,而非政治合作,排除A项;中国不是发达国家的代表,排除C项;中国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20亿剂新冠疫苗不代表中国的医疗水平领先世界,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其中16题18分,17题12分,18题12分,19题13分,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有人曾对中国古代两项伟大工程评价道:一项是阳刚的一撇,另一项是阴柔的一捺,在中国大地上书写了一个巨大的“人”字。材料一“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史记·蒙恬列传》据《明史》记载,明中后期增修加固长城,“筑敌台三千,起居庸关至三(山)海关,控守要害……边备大饬,敌不敢入犯”。——《明史》“昔秦兴土石之功,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康熙材料二(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至明朝修缮长城和清朝不修长城的原因。(2)指出材料二是哪一朝代修筑的运河,并分析其修建的历史意义。(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古代这两项伟大工程蕴含的历史价值。【答案】(1)原因:秦至明朝修长城的原因:为了防范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袭扰,加强边防,巩固统治。清朝不修长城的原因:清代的边防和民族关系是前所未有的牢固,没有修建长城的必要;东北是满族发源地,八旗重兵驻守;联蒙政策有效地团结了蒙古族,由蒙古族士兵驻守边疆;西北连续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统一军政民务,从内地迁军民屯田,对西北实行直接统治;西部统一西藏,也取得了当地的信任和服从。(2)朝代:隋朝。意义: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促进运河沿线经济和商业城镇的发展。(3)有利于巩固统治;促进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展现我国劳动人民聪明才智和创造力。【解析】【小问1详解】原因:秦至明朝修长城的原因:根据材料一“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边备大饬,敌不敢入犯”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为了防范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袭扰,加强边防,巩固统治。清朝不修长城的原因:根据材料一“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结合所学可知,清代的边防和民族关系前所未有的牢固,没有修建长城的必要;东北是满族发源地,八旗重兵驻守;联蒙政策有效地团结了蒙古族,由蒙古族士兵驻守边疆;西北连续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统一军政民务,从内地迁军民屯田,对西北实行直接统治;西部统一西藏,也取得了当地的信任和服从。【小问2详解】朝代:根据图中“洛阳(东都)”“永济渠”“通济渠”“邗沟”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是隋朝大运河。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促进运河沿线经济和商业城镇的发展。【小问3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长城和隋朝大运河这两项伟大工程,都有利于巩固统治,促进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展现了我国劳动人民聪明才智和创造力。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从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失败时候起,中国社会便逐渐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这便近代中国社会的“沉沦”。这是半个世纪前历史学家对中国近代史的一种解说。20世纪80年代,有学者发表论文,提出近代中国不仅有“沉沦”,还有“上升”。……这种“沉沦”和“上升”是同时并存的。这是历史学家对近代中国历史的又一种解说。——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历史是“沉沦”还是“上升”?》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史论结合,表达清晰。)【答案】示例:中国近代在沉沦中也蕴含着上升的趋势。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从此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了沉沦的历程;之后历经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在沉沦的过程中中国也蕴含着上升的趋势,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国民革命失败后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1945年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洗刷了民族耻辱;1949年解放战争的胜利结束了国民党反动派在大陆的统治。随着新中国的建立,中国终于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民族实现了独立。【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综合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进行作答,言之有理即可。根据“从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失败时候起,中国社会便逐渐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这便近代中国社会的‘沉沦’”、“有学者发表论文,提出近代中国不仅有‘沉沦’,还有‘上升’”可知中国近代在沉沦中也蕴含着上升的趋势。结合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中共的成立、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相关内容展开阐述。也可以从其他角度总结论点展开阐述,言之有理亦可。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文学是现实的反映,《活着》是作家余华笔下的一部长篇小说,该小说于1998年荣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最高奖项。2002年,获第二届世界华文“冰心文学奖”。2004年3月,余华凭借该书荣获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5年,获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活着的信念,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材料片段内容片段一接着老全得意地对我和春生说:“你们瞧,谁都没逃成。”刚开始我们只是被包围住,解放军没有立刻来打我们,我们还不怎么害怕,连长也不怕,他说蒋委员长会派坦克来救我们出去的。片段二我分到了五亩地,就是原先租龙二的那五亩。龙二是倒大霉了,他做上地主,神气了不到四年,一解放他就完蛋了。共产党没收了他的田产,分给了从前的佃户。他还死不认账,去吓唬那些佃户,也有不买账的,他便动手去打人家。龙二也是自找倒霉,人民政府把他抓了去,说他是恶霸地主。片段三好端端的一口锅就被砸烂了。家珍站在一旁看着心疼得都掉出了眼泪,家珍对队长说:“这锅砸了往后吃什么?”“吃食堂。”队长挥着手说,“村里办了食堂,砸了锅谁都用不着在家做饭啦,省出力气往共产主义跑,饿了只要抬抬腿往食堂门槛里放,鱼啊肉啊撑死你们。”材料反映了哪些史实?说明余华《活着》的史料价值。【答案】史实:片段一:三大战役;片段二:土地改革;片段三:人民公社化。史料价值:《活着》中的内容反映了近现代的部分史实,对于我们了解当时的历史有一定的价值。但它属于文学作品,内容中对史实的叙述具有主观性和艺术性的加工创作,不能当做一手史料使用,应该与其他史料相互甄别。【解析】史实:根据“刚开始我们只是被包围住,解放军没有立刻来打我们”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片段一反映的是三大战役;根据“一解放他就完蛋了。共产党没收了他的田产,分给了从前的佃户”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片段二反映的是土地改革;根据“村里办了食堂,砸了锅谁都用不着在家做饭啦,省出力气往共产主义跑,饿了只要抬抬腿往食堂门槛里放”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片段三反映的是人民公社化。史料价值: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活着》中的内容反映了近现代的部分史实,如三大战役、土地改革和人民公社化等,对于我们了解当时的历史有一定的价值。但它属于文学作品,内容中对史实的叙述具有主观性和艺术性的加工创作,不能当做一手史料使用,应该与其他史料相互甄别。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可口可乐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饮料,深受年轻人喜爱。以下是可口可乐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材料1927年,上海街头悄然增加了一种饮料——“蝌蝌啃蜡”,古怪的味道,加上古怪的名字,这种饮料的销售情况自然很差。在第二年,这家饮料公司公开登报,用350英镑的奖金悬赏征求译名。最终,身在英国的一位上海教授蒋彝击败了所有对手,拿走了奖金。而这家饮料公司也获得了迄今为止被广告界公认为翻译得最好的品牌名——可口可乐。1948年上海成为可口可乐海外首个销量超百万标箱的城市。在2年后,随着美国大使馆撤离,可口可乐也撤出了中国大陆市场。自此之后的30年内,大陆市场上再没出现过这种喝起来有点像中药的饮料。1978年12月,可口可乐公司在美国正式宣布重返中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